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少年》教学设计3篇

《少年》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2-12-31 11: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本文是诗人臧克家为党诞生60周年而作的一首诗,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火一般的热情讴歌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少年》教学设计3篇

《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本文是诗人臧克家为党诞生60周年而作的一首诗,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火一般的热情讴歌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少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源、嫩、翔、乳、撞、磨、刃、未8个生字,认识彤、仞、茁、鹰、翱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能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所赞美的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少年的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源、嫩、翔、乳、撞、磨、刃、未8个生字,认识彤、仞、茁、鹰、翱5个生字。理解文中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所赞美的少年的精神风貌。

  一、导入新课。

  1、“爆竹声中一岁除”,当我们过完令人兴奋的春节和轻松愉快的寒假,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来上学时,你闻到春的气息了吗?请你用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来描绘春天。

  2、这些词和句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呢?

  (出示“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等词卡)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春天!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的春天!今天我们来一起品味现代诗人臧克家的《少年》!像春天一样的少年!(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

  1、快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

  2、谁能大胆地站起来,准确地读给同学们听?

  (每节一名同学读,读的时候,老师及时纠正字音)

  3、(出示词卡“山冈、万仞高山、刀刃、嫩绿、茁壮、翱翔、猛冲猛撞、英秀)指名读、齐读这些卡片,比较“仞”和“刃”,理解“翱翔”和“茁壮”。

  翱翔:在空中盘旋地飞。

  茁壮:(年轻人、孩子、动植物)强壮;健壮。

  4、汇报你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5、释疑。

  三、品读课文。

  1、默读全诗,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再读书,要静心默读。看看作者将少年比作了什么?生默读后回答。

  (2)太阳、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重点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节。

  (1)看着你们灿烂的笑脸,听着你们充满朝气的声音,我仿佛见到一轮红日正冒出山冈,就像诗人写到的那样——(指名读诗的第一节)

  (2)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感受呢?

  ①引导学生从“六七点钟”体会新的一天的来临,充满了幻想,充满,希望。

  ②用换词的方式将“冒”换成“升”让学生感受“冒”的一种蓬勃向上的力。

  ③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用生生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少年的朝气蓬勃。

  (3)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当你自信地站在镜子面前,你会对自己说——(很有节奏地指名说)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一起读读第一节。

  教师小结:老师真羡慕你们!真是“朝气蓬勃”!

  (4)指导背诵。

  (5)告知学生,在“少年——”这一句式中,破折号是语气的延续,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呼唤,感情非常真挚。

  四、学习生字。

  1、再次认读生字。

  2、指名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的喜爱、赞美之情。

  2、品读重点词句,能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少年的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红彤彤、源泉、嫩绿、茁壮成长、翱翔、英秀、希望、乳汁、撞击、磨损、刀刃、未来。

  2、指名读课文。

  3、有感情背诵第一小节。

  二、小组合作,学习其他部分。

  1、带着这种感情,把后面的几节好好读一读。读完后,把你最欣赏的一节读给你的小组伙伴听听,并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师巡视、倾听、指导)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

  第二节抓“万仞”“源泉…‘哗哗”,引导学生从“万仞”的高和“源泉”的生生不息来体会那种奋勇向前的冲劲。

  第三节抓“嫩绿”“茁壮”,领略其中蕴涵的勃勃生机。

  第四节抓“小鹰…翱翔”,谈谈自己远大的志向。

  第五节抓“乳虎”“猛冲猛撞”,感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毫无畏惧和斗志昂扬。

  第六节抓“刚磨好的刀刃”,用刀刃的锋利无比来引导学生理解锐气十足的亮光。

  3、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不禁涌现出——(开火车读、齐读词卡:朝气蓬勃、奋勇向前、勃勃生机、志向远大、斗志昂扬、锐气十足)

  4、从你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骨子里透出的自信,老师发现——其实,你们就是这充满生命力、气血旺盛、活泼可爱、毫无畏惧,具有进取精神的少年!不信,把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一齐读读看!

  5、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时想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

  6、再次指导朗读。

  7、指导生按照板书进行背诵。

  三、小结。

  好一群“人中的英秀,未来的希望”!难怪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赞美你们。不仅有臧克家,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也这样写道:“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昵?试着说一说,写一写吧!(此时可渗透“语文乐园(一)”中的名言。)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3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学生分析:

  现在升入六年级的学习,是小学的最高年级,学生除了自豪以外,学习还有一定的压力,因为除了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以外,还要将六年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不过学生掌握了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部分学生对爱国人物、爱国名句,爱国的故事,以及对祖国的屈辱史和辉煌成就也有所了解,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做个爱祖国的少年

  堂内练习:模仿《中华少年》,写一首小诗。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中华少年》教案孔文静。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中华少年。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教案《《中华少年》教案孔文静》。(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教学反思:我感觉在教学时,还是引导学生多让他去朗读,一定要把诗读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激发他的兴趣,引起他的重视,有感情的去朗读,自己去体会,而教师不要讲的太多,这样反而效果就不太好。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少年聂耳》教学设计3篇

《少年聂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中感悟和思考,深入学习体会“专心致志做事”的良好品质。

  2、了解聂耳,走近聂耳,拓宽知识视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学习聂耳专心致志地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是啊!多少次我们听这激昂的*奏响,伴着*徐徐升起,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自豪!你们知道它是谁作曲的吗?我国的*下是聂耳作曲的,他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家,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少年聂耳》。

  3、板书课题

  4、简介聂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要求汉字拼音对照读,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同桌分自然段互读,互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4、老师要请几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聂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围绕主线,品味探究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师简单介绍聂耳的其他作品)

  2、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聂耳,美妙的笛声已经让他着迷了,在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几个描写聂耳动作神态的词语,大家找一找,试着填写表格。(生交流汇报)

  3、表演:听着这美妙的笛声,聂耳入神了,“坐”“托”“眼睛一眨也不眨”“侧耳倾听”把一个专注,认真的小男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共同来模仿一下聂耳当时的情景吧。

  4、正因为聂耳是如此的喜欢音乐,所以他想学吹笛子,在第3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充分体现了聂耳求学的态度,找一找,是哪个词?(师讲解“恳求”一词)

  5、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我是那名木匠师傅听到他的恳求也会答应他的,聂耳终于如愿以偿。他天天都去学吹笛子,“天天”一词,说明聂耳是的学习态度是什么样的?

  6、可是他也是个孩子,也喜欢游玩。那么他去了哪?去做什么了?请大家到第4自然段找一找答案吧。

  7、请看,聂耳正站在细雨中吹着笛子,大家试着找出第五自然段中描写他神态的词语,填写表格。

  8、试背诵第五自然段。

  9、配乐朗诵第六自然段。

  小结:蒙蒙细雨也无法阻止聂耳对音乐的执著,正因为聂耳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四、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回顾整篇课文,文章从“听”学、练三个方面来讲述聂耳是如何学习吹笛子的。突出体现了聂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道理?(学生自主发言)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那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做事专心致志的人呢,互相说一说。

  2、收集关于专心致志的名人名言,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六、总结收获,乐曲欣赏

《少年聂耳》教学设计2

  《少年聂耳》记叙了我国杰出音乐家聂耳小时候酷爱音乐,专心学习音乐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围绕“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欢音乐”这一主题记叙了少年聂耳向邻居木匠师傅学吹笛子和在西山大青树下练吹笛子的动人故事,题鲜明,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回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

  2、能照样字,用每当…总会造句。

  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5、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知道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

  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能知道聂耳成名成家与少年时代的关系。.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板书设计

  3、少年聂耳

  杰出的音乐家-----简介

  在木匠师傅跟前听笛子听、学笛子(邻居家)

  在木匠师傅跟前学吹笛子

  在大青树下吹笛子忘情地吹笛子(龙门西山)

  在雨中吹笛子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自学课文,初知内容大意,练习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听*、谈体会,引出人物聂耳

  2、学生谈谈对聂耳的认识,老师简介聂耳。(见教参)

  3、从题目看,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人)写谁?写他什么时候的事?(补充课题)

  二、初读课文,谈感受。

  1、少年时代的聂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参考课后第三题,小组讨论各自然段段意,试着用自然段归并法试着给课文分段。

  3、预习课文

  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向同学们汇报自己会读、会写、已经理解的词语

  2、读一读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

  3、提出预习中碰到的困难,师生互相解决重点理解下列词语:谱写、恳求、诞生、降临、美妙、归帆

  4、复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分段的操作步骤,交流分段。

  四、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2--5自然段。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深入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读第2--5自然段。

  说说课文讲了聂耳少年时代的哪几件事?

