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艺术概论论文【完整版】

艺术概论论文【完整版】

时间:2023-02-25 14: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概论论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艺术概论论文【完整版】

艺术概论论文1

  摘要:

  蒸汽朋克是什么?

  蒸汽朋克是一种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幻想流派。

  “蒸汽”代表了人类历史上蒸汽工业最发达的时代和地区,即十九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那是大英帝国的巅峰年代,弥漫着奢华、优雅、浪漫和无穷的想象力,工业齿轮的隆隆声响彻云霄,蒸汽作为主要动力来源,推动科技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极大拓展,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遐想。

  而“朋克”则意味着拒绝对传统和权威的妥协,象征着一种标新立异、创造自由乌托邦的精神内核。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碰撞在一起就诞生了蒸汽朋克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

  蒸汽朋克与当代社会俯拾皆是的信息技术几乎绝缘,通过幻想创造出这样的典型场景:一切现实或未来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完整存在于蒸汽时代,且拥有信息时代产物的功能。

  其本质就是在工业革命科学的基础上,呈现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通常是一个*行于十九世纪西方的架空世界。

  从狭义来讲, 蒸汽朋克可以被简单定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加上蒸汽驱动的现代科技的世界观 。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虽然诞生时间并不久,但蒸汽朋克正在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其影响力正慢慢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很多方面,尤其在娱乐界和工艺领域最为深远。

  关键词:

  电影、蒸汽朋克、动漫、艺术、流行

  正文:

  一、机器中的极致美学

  叛逆与怀旧的水*融,造就了蒸汽朋克电影独树一帜的机器美学,大工业时代的机械风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蒸汽朋克艺术家们对当代特色的数码产品带点不屑一顾,后者遵循实用简洁的设计原理,被打磨得光滑无暇,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千篇一律的苍白,缺乏产品本身精雕细琢的审美享受,而这正是蒸汽朋克美学的长处。

  由于其代表的科技比当代基础,其中的机械设备——包括交通工具、武器、建筑和其他道具——通常造型古朴、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以蒸汽锅炉或原始的电能为动力,螺旋桨、齿轮、活塞、轴承、旋钮、管道共同组成眼花缭乱又极具序列美感的连锁装置,透着令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一经启动,锅炉中升起腾腾热气,活塞错落有致地起伏,精准咬合的大小齿轮互相带动旋转,那是一幅大工业时代盛世图景的完美再现。

  遍览蒸汽朋克电影,小到《回到未来3》的狙击步枪,《微光城市》的电厂仪表盘,大到《明日世界》的悬空飞船,《钢铁苍穹》的纳粹母舰,无不洋溢着对机械质感的强烈赞美。

  二、蒸汽朋克的特点

  一幅十九世纪科技的风情画

  蒸汽朋克往往依靠某种假设的技术,营造出一个虚拟社会。

  而为了缅怀那个逝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这种新兴艺术多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时代的风格,展现一个*行于19世纪英国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蒸汽朋克十分强调*行世界或是未来世界里的技术和文化,同时又吸纳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科技元素,因而其中展示的科学技术比当代更基础和实在,通常会充斥造型古旧,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但又功能现代的机械装置、交通工具甚至武器。

  以蒸汽锅炉为原始动力,机械传动、齿轮、旋钮、管道、压力筏等元素大量出现,显示了对机械质感的赞美,很多设计观感前卫,想象力令人匪夷所思,在刻意营造虚拟性的同时,透出强烈的创造性和怀旧感。

  三、发展

  所有以蒸汽朋克为领域创作的小说的基本场景都趋向于科技超出理解,并且从任意角度来讲都成为了一种魔法的那个瞬间。

  继续探讨之下即可发现,维多利亚式的伦敦提供了这种变革发生的历史机遇。

  在那时,不仅仅有着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大发现,更在于那时工业革命的产品第一次成为日用品大量生产,并从此告别孤独的发明家而进入公众领域。

  这告诉我们为何如此多的蒸汽朋克小说的角色都是“孤独发明家”原型:布雷洛克《侏儒》(Homunculus)与《开尔文爵士的机器》(Lord Kelvins Machine)中的伊格纳西奥·纳布多博士(Dr. Ignacio Narbondo);保罗·德·菲利普《维多利亚》(Victoria)中的科兹莫·考博斯维特(Cosmo Cowperthwait);钱那《帕迪诺街车站》(Perdido Street Station)中的伊萨克·丹·德尔·格雷姆勒布林(Isaac Dan der Grimnebulin)。

  19世纪后期的伦敦英雄处在孤胆精英和大公司生产两者的风口浪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转变事例就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和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室(Menlo Park laboratories)。

  这些形象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可笑的名字,因为他们(至少开始)控制着那些能够使用机器咒语的现代魔法师。

  到目前为止,蒸汽朋克文本依然一遍遍地重复描述失控的可能性。因为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它们假定一种神秘的力量,作为机械达尔文主义的反映,以因果律塑造与控制故事。

  纳布多控制世界的计划必然会被反对;试图设计出第一台原子能列车引擎的考博斯维特害死了他的双亲(“当他们重新站立起来,只见蘑菇云的残迹高入云天”)。

  格雷姆勒布林,仅仅因为教一个人飞行而产生的旧式傲慢,在巴斯兰格(Bas-Lag)城(一个从任何意义上来讲都可以完美解读为伦敦的变形的城市)释放出了拉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

  因此,那个几乎被遗忘了的怪人、差分机和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s)(后者是现代计算机的先驱)的研究者查尔斯·巴贝奇[2](Charles Babbage)成为这个流派的偶像,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一方面来说,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为魔法;另一方面看来,其中的魔法却又成为了一种高科技,由此读者对于流派类型稳定性的期待受到了挑战。

  这一现象可追溯到更广泛的领域,在弗雷茨(J.G.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魔法原理"依照魔法规律的分类学分门别类。

  "如果我们对作为魔法的基础的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它们或许会表现出自恰性,(因此)结果与原因同类。

  "也因如此,幻术操作在巴斯兰格成为一种单独的科学(《帕迪诺街车站》和《伤痕》(The Scar)),而鲍尔斯《阿努比斯之门》和《怪异之潮》中(On Stranger Tides)的魔法操作者不能接触裸露的地面,因为泥土有着类似于魔力的接地装置的作用。

  然而蒸汽朋克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两者共存的方式:科技如何成为魔法,魔法怎样被科学规范。这种张力是蒸汽朋克的核心所在。

  四、蒸汽朋克运用在服装中

  蒸汽朋克,立足于维多利亚风格,不论穿着者身材如何,蒸汽朋克装束都能让其光鲜亮丽。

  不说身材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发现,20世纪的服装设计的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显得好看,特别是苗条的女人和身材高大、肩膀宽阔的男人。

  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的服装则有弹性得多,高矮胖瘦都合适。

  蒸汽朋克风格还能把人们从压抑个性的时髦中解脱出来。

  结语:

  蒸汽朋克是一种深邃且复杂的艺术,它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影视剧与动漫当中,并且它的出现,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一派又一派的艺术家,又使其艺术核心影响了众多衍生艺术派。

  其艺术精髓深刻而又隽永,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钻研,总之,朋克蒸汽是一门精美的艺术。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阅读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1)

——艺术概论的论文3篇

艺术概论的论文1

  摘 要:舞蹈与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坚持着十分亲密的关联。简而言之,舞蹈是一种特殊的人体动作。但是,这种人体动作必需是树立在提炼组织及加工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并且,能够划分到人体动作范畴中的艺术包含了很多种,例如人体雕塑哑剧等艺术方式。因而,将舞蹈的动作作为艺术展现的主要手段应用动作的组合表现文字及言语难以表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是舞蹈区别于其它类型的人体动作艺术的最主要的方面。舞蹈能够应用本身的形象性,充沛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思想及情感,从而将生活的审美属性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出来。

  关键词:舞蹈艺术;本质;特征

  一、前言

  发明者思想及情感活动的过程便是艺术发明的活动,在这一发明过程中,发明者需求一直坚持昂扬的热情。舞蹈扮演是一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并不是简单舞姿动作的罗列,而是在一定的角*感内,扮演的艺术生命形象,应用音乐节拍与动作的圆满契合,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思想。所以,舞蹈演员不只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更需求具备扮演才能,唯有具备了充足组织要素,才干充沛演绎出扮演角色的情感脉络,从而更好的将技术与技巧发挥到极致,使得舞蹈艺术迸发出绚烂的生命力与发明力。但是由于持久以来,关于舞蹈扮演的探求缺乏科学性及系统性,所以舞蹈扮演理论还相对单薄,从而使得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舞蹈艺术的来源与发展同样是由众多历史要素共同促成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的“劳动综合论”其实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论过程才是舞蹈真正的来源,属于生活理论的一种详细需求,详细来讲,舞蹈主要产生于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劳动 健身及性爱等行为活动的重现。

