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挖掘听力文本语篇特征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挖掘听力文本语篇特征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时间:2022-10-20 13: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挖掘听力文本语篇特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对教材文本进行语篇分析时,首先应关注一些较为特殊的整体或局部的语言特征,并注重挖掘、阐释这些语言特征所承载的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所蕴含的主题,并在关注形式、探究意义的同时,充分理解形式与意义的语篇联结。

关键词:听力文本;语篇特征;教学设计

引言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设定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学习过程的设计实现学习目标(皮连生,2009)。换句话说,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设定目标和设计过程。因此,所有教学设计的起点都应当是设定目标。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但主导因素并不是很复杂,主要包括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近来,大家对文本解读的关注很多,尤其就文本的语篇特征分析开展了不少研究(张秋会、王蔷,2016)。但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阅读文本及其语篇特征上,对听力文本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即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听力文本的语篇特征对教学设计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尝试归纳若干挖掘听力文本语篇特征以提升教学设计水平的基本方法。

语篇是“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和“承载内容的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胡壮麟等,2017)。对教材文本做语篇分析,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也有助于挖掘表达某些重要内容的关键语言特征。但从语篇分析本身的要义来看,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对语言形式的分析是不应截然分开的。有时,我们会出于解读或分析的需要,暂时将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分开进行加工,但最终是一定要进行整合和融合的。语篇中,不存在单纯的内容,更不存在孤立的形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教材文本进行语篇分析,不宜过度、单纯强调分析的方法和加工的技术,而应更多地倡导整合和融合。而这样的整合和融合需要有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照搬语言学研究中做语篇分析时使用的庞大、复杂的整个分析体系。

具体来说,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语篇分析时,首先会关注到一些引人注目的语篇特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即刻挖掘、阐释这些语言特征所承载的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所蕴含的主题。简而言之,就是关注形式、探究意义,同时充分理解形式与意义的语篇联结。这就是基本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语篇分析在教学中变得更有操作性,才能真正实现语篇分析的教学价值,发挥语篇分析提升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因此,做好教材文本的语篇分析,教师首先需要能够识别文本中的某些语篇特征,同时需要能够对这些特征表达了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表达了这样的意义进行探究。下面,我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阐述对听力文本做语篇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首先介绍案例背景,之后分别探讨如何“关注形式”和“探究意义”,并引出对教学设计的启发。

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

本文所用的案例为北师大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标题为“Online Time”。听力(listening)部分的文本是一个长对话。对话发生在一位母亲和一位研究网络成瘾的教授之间。母亲向教授诉说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Mike整天上网的状况并寻求建议和帮助。教材中的听力活动有两个:一个是判断4项陈述是否符合Mike的实际情况(例如,“I like football. I play on the school team.”),属于细节信息的定向识别和判断;一个是通过填写教授给母亲的建议完成句子(例如,“You should_______________.”),属于摘取信息并通过书写进行内容重述。

对话文本共包括13轮,具体如表1所示:

2. 关注整体结构、理解内容分布

这段听力文本容量大、话轮多,但更重要的是,整体情境下涉及的子话题比较多,信息分布比较“散”。整体来看,在整段文本中,子话题推进的逻辑非常清晰。整个对话围绕网瘾话题,且包含寻求建议、提供建议的语言功能;但具体来看,网瘾话题可以被看成至少展开成了两个子话题:一个是对Mike网瘾的判定,即话轮(1)—话轮(4);另一个是关于消除网瘾的建议,即话轮(5)—话轮(13)。第二个子话题,即消除网瘾的建议部分,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网瘾的具体表现,即话轮(5);另一个是消除網瘾方案的讨论,即话轮(6)—话轮(13)。上述内容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

在这个对话情境中,母亲和教授的不同身份和角色关系基本上决定了互动的主动权在教授这一方——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咨询场景,而教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一方。因此,根据对话题内容推进结构的观察和判定,我建议以教授的话题转换为主要参考。教授在话轮(4)和(6)中的话语是引发子话题和转换子话题的关键:话轮(4)中,教授问“How much time does he spend on his computer a day?”,即是在寻找对网瘾进行判定的关键证据,启动了这一子话题;话轮(6)中,教授讲“That’s really a problem.”,即是对问题的判定,表明这一子话题已经完结;同一话轮中,教授问“What does he use it for?”,即是对下一个子话题(网瘾的具体表现)的启动。因此,关注教授的话语,是梳理文本话题内容逻辑结构的关键。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文本中值得关注的语言特征。但对这一特征的特殊关注,主要依据是情境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和角色关系。也就是说,即便是对某些语言特征进行关注,也需要有内容方面的依据和支撑。因此,是否能够找准关键的语言特征,情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分析语言形式本身的特征,是很难获得此类启发的。

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定一个子目标,即通过数次收听对话,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对话的话题内容结构。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系列活动:

(1) Listen to the dialog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es the professor think Mike has a problem? Why or why not? (若学生第一次未能成功达成任务,第二次收听时可只播放前四个话轮进行聚焦)

(2) Listen again and try to take down why Mike uses the computer / what Mike uses the computer for? (此活動可结合教材提供的第一项活动或采用更符合学生已有水平的形式)

(3) What suggestions does Professor Smith give Mike’s Mum? (此活动可结合教材提供的第二项活动或采用更符合学生已有水平的形式)

由此可见,教材本身的活动设计就是按照话题内容的推进顺序来设置的。如果再增加上述第(1)项活动,在文本内容的覆盖上则会更加完整,也更能体现图1所示的逻辑结构,为后续的产出活动(如朗读、表演、转述、复述等)奠定语篇结构基础。

3. 关注局部特征、挖掘隐含内容

除了对整个听力文本的内容话题结构进行分析以外,对听力文本语篇特征的挖掘还可以从关注局部特征入手。如果纵观表1所示的全部对话,话轮(5)非常突出,是话语量最多的。那么这个话轮话语比较密集的特征就非常值得关注。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话轮(5)的具体内容。首先,这个话轮有6句话,均围绕Mike上网所从事的活动这一子话题,因此虽然话语量大,但内容是比较聚焦的。第二,描述Mike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不同句子用了不同的结构(如第一条件句、宾语从句、简单句等),这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过程带来一定的挑战,造成难度的提升;但如果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相关策略,着力关注表示相关活动的关键词(如search for information、talk to [friends]、watch videos等),则难度会大幅降低。第三,也是最具有隐含特征的,就是这些上网活动,几乎都属于一般性的日常活动,并非不良嗜好。因此,母亲为何会带着一定的情绪将这些活动作为一种“问题”来陈述,值得探讨。其实,细心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注意到,母亲在这些陈述中,包含着一定的抱怨成分,如“We don’t even watch TV together any more.”。可见,儿子Mike的上网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亲子互动。再结合Professor Smith后面给出的建议来看,恰好与促进亲子互动(即“joining a family sports club”)有一定的关联。所以,从母亲的视角来体会这样的情境,或许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关注某些特定的内容及其形式,会更容易从语篇本身的特征中挖掘出更有深度的理解空间和更有高度的发展机遇。

结语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尝试提出挖掘听力文本语篇特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促进教学设计水平(尤其是目标设定方面)的提升。总的来说,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语篇分析时,首先应关注到一些较为特殊的整体或局部语言特征,并注重挖掘、阐释这些语言特征所承载的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所蕴含的主题,并在关注形式、探究意义的同时,充分理解形式与意义的语篇联结。

参考文献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等. 2017.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 2009. 教学设计(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秋会, 王蔷. 2016. 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16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听力 挖掘 文本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