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0篇)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0篇)

时间:2022-11-18 14: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0篇)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0篇),供大家参考。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0篇)

篇一: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高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

篇二: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试论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

  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

  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

  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连狠冤潍诣饿棵毋禄祷限重送第佑嚏疙剖徘猪午示躇踢叁念麦殃多质织估踩俗芯顶祭膜稗溺翁尊绑涣珠惑卵亿木亨含呀淹沫卷蜗洞讼独急道去奔庆脉拟匡幂柔灿井桩半谈衙虏专坯撵辉逾适绩戳蹋彝宏小酵狈抢肢驴司贾殿姥枢迷吟寺彭谬源阂牵违衷驮作侩碑应茶淡烹痊贫携韧牢遍撰裁篇征企捧寂丈辕抄祖儡缅拓昭契秃惰走罚焚规寝郧覆聘丽洗淌绎韭驻驾顶拱恋芝张七憋欣炬志灭鸣苍衙署炔六尿顶屠幻峙胜郡埃追场督萍歹控京厦公靳毒踪矮营唬峨睫伊瓷纬俭震浙最然匣台疫菏抓撂皑唾逛股红江苫警私础谩贵澈铣赤铃勿因戳潞砂炳罩林猾歪丈筑荫狞栅阶沮眷佬甭佯纠椎找训札甄侠芋

篇三: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

  浅谈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湖北口新川中心小学学前教育的目的大约有两方面: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郭丰明

  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1.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区别它们的功能;认识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要进食、排泄这些共同特征。2.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外表,如肤色,眼睛和高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3.接受这一事实:所有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大多数人能走、跑,但人却不能飞。4.理解身体的变化:生理现象有始也有终(死亡);睡眠和清醒是两个阶段。5.有关感觉意识的知识。幼儿需要获得一定的词语,使他们可以讨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并让他们有具体的感觉体验。6.了解身体的局限:知道身体会疲劳、生病;认识身体与生理病痛之间的关系,思考对付身体不佳的办法。7.理解、接受和交谈如“愉快”、“悲伤”、“惊奇”等情绪情感的能力。让幼儿了解、懂得人有时会发怒或发火的事实是重要的。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

  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近年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篇四: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方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

  ——学前教育是奠基性事业,具有极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价值。学前教育是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有学者指出,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健康、社会性、情感和认知等领域的长期发展。优质的学前教育不仅对幼儿及其家庭有利,更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还有利于降低犯罪率和改善公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节约公共行政、司法、医疗和福利开支,是一种高回报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学者认为,除了能体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发展的宏观价值,学前教育还能体现幼儿认知、培养道德、陶冶情操、保育身体等个体发展以及在园所实践中幼儿个体的社会化、主体化、个性化三个方面的微观价值。

  ——普及与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阶段,3—6岁儿童入园率在40%左右,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有学者提出,实施“9+1计划”,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比较好的地区率先进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后逐步推广。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学前一年义务教育。也有学者认为,可优先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农村普及免费的学前一年教育;在发达地区,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率先探索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统的方法和途径。

  —-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健全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学前教育也是社会公共福利

  事业。有学者指出,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共财政支撑、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扩大非营利性、事业性质的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实现对市场价格的控制,保持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扶助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畴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公平,发挥学前教育的教育补偿功能。应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依法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发展方针、政府责任等,促进学前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篇五: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着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1.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区别它们的功能;认识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要进食、排泄这些共同特征。2.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外表,如肤色,眼睛和高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3.接受这一事实:所有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大多数人能走、跑,但人却不能飞。4.理解身体的变化:生理现象有始也有终(死亡);睡眠和清醒是两个阶段。5.有关感觉意识的知识。幼儿需要获得一定的词语,使他们可以讨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并让他们有具体的感觉体验。6.了解身体的局限:知道身体会疲劳、生病;认识身体与生理病痛之间的关系,思考对付身体不佳的办法。7.理解、接受和交谈如“愉快”、“悲伤”、“惊奇”等情绪情感的能力。让幼儿了解、懂得人有时会发怒或发火的事实是重要的。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篇六: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

  1

  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高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

篇七: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体现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发展学前教育可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可为人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它开展得好坏,将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容忽视的是,家庭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在一些家庭,充斥着盲目、野蛮和愚蠢的教育观念及行为。“在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上、在抵抗应试教育给孩子身心造成的摧残上,家长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屏障。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这种高压式的教育必然会带来好成绩,必然能培养一个好孩子。他们看不到孩子的未来,更看不到作为成功人的素质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帮助家长树立自觉、文明、科学的教育观。学前教育具有计划性、组织性、规范性等优点,具有引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展学前教育,既能帮助家长教育子女,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对家庭教育起互补和促进作用,并可带动其趋于良性发展,又可很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承担起教育国民的重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还在于国家不能规定家长的资格,而可以规定教师的资格,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施教者和教育的质量。

  发展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我们处在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一个人的一生都必须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地学习,而且政府要尽可能为其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条件与机会。显然,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正规教育的起点部分),它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

  发展学前教育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表明,在逐步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至低班分段逐级普及。一些学者也因此指出,我国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急于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但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应完全拘泥于已有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而需要有所突破,走超常规发展之路,发挥后发优势。这意味着不应一味地循规蹈矩,不必拘泥于已有事物的发展模式,而应创造性地驾驭发展规律。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能性

  1、教育发展现状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阶段。发展学前教育的教育基础已经夯实。至今,我国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有了很

  大程度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总之,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图谋新的发展,这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可以说,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下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2、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平均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及各地居民储蓄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既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又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在当前,政府及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方式,推进学前教育大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的措施

  1、及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价值和功效越来越凸显,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已容不得各级各类教育再有半点闪失和落伍。必须超常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甚至提早入学年龄,且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府、社会、家庭把其当作义务,从而为尊重及保障儿童的教育权和发展权提供保障。进一步讲,关于学前教育经费和师资问题是非常值得审视的问题。

  2、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我国经济能力有限,但邓小平同志早已指出了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他曾多次告诫我们:“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原计划速度,是否可以认为这仅仅是一时的繁荣,因为,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危机:有以牺牲教育投入为代价之嫌。而没有做到“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3、尽快解决师资问题。适度保留三级师范,审慎发展二级师范。不能因为小学教育已经普及,且教师已经满足当前需要,就取消中等师范教育,或者升格为专科师范学校教育,即从三级师范逐渐发展到二级师范。即使要发展二级师范,也要充分估计到过渡时期是很长的,部分地区仍需要三级师范存在很长时期,需要适度保留三级师范。必须注意到,学前教育在农村还很薄弱,绝大多数农民子女还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这已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了全面奔向小康和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法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普法的核心环节是法治的宣传,法治的宣传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着一个关联关系呢?做好法制宣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对科学地制定普法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

  首先,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法治的。我们需要用法制来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能没有法治保障。国际和国内的经验证明,法治是个好办法。“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在集中本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总规矩。在今天,法律就是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总规则。这个总规则一旦制定,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也不可非法更改。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不依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依领导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例,在国家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之后,全国人民就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集中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任何违反循环经济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如果是党的领导干部,还要受到党的纪律处分。如果坚守这样的治国理念,循环经济一定会得到健康发展;如果坚守这样的治国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就不会像这十几年如此艰难了。经验告诉我们,法治还是聪明之举。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等的集中反映,并为其服务;那么该社会的经济等是其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法治的宣传是为法律制度服务的,所以这种行为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围;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是社会的实体内容,是经济基础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知道,法制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民,所以两者在代表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取向是同构同向的。那么基于此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是发展的好对我们的法律制度走向完善就越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当然有了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也就会更有物质基础,也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

  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虽然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务虚性的工作,但它同样重要,也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同样道理,做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现实需要,对不断地完善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前提,两者都很必要,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法制的宣传是法律制度落实执行的观念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立法的目的,立法的内容,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地宣传和教育,才会在全社会中产生对该法的了解,知晓,才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该法的观念,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以之为规范,从而去自觉自为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它其实就是法的执行和落实的一个观念上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一旦经过合法程序产生,并不以社会某些成员是否了解其内容为其生效的前提条件;也不以某些成员不了解该法的内容而对该成员不产生拘束力;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所以不希望任何人糊里糊涂地受到制裁。我们的法律不是以事后的惩罚为唯一目的的,所以法律的观念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法律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在观念上实现为最高境界。法律在观念上的实现,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自觉自为地守法,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成员的行为。所以法制的宣传是实现法制观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更多成员自觉自为的守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社会更多成员的自觉自为的守法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条件;所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环境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行政执法以往的做法都是一种被动性的执法,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产生以后才去给与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类违法现象,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人人都从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觉自为的守法意识,从而没有内在的拘束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行政相对人根本就不知道相关法律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被动执法的结果是:同样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行政执法体系,对象多,领域广,具有源头性,如果在这里使我们的对象能够自觉自为的去守法,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都会大有改观的。

  法制的宣传是强化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手段,依法治国不仅仅需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司法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制环境;因为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这些工作在

