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完整)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完整)

时间:2022-12-29 13: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19页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完整)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19页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浸没实验中,能测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实验素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估计、类比、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提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教学圆柱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都为本课圆柱体积的综合练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学生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活动,可以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再到由学转教。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是讲给别人听,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从“以教定学”走向了“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呼唤教育教学回到学生的真实学情、现实认知水*等方面上来,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日益凸显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赋予“以学定教”更多的生长意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以学定教”转向了“由学转教”,即由学生的学转为由学生来教的更高级的学习生态。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合理分析问题并选择恰当算法,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反馈器一套;希沃白板、课件及5块互动大屏;投影仪;两份合作学习(实验)单;板贴一套等。

  学生准备:底面被*均分成16份的圆柱形学具16套;知识梳理图50张;预学单50张;圆柱形容器及土豆或铁块若干等。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2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圆柱体》教学设计5篇

《圆柱体》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五四分段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信息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茶叶盒,剪刀,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看,这些圆柱形状的物体。(课件出示)这些圆柱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课件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求的是圆柱的什么?(让学生边演示边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边指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会求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要求,结合圆柱的特征,用剪一剪、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便结合电脑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

  6.学习计算圆柱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你现在会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只列式不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想法。

  2.完整解答下面各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问:要求“制作笔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四、知识拓展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方分米。

  师:增加了几个面?是怎样的两个面?

  (课件演示)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体》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 例5、例6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生答:长方体的体积用长X宽X高,正方体的体积是用棱长X棱长X棱长,或者用一个公用的底面积X高来计算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三条棱的长度,或者说取决于底面积和高,那么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取决于什么呢?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录

  刚才那几个同学都很有想法,觉得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可能和XXXX有关系,有人这样说过,伟大的猜想必须要经过验证才能得到证明,否则的话只能是空想,接下来通过两组图片大家进行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怎么样进行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是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偶数分,然后用刀割开,在进行拼组,变成一个长方体,这样通过转化,圆柱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然后通过求长方体的体积去求圆柱的体积

  师:用心思考的同学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就利用手里的学习用具完成这个验证实验并完成老师给你们的实践作业纸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圆柱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圆柱体》教学设计4

  教案背景: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 (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

  二、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后作业

  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通过教学有如下感悟:

  一、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面为*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

  二、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审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圆柱体》教学设计5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3篇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1

  教学内容: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体积的推导公式,在教学时,先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圆面积的转化,由此推想圆柱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求出它的体积。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弄懂可以将圆柱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长方体(近似),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得到圆柱的体积也应该是它的底面积乘高。

  教学目标: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教学设想:利用教具演示将圆柱进行切割拼凑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再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

  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是。)

  教师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

  “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是。)

  “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

  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然后教师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教学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方厘米=0,5*方米

  V=sH=0.5×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方厘米=0.005*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②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三、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的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习: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3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

  因为这是首次学习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一开始,首先复习。目的是:一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

  一开始先复习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习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

  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习新课。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

  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到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它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习。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

  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

  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

  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

  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先将圆柱沿底面*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

  “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

  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习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

  通过以上练习,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到此结束。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1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开始提出“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怎样求?现在我想知道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或这个瓶子的容积,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的形状,把瓶子里装满水,再倒入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来瓶子的容积了”。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知识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小组同学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将圆柱体分成若干等分后再拼成长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在讨论交流中学。

  通过实验验证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小组进行如下讨论:

  (1)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高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台,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处理的有点仓促,没有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2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学习效果还可以。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学反思3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开始提出“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怎样求?现在我想知道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或这个瓶子的容积,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的形状,把瓶子里装满水,再倒入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来瓶子的容积了”。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知识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小组同学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将圆柱体分成若干等分后再拼成长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在讨论交流中学。

  通过实验验证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小组进行如下讨论:

  (1)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高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台,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处理的有点仓促,没有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3篇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小百科: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幼儿认识圆柱体的基本形体特点。

  2、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圆柱体,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一副画有基本图形的画(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自制可拆解的圆柱体一个、双面胶若干,等同双面胶大小的圆若干、表格一张(生活中的圆柱体与类似圆柱体的物体若干)、幼儿记号笔小纸条若干、卡纸若干(长方形、正方形)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

  1.小朋友,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些老朋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我把它们请出来。

  出示一副画有基本图形的画(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幼儿进行复习。

  2.接下来,又来了位特殊的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自制可拆解的圆柱体)

  (二)教师操作,幼儿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1、我请小朋友们张大眼睛来瞧瞧,这个数学王国里的形体有什么特点?从上往下看,是一个什么形状?从下往上看又是一个什么形状?

