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冀京产业精准对接的分析及思考

冀京产业精准对接的分析及思考

时间:2022-10-29 11: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三次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等4个层面,对河北与北京进行产业对比分析发现:第三产业发育不足是河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河北制造业竞争力强于北京;河北缺乏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中心的带动;北京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服务业产业的优势比较明显。因此把充分利用北京第三产业之长补河北第三产业之短,作为河北“十三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深入研究北京制造业每个行业及重点企业的竞争力及走势,做到精准承接;深入研究并编制《2016-2030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将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转变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优势;把加强与北京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作为承接北京功能疏解转移的重中之重,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共享“协同红利”。

[关键词]冀京产业对比;精准承接;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6-0027-0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就必须做好冀京产业的精准对接。本文根据经济普查等相关资料,分别从三次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等4个层面,对河北与北京进行对比分析,为河北精准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一、冀京三次产业对比分析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河北(29806.1亿元)是北京(22968.6亿元)的1.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河北(3439.4亿元)是北京(140.2亿元)的24.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河北(14388.0亿元)是北京(4526.4亿元)的3.2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河北(11978.7亿元)不足北京(18302亿元)的2/3。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全国为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3%(全国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2%(全国为50.5%);河北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8.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二产业比重高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河北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甚至比全国(50.5%)低10.3个百分点。北京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9.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9.7%,接近80%。第三产业在北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发育不足是河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该产业恰恰是北京的优势所在,因此建议,把充分利用北京第三产业之长补河北第三产业之短,作为河北“十三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二、冀京制造业对比分析

从制造业规模来看,河北制造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约为北京的3倍左右,资产总计约为北京的2倍。河北制造业各项指标占全国的份额约为4%左右,而北京制造业占全国的份额约为1%-2%左右。

从制造业三大部门(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电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来看,无论是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还是机电制造业,河北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同行业比重)和竞争优势系数(人均收入和资产周转的几何平均数与全国同行业之比)都高于北京。就市场占有率而言,河北轻纺制造业是北京的6.73倍,资源加工业是北京的8.05倍,在资源加工业和轻纺制造业两大部门,河北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就竞争优势系数而言,河北轻纺制造业(1.3045)远远高于北京(0.7379),资源加工业和机电制造业也高于北京,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0)。综上所述,河北制造业竞争力(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较强,而北京制造业竞争力较弱。

从制造业三大部门竞争力变化趋势来看,2004-2013年北京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都呈下降趋势。河北轻纺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远远小于北京),而河北机电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河北资源加工业的竞争优势系数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小于北京),而河北轻纺制造业和机电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机电制造业上升较快。

从构成竞争优势系数的两项指标(人均收入和资产周转)来看,河北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人均收入都高于北京,但机电制造业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北京,比北京低50%多。受机电制造业人均收入影响,河北制造业整体人均收入比北京低7%。制造业资产效率,河北明显高于北京。

从构成竞争优势系数的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2004-2013年河北制造业除资源加工业资产周转慢于北京外,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机电制造业的人均收入和轻纺制造业、机电制造业的资产周转的改善程度都快于北京。受机电制造业资产效率变化影响,北京制造业整体资产效率下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应予高度关注。

总体来看,河北制造业竞争力强于北京,发展趋势也好于北京(这与河北和北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有一定关系)。因此,北京的一般制造业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建议河北深入研究北京制造业每个行业及重点企业的竞争力及走势,做到知己知彼,精准承接;机电制造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河北应把其作为承接北京制造业转移的一个重点领域。

三、冀京服务业对比分析

从服务业三大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来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而河北缺乏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中心的带动。2013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8.7%,并从动态变化上呈现进一步集聚趋势,2003-2013年期间比重上升了3%。作为河北省省会的石家庄,生产性服务业远落后于京津,但在河北仍处于区域性中心地位,占河北生产性服务业份额高达21%。此外,河北其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比较落后,尤其是邯郸、邢台、衡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均非常少,缺乏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中心的带动。

从服务业14个行业门类的产出来看,河北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个门类的增加值超过北京1千亿(1473.3亿元),而北京超过河北1千亿的门类则有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个门类之多,另外还有超过河北300亿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个门类,超过河北200亿的教育和房地产业2个门类。

