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时间:2023-05-01 12:10:08 来源:网友投稿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菁选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5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2)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3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

  (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

  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

  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

  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略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3)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

  2、诵读法

  3、问答法

  4、讨论法

  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做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4)

——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5篇

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字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

  (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1)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字宝宝们跑出课文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谁做小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叫什么?

  (2)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3)同桌互相检查。

  3、生字组词,帮助记忆

  (1)你们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2)游戏巩固:开火车读词语

  4、去掉拼音及词认读生字。

  (1)生字宝宝离开了它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还认识它吗?齐读

  (2)游戏巩固:做“摘星星”的游戏。

  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许多星星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后面藏着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这颗星星就送给谁。”

  5、识记字形。

  (1)交流方法

  这么多的生字中,你记得最牢的字是哪个呢?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大家吧!(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认识新偏旁“攵”。)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来识记这些生字。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编字谜,儿歌,故事,还可以做动作,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动脑筋,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

  (2)猜谜语强化巩固

  同学们刚想了很多办法,那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脑筋动的快!听老师叙述,猜猜是什么字。

  谜语一:此木虽宽,供人卧躺。

  谜语二: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

  谜语三:大字左上有两点,像人把头点又点。

  (给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三、指导书写

  看来大家都是认字小能手了,我们已经会认8个生字了,现在,我们要学会写生字。比比看,谁把今天学的生字写得最漂亮。

  1、课件出示“头”,齐读

  2、要写好字,要按一定的笔顺规则来书写,你知道有哪些笔顺规则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再来读读。(课件出示笔顺规则)

  3、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师范写。

  5、学生书写,师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注意身坐直,本放正,拿稳笔,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体会诗意

  (1)指名读古诗

  (2)“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3)指名说说

  (4)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师讲解诗意: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2、入境朗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3)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4)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5)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6)游戏:谁是“小李白”。指名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7)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五、欣赏儿歌《静夜思》

  小朋友们,这首《静夜思》还被编成了儿歌,让我们在美丽忧伤的歌曲中结束这节课吧!

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静夜思》,并有感情的演唱。

  2、能够用朗诵、演唱、配画来表现《静夜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教学准备:

  彩笔、纸张、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以前所熟悉的诗歌。

  二、赏析。老师:“古诗中“静”是什么意思?“思”又是什么意思?

  三、吟诵。

  1、教师吟诵。

  2、个别学生吟诵。

  3、学生吟诵。

  四、学习歌曲。

  1、师有感情的范唱。观察老师演唱的表情。

  2、老师带唱一遍。学生用“路”轻声哼唱。

  3、老师学生接唱歌词。

  五、演唱歌曲。

  1、想象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离你很远……找思念的感觉。

  2、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六、配画。

  1、以《静夜思》为题,以绘画的形式体现诗歌的意境。

  2、学生随音乐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七、评价。

  1、分组互相看看,说说自己画了什么。表现了奥妙,最喜欢这张画的哪一点?

  2、老师小结,发奖。

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充分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并联想自己学过的古诗,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点:

  本课中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是一方面,更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搭配而创造出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曲谱学唱和二声部的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

  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的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的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同学们对诗歌很是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而很快猜到了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同学们的知识很渊博。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以李白的《静夜思》为词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先来聆听一次,感受曲调的抑扬顿挫。

  生: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了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时,就应该更加有味道、更加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们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出诗人王维的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1.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注意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得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

  2.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

  3.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利用循环呼吸法。

  4.在美妙的歌声中,真想动情地舞蹈,但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那天,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生接力唱、领唱等来练习等,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奇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词朗诵音乐会”,也就是古诗新唱,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依靠首《读唐诗》的片段来作为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略)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利用起来,创编成自己的古诗新唱呢?

  生: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我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

  生2:……

  六、小结

  阶段目标:学生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古诗新唱的乐趣,有了词再配上适当、协和的乐曲使得古诗更加完美,更能烘托出其中的含义。

  师:同学们的创编能力真得很强,我想唐代的那些诗人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为他们的诗歌配上了那么优美的旋律。好了,今天的演唱会到此结束,能够举办得这么成功,要感谢各位编曲家、各位歌星的参与和登台演出,谢谢,再见!