  (听、学笛子,忘情吹笛子)

  课文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讲的?

  (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

  二、深读阅读,找找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聂耳很喜欢音乐?

  (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三、师生交流。

  1、聂耳常常跑到……眼睛一眨不眨地侧耳倾听。

  2、有一次,聂耳……能教教我吗?

  3、从此,聂耳就天天到他那里学吹笛子。

  4、哥哥去……聂耳却……吹起了笛子。

  5、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

  6、引着滇池上的……聂耳用……湖光山色。

  重点理解侧耳倾听、恳求、聂耳不爱玩吗?为什么他不去攀登龙门?

  提示:第四节中1、2两句为什么用可是连接?

  (聂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

  为什么加似乎

  (表现他如醉如痴)

  聂耳站在什么位置,怀着什么感情吹笛子,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朗读训练,读出聂耳喜欢音乐的语气

  小结:作者写人的写作方法

  四、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指导、每当……总爱……造句

  1、读例句每当(什么时候,谁)……总爱(做什么)作什么内容不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口头造句,拓展思路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背诵第五自然段,并听写句子

  2、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背诵第五自然段。

  1、按课文填空(第五自然段)

  2、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3、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认为最难的一句话

  4、试着背诵整一段话

  二、听写句子,默写句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1、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聂耳怎样喜欢音乐?

  2、读第一自然段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一句话。

  (因为聂耳少年时代这么喜欢音乐,所以长大后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3、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动懂了什么?理解“杰出、谱写”,再次欣赏《义勇军进行曲》

  4、请学生说说聂耳的其他作品

  革命歌曲:《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

  民族歌曲:《金蛇狂舞》、《崔湖春晓》

  5、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想。

  四、综合性实践活动学唱聂耳的歌曲,开个聂耳歌曲欣赏会五、完成剩余作业。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渡河少年》教学设计3篇

《渡河少年》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牵着语言文字的手,跟着感觉走。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因此教学中立求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中去发现、感悟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情感。

  根据课标中对本学段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澈、篱”等7 个生字。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奇葩、倔强、滑”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体会,学习渡河少年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渗透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思想。

  文中少年的语言只有一句话,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少年的神态和动作,为此我把教学的重点确立为: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体会人物形象。

  对于少年的倔强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如何看待少年的倔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少年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老人为他创造的机会,学生可能对老人的看法褒贬不一,所以我把教学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少年的倔强,正确分析老人的心理,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想。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把对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过程

  一、环境入手,整体把握

  1、出示画面:(清澈的小河,岸边一条小船)你看到了什么?

  引出课文第一句: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停泊在岸边的渡船。让我们想起韦应物的那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来认识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板书课题(板书:渡河少年)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想到三个重要的问题(预设:“为什么渡河”“怎样渡河”“结果如何”)

  3、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你的`问题解决了吗?试着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儿?用“……因为……所以……后来……”的句式说一说。(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单的语言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读书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要学会把书读薄,也就是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再把书读厚。最后还要读精。课一开头就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完成了把书读薄的任务。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品词析句,体会内涵

  (一)走近少年

  过渡: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要看什么?语言、动作、神态

  (去课文中寻找)接下来让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画出描写少年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读一读,漫游于这样的语言文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渡河少年?带着问题默读。

  (设计意图:有声地读书是一种表达,无声地读书则有助于思考。这一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开放的阅读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此时不同的学生也将看到不同的渡河少年。)

  1 )诚实的少年

  A、从哪句话看出了少年的诚实?(生汇报句子)

  B、联系生活实际。

  C、分析重点句子。

  过渡:渡河少年的诚实,换来的却是老爹那一句冷冰冰的话---- 出示句子: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尽管诚实有时是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依然要坚持诚信为荣,这就是坚持真理,除了诚实,你还看到一个怎样的少年?

  (设计意图:文中少年的语言只有这么一句,不容忽视,透过这简单地发问让学生感受到少年的诚实,而且这样的语言朴实,符合人物特点。同时也教育学生要诚实)

  2 )自尊的少年话犹在耳,船已离岸。此时的少年什么样啊?出示:“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仔细看一看这个句子,哪个词触动了你?给你的感觉如何? D、表演少年神态。

  E、分析重点句子。

  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到你的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认真读,找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透过“孤零零”还有“立”的咀嚼, 联系上文体会孩子的内心活动,通过表演,学生更能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愤怒,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3 )倔强的少年

  师:就在这时少年突然之间的表现更令我们震惊。(出示句子: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师:少年做了几个动作,用了几个动词?哪个动作你觉得有问题?对,我们*常说跳入水中,在这为什么滑入水中呢?(先小组讨论,然后再指名说,再让学生读出动作的快与连惯)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字词,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运用字词的能力)

  A、师生表演对读。师小结 :好一个细心的孩子,生气时还能冷静处理问题,少年就这样在秋风秋水中,一摇一摇的向对岸游去。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河中这一老一小的表现,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同学们读少年的表现,好吗?

  B、师:少年的倔犟你喜欢吗?

  (设计意图:这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懂得倔强也要有一个度,要结合具体情况,过分的不合适宜地倔强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导致毁灭,而文中的少年的倔强更多的是一种坚强。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习少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又不能过于任性)

  C、体会高兴,体验成功。

  师:少年就这样游,终于到了对岸,你高兴吗?就着这高兴劲,读一读少年上岸的段落吧!(出示文字)

  3、坚持的少年

  出示句子:“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

  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此时的想像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少年的坚强与执著。) (二)走近老人,体会成功来自于挑战困境 师:同学们,少年此时战胜的仅仅是一条河吗?那么这困难又是谁带给他的呢?

  1、师:我想有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老人是带给他困难的人,为什么少年在成年以后还写信感谢老人,称他为启蒙教练呢?少年又会怎样写这封信呢?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下面老师就请你为少年代笔写这封信,在信中说明原因,好吗?(生动笔写。)

  2、找2 —3 名学生读一读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仍然从语言文字入手分析老人是在没有看清少年的情况下误以为是有人捣乱老说的那句话,而从少年入水的老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良的老人,通过对老人的分析,学生意识到不能随便给一个人定论,而学生在为少年代笔给老人写信的体验中也能体会到困境和打击不一定是坏事儿,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在语言中感受到人文的思想,又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3、老人看到这封信了吗?从哪儿知道没有。

  师: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欲感恩但人不在。带着深深地遗憾再读一读这句话吧。(生有感情的读)。

  三、提炼语言,课堂总结。

  1、师:从文中你还能看出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2、师:是啊,好一个坚持的少年,(板书:坚持)在细读中,我想渡河少年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记忆中。此时,我想到了一句歌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 事竟成。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3、教师总结:记住这些话,相信你们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能像渡河少年一样,诚实、勇敢、坚强,这样就会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成功。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就把课文内容与学生*时积累的名言警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完成了一个读书从薄到厚到精过程。)

  板书设计

  渡河少年

  诚实+自尊+勇敢+坚强+坚持= 成功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0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境的感受诗歌中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与赞美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课文里的景物描写,使得学生对祖国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为身为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句中的所有描写都与祖国息息相关,进一步使他们懂得我们也是和祖国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各自回家通过各种途径(报纸书籍、电视电脑或让父母讲述),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资料啦!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最能把流利地把你所知道的表达出来。讲得好的同学,大家将会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生自由谈

  2、从大家的谈话当中我们都了解,祖国正在飞速的发展,而我们可以自豪的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华少年!”引出课题。

  (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就是引导同学们体会诗中中华少年的那种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所以教学也沿着这条线索而展开。

  1、在朗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让同学们对其读音和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雪莲: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新疆、青海、*、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 是*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 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2、读略读提示,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他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先分小组朗读,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自主搭挡,分角色朗读,注意引导他们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老师也读一次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到底是老师读得好,还是同学们读得好,好在哪里。

  3、词句解析。

  ①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表达了中华少年对祖国的爱与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他们都表现出一种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的志气。)

  (五)播放一首《我们是*接班人》,在激昂的歌声中对同学们说:“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从而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使这节课的内容和精神都得到升华!