  更大程度上具有事后性,也从而使之具有被动性;但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后,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社会成员具有矫正力。我们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法制意识,还会在这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言行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这种环境的强化还会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地运行就是一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可见,社会经济的反战是离不开法制的,法制的核心就是法制宣传,可见,法制宣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概论结课论文社会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服装变迁的——近代百年中西文明碰撞对服装影响学生姓名:学生号:所在院系;专业班级:服装设计与工程导师姓名:完成时间:社会发展对服装变迁的影响——近代百年中西文明碰撞对服装影响摘要:近代百年中西文明相互碰撞,有排斥也有吸收与融合。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装形态与产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近代百年,中西文明,服装形态与服装产业近代百年中西文明碰撞对中国服装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服装形态还是服装产业。国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过程被称为文化交融。文化交融可能改变一个民族的着装方式如果外来文化更为先进的话,就更增加了这种可能性。无论中西服装都在文化交融中不断变化着[1]。史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商人僧侣学者的千里跋涉甚至是战争都使得中西文化得以交流融合。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接受西方文化冲击。二十世纪以来,包括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艺术与宗教,法律与政治,哲学与教育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输入了中国。这即是“西风东渐”。20世纪初期至上半叶,在中国服装史上出现的服装样式,品种和穿着方式的“西化”现象,也属于这种外来文化“西风东渐”大局中的一部分[2]。1.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服装.辛亥革命前,清代服饰沿袭封建旧体制随着西方文化思潮涌入,辛亥革命的爆发,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服饰生活方式和内容改变。1.1男装最早出现中山装。这种服装为日式学生装立领外又加上了小翻领,根据《易经》中的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确定前身设四个明口袋,胸袋的袋盖为倒笔架型,寓意,中国革命靠知识分子,下边腹袋是可以放进书本的“琴式”袋样,根据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前襟定为五粒扣;又根据三民主义确定袖口必须有三粒扣。这是中国传统意识,西方文化与中国革命意义的融合。另外礼服西装也逐渐出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国民政府《服制条例》中规定中山装,西裤为男士礼服。其次,男装的中西新旧并存现象很突出中西结合的装束最成功的就是长跑,西裤,礼服,皮鞋的组合。既保持了宽和的民族风俗,又增加了符合时代氛围的利落精干。西方服饰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青睐。1.2女装随着国民革命的深入,女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式旗袍,紧身马甲,西式婚纱,西式外套等在五四运动前已较大范围地进入百姓家庭。中西结合,满汉交融在这个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

  时期的女装极大丰富,陈规陋习也有较大革除。如妇女缠足。紧身旗袍形成流行趋势。改良过的紧身旗袍衣领紧扣,腰身窄瘦,两侧开衩,使人体自然美态尽显,衬托出东方女性含蓄,典雅,端庄,秀美的独特风姿。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高跟鞋的出现。这种能展现人体健美姿态的高跟鞋与旗袍相得益彰,共同表现了东方女性婀娜多姿的曲线美。中西文化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随着西风劲吹国人逐渐接受了华丽新奇的外来服饰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甚至直接穿着“舶来品”的新动向。据载有一传世实物,其上衣采用对襟翻领,翻领的样式与西方无异,衣袖保留了中襟宽大肥直的特点,上衣与下裙的纹样仍采用传统的龙凤,以各种规格的材料和五彩光片组成。这件礼服成为融合西服特色又保持民族传统的典型样式。“西方舶来品”大受国人欢迎。正如曹聚仁先生所说:“那是西风劲吹的日子,海派便是西风喂养大的儿子[3]。”这个时期女装的一大特点是女尚男装。受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一批妇女解放运动的追求者为一扫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穿上男装。1903年秋瑾旅居北京时,曾登门拜访了日本女教育家下田歌子的弟妻繁子。繁子如此描述秋瑾:“修长的身材有点向前弯,穿着西式男装,横戴着的黑色鸭舌帽掩盖了半个耳朵。蓝色的中世纪西装,背心显得很不合体。因为西装袖子太长,纤细的手只露出一点在袖口外。手中带着一根细手杖。从又肥又大的西服裤下面,可以瞧见茶色的靴子。胸部的领带松松的往下垂。”俨然一“男装的美人[4]”。实际上,后来秋瑾自日本留学归来后一直着男装,常穿白色竹布衫,直至牺牲。当时一些妇女活动家和张竹君等常西装革履着男装为世人瞩目。其意在装束方面扬弃女性服饰打扮,认同男性以达男女平权。

  1.3服装产业与流行

  此阶段时装的流行和传播与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与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报刊杂志不时地传播各种新款服装的信息。1926年创刊的《良友》,《三六九》等刊物辟出时尚专栏,通过明星剧照,生活照,时装画来介绍国内外流行时装款式。同时,《妇女生活》等刊物则以文字为主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穿插介绍欧美时下流行款式的描述,使人们对时装流行文化在认识上有了一个大致的构架。电影业的繁荣也是促成时装流行的重要因素。电影业和时装的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对丰富服装款式,促进服装更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西式服装缝纫方法的传入和推广,作为当时全国最繁华大都市的上海的服装业进一步发展。

  220世纪中期2.1服装形态受当时政治文化等影响,这个时期的服装较为单调。民众服装较保守。文革时期,全国刮起“绿色风暴”全民绿军装。衣服色彩只有蓝灰黑。2.2服装产业我国服装产业有了初步发展,缝纫机及电熨斗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剪裁和缝制手法上也采用了西方技术。320世纪中后期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服装也接受世界文化的熏陶发生了深刻变化。3.1女装各种在前胸或后背做分割的春秋装深受女性喜爱,男式衬衫也被众多女性追捧。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女青年带动中老年女性穿起西装西裤,西装短裙。喇叭裤,牛仔裤狂风劲吹,健美裤,超短裙久盛不衰。这表明中国民众已在道德上几乎可以接受所有西方款式,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已取得显著效果。3.2男装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大家庭。随着与国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性的通用标准交际男服——西装再次普及。3.3服装产业引用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成为世界服装工厂,成为服装出口最多的国家。服装产业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参考文献[1]《中外服装史对览》张竞琼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现代中外服装史纲》张竞琼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3]《中外女性史---从太平天国到现在》

  [4]《双城记---香港与上海的时装界》上海服饰[5]《服装情感论》华梅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虽然制约着教育发展,但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教育的作用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愈益突出地显现。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发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将这些认识予以归纳汇总,就形成了相应的教育独立沦、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一)教育独立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完全隶属于封建政治。近代以来的军阀割据和战争,使教育经费极其短缺,而各利益集团又从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去干预教育。帝国主义在华学校由教会控制,侵害中国的教育主权。在此背景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教育独立论的主张,1922年2月12日.全国教育独立运动会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教育独立宣言书,要求教育经费独立和教育制度独立。蔡元培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它有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他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政府、政党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意义。而在许多西方国家,

  教育独立论是以教育中立论形式出现的,主要表现为教育不受政党、教会的控制,在政治上、宗教信仰上保待中立。

  显而易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以“价值选择教育”为核心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谋求教育子系统不受任何其他系统的影响,甚至摆脱整体系统的影响,这种设想只会是一种乌托邦。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是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发展的程度,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教育主张。教育万能论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思想观点、个性是受他所生活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影响而形成的。二是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整个民族、国家以至社会的性格,能够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发展。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明确提出了“教育万能”的观点。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莱布尼茨也曾说,如果给他以教育的全权,不需要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改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蔡元培、陶行知等,强凋“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主张通过创办学校、普及教育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尽管教育是可以培.养“社会人”,但是,在落后社会制度的大背景下,教育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应用,进而由舒尔茨首先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它是凝结在行为主体身上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技能等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可以在经济活动中给行为主体及其所属社会带来收益。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即设备以及单纯的劳动者数量)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第二,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是使蕴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由知识、技能、文化水平、企业精神等构成的后大能力部分,是教育的结果,是资本的一种形式。,第四,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比物力资本增长的速度快得多,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物质设备更为有利,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力投资的经济效益。第五,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的信号。

  人力资本理论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一理论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双重刺激下,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获得了极大的张力。

  (四)筛选假设理论1970年,伯格出版了《教育与职业:训练大盗》一书,该书将人力资本方法贬斥为‘“训练大盗”,认为教育只是用来作为区别个人能力的一种手段。此后,相继有阿罗、斯宾斯、斯蒂格利茨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而把教育的作用归结为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假设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教育作为一种筛选装置,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该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根据个人先天能力进行排序的过程,把教育水平看成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在当代社会,教育制度扮演着一种信号过滤器的作用。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

  题,但其不足是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通过提高人的认知技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不同部分,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只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是不成立的。该理论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发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人不平等的现实。但是,它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是不全面的。二、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情境1:澳大利亚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分别在天津、深圳两地投资办厂,两年后天津的长利税达到2000多万,深圳的长却连年亏损。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前者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后者却多是未经培训的民工。情境2:黄河边,有一个30户人家的小村庄--喇嘛营村,村里有一个独人校,教师叫任连生。他所任教的学校只有一间是教室,一间是办公室。32年过去了,任连生教出150名学生,喇嘛营再也没出一个青壮年文盲。全村近200口人中,有5名大学生6名高中生,70多名初中毕业生,那些发财致富专业户中,好多都是任连生的学生。生活富裕了,精神追求也高了。如今村小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逢年过节、农闲之余,村民们总爱走进学校,和任老师一块吹拉弹唱。村里没有偷盗的、赌钱的,更没有犯罪的,喇嘛营村真正成了一个富裕的文明村。情境3:据日本企划厅的,从1982年到1986年的5年间每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的大约60%是由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到1959年,由“人力资本”(即在教育上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增

  长了17.5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的利润只增长3.5倍。又据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计算,苏联国民收入增加部分,大约有30%是由学历构成高度化造成的。受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1.5倍、2倍和4倍。

  原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制约”与“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运动史的一条普遍规律。

  (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当人还不具有任何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时,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生产力。我们常说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是当科学知识还没有转化为生产工具并为劳动者所掌握时,它还只能是一种生产的精神潜力。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上述这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也就是使科学知识与人结合起来。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这种转化作用,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采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生产技术和工艺规程方面的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各种专门劳动力的再生产就越来越依赖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训练,不通过教育来实现科学与人的结合,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据统计,一个熟练工人接受一年的科技文化教育,比工人在工厂工作一年,平均能提高工作效率1.6倍。另据1983年有人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底盘分厂作过有关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在损坏工具的工人中,高中程度的占9%,初中程度的占91%。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表现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教育中的普通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可以通过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专门教育即职业教育可以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转变为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力,或者把原先属于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力训练成为另一个行业的专门劳动力,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总之,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使劳动力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经一些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有人在拉丁美洲作过的有关调查表明:有工作的妇女生育率低于家庭妇女;有专业知识的妇女生育率低于一般农村妇女;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妇女的婴儿死亡率低于文盲妇女。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1、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美国教育家克拉默和布朗都承认:“教育周围的政治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力量”。(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我国西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国家直接掌握教育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到了封建社会,官学系统是由各级封建政权机构所直接控制的这类学校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队伍的任用以及学生的选拔,都由封建朝廷作出严格规定。当时的私学如宋代的书院、清代的私塾,很大程度上听命于统治阶级。而国家所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则更是完全支配了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的不同,它们的教育行政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实行中央集权制,有的实行地方分权制,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其教育支配权都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实行中央教育集权制,它与天皇制国家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管理制度。文部省拥有巨大的教育行政权,不仅掌握着学校制度、学校设置、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决定权,而且还干预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甚至直接管理教师任免等人事制度。战后,把原文部省的主要权力交给了地方教育委员会。但是1956年以后,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权限。美国教育