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3.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李白)哪位同学对诗人有所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我把星星妹妹变了个模样,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光、床、望、乡”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

  4.出示生字卡片教学新偏旁“攵”“心”。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齐读,读后正音。

  四、创设情景,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马思聪的《静夜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他没有电话可以跟亲人朋友聊天,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让他快点回家,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播放课文朗读视频,朗读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五、写字练习,学写7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的笔顺及占格。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背景音乐播放)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拓展活动

  1.欣赏学唱《静夜思》歌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2.回家和家长一起找找李白写的另外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5

  [设计概说]

  识字教学是重头戏,识字教学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兴趣,组织游戏,引领学生在快乐中自主识字。

  学古诗,读更是重中之重,以读为本,有层次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读为武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说、想、议、思、演”融入其中,让课堂情思绵绵,书声琅琅,精彩连连!

  [教学内容]

  识字,学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攵”

  2、读古诗,感知诗意,初步体会诗中美好的意境。

  3、朗读诗歌,想象情景,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4、背诵诗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从朗读古诗中,悟诗意,品诗境,想画面。

  [教学准备]

  《静夜思》的配乐朗诵录音,(条件不允许则无需准备)

  [教学流程]

  一、谜语激趣,引发期待。

  1、师说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进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边说边比划)聪明的孩子们,你能说出谜底吗?

  2、生猜谜语,说谜底

  3、师:对,就是夜空中的月儿,你喜欢月儿吗?喜欢它的什么?

  4、生各抒己见。

  5、是呀,明亮的月儿,谁都很喜欢。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谈月儿,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应尤其重视兴趣的激发。)

  6、古时候有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他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呢,他也喜欢月亮,在一个安静的月夜里,他望着月儿,写下了一首诗,孩子们想看看他的这首诗吗?

  7、揭题,板书课题:静夜思,相机指导学生认识“静、夜”两个生字(读音节,组词)

  8、读题,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看看李白爷爷这位诗仙笔下的月亮。

  (设计意图:以谈话,即介绍李白简单的生*资料,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读诗的期待心理)

  二、初读识字,游戏巩固。

  1、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

  2、自由读诗歌,圈出诗中的生字以及不认识的字,老师提示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自主识字

  ①一生读拼音,评一评。

  ②同桌互相拼读生字。

  ③小老师带读。

  ④齐读

  ⑤开火车认读音节。

  ⑥生字开花,你会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吗?(组词)

  ⑦识记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呢?

  ⑧生发言,师引导,渗透识记方法,如:

  加一加:青十争=静广+木=床

  编口诀:大字肩上加两点,右腿儿也跟着点一点(头)

  “故”引导学生认识偏旁“攵”,说说在*时生活中,还见过哪个字也有“攵”旁。

  4、游戏增趣,巩固生字

  ①师:大诗仙李白爷爷还准备了一些仙桃,想让孩子们跳一跳,摘下自己最喜欢的桃儿尝一尝呢?出示生字卡片(桃子状)。

  ②贴在小黑板上(课前准备好)

  ③你认识哪个词语朋友,那它身后的小桃儿就属于你了。

  ④摘仙桃游戏,学生摘,读,其他同学跟着认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孩子们眼前枯燥的几个汉字生动起来呢?我以“摘仙桃”的游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习兴趣,在自主、快乐中巩固生字,提高实效,突破重点)

  三、三读古诗,感知诗意。

  1、师:要读好这首诗呀,老师为你们设置三个站,你敢挑战吗?相信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第一站读正确

  ①师:读对每一个字,你有信心吗?

  ②生读,评

  ③再读,评析。(随机应变,到位了就可以)

  3、第二站读流利

  ①师:读书可不能结巴,要像河里的水一样通畅就更好了。

  ②生读,评

  4、第三站挑战老师

  ①师:孩子们,你们已经不错了,要是能超过老师,那就更了不起了。

  ②师范读(有感情地吟诗,提醒孩子们古人是怎么吟诗的)

  ③生挑战,评比,说说谁读得好。

  ④指导,齐读

  (设计意图:以挑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三读古诗,在读中增趣,在读中不着痕迹的感知诗意)

  四、议、想、读、演,品诗情画意。

  1、看背景图,对照古诗,说一说图上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的诗意,生发言,师小结,随文巩固识字“举”

  3、看着这明亮的月光,住在别人家乡的李白爷爷想到了什么呢?你猜一猜,议一议。

  4、结合最后一句诗,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爷爷的思乡之情,想象他的心情。

  5、指导朗读,师:看着如霜的月光,身在外地的李白爷爷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啊!指导学生读慢些,齐读。

  6、演一演,李白可是诗仙呀,谁愿意当回仙人,来演一演他,读读这首诗,读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一生读,

  (设计意图;在“说、议、想、读、演”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7、指导背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①师:古诗是我们*最灿烂的文化,孩子们,你一定要认真学古诗,多背背古诗。

  ②看看谁记性最好,一学就可以背出来,试着去背背吧!