  板书:见课件。

  课后作业:把这首诗朗读给家人听。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悲惨凄惨惨痛

  1、温()()()

  2、思()()()

  3、要()()()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4、强壮勇猛。()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②沿③缘分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②比喻③设问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温柔温和思想思念思考需要要求全要

  二、莽莽蹒跚学步离地顶天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6

  一、谈话导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就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

  四、角色朗读,了解内容

  1、分节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逐步了解主要内容。

  4、说说: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感受到中华少年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从第1—5小节中体会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从第6—8小节中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5、结合体会,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比赛读。)

  五、品析交流,畅谈感受

  1、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朗读后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明喜欢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或真实的想法等。)

  3、教师重点引导品析以下诗句: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2—4小节的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四个排比句和上面的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爱国心、自豪情自然流露出来。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2、查阅其他的爱国诗歌,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既是一首朗诵诗,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轻分析重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大意,了解了诗歌的篇章结构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上,朗读讲究层次,首先是自由朗读,这是分角色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中的提示,分甲、乙、丙、丁分角色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通过层层深入、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散发的深情与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爱国情感的火花,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华少年而自豪,为建设祖国而努力。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7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句子含义,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简介作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当我们*从四川地震的灾难中走出时,当2008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夺得一枚又一枚金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回答)是啊!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诗歌《中华少年》。出示课件1

  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那些了解?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出示课件2

  2、检查预习:这首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出示课件3

  二、合作学习,初悟诗情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智慧无穷,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通过合作学习定会理解这首诗歌的情感。(全班分4大组,每组学习两节诗歌,每个大组分2个小组,一组学习朗读,一组交流诗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达方法。)

  出示课件4

  三、展示交流,品句悟情

  同学们,经过你们的积极参与,现在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分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每节中重点句子朗读的语气以及含义)出示课件5—8

  四、诵读表演,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愿意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请四位同学和全班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歌。出示课件9以及轻音乐

  五、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我提议,我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一首爱*曲,朗诵一首爱国诗歌或散文,激情演讲等方式表达我们中华少年对祖国妈妈生日的庆贺。请同学们下去认真准备!

  六、板书设计

  飒爽英姿

  壮丽的山河

  8、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志向与决心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0篇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在学法指导中,我一直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训练重点,因此,我班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水*,但学生的朗读能力整体水*不高,因此,根据以上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此课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因此导入新课前加入对鲁迅的介绍。学生课前预习已收集鲁迅的资料,所以此环节通过学生资料汇报完成。汇报后直接引入本课,板书课题。

  提问:“我”和闰土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快速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本课训练的一个要点

  二、检查预习 学习字词

  (一)字词汇报 我班学生在A级目标的预习中,完成的效果比较突出。对于生字的字形分析,课文中多音字、易错字等预习效果好,所以此环节通过几名学生的汇报就基本上把本课需要重点认知的字词理解并掌握了。但是鲁迅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读出来会有些陌生,如“素不知道、如许、单知道”等,因此在此环节中多了一项对陌生词语的理解。

  (二)指名分段朗读。这既是对预习的一个反馈,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初级测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提问:闰土长什么样?请同学们速读,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闰土的外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理解四件事

  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果能提炼出小标题就更好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B级目标中已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整理,所以此问题提出后,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

  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 体会闰土形象

  提问:在这几件事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进行批注,然后同桌交流。(学生在自主研读后,通过同桌交流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另外,通过批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及写作方法的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也是我在阅读课文训练中坚持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通过这四件事的感悟也就体会出了闰土的形象特点。另外,在学生对批注理解的汇报中,教师抓住文中的三句话来重点指导。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2)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3) 以第三句为例这样设计课堂环节。

  (师)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而做为少爷的我呢?用这样的问题带出,重点研读第16自然段。

  通过这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出“我”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分别部分

  1、指读最后一段,我和闰土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2、 抓住(急 躲 托 送)几个词体会我们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真挚的友谊。

  五、 熟读迁移 体会写法

  1、(师)作者通过四件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见多识广、勇敢机智的农家少年形象。那么,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2、通过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的过程归纳出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第一段的背诵和语言对话的朗读。

  3、延伸朗读《故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做简单汇报。

  2、对,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小时结识了一位小伙伴,就是——(齐读课题)。

  3、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认识他这位儿时的伙伴。

  二、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精读理解

  过渡:读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是什么身份?闰土呢?这一年,轮到我家大祭司的值年,家中要摆放很多的祭器和贡品,需要有人看管,仆人就让儿子闰土来了我和闰土就这样认识了。

  1、第一次见面,闰土是什么样的?

  (1)自读4自然段,画出描写写闰土样子的句子。

  (2)指生答,屏显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3)指导读。

  (4)从描写中,能看出“我”对闰土是什么感情?联系上下文看一看。

  2、过渡:这样一个仆人的孩子,生活在海边的、农村的孩子,来到“我”这个富家少爷身边,会给带来什么新鲜事?

  (1)出示要求:自渎6——15自然段,,想一想:闰土讲了几件事?在旁边写上小标题,把自己感兴趣的多读几遍,写出旁注。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闰土讲了几件事?随生答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

  看跳鱼儿

  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师生共同梳理:

  ①捕鸟:从他捕鸟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从哪儿体会到的?

  现在你是闰土,老师想问问你:你为什么在雪天捕鸟?你为什么用一根短的而不用长的棒来支竹匾?看来捕鸟的学问真不少。还体会到了什么?你也像闰土一样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指导读:能像闰土一样有声有色的描述捕鸟吗?

  ②刺猹:闰土怎么讲他刺猹的?

  老师把这段文字找出来了,谁来和老师分角色读一读?同学们,当时是一种什么情景?(渲染)大海边,夜深人静,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月亮照着大地,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你听,拉拉响了,猹在咬瓜了。什么感觉?可是闰土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勇敢机灵)从哪体会到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再找生分角色读。

  ③还有什么事你感兴趣?

  ④过渡:在这许多新鲜事中,有件事给作者留下了的印象最深刻,以至于三十年过去了,仍然在他的脑海中保留着一幅画面,一直都忘不掉,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师出示刺猹画面,激情背诵第1自然段。为什么这幅画面让作者这么难忘呢?引导生观察画面,体会画面的美感和闰土的勇敢机智。

  出示图文,指导读好1段,配乐读。

  3、过渡:令“我”难忘的何止是他说出的(指板书)这四件事呀,还有许多许多,这就叫——(无穷无尽)。

  (1)生活在海边的闰土还会有什么事讲给我听?(生举例)

  (2)闰土知道这么多的新鲜事,“我”听了后什么感受?

  读16自然段。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读出你的感受。

  (3)你的“啊”字包含着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想一想,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引导:“我”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小结:闰土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对自然界了解很多,自由自在,而“我”生活在高墙耸立的深宅大院中,就像笼中之鸟、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4)再来读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对禁锢生活的不满、讨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读出你的感受。

  (5)闰土啊闰土,是你让我这个生活封闭的人知道世界竟如此奇妙,如此精彩,让我知道大自然是如此有趣、如此丰富。齐读16自然段。

  4、过渡:闰土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去问,让我了解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走了,分别的时刻到了。我和闰土什么心情?自读最后一段,体会到了什么?

  5、是啊,两个小伙伴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儿童时代最纯真的深厚的友情,分别的时候真是难舍难分啊!文章学到这里,你喜欢闰土吗?为什么?