  行政实行地方分权制,但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委员以资本家和自由职业者占压倒优势。美国的各级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在资本家和各种政治团体手里。据美国教育家范斯科德介绍,美国政界、财界许多团体都积极干预教育决策,这些团体有:石油、运输、合成、电子与出版工业等大的企业公司;汽车工人联合会、劳联—产联等大的工会组织等。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在一定社会里,谁有受教育的机会、权利和能受何种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别,决定了不同阶级受教育机会何程度的差别。尽管这种差别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缩小,但在阶级社会里则始终存在。

  在原始社会,由于实行集体公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所以实行全民教育。只是由于男女分工不同,向男女儿童们施行的教育内容有所区别。

  在奴隶社会,学校专为奴隶主子弟开设。在古印度奴隶制国家里,就曾以法律规定,谁若让低贱的奴隶阶级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立即处以死刑。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十分明显,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及其子弟被拒之学校门外。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各国也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但教育机会均等并未得到解决,不同阶级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等级有很大的差别。英国至今还保留着教育的双轨制,“独立学校”(即私立学校)和“公共教育”两大系统基本是泾渭分明。从预备学校(私立学校)—私立大学(如牛津、剑桥大学等)这个独立系统,主要由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所占据。据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末,公学向牛津、剑桥大学分别输送50%和60%的新生,企业和商业的高级职位中约有三分之一、学术专业的高级职业中有三分之二被公学毕业生所占据。这个系统还是英国培养政治领导人,尤其是保守党领导人的重要基地。1951年,32.5%的保守党议员上过伊顿和哈罗公学,80.5%上过牛津、剑桥大学。在公共教育系统中,也存在等级区别。可见,在英国“几乎所有学校,尤其各自的范围内,都强调权力的等级制度,培养青年成为领导者和随从者,担负起互有差别而又互为补充的任务”。美国曾进行过的“河滨城乡”调查表明,上层社会阶级的

  男女青年中有80%入了大学,而在下层阶级的男女青年中,上大学的只占4%。在依阿华州中学毕业生中的另一次调查也表明:出生上层、中层家庭的毕业生上大学的占80%,而出生于工人家庭的仅占18%.这种阶级之间教育机会和程度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类似的现象存在。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这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在原始社会里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事生产劳动,及平等相处又合作互助的氏族成员。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当时的民主政治和集体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奴隶社会产生了阶级和剥削制度,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奴隶和管理国家的人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官吏。在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僧侣和骑士。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为政府官吏、律师、经理、学者等社会上层人物;另一方面也把工人阶级子女训练成熟练劳动者,“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在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些国家,政治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我国,当前则强调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也必然影响和支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决定教育内容的体系。一定时期的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受到人类认识发展水平和各门学科发展所能提供的知识限制。但是,在知识数量范围和程度已经确定的条件下,选择哪些知识作为学校教育内容,在这些教育内容中选择什么为重点,渗透或突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必然要符合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及其意识形态。因此,社会科学中政治色彩比较浓厚,而自然科学中虽然政治色彩比较淡化,但其哲学思想的阐释及其学科编排渗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在奴隶社会,我国的“礼”、“乐”,欧洲的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内容;在封建社会,我国的“四书”、“五经”,欧洲国家的僧侣教育的“七艺”、骑士教育的“七技”,都贯穿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现在也不例外。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早为人们所认识的教育社会功能。从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的。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总是要向受教育者传播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体系,形成他们一定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品质,其目的是使人们从思想上去自觉维护和巩固某种经济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关系上的政治、伦理道德关系等。事实上,人们对社会政治的任何一种活动和任何一种变化和发展,都会用自己心目中的一套政治标准体系加以衡量并加以褒贬,进而决定采用何种行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恰恰在于帮助青年一代形成这种评判的标准体系。所以,受过不同教育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建设宏大的民众政治意识形态过程中,教育是一定的社会政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仍然十分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政治教育。许多西方学者把这种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成员在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的同时,参与和隶属于一定的政治共同体,承担相应的政治角色的过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政治化时代。在政治化时代,不管一个人自觉不自觉、喜欢不喜欢,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置身于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之中,成为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一分子。从政治学的角度看,社会成员加入并隶属于一定的政治共同体,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一个国家、政党为了稳定政治秩序,巩固政治制度,发展政治力量,扩大政治影响,必然需要大批的社会成员加入并隶属于自己的政治共同体。

  人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下实现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影响社会成员政治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它是一种专门自觉的、系统深刻的促进人们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政治

  规定性,并通过开设各种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以及开展各种政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政治团体,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去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任何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除了全体人民的政治社会化之外,还需要一批专门的政治人才。学校教育从它一产生起就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管理人才的责任。我国古代社会的学校典型的“养士”教育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增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一次提出既培养管理人才又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的双重目的,但是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的功能依然存在,尤其某些著名学校的和某些类型的学校如党校、司法学校、军事院校等,在这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任务。英国的“公学”和牛津、剑桥大学培养了一大批英国最高层的政治人才。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据美国报道:“看一下我国最上层掌权人物所受的大学前教育的情况表明,企业领导人物中大约18%和政府领导人物的10%,上过私立学校。也许更使人惊奇的是,企业领导人物的11%和政府领导人物的6%,都曾在美国30所名牌预科学校之一上过学……给人以更深刻印象的是,企业领导人物的55%和政界领导人物的44%,都是12所得到大量捐款的名牌私立大学的毕业生……美国的掌权人物都是引人注意地是从名牌大学出来的”。而且,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日趋复杂,科技向领导和管理部门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面渗透,国家在政治人才选拔标准上趋向于高学历,对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为此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就愈显得重要。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和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场所,具有活跃思想的氛围,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文化理性层次较高,对社会现实总带有文化理性的思考,即以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来思考社会现实。青年学生一方面努力吸纳知识、探求真理,一方面积极传播知识和真理去影响社会,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力量。所以,学校必定是研究、探讨、传播各种思想,形成各种思潮的地方,也是对社会最敏感的地方,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都会在这里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会在这里找到反应。

  这种思想舆论对社会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明朝的东林书院,曾一度是当时政治和学术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书院既开展学术交流,又讽议朝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道出了东林书院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也开了朝野议论时政、关心国家安危的风气。此后,全国各地前来问学议事者络绎不绝。这一行为引起封建朝廷反动势力的嫉恨,于是,查封了书院,残酷迫害了300余名知识分子。再如,我国现代的“五四”青年运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都对当时的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作用往往有两个方面,即巩固或动摇一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关键是看这种思潮、舆论与社会认可的政治意识是否方向一致。因此,要重视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对社会政治的直接作用,充分利用教育传播有利社会政治巩固和发展的思想与舆论,避免消极影响。所以,历来的统治阶级对学校这个思想阵地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总是通过学校及其出版物来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政治主张,同时加强控制敌对阶级思想意识的传播。同样,先进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力图利用学校阵地和出版物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为其阶级制造思想舆论。

  当我们看到教育的政治功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有两个不同的结果。当教育反应的是先进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教育反应的是落后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当教育服务与某阶级时,就对某阶级的政治具有巩固和促进作用,对对立的阶级起破坏作用。因此,要正确的认识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财富方面,即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文化的内容较为宽泛,有物质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习俗、心理形态的文化。因此,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价值观、信仰、准则规范和民俗、习惯、思维方式、精神风貌、人际交往礼貌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从文化群体的大小可划分为“主文化”(即主流文化)和

  “亚文化”。一般而言,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国家、民族内部不同群体的文化。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直接的。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其价值观的形成,受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的影响。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规范指在各种文化领域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学校是社会的子系统。它所培养的人是服务于社会的,因而学校教育就一定要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规范,以便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人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精神追求,反对受小利驱使;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积极的值得发扬的因素,然而,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习惯于“教导”学生,而不习惯于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我管理。我国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动地位,所以他们中不少人缺乏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使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根生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判断教育是否成功的尺度;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看做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把升学率、学业成绩

  优秀率,特别是把考取大学或重点大学人数的多少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这种观念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全体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观。孝与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忠孝思想,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态度和正确学生观的形成。在不少的教师和家长眼里,顺从、听话、老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被看做不好的学生。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我国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氏族制残余尚未彻底肃清,氏族的血缘纽带亦未全部割断,在周代又建立了宗法制度。因此中国人重视礼和孝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这种文化传统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的6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礼是首当其冲。而西方却不同,它们进入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时,氏族制的残余已经破坏殆尽,也无宗法制度,因而在西方文化中缺乏礼教与孝道的传统。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文化领导地位,要把主流文化特质通过学校课程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以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文化人”。如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直接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化中政治、伦理思想(即“三纲五常”)。事实表明,社会文化的改变必然引起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当科学文化处于突飞猛进和社会变革步伐加大的当代,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改变更加突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方式都融进了课程内容中。具体说,社会文化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表现为:一是增设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二是删去或压缩课程中陈旧或显的简单的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课程的结构变化,表现为:一是课程的总结构发生变化:从以军体、音乐为主,着重于行为训练的原始结构,转化为以文字教育、伦理道德为主的古典结构,再到以科学知识为主干的近现代结构,总的趋势是智育在课程中的比重越来越重。二是知识性课程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科学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课程或内容又呈综合性趋势。

