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神奇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

《神奇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5-06 15:40:08 来源:网友投稿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奇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神奇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3、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聪明的执事官》: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执事官不想误判此案,又不敢得罪县官。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做了点手脚。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这位聪明的执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让小偷得到惩罚呢?这张小小的纸条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张小小的纸条,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 认识莫比乌斯带

  1、蚂蚁吃面包屑

  学生动手做一个普通的纸环,纸环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2、认识莫比乌斯带

  (1)莫比乌斯带的.由来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2)学生动手做莫比乌斯带

  这个纸带到底怎么做的呢?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翻转180度,再把它用双面胶把两端粘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怪怪的圈。师演示完后再带着学生一起做。

  做好后在纸环上作个标记A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A点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学生用色笔从A点开始画,直到又回到A点。这就是莫比乌斯带神奇的地方。

  3、分别在做好的普通纸环和“神奇的纸环”上各取一点。用色笔涂色,不能翻过边缘一直涂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普通纸环上的颜色总是只涂了一面,“神奇的纸环”上正反两面都涂上了颜色,说明这个带子已经变成了只有一个面的带子。

  三、剪“神奇的纸环”

  1、导入语: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神奇的纸环”由两个面变成了一个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究“神奇的纸环”的奥秘。

  2、请同学们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在每张长方形纸条的中间画一条线,再分别做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

  3、问:用剪刀沿纸条上的线剪开,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4、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

  5、汇报结果。

  (1)发现普通圆环剪开后变成了两个。

  (2)“神奇的纸环”剪开后还是一个纸环,只是变大变细了,而且扭曲的不止180度了。

  6、同学们,这条“神奇的纸环”还有很多神奇之处,你们想知道吗?引导学生把纸条*均分成三份、四份做成“神奇的纸环”,再沿线剪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均分成三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均分成四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两个小圈。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这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带”一起走进生活去看看。

  五、揭示课前故事的谜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那个执事官是用什么办法既救了农民又惩治了小偷吗?引导学生回答: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180度,做成“莫比乌斯带”,从“应当”读起,原话就变成了“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小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3、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聪明的执事官》: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执事官不想误判此案,又不敢得罪县官。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做了点手脚。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这位聪明的执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让小偷得到惩罚呢?这张小小的纸条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张小小的纸条,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

  1、蚂蚁吃面包屑

  学生动手做一个普通的纸环,纸环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2、认识莫比乌斯带

  (1)莫比乌斯带的由来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2)学生动手做莫比乌斯带

  这个纸带到底怎么做的呢?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翻转180度,再把它用双面胶把两端粘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怪怪的圈。师演示完后再带着学生一起做。

  做好后在纸环上作个标记A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A点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学生用色笔从A点开始画,直到又回到A点。这就是莫比乌斯带神奇的地方。

  3、分别在做好的普通纸环和“神奇的纸环”上各取一点。用色笔涂色,不能翻过边缘一直涂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普通纸环上的颜色总是只涂了一面,“神奇的纸环”上正反两面都涂上了颜色,说明这个带子已经变成了只有一个面的带子。

  三、剪“神奇的纸环”

  1、导入语: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神奇的纸环”由两个面变成了一个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究“神奇的纸环”的奥秘。

  2、请同学们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在每张长方形纸条的中间画一条线,再分别做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

  3、问:用剪刀沿纸条上的线剪开,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4、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

  5、汇报结果。

  (1)发现普通圆环剪开后变成了两个。

  (2)“神奇的纸环”剪开后还是一个纸环,只是变大变细了,而且扭曲的不止180度了。

  6、同学们,这条“神奇的纸环”还有很多神奇之处,你们想知道吗?引导学生把纸条*均分成三份、四份做成“神奇的纸环”,再沿线剪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均分成三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均分成四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两个小圈。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这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带”一起走进生活去看看。

  五、揭示课前故事的谜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那个执事官是用什么办法既救了农民又惩治了小偷吗?引导学生回答: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180度,做成“莫比乌斯带”,从“应当”读起,原话就变成了“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小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反思3篇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反思1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一节数学游戏课。莫比乌斯带这节活动课对老师来说是很新奇的。我们以前从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更是陌生,从没见过。参考书上对这个内容也没有任何介绍,只是在教学建议中有一句话,是让学生了解莫比乌斯带。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网上也只是对莫比乌斯带的用途作了简单的介绍。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太了解,到底莫比乌斯带是什么,它又神奇在哪儿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尝试操作,探究。我拿来一张大纸,裁出了几张小纸条,动手照着书本的介绍试着拧一拧,摸一摸,剪一剪,看看拧出什么,剪成什么样子的。咦,还真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和收获呢!我还上网查找了有关莫比乌斯带的资料,了解到莫比乌斯带是在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它奇异的特性,解决了一些在*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应用呢!如: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机器传动带;录音带;一些电脑打印机等。

  我想:这么有趣的知识,学生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喜欢,被吸引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决定要好好钻研莫比乌斯带的知识,用自己的体会去设计好这节课,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的神奇。

  从整节课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动手做”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无穷魅力,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以一张纸条变魔术导入,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莫比乌斯带像魔术般神奇的变化,并为学生琢磨其中的奥妙做了铺垫。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并不是将莫比乌斯带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创造和想象的时空。教学实践证明:不单是莫比乌斯能发现这个圈,我们也能够创造的。

  在动手探寻莫比乌斯带的奇妙特点时,我坚持让学生先想一想,猜一猜,剪完以后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就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还要学生动脑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意识以及勤于反思的习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并了解到普通的纸圈与莫比乌斯圈的不同:普通纸圈有两个面,两条边,而莫比乌斯圈却只有一个面,一条边。初步认识了莫比乌斯圈的特点。

  一般的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是遵师命而为,学生是操作,不是探究者,我适时地放手,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开动脑筋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愉快体验,它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发现欲望。

  通过应用与欣赏,将知识返回到现实,又一次激起学生情绪兴奋的浪花,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同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下我在品味着那几处不足。

  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做不出作品;但是如果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做完,就会严重超时。对于这样一节动手操作要求高的课,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4次操作,并且不断猜想、验证,难度很大。因此,本节课中,我采取互相帮助、启发、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恰当,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菁选2篇)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3、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聪明的执事官》: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执事官不想误判此案,又不敢得罪县官。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做了点手脚。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这位聪明的执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让小偷得到惩罚呢?这张小小的纸条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张小小的纸条,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

  1、蚂蚁吃面包屑

  学生动手做一个普通的纸环,纸环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2、认识莫比乌斯带

  (1)莫比乌斯带的由来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2)学生动手做莫比乌斯带

  这个纸带到底怎么做的呢?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翻转180度,再把它用双面胶把两端粘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怪怪的圈。师演示完后再带着学生一起做。

  做好后在纸环上作个标记A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A点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学生用色笔从A点开始画,直到又回到A点。这就是莫比乌斯带神奇的地方。

  3、分别在做好的普通纸环和“神奇的纸环”上各取一点。用色笔涂色,不能翻过边缘一直涂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普通纸环上的颜色总是只涂了一面,“神奇的纸环”上正反两面都涂上了颜色,说明这个带子已经变成了只有一个面的带子。

  三、剪“神奇的纸环”

  1、导入语: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神奇的纸环”由两个面变成了一个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究“神奇的纸环”的奥秘。