  ③展示,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不去积累,则是一件憾事,从小应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习惯)

  五、书写指导,身先士卒。

  1、听了你们的朗读,看了你们的表现,李白爷爷在天上也一定会夸你们了,读书写字也是我们该做的,下面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字写得好。

  2、范写,提示要点,如“头”最后一笔是点。

  3、生描红,临写

  4、展示佳作,评,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5、结课

  作业设计:

  1、我会背把《静夜思》背给家人或伙伴听

  2、我会写写课文中的四个汉字

  3、我会读,再找找李白爷爷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明月霜

  望月思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5)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1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巩固之后,出现了“太*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

  壅(yōng)蔽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骄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

  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

  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6)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 (菁选5篇)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1

  今日我教学了第六课《静夜思》这首诗,教学之后感触不少。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深夜思乡之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结合预习,让学生看拼音自读《静夜思》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识字。因为学生有以前的基础,再加上预习,所以对于古诗的背诵是很简便的事。然后我就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巩固识字。(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了生字后重点就是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了。对此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范读,经过比较让他们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想去学,读好古诗。再经过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的乐趣。

  在学生熟读后,我又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随机予以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很丰富,有字词类的、有诗句资料的.,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等,这些问题都说明孩子们在动脑思考了。我们就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进取动脑思考的本事。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2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我进行换位想象,忆起家乡的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经过情感的融入,让学生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经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也许不能说出一些字义,但能理解诗意。对于培智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学生自愿站起来展示自我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经过小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从读中感知诗意。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仅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培智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这首古诗。”能够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欢乐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问题,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沉稳,教学速度有点快,个别化教育不够深刻,这几个方面还需继续培养,也是我今后教学异常注意的环节。应当说这次公开课让我收获匪浅。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3

  《静夜思》这首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的"经典诗作,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深夜思乡之情。

  此篇课文大多数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了解其中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的仍是少数。全诗总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这句是本诗的难点。我首先借用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再结合现实生活。“霜”会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呢?“凉、冷、冻”有孩子抢答了。是啊。这时孩子们最终能够体会到,当时诗人李白在外游荡时,在静静的夜里那种迫切的思念家乡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的夜晚,说明当时李白的心境十分的孤单、十分的寂寞,懂得了这种感觉,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忙。正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像这样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以后,又引导他们提出还有不懂的问题吗?随机给以解决。所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很多,还有的问他为什么想家乡呀,这些说明孩子们动脑思考了。但因为孩子们都还小,对漂泊游子孤身在外的寂寥无法切身知晓,对此文的理解可能仍还有限。这些可能都将慢慢沉寂,期望在孩子们以后的人生中终会顿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内涵吧。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4

  封闭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而在开放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差不多每个学生都会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重点放在识字和吟诵上。

  1。自主识字学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共9个,放在诗中都会认,挑出来认就有些困难了。这一次,我事先布置了学生做字卡,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互认字卡,口头组词。全班交流时,采用了摘苹果的游戏。把生字写在吹塑纸做成的苹果上,学生摘个说一说字的识记方法,再组词。学生兴致很高,摘到苹果我就把苹果送给了他们。虽然只是个被教师们用滥了的小把戏,但孩子们仍然兴致盎然,想必这些字他也已牢牢记在心间了。

  2。演读唱诵,体会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而意境的引入,需要多种手段。课前,我参考了一些舞蹈动作,编入这首诗的诵读中。课堂上,我边诵边演,在优美姿势的配合下,吟诵的味道出来了,诗人月下思乡的意境也体会到了。

  谷建芬的新学堂歌,有《静夜思》的曲目。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唱出来、演出来,诗的韵味更浓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我觉得这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

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5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也都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更能明白诗中所隐含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李白学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写李白的课文:铁棒磨成针》。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头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景,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明白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应对这样的.情景,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教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学生抢着要背,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吟诗诵诗的地方,很多同学站起来背了一些其他同学没读过,背过的诗,看到听的学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记住的古诗真多,那谁有本事把你背诵的古诗的意思讲解给大家听呢"这下无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一时间教室了静了很多,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其中沈思言同学站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情景,联系到*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情景,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我的知识量,丰富自我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能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终我决定屏弃教案上的东西,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我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样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情景。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进取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7)