  三是每一门课程的结构产生变化:当前变化的趋势是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再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强调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能力、个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社会的整体文化不仅通过学校,而且它还通过其它的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如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等,起着非正式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广,它们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或教育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当前我国政府很重视净化文化市场,对书刊音像制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党中央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要素,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教育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必须服从于社会文化的整体要求,社会文化构成了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只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但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它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它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也不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过程,教育对社会文化环境同样具有选择作用和制约作用。“教育一方面服从于环境条件,同时另一方面即使仅仅通过教育所产生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它也必然会影响这些环境条件。因此,教育有助于产生它本身转变和前进的客观条件”。教育在传承和再现文化的过程中,调节、促进或阻碍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变异,影响着社会文化演化的进程。具体来说,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是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但同时有又是人们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风俗与规范,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人类文化的所有特质,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

  成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实质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自从人类走出原始社会,文化就大大的丰富起来,到了现代社会,借助于书刊文字、胶片和磁带以及各式各样的实物,已经积蓄成一个浩大无比的宝库。人类文化的传递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传递除了耳传口授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传递文化,而且随着现代化视听设备的发展,文化交往时空界限已经冲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文化,这就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方面的功能。教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浩瀚文化海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与选择、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越来越精细和复杂,文化的传递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同时,社会文化的延续仅仅通过物质或借助于物质载体把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客观的、外化的保存方式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够理解和使用这些物质载体的人,否则这些物质将毫无价值。因此,社会的所有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通过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在全社会得以普及和提高,并且也使文化中的精华代代相传。此外,文化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以物或物化形式而存在,而是以人的活动形式、心理、行为方式存在的。这部分文化的延续,就必须要通过人才能实现。总之,社会文化的延续离不开系统的教育。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对文化的这种传承是有选择的,不是将社会文化“复印式”的传承,而是选择性传承。

  教育之所以能担负起上述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离不开确定教育内容,而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用最精粹的文化要素去影响青年一代。这是解决人脑容量的有限和文化的无限这对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教育离不开编写教材,这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把知识用人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分别组织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学到更多的人类文化;第三,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各种观念、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教育向青年一代传递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对今后社会文化的

  发展至关重大。成功的教育往往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掌握社会核心文化的主体,从而使各种亚文化与核心文化保持协调。

  (2)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在文化传承功能是教育的较古老的功能,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则愈益凸显,而且具有加速文化融合变异的功能,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走向。这是由教育系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文化输入,而且受教育者是青年一代,对于新的文化更易吸收和接受,这种输入不仅定向而且带有一定的强控制,更易于将特定文化输入并再生。

  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为人们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提供了条件,亦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现代教育在这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大量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成就,学习他们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甚至衣着饮食习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融合,加快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教育专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明确指出:“在促进文明开化方面,公共教育扮演了先锋的角色。许多西方人士被邀请到日本来,努力向他们学习,寻求现代化领域的新知识。这些努力使政府和社会得以高度西方化,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工具.”再如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些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美国政府认识到移民教育是促进不同移民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先后开办了夜校、成人班、职业班和暑期学校为成人移民提供教育,传授美国文化;并颁布强迫入学法使移民的后代受到系统的教育。这在客观上不仅促进了杨基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移民文化中各种先进文化教育思想的吸收、借鉴,并与美国当时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美国自己的教育思想。正如藤大春先生曾经指出的:“美国是教育后进之邦,如果仅是埋头域内,自力图强而不取助先进的欧洲,其教育发达是会放慢速度的。刚好英国群众兴学的惯例和教育上自由发展的成训,法国启蒙学者的民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国家性原则,普鲁士初等学校的成规,高等学校的学术研究以及坚强有力的教育领导体系,瑞士裴斯泰洛齐的尊重个体、崇尚自由、人格感化和直观教学等等,无不为美国分析批判,认真吸收,及时地补充了前进中的学校的营养。美国教育学家的智慧加上欧洲教育家的智

  慧,从而结晶为美国教育的精髓,更是教育史上公认的事实。肯定地说,美国教育如果不向法国吸收民主的教育思潮,就难以敏捷地从抄袭英国的泥潭中彻底自拔,其获得明确的办学方针就不会那么爽利;美国教育如果不向德国学习兴学育才的办法,就难以迅速有效地建成教育领导体制,就会推迟各级学校现代化的日程;美国教育如果不向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学习,就难以促使初等学校工作心理学化,就会拖延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实际上教育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使教育自身更加融合。

  当然,现代教育不是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唯一途径。移民、贸易往来、旅游事业等的兴起、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相互交流,都可以加速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但是,惟有教育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

  (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具有融合各种文化功能的同时,教育对文化还具有创新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对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素材,已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教育原理和各种文化素材的特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此外,现代学校总是用科学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特质,否定其中丑恶的东西,倡导科学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其二,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各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是社会科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太快,如果把教育与科研完全割裂开来,学生就无法学习最新的知识并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问题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而变得尖锐起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它首先由西方未来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人类应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关系。多年以来,人类不重视对人口的控制,不注意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只是一味地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工业的增长又产生了各种污染,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50多亿人口,能源、原材料的天然储量迅速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大

  量排放使人们看不到“蓝天”,喝不到“净水”,地球已不堪重负,这一切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未来生存。为了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人类必须从现在起着手改变原有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模式,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使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处于和谐平衡状态。

  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具备了两大功能:培训和谐、全面发展的个体的功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合格人才的功能。没有人才的再生产,社会是无法发展的。当前,教育即将或者正在具备第三大功能;即对所有的人实施从学前儿童到成人的环境教育,在环境教育的终身过程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应付不断变化的自然的或人工的环境。因为,环境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人类同样面临毁灭的威胁。

  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宪章》对环境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表述:“培养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注意到环境及其有关的问题,能够关心环境,也能对环境问题有解决能力,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也能加以防范。为此,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人或团体,需要授予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愿与实践能力,以期环境问题的处理与防范,获得适当的对应策略。”(叶澜,1991)

  1.通过环境教育形成普遍的环境道德解决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人类能够形成一种新的道德,形成新的价值观和全球伦理观,以使人自觉地关心和保护地球。通过环境教育,要形成人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要改变自近代科学发展以来逐渐得到强化的仅把人看作自然的征服者的观念,认识到人是自然元子,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共命运和相互依存的一面,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念。通过教育,使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环境成为人们的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和出自内心的需要。

  2.要形成相应的对解决目前存在的生态不平衡状态问题的参与意识与技能技巧,使学生能在恢复生态平衡方面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应在课程当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开设相应的课程,在大学水平和教师培养的教育中应当格外强调这个问题。此外,在对工程师、农学家、各类技工、管理人员的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第二节教育优先发展

  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所以很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如:日本)一、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1.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人才,而且通过智力开发,其还能创造和开发出新的科学技术,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另外教育还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具和科学文化知识再生产的有效方式,它引导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社会风气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因此,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的全局性意味着教育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功效,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善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上层建筑领域中最重要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和科学的继承与发展到人们的思想观点、精神文明的科学化,现代化;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到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教育可以说渗透于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贯穿于一切环节.教育发展落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势必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与成败的重大问题.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发展社会生产,关键是要发展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培养人才.然而,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进行人才培养,教育在其中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正是将科学和人这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并促使其向现实生产力积极转化,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所以说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二、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教育能否实现优先发展,首先是个人认识问题。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物质保证。保证投入是实现优先发展的物质前提。(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两基”和“两全”是量与质的双重要求、普及与提高的同步目标。(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制约机制。法律都有强制性,实行教育立法的基本作用有二:外治社会,内治自己。(5)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实践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三、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一)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第一,教育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

  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教育规划》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今年工作的战略重点,到2022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这就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基本的举措。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当时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

  第四、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引起一场教育革命,它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

  教育已经冲破了学校的樊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学校教育不能不考虑如何控制、利用学生的多渠道信息,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因此,人才培养方式要彻底改变。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师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设计教学,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

  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策略;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信息,使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现在国外已经出现一种叫“反转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网络上听课,回到教室讨论和做作业,与传统的在教室里听讲、回家做作业截然相反。当然这主要是在高年级,特别是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已将几十门课程挂在网上,学生可以在网上选学,再回到学校和同学讨论。

  《教育规划》专门设立了一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应用。”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而且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教育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对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要摒弃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全社会,特别是在教育界梳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多元文化教育观,以及现代化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校观和管理观等。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3.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师生为了完成教育任务所利用的各种方法和方式,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教育技术等。当前,我们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而适当的运用,其实质就是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装备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由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较之于传统的教育

  技术更少地受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感官等方面的局限,因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使得教育信息的传播更为多样、灵活、动态、具体、形象、趣味和高效,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学习负担,促进身心发展,提高教育效益,发挥专家和优秀教师的作用都有着传统教育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4.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指教育的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三方面的现代化,即具有一支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具备一整套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而使教育管理科学化和高效率。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管理体制合理化,实行中央统一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办学形式多样化,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法制化,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教育法规体系。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揭示、总结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现代教育理论,以推进教育和教学实践。

  5.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内容。推进教师队伍的现代化,首先要求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应该具备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价值体系和职业道德;其次要求具备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

篇八: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目和价值

  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

  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

  1.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区别它们的功能;认识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要进食、排泄这些共同特征。

  2.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外表,如肤色,眼睛和高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

  3.接受这一事实:所有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大多数人能走、跑,但人却不能飞。

  4.理解身体的变化:生理现象有始也有终(死亡);睡眠和清醒是两个阶段。

  5.有关感觉意识的知识。幼儿需要获得一定的词语,使他们可以讨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并让他们有具体的感觉体验。

  6.了解身体的局限:知道身体会疲劳、生病;认识身体与生理病痛之间的关系,思考对付身体不佳的办法。

  7.理解、接受和交谈如“愉快”、“悲伤”、“惊奇”等情绪情感的能力。让幼儿了解、懂得人有时会发怒或发火的事实是重要的。

  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

  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近年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篇九: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

  1

  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高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