  2、请同学们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在每张长方形纸条的中间画一条线,再分别做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

  3、问:用剪刀沿纸条上的线剪开,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4、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

  5、汇报结果。

  (1)发现普通圆环剪开后变成了两个。

  (2)“神奇的纸环”剪开后还是一个纸环,只是变大变细了,而且扭曲的不止180度了。

  6、同学们,这条“神奇的纸环”还有很多神奇之处,你们想知道吗?引导学生把纸条*均分成三份、四份做成“神奇的"纸环”,再沿线剪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均分成三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均分成四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两个小圈。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这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带”一起走进生活去看看。

  五、揭示课前故事的谜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那个执事官是用什么办法既救了农民又惩治了小偷吗?引导学生回答: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180度,做成“莫比乌斯带”,从“应当”读起,原话就变成了“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小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3、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聪明的执事官》: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执事官不想误判此案,又不敢得罪县官。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做了点手脚。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这位聪明的执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让小偷得到惩罚呢?这张小小的纸条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张小小的纸条,学完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认识莫比乌斯带

  1、蚂蚁吃面包屑

  学生动手做一个普通的纸环,纸环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2、认识莫比乌斯带

  (1)莫比乌斯带的由来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2)学生动手做莫比乌斯带

  这个纸带到底怎么做的呢?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翻转180度,再把它用双面胶把两端粘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怪怪的圈。师演示完后再带着学生一起做。

  做好后在纸环上作个标记A表示面包屑,想一想,小蚂蚁从A点出发能吃到面包屑吗?

  学生用色笔从A点开始画,直到又回到A点。这就是莫比乌斯带神奇的地方。

  3、分别在做好的普通纸环和“神奇的纸环”上各取一点。用色笔涂色,不能翻过边缘一直涂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普通纸环上的颜色总是只涂了一面,“神奇的纸环”上正反两面都涂上了颜色,说明这个带子已经变成了只有一个面的带子。

  三、剪“神奇的纸环”

  1、导入语: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神奇的纸环”由两个面变成了一个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究“神奇的纸环”的奥秘。

  2、请同学们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在每张长方形纸条的中间画一条线,再分别做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

  3、问:用剪刀沿纸条上的线剪开,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4、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

  5、汇报结果。

  (1)发现普通圆环剪开后变成了两个。

  (2)“神奇的纸环”剪开后还是一个纸环,只是变大变细了,而且扭曲的不止180度了。

  6、同学们,这条“神奇的纸环”还有很多神奇之处,你们想知道吗?引导学生把纸条*均分成三份、四份做成“神奇的纸环”,再沿线剪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均分成三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均分成四份的“神奇的纸环”沿线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两个小圈。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这莫比乌斯带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带”一起走进生活去看看。

  五、揭示课前故事的谜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那个执事官是用什么办法既救了农民又惩治了小偷吗?引导学生回答: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180度,做成“莫比乌斯带”,从“应当”读起,原话就变成了“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小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日记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日记1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终于响了,我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是盼来了这节语文课。

  前几天,黄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摩擦力的秘密,今天她又会教我们另一个全新的魔术,所以我们都格外期待这节课。

  首先,黄老师从一个黑袋子里神神秘秘的拿出了一堆红纸、一把剪刀、一个双面胶,魔术就这样开始了。

  黄老师先从一堆红纸中随意的抽出了一张,现将其抹*,用手将红纸的一端压在讲台上,另一只手捏住红纸的另一端,然后将它扭了一圈,再用双面胶将红纸的两端粘在一起,最后用剪刀从红纸的中间剪开。可是她的手却一直捂着,不让我们看,说:你们猜猜,剪完之后的红纸会是什么样子?大家立刻七嘴八舌的猜着:一个圈两个圈碎了

  黄老师乐呵呵的说:我倒数五个数,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5、4、3黄老师大声数着,而我们一个个都急切的站了起来。

  哇!黄老师的手刚一拿开,大家就兴奋的叫了起来。原来黄老师剪完最后一下后,红纸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圈。先前猜对的同学得意的笑了起来,而猜错的同学也是满脸的笑容,大家的眼睛里此刻都写满了好奇,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黄老师似乎读懂了我们的眼神,说:同学们,这叫莫比乌斯带。它虽然只有一个面,可是如果放一只蚂蚁在上面爬行的话,它是走不到尽头的,它会在这条带子上不停的循环往复,一遍遍的在莫比乌斯圈里爬行。

  听了黄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兴趣更大了,纷纷叫道:我也要来试试!不,我来!

  真开心,又是一节愉快的语文课,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

  1、比如说,周老师今年25岁,这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啊?(指着第一位同学)(12岁)

  师:大家能列个算式表示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

  (25-12=13)这个是相差关系。

  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

  生;12除以25求的是倍数关系。

  师:好的,请坐!

  2、请这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啊?(老师指着一起数,男生5人,女生3人)

  师:除了表示出他们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你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3、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题,看大家还记得吗?看屏幕: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自己读题,看看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交流:谁来说第1个小题,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电脑出示:速度90÷2)

  这里的90表示的是(路程),2表示的是(时间)

  那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速度=路程÷时间)

  这里的速度表示的就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下一道呢?指名回答,

  (电脑出示:单价150÷3)

  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单价=总价÷数量)

  单价表示的就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好极了,请坐

  师小结:我们看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一起来研究“比的意义”。(板书:比的意义)

  1、这里的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25÷12,可以说成“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电脑演示: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一起读一下。

  可以记作25:12(电脑演示25:12)

  这里中间的两个圆点叫做比号,读作比。

  那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就可以说成同学和老师的年龄比是多少啊?(电脑演示:同学和老师年龄的比是12:25)

  2、那你能把这句话变一个说法吗?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2”(电脑演示)

  那如果是2:5呢?应该是谁和谁的比呢?

  (电脑出示2:5)(电脑演示: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

  所以我们在说比的时候要有顺序地说。

  3、那么路程÷时间=速度可以怎么说呢?(指着算式90÷2问)

  你来试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也就是速度可以说成是――(电脑演示:路程和时间的比)

  4、单价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单价可以说成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电脑演示:总价与数量的比)

  5、那么从刚刚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数相除,又可以说成这种比的形式。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呢?

  先在组里互相说说,开始。(学生说,教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说?(多说几个)

  把他们的意见综合一下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一起读一下。这就是比的意义。比表示的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7、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个用比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例子呢?同桌先相互说说。(学生说)

  8、交流: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成比。

  9、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并知道了比的写法,那你会写比了吗?一起来试试看,完成练习第1题。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

  1、我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学会了怎样来写比。那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呢?我想通过大家的自学,一定能很快解决。请大家对照要

  (学生自学3分钟)

  (电脑出示电脑自学提纲)

  (1)什么叫比的前项?什么叫比的后项?什么叫比值?

  (2)怎样求比值?

  (3)“试一试”(完成练习第2题)

  2、学生交流。

  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板书

  我们以5:3(板书5:3)为例,你能具体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比号前面的5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3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怎样来求比值呢?