  二、舞蹈的本质

  人的本身生命活动的深入表现与肯定便是艺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进行诠释:艺术均是按照固定的规律及需求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消费活动,为了保证人类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而发明出的精神发明物便是艺术作品。换而言之,艺术便是将生动详细的形象思想转变为思想方式来对整个世界做出形象认知,并将其作为人的自我确认的有效的思想存在物。所以,这就很容易了解,人类社会照旧存在那么多的舞蹈文化的场面,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缘由形成的,其一是由于在人类生存的范畴内,绝大局部的艺术范畴曾经逐步演化成舞蹈艺术所要表现的真实对象,但是尤为重要的层面是由于人自身所固有的思想认识决议的,需求应用灵魂与精神的完整统一来完成本身生命生机的充沛展现,从而有效的将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及理想志趣表现出来。舞蹈主要是以人体作为扮演工具,应用人体动作作为言语,应用情感作为基本元素的特殊的变现性艺术方式。站在本质角度进行分析,舞蹈属于人的精神衍生品,舞蹈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坚持着亲密的关联。一旦短少了人类的想象力与发明力,舞蹈艺术将荡然无存。

  相关于舞蹈自身来讲,自其降生之日起便与人们大众的详细需求一直坚持着亲密的关联,并不是为专业者所独有。但是由于历史上理想缘由的障碍,使得原有的根本理念被人们无视了。以至会呈现超乎寻常的不合逻辑的错觉,在历史上存在诸多实例能够证明这一点。关于舞蹈的呈现与发展,终究是由我们的个人认识决议,还是人民大众的理想需求所把握?这将是我们探求舞蹈本质的工具及手段。所以,站在舞蹈艺术现象的角度进行合理分析,舞蹈是作为社会的某一种认识形态及人文形态存在的,属于人民群众保证自我精神满足的一种潜在的文化认识的自然表现,大致涵盖了舞蹈审美的思想情味及理念等多个层面。因而,我大胆猜想:由人民群众作为参与角色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舞蹈艺术活动才是舞蹈最基本的属性。

  三、舞蹈艺术的特征

  (一)心意性

  艺术总会为某一特定的目的效劳,舞蹈所要表现的层面以及表现的方式均遭到人民大众整体认识的左右,同时在一定水*上也反映出人民群众整体的行为思想及审美观念。经过对舞蹈历史进行深化透析探求发现:舞蹈作品的思想及心情总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经过作品我们能够明晰地感遭到创作者内心的心情,洞察其心灵。作品今年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论是政治道德还是情感倾向。固然不同作品所强调的偏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均可以明晰而深入地领悟到创作者的思想与信心。特别明显的是作品阐发的精神所折射出的时期烙印。所折射出的内涵总是以人民大众的内心意愿为动身点,汇合了人民大众的意志与情感,从而凸显出最具有时期特征的理想而典型的心境心情。舞蹈作品总会应用其真诚而深入的情感来影响并打动别人,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之产生激烈共鸣。虚空的世界并不是创作的灵感的来源,从最初的感遭到构思架构,一切环节均选取理想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情感及内涵的载体,使得作品的情感与理想生活坚持最形象地统一性,不再留情于表层,而是具有最深入 最鲜明的时期烙印。

  (二)情味性

  包括非具象的笼统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均需求传达一定的内涵。艺术的传达与艺术的鉴赏坚持着十分亲密的关联。按照美学的论点来讲,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均是在受众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奥斯本曾经说过:艺术作品的发明需求树立在充沛的目的之上,人们之间彼此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艺术作品最具耐久力的作用。我们应该转变关于舞蹈的传统观念,应该将其看作是与观众之间的内心的沟通。

  所以,舞蹈作品的创作需求思索到受众的审美情味与心理趋向。舞蹈方式与大众审美情味的吻合,是舞蹈创作者经常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的概论,在过去作品中呈现了很多,在此就不加以叙说。我们需求留意的是:保证方式与表现精神的彼此契合才是创作者驾驭方式的最终的目的,假设希望获取最具魅力的方式,中心在于精确而形象的抓住大众所要突出的内心情感。但是地道的艺术作品不存在,更没有地道内容的艺术作品。所以,洞察大众的整体的审美情味与心理才是有效把握舞蹈根本大众情味性的关键。

  (三)愉悦性

  人们大众为了最大水*的满足本身的精神需求,并保证自我本质的完成,舞蹈便呈现了,人们能够经过舞蹈艺术形象而生动地将自在的生命运动凸显出来。换而言之,也是扮演着人们大众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方式的角色。舞蹈需求充沛迎兼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舞蹈本质属性在受制于人民群众的愉悦性,舞蹈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一直贯彻于大众参与的一切过程中。假设站在舞蹈任务与内涵的角度来讲,舞蹈最具普遍社会性的根基之一便是大众总体的愉悦性。主要是由于人民大众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艺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身心愉悦性的满足。舞蹈艺术最根本的大众愉悦性主要表如今舞蹈艺术大众的普遍性自发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经过上面阐述,我们进一步概括了舞蹈艺术的最本质特征:舞蹈是一种独具方式美的高难度的动作组合,舞蹈创作的终极目的便是特定情感与内涵的表达,在整个扮演过程中需求充沛满足上述一切属性,才干有效而充沛地将舞蹈艺术的内外美严密契合,从而促进舞蹈艺术扮演持续发展,并趋向于成熟。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艺术概论的论文2

  摘要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传统文化之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 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文化延伸

  [正文]

  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 “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文化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

  由于人类发展是在不停的进行着文化沉淀,设计作为文化的一个门类也是一样。脱离传统来谈现代设计无疑是片面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传统文化正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传统艺术的多样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每一种不同的传统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

  一、设计在艺术中的体现和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之巨大,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服饰的设计。*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各阶段各民族的服饰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在今天的时装设计中,各种元素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虽然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材料的更替,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的服饰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譬如一向以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欧洲服饰文化,在现代时装设计上,就常常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拜占庭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波普艺术风格、欧普艺术风格和极限主义艺术风格等的深刻影响。这些相互影响的艺术风格,虽然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千年间积淀的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交替使用着,而且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摩登最时尚的流行服饰。

  其次、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中的建筑也存在着深远的影响。.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

  在欧洲,我们看到,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香榭里舍”,即“乐园”的意思,是从上古的爱琴文明引申出来的,曾经为爱琴文明做出过贡献,创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岛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作一次快乐的机会,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时举行的超生仪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次、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绘画设计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中,吴昌硕的作品浑厚博大,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民精神的体现,对于现代绘画影响巨大;齐白石继承了其*民精神“胆敢独造”,却将水墨画引向形式构成的极致,突破了传统绘画“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艺术精神;吴冠中在*画中加入了充满变化的浓郁斑斓的丰富色彩以及现代绘画中的构成观念,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化合为一。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壁画《创世纪》中的重要部分。《创世纪》是画在西斯廷礼拜堂500*方米顶棚上的巨型壁画。壁画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上帝区分黑暗与光明》、《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鱼与海中动物》、《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堕落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诺亚筑祭坛》、《洪水》、《诺亚醉酒》等。这幅巨型壁画的魅力,不仅仅是它表现了人体的美,更是因为它把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神话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站在壁画面前,联想起“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联想起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这幅巨型的壁画得益于画家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得益于创造了古老神话的传统文化和创造这文化的古代先民。

  最后,传统文化最现代的雕塑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胥建国雕塑《旭日东升》,设计了一个城墙底座,寓意是厚重的历史;设计了叠式的七彩浪花,寓意是黄河流域的多元文化;设计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上托起一轮喷薄而出的红太阳,寓意是一个古老城镇在新世纪生机勃发、光芒四射。这是一件既有现代艺术精神,又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著名雕塑家、香港美协*文楼先生的《银梢压春风》,展示了他继承*文人画的神韵和现代雕塑艺术诗意的美。作品中具象与抽象的融合,浑然一体达到了炉火纯表的艺术境界。荷兰女雕塑家玛丽安娜赞扬雕塑展为操着同样一种“雕塑语言”的人进行交流,并且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了解整个世界的机会。