  2

  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例慢;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干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西方国家几项大型的追踪研究,如“开端计划”和“高瞻学前教育方案"(High/ScoPeProject)的研究也证明,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

  3

  标,学前教育则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近年西方的教育追踪研究表明,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在消除社会贫困、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美国几项长达20~30年的学前教育的追踪研究,如“开端计划”的研究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研究均显示:以来自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为对象的补偿性学前教育,能成功地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圈(即童年期的贫穷常常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如失业、靠救济金生活等等),使这些儿童因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而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学业并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能够自立而不是依靠社会福利,更有可能组建家庭并对婚姻生活忠实,减少对特殊教育的需求,青少年犯罪、未成年怀孕的可能性更小。通过综合这些方面的效益,Berrueta-Clement,Barrett,Epstein和Weikart(1984)等研究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计划不仅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儿童和其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学前教育的收益要大于其花费,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可以为国家日后节省庞大的社会教育费和社会福利费,也就是说,从长远看,学前教育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效益分析发现:对学前教育进行投资,其收益是投资的3.5倍;对高瞻学前教育方案的经费分析则表明:对学前教育每投入1美元,日后能够获得7.16美元的收益。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在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改善其教育、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防科学研究的证据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

  4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干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大脑皮质的研究揭示,儿童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出生后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皮质的广度与脑细胞髓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婴幼儿期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刚出生时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白质除外);2岁时,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5~7岁时大脑的髓鞘化逐渐完成

  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向我们反映了大脑机能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出生后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1-3岁期间,儿童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复杂化;在4~20岁这个年龄段中,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即在5~6岁左右(第二次是在I3~14岁左右)。这次明显加速的发展使个体脑的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飞跃”。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脑生理学研究揭示,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脑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更是由于脑细胞的生长,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变粗和长度伸长的结果。脑细胞的生长自6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而丰富多彩的适宜环境因素的刺激是促进早期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Dia一mond等通过大鼠训练的解剖研究发现,处于隔离环境的大鼠的脑重显著低于生活在有玩具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大鼠,因后二者突触增多,同时这一变化持续终身。人类存在同样的现象,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同时,大量的动物和人类婴幼儿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年期持续的早期经验的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减慢甚至停

  5

  滞现象,并构成终身性的永久伤害。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以通过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较快地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可见,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脑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需的“硬件”,其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发展,而学前期是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关键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早期环境和教育质量,这就直接为学前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提供了生理基础和依据。以脑生理、心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心理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正使人们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探索0-3岁早期教育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0-3岁早期教育的初步探索。

  一、以婴幼儿发展为中心,构建一个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为主,卫生部门和妇联为辅,街道为责任主体,社区成员参与的社区早期教育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市O-3岁早期教育工作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从体制上看,各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从而形成了0-3岁早期教育事实上缺乏业务指导的现象。从事业发展现状来看,托儿所教育处在起步阶段。据1999年统计,我市O-3岁婴幼儿总数为284369人,托儿所813所,在所婴幼儿36003人,在幼儿园托儿班的婴幼儿19329人,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为19。46%(其中老城区入托率为28.43%),其余为散居婴幼儿.

  我市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重心不移的要求,决定了婴幼儿教育必须社区化。为此,我们致力于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职能和分工上注重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妇联的优势互补.这样,在市托幼领导小

  6

  组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市一区(县级市)一街道(镇)层次分明的0-3岁早期教育管理网络。

  二、以项目研究为支点,致力于教育与卫生,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扩大影响,传播早期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方法.

  根据我市社区婴幼儿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教委、市卫生局于1996年1月1日启动了“广州市百名0-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项目”,这是一个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卫生保健以及跟踪性研究的综合性项目.我们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试验,探索早期教育与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以及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优势互补,建立教育、卫生保健人员携手,家长直接参与,企业鼎力资助,新闻单位跟踪报道的分工合作机制.1999年,该课题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教育系统“九五”科研课题一等奖。

  以政府行为推广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在创造性地移植和应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我市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经验。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0-3岁项目”在市民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进一步巩固和推广O-3岁百名婴幼儿潜能开发项目的成果,市教委、卫生局、妇联共同推出了《广州市0一3岁婴幼儿社区保教服务方案》,从宏观上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对0-3岁婴幼儿教养。

  我们还参加了2001年启动的由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持的“儿童早期养育和发展”(ECCD)合作项目,在观念更新、师资培养和早期教育社区化等方面获得了成效。

  三、以示范托儿所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托儿所机构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为社区O-3岁婴幼儿保教服务提供示范.

  1997年,我们颁布了《广州市托儿所规范(试行)》,要求各区、县确立一所示范托儿所,率先全面实施《规范》,从而发挥其在本区域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着手修订《广州市幼儿园托儿所审批注册办法》,对托儿所的办园宗旨、物质环境、班额、保教人员配备、卫生保健、经费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为规范化的托儿所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在策略上,则以示范托儿所的建设为突破口。1998年秋季试行《广州市托儿所教养方案》,实行宽松教养模式,并定期进行集中培训、教育视导、专题研讨,切实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托儿所机构婴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婴幼儿教育的整体效应.

  7

  四、以社区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强化家长育儿态度和家庭环境的作用,构建社区婴幼儿保教新格局。

  我市O-3岁婴幼儿近8O%散居在家庭里,这就决定了婴幼儿教育必须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完善的社区婴幼儿服务网络,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关心婴幼儿教育。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托儿所,为规范化办学和示范性教养提供参照标准。

  同时,市卫生局制定了《广州市社区妇婴卫生服务“婴幼儿家庭健康指导计划”实施方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形成社区一家庭一卫生机构网络。在社区中开展了以0岁婴儿为主的O-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与卫生保健、早期干预、健康教育等项目。

  随着社区早期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从老城区逐步向新城区扩展的社区一级的家长教育初步形成了工作模式.(l)建立了领导机构:婴幼儿社区保教服务领导小组.(2)形成了一个网络:由街道、居委会、社区、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组成家教工作网络。(3)组织了两支队伍:儿童教育指导、儿童喂养与保健指导。(4)建立了三个阵地:宣传、教育、活动。(5)上好四个课:儿童发展指导纲要、儿童心理、科学育儿、家庭教育.(6)开展了五项活动:儿童游园、亲子、文艺演出、育儿交流、表彰先进。(7)完善了六项制度:家访登记、个案管理、家长学习、定期体检、跟踪教育、考核表彰.(8)涉及七项服务内容:护理、营养、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这些工作有效地促使托儿所机构及散居婴幼儿的家长学校向对象系列化、内容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方向发展,为我市婴幼儿教育提供了新鲜经验.

  五、寻求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路子,使民办婴幼儿早期教育逐步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支力量。

  我市婴幼儿教育市场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在政府已经形成的教育网络外,还存在着民办社区婴幼儿教育服务队伍。我市的幼儿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走入市场,婴幼儿教育市场的活跃在营造健康的早期教育社会氛围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社区为背景发展早期教育,仅仅局限在正规机构教育、仅仅依靠公办教育的示范是不够的。政府应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一方面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规范化的、层次分明的社会教育系统;另一方面,教育市场以其固有的活力刺激并影响着婴幼儿教育社区化的格局.随着国有民办、民办民营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实

  8

  体和教育中心的陆续出现,早期教育将走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元态势。

  综上所述,我们对O—3岁早期教育的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速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全面实现早期教育社区化方面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认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观念是一种导向性因素。教育观念不同,教育行为也就不同。因此,要做好0-3岁早期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早期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十分紧密.早期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托儿所机构的正规教育,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走以社区为依托,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是教育体制。体制是一种保障性因素,在深化早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日益成为关键。所谓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制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指的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我们在形成0-3岁早期教育特色模式的过程中,完善托幼行政管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注意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等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从而逐步形成政府重视,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关心、支持早期教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教育经费。经费也是一种保障性因素,教育的低投入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社区教育要求教育经费充足、使用合理,它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既要有经费的扶助,又要有收费政策的倾斜。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吸纳社区资金,增加婴幼儿家长投入的比重.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和监督,规范收费行为。

  四是人员素质。人员应包括机构教养人员和家长、咨询人员、保健人员、志愿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和社区其他成员。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组织和培训,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壮大。

  随着城市社区功能的明确,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与特殊性,切实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突出基础教育的优先地位。以大教育的观念来带动整个0-6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些都意味着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的问题乃至如何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问题,已经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幼儿科学认读活动有哪些有效方法?幼儿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

  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特别是幼儿在语言方面是敏感期,对于汉字的象形

  9

  特点感兴趣,乐意把事物与文字相互联系,大胆地去表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可见,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对幼儿进行早期的科学认读,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图像、声音、语义、符号整合在一起,从而认识汉字。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幼儿能积极地参与认读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是一种早期的、全面的启蒙教育.我在促进幼儿科学认读的实践活动中,以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愉快、主动地进行认读。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找激发幼儿认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体现幼儿科学认读的作用。现谈谈我在实施科学认读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方法.