  (只要把前项除以后项)

  以5:3为例呢?怎样求比值?(板书:=5÷3=5/3比值)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当比值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是最简分数。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写法,其实比还有另一种写法,同学们一起看。

  例如5:2(教师指着5:2讲解)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注意:写的时候要从上往下写,它还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仍读作5比2。(板书:仍读作5比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 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谁能用算式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活动二;

  (一)探究同类量的比;外,还可以表示长和宽的比为3比2。让学生依次说出2÷3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长和宽进行了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让学生说说从中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如何求速度?通过公式来列算式,引导学生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活动三:

  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⑴、比的读、写法?比都有哪些表示形式?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

  ⑶、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⑷、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

  引导学生起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板书。

  活动四:

  1、填一填。

  ⑴、把2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的( )。盐和盐水的比是( )。

  ⑵、一辆汽车来运货,一共运了5次,共运了20吨,写出运的吨数和次数比是( ),比值是( )。

  活动五;

  学生谈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背景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并填写下表: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相互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背景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

  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

  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

  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

  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

  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

  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

  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

  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

  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

  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

  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

  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

  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

  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

  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相互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

  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课本43-44页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比和比值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叫什么吗?(出示情境图)

  问:怎样用算式表示*长与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小结: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可用除法表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的意义

  (1)两个同类量的比

  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思考:两个数量组成比时,谁比谁,谁在前,谁在后,可以交换位置吗?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补充,深层体会比的意义)

  (2)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算式:42252÷90,依据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问: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含义?(生自由发言,理解“路程比时间”表示速度)

  (3)归纳比的意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写法

  (1)阅读课本自学

  问题: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怎样求比值?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小组交流汇报。

  3、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问: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后项相当于什么?比值相当于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2)比与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在生活中找一找,在哪里存在比?表示什么含义?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15:10=15÷10=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 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 100∶2可以说成 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 )。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这个比表示( )。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5 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习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书上第55页至56页的知识。(让学生打开书看)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体现了概念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课后练习,重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时反馈了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

  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

  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

  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

  板书:4÷1

  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

  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

  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

  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

  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

  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

  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

  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

  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

  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

  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

  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

  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

  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

  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量?(速度)

  2、归纳: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5; 0.4:0.16;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2、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3、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提问: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练习十一第1题。

  (1)请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均每人制作的模型数量。)

  (2)提问:你还可以写出哪几个比?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多个量的比。)

  五、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谁能用算式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活动二;

  (一)探究同类量的比;外,还可以表示长和宽的比为3比2。让学生依次说出2÷3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长和宽进行了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让学生说说从中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如何求速度?通过公式来列算式,引导学生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活动三:

  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⑴、比的读、写法?比都有哪些表示形式?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

  ⑶、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⑷、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

  引导学生起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板书。

  活动四:

  1、填一填。

  ⑴、把2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的()。盐和盐水的比是()。

  ⑵、一辆汽车来运货,一共运了5次,共运了20吨,写出运的吨数和次数比是(),比值是()。

  活动五;

  学生谈收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比尾巴教学设计10篇

比尾巴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通过一问一答的儿歌形式,巩固幼儿对事物特征的认识。

  2、了解问答歌的特点,体验问答歌的趣味性、知识性。

  3、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动物头部、尾部配对图片。狮子图片、指偶,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节导入活动内容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它是谁?

  幼:狮子。(教师出示第一幅狮子坐在草地上的图片)

  师:狮子大王和小朋友们打招呼说:“你们好,中二班的小朋友们,我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你们看一看,我的身体的哪部分藏了起来?”

  幼:狮子的尾巴藏了起来。

  师:狮子大王说:“你们观察真仔细,现在我站起来了你们看到我的尾巴了吗?”(教师出示第二幅狮子站起来露出尾巴的图片)

  师:我们在小班的时候学过狮子找尾巴的故事,你们有尾巴吗?你们知道都谁有尾巴?

  引导幼儿说一说有尾巴的动物。

  二、学习问答歌

  师:小动物们有尾巴可高兴了,今天它们要举行一次特别的比赛—比尾巴大赛。”狮子大王想请中二班的小朋友们来做裁判,这些小动物们进行了两场比赛。

  1、第一场比赛:

  师:第一场比赛,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

  教师先出示没有尾巴的猴子、兔子、松鼠。引导幼儿从黑板上找出它们的尾巴,观察它们尾巴的特点。

  狮子大王提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

  幼儿分别回答: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

  幼儿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各自的用途。

  将第一场比赛结果编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2、第二场比赛:教师分别出示三种动物的尾巴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的尾巴?

  幼:鸭子、公鸡、孔雀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尾巴的特征。

  狮子大王提问: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像把扇?

  幼儿分别回答:鸭子的尾巴扁,公鸡的.尾巴弯,孔雀的尾巴像把扇。

  看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鸭子、公鸡、孔雀的尾巴各自的用途。

  将第二场比赛结果编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师:狮子大王说:中二班的小朋友你们观察真仔细!

  三、朗诵问答歌

  幼儿跟教师一起朗诵问答歌《比尾巴》

  在朗诵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内容联系实际自由的表演,展现小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1、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2、幼儿分组,男孩组拍手问,女孩组回答,两组互换。

  3、教师和幼儿一起编动作,边表演边朗诵问答歌。

  四、仿编问答歌

  师:除了这几种小动物,还有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也很有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尾巴也很有特点?

  教师出示燕子、牛、大象、金鱼的尾巴课件,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尾巴,仿编问答歌。

  师:小动物的尾巴都有它们各自的用处,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更不要伤害它们的尾巴。

  引导幼儿根据*时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知识,自由的编儿歌,并把自己编好的儿歌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五、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尾巴》这首问答歌,回家以后把这首问答歌边表演边说给爸爸妈妈听,我们还可以按照这样的问答形式,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首《比耳朵》的儿歌,等明天上课时把你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

比尾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了解字词的意思。(随课文情境认识9个生字,浅浅感受形声字的组字规律,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和回答的句子。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对动物的尾巴产生一定的兴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问句及一问一答对读

  难点:读好问句

  三、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森林王国中的动物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呢。可是他们既不比跑步也不比唱歌,比什么呢?赶快拼拼。

  bǐ wěi ba

  比 尾 巴

  指名读。注重轻声读法指导。除了尾巴,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嘴巴”、“下巴”,这时“巴”都要读轻声。(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巴”字读轻声地规律)但是它单个字的时候又读作“巴(bā)”。仔细看看这个巴字,你在哪个字里见过它。(这也是对已学生字的反刍。)出示“爸”,那谁的数学学得最好,能用减法来记住巴字。(减一减的方法是学习形声字的一种基本方法,本册中这个字是第二次用到,第一次是“做”减去单人旁就是“故”,老师在这里及时巩固减一减的方法非常有必要。)

  出示“比”:这个“比”字可有趣啦,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小结:比字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是不能比赛的,两个人才算有对手,可是你看两个人比赛的时候也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第一个匕字把长长的.脚缩了回来,让出一点地方给第二个匕字。

  (汉字是图画文字,通过引导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比较发现,让孩子感受汉字字形上的特殊内涵,更受到*文化内涵的熏陶。)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从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出发,先让学生试读、齐读,然后教师再重点指导轻声的读法,这一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二、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1、 这样特别的一场比赛,你们想去观看吗?好,那就请各位小朋友在观众席上坐好了!听,音乐声响起了(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小动物们进场了,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都出来了。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大声喊他们的名字。(快乐奔放的音乐,惟妙惟肖的fash动画,俏皮可爱的小动物,无一不是小朋友们喜爱的,这里形成了一个小,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了)。

