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

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

时间:2022-10-28 14:35: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社会生活有若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每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都异常紧张,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群体事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包括整个高校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同时,重大突发事件也给学生个体和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恐慌。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新的考验。

一、开展突发事件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的意义

高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其发生过程、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自然灾害类。包括气象、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等灾害以及由此诱发的各种次生及衍生性灾害。

二是社会安全类。包括校内外师生参与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请愿以及集体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三是学校事故类。包括学校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事故:校内交通事故:各种纠纷冲突、群体性斗殴、校园暴力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后勤保障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其它突发事故等。

四是公共卫生类。包括集体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群发性疾病以及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师生健康安全的校内公共卫生事件:当地发生的可能影响学校的公共卫生事件。

这些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群体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等特征。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反应迟缓、措施不力、方法不当,不仅容易导致事件的蔓延扩大,而且会因为难以控制事态发展而心生恐惧,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对高校稳定和学生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当然,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对人心理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研究认为破坏导致的突发灾难事件比自然灾害对人心理的影响更大,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对大学生进行突发事件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十分复杂多样。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往往因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而很容易产生心理恐惧和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应急救助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前做好预防性工作,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进行突发事件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也是应对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在突发事件初期,使教师、学生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原因、发展趋势、波及范围、危害程度及防控策略,达到减轻因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社会影响,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和事态蔓延扩大。突发事件中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可帮助师生了解有关知识,树立健康心理观念,增强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师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

二、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后。出现情绪波动,引起精神紧张、心理冲突,表现出众多异常心理和行为。因为它不仅干扰或破坏了学校日常正常的教育教学和习以为常的管理模式,而且使人产生环境的失控和不确定感,从而破坏个体的心理安宁,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害。

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冲击阶段。在突发事件当时或发生后不久,因为事发突然,大学生普遍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事实或根本就否认事件的存在。一旦获得确证,对大学生个体冲击过大,刺激过强,情绪上便表现为恐惧、焦虑、悲痛:生理上出现心慌、失眠、疲乏、头痛:认知上感知觉异常、精神不集中、判断常失误:行为上则表现出攻击、坐立不安、情绪失控、拒食、大量饮酒服药,重者精神崩溃、自杀、自伤、毁物伤人等行为。

第二阶段为安定阶段。在确定突发事件已经发生后,大学生会逐步控制自己焦虑、恐惧心理和情绪紊乱情况,努力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争取亲人、朋友的支持以恢复心理平衡。在突发事件期间,他们会更关心个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亲友:想吐露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渴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这些心理需要为突发事件心理救助提供了依据。

第三阶段为解决阶段。大学生在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的关心帮助下,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减轻焦虑,增加自信,走出困境。应对的措施可以是积极的,如向同伴倾诉、向亲友求助、合理的宣泄、控制调节情绪及沉着、冷静地面对:也可能是消极的,如回避、退缩、依赖烟酒和药物等。前者能使大学生顺利渡过危机,并使他们掌握新的处理困难的技巧。促使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后者则可能使大学生虽渡过了危机,但却在心理留下了“隐患”:或大学生不仅未能渡过困难,反而引发新的心理危机。

在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支持和个体健康状况不同,其心理反应方式、强弱变化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而言,面临突发事件,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反应有:

1.轻度紧张、焦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且正是这种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可以提醒大学生关注事态发展,迅速采取有效、适当的应对措施。但由于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正确判断,程度重者还可伴有轻度的失眠,紧张不安,当不确切的信息增多时,容易在他人的影响下,采取不当过度防护措施和一些非理性行为。

2.盲目乐观或漠视状态。这类人群往往采用的是否认事实或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似乎漠然视之、无所畏惧。但并不能说明这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已做好心理防御,而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表现,是用表面上的无所畏惧和漠视来掩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恐惧。

3.强烈恐慌心理。表现为面临重大危险事件发生时,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身体和心理不安全,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呈高度警觉状态:或大量收集有关信息,或夸大事实真相,或做出错误判断,采取过度防护措施,充满恐怖想像;他们的过度和不当的应对措施会影响周围其他人心理状态,造成恐惧氛围。

三、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基本对策

重大突发事件属于危机性事件,会同时对大学生的躯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有效

控制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舆论引导,消除普遍恐慌的心理

大众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具有传播快、范围广、接受性强等特征,舆论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舆论的引导和暗示作用巨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披露可靠的消息可以有效控制传言谣言,稳定人心,有利于组织各种应急措施。如果媒体在报道中有意无意带有负面情绪或负面信息,则大大增加大学生心理压力,并刺激着更强烈的情绪再生。因此,每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应适当放大正面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减少谣言,稳定人心,促进良好的社会精神氛围的形成。对于负面舆论也不宜回避,而是要采用正面报道的方式给予解释和心理疏导,消除大学生恐慌的心理。

2.建立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

国外已有成功经验,许多国家建立了严密、高效的组织机构、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交流系统。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权威机构及时发布准确的相关信息,这对于指导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稳定人心至关重要。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健康警示系统(The Health Alert Network,HAN),负责突发事件的信息交流、远程教育、全国监测、健康预警、电子实验室报告等。开展各种针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开设网站、热线电话及宣传栏,讲解有关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干预,教给一些积极应对方式,让大学生顺利通过心理应激期。一般来讲,发生突发事件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健康教育工作:(1)在充分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发生的原因i(2)确定高危人群或脆弱人群,进行重点保护和教育宣传;(3)加强与传媒的交流,及时、准确地发布最新动态;(4)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提供可以减少或消除危害的方法步骤,指导学生采取简单可行的防护措施。具体到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健康教育,又有各自的特点。

3.组织专业工作组,进行面对面的心理救助

心理救助是以心理专家、医学专家、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专业心理救助队伍,针对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因灾难或伤害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对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者进行个体心理救援和救助。具体方法为:(1)及时、主动深入到突发事件现场和受害人群之中,与受害者保持密切的接触;(2)给予受害者以倾听、解释、鼓励、指导,积极暗示等精神支持;(3)为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4)提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正确认清所发生的事件;(5)通过评估确定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救助的效果,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应急心理救助方案。

4.构建心理互助平台,设法寻求社会支持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地削弱其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心理学上把人们通过社会联系获得的能减轻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适应能力的各种影响称作社会支持(SOCI allsupport),包括物质帮助、信息提供、情感关系等,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亲友、同事、组织媒体和政府,也可以是来自慈善团体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机构。研究发现,当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危难时,如果能及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援助,就能大大减轻危机反应的强度,较顺利地渡过难关,保护当事人的身心健康,促进问题的解决。

推荐访问: 突发事件 中大 救助 健康教育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