  她的作品《和*》以一个简洁形象征了世界可缺少的完整性,雕塑表面精致的放射线条象征了人类的理解和交流。刚果(金)的著名雕塑家里耀娄.利姆.穆卜安加的作品《爱之花》,继承了非洲雕刻艺术的传统,又有艺术的风采,造型优美,简洁精致。欧洲派艺术家理查德·亨特《斯芬克斯》的雕塑作品作品直接取材于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更能使人联想起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埃及的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同时也自然联想起人类为了争取自由、*等、博爱,进行了千百万年的斗争,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延伸。

  此外,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中的陶器、装饰、家具室内、工业设计等等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二、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首先、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的反作用。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

  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其次、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设计进行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

  结论:

  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作为现代的设计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又能创造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文化价值。

艺术概论的论文3

  摘 要:女校教育要突出女性特色。在艺术概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女性心理思维的特点,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机制,从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女性修养、艺术修养,增强女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艺术理论论文

  高校艺术类专业所开设的《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阐述和研究的理论课程。它涉及到艺术本质、艺术门类、艺术创作、艺术流派、艺术鉴赏、艺术的美育功能等等内容,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基础性的艺术理论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艺术概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透过各种艺术现象达到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与体悟以及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能力、指导今后的艺术实践、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特征很强,对于*时注重技法的训练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让他们觉得陌生、复杂而且很难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生认为艺术只需要个体凭感觉去体会和感悟,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就可以了,所以学太多理论是没有必要的;有的学生则感到教材的内容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有的则认为艺术理论对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分析往往过于高深,有牵强附会之嫌等等。所以尽管这门课程内容广泛、内涵深刻,但却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审美和交流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提高艺术理论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激发创造潜能,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是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本课程的教材还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对艺术本质、艺术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研究都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如果就把现在所普遍使用的省部级艺术类通用教材或其他教材就作为一种金科玉律传授给学生,那将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些通用教材中所出现的比较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批驳和指正。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对教材的处理要有轻有重,精泛结合。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艺术技能水*、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因素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二是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过去上理论课,多数都是由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形成所谓的“一言堂”或“独角戏”,学生大多不能自觉的专心听课,参与感和被认同感缺失。而从后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些启示,那就是要打破师生间的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壁垒,构建*等交流、共同学习的这样一种学习氛围。而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就要多进行集体讨论和师生对话。可使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主题讨论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通过恰当的设置问题,将要讲解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探究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或进行争论、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等的对话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死”的知识能用“活”,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把深奥的艺术理论化为能够指导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有利工具。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来进行教学也是本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艺术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跨越古今、贯通中西,各种主要艺术门类都囊括其中,因此它需要大量的艺术资料来支撑。而枯燥的理论如果失去了鲜活的载体,也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难以理解,所以将多媒体引入《艺术概论》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当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利用声、光、色、影像等对学生的感官和大脑进行全方位的刺激的时候,学生就比较容易受到艺术的感染和审美的熏陶。而当看到每一条理论的分析都有大量的艺术作品作为实例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大大提升学生对理论的信服感。网络教学我们现在还运用较少,这和目前现有的教学条件有关,但是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当然这首先需要建立强大的课程资源库,将本课程的课件、影像图片资料、参考书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随时获得学习的机会,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还应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画廊、音乐工作室等或其他有丰富艺术资源的场所,去身临其境的体验艺术,感受艺术,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习环境从教室扩大到艺术场所和生活中,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艺术感觉,促动他们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来分析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进行艺术创造。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2)

——*高考艺术概论复习讲义

*高考艺术概论复习讲义1

  一、艺术创作主要体一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概念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他们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类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艺术世界是由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没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无从产生,也就没有观众的艺术欣赏活动。因此,了解艺术家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是认识艺术世界的重要方面。

  艺术家首先是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创造活动都是以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没有审美体验和实践,就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然而,只有审美体验和实践,还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必须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也就是说,艺术家还必须具备艺术创造的天赋、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根据他们的审美体验和实践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们通常是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因此艺术品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又千差万别的审美需要,每类每件艺术品本身必须是有特色的,与众不同,不应重复的。这种艺术的创作就需要艺术创作者有着特别的审美眼光,而这种独特性,要求艺术家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形式是我的精神个性。”艺术家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创造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次是艺术品又都是情感的结晶。创作者必须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造出以情动人的艺术产品,否则艺术就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再次是要有良好的修养,尤其是艺术修养,因为艺术品本身又是艺术家修养的集结和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高低。艺术家虽然有诸多以上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条件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的结果。他并不比*常人有什么神秘的东西,甚至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艺术家同样是具体的和社会中的人。他不过要具备创造艺术的各种条件而已。而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地创造艺术,直到生命完结。

  (二)艺术家的特性

  依照马克思和*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分,而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是物质生产的丰富与否、水*高*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而艺术在精神产品中又有其特殊性,即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精神产品,艺术家正是这种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分工,例如,在戏剧、电影、电视、舞剧、交响乐等这样一些集体创作的艺术形式中,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由许多艺术家们组成的创作集体来共同完成的。比如,每一部影片的拍摄,都需要经过编、导、演、摄、美、录、音、道、服等各个部门艺术工作的共同努力,才能摄制成功。一般来讲,作为多次性艺术生产的表演艺术,除了需要进行一度创作(或称作初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曲、作词、编舞、编剧之外,还需要进行二度创作(或称作再度创作)的艺术家,如歌唱演员、器乐演员、指挥家、舞蹈演员等等。这些进行二度创作或再度创作的,同样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同样属于艺术家的范围。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同样一出京剧《霸王别姬》,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和尚小云的演出就各不相同。同样一部由柴可夫斯基作曲的《悲怆交响曲》,由卡拉扬指挥的乐队和由伯恩斯坦指挥的乐队可以演奏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3)

——法学概论论文

法学概论论文1

  摘要:《法学概论》课程开设的意图是使学生体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把握*现行宪法和各部门法的主要规则。教专家为了完结教学方针,完结教学使命,在教学进程中有必要不断地探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形式。

  关键词:法学概论论文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进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完结教学方针、完结教学使命而采纳的教与学彼此的活动方法的总称”。[1]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程不一样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一样。《法学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专业的一门根底课程,经过学习要到达的意图不仅是让学生被迫地承受某一项法学原理、法令规则,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考虑法令常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处理法令实践疑问。要到达此教学意图,教专家在教学进程中有必要防止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有必要充沛表现学生的自动性、参加性,有必要重视培育和进步学生剖析疑问和处理疑问的才能,而这一切的完结有赖于合理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讲堂教学中的遵循。笔者联络长期的教学实习,谈谈在《法学概论》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遵循和运用。

  一、理论与实践相联络

  《法学概论》中的法学理论常识理论性强,教学中多选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络。*社会主义法的理论常识的学习有必要联络*的实践情况,侧重联络当代*法治的实践,教学中不逃避*在法治建造中存在的疑问,让学生了解:*法学的研讨起步晚,法治建造也还刚刚开始,与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法治建造中亟待研讨和处理的疑问还许多,要增强学生的前史责任感。一起要联络*法制的建造和开展,对*法治建造获得的成果给予必定,让学生了解到随着*改革的深化,*民主与法治建造方面获得的成果无穷,令世人注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用学法、懂法和遵法的实践行动为推进*法治化进程做出自个的贡献。

  二、用典型案例的剖析辅佐教学

  《法学概论》中的部门法常识的学习,由于课时有限,触及的法令常识面广,在教学中多选用典型案例的剖析辅佐教学,加深学生对法令常识的了解。用案例辅佐教学,具有灵敏、直接的特色,能有效地活泼讲堂空气,启发学生思想,学生更易承受,对深化稳固教材常识的要点和难点能起辅佐效果。

  (一)案例辅佐法令常识的教学的首要环节是选好案例。

  首要有必要对于教学中的要点与难点挑选案例,以利于学生对要点与难点的把握;其次,有必要和教学请求、教学意图相吻合。《法学概论》是对于非法令专业学生开设的,案例不能太难,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请求案情简略、矮小,不能太复杂,学生要花长期才能把案情搞明白的案例不得选用。此外,挑选的案例不要触及多个常识点,以只触及一个到两个详细的常识点为宜。