  2、 现在小动物们早已站好队,等候大赛主持人宣布运动员名单。可是主持人刚才打来电话说他生病了来不了。所以要在我们小朋友中间选出小主持人。主持人将在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中产生。

  看,这就是比赛名单。只要你能正确、大声地朗读,就能成为小主持人了。来,请拼音朋友帮帮忙,也可以请旁边的小朋友帮帮忙,赶紧自己练一练吧!(要当小主持人了,小朋友当然愿意去读,在这里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读正确,更关注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的兴趣。)

  指名读。给达到要求的小朋友贴上“顶呱呱”,这是小主持人的标志。

  正音:松鼠。(*翘舌音是桐乡人学普通话的一个难关,老师要反复指导练习。)

  去掉拼音,你还能叫出这些选手的名字吗?指名。

  学习生字。

  小朋友真了不起,都成为出色的主持人了呢!瞧,好多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要和大家打个招呼。

  出示生字:猴、松、公、鼠、鸭

  在读生字“松、公”时启发: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从字形、字音上比较两个字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想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比如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生字“爸、巴、把、公、松”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同时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情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学到方法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3、 写字指导。

  公鸡老写不好自己这个“公”字,还想请你们帮助把它的名字写好,你愿意吗?怎样写好这个字呢?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笔画撇折。

  学生书空3遍。写“公”字的时候呀,上面这个“八”时候要先撇后捺,撇低捺高。撇折就好像一个跷跷板,稍稍往上翘一翘,然后这个点像坐在跷跷板上的人往下压。这样下面的就可以保持*衡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范字,感知感悟,学会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教师的示范指导同样也非常重要,不仅要渗透写字笔顺规律,还要注意间架结构,*衡松紧,在*时的写字中培养汉字书写的审美意识。在教师巡视打五星时,自己的字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问句部分

  1、宣布完了比赛名单比赛就开始了。这场特别的比赛,到底在比什么呢?(出示六个问句)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2、赶快拼一拼读一读,有哪些比赛项目?(学生自由拼读句子)

  3、这里有个生字有点难读,我们来拼一拼。谁,谁呀,是哪一位呀,这是在问别人,所以小朋友们看,谁字总是和小问号在一起,表示问别人问题,很想知道答案。你哪个比赛项目最想知道答案呢,就赶紧来问一问同桌吧!(通过形象浅白的语言让学生了解问句的形式。)

  4、同桌互相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问句的形式虽然孩子们是第一次碰到,但是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只要通过练习孩子们就能掌握了。)

  5、学习生字:(课件显红几个生字:短、把、扁、最)这里也有四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打个招呼,你们认识他们了吗?

  指导把字:咦,看着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一定会发现刚才学的“巴”字又出现了。)出示“巴—爸、把”,看,巴可喜欢交朋友了,它和不同的偏旁组合就变成了不同的字,而且听听,他们的读音还差不多呢。(渗透字根与形声字关系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形声字的能力。)

  (二)学习回答部分

  1、关于这几场比赛,小动物们想请我们当评委,帮它们公正地、认真地、仔细地评一评。

  请用“我认为....的尾巴....”句式说话。如果同意评委的评选结果,就掌声通过。(这里又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来当评委,评得有道理就可以得到其他孩子热烈的掌声,还戴上了评委的牌子,小动物也戴上了金牌,这对于他们来说真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比较分析了动物尾巴的特点,理解了“长、短、扁”等词语的意思,学会了说话。玩中学,学中玩,这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形式。)

  (出示第二部分句子)看,比赛结果出来了,你能公布一下吗? (自由读—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的当总裁判—齐读)

  师:你们都同意这样的评选结果吗?如果不同意,请说说理由。

  四、多种形式读课文。

  有一位作家也参加了比尾巴比赛,他把这次比赛的结果写成了一首儿歌,发表在了我们的语文书上。快打开书本读一读吧。

  自由读——男女生对读

  2、听歌巩固 (在歌声中结束)

  还有一位聪明的小歌手把这首儿歌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跟着唱起来吧。

比尾巴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比尾巴”的活动,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参加,大家愿意吗?让我们都当一名裁判员,去看看它们怎样比尾巴。

  2、要当好裁判员,就得会说动物的名字。请大家读一读老师手上的音节词。

  指名读;再齐读;把六个音节词贴出来。

  3、出示课题:比尾巴。

  齐读;解释:“比”在这里是比较、对比的意思。看到课题,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谁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小动物们知道我们要参加它们的活动,可高兴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比尾巴的。

  二、学文识字

  1、感知全文。

  (多媒体出示课件)请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生答: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过渡:小动物们分成两个组比尾巴,你们想先参加哪一组的活动呢?(一、二节的动物为一组,三、四节的动物为一组)

  2、新授:出示图一(houzi)

  ⑴要当好裁判员,就得认识动物。(出示图一):你认识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吗?

  ⑵看图: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⑶对了:(出示课件)谁的尾巴长?(齐读)

  ①“?”是什么标点符号?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疑问)

  ②学生练读:指名读、范读。

  ③那么谁的`尾巴长呢?(猴子)

  ⑷(出示课件)猴子的尾巴长。(照应:指上行,这个问人家的,这个是回答的,两个句子刚好是一问一答。)

  ⑸指导学生朗读:自由找朋友读。

  3、出示图二、图三。(tuzisongshu)

  ⑴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tuzisongshu)

  ⑵tuzi和songshu的尾巴是怎么样的?(板书:短一把伞)

  ⑶“伞”是指什么?

  ⑷(出示课件):一、二节课文。(自由找朋友读:你们喜欢读哪里?请向大家展示。小组对读、男女比赛读)

  ⑸头饰表演三种动物。

  4、现在,大家跟着音乐唱儿歌,做动作,轻轻松松,好不好?

  5、学习课文三、四小节。

  ⑴刚才,大家学习第一、二小节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板书:看读)

  过渡:对了,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我们继续学习三、四小节。

  ⑵出示三幅图:(gongjiyazikongque)

  ①图上画了什么动物?

  ②它们的尾巴是怎么样的?(板书:弯、扁、好看)“好看”是什么意思?

  ⑶对了,我们一起打开书本读一读三、四小节。(男问女答,师问生答)

  三、游戏巩固

  1、全班加动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课件):播放几种动物的叫声:哪些小动物的尾巴不见啦?(小组比赛:贴图)动物们可着急了,你们说说怎么办呢?

