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工养殖罗非鱼感染水霉菌的诊治

人工养殖罗非鱼感染水霉菌的诊治

时间:2022-10-31 19: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水霉菌病是一种因水霉菌、绵霉菌附生于鱼体(卵)而引发的真菌性鱼病,在鱼类生长的各个阶段均有发生。2012年1月,贵州省某罗非鱼养殖场由于低温天气出现罗非鱼大量死亡。病(死)罗非鱼体表有棉花状的白毛,体表有少量出血,缓慢游动,不食,体形消瘦,活动力下降,经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诊断为水霉菌感染。

关键词:罗非鱼;实验室诊断;水霉菌;措施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湖网箱养殖场,由于低温天气(2012年1月18日养殖水温为12.5℃)从1月26日开始出现罗非鱼大量死亡。病(死)罗非鱼体表有棉花状的白毛,体表有少量出血,缓慢游动,不食,体形消瘦,活动力下降,经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诊断为水霉菌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水霉病发生的原因

水霉系属真菌,初发时肉眼无法识别,当看见鱼身有白毛时,菌丝已在鱼体根深蒂固,此时再入手已时不待入!水霉病的发生主要是鱼只因拥挤、移动,皮肤冻伤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 组织受伤引起继发感染。菌丝侵入引起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腮也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2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病鱼初期表现焦躁不安,游动缓慢,在鱼体和鳍条的受伤处或病灶四周出现混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迅速生长,长出许多向外伸展可见的呈白色或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菌丝。菌丝黏附在鱼体伤口部分致使组织坏死。病鱼食欲锐减,身体消瘦,体表有少量出血,缓慢游动,不食,体形消瘦,活动力下降。喷洒高锰酸钾消毒治疗无效,并在治疗过程中陆续死亡,发病罗非鱼死亡率高达90%。

3 病理剖检

对病死罗非鱼进行病理剖检,其结果如下:罗非鱼体表有棉花状的白毛,体表有少量出血,缓慢游动,不食,体形消瘦,活动力下降。剖检胆囊肿大充盈,肝脏、脾脏无明显病变。肾脏肿大,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内充满了淡黄色的浆液。

4 实验室检验

4.1 水霉菌的分离及镜检

取送检病(死)罗非鱼,用酒精棉球搽拭患病鱼体表,取患病罗非鱼病变表皮、肌肉和鳃部,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平板中央,在培养基中加入硫酸链霉素(200 mg\mL),置于25℃培养箱培养2d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水霉菌落。

4.2 水霉菌的镜检

用解剖刀切取纯化后的水霉琼脂块,加入含有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5℃培养24h,待水霉菌落形成后用显微镜观察: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分枝较少,可见霉菌孢子。

4.3 动物试验

用注射器针头在鲫鱼背部两侧肌肉各划一道伤口然后其放在水箱中饲养,同时将分离得到的菌悬液加入水箱中(水温12℃左右),人工感染后3天后的鲫鱼表现出了典型的水霉发病症状,且能够从该人工感染的鲫鱼上分离到和病死罗非鱼一样的水霉菌。

5 诊断结果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变、霉菌的分离及镜检结果,初步判定罗非鱼死亡原因:低温天气下,罗非鱼免疫力下降,继发水霉病引起的死亡。

6 水霉病的防治

罗非鱼进入越冬期时,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及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罗非鱼进入越冬池后应用消毒剂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感染。首先水霉病防治是前提:1、寒潮期间改良底质,为鱼类提供可防寒避风港。2、天气回暖时尽量不动鱼,停料。3、外塘尽量不开动增氧机,多用氧多化学增氧。4、杜绝应激:避免惊吓炸群现象 。

其次养殖水温应保持在16℃以上;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要合理;罗非鱼入池前可用3%~4%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并促进鱼体伤口愈合;发生水霉病时,可用0.4g/L食盐与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或浸洗病鱼。

参考文献:

[1]谌学珑.罗非鱼水霉病治疗病例报告[J].城乡致富,1996(1):43-44.

[2]王文彬.罗非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8):46-46.

推荐访问: 罗非鱼 霉菌 诊治 养殖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