  2.教师操作对圆柱体进行解剖:先竖的解剖,打开来瞧一瞧是什么形状?

  横的解剖发现什么?切一刀看一看,切一刀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这切开来的圆一个个我把它放在一起它们的大小你们看都是怎样的?(一样大)

  垂直的切。

  揭示圆柱体概念:由无数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重叠而成的立体图形,两端的圆形也是一样大,中间部分站起来是一条直线,放倒后能滚动,这种像柱子的形体叫圆柱体。

  (三)观察操作区分比较

  1.请幼儿将自己的学号写在每张小纸上然后辨别生活中这些物体是否圆柱体?

  2.教师进行小结,对有疑意的进行个别交流指正,有必要的话就验证该物体。

  (四)幼儿制作圆柱体

  接下来,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卡纸,请你用双面胶和这张卡纸也来做一个圆柱体。

  小结:圆柱体有高的、有矮的、有粗的、有细的,只要它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站起来是一条直线,表面光滑,放倒后能滚动,不管它有多高、多矮、多粗、多细,都是圆柱体。

  (五)、生活中的圆柱体

  你能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体吗?

幼儿园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3

  活动名称:

  《认识球体、圆柱体》。

  领域:

  科学、艺术。

  执教班级:

  大班。

  执教人:

  孟爽。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

  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大班《圆柱体》数学教案 (菁选5篇)

大班《圆柱体》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圆柱体》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大班《圆柱体》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圆片和球体及圆柱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在实践中感受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小箱子,乒乓球及各种球体、圆片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半径即是球的半径。球体是有且只有一个连续曲面的立体图形,这个连续曲面叫球面。

大班《圆柱体》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圆片和球体及圆柱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在实践中感受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小箱子,乒乓球及各种球体、圆片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半径即是球的半径。球体是有且只有一个连续曲面的立体图形,这个连续曲面叫球面。

大班《圆柱体》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习圆锥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学生观察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对于这个形状学生很容易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在教学中我没有把知识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圆柱知识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教具的现场演示,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由此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高,并进一步推导V=∏r2h。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体积不变,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除此之外,转化思想也是必不可少,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徐云鸿主任说:几何直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徐老师说的是几何直观,但是对于其它在小学阶段中必须渗透的变中不变思想、转化思想也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数学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 (菁选5篇)

数学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他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体验并能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重点:能够说出球体和圆柱体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篮球、足球,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

  学具:乒乓球、皮球、篮球、足球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薯片桶、露露筒。

  活动过程:

  一、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受球体和圆柱体。

  1、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球体和圆柱体。

  师:教师里有很多的物品,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选一个喜欢的放在桌子上。

  2、讨论:你喜欢哪一个物品,为什么?

  二、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突破重难点)

  1、出示皮球,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的特征。

  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形状?他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鼓励幼儿找出教室里是球体的物品。

  小结: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三、幼儿动手操作,了解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操作法、比较法突破重难点)

  1、出示圆柱体积木。

  提问: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大吗?

  2、幼儿动手操作,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请你在筐子里找一个和你的圆柱体上面大小一样的圆形,比一比圆片和下面的一样大吗?

  小结: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的大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鼓励幼儿讲述生活中球体、圆柱体的相似物。

  延伸活动:带幼儿到户外寻找球体和圆柱体的相似物。

数学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2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个一元的硬币、一只篮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形、每人一只垫子,席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重点: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方法:

  引导法、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数学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使幼儿认识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在活动中能说出、找出与球体、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各样的形状[2-57]

  2.皮球1个,圆柱体可乐罐2个,圆纸片和长方形纸片各1张。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玩呀?

  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2.通过观察、比较、感知什么是球体、什么是圆柱体。

  (1)让幼儿说说自己发现的秘密。

  (2)比较圆纸片和皮球,了解球体的特征。

  教师:你们看,这张纸和皮球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圆纸片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而从侧面看过来是扁扁的,

  球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3)请小朋友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地球仪、汤圆、圆的糖果等)

  (4)出示圆柱体可乐罐。

  教师:“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5)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大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可乐罐,

  我们用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两头的圆比较,得出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结论。)

  (6)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教师: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请小朋友在篮子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几个圆柱体变成1个圆柱体?

  (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接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

  (7)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圆柱体的

  (日光灯管、水果卷糖、焰火筒、鞭炮、管状积木等)。

  3.趣味练习

  课件-各种各样的形状

  仔细找一找都有哪些不同的形状?

  图片中球体有几个?

  图片中圆柱体有几个?

  长方体有几个?