  4、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动物们找尾巴,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5、前几天,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观察,收集动物图片、儿歌、玩具等。现在请小朋友把收集到的资料给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再到班上交流。(要求:你收集到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6、现在我们一起来猜猜动作。(小组比赛:一个组的代表做动作,请另一个组的同学猜,并说出尾巴的特点。)

  7、学生做动作唱《比尾巴》儿歌。

  8、学生画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画,并想办法写上动物的名字。(可以是一种动物,也可以是多种动物。不会写的字可请家长帮忙。).520xy8.com/article/在四人小组中出示自己准备好的自己画的动物画,带领小组同学认读名称,并讲动物尾巴的特点。再交换画,互相边认字,边说尾巴的特点。

  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并领大家读动物的名字。再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把动物的名称读一读,讲一讲尾巴的特点。

  四、总结-比尾巴教学设计_比尾巴最新教学设计

  动物的尾巴多种多样!这有待大家多观察、多看书、掌握更加丰富的动物知识。人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今天,我们认识动物,就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要知道,关心动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希望大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比尾巴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设计创设了给动物比尾巴大赛当评委的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轻松快乐地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读好课文,认识生字,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公”字,认识“ㄥ”“ㄅ”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能用朗读表现出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4、能仿照课文编儿歌。

  教学准备:

  1、六种动物图片。

  2、多媒体课件。

  3、田字格黑板,课题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这节课,我们先来进行一场猜谜擂台赛,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规则是:听完谜面才能举手。(师说谜面生猜,随机出示图片)

  ⑴ 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喝支歌,千门万户开。(公鸡)

  ⑵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花褂。(鸭子)

  ⑶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

  ⑷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

  ⑸ 花冠头上戴,锦袍身上披,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

  ⑹ 小小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小朋友们真能干!咦,这么多小动物聚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也要进行一场比赛,是什么呢?

  bǐ wěi ba

  (生齐说,师出示课题:比 尾 巴)

  3、最后一个字念轻声,谁会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指导读好问句

  1、导入: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2、(出示六个问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谁来读一读?(指2人,随机正音)

  4、每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标点符号,叫什么?(问号)

  有问号的句子该怎么读?(指名读,板书: )

  5、示范读→自由练读→开火车读,评议→男女生赛读。

  三、识字

  1、过渡:小动物们要举行“比尾巴”大赛,想邀请101班小朋友当评委,你们愿意吗?

  2、当评委要拿到评委证,过了生字宝宝这一关才行。

  bǐ wěi bā hóu sōng shǔ gōng yā

  (出示生字:比 尾 巴 猴 松 鼠 公 鸭)

  3、自由读生字,读准字音,也可以同桌互读。

  4、指名读,正音→小老师带读→想办法记生字→齐读生字→去拼音齐读→ 开火车读生字→指名个别读。

  5、齐读生字(顺读,打乱顺序读)

  四、趣味对读

  1、导入:顺利通过生字关,可以给小动物当评委了,要公*、公正地评哟!

  2、逐句出示问句和答句,师问,学生看图当评委。

  3、随机理解“最好看”,说说孔雀的尾巴像什么?

  4、大家评得很公正,小动物们都很满意。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你问我答,看哪一对同桌合作得最好,能读出小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5、指名问答,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小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6、师生对读,男女赛读。

  五、写字指导

  1、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写一写,送生字宝宝回家吧!刚才大家评得很公正,我们就来写个“公”字。(出示课件“公”)《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苏教一下识字2《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看菊花教学反思第十二单元 星空《鲁班和橹板》教学设计之二《外面的世界》教学反思《登鹳雀楼》习题精选16燕子妈妈笑了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公”字中有一个新笔画,叫“ㄥ”,书空一遍。仔细观察,写好“公”字要注意什么?

  3、范写:“八”字头撇低捺高,开口要适中,描一描。“丿”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折要略往上斜,最后一笔是点。描一描。

  4、自己写两个,指2人板书。

  5、讲评黑板上的生字。

  6、自我比较后,再写两个。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瞧,这些小动物太贪玩了,把尾巴也玩丢了,请大家帮帮它们,把尾巴找回来!

  2、学生在书上添画动物尾巴。(马、牛、鱼)

  3、它们也想参加比尾巴大赛,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儿,来编编儿歌吗?编一句也行,也可以跟同桌合作。

  出示提示:谁的尾巴_____________的尾巴_______。

  谁的尾巴____________的尾巴_______。

  谁的尾巴好像____________的尾巴好像_______。

  4、自由准备→指名问答。

  5、其实,在动物世界里,动物的尾巴不仅各有各的特点,还各有各的用处呢?请大家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七、作业:

  1、课内:“公”字再写四个。

  2、课外:收集动物尾巴的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bǐ wěi bā

  10 比 尾 巴

比尾巴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十课,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要求:

  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矢、八、鸟”。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读好问句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动物王国给我们寄来了一封信(教师举起一个信封),你们想看吗?(想)

  (教师打开信封,读信中内容)“104班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小猴淘淘,今天我与小伙伴们进行一场‘比尾巴’的活动,可大家谁都不肯认输,都认为自己的尾巴最好,这可怎么办呢?听说你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帮帮我们?“(愿意!)

  好,让我们一起去动物王国当裁判,帮它们比尾巴。(板书:比尾巴)齐读课题(注意指导三个生字的读音,特别是“巴”在这儿要读轻声)。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情境,为他们兴趣盎然的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学会生字。

  1、教师范读。思考: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了?

  2、小朋友,你们想象老师这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吗?(想)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想读好课文,就得先把大屏幕中用红色写的这些字都读准。试试看,你都认识吗?如果不行,你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再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它,也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3、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4、小组交流,相互帮助。

  5、教师检查,总结识字方法,练习说话(认识3个偏旁“矢、八、鸟”。重点要检查“把”和“最”,并练习组词说话)。

  6、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同学们字认得这么好,相信大家的课文会读得更棒!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同桌互读,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听听他的字音读得准不准,课文读得熟不熟。(注意指导疑问句的读法)

  (5)学生评议。

  7、读中感悟,背诵课文。

  (1)分角色一问一答式对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师生对读,读后以学生为主开展师生共同评议。

  (4)分角色表演对对读。(要求品读课文,充分感知,用动作表现出来,读后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不看书背出儿歌,是吗?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可以加上你最喜欢的动作。

  (5)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教学中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活动。

  1、选尾巴。

  过渡: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瞧!老牛、小马、小鱼也赶来凑热闹了,(播放课件:无尾老牛、小马、小鱼及它们的尾巴)它们也想请小朋友们给它们选一条尾巴呢!谁愿意帮助它们?

  (1)学生先在书上练习。

  (2)请学生上台点击鼠标选择。

  2、学编儿歌。

  (1)小朋友能根据它们的尾巴特点像书上一样编出有关尾巴的儿歌吗?(可以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些动物的图片或录像)

  (2)小组讨论。

  (3)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第二步,让学生创造新儿歌,不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说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总结。

  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可真不错,尤其是儿歌读得特别好,还有几位同学编的儿歌也特别棒。小猴淘淘出来夸奖大家啦!(课件播放:小猴淘淘的画面)其实,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能开动脑筋,多学习、多思考,编出更好听的儿歌。

比尾巴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2、读好问句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哪些小动物?