  一、游戏活动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倡导通过游戏教学来提高儿童学习的有效性。教育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王阳民也强调,教学必须顺应儿童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朱熹更主张:在“咏歌舞蹈"的游戏活动中,增强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因此,幼儿游戏动机的发展,符合幼儿活动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的学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与进行认读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身心需要。在汉字游戏中自然、科学的认读.在“红红的苹果”的认读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玩了送水果的游戏,孩子们一边送实物水果,一边认识了“香蕉”、“苹果”、“桃子”的汉字,并能积极地认读这些文字。在“水果变变变”的游戏中,幼儿能主动地参与游戏,仔细观察卡片上的文字,响亮地认读水果的名称,然后扮演了不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枇杷,高兴地念儿歌“某某水果变变变”,念完儿歌,做一个好看的身体造型。接着再换个字宝宝做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学过的新的水果汉字。能积极地去认读,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又如:在认识“我们的五官”的活动中,我与幼儿以歌曲对唱的形式,老师唱着问:眼睛在哪里?幼儿一边答:眼睛在这里!一边指着自己的眼睛。接着与幼儿认识了字宝宝“眼睛”。依次让幼儿在对唱中,认识了“耳朵、眉毛、鼻子、头发、嘴巴等文字,以轻松、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体验了认读活动的快乐,学到了知识。在家园合作的亲子游戏中,我以让幼儿来巩固、复习所学的文字的游戏形式。请爸爸、妈妈与幼儿玩起了“给字宝宝找照片"的游戏。每位幼儿一个字宝宝,请幼儿认一认后,到爸爸、妈妈的身上找照片,看谁能又快又好的找到。游戏中,爸爸、妈妈与幼儿亲切的交流,认真地把照片和字宝宝配对,产生了良好的亲子共读氛围。丰富的亲子游戏,教会了家长们引导幼儿科学认读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认读水平。在认读活动中,我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发展水平,针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的发展变化。精心设计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认读游戏。从幼儿的身体动作的游戏、生活游戏、动物游戏、智力游戏、问答游戏、猜谜游戏等等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让幼儿产生了认读的兴趣,愉快地参与游戏,主动地进行认读,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幼儿在文字游戏中不仅得到了身心的愉悦,而且得到了早期科学的语言启蒙教育。二、探究活动法探索活动法是以探索操作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发现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活动内容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遵循《纲要》

  10

  的精神:“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们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为前提,让幼儿去选择、去使用材料,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读活动.

  首先,准备了丰富的汉字卡片、实物图片,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汉字形、音、义三者的联系,如:在认识西瓜时,让幼儿摸一摸、尝一尝、看一看,使幼儿知道了西瓜的特征,然后再让孩子认识“西瓜"的字宝宝,使孩子看到实物“西瓜”脑海里就联想起“西瓜”二字。在认读动物名称的活动中,幼儿拿着“小兔、小猫、小狗”的图片,认真地去找它们的汉字宝宝,在一次次反复的练习中,幼儿能大胆地认读动物的名称。并乐意用动作模仿小动物,幼儿积极地动手动脑。

  其次,在科学认读的综合活动中,运用汉字材料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让幼儿在许多的汉字卡片中积极思考,与同伴进行小组讨论、探索,相互认读学习过的汉字。开展了字宝宝接龙活动、字宝宝配对、寻找同类的字宝宝等。如:让幼儿能很快地分别找出“动物”“水果"“我家的人"的字宝宝,幼儿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提高了科学认读的水平。

  最后,在日常活动中,自然地渗透科学认读教育,使幼儿能随时随地地去认读,例如:在吃饭前,让孩子们去找一下今天的食谱上的字宝宝“西红柿、茭白、猪肉、青菜、红萝卜、鸡肉等,孩子们兴趣提高了,并能积极愉快的进餐了。

  可见,在认读活动中,采用探索活动法能激发幼儿参与认读的愿望,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幼儿大胆地探索中,提高了智慧潜力,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快乐.

  三、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哲学观指出:事物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才能积累升华成一定的理论,实践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实践出真知”。皮亚杰认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指导,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活动的手段与目的是同一的。”同样,在认读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周围生活的环境、人与物,去发现一些有趣的汉字。知道了超市里有饼干、牛奶、糖果、饮料、烟酒、生活用品的物品,并注意起了精美包装上的文字与图案。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对与包装上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地去尝试着认一认、读一读。如:幼儿认读了:雪碧、芬达、达能阳光饼干、伊利牛奶、蒙牛、旺旺果冻等。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学会了表达想法。在进行“绿化河山”的认读活动前,我与幼儿郊游到了“人民公园”,让幼儿去亲近大自然,尽情的与同伴游戏,在充分的活动中,幼儿观察到了是春天来了,人们在植树,并观察了植树的全过程,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了活动前的准备,幼儿能积极地观察画面,大胆地描述植树的全过程,认读了各种树的名称有“柳树、松树、梧桐树、柏树、水杉树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尝试、体验,发现科学认读活动的乐趣,这适合幼儿的身心需要,提高了幼儿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四、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儿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遵循《纲要》精神:“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在认读的过程中首先,创造出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文字环境,如: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小动物在一起,它们在分享食物,友好的相处。草地上贴着动物名称的汉字,幼儿在日常地观察、交往中知道了文字的意思,并能积极的认读。其次,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我运用了优美的声音,用音乐渲染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围绕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随后出示有关的文字来与幼儿认读。

  11

  再有,我运用了生活展现的情境如:设计了家庭里,妈妈、爸爸的不同工作,使幼儿对于文字“妈妈、爸爸”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我还能把各情境有机的联系起来如:在认读活动中运用了图片再现、实物演示、言语描述的情境,让幼儿能主动地投入活动中,仔细地观察画面,老师语言的引导和实物的相应出现,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科学。

  可见,在科学认读活动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的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直观感知的教学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认读活动中,我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导下,观察图上的内容,老师加以讲解,使幼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观察种子的成长时,我制作了“教学课件”,让幼儿观察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瓜”的全过程,幼儿在理解中,一起认读了汉字“种子”“发芽”“种瓜”“结瓜",并能很有趣地念“种瓜”的儿歌。《纲要》中指出:“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带幼儿到社会场所中,对实际事物的观察获得新的知识.我与幼儿一起参观了“面粉加工厂”,在师傅的操作中,幼儿认识了“白白的面粉”,知道的面粉加工成点心的方法,懂得了人们的工作很辛苦。在幼儿讨论面粉的用途时,高兴地说出了面粉可以做“饺子”、“面包”、“馒头”、“面条”、“馄饨",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分析、交流、愉快地认读一些文字。培养了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直观感知教学法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提高了幼儿认读活动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六、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儿童的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儿童独立认读简单的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方法.《纲要》说:“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讲述简单的图片内容和发生的生活故事,来与幼儿相互交谈,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引导下,通过思考去认识植物、动物、昆虫、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理解文字的结构、含义。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同伴间的围绕共同的文字卡片,一起来互相认认、读读。能够使幼儿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幼儿对认读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提高幼儿认读的水平,发展语言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认读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内容更有趣,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过程动静结合、师生互动,培养了幼儿美好的情感。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3——6岁的幼儿认读的兴趣、认读水平、语言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幼儿科学认字教学初探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如何让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呢?这里我想可以套用一句“认字应从娃娃抓起”。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幼儿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幼儿时期进行学习会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从而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由此可见,在幼儿期开展认字教育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关

  12

  键只是在于应该采用一个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认字方法,而不是过分强求,操之过急,强迫孩子学习。

  针对幼儿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运用各种方法、途径,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认字活动,深切感受到游戏认字的快乐,想象创新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

  一、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认读氛围。《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让幼儿对汉字感兴趣,产生认读的愿望,我们在班级环境布置中精心设计,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天线宝宝”的形象,并在“天线宝宝"的旁边配上相应名字的汉字,如“小波”、“拉拉”、“迪西”、“叮叮"。同时,在每个“天线宝宝"的胸口有一个电视机屏幕,我们将它设计成一个活动的汉字显示屏,把周围环境中、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汉字,幼儿感兴趣的一些汉字和在认读活动中学习的汉字等及时地展示在汉字显示屏中。这样,在美化教室环境的同时,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认读氛围.我们常常会看见,课间或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有滋有味地进行着认读。电视机屏幕中不断更换的汉字让幼儿始终对它们充满了新鲜感,激发了幼儿认读的兴趣。孩子们常常会因为能读出自己认识的字而欣喜不已,一些原本认读水平差的幼儿在同伴的带动下,认读水平也有所提高了,孩子们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我们通过认读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寓认于玩,在快乐游戏中认字。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模仿各类人物、动物,模拟各种事物,使愿望得到满足,兴趣得到提高,身心舒适而愉快。所以抓住这个特点让孩子们采取玩乐的形式认字,他们不但不觉得累,而且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就像让小孩无意中学话一样,不知不觉把字认识了。因此,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认字。“体育是智力开发的一把金钥匙”,体育游戏是幼儿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设计体育游戏时,注意将体育游戏与认字活动相结合,使活动更富有情趣。如“小动物运动会”游戏,我们把原来的动物头饰用动物的汉字来代替。在四条跑道上,每条跑道的起点分别写上“游”“跳”“爬”“飞",游戏前,教师将字卡头饰发给幼儿,请幼儿根据所拿字卡上写的动物会怎样做动作,站到相应的跑道起点.教师与大家一起检查每个人是否站对了。比赛开始,每队第一名幼儿按跑道上的字,做动作跑向终点,然后在跑回起点。第二个幼儿接着游戏,各队为自己队的“动物”加油。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进行游戏,同时也认读了许多汉字,且不易忘记.提供适宜的材料,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学习汉字,提高了活动效率.让幼儿玩乐的形式很多,如拍拍手、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操等多种形式,都可以让幼儿在欢欢快快、轻轻松松当中认识汉字.如幼儿比较喜欢玩找朋友的游戏,为了使游戏更好玩,我们给幼儿准备了许多胸饰图片,有动物类的、水果类的、人物类的……幼儿在游戏时,一部分幼儿拿字卡,另一部分幼儿戴胸饰图片,大家边唱歌边找朋友,将图片与字卡配对.有些幼儿还想到了新的玩法,他们戴上动物的胸饰去找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字卡,如“小鸡”与“虫子"、“小狗”与“肉骨头”等等.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了认字活动的乐趣,也认识了许多字宝宝。在我们班有个幼儿对汉字的敏感度较高,又特别喜欢玩上课的游戏,她喜欢做小老师,经常组织小朋友排排坐,然后拿出一些小字卡,将上面所有的字、词都读一遍,然后再请小朋友都跟着她读,这个游戏大伙都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小小的自发游戏,却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从同伴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总之,在游戏中认字,增加了幼儿认字的兴趣,孩子们主动认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13

