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

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

时间:2022-10-21 17: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健康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我国健康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增长潜力巨大,但存在重复度高、创新不足,市场集中度不够,流通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应从国家层面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产业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体系。

[关键词]健康产业;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4-0146-0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几乎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健康。”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健康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并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各自的健康战略。作为改善国民健康、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健康产业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更有专家提出,“健康也是生产力”。

一、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健康产业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产业仅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广义的健康产业不仅包含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含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如制药设备、包装、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活动。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它包含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化妆品等的生产制造,同时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健康人才的培养等服务领域。正因如此,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并安置就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健康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增长潜力巨大

我国健康产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以健康食品和保健服务业的兴起为标志。2003年SAS风暴过后重新唤醒了全民的健康意识,催生了健康体检行业。2005年健康体检机构及体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健康管理理念被引入并广泛传播。2009年中国政府制定“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并启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健康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并且拥有20%的年增长速度,预计从2011年至2015年,年平均增幅将达23%至24%。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规模,未来5年还会递进式增长。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体构成:第一,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第二,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第三,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第四,以个胜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第五,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第六,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二)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中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药品市场规模的对比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4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到15%;从人均医疗器械费用来看,我国目前医疗器械人均费用仅为6美元/人,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器械费用大都在100美元/人以上;从具体配备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备水平较低,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从现有设备水平来说,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左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亟需更新。根据CVSource数据库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近115亿,占医疗健康产业总利润额的14.3%。随着医疗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和医疗改革对基层医疗的大力投入,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我国生物制药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虽然也有诸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批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但由于生物制药新药研发投入资金要高,我国生物制药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国务院把生物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因此,我国的生物制药潜力巨大。

中药行业一直以来受到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1996年,我国就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国家中药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底产值达2000亿元,占我国8666亿元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22%。但是,我国中药产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多,创新品种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科技含量很低,多为原药材或粗加工,缺乏精品。日本的中药原料75%上来自中国,但日本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其中返销中国的药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医药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医药市场却仅占5%左右的份额。我国中药历史悠久,随着中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未来更具有崛起的良机。

(三)资本市场将在我国健康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健康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医疗的深入、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增长迅猛,境内外IPO持续稳定、跨国药企入境并购不断增加、新医药基金不断涌现。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VC/PE投资事件132起,投资金额累计约82亿元。2011年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热情不减,前三季度投资金额累计值呈爆发式增长。1~9月所披露的投资事件达84起,投资金额超223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2.7倍。未来的市场将靠实力取胜,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也将会和资本结合,发展机会偏向资本实力。

(四)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市场集中度不够,药品采购和流通机制不合理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10强占全国纯药品工业产值的11.5%,而世界前10强的集中度达到49%,美国前10强占的比例是51%,世界前50强占69%。2007年,我们医药产业前三位市场占有率达到19.2%,而美国的巨型产业前三位加在一起占市场份额95%。我们的企业还不够规模,集中度还不够,很分

散,国内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真正能做大做强,达到美国前10强的企业还没有,差距较大。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经济学理论认为,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而市场是政策、人口、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四因素的统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健康观念的改变和新医改的深入和细化,有力推动健康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发展力,我国的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

(一)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

2009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大规模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承诺在2009-2011年三年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人口覆盖率从当年人口的约65%提高至2011年人口的90%。首先,医改促进了消费升级,潜在需求被释放。更多的病患将有能力购买医疗产品,从而形成杠杆效应,需求将迅速放大。其次,国家将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策略,着重加强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等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构建起基础医药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基础医疗器械和低端普药将放量增长,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快速上升,销售利润率逐步提高。健康测算表明,在健康领域投入一块钱,经过整个社会一波再一波的发展,达到八块钱左右的收益,从而带动了健康产业的医疗、保健、医药、卫生等的整个产业链的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形成

英国学者贝恩德指出。健康产业背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人口统计学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历程。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国已于1996-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当下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8.4%;预计2016年将达到1.358亿,占当时总人口的9.7%左右。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老年健康产业,其中包括营养食品、保健用品、老年人护理、老年保健康复等方面。

(三)疾病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8.2%降至5.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2.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10年间我国超重者增加了1亿,1.6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高血压(全球10亿高血压)。《2010年中国城市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未来的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应当是从以治疗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以传染病预防为主转为以慢性病预防为主,医疗保健服务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

(四)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消费观念加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连续30年保持了10%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增速为10.4%,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1.9109万元,是2000年的3倍多。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了10%。2010年,健康产业仅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三、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从国家层面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从国家层面确立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税收、金融等政策法规上支持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制定健康产业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监管力度。树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教育。创新健康技术,注重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消费观念,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从理念上树立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健康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对生物制药、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快速申请和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新技术、新产品实行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引导险投资投入健康产业领域,完善促进保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主体及市场准入,产业标准等事项,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健康管理产业体系。其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阴阳平衡与协调”、“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等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的健康管理理念高度契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通过中医的方剂、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治疗手段与食疗、药浴及身心锻炼等辅助手段能解决绝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亚健康的调理问题。其二,“养儿防老”是中华的传统思想,通过构建“家庭护理”和社区结合的方式实现老人的健康管理。其三,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医改的覆盖,治病支出的降低,这部分人的健康管理也存在巨大市场。其四,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人存在个性化的、高端的医疗管理需求。

(三)大力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产业

商业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重要健康保障。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l96%,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我国目前覆盖人群不足12%,且产品单一,同质严重,规模小、赔付率较高。因此,我们要开发个性化、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保险产品。

我国的各保险公司密切关注健康保险。平安保险与南非最大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合作共同开拓中国广阔健康险市场。同时,进行医网、药网、信息网三网合一,发展健康保险的全新模式。中国人保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准备开发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养老等的健康保险产品。

(四)加大医药流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我国医药流通领域高度分散,并经常因其低效率和低透明度而遭到质疑。发达国家药品流通市场已比较成熟,批发环节的集中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比较明显。我国现在的主要情况是数量多、规模小、效率低、费用率高、行业集中度过低。截至2008年底,全国《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增加到38.0855万家,药品批发企业共有1.3292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共有1985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共计36.5万多个。中国前3大医药流通公司只占市场份额的20%,美国前3大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日本前3大药品分销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总和近70%。因此,减少企业数量,加大兼并和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朝着医药物流连锁第三方化的方向发展。

(五)创新健康产业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和集群发展

创新健康产业机制、产业标准、行业技术、健康管理、评估体系等。健康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行业应加强和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在经济发达、医疗机构和知识密集的地区实行健康产业园区,实现集群发展。

[责任编辑:汤伟山]

推荐访问: 可持续发展 探索 策略 我国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