  四、拓展:

  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可爱、勇敢机灵的闰土,三十年后,当作者再见到他时,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文字,读。他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全文《故乡》。

  五、作业:

  1、推荐读《故乡》全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

  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

  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

  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 (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 (“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 (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 (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 (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 (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 (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板书设计:

  稀奇事 反映品质

  详写 在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管西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第五段,从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进—步认识课文从整体上如何安排详略,完成作业本第2、3、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 (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 (“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品质特点 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课后习题

  比一比,组词语。

  捏( ) 钮( ) 拜( ) 允( )

  扭( ) 纽( ) 湃( ) 充( )

  缚( ) 搏( ) 租( ) 组( )

  傅( ) 膊( ) 祖( ) 阻( )

  厨( ) 稻( ) 胯( ) 挎( )

  橱( ) 滔( ) 跨( ) 垮( )

  郑( ) 贼( ) 正( ) 贱( )

  填空

  1、按课文填空。

  ( )天空中挂着(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向一匹猹( )刺去。

  2、归纳课文有关内容,然后填空。

  从闰土给“我”讲( )、( )、( )、( )等几件事,可以看看闰土是一个( )少年。

  缩写句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3、我们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4、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而言,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关键点,学生与文本对话是重点,学生与自己对话是难点

  [教学目标]

  1.识读课后16个生字,识记其中的“闰、毡、猬”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弄不明白的词语,如,“郑重、值年、祭祀、装弶、伶俐……”等

  2.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得少年闰土就是你的朋友

  3.与课文中的闰土交朋友,享受他英俊的少年形象与他那“奢侈”的故事

  4.敞开心扉,与朋友闰土对话,感悟属于少年季节的“色彩”与“梦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网上查阅鲁迅生*以及浙江绍兴的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预习第20课《少年闰土》了吧?

  生:是

  师:请写一写课题,好吗?如果愿意,可以写到黑板上请注意:“闰”字

  生:有的在本子上写,有的在黑板上写

  师:我想知道,鲁迅的这位少年朋友为什么取名叫“闰土”?

  生:因为他是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闰土

  生:他的父亲非常爱他

  师:是的,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寄托着父母希望与爱心

  师:“闰土”,他的父母会这样喊——

  生:

  师:作为朋友鲁迅会这样喊——?

  生:

  师:你把闰土当朋友,会喊——

  生:

  师:这就是要认识的朋友——“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与课题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既识记了“闰”字,又了解“闰土”的来由,同时通过角色变换,心理换位,呼唤“闰土”,闰土在我们一声声的呼唤里,与我们情感移近,逐渐从书上走向我们的心里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练习读文

  师: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是一位能干会玩、英俊洒脱的美少年你们喜欢这位朋友吗?

  生:喜欢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示你的喜欢吧!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再练习把课文读一读,待会儿,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生:练习读书,书声琅琅

  (二)展示读文

  师:(面向全体,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三)了解大意

  [情境创设,师生对话,感知内容: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师扮)与你交流谈话……]

  妈妈:宝贝儿,回来啦?!快把书包放下!

  儿子:是!老妈!

  妈妈:儿子,今天学得什么课文?

  儿子:少年闰土

  妈妈:少年运土?往哪里运?

  儿子:是闰(rùn)土(tǔ),不是“运土”

  妈妈:瞧,妈这耳朵!哎,这闰土是谁?

  儿子:他是鲁迅三十年前的一位好朋友!

  妈妈:长得啥样?

  儿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妈妈:好可爱的孩子!这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吧!

  儿子:是啊!好多“题目”我可能都考不过他!

  妈妈:说我听听!

  儿子:他月夜看瓜,见猹咬瓜,举起钢叉就刺,好机敏、好伶俐啊!

  还有他下雪捕鸟,海边拾贝壳……可好玩啦!

  ……

  [设计意图]

  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

  其一,在初读阶段,执教老师要把当堂练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最初的读文(“对话”)练习,以期全体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保住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对读得有声有色者多鼓励

  其二,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讲的什么当然,这一信息的反馈,提倡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自然生成,而非暖瓶注水——硬灌

  三、书写练习、巩固字词

  1.认读生字

  捏(niē)、扭(niǔ)、胯(kuà)、郑(zhèng)、拜(bài)、租(zū)、允(yǔn)、厨(chú)、颈(jǐng)、缚(fù)、稻(dào)、贼(zéi)、畜(chù)、闰(rùn)、毡(zhān)、猬(wei)

  2.临写生字

  (强调写字姿势,做到身正、肩*、臂开、足安,握笔做到“三个一”)

  3.默写生字

  四、熟读课文、练习批注

  与少年闰土谈谈心,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当然,你也可以与闰土比比少年

  [设计意图]

  与写字对话,在识记成为第一要义的同时,还要明确写字不仅仅是识字的一种手段,还利于养成一种认认真真做事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检查反馈

  师:(口述)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听写

  师:与课文对照

  [设计意图]

  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很多其中,教师背诵,学生听写就是一种

  教师背诵课文,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听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并积累文本语言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批注课文,师生对话

  1.选准方向,潜心对话

  师:(出示课前预习题)“与少年闰土谈谈心,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当然,你也可以与闰土比比少年”根据你的课前预习,请再次默读课文,补充完善你的思考,把感想、体会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时间十五分钟

  生:读书、思考、批注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对话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

  首先,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于学生,一如导游要先熟悉景点,然后才能正确导向;

  其次,学生与文本对话要选准话题譬如:“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

  再者,要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所产生的独到想法

  2.正确导航,重点对话

  (1)对话重点: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

  关于“月夜刺猹”的对话:

  ——刺猹的条件

  ——刺猹的过程

  ——刺猹的结果

  ——刺猹的评价

  关于“雪地捕鸟”的对话:

  ——捕鸟的工具

  ——捕鸟的经过

  ——捕鸟的结果

  ——捕鸟的快感

  关于“海滩拾贝”的对话:

  ——拾贝的时机

  ——拾贝的过程

  ——拾贝的成果

  ——拾贝的享受

  (2)“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在鲁迅看来,是“希奇”的事,为什么?

  (我被圈在四壁高墙的大院里了!)

  (3)“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在你看来,是“希奇”的事吗?为什么?

  三、突破难点、自我对话

  师:如果让你和闰土交换少年你愿意吗?请你上网和少年闰土QQ(聊聊天),不妨先动笔起个草吧时间十分钟,不少于250字

  生:奋笔疾书

  [设计意图]

  运用网聊的形式,愉悦学生的心里,突破与自己对话的难点

  四、文本延伸,深度对话

  师:读读周国*的《童年的价值》,再读读《少年闰土》,你们一定有新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生:孩子们各抒己见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条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四件事及人物动作、外貌等描写感受闰土的形象,分层诵读第一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一、揭题,导入

  1、师:从小学三年级我们就开始学习写作文了,到了五年级都算是小学阶段的“高材生”了,老师想问问大家,假如让你写一篇写人的文章,你会怎样写?

  生1:写人物的外貌。

  生2: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物的特点。

  生3:也可以写两件事。

  师:看来同学们的点子还不少,那大文豪鲁迅写人物又会写哪些内容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他儿时的一个小伙伴——少年闰土。

  课前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你们读了吗?那老师要检查一下,你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文中一些文言文的词语的意思)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生:读第一句。

  师:真好!果然正确又流利。知道“其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这片西瓜地中间。

  师:“项带银圈”的“带”我们现在不这么写。

  生:应该是写戴帽子的“戴”!

  师:大家一起端端正正写一遍。(生练写)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师:没错。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叫“值日”,那么轮到我们家做祭祀的那一年就叫——

  生:(恍然)值年!

  (生读第句,五行(xíng)读成五行(háng))

  师:五行(xíng)不要念错!再念一遍。解释一下五行。

  “仿佛”就是——

  生:“差不多”。

  师:现在我们说的“仿佛”往往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小结:请大家翻开书,再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那一代作家的文章,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才大家用联系上下文换一个词,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借助工具的方法来读懂这些词语。这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3、课文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下面根据你对课文的阅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出示练习题1:认真朗读课文,请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进行排列。)

  相处 离别 回忆 相识

  二、读批并重,感知大师文章画面美

  1、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呀,对于作者的确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出示第一段)请你轻轻地读这段话。

  (一)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1)谁来读读第一句话。(随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2)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里就浮现自己所描绘的画面。请你来读出那些美丽的色彩。

  (3)让我们美美地读第一句话。

  (二)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1)谁来读第二三句话?

  (2)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几个少年,你会用什么词?

  (3)咱们把自己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这个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选一个词语,你可以用自己的,也可以选择同学的。(板书机智勇敢)

  (4)谁能把这个少年的英雄不凡、机敏读出来。

  (三)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师: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段话,你们读第一句,我读后面两句。大家看,如果第一句描写的是____景物____,那么第二三句话描写的就是人物___;如果说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人就是____;如果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____;动静相生,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更好。

  三、读中品味,领悟大师文笔妙

  (1)作者课文一开头就刻画了一个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对少年充满了兴趣。那么赶紧让我们去见见闰土的真实面貌吧。(请生找出来读)

  (2)眼前的闰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你会用一个什么词?