  (二)案例辅佐法令常识教学的关键是对案例的运用。

  对案例的运用一是要经过案例提出疑问,让学生用所学的常识回答疑问,或许请求学生对提出的疑问经过考虑引出新常识点,这么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爱好,招引学生的注意力,活泼他们的思想,使学生能较快地把握所学常识。二是要运用典型案例例子法令原理。教材中许多理论常识都用一些法令术语叙说,老师假如朴实地用理论解说理论,学生就会觉得生涩难明,运用案例例子法令原理和法令规则,能够把枯燥无味的法学理论常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更简单把握用例子解说的法令理论。三是要经过案例剖析对比简单混淆的法令景象或法令术语。教材中有许多法令概念或法令规则单一从字面上来看,不易了解也不易分辨,学生很难承受。假如能联络案例的剖析和对比就能协助学生透彻了解有关常识,在对比中准确把握。如对民法中通常侵权和特殊侵权的解说,别离辅以一个案例,并对二者进行对比,这两者的不一样点就十分明白了。

  案例辅佐法令常识的教学要格外注意几点:首要,对案例的处理要突出一个“疑”字,请求学生读懂案情,在读懂案情的根底上清晰案子要处理什么样的疑问,老师要给学生引导,要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要了解和把握的常识点上。其次,有必要调集每一位学生的参加认识,鼓舞学生斗胆发表意见和看法。在案例评论中通常有的学生很积极自动,有的学生则被迫,不考虑、不讲话,老师能够独自发问这类学生。最终,老师要依据有关的法学原理和法令规则,对案例进行剖析并给予答案,由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后,通常会有各自不一样的观念,老师有必要进行归纳和评判。

  三、加强师生互动

  当时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针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基地的教学形式,建构一种既能表现老师的主导效果又能充沛体现学生认知主体效果的新式教学形式。*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在上个世纪基本上是以老师讲堂的教学为基地,这种教学形式的长处是便于老师对体系的科学常识的教授,其坏处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严峻地阻止了学生的学习自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仅仅很被迫地承受老师教授的讲义常识,严峻阻止了学生的独立考虑才能和立异才能的培育和进步。

  《法学概论》课的特色是概念多,准则多,格外对法令规则的剖析和了解,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而,除了对学生不易了解和把握的`常识点讲透以外,任课老师应格外重视讲堂评论,选用师生互相提出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考虑。所提的疑问应尽也许环绕教学的要点和难点,环绕理论与实践的联络点,以疑问导入解说和评论有助于激起学生自动的学习爱好或好奇心,有助于激起学生的考虑,有利于进步学生在日子中使用常识的才能,一起,也有利于考察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能够使老师依据学生学习成果的信息反馈,及时弥补教学内容。

  四、浸透情感教学

  教学进程既是常识教授的进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心智得到开展的进程。学校教学假如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培育出来的学生其情感将是残损的。教学活动应当在民主、对等、亲热的空气中进行,老师应充沛挖掘学科常识内容中的情感要素,并把这种情感当令恰当与讲堂教学奇妙联络,然后到达学科常识与道理融合的教学境地。《法学概论》中的法学原理部分是纯理论性的,在教学时应当当令恰当浸透豪情要素的教学,比如在讲到法令认识、遵法、法令责任和法令制裁等理论疑问时,作为老师此刻应当既像父母又像年长的兄弟,教学学生要学好法令,进步法令认识,联络大学生违法违法的案例,苦口婆心地教训学生有必要懂法、遵法,远离违法和违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法学概论》中的部门常识的学习可交叉的案例和可浸透的豪情要素更多,如教学到婚姻法时能够和学生们评论大学生在校时期即便具有了婚姻法规则的成婚条件,但成婚会给学习、日子带来许多晦气的要素,以兄弟的口吻劝导他们仍以不成婚为宜。在教学进程中贯穿情感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响,能更好地调集学生承受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承受所教授的常识和信息,自动去学习、探究。

  完结教学使命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做样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共同的效果,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进程中应联络本章本节的教学内容,挑选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完结教学。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请求高校大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选用能真实培育学生具有独立考虑和立异才能的教学方法是摆在高校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完结教学方针,完结教学使命,作为老师有必要教而不厌,学而不倦,不断地探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自立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剑萍,魏薇主编.教学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何克抗.建构主义――改造传统教学的理论根底[J].电化教学研讨,1997.3.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4)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5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1

  【摘要】伴随最近几年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发展,为促使2020年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当中,精准扶贫所起作用变得越发明显。而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村经济逐渐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同时,实现了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对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较为落后这一状况进行改善。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如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十分广阔,并且农村人口众多,因此存在着缺少一些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扶贫范围狭窄等问题。所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政策,这使得扶贫力度提升很多,同时这一政策具有较强针对性,各地可按照具体问题实施相应解决对策,进而推动扶贫工作整体发展。

  1农村经济如今发展状况

  1.1劳动力难以获得有效利用

  众所周知,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在我国总人口当中,多数都是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较为单一。最近几年,农村的劳动力过剩这一问题十分严峻,如果劳动力难以进行有效利用,农村经济就难以得到发展。如今,农村经济进行实际发展期间,农民务农时间变得十分有限,尽管我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而且现代农业整体水*也在不断提高,促使农业机械生产渐渐走入农村。然而,因为农民自身水*有限,难以借助技术力量对传统、单一生产经营的形式进行改变,致使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难以获得有效利用。

  1.2基础设施整体发展较为落后

  如今,多数农村地区因为地理位置限制,使得农业活动受到限制,这些农村依然靠天吃饭,这样不仅难以对粮食作物最终收成进行保证,同时农业活动整体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而且,农村的基础设施整体发展较为落后,水利、交通这些方面也不便利,这对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起到限制作用[1]。尽管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然而一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依然达不到*均水*,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1.3内需作用收效甚微

  现阶段,尽管农村地区不断发展经济,并且在市场经济带动之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实现了有效发展,农民整体生活质量和水*也得到提升。然而,因消费观念存在着差异,农村地区消费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构建,农村消费依然非常困难,多数农民只知道存钱,但不会花钱。从如今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现状方面来看,大量农村地区的销售产品并未对农民需求进行考虑,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尚不完善,有些地区甚至存在着农民有钱但花不出去这一现象,这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2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2.1加强对于扶贫工作整体重视力度

  开展扶贫工作是对民生工程加以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地方*的领导需不断增强对于扶贫工作整体重视力度,逐渐对组织体系加以完善,把精准扶贫有关项目落实到个人身上,成立和精准扶贫有关的专业小组,进行层层监督,对各个部门责任加以明确,进而给精准扶贫这一工作顺利开展进行保障。此外,还需针对农村地区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帮扶,并在各级领导身上进行落实,招考扶贫专题动员会,明确部署扶贫工作[2-3]。

  2.2对精准扶贫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二字。所以,需要对精准扶贫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且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管理方法,发展经济。对于精准扶贫这一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可构建精准扶贫有关信息化的管理*台,给脱贫工作创造条件,把数据当作支撑,让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且,贫困地区的*还需开展易地扶贫的搬迁工作,对危房进行改造建设,对农民住房这一问题加以关注,进而从根本上对农民当前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对民生问题加以解决。

  2.3增强农村地区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设

  如今,为推动农村经济进行有效发展,不断对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加以贯彻落实,我国需增强农村地区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设,调动扶贫人员的积极性,让其在实际扶贫期间获得使命感以及成就感。此外,地方*还需整合资金,对农村产业进行大力发展,不断加大农民收入,借助企业发展带动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地方*需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养殖业以及农业,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进而有效借助科技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4引进人才

  地方*可以当地农业具体发展特色为依据对外资进行有效引进,不断拉动农村经济进行增长。比如,对于以养殖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地方*可对当地农民实施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并且吸引专业养殖方面专家扎根农村,传授农民一些养殖技术和对养殖疾病进行预防、控制的技术。除此之外,以农民实际生产以及生活需要为根据,对农民实施多种培训,比如果蔬栽培、农艺生产、水泥建造等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素养。同时,*以及地方*还需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不断鼓励高校学生回乡创业,并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进而促使农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结论

  综上可知,伴随我国经济逐渐发展,精准扶贫这一工作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政策针对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对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进行推动期间,还需地方*不断对扶贫工作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反思,加强对于扶贫工作整体重视力度,对精准扶贫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增强农村地区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设,积极引进人才,这样才可促使农村经济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2