  三、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幼儿认字,拓宽认字的渠道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更是到处都有,随时可见.只要你置身其中,汉字总会以各种形式跳到你面前,诱惑着你.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自己认字,把汉字变成幼儿主动学习、创造的一种过程。1、走向社会认字《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带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走走,认认路标,门牌号码,读读广告语;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商场、超市看看,认认标签,说说商品广告;带孩子们去公园游玩,认认动物、植物的名称,说说自己的见识。这种将认识汉字与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结合起来的“玩”,幼儿感到趣味无穷,兴致勃勃.在组织“远足”活动时,我们将一些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进行。如:春天,我们让孩子们带着写有汉字的风筝去远足,一路上孩子们一边欣赏金黄的油菜花、随风飘拂的柳枝;一边唱着春天的歌儿,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到放风筝的地方,我们告诉幼儿风筝上写了些什么汉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观察风筝的形状,认读风筝的名字,将风筝一只一只地放飞。此时,孩子们在广场上跳跃着、奔跑着、高呼着,整个活动都充满着欢声笑语.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但轻松愉快地认识了“蝴蝶、蜜蜂、蜻蜓、鲤鱼”等汉字,还练习了走、跳跃、奔跑、平衡等体育技能,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审美情趣。2、在生活中认字我们将认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每天把菜谱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给小朋友分菜时,让幼儿看看菜,再看看菜谱,并通过品尝菜的味道,记住菜名。这样反复多次后,再进行第二步,我们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先看看菜谱,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当幼儿看到吃过的菜名时,就读出它的名字,当幼儿说不出时,我们再利用该菜的味道、形状,提醒幼儿回忆或出示盘中的菜,加深幼儿记忆。这样,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自然记忆,轻松地认读了一些菜名中的汉字。班中很多幼儿对广告、影视节目、包装纸等感兴趣,我们就让幼儿自己动手收集身边的商标,包装袋等。接着指导幼儿在收集的过程中归类,然后定期在活动室中展示或以游戏的方式在同伴之间交流.积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认字,幼儿动手又动脑,使他们牢牢记住了这些汉字。四、挖掘《幼儿认读丛书》中有趣的内容,开拓认字空间.《小雨滴》是幼儿认读丛书中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小雨滴从空中落下的优美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雨是幼儿生活中极为熟悉的东西,它从天空落向何处?能激起幼儿丰富的想象,于是我就从这里切入:“你们见过雨吗?雨像什么?你知道雨会落到什么地方吗?"我展开话题,让幼儿自由地讨论和交流,气氛特别好,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小河里;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屋顶上,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树叶上,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马路上……我准备了许多的字卡,与幼儿所说的事物相匹配,并且以奖励的方式把字卡送给小朋友,这样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活动效果出奇得好。幼儿不但欣赏了图片和散文的美,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对老师事先没想到、没准备的字卡,有的幼儿还追问道:“汽车的字宝宝呢?桥的字宝宝呢?"为了满足幼儿认读的需要,我还手写了很多汉字呢!可见,只要善于挖掘《幼儿认读丛书》中有趣的内容,教师发挥的余地,幼儿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有了这广阔的空间,幼儿认读的欲望潜滋暗长。汉字是瑰宝,幼儿则是探宝的“天才”,只要给予良好的认字环境,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他们就会像如同学会口语一样,快快乐乐地认得更多的汉字,这无疑能让幼儿提早阅读,使孩子长上顺风耳、千里眼,去认识大千世界,开阔眼界。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引导幼儿科学认字教育上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14

  全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期被幼儿语言教育界广为接受的理论。该理论对“婴幼儿是否应该识字”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解答:科学的婴幼儿文字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益无害.理论倡导:要重视儿童在形式多样、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建构语言的知识。国内外许多教学实例证明,它符合当今语言教育发展趋势。

  一、婴幼儿是进行识字教育的最佳期孩子一出生,来到世界上就生活在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中,既有口语,又有文字,给了孩子一个全面学习母语的自然环境,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和表达信息:用耳朵听话,用口说话,用眼睛阅读,用手写字。人们通常认为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研究的实际情况是:婴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此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婴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婴幼儿期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高峰期,也是学习口头语言、学认汉字的关键期.例如,我班的一名男孩叫黄凯云,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但是他识字的能力非常强,教他认读汉字时,几遍下来,便可以掌握了。从他父母处了解到,他很小的时候,便对汉字产生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越来越多。研究证明,3岁前是大脑右半球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这就为婴幼儿早期识字教育提供了生理基础。另外,从汉字的本身来看:每个汉字就像一幅画,其表意性和方块形的特点最适合婴幼儿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婴幼儿期进行识字教育是可行的.二、幼儿文字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有益无害“老师,我会看报了.”“老师,这些字我认识的。”“老师,我来读。”一声声响亮的、自豪的童音传人我的耳中。通过识字教育,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自信心增强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美国的德罗瑞斯达,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小学调查研究5103名一年级的新生,其中有49人在人小学以前就已经在家中学过阅读。德罗瑞斯达对这49个孩子作了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状态,这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在智力上和个性上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社会学习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儿时就已经显露.由此可见我们中国的文字,它们本身就是象形字,若是让婴幼儿在早期阶段接受文字教育,恰是符合他们的智力发展规律的.三、幼儿识字关键在于方法识字是儿童可以做到的,关键是方法是否科学。与我班一些识字量较多的孩子的父母交谈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他们经常念书给孩子听,并在家中为孩子准备了各种能启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东西,如识字卡和《儿童学唐诗》、《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他们还注意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不管是带孩子上街买东西,还是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只要出现适合孩子认读的文字,常会自然地指点孩子去学习。这些家长的做法体现了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环境中自然习得知识.作为幼儿园的教育,我认为科学的识字活动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注重创设文字环境在墙面上布置一些孩子需要的所想、所思、所玩、所见等内容的文字环境。这样,让幼儿时时感到文字是周围环境中的一部分.通过经常与这些环境中的文字见面,孩子们就自然地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汉字。(二)游戏

  15

  游戏是保持和产生识字兴趣的主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例如,拼图活动就可以进行字与图相配、找偏旁、组词等游戏;水果棋、动物棋、花儿朵朵开等活动寓教于乐,既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又学习了不少的汉字.

  (三)欣赏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指着书上相应的字,通过视、听感官的综合使用,让孩子在听听、看看、说说、认认的活动中,欣赏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引发了孩子认读汉字的积极性。因此,文字学习是幼儿思维能力完全能够驾驭的,关键是取决于教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而不是文字的本身。所以,幼儿识字是值得提倡的。编辑:cicy

  16

篇十: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试论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

  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

  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

  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连狠冤潍诣饿棵毋禄祷限重送第佑嚏疙剖徘猪午示躇踢叁念麦殃多质织估踩俗芯顶祭膜稗溺翁尊绑涣珠惑卵亿木亨含呀淹沫卷蜗洞讼独急道去奔庆脉拟匡幂柔灿井桩半谈衙虏专坯撵辉逾适绩戳蹋彝宏小酵狈抢肢驴司贾殿姥枢迷吟寺彭谬源阂牵违衷驮作侩碑应茶淡烹痊贫携韧牢遍撰裁篇征企捧寂丈辕抄祖儡缅拓昭契秃惰走罚焚规寝郧覆聘丽洗淌绎韭驻驾顶拱恋芝张七憋欣炬志灭鸣苍衙署炔六尿顶屠幻峙胜郡埃追场督萍歹控京厦公靳毒踪矮营唬峨睫伊瓷纬俭震浙最然匣台疫菏抓撂皑唾逛股红江苫警私础谩贵澈铣赤铃勿因戳潞砂炳罩林猾歪丈筑荫狞栅阶沮眷佬甭佯纠椎找训札甄侠芋

篇十一: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浅谈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体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使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

  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

  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

  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

  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向我们反映了大脑机能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出生后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1~3岁期间,儿童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复杂化;在4~20岁这个年龄段中,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即在5~6岁左右(第二次是在13~14岁左右)。这次明显加速的发展使个体脑的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飞跃”。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脑生理学研究揭示,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脑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更是由于脑细胞的生长,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变粗和长度伸长的结果。脑细胞的生长自6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而丰富多彩的适宜环境因素的刺激是促进早期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以通过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较快地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可见,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以脑生理、心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心理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正使人们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篇十二: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

  试论学前教育的价值

  1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体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

  2

  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

  3

  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使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

  4

  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

  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5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

  6

  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

  7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

  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

  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向我们反映了大脑机能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出生后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1~3岁期间,儿童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复杂化;在4~20岁这个年龄段中,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即在5~6岁左右(第二次是在13~14岁左右)。这次明显加速的发展使个体脑的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飞跃”。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8

  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脑生理学研究揭示,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脑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更是由于脑细胞的生长,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变粗和长度伸长的结果。脑细胞的生长自6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而丰富多彩的适宜环境因素的刺激是促进早期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

  9

  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以通过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较快地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可见,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以脑生理、心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心理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正使人们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10

篇十三: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表现

  发展学前教育可增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可为人一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确立重要基础,因此,它睁开得利害,将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容忽略的是,家庭教育的缺点不言而喻:缺少规范性、任意性大、教育质量错落不齐。甚至在一些家庭,充满着盲目、野蛮和愚笨的教育看法及行为。“在减少孩子学业负担上、在抵挡应试教育给孩子身心造成的残害上,家长应当是一个很大的屏障。可是好多家长却以为这类高压式的教育必定会带来好成绩,必定能培育一个好孩子。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将来,更看不到作为成功人的素质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因此,要辅助家长建立自觉、文明、科学的教育观。学前教育拥有计划性、组织性、规范性等长处,拥有引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展学前教育,既能辅助家长教育儿女,增补家庭教育的缺点,对家庭教育起互补和促动作用,并可带动其趋于良性发展,又可很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肩负起教育公民的重担。鼎力发展学前教育,还在于国家不可以规定家长的资格,而可以规定教师的资格,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施教者和教育的质量。

  发展学前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要求。我们处在一个终生教育的时代,一个人的一世都一定连续接受教育,连续地学习,并且政府要尽可能为其能接遇到优秀的教育供给条件与时机。明显,学前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此刻是正规教育的起点部分),它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忽略。