  (生:健康活泼、朴实可爱等)

  (3)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吗?

  想想我们描写人物外貌一般怎么写?(写眼睛,鼻子、嘴巴、脸蛋。特别喜欢写眼睛,所有的女同学都是水汪汪的大眼睛,所有的男同学都是炯炯有神的双眼,都长一个样。老师突然想起以前自己看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家,文中写到,我的妈妈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我的爸爸也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当时老师就很纳闷,难道爸爸妈妈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

  而作者这儿呢?老师读到这儿就想到一位画家丰子恺。老师带来了他的两幅作品,你们会发现这两位大师在描写人物上有共同点。(出示图画,生评价)

  他们不仅特点鲜明,还很传神,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了解抓住人物最大特点来写)

  (5)没错,抓住人物最大特点,哪怕是寥寥数笔,也能写的活灵活现,对于鲁迅这位城里的少爷来说,与他年龄相仿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是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闰土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稀不稀奇,那稀奇的是什么呢?

  生:头

  师:我周围的朋友有没有戴小毡帽?

  生:没有

  师:他脖子上戴的是什么呢?

  生:银项圈

  师:这也是我周围人所见不到的.,你看,原来在描画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什么——

  生:特点

  师:最大的特点

  总结:从这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最大的特点来写。(师提示:如果眼睛有特点也可以写)

  小练笔:试着描写出作者那时候的样子。

  四、创意读文,聆听大师心中情

  (一)概括趣事,感知丰富

  1、年龄相仿的很快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有好几件事,请你快速回到课文中,找找到底有几件事。

  然后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引导学生概括)

  2、这四件事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让作者觉得是____新鲜事____、____稀奇事。

  3、感受详略结合

  师:同学们,大家扫读课文中写四件事的部分,从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长有短。

  师:在写法上我们把它叫做——详略结合。

  (板书)从这我们可以学到写很多事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事都写得那么具体,可以——

  生:详略结合。

  (二)品读省略,感受能干

  鲁迅先生用4件事来写一个人,可见,用事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就一起走近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把人物特点写出来的。

  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天“我”要他捕鸟的时候,他说——

  (生读雪地捕鸟)若生读得不够好,引导:你想呀,闰土再讲这些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那哪位同学读出这种神气和自豪来。(生再读)

  在这几句话里,有几个动词,有“扫、支、撒、拉”,这几个词语写出了闰土捕鸟时的机智,所以我认为作者在此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把特点展现出来的。

  师:听了闰土的话后,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

  师随机点拨:轻点,你这样会把猹给吓跑的。它不咬人么?(生继续读)

  师:不愧是见多识广的闰土。更妙的是,我们沙地里——(生读)

  师:哎呀,这些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讲话那真是把我们给镇住了,作者这一连串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见多识广,无所不知的,这个聪明能干的闰土是多厉害呀!所以,面对这个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闰土,我不由自主的感叹——

  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生:四个角的天空。

  师:怎么理解?这是谁看到的?

  生:作者。

  师:是吗?把整句话好好读一读再给答案(生读)

  生:是作者和他往常的朋友们,也就是那些富家的小少爷。

  师: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生:自己家院里的那片天。

  师:这说明了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家里,与外面的世界很少接触,可见他们的生活范围很狭窄。由此,你想到了那个成语呢?

  生:井底之蛙(坐进观天)

  师:厉害!看,通过我们的读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看来读书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

  师: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

  生:(齐说)井底之蛙!

  师: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对于我,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出示)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什么感觉?

  生:一直一直的“不知道”。

  师:是啊,(指大屏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我所不知道!你们想想一下闰土在乡下可以捕鸟、看鱼儿捡贝壳,你们觉得作者作为一个城里人、一个大少爷*日里能干嘛?

  师:是啊,多枯燥啊。

  师:他不满的是什么

  生:不能接触大自然

  师:不能接触大自然的有趣的生活感到不满

  师:你说他遗憾的又是什么

  生:遗憾的没有像闰土一样在海边农村里多姿多彩的生活

  师:遗憾的是没有过多姿多彩的生活

  师:你说他向往的又是什么

  生:向往像闰土一样在海边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向往像闰土一样见多识广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就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五、缠绵离别,长忆闰土

  1、可惜正月过去了,来!捧起课文一起读最后的离别!

  2、我的哭泣和哀求并没有挽留下闰土。这次一别后,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当我收到闰土托他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没有忘记我,而我的脑海里自然也浮现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遭遇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又辗转求学,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那样的景象。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

  三十年后,我重新回到故乡,当母亲说闰土要来看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咱们能背的就背,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齐读第一自然)

  六、总结延伸:

  三十年,这幅美丽的画面就烙印在我的心中。三十年后,再见到的闰土是怎样的呢?和记忆中的闰土一样吗?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鲁迅的作品《故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写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2、锻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外貌描写教学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全文并且了解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什么样的?

  板书: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戴银项圈

  2、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仅要突出人物的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部特征来展露人物的个性经历等,从鲁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3、人物外貌描写一般分两个方面,一种是描写与众不同外在特点,另一种是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品质等。本文就是侧重于后一种。

  4、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或你接触的课外文章,也有能展现人物生活环境、经历、品质等的外貌描写,谁记得?

  5、所以说外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外貌描写的重点。

  6、播放大屏幕,进行外貌描写训练。

  7、小结:

  二、选材训练

  1、以后课外读书中,如果遇到人物外貌描写,一定要细细揣摩;以后作文中如果想进行外貌描写,一定要细细斟酌。当然单单靠外貌描写还难以使人物的形象更深刻,更丰满,所以,鲁迅又加入了四件小事来丰满闰土的形象,分别是哪及件事?

  板书: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观鱼(环境加事件)

  2、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件事,调动起你六年来积累的学习方法,细细体会这件事突出了闰土的什么个性特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怎么体会到的,把你想到的在空白处做记录。

  3、这四件事主要突出了闰土的什么特点?(见多识广)像这样围绕人物特点去选材,就是“围绕中心选材”。可以是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本文就属于一人多事。但是在记叙时,要注意详略得当,不能*均用力。语文学习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先有模仿,之后再转化为自己的,下面看看你能否正确地围绕中心选材。

  4、①播放幻灯片进行选择训练。

  下面看你能否自主进行选材。

  ②( )是一个--------的人,我选的事例是:

  5、鲁迅正是用典型事例丰满了闰土的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当然,从这几件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闰土那丰富多彩的生活,那自由而洒脱的生活。

  三、语言实践训练

  1、闰土知道各种鸟雀的名字,而我不知道;

  闰土知道海边五彩缤纷的贝壳,而我不知道;

  闰土知道-----------,而我不知道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像老实这样说说。

  2、是呀,闰土知道很多事,我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低头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不知道田间劳作那溢满汗水的快乐;

  我只知道远处有着高山,却不知道高山真正的巍峨

  我只知道有着对大海的描述,却不知道,迎着海风那一刻的心胸有着怎样的开阔,那惊涛拍岸的激昂怎可能是一个把自己囚禁于书中的书生所能感受到的呢?

  我不知道的太多、太多,知道的又太少、太少。为什么呢?

  3、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死角天空”的?

  5、四角天空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鲁迅与闰土的生活环境,突出了鲁迅生活范围的狭小,对自己所缺失的农村自由生活的遗憾及向往。可以说四角天空是本文的经典之笔,在鲁迅的文章中,像这样的经典之笔还有很多。

  6、范读(范读两次)

  指导朗读。

  6、本段与前文有着怎样的关系?

  7、语言上的对比,更能凸显作者生活范围的狭小,及对闰土似自由生活的渴望。所以,作者和像他一样的朋友,只能,也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四、总结升华

  1、本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经历、品质等;

  围绕着人物的个性特点选择4件典型事例丰满人物形象;

  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人情感。这是我们进行人物描写时,需要学习的方法。

  2、通读全文,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

  课文就是个例子,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写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2、锻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外貌描写教学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全文并且了解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什么样的?

  板书: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戴银项圈

  2、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仅要突出人物的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部特征来展露人物的个性经历等,从鲁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3、人物外貌描写一般分两个方面,一种是描写与众不同外在特点,另一种是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品质等。本文就是侧重于后一种。

  4、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或你接触的课外文章,也有能展现人物生活环境、经历、品质等的外貌描写,谁记得?