——我们的奇思妙想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我们的奇思妙想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清楚明白地向同学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表达清晰。

  2、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意见与他人商讨。

  3、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清楚明白地向同学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表达清晰。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清楚明白地向同学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表达清晰。

  教学安排:

  一、课前热身: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考考同学们的想象力。(用粉笔在黑板左边画一个“O”)再问:这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在这个圆圈上加点什么,让它变个样呢?看谁的想法最奇特。

  2、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

  3、师: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

  二、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把一位和你们一样具有想象力的老朋友带来了(课件出示哆啦A梦的图片),看,他是谁呢?

  2、学生说。

  3、师:老师虽说已经过了看动画片的年龄,可是也是哆啦A梦的忠实观众,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生答)其实,哆啦A 梦百宝袋中那些神奇的道具都来源于人类的奇思妙想。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吧!

  (板书课题: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问:什么叫奇思妙想?

  4、哆啦A梦为了让同学们的表现更棒,它托我送给同学们三句话:学会听,学会想,学会说!(生齐读)只要你按它的要求做了,这堂课你将是最优秀的孩子。好,带着他的这三句良言,开始我们的奇幻之旅吧!

  三、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交际内容:

  1、师口述创情境:话说一天晚上,大雄的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大雄可是乐翻了天,足足玩了几个小时的电脑,把老师交代的作业忘到九霄云外了。第二早上,小组长收作业时他才想起来,他只好苦苦地哀求哆啦A梦,哆啦A梦无可奈何地说:“好吧!再帮你一次,下不为例!”你们猜猜哆啦A梦会拿出什么神奇的道具帮助大雄呢?(学生猜想)

  2、师:大家的想法真奇特呀!让咱们看看哆啦A梦拿出了什么?(出示一幅神奇的笔的图片)这支笔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哆啦A梦的介绍吧!

  3、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这是一种特殊的笔,名叫“新世纪智能笔”。它的笔身是蓝色的,上粗下细,笔身上部有红、黄两个椭圆形的按钮。笔头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显示屏,显示屏两边带着两个微型的小喇叭。至于笔尖嘛,和普通的笔没什么两样。

  你可别小看了这支笔哟!它的功能可多了:只要你把笔放在作业中相应的位置,并按一下黄色的按钮,智能笔会进入全自动工作状态,不出三分钟,所有的作业会工工整整的完成,而且笔迹和主人写的一模一样噢!如果课余时间你感到很无聊,只要在显示屏上输入你想听的歌曲或想看的动画片,显示屏会立刻播放。另外,这种笔完全不用吸墨,只要你在不用时按红色的按钮两下,笔会自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转化为能量,低碳又环保哟!

  4、师:听了哆啦A梦的介绍,这支笔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你知道他是从笔的哪些方面来介绍的呢?(学生说,必有时教师提示:名字、外形、功能)你瞧,哆啦A梦按照“名字、外形、功能”的顺序来介绍,把这支神奇的笔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四、联系生活,尝试说话

  1、哆啦A梦用它的百变口袋解了大雄的燃眉之急,最近老师也遇上了一件烦心事——(课件出示图片)瞧,这是我们小区的垃圾处理处,仅有的两个垃圾桶根本装不下所有的垃圾,于是,一些不文明住户就把垃圾乱扔在了地上。这又是出入小区的必经之路,可蚊子、苍蝇成群结队地飞舞,一阵阵恶臭熏得人都快窒息了,哎!真让人心烦呀!你们能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帮帮老师吗?记住噢,在诉说你们的发明时一定要把名字、外形、功能介绍清楚,这样我们会更感谢你的。最好用上这样的句式开头:“我想为你们小区发明一种 ”。

  2、学生思考。

  3、汇报交流。(可以用:“我想发明一种??”的格式来说话)

  4、咱们小区的居民谢谢你们啦!你们可真是未来的发明家呀!

  五、细化情境,具体交流:

  1、师:这段时间,不光老师遇上的烦心事,我家隔壁的小林心情也不好——他说学校每天要求穿校服,有时热得难受,有时冷得发抖,衣服上沾的墨水、油渍洗也洗不掉;他爸爸是开长途汽车的,妈妈总是担惊受怕的,生怕发生意外;他妈妈在减肥,餐桌上好几天都不见肉的影子了。

  同学们,请你们四人一小组,发明些神奇的东西帮帮小明一家吧!为了让帮助计划更完美,你们一定记住把产品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哟!