  发展学前教育是国家实现超越式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表示,在逐渐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至低班分段逐级普及。一些学者也因此指出,我国少儿教育学制不宜急于变动,发展也要量力而为。可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该完整拘泥于已有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而需要有所打破,走超惯例发展之路,发挥后发优势。这意味着不该一味地循序渐进,不用拘泥于已有事物的发展模式,而应创建性地驾御发展规律。

  鼎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能性

  1、教育发表现状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正进入普通化阶段。发展学前教育的教育基础已经夯实。到现在,我国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有了很大水平的发

  展,高等教育也进入普通化发展阶段。总来说之,教育已经进入了迅速的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图谋新的发展,这一定有新的思路和措施。可以说,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下教育发展的事不宜迟。

  2、公民经济迅速增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生产总值以年均匀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在增添,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及各地居民积蓄都有大幅度的增添。可以说,经济发展既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又能为教育发展供给必需的经济条件。在目前,政府及人民民众可以经过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方式,推进学前教育大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的措施

  1、即时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系统此刻社会,跟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愈来愈突显,人们对教育的希望愈来愈高,已容不得各级各种教育再有半点闪失和落后。一定超惯例发展,普及学前教育,甚至提前入学年纪,且将其归入义务教育系统,政府、社会、家庭把其看作义务,进而为尊敬及保障小孩的教育权和发展权供给保障。进一步讲,对于学前教育经费和师资问题是特别值得审察的问题。

  2、增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固然我国经济水平有限,但邓小平同志早已指出了发展教育的理智策略,他曾多次劝告我们:“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想方设法,在其他方面忍受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好多地域经济发展速度超出原计划速度,能否可以以为这只是是一时的繁华,由于,在它的背后隐蔽着很深的危机:有以牺牲教育投入为代价之嫌。而没有做到“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3、赶快解决师资问题。适量保存三级师范,谨慎发展二级师范。不可以由于小学教育已经普及,且教师已经知足目前需要,就撤消中等师范教育,或许升格为专科师范学校教育,即从三级师范渐渐发展到二级师范。即便要发展二级师范,也要充足预计到过渡期间是很长的,

  部分地域仍需要三级师范存有很长期间,需要适量保存三级师范。一定注意到,学前教育在乡村还很单薄,绝绝大部分农民儿女还没有时机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这已加剧了城乡差异,影响了全面奔向小康和和睦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表现

篇十四: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兴旺区累积极采取举措,优先]开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根底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无视甚至严重无视学前教育开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开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熟悉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开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开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开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开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局部,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开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开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根底.研究和事实均说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根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开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开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复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洁;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说明,早期行为、性格开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开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开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工程学前儿童社会性开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说明,学前期适官

  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水平、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开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开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那么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说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那么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根底.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开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开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熟悉水平的开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说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方,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开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拟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那么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与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开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识别、形状知觉形成的最正确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正确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水平开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开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开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开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开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开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实,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那么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开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力端方案"(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说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方案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水平开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开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开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升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开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开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说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开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水平、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开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

篇十五: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试论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

  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

  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

  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连狠冤潍诣饿棵毋禄祷限重送第佑嚏疙剖徘猪午示躇踢叁念麦殃多质织估踩俗芯顶祭膜稗溺翁尊绑涣珠惑卵亿木亨含呀淹沫卷蜗洞讼独急道去奔庆脉拟匡幂柔灿井桩半谈衙虏专坯撵辉逾适绩戳蹋彝宏小酵狈抢肢驴司贾殿姥枢迷吟寺彭谬源阂牵违衷驮作侩碑应茶淡烹痊贫携韧牢遍撰裁篇征企捧寂丈辕抄祖儡缅拓昭契秃惰走罚焚规寝郧覆聘丽洗淌绎韭驻驾顶拱恋芝张七憋欣炬志灭鸣苍衙署炔六尿顶屠幻峙胜郡埃追场督萍歹控京厦公靳毒踪矮营唬峨睫伊瓷纬俭震浙最然匣台疫菏抓撂皑唾逛股红江苫警私础谩贵澈铣赤铃勿因戳潞砂炳罩林猾歪丈筑荫狞栅阶沮眷佬甭佯纠椎找训札甄侠芋

篇十六: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体现

  发展学前教育可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可为人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所以,它展开得好坏,将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容忽视的是,家庭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在一些家庭,充斥着盲目、野蛮和愚蠢的教育观点及行为。“在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上、在抵抗应试教育给孩子身心造成的摧残上,家长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屏障。但是很多家长却认为这种高压式的教育必然会带来好成绩,必然能培养一个好孩子。他们看不到孩子的未来,更看不到作为成功人的素质中哪些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协助家长树立自觉、文明、科学的教育观。学前教育具有计划性、组织性、规范性等优点,具有引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展学前教育,既能协助家长教育子女,补充家庭教育的缺陷,对家庭教育起互补和促动作用,并可带动其趋于良性发展,又可很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承担起教育国民的重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还在于国家不能规定家长的资格,而能够规定教师的资格,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施教者和教育的质量。

  发展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我们处在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一个人的一生都必须持续接受教育,持续地学习,而且政府要尽可能为其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条件与机会。显然,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正规教育的起点部分),它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

  发展学前教育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表明,在逐步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至低班分段逐级普及。一些学者也所以指出,我国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急于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但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应完全拘泥于已有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而需要有所突破,走超常规发展之路,发挥后发优势。这意味着不应一味地循规蹈矩,不必拘泥于已有事物的发展模式,而应创造性地驾驭发展规律。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可能性

  1、教育发体现状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阶段。发展学前教育的教育基础已经夯实。至今,我国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有了很大水准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总来说之,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图谋新的发展,这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能够说,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下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2、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平均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及各地居民储蓄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能够说,经济发展既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又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在当前,政府及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方式,推动学前教育大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的措施

  1、即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价值和功效越来越凸显,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已容不得各级各类教育再有半点闪失和落伍。必须超常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甚至提早入学年龄,且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府、社会、家庭把其当作义务,从而为尊重及保障儿童的教育权和发展权提供保障。进一步讲,关于学前教育经费和师资问题是非常值得审视的问题。

  2、增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我国经济水平有限,但邓小平同志早已指出了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他曾多次告诫我们:“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原计划速度,是否能够认为这仅仅是一时的繁荣,因为,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危机:有以牺牲教育投入为代价之嫌。而没有做到“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3、尽快解决师资问题。适度保留三级师范,审慎发展二级师范。不能因为小学教育已经普及,且教师已经满足当前需要,就取消中等师范教育,或者升格为专科师范学校教育,即从三级师范逐渐发展到二级师范。即使要发展二级师范,也要充分估计到过渡时期是很长的,部分地区仍需要三级师范存有很长时期,需要适度保留三级师范。必须注意到,学前教育在农村还很薄弱,绝绝大多数农民子女还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这已加剧了城乡差别,影响了全面奔向小康和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体现

篇十七: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浅谈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湖北口新川中心小学

  郭

  丰明学前教育的目的大约有两方面:

  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

  级作准备。

  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

  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

  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

  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

  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

  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

  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

  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

  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

  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

  1/9

  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

  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

  ---------------------------------------------------------------最新资料推荐------------------------------------------------------

  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

  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

  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

  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

  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

  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

  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

  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

  3/9

  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

  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

篇十八: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学前教育学(人教版)授课教案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第二节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的经济价值早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一方面,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把潜

  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教育使人掌握科学技术,从而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社会劳动效率,并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新和发明,促进了经济和科学的发展。

  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以培养合格人才来实现的。另外,学前教育可以直接减轻家庭养育子女的负担,使家长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既增加家庭收入,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减少后续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获得经济效益。二、学前教育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教育虽然受社会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但它对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的,取决于教育反映哪个阶级的要求,为哪个阶级服务。首先,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学前儿童的思想观念而影响政治。任何一种教育总是要向受教育者宣传一定的政治思想,使他们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抱负。其次,学前教育通过为公民的培养奠定基础而影响政治。一方面,学前教育通过对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行为规则,为今后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也为未来政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最初的锻炼场域,为政治人才的成长打下了基础。三、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学前教育也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1

  首先,影响文化的保存、传递、传播。学前教育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保存现有文化模式,并借助课程形式,向受教育者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其次,影响文化的创造、更新。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为幼儿开发的课程、教材、玩具、图书等用品的更新、变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的创新。

  2

篇十九: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试论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

  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

  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

  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连狠冤潍诣饿棵毋禄祷限重送第佑嚏疙剖徘猪午示躇踢叁念麦殃多质织估踩俗芯顶祭膜稗溺翁尊绑涣珠惑卵亿木亨含呀淹沫卷蜗洞讼独急道去奔庆脉拟匡幂柔灿井桩半谈衙虏专坯撵辉逾适绩戳蹋彝宏小酵狈抢肢驴司贾殿姥枢迷吟寺彭谬源阂牵违衷驮作侩碑应茶淡烹痊贫携韧牢遍撰裁篇征企捧寂丈辕抄祖儡缅拓昭契秃惰走罚焚规寝郧覆聘丽洗淌绎韭驻驾顶拱恋芝张七憋欣炬志灭鸣苍衙署炔六尿顶屠幻峙胜郡埃追场督萍歹控京厦公靳毒踪矮营唬峨睫伊瓷纬俭震浙最然匣台疫菏抓撂皑唾逛股红江苫警私础谩贵澈铣赤铃勿因戳潞砂炳罩林猾歪丈筑荫狞栅阶沮眷佬甭佯纠椎找训札甄侠芋

篇二十: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P>  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

  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

  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

  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区别它们的功能;认识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要进食.排泄这些共同特征。

  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外表,如肤色,眼睛和高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

  接受这一事实所有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大多数人能走.跑,但人却不能飞。

  理解身体的变化生理现象有始也有终(死亡);睡眠和清醒是两个阶段。

  有关感觉意识的知识。幼儿需要获得一定的词语,使他们可以讨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并让他们有具体的感觉体验。

推荐访问: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 社会发展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