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精选推荐】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5-29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精选推荐】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一、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本节内容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

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教学意图导学引题群落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当堂训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生(一起答):群落

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版书)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展示案例1:下图为某温带草原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草原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在这个草原上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草原上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3.什么是群落?

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师: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这些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请同学们结合案例2,看课本72页,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展示案例2: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①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的结果。

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 4.上述示例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的丰富度,什么是丰富度?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别吗?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师:结合教材的资料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画出群落中各生物种间关系的概念图,并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

1.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如何据图形判断捕食、竞争的关系?规律又有哪些?

师总结:竞争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结果可能使一方导致灭亡;
捕食是先增先减,后增后减,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共生是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有关的数学模型,即竞争、捕食、共生的坐标曲线。

师: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说明)

同学们看教材,分析讨论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师总结: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我们知道在群落中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物种的组成、种内的互助或斗争,种间的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建立起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

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看课本、思考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所得的答案

结合案例2看教材 进行思考、讨论及小组内合作学习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 讨论,画出概念简图,并进行交流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阅读教材、分析讨论

学生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个体→种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承前面所学种群的内容,启下面要学的群落的概念

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在一起的各生物种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利用案例1,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引出群落的结构

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结合教材的图片及案例所述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由不同纬度上物种的丰富度不同延伸到不同海拔高度上物种的丰富度的不同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物种组成部分的掌握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竞争、捕食关系的方法 学会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阅读教材,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通过自我测评,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反思篇二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四种,要求能正确判断出生物处于何种种间关系,能依据相关曲线图判断,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

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

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寄生关系等。这里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而对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上有相应的习题与所讲内容相关,就及时训练,帮助及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总结本节课,上课时间35分钟,比预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课件中补充的习题,因此也在预期之内。学生做练习5分钟,评讲4分钟(选择题教简单,主要评讲填空题,有些课外知识学生不了解,如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鞭毛虫依靠白蚁提供养分生存,本身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提供营养给白蚁,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一点时间让学生将学案前自主学习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题完成,达到学案当堂完成的目的。

3班按以往经验看是一个比较难以带动气氛的班级,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可能与课前告知有人要来听课(虽然没来)有关,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这节课内给予了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所举例子也与生活相关,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如冬虫夏草的由来)等,还有ppt也是花较多时间准备,有一些图片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也给我一个启发,或许以后对于如此的班级都可以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我明白在课时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不足之处:

1、上课时仍然有些准备不足,如上课时提到的稗草,学生问是什么,我也只能给学生看相关图片,告诉他们这是水稻中常出现的双子叶杂草,与水稻呈竞争关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等,其实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听办公室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就是农村所说的can子,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当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can子,不少学生来自农村,一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实在惭愧于生活知识的匮乏。

2、由于经验的缺乏,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却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自然也没有告诉学生,当遇到相应问题时没办法及时解决,好在后来的听课中认识到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再告诉学生,也算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了吧。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
(2)简述群落的物种组成;
(3)简述物种丰富度;
(4)说明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5)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6)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调查当地自然种群中某几种生物的生态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科探究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展示池塘图片)图片为某池塘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引导: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如何?

3、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引导: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学生:

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回答:群落。

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举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回顾: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多媒体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西伯利亚森林群落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归纳:1.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问:结合这些信息中的内容,还能找出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2.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进而得出群落丰富度的概念。提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图中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哪个丰富度更大?

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 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结合丰富度的概念,进行判断。

四、种间关系

通过老师讲解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群落中的各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种间关系。

竞争:结合资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

(媒体展示资料1:对双核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提出问题: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分别饲养和混合饲养时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分析: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例进一步说明说明是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分析完后引出竞争的概念,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捕食:(多媒体展示猞猁捕食雪兔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得出两者关系为捕食。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由此可见猞猁对整个群落的稳定起什么作用?

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捕食关系图。

寄生与互利共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种间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寄生和互利共生,并画关系图说明讲解。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对几种种间关系分别举例说明。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图片,引出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讲解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适当讲解高山、池塘分层的实例。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本身高度决定的)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其食物、栖息条件的制约)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例,如: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垂直结构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

水平结构:讲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列举群落水平结构的事例(如: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与松、杉、柏树以及仙人掌、沙棘等植物分布不同;
鸭子、青蛙与鹰、黄羊、沙鼠等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受温度影响,从赤道往北,森林群落的分布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等)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从概念及原因两方面分析。通过习题巩固。

课堂小结

本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板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推荐访问: 群落 教学设计 反思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三篇)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