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铁时代下的旅游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铁时代下的旅游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29 18:20:07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我国高铁超速的发展,“四纵四横”的高铁快捷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对一直受限于交通条件的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快捷舒适的高铁出行方式,使传统利用长假时间依赖旅行社团队旅行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散客周末游”正在迅速升温。旅行人数增多、旅行模式转变,以及旅游者心理复杂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增多,这对于旅游人才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旅游人才如何应对“高铁时代”下的发展機遇,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高铁时代的“快旅慢游”到来

近年来,随着一条条高速铁路相继开通运营,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总数已达到1.6万公里,预计至2015年末,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高达1.8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包括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铁路网将达4万公里以上,“四纵四横”的高铁主骨架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到2020年,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将连接人口50 万以上城市和全部省会城市,覆盖到全国 90% 以上的人口,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高铁时代。初显端倪的高铁经济势必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直接拉动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交通运输是影响着旅游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高铁运行速度普遍在每小时200~350 公里,由北到哈尔滨,南到深圳(香港),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的“四纵四横”高铁快速客运网的形成,改变了我国交通运输的格局,提高了旅游交通运输的能力和效率。以湖北武汉为例,在武广高铁开通之前,往年从周边省份到武汉旅游的人数占到游客总量的50%以上,高铁开通运营后,大量广东游客选择乘坐高铁来武汉旅游,几乎占到游客总量的八成。“早上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到贵阳喝茅台”的3小时空间大挪移,促使“同城游”、“周末游”等旅游模式应运而生。高铁的超速发展使我国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旅游人才而言,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二、高铁时代下旅游人才的现状

随着《旅游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和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旅游人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站在高铁时代下看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旅游业人才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还是存在很大不足。

(一)旅游人才“输入不足、输出过多”,流失严重,人才队伍不稳定

根据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范业正副教授在《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主题演讲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旅游就业总人数(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达到7,590万人,其中1,350万人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当年毕业生总数为297,594人,人才输入人数仅占当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的2%。由此可见,旅游人才的输入总量明显不足,与当前旅游人才的需求十分不协调,缺口相当大。

根据2003年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对旅行社人力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89年至2002年8月底,有65471人从导游工作中退出,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占了导游总人数的33.2%。也就是说有三成获得导游资格的人才流失了,旅游业人才的流失率相比其他行业要高的多,这对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市场需求。

(二)旅游人才素质结构整体偏低、区域分布不合理

在学历上,至2010年,全国大专以上学历旅游人才272万人,占全国旅游就业人数总量的20.15%,有近80%的旅游人才是非旅游专业,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旅游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训练;在职业资格证书上,旅游从业人员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者13万人,仅占旅游从业人员总数的4.7%;在区域结构上,东部地区旅游人才较多,有158万人,占总数比例的58%,中、西部地区旅游人才规模偏低,且人数接近,均为57万人,各占21%,旅游人才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

(三)旅游人才开发、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在机构设置上还不健全,很少具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仅限于员工招聘、岗前培训、入职、薪酬待遇上,缺乏系统的、职业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方面上的投入和建设。对旅游人才的职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很大制约。在应对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市场竞争过程中缺乏稳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人才,精兵强将更是凤毛麟角,“兵”少“将”乏是当前旅游人才的主要特征。

(四)职业认同感不足,终身职业意思缺乏

在服务行业里,从业人员年轻、形象好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导购、空姐等都是如此,旅游业也不例外,社会对其贴上了“青春饭”的标签。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休息时间不固定等工作特点,以及传统教育理念下社会对旅游服务认为是低等伺候人的服务,加上从业人员自身对职业目标定位低和旅游企业管理上的一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人才的职业认同感较低,将旅游业作为终身职业的寥寥无几。

三、高铁时代下旅游人才面临的机遇

(一)高铁“快旅慢游”增加客流量,拓展旅游人才就业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逐渐由“奢侈品”转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周末想要放松一下,本地没有想去的地方,外地有想去的地方却在时间上不允许,节假日又人挤人、人看人,一票难求。但是,随着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游客与各景区之间的距离。快捷舒适的高铁出行方式,改变了“异城”为“同城”的空间格局,大大缩短了旅游出行耗费的时间,周末说走就走的“快旅慢游”已成为现实。因此,面对如此庞大客流的旅游企业必将展开激励竞争角逐,增加、开发相应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体系来吸引顾客的同时,这将无疑也拓展了旅游人才就业发展的空间。