  学生回答,要求说完整的话,带表情。

  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有6个小动物要比赛,哪6个小动物呢?老师贴画,学生认,说出动物名称。

  它们要比什么呢?板书课题。

  学生读课题,老师指导轻声的读法。这6个小动物想让小朋友去做裁判,谁愿意做?小动物说做裁判有个条件,那就是谁能借助拼音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记一记这一课的生字,就让谁做小裁判。小朋友们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发挥自已的优势。)

  二、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认字。

  3、(出示课件)生字检查。( 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指导难认字,易错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因为重点是借助生字学课文,所以生字只要求会认即可。)

  三、学习课文

  过渡:小动物说你们真棒!可以做小裁判了。

  1、指导疑问语气的读法小裁判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比赛的项目吧?师贴出带拼音的六句问话: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

  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

  学生拼读。个别学生读。

  认识问号。指导疑问句的读法。

  2、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要当好评委首先要对评判的动物有所了解。所以我们现在要带着这六个问题仔细观察一下这六个动物,看一看它们的尾巴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对比,小组内讨论)哪位代表先发言。(学生说尾巴的特点,形状、颜色。老师及时指导,肯定个别学生的不同思维。)

  3、贴图游戏比赛结果出来了,选六个代表当小裁判,把动物图片贴在相应的问句后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后训练,使语言能力在说练中得以提高。)

  4、朗读课文:个别读。一问一答。

  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四、拓展

  1、小鱼、小牛、老鼠、燕子、袋鼠、壁虎、大象等尾巴的特点。

  2、仿课文说句子总结: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你便能发现动物的尾巴不仅各有各的形状,而且各有不同的用处。

  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我们来仔细瞧瞧动物们尾巴的特点,哪位代表先发言。(学生说尾巴的特点)

比尾巴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的语言朗朗;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八、鸟”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在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培养探究的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

  2、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竞争欲强,凡事总想争第一。

  3、学生有了拼读汉语拼音的基础及较熟练的识字积累。

  4、学生对阅读和创编儿歌等语文活动比较感兴趣。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这一课的特点,本着让每个孩子都生动、主动、活动地学习,在课前要孩子们自主地、多渠道地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在课堂上,创设动物王国比尾巴这一情景,赋予学生观众、裁判等双重身份----真实的把孩子们带入热闹、愉悦的场景中,真正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有争议时让他们自己说明理由,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我国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刚刚结束,动物王国里又热闹起来了,动物们就要举行的2008年“比尾巴”大赛了。它们想找我们小朋友做裁判,还让信鸽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你们想看看吗?

  2、都有哪些动物要参加比赛呢?瞧,他们出场了,我们用掌声欢迎它们出场。

  3、出示媒体:猴子、兔子、松鼠、鸭子、公鸡、孔雀,看看它们都翘得好高的尾巴。

  4、他们是在告诉大家,它们是在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在“尾巴”下面打上着重符号“”)

  齐读课题——比尾巴。(注意“巴”读轻声。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呢?你们想听吗?请斑马叔叔给我们讲讲吧. (听范读)

  2、斑马叔叔读的这首儿歌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3、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今天,小动物们不仅要来比尾巴,而且还要来考考小朋友,看你们认不认识文中的生字宝宝。(课件出示:生字。)谁会读呀?再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如“公”:上面的“八”字头像不像爷爷嘴上的两撇胡子。

  “尾”:想想怎么记住这个字。(尾巴上有毛)。

  “比”:的左边和右边就像两只小动物,它们在比谁的尾巴长。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节?

  2、(课件出示6个问句。)你觉得你哪句话读得最拿手就读哪句?

  3、指名读,让学生找其他学生的朗读优点,学习读疑问句的方法。(读疑问句应语调上扬)

  4、我重点指导问号读法:像小耳朵似的符号叫问号,它提醒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向上扬,就像读第二声一样。并让学生试着同桌提问, 将问号读法的学习放在具体的情境中 ,分散了问号朗读的难点。

  5、学生一问一答、三问三答、动作表演读等形式,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问答的语气。

  6、遇到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比如“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出示课件突破难点应验讨论结果)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加上自己的表演。

  四、总结延伸,拓展迁移:

  过渡:同学们,这次比尾巴大赛还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他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请看大屏幕?

  1、出示动物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牛、狗、鱼。

  2、出示句子创编儿歌:

  牛的尾巴。

  狗的尾巴。

  鱼的尾巴。

  3、学做小读者。

  关于“尾巴”的学习还链接了很多课外知识,比如“尾巴的故事”,“尾巴的儿歌”,“尾巴的图片”,“尾巴的科学”“尾巴的链接”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外知识阅读,提高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10、比尾巴

  猴子(图片)

  兔子(图片)

  松鼠(图片)

  鸭子(图片)

  公鸡(图片)

  孔雀(图片)

  长

  短

  一把伞

  扁

  弯

  最好看

比尾巴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搜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内容】

  识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动物园可热闹啦,小动物们在举行“比尾巴”的大赛,邀请小朋友去参加,大家愿意去吗?还有也想去,谁呢?(生字娃娃)我们带上它们好不好?

  二、快乐识字

  1、和老师一起给生字戴上呼啦圈。

  2、生自学生字,师在黑板上贴生字卡片。

  3、点名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

  4、在读这些生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5、生再读生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看谁的办法好,看谁记的生字多。

  6、全班交流,随机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鸟字边。

  7、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这些生字的。

  8、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课文并评价。

  3、师范读课文。

  4、师和生一起读课文。(师问生答)

  5、比赛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女生)

  6、还可以换哪些方式读课文?

  四、小结

比尾巴教学设计9

  一、教材说明

  这篇儿歌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究竟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第二、四节三句话,回答了第一、三段的三个问题。两问两答,像是猜谜语,又像是考别人,别人说不出答案,而是自己自己知道答案,于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这个答案。这首儿歌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首儿歌还告诉学生,身边的事多么奇怪,有的尾巴长,有的尾巴短,有的尾巴像一把伞。有的尾巴弯,有的尾巴扁。还有哪些事物各不相同?需要仔细去察看。

  学习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习难点是读好问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媒体使用课件

  五、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三个偏旁,一个笔画。会写云、公、车。

  二、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学习生字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做裁判。它们比什么呢、

  2、教师当堂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教师巡视,因材施教,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达到了要求。

  5 小组比赛,你问我答。

  6 、评议、讨论,指导朗读问句。

  (三)认读生字、学写生字

  1 (课件显红12个生字)这些红色的字,你认识吗?做小老师教教同学。

  2 学写云、公、车 。本课写字教学,可让学生在自己描红的基础上,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之处:云字第二笔横要写长一点,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的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压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 能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2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课件,逐句认读儿歌。

  2、卡片认读词语

  比尾巴长短一把伞猴子松鼠扁尾巴最好看公鸡鸭子

  (二)细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1、读课文,找找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

  3、课件出示文中六种动物的图画,看着图说说它们的尾巴的特点,尝试对读问答。

  4、评议

  (三)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以分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尝试背诵。

  3、课件出示牛、马、鱼、猫、猪的尾巴,说说它们的尾巴像什么?

  4 完成课后读读画画练习。

  5 课后延伸:大自然很奇妙,有兴趣再找找还有哪些动物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比尾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字。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教具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其他动物图片门票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该怎么做呢?

  2、一(4)班的小朋友真能干,林老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林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就伸出你的小手,我们大手小手握一握,马上就是好朋友。

  3、是呀,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一起玩一玩,放松好了就有精神上课了。

  游戏摸尾巴:摸摸你的眼睛

  摸摸你的嘴巴

  摸摸你的鼻子

  摸摸你的脑袋

  摸摸你的耳朵

  摸摸你的尾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导入不是蛮目的创设情境,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采取最能引起学生激情的方式,因为激情是导求新知的重要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

  二、复习生字

  1、过渡:刚刚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摸尾巴》,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有些小朋友还哈哈大笑,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笑得这么开心吗?