  摘要:

  近年,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愈发明显,但还是存在问题,保险为农村金融难以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此加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从二者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加快农村金融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影响;发展

  一、背景介绍

  自“三农”问题提出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剧,城市金融体系已日趋完善,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建设,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某方面看农村金融是整个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与体系会给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提供强大的支持,当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能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坚实经济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为此,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上稳步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贡献。

  二、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滞后的,更多的以政策性金融手段为主,不断的引进正规金融机构,以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并形成了*农业银行为主,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为合作性和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促使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支持作用大打折扣。首先,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在农村的覆盖面还有待扩大。基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发展从战略上减少了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信用社从金融服务网点退出了,进一步加重了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问题。其次,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有待完善。回顾历史,在农村金融中农村信用社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大有垄断农村金融之势,但效率却难以提升,逐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难以更好地为农村金融发展贡献力量,更遑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最后,农村资金外流趋势严重。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他们的收入自然也借助金融机构流向了经济水*更高的城市,逐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在不同时期农村不同行业的经济比重有所不同,导致农村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农村经济发展初期,以农业活动为主,手工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而进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期,传统农业所占比重逐渐被农村服务业所替代,越来越小,反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成为农村经济主体,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在政策指导下,在农村经济转型期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对渔业、林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进行优化整合,一定程度提高了所占比重,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当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缺陷,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农民收入等还远远不如城市经济,还需要不断改善。

  (三)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农村金融规模大大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金严重缺乏,由于农村经济周期长、回报率低,难以吸引有力的外部资金投入,仅仅依靠自身构建的经济主体发展,不仅规模小,发展速度还缓慢,阻碍了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进度。不难发现,当前农村金融规模根本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来自农村金融的大量资金支持,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加上不少农村发展资金流向了更加发达的城市,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资金规模严重萎缩,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但依靠*的财政经济支持远远不够,农村金融依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对象,能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缺口问题,为此首先要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第二,农村金融效率也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金融而言,不仅要扩大规模,增加农村服务点覆盖面,还要提升金融效率,即促进金融服务速度与质量的双双提升,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现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较少,信息传递方式单一,合作交流途径有限,资金流动性弱,因此难以最大化发挥农村金融资金的经济作用,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鉴于此,提升农村金融资金使用率相当重要,利用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合理调剂、配置,不断提高金融资金存货比率,并不断的开发更多新型的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促使农村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全面、科学、安全,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更加多元。当然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农村经济势必也会影响到农村金融的发展。据调查实践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与农村金融成正相关,当农村经济发展水*越高,越能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反之则会让农村金融变得较为脆弱。其中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明显,该地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农村金融发展也较为强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健运营,实现了农村企业融资能力和范围的双双提升。

  三、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实现金融主体的多样化

  随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与时俱进的以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加快农村金融的转型改革势在必行,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主体,实现多样化。首要的要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更多与市场相符的金融主体,打造一支支农主力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现状,不少农村信用社撤销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上都出现缺口,为此应当建立更多农村商业银行,在*政策下强化商业银行的改革,调动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调整金融战略。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以“三农”发展目标为指导的战略目标,并不断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探寻适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促使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为更多民间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降低准入门槛,加快新型金融机构建设,如农村信贷公司,并不断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经济服务体系,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样性。同时还要在*的带头下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宣传,让更多农民了解认识新型金融机构,再利用优质的服务形成口碑效应,增强农民的存钱的积极性,并提供的贷款政策,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主,惠利于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小,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减少农村劳动力和资金的外流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能很好地降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风险,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能提供更多风险补充,降低经济成本。当然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时,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还需要有完善的担保中介体系给予支持和规范,建立农村经济与农户、农业经济企业的合作,以强化农业经济主体风险承担能力,而农村金融保险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商业性金融产品与保险服务、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结合,促使农村合作式保险业务的形成,能进一步完善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以便更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然乡镇企业作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忽略,要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才能逐步完善地区产业结构,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外流,从而减少资金的外流,集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并通过城乡流通市场的建立,打破城市和农村的壁垒,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吸引更多非农业就业人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增强金融资本市场灵活性

  从上面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可以知道,农村金融效率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效率至关重要,以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效服务。关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转变传统服务理念,并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战略,在不断优化农村金融运行模式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当然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改革创新不单单集中在服务上,产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改革创新环节,在研发金融服务产品时要始终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村经济主体需求,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村居民房屋产权、农村中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帮助更多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同时还能帮助乡镇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在保证乡镇企业长远稳健发展的同时,还能减少劳动力和资金的外流,一举数得。其次,以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为基础,优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规章制度很有必要。当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规章制度后,能一定程度约束农村金融的运行,促使农村金融更加规范、合理,能有效规避一些违规违法现象的出现,这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最后,要积极调动当地农民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帮助农民树立农村金融意识,全面正确认识到农场金融资本的价值,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金融资本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效率,还能让整个农村金融资本市场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与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协调适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提高重视,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创新,才能确保经济作用最大化,真正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

  摘要:

  由于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能够更好的增长,本文主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希望能够给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对策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更好的优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农村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金融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产业结构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农村金融机制依然不够健全。相比与其它产业,农业贷款额度比较小,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村创建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服务社等新型经济服务结构等[1]。

  2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

  2.1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农村金融体系,能够保证农村金融制度得到更好地完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国家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不断打造稳定的农村金融环境,在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合理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在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不断改进农业贷款流程,为我国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得到有效完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有关部门要适当调整农业贷款利率,明确农村贷款业务流程,减少农业资金的浪费。另外,有关部门可以结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升贷款额度,并认真遵守国家相关制度,对贷款流程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农村金融环境的和谐稳定。通过打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农村贷款流程,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农业经济的流动率。

  2.2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

  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更好的优化,要合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提高农村金融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我国农村金融信息的准确性。农村金融信息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金融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设置有效的金融监管机构,并统一农村金融机构财务指标。为了保证新农村得到更好的建设,*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保证农村金融环境的合理性。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有效完善,加大新农村的发展力度,*要合理调整农村金融产业结构,保证农村金融供给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例如,*可以改进传统的贷款业务模式,增加农业理财与风险评估等新型金融业务。在构建农村金融信息中心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适当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基础之上,保证农村金融信息中心的构建质量。另外,*可以结合农村金融信息中心的运行情况,合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完整性。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农村金融制度的实施情况,针对农村金融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2]。

  2.3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优化后的金融结构运行风险更低,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通过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金融结构的运行风险,还能够提高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在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时,国家相关部门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保证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得到更好的优化。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考核,不断提高人才的管理能力。对于国家相关部门来说,在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由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紧密,通过合理优化农村金融结构,能够有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另外,不断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妥善的解决措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结构,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保证农村金融机制能够更加的的完善。为了保证农村金融体系得到更好的建立,可以不断扩大农村贷款规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并合理调整商业银行内部金融结构,提升新农村的建设力度。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4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与知名企业阿里巴巴在商业布局上的新战略存在高度吻合关系。从2014年开始,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集团将农村市场视为重要的新战略方向,大大加快了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布局的步伐。据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4年淘宝网上经营农产品的电商数量为76.21万个,完成年度农产品销售额483.02亿元,这样迅猛增长的数据,印证和预示了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趋势。

  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匮乏问题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懂得电子商务经营的现代型人才。从2014年以来,以往困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问题,因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基本上得到了改善,农村电脑的保有率有所提升,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则得到极大程度的普及。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才方面,虽然农村上网青年的比例不断增加,对互联网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但是他们的使用偏重于娱乐方面,从学历、能力、技术等方面综合来看,仍缺乏系统的电子商务训练,因而导致在其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2.2产品和品牌培育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包括输入和输出2种流向,输入是指商品和服务流向农村,输出是指产品和服务从农村流向其他区域。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来说,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意义更大,它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业水*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但是从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情况来看,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产品交付不够及时等问题仍十分突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的限制,单一农户很难实现产品美誉度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造成了消费者信任度的不足和流动性的加快,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3物流体系问题

  “电子商务既能发挥迂回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能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1],我国目前物流体系在城镇方面的布局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在乡村区域“最后一公里”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也出台了加快“快递向西向下”的相关政策。就目前而言,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这种附加值比较低、运输要求相对较高的物品来说,更需解决物流问题。