  5、所以说外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外貌描写的重点。5、播放大屏幕,进行外貌描写训练。

  穷人 富人 病人 老实的人 奸诈的人 身体强壮的人 历经沧桑的老人

  6、小结:

  二、选材训练

  1、以后课外读书中,如果遇到人物外貌描写,一定要细细揣摩;以后作文中如果想进行外貌描写,一定要细细斟酌。当然单单靠外貌描写还难以使人物的形象更深刻,更丰满,所以,鲁迅又加入了四件小事来丰满闰土的形象,分别是哪及件事?

  板书: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观鱼(环境加事件)

  2、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件事,调动起你六年来积累的学习方法,细细体会这件事突出了闰土的什么个性特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怎么体会到的,把你想到的在空白处做记录。

  3、这四件事主要突出了闰土的什么特点?(见多识广)像这样围绕人物特点去选材,就是“围绕中心选材”。可以是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本文就属于一人多事。但是在记叙时,要注意详略得当,不能*均用力。语文学习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先有模仿,之后再转化为自己的,下面看看你能否正确地围绕中心选材。

  4、①播放幻灯片进行选择训练。

  下面看你能否自主进行选材。

  ②( )是一个————————的人,我选的事例是:

  5、鲁迅正是用典型事例丰满了闰土的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当然,从这几件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闰土那丰富多彩的生活,那自由而洒脱的生活。

  三、语言实践训练

  1、闰土知道各种鸟雀的名字,而我不知道;

  闰土知道海边五彩缤纷的贝壳,而我不知道;

  闰土知道———————————,而我不知道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像老实这样说说。

  2、是呀,闰土知道很多事,我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低头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不知道田间劳作那溢满汗水的快乐;

  我只知道远处有着高山,却不知道高山真正的巍峨

  我只知道有着对大海的描述,却不知道,迎着海风那一刻的心胸有着怎样的开阔,那惊涛拍岸的激昂怎可能是一个把自己囚禁于书中的书生所能感受到的呢?

  我不知道的太多、太多,知道的又太少、太少。为什么呢?

  3、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死角天空”的?

  5、四角天空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鲁迅与闰土的生活环境,突出了鲁迅生活范围的狭小,对自己所缺失的农村自由生活的遗憾及向往。可以说四角天空是本文的经典之笔,在鲁迅的文章中,像这样的经典之笔还有很多。

  6、范读(范读两次)

  指导朗读。

  6、本段与前文有着怎样的关系?

  7、语言上的对比,更能凸显作者生活范围的狭小,及对闰土似自由生活的渴望。所以,作者和像他一样的朋友,只能,也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四、总结升华

  1、本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经历、品质等;

  围绕着人物的个性特点选择4件典型事例丰满人物形象;

  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人情感。这是我们进行人物描写时,需要学习的方法。

  2、通读全文,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

  课文就是个例子,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9

  一、内容简介:

  我授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语文a版)第十二册第1课《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文章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我”回忆起少年时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分离的过程,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为小学六年级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积累,体会文章中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从课文内容和它在教材中的位置揣摩编者的意图,我认为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据“*自得”、“读中有悟”的原则,选用了悟读组合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第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训练阅读的速度,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我”和闰土相识、相处、分离的过程,并重点研读相识部分,从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体味他的个性特点,并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重迁移的读述结合。我从复习闰土的外貌特点入手,通过学生的复述,唤起他们已经有的对闰土天真可爱的个性特点的认识,迁移到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方向——从闰土的动作、语言上体会他的个性特点。

  2、重感悟的读思结合。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6——17自然端,思考并交流: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开放的要求激发学生的读文兴趣;开放的问题给予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阅读、思考、联想,在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多元解读,丰富闰土的形象。

  3、重积累的读研结合。在学生感知了课文整体后,我让他们反复读课文,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自行研究,让他们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共议,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完善,最后形成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完全把握。

  4、重情趣的读辩结合。我让学生围绕“在当时的社会,你想选择做闰土还是我”这个问题进行争辩,开放课堂,*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尽情发挥中交流学习的体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5、重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学习了全篇,我向学生介绍《故乡》,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原著,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我“和闰土相识、相处、分离的过程;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从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体会他的个性特点;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品味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闰土的动作、语言中进一步体会他的个性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闰土月下刺猹的画面,学生汇报上课时的学习成果。

  (1)观察插图,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齐读第一段。

  2、揭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重点研读闰土的动作、语言,进一步体会他的个性特点。

  二、自读探究,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第6——18自然段,思考: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或事情可以看出来?

  2、交流认识,初步了解闰土的聪明能干,知识丰富。

  3、理解:课文介绍了闰土讲的哪几件事?“我”对哪些事印象特别深刻?引导学生重点探究“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部分。

  三、自学深究,研读重点

  1、学习“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相关句段,默读课文,找出最有研究价值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小组讨论交流。引导进一步理解闰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学生交流汇报: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2、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闰土地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你们对他佩服吗?鲁迅也从心底里羡慕、佩服闰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3、出示重点句,引导有感情朗读。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①句子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②“他们和我”指谁?“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③出示: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的井底之蛙。

  1、讨论交流,认识:只有接触社会,经常参加实践活动,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李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能干。

  四、讨论争辩,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在当时社会,你选择做闰土还是“我”进行辩论,发表个人见解。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吗?会的,确实见面了,在三十年后。

  2、出示: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3、想不想知道闰土变化的原因,课外去读一读小说《故乡》。介绍《故乡》,鼓励读鲁迅的书籍。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0

  学情分析

  在学法指导中,我一直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训练重点,因此,我班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水*,但学生的朗读能力整体水*不高,因此,根据以上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此课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因此导入新课前加入对鲁迅的介绍。学生课前预习已收集鲁迅的资料,所以此环节通过学生资料汇报完成。汇报后直接引入本课,板书课题。

  提问:“我”和闰土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快速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本课训练的一个要点

  二、检查预习 学习字词

  (一)字词汇报 我班学生在A级目标的预习中,完成的效果比较突出。对于生字的字形分析,课文中多音字、易错字等预习效果好,所以此环节通过几名学生的汇报就基本上把本课需要重点认知的字词理解并掌握了。但是鲁迅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读出来会有些陌生,如“素不知道、如许、单知道”等,因此在此环节中多了一项对陌生词语的理解。

  (二)指名分段朗读。这既是对预习的一个反馈,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初级测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提问:闰土长什么样?请同学们速读,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闰土的外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理解四件事

  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果能提炼出小标题就更好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B级目标中已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整理,所以此问题提出后,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

  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 体会闰土形象

  提问:在这几件事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进行批注,然后同桌交流。(学生在自主研读后,通过同桌交流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另外,通过批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及写作方法的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也是我在阅读课文训练中坚持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通过这四件事的感悟也就体会出了闰土的形象特点。另外,在学生对批注理解的汇报中,教师抓住文中的三句话来重点指导。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2)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3) 以第三句为例这样设计课堂环节。

  (师)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而做为少爷的我呢?用这样的问题带出,重点研读第16自然段。

  通过这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出“我”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分别部分

  1、指读最后一段,我和闰土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2、 抓住(急 躲 托 送)几个词体会我们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真挚的友谊。

  五、 熟读迁移 体会写法

  1、(师)作者通过四件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见多识广、勇敢机智的农家少年形象。那么,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2、通过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的过程归纳出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第一段的背诵和语言对话的朗读。

  3、延伸朗读《故乡》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0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

  能够正确读写本课出生的生字。

  【方法与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拓展与延伸

  选择一些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或者写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突破

  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估计学生们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普及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

  语言上: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上: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情感表达上: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

  音律上: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诗与学课文的方法是相通的。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三、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注:必须是经过学生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示:重点在于词句的理解。

  “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四、指导朗读

  提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定要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感情从何而来呢?则是来自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那感情又如何表达出来呢?则是通过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音的强弱、语音的停顿等来表现。

  按照上面的规则,让学生自己感悟读法并交流,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本诗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吗?

