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课改扎根课堂仍需时日

新课改扎根课堂仍需时日

时间:2022-10-30 14: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主人体制,命题技术,新课程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14-03

一边是教师在公开课上演绎新课程,另一边是旧理念在日常课堂上仍然顽强地占据领地。这种断裂现象是新课改的真实写照,表明新课改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切实扎根于普通课堂。落实新理念主要靠一线教师,教师冷遇新课改的缘由有哪些?笔者不才,愿陈管见。

一、现行教育评价体制是

新课改推行的最大阻力

旧理念之所以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的弊端是关键因素。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考分才是硬道理。国家总督学柳斌说:“如果劳动人事制度以文凭为本,教育就以考试为本,师生就以应试为本。”是谁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都为应付高考卖命?表面看是高考,那高考又为了什么?为了文凭,为了借助文凭在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利益分配中获得有利地位Ⅲ!因此,考分涉及莘莘学子的发展前途,事关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是教师荣辱祸福的关键,更与学校发展前景紧密相关。考分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最敏感、最受关注的问题,任何人不敢有丝毫马虎。新课改实施程度如何,以不给考分带来负面影响为底线!基于一线教师对旧方法运用得纯熟,考分往往比较理想,以至于形成了对旧理念的某种偏爱和崇尚,而对于尚不成熟的新理念抱有怀疑那是很自然的。这样一来,新理念是否能取代旧理念以及取代的程度如何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新理念对考分价值的大小。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新理念折戟课堂的个中原因。

学校评价体系也成为新课改的阻力。基于竞争压力,考试成绩成为评价一位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强弱最重要的尺度,并与教师的待遇、地位,如职称晋升、提干、年终奖金和年终考核等利益直接挂钩。有的学校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成绩不好的要转聘到其他学校,还有个别教师甚至因为成绩而落聘。沈阳市师生同考的办法更是推波助澜。由于事关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在分数方面任何一位教师都不敢掉以轻心。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广,在某些省份已经走向深入,但是,由于新课程并未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之中,而且新课程推行的效果好坏很难量化,因而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最重要的依据,这必然导致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编者语:让学生考出高分改革就是成功的吗?新课改理念的难以落实是因为不能让学生考出高分吗?还是相关的命题机制事实上无法很好地与新课改进行配套改革,从而不能发挥原本应有的导向作用?)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公开课,事关参赛者的切身利益和所在学校的荣誉,因此学校和参赛者特别重视。在准备过程中,参赛者几乎是凝聚了全组成员的心血,特别是全国大赛,准备数月,省市教研员和课改专家多次指导,经过多轮讲课、多次讨论,精益求精,甚至对细节的处理也几乎完美。与其说教师积极参与赛课是为了推进新课改,还不如说是为了荣誉而战。

二、命题技术无法全面有效

地支持新课改

新课改强调历史教育服务人生,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作为对新课改具有强大反拨作用的高考命题也在竭力不辱使命,但是由于高考改革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关系,必须稳中求进,这决定了命题技术的创新力度只能遵循小步慢走的原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就造成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某种裂痕。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命题在检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和个性、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例如高考试卷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因而合作能力无法检测,即使高考改革步伐加大,这一点在较长时间内也很难达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禀赋千差万别的考生,在合作性试题的命制中要考虑试题的效度、难度,还要充分考虑试题的公平性,目前的命题技术根本无法做到。考生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命题技术的极大障碍。目前高考命题只是在情境创设过程中精选富含情感因素的材料,让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接受一次价值观的洗礼,而无法通过答题来有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具备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情感态度具有体验性,这种体验基于考生已有的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生活经验,但是考生为了获得高分,可能违心地表述自己并不认同的价值观,这反而有可能在实践中误导考生,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

注重对考生能力的检测是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共同点,不同的是新课程对能力的要求明显有异于旧课程,例如新课程非常注重史料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从给定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正确推理,或者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材料所含信息的领悟能力。从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情况来看,能力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全国一卷使用面很广,今年最后一题类似于上海卷的历史小作文。这样一来,老的教法很难适应新的考试。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西安某考生考试结束后当面质问历史老师:你讲的这次怎么都没有考!这从侧面说明了新高考在能力要求方面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正是在这个方面新高考对新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发挥了对新课改应有的反拨作用。

正是由于命题技术的局限,落实新理念对考分的价值不是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出力不讨好的结局,因为落实新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搜求富含情感因素的典型材料,并反复思考并完善问题设计,使之在培养学生正确历史情感的同时,全面培养自主精神、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能力,而这一切意味着比旧理念多得多的付出,而这些付出不能充分体现在考分的提高上,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无效劳动。假如我们把教师视为理性的趋利避害者,也许对新理念难以落实的问题就会看得更清楚。

三、新课程培训力度

不大、效果不佳

新课改是在条件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课改理念与旧课程理念差别很大,因而各省市都很注重新课程培训。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在课改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好,即使如此,省级培训范围太小、次数太少,一年仅有一两次。教育部组织的寒暑假远程培训阵容强大、规格很高,但是宣传不够到位,参训学员在在职教师中比例过低,影响有待加强。新课程培训应该立足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但是由于学校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达不到,而且往往不很重视,有时候甚至流于形式,因而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课程培训要取得明显效果,必须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培训大多在假期进行,挤占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教师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而且一线教师忙于教学实践而不太关注和研究课改理论,因而无法很好地领悟课改精神,这些都是新课程培训所要关注的问题。

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进新课改,让新理念真正扎根课堂,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提出三个建议,以就教于方家。

1、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改革

改革教育评价体制,特别是作为终端评价的高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严肃、艰难的课题。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说:“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看法多执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极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有的省高考科目五年中改了4次,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少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I,I除推进高考改革以外,还要加大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力度,让学校切实发挥新课改的桥头堡作用。

2,加大命题技术创新力度

从目前来看,对新课程推进具有强有力反拨作用的是高考。近年来,命题技术不断创新,新的教育资源的引入和方法的更新使得高考在考查学一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中学历史教育向新课程转型。但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探究能力结合方面命题技术还比较薄弱,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只有让新理念在考试中得到充分体现,让实施新理念的教师不吃亏甚至是在考分上获得某种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考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的指挥棒作用。

3、完善新课程培训体系建设

从我国目前课程培训的情况来看,可建立以教育部主办的远程培训为龙头、以各省市级培训为主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有层次、有特色的多元一体的培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远程培训着眼于历史教师理论素养能力的提升,校本培训关注实践中的问题,省市级培训沟通理论与实践,着重反思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不足,特别要发挥新课程培训中专家引领的作用和一线教师的基础作用,实现上下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推进新课改。

[实习编辑:李秀玲]

推荐访问: 扎根 时日 仍需 新课改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