(二)高铁时代淡化旅游淡旺季界限,促进旅游人才职业化发展

高铁开通前,我国旅游市场淡旺季非常明显。旺季一些旅行社无力雇佣专职导游,只能在旺季聘请兼职或无证导游,客观上限制了导游队伍职业化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导游服务质量,损害导游在社会中的职业形象。高铁开通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拉近了,游客“用脚投票”的趋势更加明显,使得游客在更大范围流动,加剧了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就必须“软硬兼施”,吸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旅游人才加入。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体现了员工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使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促进旅游人才职业化发展。

(三)高铁时代的周末半自助游,促进导游劳动报酬结构上的调整

由于旅游受交通运输的很大限制,所以在高铁时代到来之前,黄金周是旅游旺季高峰。游客集中组团出行,远远超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接待能力,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一些旅行社为了生存的压力,以很低的价格甚至“零团费”、“负团费”的方式吸引客源,这就使导游不但没有报酬反而还要掏钱向旅行社“买团、赌团”,导游只能过通加景点、购物等变相消费拿提成。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催生恶性的市场价格竞争,使导游在旺季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淡季的时候没有旅行团,当然也就没有报酬,收入得不到保障。高铁网络的形成,人们旅游无需等到放长假参团出行旅游,周末就可以选乘高铁交通工具外出旅行,散客周末半自助游将逐渐形成主流,降低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同时,淡季不淡使旅行社及导游也不再依赖旅游旺季赚取利润和报酬,为导游合法劳动报酬上的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化解旅行社、导游、游客三者之间的矛盾。

四、高铁时代下旅游人才面对的挑战

高铁交通网的形成,打破原有的交通格局,给旅游业发展的交通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力度。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竞争最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因素就是人才。因此,企业想在新型模式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动权,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必须重视旅游人才的开发和保障。如何在竞争过程中抓住机遇、把我机遇,对旅游人才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如何破解旅游人才有效供给的缺口,培养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也是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和重大课题。

五、对策

(一)政府职能部门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根据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部署,教育主、旅游等主管部门需要立足产业发展需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组织成立相关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从顶层进行科学统筹设计;合理配置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旅游教育体系;建立旅游职业标准,把旅游从业门槛提高,破解旅游人才当前最大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改革教师评定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旅游教育院校

1、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保障。随着旅游业迅速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新业态旅游正在来临。如:旅游网络营销、研学旅游、健康旅游等,这将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旅游教育院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相应知识的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2、以职业能力核心,深化校企合作

旅游院校应以职业能力核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人才优势互补机制,实现“订单”培养,接轨旅游市场需求。

3、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不但要有引进博士高学历人才机制,还要建立健全引进企业人才进课堂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停于表面、流于形式。改革创新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定上的比重。建立完善教师定期下企业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规范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组建具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教授的老中青搭配教学团队,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开发教材、实施教学,真正做到对接市场,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4、加强素质教育,开展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管理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及外语、互联网应用能力,所以,在注重专业理论及应用能力教育的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还应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团队合作、敬业爱岗精神,学会思考、不断创新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全面发展。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是旅游专业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旅游职业岗位的竞争力、创造力。帮助学生在工作中上找准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实现旅游终身职业选择,对控制旅游人才无序高流动状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旅游企業

1、加强人才战略意识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的支撑就会变成“止业”。人才战略是对企业未来的思考,对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尔盖茨说过这要样一句话,要是能够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一个新微软。旅游人才工作成长的空间主体在旅游企业,工作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主要受益主体是旅游企业,所以,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责任毋庸置疑。不能只想“用人”而“不育人”。

2、建立健全人才的吸引、培养、激励、晋升等科学机制

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只停留在招聘、录用、薪酬等简单的人事工作。

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企业人才选拔招聘、使用培养、考核奖励、职位晋升等公平竞争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宿感。让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得以体现和传播,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看到职业前景,规划美好未来,选择旅游终身职业。

3、切实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随着《劳动合同法》、《旅游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旅游企业要自觉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员工劳动报酬、医疗养老、女职工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的投入旅游事业,稳定旅游人才队伍,为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旅游行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业中的竞争力。

高铁快捷交通网的形成,对一直受限于交通条件的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使传统利用长假时间依赖旅行社团队旅行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将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对旅游人才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旅游人才如何应对“高铁时代”下的挑战,还需要广大旅游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 对策 高铁 现状分析 时代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