  2、学生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展示。

  4、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可以称得上是小小发明家了。

  5、拓展想象与绘画:小发明家们,你们生活中遇到什么小麻烦或不方便?现在你们还想发明些什么神奇的东西呢?(学生说)

  六、小结:

  师:同学们,尽管这一堂课的时间很短,但老师却从你们的表现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看到了未来发明家的.身影。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善于探索,总有一天这些奇思妙想会变成现实。

我们的奇思妙想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清楚明白地讲述本组的设计。

  3.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提出不同意见与他人商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清楚明白地讲述本组的设计。

  难点:体会说与听的要求。

  三、课前准备:

  1、 布置家庭调查:了解长辈小时候的梦想。

  2、 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师:我们知道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人类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我们也从电脑住宅这篇课文里感受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你们知道吗?实际上这些就来自各种奇思妙想,谁能说说什么是“奇思妙想”?(特殊、罕见、出人意料而又美好、神奇的想法)今天咱们就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由的空间遨翔,来畅谈我们的奇思妙想。板书:我们的奇思妙想

  (二)、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感兴趣的方面按小组设计奇思妙想。(出示活动安排)

  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 围绕大家感兴趣的一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 可以以讲解、画图、演示等各种形式

  工作分配 组长、设计师、记录员、汇报员

  讨论时间 20分钟

  汇报时间 1—2分钟

  注意事项 给各自的设计起一个新颖、贴切的名称

  师:老师提醒你们注意时间的掌握,在十分钟内按照要求,做好准备,可以画图,可以演示,形式自定,开始。小组讨论,师各小组指导。

  (三)、汇报评说

  1、听者任务师:今天老师要评出说的最棒小组和听的最棒的小组。你们打算怎样听?生说师板书:边安静地听,边认真地想师:边听边想什么呢?你们可以想想下面这张活动任务单上的问题。请全班齐读活动任务单,大屏幕展示:活动任务单:我们小组喜欢_____这个设计,因为: 这个设计使我们了解到: 我们想问一问 ___________

  2、汇报评说师:一会儿介绍的时候,听的同学边安静地听边认真地思考任务单上的问题。说的同学边指着边给大家详细介绍。师:现在我们请这一小组来,请你们的汇报员大声地把你们的设计介绍给大家听。小组汇报,教师及时表扬生按照任务单中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师:被问到问题的小组,你们可要准备好接受回答。

  (四)、教师总结师:同学们,尽管时间有限,但是我们的奇思妙想真是十分精彩。也许今天我们的设计非常稚嫩,也可能不完善不现实,但谁能说今天的奇思妙想和创造不是明天的创造呢,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中真的会出现科学家、发明家来进行更好的创造,希望我们用知识创造我们更美好的未来。

  师: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我们的奇思妙想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产生对未来事物的一些构想,并能清楚地表达。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锻炼学生运用、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适时使用班班通。

  2、课前指导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各组的设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1、利用班班通,观看本单元4篇课文中的科学幻想故事动画片。《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的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宇宙上的特殊乘客》,从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2、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拿着手机给朋友或亲人通话的时候或者、通过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已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威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了解到20世纪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许多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摆在我们的眼前。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成就,畅谈各自的奇思妙想,说说未来的衣服、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住宅、未来的交通……

  3、说说有关奇思妙想的小故事或小发明,

  4、谈一谈你的奇思妙想,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介绍,如边画边讲、边演示边讲,把奇思妙想讲清楚。

  5、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2)派代表介绍。(当代表介绍完后,请同学评价,例如可以说自己的建议,师相机评价:你的奇思妙想真有趣。如有些代表介绍同一物体的,可让他们一起说,或互为补充。)

  (3)评选最佳一位。

  6、师小结:

  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当然,也许我们的想法有些幼稚,也许不太科学,但谁又能说今天这些妙想不会是明天的伟大创造呢?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想象插上翅膀,飞向成功的彼岸吧!

  7、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地了解未知世界,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让心中那颗奇思妙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8、教学反思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利用班班通,使孩子懂得科学技术的威力。这一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体现现实性的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8)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译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浚:疏通,挖深。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明哲:聪明睿智(的人)。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域中:指天地之间。休:美。这里指*的*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殷忧:深忧。实:的确。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xiè)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yì)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简:选拔。效:献出。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太宗 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菁选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