  4.结束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再去找找看,

  还有哪些物体是像球体的`,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

数学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4

  设计思路:

  新指南中指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数学知识探索的对象。"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球体和圆柱体的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球体、圆柱体,感知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3、发展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具:圆形纸片、硬币、海洋球、一个圆柱体积木;分别贴有球体和圆柱体标记的两个纸屋。。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今天,我带着小朋友们来到了玩具王国,你们开心吗?请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

  2、幼儿自由玩玩具,师做个别引导。

  二、自由探索,感知球体和圆柱体。

  1、过渡:刚刚小朋友们都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你们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啊?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幼儿交流)

  3、幼儿集体讨论、交流,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像这种圆片片,从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而这样转转转(立起硬币旋转)从侧面看就是扁扁的了,这就是圆形。(出示球体)像这样的物体转转转,转转转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哪边推,都能滚动,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5、请小朋友到前面的筐中找出球体,在前面滚一滚。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展示)

  6、刚刚有小朋友玩了球体,还有没有小朋友玩过其他的玩具呢?你是怎么玩的?(圆柱体,滚动。)我们现在把上面的圆拿下来,看看是不是和下面的圆一样大呢?

  7、小结:像这样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

  8、请小朋友到前面的筐中找出圆柱体滚一滚,说一说它是怎么滚动的?(圆柱体只能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三、游戏活动,实物找家。

  1、过渡:你们真棒,知道球体和圆柱体,可是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宝宝经常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球体还是圆柱体,你能帮忙来找家吗?

  2、游戏:"赶小猪"。要求:请小朋友到桌子上的篓子里,拿一个玩具把它送到贴有这两种标记的篓子里,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好吗?还有既不是球体的,也不是圆柱体的,我们放在另外一个家里面。

  3、幼儿自己操作,师点评。

  四、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1、过渡:刚刚我们小朋友都知道了球体和圆柱体,除了刚刚看到的那些,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吗?(幼儿自由讲述)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是球体还是圆柱体吗?

  3、总结:刚刚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还有好多的球体和圆柱体,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好多球体和圆柱体呢,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室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

  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这一活动中,我选用了幼儿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又喜欢玩的一些玩具来开展本次活动。在第一环中我先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自由探索滚动。通过让幼儿分别从前、后等不同的侧面观察皮球,幼儿基本掌握了球体的第一个特征即从那边看都是圆的。通过让幼儿观察皮球在桌面上滚动,幼儿知道了球体的第二个特征即往那个方向推都能滚动。在请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球体时,感觉小朋友思维还是被打开了,说出诸如足球、篮球等球类,有的小朋友说出太阳、月亮、星球也是球体。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出示圆柱体物体,幼儿知道了它的第一特征即上下一样粗。通过用圆形片进行上下两个圆的比较,幼儿知道了上下两个圆是一样大的。在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圆柱体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较确切的说出来,像我们教室里的日光灯,不绣钢管,卫生间的水管,教室门口的大柱子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还是掌握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在对接两个圆柱体时,通过大小一样的圆柱体和大小不一样的进行对接,幼儿知道了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对接以后还是圆柱体,而不一样大的两个对接后就不再是圆柱体了。整个活动下来幼儿对活动内容基本掌握了,但是在活动中我没有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如果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操作,我想会更好。

数学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教案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知道球体、圆柱体的名称,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

  2、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发现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不同方式。

  活动重点:

  幼儿看一看,玩一玩,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活动难点:

  幼儿理解圆柱体上下两面是大小相同的圆,中间一样粗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每组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里有各种球体圆柱体的实物和一些不能滚动的物体,另一个为空篮子);幼儿活动材料;铅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

  1、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请你们找一找,哪些东西会滚动,把不能滚动的东西找出来放到空的篮子里。

  2、通过与伴交流、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3、请个别幼儿说说能滚动的东西与不能滚动的东西各有哪些。

  二、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1、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观察他们在外形上的不同。

  2、请幼儿与同伴说说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和条形纸量圆柱体,小结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5、教师总结: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圆的物体,我们就叫它球体;

  从上到下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的,我们就叫它圆柱体。

  三、比较球体、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

  1、每人拿一个球体、圆柱体滚动,观察他们的滚动方向。

  2、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幼儿向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总结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球体可以朝着任何方向滚动;圆柱体横着才会滚动,竖起来就能站起来。

  5、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特征。

  四、寻找并辨别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1、我们已经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球体和圆柱体吗?

  2、教师出示一些球体和圆柱体,供幼儿观察。

  教师出示的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多为幼儿经常能看的到的,比如挂在墙上的钟表;被子筒;街边特别的建筑等。

推荐访问: 圆柱 教学设计 体积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篇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