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

时间:2022-10-28 13: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制约了农民致富。努力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是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措施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隔体制,我国形成了城乡间在户口、就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政策,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制约了农民致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趋势。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努力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农村政策制度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涉及面广,困难大,各级政府务必强化统一领导,协调部门行动,形成政策合力。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服从大局,围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消除政策阻力,加大政策推力。政府应制定和调整相关的农村倾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阻止了人口自由流动,形成了城乡壁垒,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别,解除户口与社会福利保障的联系,允许人口流动和农民进城。要适当放开中、小城市的户口,对长期在中、小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应该允许申请办理常住户口。二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土地制度,加强管理,使农村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同时,消除或大幅度减少土地抛荒现象。对于举家流动的农村人口,可转包或收回“责任田”;对于抛荒土地的流动人口可以采取恰当的惩罚措施,对于抛荒时间较长的土地,乡村可以重新分配。

2.调整农业政策强化对农业的扶持

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参与了更加广泛的国际竞争。而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入世后农业面临的风险更大。政府应调整相关的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如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有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逐步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政府要逐步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制,以及对农民、低收入者的直接补贴制度。

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不同产业间、不同所有制间和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这是实现其最优配置的前提。必须彻底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取消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限制。改革旧的用工制度,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合理分布

农业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一方面,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地形、气候特点,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并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向种植业的深度、广度发展,以扩大种植业、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科学地安排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种植业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吸纳消化农村劳动力,最终实现农业劳动力整体布局的合理化。 另一方面,政府应有意识因地制宜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及深层开发,引导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以吸收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第三,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及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服务业,逐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利益分配的合理化,这样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达到有效盘活农村劳动力。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拓宽就业领域

从经济学上讲,城镇是一种地理上节约因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交换引起的交易成本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成本的节约带来城镇的空间聚集经济效应。纯粹从经济分析看,城镇规模越大,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等空间上越集中和密集,其节约的成本越多,形成的聚集效益越好。城市和城镇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一个在农民转移成本、就业机会、劳动力报酬率、投资收益率等信号和机制引导和调节下,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在地理上自然流动和集中的过程,它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存在和发展。

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能促进产业升级和非农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能吸纳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各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且要创造条件方便人口的自由流动。如果政府硬是要偏向于遍地发展小城镇,而阻碍人口向城市流动,抑制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有城无市场,有城无企业。二是小城镇不能提供相对多的就业机会。在大中城市中,细分的消费需要因有规模化的需求,第三产业要比小城镇发达得多,第二产业在大中城市中发展,其外部也比较经济。因为大中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远比小城镇提供的多。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比在小城镇上容易得多。这就是虽然小城镇进入容易,但农民务工还是要向特大、大中小城市流动的经济动因,这就需要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有所兼顾。

四、开展劳务输出以开辟多种就业渠道

劳务输出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有助于学习外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无疑是一个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好渠道。

1.要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偏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多种多样。政府应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在义务教育领域,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搞好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师资力量,保证适龄儿童充分入学,提高农村贫困儿童的入学率。通过基础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既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就业打下文化基础,又可防止农村青少年因辍学而过早地流入劳动力市场。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根据市场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非农产业转移。职业学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按需定教,因材施教,为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培训出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后备队伍,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运用多种途径形式,搞好农村劳动力的继续教育

认真制定并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实施和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划,要紧紧依靠乡镇农技站、文化站、职业中学、农业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实际,把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作为培训重点,把职业技能、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制纪律、职业道德等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的成人教育。

2.要实现政府和社会联动,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一要组建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建立垂直的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传递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二要改良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以政府行为为主,以市场化运作为辅,建立农民工培训制度,政府每年应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民工劳务培训专项资金,以此激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三要打造地域特色劳务品牌。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媒体加以宣传劳动力品牌,取信于劳务市场,占据劳务市场;四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各级政府领导应对农民工管理工作的提高认识,各级劳动部门,要真正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农民工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职责范围之中,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认真解决、处理好农民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对《劳动法》的执行情况检查。重点督查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疾病保障、意外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情况。

3.要完善职业中介机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功率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老乡、熟人介绍等非规范途径自发的流动为主要流动方式。劳动力无法及时获取真实的市场用工信息,转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好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劳务协作横向网络,逐步形成了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劳动力的流动量,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搞好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定期对转移出去的人员进行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防止转移出去的人员大量回流。各级政府还应积极与外地的用人单位联系,设立办事处,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基地,及时掌握市场用工信息。一旦输入地需要用工人员,马上向用人单位输送农村劳动力。

推荐访问: 剩余劳动力 初探 推进 农村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