从就业来看,北京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河北多近300万人(297.3万人),除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这三个门类河北比北京分别多83.3万人、34.5万人、12.1万人,其他11个门类从业人员北京都超过了河北,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北京比河北多105.6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河北多81.9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比河北多65.4万人,金融业比河北多35.4万人。

就北京的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都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两项指标分别占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98%和60.63%。北京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非常突出。

总体上看,北京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而河北缺乏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中心的带动。在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突出,其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高达76.59%和63.0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服务业的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91.13%和69.77%;新能源产业中,服务业的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新能源产业80.49%和73.02%;节能环保产业中,服务业的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节能环保产业的70.53%和71.37%;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服务业的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54.00%和57.59%。由此可见,北京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服务业产业的优势比较明显,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最为突出。

四、冀京高技术产业对比分析

河北高技术产业远远落后于北京。2013年,河北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02%,不仅远远低于北京(20.54%),而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28%)。河北高技术产业企业数504个、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9.74万人、资产总计146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81亿元、利润总额107.8亿元、利税155.9亿元和出口交货值150.5亿元等经济规模指标,分别为北京的64.5%、68.7%、34.5%、36.1%、36.9%、38.7%和13.5%。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其中劳务费)、专利申请数(其中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等科技创新指标,分别为北京的31.2%、37.5%、20.3%(14.1%)、10.6%(7.5%)和10.7%。以上数据说明,河北高技术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北京,而创新能力更加落后。

从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各自占全国比重来看,河北只有医药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企业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和主营业务收入三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11%、3.97%和3.99%,均超过北京的2.76%、3.27%和2.97%;但是其他4大行业河北都远远落后于北京。

从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来看,河北医药制造业是本省高技术产业的第一支柱行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本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62.02%;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本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为28.66%。这两个行业合计占本省高技术产业的90.68%。而北京高技术产业的行业构成与全国相似,均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第一支柱行业,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1%,比河北高出22个百分点。

就北京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企业数主要集中在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个产业的企业数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依次为24.39%、23.75%和19.72%,三者合计占到67.86%;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该产业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为44.91%,其次为生物产业,占15.62%,再次为新材料产业,占13.82%,三者合计占74.35%。

当我们把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时,就会发现,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GDP)大体相当,但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却很大,两地区在高技术产业上的差距远远超过二者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

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高技术产业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京津冀地区的短板又在河北,除医药制造业河北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他高技术产业均处于劣势地位。北京的创新能力及高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在五大高技术产业中尤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为突出,而在工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为突出。

特别是中关村,正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前沿水平的“跟跑者”,转变为不同领域“并跑者”、甚至局部领域“领跑者”。2013年中关村平均约每1.5小时诞生一家新企业,平均每天诞生一家亿元级企业,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2015年超过了2万家。“十二五”以来,中关村不断催生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一批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突破性创新,甚至在影响产业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些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计算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些成果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因此,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整体定位下,以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深入研究并编制《2016-2030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京津冀三地各自优势合理布局五大高技术产业和七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特别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优势转变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优势,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红利”。

五、综合分析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腹地特别是作为直接腹地的河北的支撑和支持;而作为直接腹地的河北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心城市京津尤其是北京的带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和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及作为首都的优越的政治优势,使得北京的“虹吸”集聚有余,而辐射带动不足,导致了腹地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从产业结构和层次看,河北与北京存在着阶段性差距(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而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目前河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大体相当于北京上世纪九十代初和七十年代末的水平,也就是说,河北第三产业比重滞后于北京30年左右,其中就业比重滞后于产出比重十年左右。

近年来北京严重的“大城市病”表明,北京已经到了该向腹地辐射的阶段,严重的雾霾也倒逼北京功能疏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为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困局和促进河北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河北承接北京功能转移、实现动能转换和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京津差距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通过对河北与北京产业的比较分析表明,河北的短板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而北京的优势是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地产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建议,河北应把加强与北京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接,作为承接北京功能疏解转移的重中之重,以北京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长,补河北产业发展之短,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共享“协同红利”。

责任编辑:孙 静

推荐访问: 对接 精准 思考 产业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