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体验视域下大学生社团的德育价值研究

体验视域下大学生社团的德育价值研究

时间:2022-10-30 10: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大学生社团以其特有的属性,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德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德育研究者和实践着的关注,但是实践中社团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社团德育价值的理论揭示尚不够全面深入。面对目前大学生德育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利用好每一个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寻找德育在大学生身上发生作用的契机尤显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体验;价值

0 前言

目前,大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认可,然而大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中体验元素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社团中诸多有利的道德教育元素在无形中浪费,大大消弱了社团活动在引起学生自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借助大学生社团这个原本优势明显的教育平台开展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的关系融通性体验。只要一个人对周围的关系世界发生了含有价值判断的融通性领悟,即将对象之间或对象情境中的关系与自己发生价值关联,并领悟到自己应当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时体验就是一种道德体验。

1 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和特性

大学生社团依据成立的宗旨和活动内容,大学生社团分为六类,即政治思想型、专业学术型、科技创新型、艺术兴趣型、体育娱乐型、公益服务型。

大学生社团既有一般社团的共性又有学生社团的特性。

1.1 社团组建、运用的自主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参与业余活动的意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更加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联系志同道合的同学,自主组建培养能力和展示才能的社团。学生的立场、利益和意愿在这种独立自主地社团文化中形成了主动积极的主人翁和公正民主的价值观念。

1.2 社团成立的目的性

由于社团成员在兴趣、爱好、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社团内部的个体成员通过经常的聚会、交流,共同参与,容易形成共同语言,达成共识,逐渐形成自己社团统一的群体目标走向。同时,学生社团也具有促进和帮助其他成员在彼此间的交往和共处中受益的作用。

1.3 活动开展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高等教育深入改革,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多彩。相对以前的讲座会、交流会等单一的互动形式有了不断的创新,实现了向外向型、联合型的转变,已由“单枪匹马”转化为横向联系。

从过去以文学、学术为主调,发展到现在的大跨度、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格局,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1.4 社团成员的广泛性和流动性

学生社团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这种维系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成员就会流失。另外,新生和老生的更新使得社团必须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这也造成了人员的流动性。

1.5 成员关系的平等性和角色的分配性

大学生社团由学生组成,成员之间处于自由平等的关系,各司其职,除了依照社团章程或制度建立的不同角色分配外,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成员之间平等对话,民主商议,相互协作。

2 大学生社团德育体验的实践分析

2.1 社团无形中创设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当年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自己的生活教育主张。现实生活是一种强大的、无可比拟和不可代替的教育力量,它时时、处处发挥着它的教育性功能。

对于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来说,如果只是死读书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话,就相当于与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无形的“笼子”里而“与世隔绝”。大学生社团正是一个让学生融入学校,融入同伴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户,大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五彩斑斓、酸甜苦辣。社团还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中。在社团活动当中,大学生会经历挑战和竞争、沟通与合作、互助与体谅,学生通过体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将自身意识中对诚信、关爱、团结、自律等空泛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在现实体验中对自身行为的内省与思考。

2.2 社团中不同的角色承担使学生获取更多道德体验

角色承担指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获得多种情绪体验、多种角色的体验,不断地构建着自身的道德感受。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个人的智慧发展只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个体的道德发展除了需要条件,还需要社会刺激条件。科尔伯格把接受社会性刺激的机会称为“角色承担机会”。

德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个体道德社会化,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受教育者要内化自己所担当和将要担当的角色的规范,并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重要的是让其以自己担当的角色去亲身体验,这是任何形式的体验都不可替代的。

大学生社团为成员提供角色承担的可能。传统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习惯和依赖心理。在社团中,学生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发起者、管理者,这些角色的转换,增强了他们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利于他们换位思考。

2.3 社团活动诱发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

我国德育专家朱小蔓在她的德育研究实践中特别关注情感机制的作用。她指出,在道德行为的机制中,有一个重要的价值意识因素就是情感,这种情感在人的心理层面上反映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的态度体验,当它与理论的道德要求相结合时,形成一定的客观价值的道德感。她认为青年学生在集体中产生的归宿感、依恋感、自我认同感、自尊感等基础性社会情感是进一步生成责任感、使命感、敬畏感、崇敬感的基础。可见,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其道德面貌、道德境界交融在一起,成为自律成长的重要基础和丰富来源。

大学生社团具有培养道德情感的价值。大学生社团不仅使个体认识自己到自己的道德情感现状和道德情感需求,更能使他们从对社会有利的角度对待自己的感情,培养替他人这项的能力和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社团在一定层次上符合了大学生的向群性所需的安全和归属,并给予个体以关照及共同行动,通过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社会情感,在此基础上为他人着想,这是促进道德情感的重要一环。

2.4 在社会中体验自我教育,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社团使道德教育在自主开放的状态中进行,它能够打破界限实现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尤其社团强调并倡导共同行为的原则,它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己组织群体,并从主体交往中学会那些的组成与存在至关重要的的基本原则,培养独立性、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社团活动强调学生自求自得,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究、产生体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把学生从学校德育的“具体传授”中解脱出来,引到学生独立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的成熟。道德教育应该是从学生个体心灵中启动,教育的重心应该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唤醒和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把他们塑造成能自主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2.5 社团公益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上的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我不止一次地体验过自己不受益而为他人好事的快乐,这种仅仅由于做好事而感受(下转第300页)(上接第272页)快乐的时候,我才会在有人做好事而于我毫无损害的情况下,也当作我自己的来感受和体验。”社会个体行为在自身行为得到社会道德标准的正面评价后,所产生的愉悦心理是极为强烈和持久的,甚至于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激动不已,这种道德效果具有长期辐射性,个体在今后的生活中往往继续进行道德实践。“我们由此更懂得了爱别人与爱自己,我们的心灵在一次一次的震颤中,升华并更努力奉献自己”。我们在献爱心心中学会了宽容和坚持。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活动是平凡而实在的,人性化的,也因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更好地关心他人和社会。”

2.6 在社团中体验榜样的带动力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但并非有了道德认识就必然引起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才能实现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转化,但也应看到,道德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并不等于舆论本身,有时舆论导向和舆论倾向恰恰相反。人为树立借助媒介的传播,可以达到公众“知道”的水平,但其道德教育效果的获得却不一定如人所愿。

从榜样学习者的角度看,对榜样任务的暗示,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意识到,并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道德倾向和需要决定是认同、排斥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大学生社团中成员年龄相差不大,朋辈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三人行,必有师”,在平时的交往和活动中,他们会对社团中其他成员产生潜移默化地感召力。这种在社团及社团活动中产生的榜样带动力往往比单纯地劝导来得更加真切、更真实,也更能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另外,在一个运作活动中,体验生活,触发情感,产生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感受道德的魅力、榜样的力量,实现从悟到行,由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的转化,真正自愿地去做一个道德的人,并在此种感到快乐。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8.

[2]沈千帆.社团人:来自北大的青春故事[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帅]

推荐访问: 视域 德育 社团 价值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