  3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与发展将会给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农产品流通带来巨大变革,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2],正因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更好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3.1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人才问题,要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首先应当做好人才的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培训主体方面,要系统、全面地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进行培训,就要筛选出具有卓越电子商务从业经验的人员和组织,可以考虑借淘宝、京东等大举进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机会,在人员培训上要求其提供便利;二是培训内容方面,要从运营推广、数据管理、工艺设计、服务跟进等多方面开展,培养出具有全面能力、能够独立运行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三是培训体系上,应将培训活动定期化、系统化,特别是应将职业教育、农闲教育等体系引入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中。

  3.2积极发挥*职能

  电子商务是系统工程,与国内一、二、三线城市中电子商务发展以从业者自我发展为主有所不同的是,农村电子商务要取得较好发展,必须要紧紧依靠地方*,充分发挥县级和乡镇一级*的职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土地、资金、人才、网络资费、能力建设等问题,*应该不缺位,要出面帮助协调或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时不断改善*对农民网商的公共服务”[3]。*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一要积极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台,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培训的组织、物流体系的布局等;二要引导个体农民形成产品和产业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做好信息工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为电子商务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3.3从原料供应转向品牌营造

  品牌经营是商业活动的较高层次,具有消费者忠诚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当前农村电商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原材料输出,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产品层级的提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好产品品质,品质是农产品的生命线,也是经营好农村电子商务的根本,要大力推行健康无公害绿色农业,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其次要发挥“农户+企业”或者农户联合体的作用,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和议价能力;再次要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向中下游产业延伸,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要有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和呵护产品,做到品质标准化、工艺标准化、规格标准化,以优质形成品牌效应,以服务赢得消费者。

  3.4打造面向农村的物流体系

  农村物流是指“存在于农村的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和有关的技术组织,物流管理等活动……是实现农村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有效组织形式”[4]。“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初一公里”等农村交通不利状况,仍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于2015年5月底发布了《关于推进“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的整体布局,以便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通道。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普通商品,以食品为主体的农产品对运输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特别是长途运输,更需要解决好食品保鲜保质等问题。相对来说,物流企业加大在冷链方面的投入,这一部分成本也必然转移到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身上。

  4结语

  发展好农村电子商务,不仅对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大力扶持、电商巨头加快布局的背景下,要努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的内生力,使农民成为电商的主力军,这应当是其健康和长远发展的关键。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5

  [关键词]

  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策

  [提要]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较高,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江西省当前迫切的任务。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当前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成因,依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及江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江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作为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其现状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尽快解决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发挥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一、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现在的一些农村职校,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专业陈旧,知识老化,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在专业设置上片面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争开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即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考查当地的实际需要,更谈不上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实用实效性。农村职业教育未能以变化快、周期短、知识新、形式活的办学来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2.农村职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办学定位上,脱离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特色;在教学内容上,脱离了农村经济专业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教学环节脱离实际。

  3.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办学方向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相当数量的学校以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成为大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这种做法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低。目前,虽然农村职业教育已开始面向经济、面向市场,但其内部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学历教育并无真正区别,从组织领导、办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学活动等都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历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素质不高,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

  二、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费不足与政策导向影响。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导向也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重普教轻职教”,以及择业观念的陈腐,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学校愈加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

  2.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影响。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以学制性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3.就业影响。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学校不感兴趣。

  三、江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各级*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本着现实性原则和统筹性原则,打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对那些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学校进行合并,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不断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以大职教观指导农村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健全适合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上不局限于层次,为农村现代化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2.科学定位、务实办学,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建设。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s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变“输出地”培养为“输入地”培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毕业生就业也更加有保障。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以满足特困学生的求学需求。将学校本位模式转向与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模式。

  4.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各门课程。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现有职业教师的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措施和方案,注重对专业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加强业务、技术学习的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进修和学习的条件,提升教师的知识水*、教学水*和实践能力。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需要,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的师资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江西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创新管理体制,搞活办学体系,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要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创建江西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5)

——发展的毛概论文3篇

发展的毛概论文1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发展的毛概论文2

  1958年上级下达任务,要求全村当年的耕地,每亩施农家肥200担。所在村,人少地多,每人7亩盐碱地,过去每亩施肥10担左右,即使春耕播种,哪里去变出这么多的农家肥?反正没有一个村能完成,结果,村干部一研究,糊弄过去了。

  不久,乡里通知,三天消灭麻雀。麻雀会飞,在空旷的农村,没有任何先进技术,三天消灭麻雀,太浪漫主义了,三天不能,三年也不行。但是,不能不执行。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变成四无国: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怎么办?动员全村小学生,晚上去陶麻雀窝,工作组把收上来的麻雀学朱元璋烧叫化子鸡,把麻雀考吃了,改善了三个月不知肉味的生活。1960年,科学家提议麻雀吃害虫,功大于过,*发话,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

  3、1958年秋天,刘胡兰公社高深翻地大会战,青壮劳力上山炼钢,剩下老头老太太,翻地。一个青年使足劲,一天能翻3分地。他们冒报了第一天深翻地300亩。过了一阵,上面来电话,“已经给你们报了,3000亩。”

  4、1958年,全国人民大炼钢铁,新闻报道,广西一个县的农民一天炼出20万吨。难道工程师和炼钢工人会相信,没有一点冶金常识的农民会一夜之间变成炼钢能手吗?有一位公社*――李拴虎,老武工队员,炼钢总指挥,日夜带头,守在炼钢炉旁,但就是炼不出来。有点泄气,说“要是吃一堆屎能顶了炼钢铁,我就宁可吃一堆屎。”这句气话,被人汇报上去了,被县里抓起来成了对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的坏典型

  5、1958年“*”,新闻报道昏话满篇,对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推波助澜。出现小麦由过去亩产300-400斤,冒到5000斤;水稻每亩地能打13万斤;一亩地红薯产量113万斤;一株芝麻产21斤芝麻籽。113万斤红薯在一亩地上堆起来有1米多高。记者们当时就看出来了,南方水稻高产卫星是用“并秧”的办法搞出来的,即:在水稻即将成熟时,把许多亩的稻禾密密地并到一亩地里去。

  在总结“*”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

  发动*,动机是好的。*被列强欺压时间太长了,每个*人都想让国家快快强大起来。但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实事求是。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是大失败、大灾难

  ①在领导纠正“*”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不能剥削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②提出区别“建成”社会主义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③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的“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思想;

  陈云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以个体劳动者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营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这种重要表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是在当时条件下对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作的创造性的构思。

  ④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⑤探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⑥在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上提出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重视调动和发挥工矿企业内部工人积极性。

  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⑧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⑨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

  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两步走”战略设想。

  如何抓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这个命题是从“*”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问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问题;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发展问题;在“*”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发展问题。“*”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红线来贯串的

  (2)这个命题凸现了发展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第一要务”的位置,说明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菁选8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1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涉及宗教、教育、书法、思想、音乐、文学等方方面面。自古至今无一人可统一而论,又岂我一凡夫俗子可为之!凡事必有线索或言核心。五千年来,经济最繁华时莫过于唐朝,军事鼎盛时当属元朝。其主要不分都是封建王朝,他们奉行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如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此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修身崇德;贵和尚中,推崇和谐……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脊柱,几千年来指导着人们的言行。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学术代表,主要作品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

  提及儒家思想,当然其鼻祖应是谈论的第一个重点。创始人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曾为贵族,后落魄为贫民。其父叔梁纥因战功升任陬邑宰,跻身士大夫的行列。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过着贫贱的生活。孔子云:“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51岁时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因政见不和,54岁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当时没得到政治家们的认可,虽备尝艰辛,却无功而返。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古典整理。他的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编程《论语》。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礼、中庸之道、学思知行的统一。仁,是孔子儒学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人人之间仅仅有亲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泛爱”之心,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此为王者所必须之德。孔子的“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与民,而能济众”(《论语》)这是仁者爱民的“重民”观。

  “礼”是用于严格区别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教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理和伦理道德规范。“礼”既是基本的社会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演绎礼、发展礼,使礼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理论支柱的作用。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在处理君臣之间关系上,要求加强君主的权利与尊重君臣权利相统一。“中庸”认为“民慢官残”是非常有害的,都会破坏统一和稳定。民众必须知礼而为,官府必须宽政惠民,双方达到“不慢”、“不残”的“中”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环境。