  提示:结合第二题作答,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五、作业:

  练习朗读《中华少年》

  板书设计:

  纯洁、勇敢乐观、抱负远大、热烈顽强

  祖国锦绣山川的哺育

  中华少年祖国悠久文化的滋润

  祖国特有民族风俗传统滋养

  四顾历史、展望未来、表达心愿:建设中华无比自豪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就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

  四、角色朗读,了解内容

  1、分节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逐步了解主要内容。

  4、说说: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感受到中华少年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从第1—5小节中体会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从第6—8小节中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5、结合体会,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比赛读。)

  五、品析交流,畅谈感受

  1、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朗读后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明喜欢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或真实的想法等。)

  3、教师重点引导品析以下诗句: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2—4小节的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四个排比句和上面的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爱国心、自豪情自然流露出来。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2、查阅其他的爱国诗歌,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既是一首朗诵诗,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轻分析重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大意,了解了诗歌的篇章结构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上,朗读讲究层次,首先是自由朗读,这是分角色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中的提示,分甲、乙、丙、丁分角色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通过层层深入、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散发的深情与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爱国情感的火花,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华少年而自豪,为建设祖国而努力。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学生分析:

  现在升入六年级的学习,是小学的最高年级,学生除了自豪以外,学习还有一定的压力,因为除了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以外,还要将六年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不过学生掌握了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部分学生对爱国人物、爱国名句,爱国的故事,以及对祖国的屈辱史和辉煌成就也有所了解,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做个爱祖国的少年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中华少年》教案 孔文静。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中华少年。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教学反思:我感觉在教学时,还是引导学生多让他去朗读,一定要把诗读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激发他的兴趣,引起他的重视,有感情的去朗读,自己去体会,而教师不要讲的太多,这样反而效果就不太好。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句子含义,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简介作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当我们*从四川地震的灾难中走出时,当2008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夺得一枚又一枚金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回答)是啊!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诗歌《中华少年》。出示课件1

  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那些了解?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出示课件2

  2、检查预习:这首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出示课件3

  二、合作学习,初悟诗情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智慧无穷,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通过合作学习定会理解这首诗歌的情感。(全班分4大组,每组学习两节诗歌,每个大组分2个小组,一组学习朗读,一组交流诗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达方法。)

  出示课件4

  三、展示交流,品句悟情

  同学们,经过你们的积极参与,现在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分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每节中重点句子朗读的语气以及含义)出示课件5—8

  四、诵读表演,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愿意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请四位同学和全班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歌。出示课件9以及轻音乐

  五、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我提议,我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一首爱*曲,朗诵一首爱国诗歌或散文,激情演讲等方式表达我们中华少年对祖国妈妈生日的庆贺。请同学们下去认真准备!

  六、板书设计

  飒爽英姿

  壮丽的山河

  8、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志向与决心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朗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朗读,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读通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大声读,把诗读流畅,初步了解文只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2)同桌交流朗读。

  (3)分角色朗读,可四人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

  (4)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节。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3)读后谈体会。

  第一节: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你由这些词语产生哪些联想?

  第二节: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你人生的启迪,借助诗歌的表达来说一说。分角色浪读第二节。

  第三.四节:这两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给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注意诗歌的用典。

  第5~8节:涉及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句。

  3.朗读升华。

  (1)自由朗读全诗,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这首诗的体会。

  (2)分角色朗读。推荐四位同学表演朗读,入情入境地感受诗句的情感。

  (3)组合.排练诗朗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都能畅读畅谈吗?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xx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悲惨凄惨惨痛

  1、温()()()

  2、思()()()

  3、要()()()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4、强壮勇猛。()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②沿③缘分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②比喻③设问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温柔温和思想思念思考需要要求全要

  二、莽莽蹒跚学步离地顶天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7)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0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五、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拚搏”这句话,从描写少年三次表演“失败-失败-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态、碗、观众反应)来品读了解。

  2、难点:从少年的表演过程体会文章的主旨。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时课堂讨论发言热烈,但是在公开课场合却

  噤若寒蝉,需要花大力气引导,激其兴趣。二是喜欢朗读课文的人比较多,但是朗读水*不高。

  教学过程简说:

  一、课前读书汇报:

  请一名学生进行课前读书汇报,以预设的“林肯不畏失败”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学。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顶碗少年》这篇课文,所以首先进行预习检查。

  将“惊心动魄”一词放在文中“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个中心句去理解。

  教学步骤:初步理解“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请学生读这句话,并就这个句子质疑,然后带着提出的疑问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找到句子的答案后,再一次品读这句话。

  三、组织学生仔细读一读描写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将少年的动作、神态、碗的状况和观众的反应的句子划出来。

  教学步骤:先组织研读每一次表演的经过,然后再整体地读第二至六自然段。读完每一次表演的部分,以及全部段落读完后,要引导学生回读“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从一次次的分析中,读出不同的味儿。

  四、引导学生讨论:少年连续两次失误,他内心已经没有多少信心,非常灰心了,这个时侯,是谁给了他鼓励和信心呢?

  1、学生指读第四段有关白发老人的段落。

  2、这位白发老人究竟低声说了句什么话,使之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得少年“镇静下来”?

  五、追问:少年终于表演成功,难道仅仅是因为老人的一句话吗?还有什么促使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开始第三次表演?组织学生讨论:点出主旨,这个环节可以众说纷纭了。

  六、引导探究,这次表演对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将首位两段连起来读一读。

  七、拓展:少年的表演能否真正算得上成功?(讨论,辩论)

  八、结课:以林肯的故事和顶碗少年的启示结尾。

  教后反思: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最初有两条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然后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

  按理说,第二个思路会比较精彩,容易产生*。但是本班学生在有老师听课的时侯,不太愿意表现自己,所以我担心这一预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来,就容易出现问题。故而从“稳妥”的角度考虑,选择了第一个思路,仅把第二个思路的矛盾讨论作为补充拓展。

  从上课来看,做的比较好的是:

  第一,从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败”、“最终成功”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态度。

  第二,从复习词语入手,抓住“惊心动魄”以及相应的“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话进入课文,应该说抓住了主要问题披文入义,基本达到了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而且思路比较清晰的目的。

  第三,设身处地,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不只一次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观众和老人,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从以上三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间对少年三次表演的有关句子的品读落实不够,对学生预想不够,有些匆促。

  第二,重点和难点突破不够。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顶碗少年》以第一人称写成,写的是“我”多年前观看的一次演出:一个少年表演顶碗,前两次均告失败,但是顶碗少年并不气馁,最后终于获得成功。这件事给“我”一个启迪: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挫折,也不要退却,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获得成功。

  全文可以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虽然失败,但是在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获得成功,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寻常的演出给“我”的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屏bǐng”)及新词,认读2个字。会读并且能够正确书写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知道顶碗少年为什么获得成功。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体会“我”所受的启迪。

  5.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6.懂得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挫折,不要退却,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知道顶碗少年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体会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课文原是略读课文,也曾在课外读本中出现过,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读过这篇文章。受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使得现在的小学生不能甚至不敢正确面对困难。提高国民素质,需要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人才,这就需要激励和培养学生养成自立、自信、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的品格。

  教学方法

  从课文角度来讲,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如果学生认真读书,很容易读懂课文。教学中要注意某些细节的详细描写、反复描写,如每次表演时观众的情况和几次对“碗”的描写等。学生默读标画自主交流后,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了解观众的反应对顶碗少年的影响,体会表演时的艰难;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联系实际关注自身感受,使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深入领会并挖掘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出多元的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凭借语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结合课后习题预习课文,自主学习字词。

  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

  回忆自己的生活中是否经历过失败,又是如何面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顶碗杂技表演录像,也可以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过杂技表演吗?观看表演时你有哪些感受?录像中的少年在表演什么杂技?(教师适时介绍:顶碗杂技需要演员头顶一叠瓷碗,并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身体要保持*衡,不得使碗掉下来,才能使表演获得成功。)今天,我们就来观看一场顶碗杂技表演!(板书: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鞠躬惊羨屏(píngbǐng)练习多音字组词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优雅惊羡颓丧迷惘肩胛摇撼座无虚席不知所措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3.了解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概括出来。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课文写的是“我”多年前观看过的一次演出:一个少年表演顶碗杂技,前两次均告失败,但是表演者并不气馁,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2)浏览课文,文中哪句话对这场顶碗杂技表演作了点评概括?

