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3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全社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农村水利设施的不足和落后,使得我国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水利设施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从建国后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在当前如何实现农村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可持续

随着这几年全球气候的多变,我国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农作物干旱、受灾,直接影响着我国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发生的大型洪涝灾害,也凸显了我国小型水利设施的薄弱,小型水利设施的不足,一方面加剧了大型水利设施的负担,同时也不能为大型水利设施起到辅助调解作用。近几年发生的洪涝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惟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学调配水资源,实现农村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这才能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灾害频繁的国家,农村水利工作历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水资源供需日益加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小。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水平的1/4,按亩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水平的一半。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我国水资源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极不均衡,整体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只有全国的20%,但耕地占全国的70%,人口占46%,这是造成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资源性缺水的主要原因。再次,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社会用水量的比重大,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渠道灌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而一些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达80%左右。

(二)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是粗放式发展,为了发展经济,各地区放松了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为了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很多高污染企业逐步向农村地区搬迁,大量工业废物的排放,加上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直接污染着农村地区的河流和地下水,部分农村地区河流由于排污严重,已完全不能进行农业灌溉。据专家测算,农药使用后只有约10%—30%对农作物产生作用,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目前,全国8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70%的淡水资源因被污染而不能直接使用。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较为严重

据统计,全国现有220 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既不能达到计划用水的目的,又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增加了灌溉成本。全国现有111 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排灌设施一般始建于60-70年代,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工程标准偏低,目前大部分设施老化,带病运行,再加上维修的缺失,使得当前的设施既不能达到计划用水的目的,又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增加了灌溉成本。

(四)水利建设供给不足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足是其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且其投入资金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潜在的需求。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总额有所上升,但是其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停滞不前。从“一五”时期到现在总体的发展状况来看,水利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例甚至呈下降趋势;其次就是农村水利的投工不足,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虽然国家主要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补贴,对小型水利工程补贴较少,但是农民都采取了义务工的形式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较大的投工量推动了农村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出工则由义务工向积累工转变,投工量大幅度减少。据水利部统计数字显示,2004—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农民投工比1998—1999年下降近70%,完成的土方量下降了59%,改造中低产田面积下降38%,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减少35%。

二、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施政理念,增强服务观念,推动由传统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要下放权力,通过法律等程序办理权力和责任移手续,腾出时间精神抓影响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解决那些农民用水协会自己无力解决的法律保护、资金援助和信息交流等困难和问题,如加强信息披露,提供广泛用户参与,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打破供水方垄断性和促进降低供水成本。积极鼓励更多的用户、团体以及整个社会参与到水管理中来,成立各种形式的基层用水组织,减少基层供水方腐败、保障用户权益。

(二)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当务之急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应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农业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配置农村水资源,一是要遵循统一调配的原则,二是要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同时,大力推广新节水工具和方法,发展节水型灌溉技术。

(三)改革农村水利建设的供给方式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中传统的供给方式:集体供给制、自我供给制、合作互助制和合作供给制,各自存在相应的缺陷,不能达到均衡状态。可以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农田水利采取不同的供给方式,甚至可以多种方式相互补充,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灌溉规模较大的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可以采取集体供给制结合其他供给制的方式。切实按照“一事一议”法定程序,遵循“减轻、规范、民主、公开”的原则,名副其实地推行民主议事,用民主的办法推动农村农田水利发展。同时,强化自主监督管理,严格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四)改革投资体制

在投资上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投资”。对社会公益性强、非经营性成分较大的工程,其投资主体应为国家财政,即由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补农资金、水利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安排投资。对同时兼具社会公益性和经营性特点的工程,其投资主体为国家、水利管理单位和受益群众,即由国家安排补贴资金、水管单位的自筹资金和贷款、受益群众的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安排资金。对受益范围较小,属于群管单位工程和生产经营性资产,应由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安排。

(五)培养农村水利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来源,上靠各级财政投入,下靠农民投工投劳,水利设施管理部门自身没有积累投入。应当明确水利设施运行管理、维护、维修及更新改造投资,由水利设施管理部门自身承担一部分,实现“以水养水”。应该逐步提高农业供水价格,将管理维护、维修及更新改造投资,计入供水成本进行预提,增强水利设施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水利设施自我积累投入能力。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费的计收和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颁发取水许可证,依法统一征收水资源费,要加强河道堤防管护费及向河道排污单位征收工程维护管理费。

(六)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新型的管理模式应是在保证水利国有固定资产不流失和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强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市场竞争机制。工程类型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1.承担防洪、排涝的公益性工程,可实行承包、购买管理权的模式,管理经费由受益单位和受益人按规定交纳,不足部分由水管单位在经营利润中提取;2.其它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均可以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有偿(或抵押)使用等模式;3.对于新建工程,可通过市场形式,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柳长顺,周晓花:“三农”问题中的水利政策研究[J].中国水利,2010(23).

[2]倪文进:强化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0(12).

[3]姚牧阳:谈农村地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水利,2010(19).

推荐访问: 水利建设 可持续发展 农村 我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