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最难毕业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愿景研究

最难毕业季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愿景研究

时间:2022-10-29 11: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工作不断深入,大学门槛不断放低,更多的学生成功考入大学。扩招后的大学生基数大大增长,导致了在大学生毕业时毕业生的人数也成倍增长,而每年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以接纳所有的毕业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本文以H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准备程度进行调查,了解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愿景,以小见大,以便对就业指导工作,企业人才甄选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愿景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H校2015届毕业生总计8782人,6320人参与了本次就业意向网上问卷调查,占毕业生总数的71.97%,本次调查回收有效样本5829份(见表1-1),有效率为92.23%。本次网上问卷调查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准备程度。

1.1 学院分布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院共28个,其中本科学院27个。其中有效学院27个。

1.2 学科门类分布(本科生)

参与本次调查本科专业涵盖 11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学科占比最高占34.21%,文学其次占16.81%,理学再次占10.80%,管理学和经济学均占10.67%。

1.3 生源地结构(本科生)

参与本次调查的本科毕业生以黑龙江省生源为主,黑龙江省生源人数为3084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63.07%。省外生源则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辽宁省。

2 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包括求职意向明确程度、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地点选择、最低薪资标准、就业方式选择、就业行业选择、就业职位选择。

2.1 求职意向明确程度

调查显示,全校30.47%毕业生很清楚自己的求职意向,52.74%的毕业生比较清楚自己的求职意向,14.84%毕业生不太清楚自己的求职意向,仅有1.96%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求职意向。

超过80%的同学有着比较明确的求职意向,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有着一定的规划,完全不清楚的不超过2%。

2.2 就业区域选择

在就业倾向这一项中,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就业。选择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有2670人;选择在华东地区就业的有1258人;选择在华北地区就业的有1082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为H大学主要生源地,可见生源地对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2.3 就业地点

将毕业生首选就业城市与毕业生生源地进行交叉分析,显示回生源地省/市就业毕业生有2484人,达到毕业生总数的50.80%;其他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较为分散或不确定就业地点,这部分毕业生占本科总人数的10.74%。

通过对本省生源就业地点的分析,本科生人数为4890人,黑龙江省生源人数为3084人,占本科生总数的63.07%。其中1616人选择在黑龙江省省内就业、占比达到52.40%,1429人选择省外就业、占比为46.34%,39人不确定就业地点,占比为1.26%。选择省外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在1%以上的就业地点中,北京市仍然为毕业生的首选,占比达到14.11%,第二、第三为辽宁省大连市和上海市,占比分别达到7.30%和7.83%。经济发达的地区仍为毕业生首选。

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发展机会较多、不愿离家太远和经济收入水平高。调查数据显示,本省生源毕业生就业城市主要以省内为主、结构较为单一。本省生源选择就业地点时,主要考虑因素为“不愿离家太远”的毕业生为1398人,占本省生源的45.33%。

2.4 最低薪资标准

在对最低薪资标准的调查中,14.69%的毕业生认为最低薪资在1000~2000元之间可以接受,52.22%的毕业生认为在2000~3000元之间可以接受,23.79%的毕业生认为在3000~4000元范围之内可以接受,认为4000元以上才可以接受毕业生的不超过10%。可见毕业生对其刚毕业时的薪资要求持较平稳心态,没有过分夸大薪资要求。另外。对最低薪资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人才市场的行情。

2.5 就业方式选择

本项调查中,全校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是企业就业、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和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其中,选择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达到69.27%,远远超过其他就业方式选择。在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的就业方式中,女生高出了男生13.62个百分点,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女生也高出男生4.95个百分点,而男生选择企业就业高出女生5.31个百分点,自主创业高出女生5.48个百分点。就此分析男生更愿意选择到企业任职等有挑战性的就业方式,而女生则更偏于选择稳定的工作方式。

2.6 就业行业选择

全校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行业依次是教育,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贸易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商业服务(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生产、加工、制造业。这其中,教育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产业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加工、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以看出女生进行就业行业选择时更倾向于服务业,而男生则更偏向于技术行业。

2.7 就业职位选择

從就业职位选择上来看,全校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岗位依次是公务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经济业务人员、金融业务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在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因素中,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机会、个人兴趣和企业文化环境排在前列。本科生中,女生对于企业文化环境的看重程度高于男生8.17个百分点,对于职业发展机会的看重程度高于男生7.66个百分点;研究生中,女生对于企业文化环境的看重程度高于男生8.12个百分点,对于职业发展机会的看重程度高于男生6.06个百分点。

3 调查结论综述

3.1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谁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

很多同学通过各种类型的网站、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各种有关的新闻媒体以争取得到更多的信息。但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无论多少就业机会、多少种选择,我们都只可能选择一个岗位,所以怎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处理,是个值得引导、帮助的问题。

3.2 面对薪酬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有很多同学还是比较实际的,但仍然有相当的一部人还是期望过高的,他们还没有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考刚刚恢复,社会发展又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于是大学生成了天之骄子。只要一毕业,不管是什么学校,不管有无真才实学,都被一个个单位抢着聘去,委以重任,最不济也弄个技术人员干干。于是在人们眼里,上大学就等于谋取了拿高薪的好工作。尽管目前社会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然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大學生,如果有个大学毕业生没有成为白领或主管,而是成了服务员,就会被看成没出息,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肯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往上爬。 一位硕士生毕业,曾经有过勤杂工经历、如今已经是大企业高管的李先生,谈起对“奔奔族”“啃老族”的看法时说,创业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知彼知己。知彼,即要了解目前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自己可能遭遇的困难。知己,即要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如果自己没有很大的能量,那就不要好高骛远;如果自信自己有很大的能量,那也不妨从底层做起,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不管能量大小,都应该先把可能得到的工作做起来,因为总是在择业路上奔走,总是怨天尤人地在家啃老,就会远离社会,失去机会。

3.3 由于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考研升学受到一部分本科毕业生的热捧

一方面是由于各高校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就业市场目前对学历程度的偏好趋势,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倾向于将升学作为回避就业压力的重要选择。另外,自主创业的人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政府的政策和个人的家庭条件还与个人的能力密不可分的。自主创业的资金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父母的支持,来自商业险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很少,所以纵使有很多同学想创业但对于很多人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促使了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是一毕业就直接找工作的,尽量找到能使自己相对满意的职位。

3.4 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

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国企比较注重员工素质,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很能锻炼人,同时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而在政府部门工作则可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同时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私企则相对较自由,发展空间大。外企则福利待遇好,有利于培养自身能力以及搭建人脉。所以这些都受到多数大学生的追捧。

4 结语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D校为例,将其作为一个样本,以小见大,进而探究整个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状态及心理。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择业动向和信息,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采取各种可能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每名毕业生找到自身理想的道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其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国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东方出版中心,2001.

[2] 徐宗钰,陈代明主编.大学生择业必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杨书良等.大学生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 最难 愿景 高校毕业生就业 毕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