  生答,师出示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一次杂技表演竟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顶碗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又是怎样的惊心动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调控教学环节。)

  (3)顶碗少年是怎样进行这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不怕失败最终成功的?再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加以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生字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主学习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认真默读课文,画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同桌探讨、交流。

  三、理解课文

  1.第一次表演

  对少年的描写,出示:

  ……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1)生读,谈理解:少年年幼,顶碗难度大,表演失败。

  (2)练读想象,指读当时的情景。

  对观众的描写:

  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

  (1)观众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2)假如你是这位少年,面对表演的失败观众的倒彩,你的心情会怎样?

  (3)面对第一次挫折,顶碗少年怎样表现的?出示:

  台上却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体会:少年并没有慌乱,也没有气馁,而是充满信心地重新开始。

  适时指导朗读,体会。

  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让我们期待他的成功!

  2.第二次表演

  对少年的描写:

  ……碗,又在他头顶上厉害地摇晃起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自读,指名读。

  结合课文理解: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肯定心理有很大压力。也许是技术的原因,也许是思想压力过大,又一次失败。非常可惜!

  对观众的描写:

  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少年的表现: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1)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有些观众失望了甚至轰少年下场,假如你是那位少年,你会怎样想?

  生谈,无助、难堪、失望、想快点离开舞台等等。

  (2)导语:少年木讷地站在台上,一脸的.茫然和惊恐,他的心中展开了一场“搏斗”:是放弃离开还是继续留在这让他出丑的舞台上继续表演?怎么办?他真的不知如何收场。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谈理解。

  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生理解:矮小结实,说明白发老者也是一个杂技演员,可能是少年的师傅;“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说明少年并没有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而减少杂技的难度;

  (3)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会怎样想?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低声说......。少年心想......,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体会:“轻轻的摇撼”传递了力量,“低声的话语”使少年坚定了信心。

  结合理解抓住时机指导朗读。

  (4)你觉得他这次表演会成功吗?为什么?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他会怎么办?是放弃离开,还是继续表演?

  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1)此时你就是一名场下的观众,你会怎么想?

  (2)让我们拭目以待……自由读,指2生分别读4、5自然段,同学想象。

  (3)少年最终不负众望,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让我们向他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师生鼓掌)

  4.要知道,演员最怕的是笑场!真的太不容易了!经历两次失败后的痛苦,少年终于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默读课文1至5自然段,思考:顶碗少年为什么最终获得了成功?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分析出原因:

  少年具有不怕失败的精神,较为深厚的表演功底;关键时刻老者的鼓励。

  总结:最主要原因是少年不服输的决心和坚持到底的信念起决定作用。

  5.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自由回答。

  6.阅读课文6、7自然段,这次杂技表演给了“我”怎样的启迪?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1)读一读,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讲一段完整、通顺、连贯的话。

  7.总结: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课文学完了,顶碗少年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他将鞭策着我们去做好每一件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顶碗少年,永远记住这段话——师示意看屏幕齐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四、概括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课文分为两段,说说为什么这样划分?

  提示引导: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的一、二句话,它提示我们课文描写的究竟是谁的经历?最后两个自然段又是谁的感受?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学生抓住少年的表演和“我”的感受两方面。

  许多年前“我”看过一场杂技演出,一个少年表演顶碗时,前两次均告失败,当台下一片混乱时,剧团的一位老者及时鼓励了顶碗少年,使他的第三次表演获得成功。这件事给“我”一个启迪: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挫折,也不要退却,有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获得成功。

  五、提升感悟

  1.本文主要写顶碗少年,为何多处写观众的反映?

  2.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惊心、精彩的一幕。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用指定的词句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含义。

  2、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小实验:请同学头顶一本书在讲台走一圈,书本不掉下来,就算成功了。

  2、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一次不成做两次,两次不成做三次,最终都成功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于不断的尝试,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3、出示课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⑶ 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迁移扩展

  1、理解本文主题。

  2、扩展: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和顶碗少年相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成长的小故事。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3个会认字,掌握“惊羡、歉疚、责怪、迷惘、渺茫、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 疑导入

  1.出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顶碗少年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自学生字词

  (一)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找出生字词。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词语,理解词语“迷惘、座无虚席”

  优雅 惊羡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品读语句,感悟精神。

  (一)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

  2.汇报交流。

  (二)自读第一部分。

  1.读第1——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汇报交流:

  (1)顶碗少年失败了两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没有退却,而是坚持演出。最后第三次的时候终于成功了。

  (2)第一次失败后: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3)第二次失败后: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4)在第二次失败时,是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第一次失败后: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

  (2)第二次失败后: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躬。

  (3)第三次时: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3.学生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少年具有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感受启迪,升华主题。

  (一)指导学习第7自然段,体会激动和认识强者。

  1.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二十多年了,“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位强者?

  (因为顶碗少年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没有颓丧或者退却,而是坚持下去,他敢于拼搏,最后他获得了成功,他是一位强者。)

  2.指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受到启迪。

  1.默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小结: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失败面前不颓丧,不退却,要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勇于坚持,最后肯定会取得成功的。

  五、拓展小练笔。

  1.出示句子,指导把话写完整。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少年心想,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指名汇报,表扬优秀。

  六、说收获

  说收获。

  指名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七、布 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

  3.搜集名人在失败中坚持,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19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不慌乱、歉疚→沉着 不颓丧、不退却

  第二次失败: 呆呆地、不知所措→镇静 敢于拼搏

  第三次成功: 轻轻、稳住 坚持不懈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2)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描写了顶碗少年()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着表演的()展开,抓住了少年的()和()进行描写,还通过对()和()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同时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2、读写结合:你看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没有?学习本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它介绍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惊心动魄的表演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成功

  惊心动魄的拼搏: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描写了顶碗少年()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着表演的()展开,抓住了少年的()和()进行描写,还通过对()和()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同时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2.读写结合:你看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没有?学习本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它介绍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第一次失败

  惊心动魄的表演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成功

  惊心动魄的拼搏: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教师活动】交流预习资料。 教师导入新课。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设计意思】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活动】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师活动】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学生活动】学生依教师的要求,先在小组中朗读

  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三、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师活动】

  思考:

  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设计意图】

  通过写下想对顶碗少年说的话,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赵丽宏的散文感情真挚,文风细腻,引导学生阅读他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教师活动】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赵丽宏的其他散文。

  【学生活动】

  把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并且借阅赵丽宏的其他文章。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作者心目中的少年*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将希望寄托*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也讴歌*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和理想的少年*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作者心目中的少年*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将希望寄托*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也讴歌*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和理想的少年*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量反复、排比、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师:同学们,在*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教师朗诵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61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61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61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61 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

  61 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通过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把学生带进了1900年维新变法的时代,去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而努力奋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un)发硎(xing)澌(si)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由反入正的写法,提出本文论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 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比喻国家的强盛 和衰落。

  第三部分(第三段)指明造成今日老大帝国的是“老朽们”的罪过,说明创建“将来之 少年*”是*少年的责任,并展望*的美好前程。

  反思:整体感知,同学们能认真领会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在课上想读、敢读、爱读、乐读,积极参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深入阅读

  (1) 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 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为少年*;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地蓬勃兴旺,乳虎般地生气盎然;三是*是古老的*,又是进步的未来之果。

  (3) 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临照费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少年创造的少年*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立功的*少年。

  (4) 把握主旨:作者把封建古老的*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的重任,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发容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反思:同学们个个轻松愉快,人人积极主动,领悟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地诵读,提高了他们的表现力。

  四、 拓展迁移

  (1)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情激越,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对偶、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和酣畅淋 漓的对比论证说理,使文章气势更奔放。

  (2)个性体验: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响,文章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片面认识。 例如: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与进取,怯懦与豪壮, 无为与有为等等,仅仅归结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异,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进,老年人全 部斥成保守,并且把旧*的衰弱,仅仅归根于官僚的老朽,这些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些提法都应历史的加以认识。

  反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现在的*已经凭借自己优秀国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朝气蓬勃,他奋发向上,他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请你结合*的发展,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反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案例反思】

  1. 通过上网和观察的方式,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筛选资料,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渐进地掌握文章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精妙的技巧。

  3. 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小组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欣赏。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9)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设计3篇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

  2、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3、懂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你如何处理 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默读课文:

  有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就(词典),做好圈划。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

  三、整体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品味,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思考: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习)

  思考: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对少年有何帮助(小组讨论学习)

  四、延伸和拓展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并解释。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成功


《少年》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3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2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3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少年 《少年》教学设计3篇 《少年》教学设计1 《少年》教学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