  2、读题:我们没有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有尾巴,它们正举行比尾巴大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比尾巴

  3、激趣:看比赛是要门票的,热情的小东门给小朋友送门票来了,门票在这里,它漂亮吗?有了门票,我们就可以看比赛了,这张门票可特殊了,我们用钱是买不到的,要通过智力大闯关才行。

  4、复习生字:(智力大闯关)指名开火车齐读

  5、恭喜小朋友顺利拿到门票了,我们赶快到森林里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谁?

  句式: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________。(相机贴小动物图片)

  6、这么多小动物,他们的尾巴都很可爱呢,你最喜欢谁的尾巴,为什么?

  句式:我喜欢__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_______。

  7、来,为你喜欢的小动物加加油,你喜欢谁,就大声地叫出他的名字。

  有了小朋友的加油声,小动物们参加比赛更有信心了!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开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事物,去研究文本,而不是单纯去想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学习问句

  1、小黑板出示问句

  比尾巴大赛的内容已经出来了,怎么比呢,谁能为大家读读。

  2、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这六句话的小秘密,他们哪里是一样的?

  3、小朋友们的眼睛真雪亮,这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小秘密。他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六句话都是问句,你们*时问过问题吗,怎么问的?

  比如:问字不知道怎么写,你会怎么问老师,怎么问同学?

  4、刚才他们在问的时候,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上扬。板上扬的符号

  你能用刚才问的语气读读这六句话吗?比尾巴大赛要招小记者,小记者是问问题的,谁来当当小记者?

  5、老师也送给小朋友们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小朋友们与问号交朋友,多问问题,多动脑筋。

  四、学习答句

  1、比赛的内容出来了,谁想当小裁判,根据比赛的内容给这些小动物们评评尾巴?

  2、小黑板出示答句:小裁判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有结果了,哪个小裁判愿意把结果告诉给下面看比赛的小观众听呢!

  五、梳理全文

  1、比尾巴大赛真热闹,刚才的小记者和小裁判都忙累了,谁还想当?

  2、同桌两人一个但记者,一个当裁判自己练练看吧!展示读

  3、下面的小朋友也想当,那男生来来当小裁判,女生来当小记者,比比看,谁最棒?

  4、有一些新的小观众来看比赛了,他们不知道比赛的情况呢,我们一起告诉他们吧。一、二小组当小记者,三、四小组当小裁判。

  5、老师来当小记者,你们来当小裁判,我们不看课本,现在老师一句一句的问,你们能答出来吗?两句两句的问呢?加大难度,三句一起问呢?

  6、小朋友们越来越厉害了,你们能只看图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背下来吗?

  7、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好看,可是有一些小动物他们的声音可好听了,这不他们也举行了比声音大赛,我们一起听听看,谁的声音最好听?

  游戏: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狗小狗旺旺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比尾巴大赛这么热闹,连天上的白云也过来看了,他看着看着就忘了回家了,我们送他回家吧?

  2、出示云、公、车,你发现什么?都有撇折

  3、昨天,我们已经说了要怎样才能写好这个笔画呢?

  4、师范写,生描一描再写一个。

  七、课外延伸

  1、比尾巴大赛这么好玩有趣,其他的小动物也很想参加呢,看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贴图片)

  2、他们的尾巴怎样呢?谁来当当这些小动物,帮他们向小评委介绍介绍自己的尾巴。

  句式:大家好,我是____,我的尾巴___________。

  3、谁能象课文里一样,当当小记者问一问,当当小裁判评一评?

  4、小朋友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5、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他们的尾巴却不见了,他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首先要从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着手,出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激情很快被唤醒,学生产生了观察的欲望,教师再加以引导,明确目的,那么观察的效果就大大提升。观察要激起表达的愿望,要引起写作的意愿,教育学家斯宾塞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去观察、去发现。

  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数学《比》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数学《比》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 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 7、8、 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短、高矮》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比高矮,利用手边的铅笔、尺等来比长短,使学生理解长短、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的见、有体验、说的出来、易于理解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能够正确的加以运用。

  不足: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长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涉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

  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数学《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联系

  四、作业

  1、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出示两道文字题

  (!)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书本53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1、2

  练习十二3、4、5

数学《比》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11册,第45页比的基本性质,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一2及补充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求比值(让学生独立练习)

  18:2423:49 0.75:0.25

  2、提出问题:

  (1) 23:49 =23 ÷ 49= 32,是根据什么来约分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0.75:0.25= 0.75÷0.25=75÷25=3,我们把被除数转化为整数,根据什么?说说商不变的性质。

  3、比与除法、分数有何联系?

  白板课件出示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小组内交流做题的依据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这种回顾旧知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相对比,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构成知识网络。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使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

  师: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怎样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一)对于比,你有何想法? 学生纷纷猜测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二)验证交流

  1、在白板上出示:6∶8、12∶16和3:4,要求学生分别求出比值。

  提问: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学生:这三个比相等,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0.75).

  教师用等号连结三个比(6∶8=12∶16=3∶4),提问:在这个式子中的三个比,同学们看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指出:为什么这几个比的前项、后项都变了,而它们的比值却不变呢?前项和后项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对等式(6∶8=12∶16=3∶4)进行分析,寻找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性质进行观察,

  [1][2][3]下一页

  (1)6∶8怎么变成等于12∶16?教师用白板课件展示变化过程。

  提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6∶8怎么会变成等于3∶4呢?课件展示变化过程,请学生说理由。

  (2)问:谁能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然后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这里说的是不是什么数都行?乘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明确:因为除以0本身没有意义,乘0使比的.后项没有意义.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归纳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教师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因为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基础,所以学生的猜测较容易,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大胆去猜,但并非单纯的模仿,得自己举例验证猜测的正确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任何猜想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它的可行性都是不确定的,从而影响到今后的生活方式这里安排小组活动非常有必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猜想、举出充分的例子来说明他们猜想的正确性,然后小组交流、汇报验证方法,再用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汇报、质疑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指导学生看书,齐读性质后,问:在比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哪些字词是关键字词?(要求学生说出“同时”、“相同的数”、“零除外”,教师用红笔圈上.)

  (三)结合练习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1)教师说一个比,学生抢答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如2:5=( ):10,6:( )=3:4等。

  (2)同桌互说。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并使计算简便,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1)它是一个比(2)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3)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四)试一试.(学习书上例1)

  根据比的基本,把下列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课件出示)你能看出这两面*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试着化简。

  (1)课件展示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2)问: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60呢?

  (课件答疑,学生理解它们都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再问: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说明什么?(大小不同,但形状一样。)再次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重要性。

  (4)完成书47页练习十一2题。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上一页[1][2][3]下一页

  16 :29 0.75:2

  观察它们和刚才化简的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辅导,并请2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再同桌互相对照,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3)汇报化简的方法,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3、(课件出示)化简下列各比

  15︰21 0.12︰0.4 0.1:0.125

  3.2:4 0.1:23 23 :12

  (五)小结化成最简整数比的一般方法。

  ①如果前项、后项都是整数,只要同时除以这两个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如果前项、后项都是分数,化简时先要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把它转化成整数比;然后再看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如果前项、后项都是小数,化简时先要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10、100、1000……),把它转化成整数比;然后再看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巩固练习

  1、请你判断对错.

  (1)0.48∶0.6化简后是0.8.(2)34 ∶12 化简后是32

  (3)0.4∶1化简后是25 .

