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人才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人才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10-23 14: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以着重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人才共管共培机制,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水利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因此,以着重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同样也是水利工程人才培养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关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不仅包含工程技术问题,还涉及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具有工程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的创新型水利人才。

因此,通过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水利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培养突出工程能力的创新型水利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成功的工程教育实践表明,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是培养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重要保证。美国工程院发表的《2020工程师:适应新世纪的工程教育》也再次提出工程教育必须体现训练工程师的本质,工程教育过程是在日益重视工程实践下进行的,工程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尤其是工科教师与工程专业界的参与。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相关高校针对校企联合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整体效果仍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多方面要求,仍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企业需求吻合度差,难以反映工程认知规律和现代工程学科交叉趋势,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不强。

(2)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的人才合作培养合作往往是“协议多、落实少”,停留在“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等简单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深度融合。

(3)政府没有给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合作企业以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因利益得不到保证而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基于此,我们在以工程为导向校企合作改革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2.建立突出工程能力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创造力和创新力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现代水利水电事业正面临由传统到现代、由重利用到可持续发展、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因此,行业对水利人才的迫切要求不再是单一的专业型,而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水利水电建设领域的栋梁和精英的目标,构建着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学校的工程基础教育和企业工程拓展教育两条途径,实现对学生从工程基本能力、工程专业能力到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实践的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培养模式突出校企合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基础与认知能力;通过工程专业课程、工程综合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外实践,培养学生工程专业能力;通过创新竞赛、工程设计,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

校内学习阶段,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创新竞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等活动,培养工程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开设“水工建筑物病害整治”等工程综合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推行研究性教学:①采用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每学期开展的课外专业学术讨论活动;②推行“非标准答案”考试,强调过程考核,增加小论文、小设计、现场操作、抽查实验等多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鼓励学生将自主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试验、研究或设计等进一步深化整理后,连同相关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考核材料。

企业学习阶段,通过企业专家讲座、企业设置开放性科研小课题、组织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科研训练、结合实际工程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

二、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

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产学研的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新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改变以往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的现状,创新和拓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环节,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院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建立面向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的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

1.组建水利本科人才培养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

探索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培养人才新途径。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校企合作的真正落实。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国电大渡河流域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水电七局等多家大型企业共同组建水利本科人才培养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定期审议水利类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不定期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构建“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课堂、本科学生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拓宽合作渠道: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工程能力训练;高水平、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直接进入课堂,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工程案例章节教学,或开设工程综合性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实际工程案例,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已开展的《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课程已由有多名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反响很好。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依托校企科研项目联合攻关、青年教师与学生组建团队担任企业助手等途径参与工程实践,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经验。

3.形成校企双赢的合作平台

利用自身优势,制定措施为企业提供帮助,以形成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持久合作,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合作企业的不同需求,为企业的科技攻关、员工的继续教育、人才选聘等提供支持。如设立的高校专家团,为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攻关等提供技术支持;由校内青年教师与学生组建团队进入企业共同担任企业助手,完成非科研型设计工作,解决企业设计任务重的难题,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加深了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因而在就业时优先被实习企业录用。对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开展。

三、建设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资源优势以及地处水力资源富集的区域优势,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拓宽校外资源,搭建多元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稳定优质的多元化实践创新平台,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1.依托学科优势,构建校内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水文与水资源省重点实验室、“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及交叉学科中心等,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平台、进入课题组、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及科技实践创新活动。

制定政策激励教师利用科研平台以多种形式参与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证明这种锻炼形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为实际工程所采用。

建立科技文化活动支持系统,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利用“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展多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学术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性、个性化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开展各种学生竞赛,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毕业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创业沙龙,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引导。

通过开展的“卓越杯”水利创新设计竞赛,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竞赛中学生自行拟定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图纸和实物作品的制作,真正实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其中,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和评审过程,以保证作品在注重创新性的同时兼顾实用性。

2.构建校企合作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集成实习基地

水利建设与管理涉及资源、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解决复杂水问题的水利人才需具备系统的思维能力。构建“强素质、多模块、集成化”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集成式实习基地,克服以往实习基地模式单一,学生实习多以单个工程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水电站,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模式建立的不足,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素养。

(1)流域梯级电站实习基地

在已有瀑布沟、溪洛渡、二滩、紫坪铺等大型水电工程实践基地基础上,新建长河坝、向家坝、锦屏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践基地,形成了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以流域水资源梯级开发工程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从工程筹备、工程建设到工程运行管理的全方位工程实践环境,强化培养学生流域开发、梯级管理、开发保护并重的水利工程理念。

(2)水资源综合开发实习基地

以千年古堰-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和现代水利-武都引水工程为引领,建设集成灌区建设、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领域的水资源综合和开发工程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的认识。

(3)防灾减灾实习基地

利用“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大地震遗留的丰富资源,建立以地震为主、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特色的实习基地,强化西部工程地域、地质、地基、地震的特征,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专业意识。

3.校企共同建设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实践中心

依托大型设计研究院工程项目多,企业专家工程经验丰富的优势,共建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多层次工程实践中心。企业和高校共同负责工程实践中心运行,负责人由企业单位和高校教师共同出任,各个中心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专业室,实现对学生的分类指导。

工程实践中心实现对本科四年实践活动全覆盖。即在低年级认知教育阶段,组织级学生到工程实践中心参观、调研、听讲座等;在高年级课题实训阶段,工程中心结合实际需要,定期设置多项开放性小设计或程序,供学生自主参与企业科研训练;针对4年级学生,实践中心结合实际工程,设置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进行3-5个月的综合创新实践。

四、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由学校为主体、校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由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大纲,跟踪企业导师课堂教学,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校企联合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实践性环节选题及实践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

形成全方位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渠道,定期以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毕业生质量及用人单位需求。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由企业专家、学院督导委、教指委和学生代表参加的评估会议,分析评价反馈结果并以此改进与调整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通过近年对主要合作企业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院毕业生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好,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工程实践佳、创新意识强,适应社会快、组织能力强,但“国际视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有一定欠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修订中,都充分考虑了企业调研的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吴庆宪,樊则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推荐访问: 水利工程 探索 模式 校企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