  教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并以培养君子作为宗旨,以知识和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以启发教学作为基本方法。学是孔子强调最多的问题,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与修养道德。孔子云:“学而常习之,不亦说乎!”“思”是大脑运用知识进行思维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乃知道、聪明、智慧的含义。孔子对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行”是实践的过程。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该之。”

  儒家的第二位巨人就是孟子。孟子名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幼年时家先由墓地附近迁至集市,后又迁至学府旁,所以孟子自幼便受到当代文人的熏陶。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依然不得赏识。孟子全面的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论。其记载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心底善良的,恶乃后天形成的。这与西方的人性本恶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但其地位却要高于西方。

  被誉为亚圣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思想。人的基本道德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人于生俱来的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就是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俱有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有四肢一样。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仁政”与“民本”学说上。“民本”即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孟子还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据此孟子认为国君对百姓必须实施“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统治者应当以“制民之产”的方式实施“仁政”,百姓富裕,国家才能富强。孟子一开始曾以此观点游说于梁惠王。梁惠王初败,需要充足的兵力,而孟子提出的却是仁政的曲线强国,不能及时满足梁惠王的要求,所以没能立即被采纳。待梁惠王准备实施仁政时,却又仙逝啦。新继位的国君年少气盛,孟子也就遭到冷落,被迫悄悄离开梁国。

  荀子是儒家的又一继承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15岁便离家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他崇尚孔子,而斥责儒家的其他派别。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者与孟子的“人性善”是截然相反的。还提出“人定胜天”的看法。不认命,曰:“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光”(《荀子·天论》)。

  儒家思想对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起了支撑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以董仲舒、郑玄为最。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繁荣,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官吏,这也是政治进步的重要动力。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也有人说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及与其起名的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体楷书端庄厚重、气度伟岸。

  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乃笔、墨、纸、砚。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乃四宝之代表。文房四宝。笔居首位。*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鹅毛笔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墨字,浓黑而稳定,可千年不退色,所以至今仍有无数水墨画及书法典籍完整的保存下来。纸,乃*四大发明之一,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砚,国外之不可见。其种类繁多,文人之不可无。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2

  党的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xx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在马克思主义*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成为*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梦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人民的理想和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自1840年*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成为贯穿*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振兴中华”成为全体志士仁人发自心底的激壮呐喊和艰辛探索的时代主题。在各种力量的交锋整合和各种道路的尝试比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伊始,就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正是**带领*人民经过数十年浴血奋斗,建立了新*,才使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为奋斗目标。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因此,*梦建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准确把握,对*人民共同理想、根本利益的深刻体察,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

  *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实现*梦必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梦,关键在党,基础在*人民的不懈努力,要义是不断提升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着眼点是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xx强调指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实现*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期实现*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梦的实现;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梦的实现;正视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梦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效建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3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文化道德对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这份珍贵遗产融入到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够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找准传统文化美德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点,本文主要分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及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传统美德;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对策

  传统美德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几何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均可以起到积极的效用。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 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 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凶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1.5 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1.6 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著,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 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方式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继承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定能够全面的推进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先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 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2]靳志高. 当代*的认同危机与公民教育的历史性复兴[A].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3]蓝荃彬.简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4

  [摘 要]在辩证唯物主义领衔下,有一个包括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在内的策略论群体,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策略论,这些策略论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结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和完善。

  [关键词]策略论 辩证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策略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导策略的理论,与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个复杂的策略论系统,我们一般可以从哲学流派上粗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策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定论的策略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一门具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课程和领衔课程。但是,在文化哲学的视阈里,我们还可以借鉴别的策略论,如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从而获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策略论群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于灵魂地位。

  文化哲学是哲学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面对文化。文化哲学是一种功能性哲学范式,它不是把对象世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存物,而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在文化哲学范式中,对象世界摆脱了其直观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学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给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类精神实践的客观化形式和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文化和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与片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内容当作文化的教育,这是对长期以来把教育当作知识传授的一种颠覆。在文化范畴谈教育,就是变知识传授为文化宣传、变知识灌输为文化探讨、变知识授受为文化交流、变真理服从为思想理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二、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策略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策略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策略。

  把辩证唯物主义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策略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策略论的具体阐释。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的决议中,*提出了教学十原则,俗称“十大教授法”,其内容是:

  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2、由近及远;

  3、由浅入深;

  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

  5、说话要明白;

  6、说话要有趣味;

  7、以姿势助说话;

  8、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

  9、要提纲;

  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十大教授法”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些原则和策略目前仍不过时。

  三、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作用,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在本体论作用上是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作为一个策略论能够独立存在的理由,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与实证主义的联系,但是他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正是他的实证主义态度。何以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策略,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策略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理由,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定性,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策略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证主义策略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策略依据。

  四、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策略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策略”。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策略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5

  [摘要]:*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 *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 结合

  1、 *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医药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4、*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

  既然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20年,*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人缺乏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5、*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三国、水浒、西游”*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让*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2008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 薛金星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 林晨主编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6

  摘要:*传统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目前,国外掀起了一阵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国内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通过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国民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认识,进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促进全世界文化交流的意见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和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曾在一评文章中读到这样极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话语“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钱物质充溢着人们精神领域的今天,可以说这样的呼喊无疑是向*静的文坛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惊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动是无法言表的。近年来,人们都追求物质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写作都要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本该在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进步的历史时期文化应有更高的发展,文化应该更加繁荣的时期,我们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却被冷冻被遗弃被毁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缺失。大量旧城改造、城区改造,甚至很多国家级别的古建筑也被频频拆掉,取之以具有欧美风格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每个城市都是高楼林立、千篇一律,而国人却以此为荣,君不见我国的琼楼宫阙拥有着*最为经典的传统文化精神。城市已经步入欧美的后尘,可是节日呢?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人人狂欢,而*的重阳节、端午节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了。对*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尽。

  我们国内不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现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国外影视剧、港台剧、和书籍中对于国外节日的影响,耳濡目染的人们在圣诞节,无论是商店还是大街上都装饰着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之类的,还搞出很多的庆祝活动。国民一片欢腾,却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属于我国的节日。而在我国的重阳节、端午节,与之相配的教育活动、举家一起进行活动少之又少。只是成为一家人在一起吃喝、旅游的噱头,并没有触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现在的孩子知道屈原的少之又少,对端午节的来历更是迷茫。而一直重视历史传统的韩国竟然抢先将端午节申请为它国的文化遗产。这种情势下如果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将会遭到严重的流失,也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看看当今举国“崇洋”的现象,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并不能责怪谁。而是因为我国近年来一直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然而,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和有必要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并不只是制定只条规章制度、在学校里开几门传统教育课就可以实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需要从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从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细微之处做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在他们的影视剧作品中无不时时向国民渗透韩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而我国的影视剧中,大多以宣扬欧美的生活方式为荣,太少结合国内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的例子。

  作为对国民最为直接的具有教育作用的影视行业,应当担负起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国民身边的历史责任。同时,我们应当制定出与*各项节日相配套的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和庆祝方式,以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规划,保护好历史文物式的.建筑。当前,*开始重视构筑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高度重视*传统历史文化和文物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应有的地位,文物保护采取了一定抢救措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走进春天。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就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对被拆毁的文化,他们痛哭流涕,到处奔走,保护*的古建筑、古文化。而我们现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就是需要培养出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又具有世界一流水*的专业技能的文化工作人才。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灵魂、是血液,是经济腾飞的根基。没有根基的发展是疲软的,就仿佛没有翅膀的飞翔,是飞不远的,甚至还有跌下来的可能。从古至今,一个朝代的更替先从对国民进行渗透教育开始,因为他们明白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传承意义以及对于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汉唐盛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引得世界各国朝服,无论是汉唐舞蹈、汉唐建筑,汉唐的文字和文化至今都被韩国、日本等国家传承至今。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灵魂,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传承下去,而且我国的古典礼仪、传统哲学,都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这个世界最为珍贵的礼物。当今世界乃至*都存在世界观混乱、礼仪失序的乱象。若想要改变世界乃至我国这种混乱之象,唯有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中华文明才能拯救。我们的**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本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在他的《之江新语》以及各种报告中,到处可见《大学》、《中庸》、《论语》上面的名句,深刻引用*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引起了一阵举国上下学习*传统文化古籍的热潮。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和具体的操作流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多极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作为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在世界上注入一股维护和*的清流。各国都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民族力量,而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之中,文化的竞争将会成为未来最为基本的竞争。面对世界各国不断向国外输出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我国国民正在遭受着国外文化糟粕品侵蚀的现状,我们要加大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力度,从日常的生活中向国民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力量,让这种力量自觉地融入国民的血液,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明、素质。让文化力量,最终成为国民凝聚力和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力量。我们一定要以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节日教育、影视剧传媒渗透、保护*传统文化建筑、加强中小学文化传统课程,不断探索适合*国民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构建专属于*民族的特殊的精神境界。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步伐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尊重历史,用进步的发展的眼光去解读,去传承,去发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民族,一个追求厚德载物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力量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民族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连接的桥梁和工具,对于国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历史文明古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犹如长流不息的长河,作为现代的*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我们积极倡导和*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的今天,时代,历史呼唤、提醒我们务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7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正在现代化,虽然*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位于亚洲东部、太*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在*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参考书目:

  陈书禄《*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何锡章《*传统文化十二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曹德本《*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马敏《*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8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指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古代文化,它是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揉合并存的复杂体。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创建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开辟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精神文化的视角,综合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多种界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总和;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第三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综上所述,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其中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发生影响、作用,并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对此观点,学界无人置疑;那些过去产生的,但是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响的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对此,学界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实际作用是否是判断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对现在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作为判断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我们就要问,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呢?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内化为支配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甚至于积淀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至于一种文化能否对现存的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也不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还和现实的很多因素有关。我们要探讨传统文化必须以承认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为前提,而不能以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功能为前提,肯定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

  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成分和结构上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进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化中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进入未来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未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结构呈现为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其中第三层次的涵义是传统文化内涵中规定其本质的方面,它是对传统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涵义的综合,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看,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在*范围内产生、生长,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整体。

  传统文化因其文化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传统,希腊文化有希腊文化的传统,*文化有*文化的传统等等;*传统文化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不同,欧洲的传统文化和美洲的传统文化又不同等等。传统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其自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西方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古代传统文化、中世纪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就*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先秦传统文化、两汉传统文化、隋唐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延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融时空规定于一体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传统文化,它开始于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时,是一个由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传统文化是在*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从时空结合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的,生于*、长于*,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创造*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以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传统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延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这些外来的文化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化过程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内与外、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上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语言、文字、概念、理论等表现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则构成传统文化的外围部分,内核部分相对稳定,外围部分则相对易变。传统文化因为和现代的时间距离不等,也有新旧之别,旧传统和新传统不但和现代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别,而且对现代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新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扬弃了旧传统,在内容上比旧传统要丰富,因而对现代的影响也较大,旧传统远离现代社会,其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

  *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派别的内容庞杂的文化总体。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的哲学、传统文学艺术、传统宗教、传统科学技术等;从学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从文化的社会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显文化和隐文化;从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从文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意趣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山林文化和庙堂文化;从主体的角度上,可把传统文化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成分复杂,学派众多,覆盖的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新、旧传统的对立,因此,在理论上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比较困难。从整体的文化品质和作用上看,*传统文化具有双重特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定胜天”。*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传统文化又强调人对自然的驾御和改造。儒家学者荀子主张对“自然” 应去利用它,应去征服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和”、“爱”,又强调“差别”、“等级”。*传统文化主张贵和,贵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万物讲*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施之以“爱”。《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也说,“和如羹焉”。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传统文化中,“中”、“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以此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用“爱”来实现人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通过“和”“爱”实现人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天下太*。*传统文化在强调“和”“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都是围绕着等级和差别而展开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差别意识是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

  在治理国家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德治”,又强调“法治”。传统文化中,“德”成为天地本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儒家学说的使命就是整顿伦理纲常,制定伦理规范,赋予“礼崩乐坏”的社会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用德来治国,统治者就会像北斗为众星所拱卫着那样,为民所自愿归顺。他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用“德”和“礼”来治国,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更高明,更有效。与儒家不同,法家则强调“法”,极力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结论,要“重刑而少赏”“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实际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远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大。

  传统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认“变易”。*传统文化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欢在变化中,扑捉不变的东西,在短暂易逝中留住永恒,既承认不断的变易,又追求恒常。*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关于变化、变易、生成过程的著作,*古代哲学提出了“变化日新”的重要命题。关于“变易”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产生的时间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要早,其发展水*也达到了人类朴素辩证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变易思想成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袭古制旧礼,*封建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事实上承认变化,但在心理上却反对剧烈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文化既强调“内省”,又注重“外求”。*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反向主体自身,向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知识,提升境界的内倾性的文化趋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张“心斋”、“坐忘”,*佛教也强调“识自本心”,体现在认识论中,传统文化把“内省”作为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表现在道德方面,“内省”是一种道德休养的方法。传统文化也并非一味地向内追求,它也要发之于内,表现于外,注重外求,体现出注重实践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所谓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却培养了国人敢做敢为的实践品格。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7)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考前模拟试题 (菁选2篇)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考前模拟试题1

  第1题 "颜筋柳骨"的书法风格指的是【】

  A. 颜真卿、柳宗元

  B. 颜杲卿、柳宗元

  C. 颜杲卿、柳公权

  D. 颜真卿、柳公权

  【答案】D

  【解析】 “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的赵孟頫,颜、柳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席位。“颜筋柳骨”是说颜真卿、柳公权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

  第2题 雕塑作品《拉奥孔》产生于【】

  A. 古希腊早期

  B. 古希腊晚期

  C. 古罗马早期

  D. 古罗马晚期

  【答案】B

  第3题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属于【】

  A. 哥特式

  B. 君士坦丁堡

  C. 巴洛克

  D. 洛可可

  【答案】A

  【解析】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岱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动工于1163年,到1345年整个工程最后完成,属哥特式建筑形式。

  第4题 组雕"晨、昏、昼、夜"的作者是【】

  A. 达·芬奇

  B. 米开朗琪罗

  C. 拉斐尔

  D. 乔托

  【答案】B

  第5题 中国古代书法家有"草圣"美誉的是【】

  A. 王羲之

  B. 怀素

  C. 孙过庭

  D. 张旭

  【答案】D

  【解析】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第6题 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是【】

  A. 李清照

  B. 柳宗元

  C. 辛弃疾

  D. 苏轼

  【答案】D

  【解析】 此诗句出自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

  第7题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

  A. 王勃

  B. 欧阳修

  C. 曾巩

  D. 范仲淹

  【答案】D

  【解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第8题 因为第一个提出了"美学"概念而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人是【】

  A. 康拉德·费德勒

  B. 黑格尔

  C. 康德

  D. 鲍姆嘉通

  【答案】D

  【解析】 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

  第9题 《女贵族莫洛佐娃》的作者是俄罗斯画家【】

  A. 列宾

  B. 苏里科夫

  C. 伦勃朗

  D. 马奈

  【答案】B

  【解析】 《女贵族莫洛佐娃》是苏里科夫反映改革与传统的冲突这一题材的"名作,1887年完成。反映的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依洛维奇时代俄罗斯教会分裂的主题。

  第10题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

  A. 《第十二夜》

  B. 《亨利五世》

  C. 《麦克白》

  D. 《罗密欧与朱丽叶》

  【答案】C

  【解析】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第11题 以画虾著名的现代国画家是()

  A. 张大千

  B. 刘海粟

  C. 徐悲鸿

  D. 齐白石

  【答案】D

  第12题 电影、电视属于()

  A. 综合艺术

  B. 语言艺术

  C. 表情艺术

  D. 实用艺术

  【答案】A

  【解析】电影是由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画面与声音、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电视艺术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属于大众媒介。

*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考前模拟试题2

  民乐<二泉映月>

  作者:阿炳,本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阿炳饱受人间的艰辛和苦难,在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他在二胡、琵琶等乐器方面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二泉映月》是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在逸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概论论文(扩展8)

——*高考艺考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菁选2篇)

*高考艺考艺术概论复习资料1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高考艺考艺术概论复习资料2

  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学科性质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的科学体系。

  学科任务

  1、系统和全面地阐释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的艺术观。

  2、了解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艺术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3、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造、接受和批评。

  研究方法

  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2、运用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研究艺术活动的实践与发展。

  3、运用艺术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领域的各种问题。

  客体世界

  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艺术创作与制作

  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推荐访问: 概论 艺术 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1 艺术概论论文1500字 艺术概论论文1000字 艺术概论论文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