  2、帮小蜗牛找家。

  家的比为(6 : 300.1 : 0.4 2 :6 2 : 8 :1 16:20)

  小蜗牛(45 、15、 13 、14、 23 )

  上一页[1][2][3]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基本性质,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清比与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梳理能力,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及比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迅速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难点:知识间的疏理、沟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二、归纳整理

  1、复习比的意义,比的意义主要应用在哪里?

  练习:(求比值)16:12

  2、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比的前后项,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吗?。指名学生口答写出的等式。

  板书:a:b=a÷b=a/b(b≠0)

  让学生说明为什么b≠0?(0不能作除数,没有意义)

  练习:12÷( )=4/9=16:( )=( )

  7:14=( )÷28=35/( )=( )

  3、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1)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吗?(板书:化简比)

  (3)练习:4:1.8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化简比的?

  提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化简的结果是一个什么?(还是一个比)

  强调:要化成最简整数比,也就是前项和后项一定是整数并且要互质,

  4、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

  引导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求比值和现在的化简比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依据和方法有什么区别,结果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书上的对比表。强调两者在解答的根据、方法和表示的结果上的不同点。)

  5、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解比例)

  练习:

  ①解比例0.25:x=15:100

  ②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7、复习比的应用:在生活中比和比例的应用很广泛,同学们看这两道题:(按比例分配、解比例应用题)

  三、课堂总结,评价自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比”的知识,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谁能用算式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活动二;

  (一)探究同类量的比;外,还可以表示长和宽的比为3比2。让学生依次说出2÷3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长和宽进行了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让学生说说从中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如何求速度?通过公式来列算式,引导学生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活动三:

  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⑴、比的读、写法?比都有哪些表示形式?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

  ⑶、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⑷、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

  引导学生起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板书。

  活动四:

  填一填。

  把2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的()。盐和盐水的比是()。

  一辆汽车来运货,一共运了5次,共运了20吨,写出运的吨数和次数比是(),比值是()。

  活动五;

  学生谈收获。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并填写下表: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相互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0页到第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熟练进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顾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

  3:5=()÷()=()/()

  2、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

  A、10÷5=20÷()=()÷1=()【归纳商不变的规律】

  B、12/18=6/()=()/3【归纳分数基本性质并说明最简分数】

  3、利用B引导学生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4、问题:男孩和女孩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

  二、新授

  1、尝试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4:42⑵0.7:0.8⑶2/5:1/4

  你是怎么想的?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4)学生交流

  ①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②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三、尝试练习

  1、P7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习:做书上练一练的第1、2题。

  3、各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比:

  12:30.5:1/20.25:1

  4、他们的说法对吗?

  ⑴0.48∶0.6化简后是0.8。()

  ⑵3/4:1/2化简后是1。()

  ⑶0.4∶1化简后是2/5。()

  四、拓展练习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

  ⑴写出甲、乙两队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⑵写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五、小结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五、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比、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规律

  分数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最简单的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在上比的化简这个内容前,我带着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 以及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因为这些是学习化简比的基础,也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情景导入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化简比的必要性。在探究环节中,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获取新知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化简比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了结论,组织学生比较几种化简比的方法,然后进行优化。

  在处理化简比的结果时,老师强调化简比的结果应该写成比的形式,当然写成分数的形式也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读法还是应该读成几比几而不几分之几,因为这样不容易与求比值混为一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谁能说说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8:9)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用字母表示)

  3、你能用商不变性质把0.4÷0.5的被除数和除数变成整数吗?

  4、把4/6约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以及比、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比的化简。

  出示课题:比的化简

  2、引入“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在遇到分数时要将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比化简的最终的结果我们称为最简比。

  还记得什么叫做最简分数吗?

  那你能根据最简分数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出什么叫最简比吗?

  (1)老师这里有一组比,请你判断哪些是最简整数比?

  6:10 12:21 0.3:0.40.25:1

  3:5 4:7 3:4 1/4:1/5

  下面老师出几道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它化简。

  (2)化简比: 24 :42; 0.7. :0.8; 2/5 :1/4。

  让学生先思考一下三道题是不同类的比,如何化简,怎样化简?与同桌讲一讲你的方法,最后前后4人组交流你们的方法。

  师:你有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好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小题的区别并进行小结得出: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将各种比化简。方法是:整数比可以利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化成最简整数比;小数比就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约分;分数比的话就变除为乘,再约分。并强调:只要你的化简过程正确,方法不限,最后结果要用比的形式表示,而不是一个数,这就是与比值的区别.

  (三) 试一试(我能行)

  1、化简下面各比。

  0.12 :0.4 1 :2/3 0.25:15/14 39:13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并说说化简过程。

  2、质疑。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应怎样化简比?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53页第1、2、3题。

  板书:

  比的化简

  a:b=a÷b=a/b

  0.4÷0.5=4÷5(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4/6=2/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比的化简方法,并会化简比。

  2、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地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地化简比。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会填。

  15/( )=3 ( )/5=2 120/60= 180/( )=3

  0.125x1000= ( )x100=75 0.3x( )=3 0.25x4=

  1/6x( )=1 2/9x9= 3/5/1/2= 5/3/3=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引入课题。

  运用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法进行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数进行约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比的化简(板书)。

  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互质。)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这儿有一张珍藏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出示主题图),认识这位叔叔吗?(杨利伟)20xx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把杨利伟送入了浩瀚的太空,全国人民都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这张照片是什么?(联合*帜)在“神舟五号”上搭载了两面联合*帜,一面长15厘米,宽10厘米,一面长180厘米,宽120厘米。这两面旗帜的长和宽的比是多少?是最简整数比吗?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最简比哪?请同学们讨论解决。

  (1)、学生汇报: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提问: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60是180和12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60?

  (2)小结:整数比化简时用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

  (3)练习:选择正确答案

  6:8=( ) a,3:4 b,2:3 c,12:18

  10:20=( ) a,2:5 b,2:3 c,1:2

  2、整数比的化简我们学会了,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比——分数比,(出示课件1/6:2/9)它怎么来化简呢?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1)学生汇报:1/6:2/9=(1/6x18):(2/9x18)=3:4

  提问:18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的什么数?为什么要乘18?

  (2)小结:化简分数比时,分别给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的最小公分母,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3)练习:化简下列比

  3/4:1/5 5/2:6/7

  3、分数比的化简我们也学会了,那小数比怎么化简呢?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1)学生汇报:0。75:2=(0。75x100):(2x100)=75:200=3:8

  提问:0.75是几位小数?为什么要乘100?75:100是最简整数比吗?

  (2)小结:化简小数比时,要先把小数扩大变成整数,再化简。扩大时要注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3)练习:我是化简小能手

  2.1:0.2 0.45:0.3

  4、总结: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能化成最简整数比。

  分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的最小公分母,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小数比——先把小数扩大变成整数,再化简。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做一做,集体订正。订正时注意0。125:5/8有两种方法:

  (1)0.125:5/8=1/8:5/8=(1/8x8):(5/8x8)=1:5

  (2)0.125:5/8=0.125:0.625=125:625=(125/125):(625/125)=1:5

  2、出示课件: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2:24 3/5:9/10 3.8:4.2 3:3/4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37页练习十一4、6题。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

  二.题目解说:“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三、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四、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

  五、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六、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②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一、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衡。]

  二、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

  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乌斯 神奇 《神奇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3篇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1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