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信息技术与语文专题学习的有效融合与创构——“语文小专题”案例分析与叙事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专题学习的有效融合与创构——“语文小专题”案例分析与叙事报告

时间:2022-10-30 09: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正本清源,树立意识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已是常态。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把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分为四种,并作了精辟的阐释与清晰的界定归纳,笔者援引如下:(略)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对于不少老师而言,信息技术更多是被强行“塞入”教学或一般性地“加入”教学,能真正做到后两者的老师似乎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应出我们大多数老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上做得并不理想。作为一线老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

一、技术层面:老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瓶颈”制约了实际操作运用,比如很多老师的信息技术可能只停留在一般的PPT制作上。

二、理念层面:老师个人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运用中的理念理解较为浅层,认为它只是种点缀或弥补,只是种简单的辅助手段。

三、教学设计层面:老师个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较为草率,比如只是几段文字说明,只是一段可无可有的朗读录音,只是几张可能会削弱学生想象力和表达的图片等。

四、心理接受(认识)层面: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检验,有部分学科展露出信息技术运用时的某种缺陷,所以部分老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站在传统的授课方式角度上故意夸大信息技术在运用时的弊端,有一叶障目之嫌。

笔者自己认为老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就首先要正本清源,从上述四点警惕自己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同时老师应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建立以下的几点基本意识:

其一,避免将信息技术强行“塞入”教学,若用与不用并无差别的话,可选择不用。

其二,在常规教学中,巧妙用好一般性的“加入”,首先应考虑其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和时间;还有与教学设计环节、教学时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结合在一起考虑。

其三,努力朝“嵌入”“融入”发展,老师应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并能与该学科的新课标理念有效融合,上出一些“精品课”,同时能“授之以渔”并能“以点带面”,使之成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课堂进行“创构”。

二、“语文小专题”:有效融合,有效创构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发现“语文小专题”既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是语文课堂有效创构的具体展现。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也一再得到有效检验。下面笔者将通过自己所上过的具体案例进行说明,从具体的一课到一单元到大专题整合推广的具体案例进行说明。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下“语文小专题”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道与器:道与器即是手段与目的的争论,在“语文小专题”上,应该是“道器合一”,即是载体也是内容,这也是笔者上文提到的“嵌入”“融入”,也是课堂内容的创构。

(2)点与面: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培养学生对信息选择、批判、重组、创生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能有效掌握方法,以点带面,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这是学习能力上的创构。

(3)显与隐:“显”指的是整体教学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师生学习资源的单独呈现、集体呈现和交互呈现,学生在多元、交互、共享的氛围里,能进行陈述、辩驳、讨论、质疑、整合,在交互中能由浅入深,却最终能从繁取精,这里的“隐”便是思维能力上的创构。

三、重点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课——“对联入门”

详见网址:http://.cn/blog/user1/kaolali97/index.html;

类型:教学博客,网络课

A课堂内容创构分析:首先看博客首页分类

从此博客可以看出,该课资源上的丰富与充实,这是一般的常态课所不具备,作者在上此课前有一段“教师手记”引用如下,即这课的课堂目的与特色,它本身也是本课在课堂内容创构的出发点。

简而言之,笔者当时要上对联的“生活味”“人文审美”“趣味性”,而上面博客所有的分类都是围绕其展开,比如“对联趣话”中体现的“趣味性”、对联书法中体现的“审美性”,都是“对联入门”内容上的有效创构。

B学习能力创构与思维能力创构分析:

我们先来看下建构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建构性学习过程的基本思路,

我所认为的学习能力创构过程便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为蓝本,:

高一学生初涉对联,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对联更多为春联,此为冰山一小角;所以我的设计流程便是:

由“生活”入手(学习情境与先前经验)——以“趣味”为钩、以对联撰写讨论为质(师生主动构建活动)——以“审美文化味”为发展目标(经验系统变化)

此课核心讨论是两幅对联:(1)上联:安海土笋冻(2)上联:二朱祠前采桑子

主要过程与形式是学生发帖、自荐与互荐、互评师评、比较优劣、去粗存精。因为这两幅对联在资源的开发上既有乡土特色又有文化味,学生能较为主动参与并主动建构活动,既能共享又能交互,整个过程中思维活跃,且放而有收,在享受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同时也真正的收获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创构均得到较好的展现。

最后谈下“经验系统变化”,在笔者看来即通过该课的学习,对学习主体而言,原先的知识经验系统有无产生变化,并且一堂成功的课例不只在课堂之内,更在课堂之外,你能成功地唤醒与激发学生对该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持续能量,并且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同时它还可以进行学习诊断与补救。从课后的问卷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此课的形式和讨论,并且对对联有了再研究的兴趣,其中有一小组决定将“对联”选择为他们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四、案例再分析:有效的试验田

笔者所在高中校是省级示范高中,从生源素质和学校的硬件设备都具备了“信息技术”常态化的可操作性。高中生的学习内容与个体差异较之初中更趋明显,用通俗的话来讲,“语文小专题”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既能满足“吃不饱”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同时又可给不知“吃什么”的学生一定的方向和提供佐料,并使他们在拓展视野和训练思维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概言之,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语文小专题”教学这也是学生自主性、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反思性的“有效试验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案例简析三:专题意识的建构与推广——作文素材举隅

从一堂课到一单元的处理,笔者最后列举“专题意识”的建构与推广。

在上一届学生,从高二到高三,我们在作文素材方面做过的有效尝试,主要操作形式:

最早由老师通过PPT示范一专题素材的讲解,接下来每两、三周左右举行一次小专题报告,主讲人都是学生(必须制作一PPT,起初老师都会预先把关给学生修改意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部分在课件上都能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可以小组推荐与自荐结合,主体构建活动均有学生完成; 课外检测主要通过学生上传自己所找的资料在班级贴吧上、学生所找资料订成一册,小组轮流批阅等形式。

通过检验,笔者自己所带两个班学生的素材积累、作文视野思维在年段均属于上乘,而且大部分学生在信息处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都要远高于其他班的学生;学生在“经验系统变化”方面也更为成熟;自觉意识与主动意识更为强烈,到了后期很多专题都是出于学生之手。这也许要归功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下的“专题意识”的建构与推广。它带来的最根本的影响应该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推荐访问: 语文 专题 信息技术 叙事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