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五台山佛教文化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当代研发利用

五台山佛教文化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当代研发利用

时间:2022-10-31 0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文化的根本,也是构成五台山学的基石。在三晋文化及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办好《五台山研究》,以刊促学,学研并进。有效保护、利用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凸显出新的现实价值,使之不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三晋文化的重构、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无疑也是保护世界遗产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文化;人文价值;五台山学;研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4)01-0003-05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众多,人文精神丰裕。五台山佛教文化作为山西重要的历史人文遗产,在三晋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评审,将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作出如下评价:“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这是以世界眼光和尺度对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所作的权威评价,对我们深入认识、研发、利用五台山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迪。

一、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与现代意义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孕育于华北大地,环五台山地区逐渐形成,延续2000多年,伴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并影响到世界佛教文化发展,兼具自然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与现代意义的特色文化。

(一)五台山佛教文化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是承传中国文化的活生生的范本。

在中国佛教史上,五台山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东汉永平十一年(68),佛教传入五台山,创建大孚灵鹫寺,遂成为中国的“释源宗祖”之一。北魏时,孝文帝在五台山构建了12座大的寺院,且使五台山成了文殊道场。北齐时,五台山又成了中国佛教的华严道场。隋代,文帝于五座台顶建寺,供五方文殊像。唐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的荟萃之地。元代,五台山已成为中国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并保存至今。明代,五台山形成黄庙和青庙、十方庙和子孙庙并存的格局。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团结蒙藏,鼓励蒙藏僧人赴五台山朝拜。在五台山佛教绵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大德高僧辈出,著述颇丰,对我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发展皆发挥过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国佛教的兴衰在五台山都留有深深的印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连续性、完整性及其丰富内涵,均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所以说,五台山佛教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佛教史,五台山佛教文化是承传中国文化的有型载体。

(二)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世界性特质,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文殊是大智菩萨。早在唐代中叶,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首府”,而且也成为了与印度灵鹫山“争峻”的佛教灵山圣地。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僧人频频来此取经求法,还把自己国内形似五台山的山脉亦称作“五台山”,亦建了专供文殊的寺院,弘扬文殊信仰。清代的三世章嘉国师曾在《圣地清凉山志》中说,五台山与古印度的金刚座、乌仗那、香巴拉、布达拉山等被世人共称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而时至今日这五大佛教圣地中除了五台山佛教仍绵延兴盛之外,其余四处的佛教则早已衰微。而唯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始终薪火相传,成为世界佛教徒梦寐朝觐的灵山圣地。

文殊信仰是汉藏佛教的共同信仰。自宋元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以来,五台山就成了汉、藏、蒙、满、回、土等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五台山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黄金纽带,而且是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佛教国家交往的绿色桥梁,因而使五台山佛教文化获得普世性,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

(三)五台山佛教建筑群无论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亚洲之最、世界之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与美学价值。

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其寺庙建筑的规制和时间跨度,均可谓亚洲之最、世界之最。早在北齐时,五台山就已有寺庙200余座。唐代,最多时达到360余座。现在五台山仍保存着自唐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百余座。这些寺庙的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布局各有特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宏伟壮观、古朴庄严、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寺庙建筑群,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将儒家的“中庸之道”、老子的“万物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仅有4座,而五台山就有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2座。而佛光寺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中历史价值最高的1座,由此奠定了五台山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台山目前还保存着自北魏以来的佛塔150余座。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圆照寺的室哩沙里塔,这座塔具有印度金刚宝塔的特色,是我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

五台山目前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146000余尊。像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彩塑,殊像寺明代“文殊十二尊”彩塑等,就都是五台山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佛光寺东大殿的彩塑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共35尊,其场面之浩大、气势之宏伟,均反映了盛唐的兴旺与繁荣。五台山目前保存有自唐代以来所创作的壁画2380.1平方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和岩山寺的金代壁画。此外,在佛造像中,还有悬塑、石刻和金属铸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悬塑,是殊像寺明弘治九年(1496)所成的“文殊一会五百罗汉”彩色悬塑。1988年,在五台山中台顶出土的2000余枚“淳化佛像金币”,是我国最好的金币佛像的代表作。除了以上各种造像之外,五台山还保存有若干画像。代表性作品有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关云长夜观〈春秋〉》,宋代的《陀罗尼咒经》纸卷和元代管道开、仲姬氏画的《观音绢轴》等。在书画作品中,则有明万历年间的《金字华严经》80卷,康熙御书《心经》1卷,特别是五台山藏珍楼中保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尤为珍贵。此外,还有明代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画的十八罗汉,以及汉、藏、蒙、满、梵、日等6种文字的经书5万余册;石雕、石碑、联匾、梵钟、石幢、宝塔、汉藏乐器、牌楼、石狮、悬塑,还有传说故事、古今诗歌、灵迹等等。五台山荟萃了自北魏以来各个朝代的文物古迹,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与美学价值。

(四)五台山佛教文化遗存为研究已经消逝的皇家佛教道场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见证。

五台山是中国皇家佛教道场文化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例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与佛教的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帝王们经常通过佛教来护国佑民,加强民族团结。由此形成了皇家佛教道场文化,即帝王亲自或派其代表在宗教圣地举行法会、祈福消灾。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早在北魏时就成为皇家佛教道场。从北魏孝文帝开始,1000多年来共有5个朝代、9位皇帝18次到五台山朝山拜佛,举行法会,祈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这些活动所涉及的年代之久远、数量之众多,是其他佛教道场所不能比拟的。至今,五台山现存大量皇家道场的物质遗存,除建寺赐物外,撰文树碑40余通,题匾赐额67块,御制诗词300余首。菩萨顶主要建筑所采用的黄琉璃瓦顶,及其山门所采用的汉白玉栏杆之“陛”,就都说明它是古代皇帝才能使用的规制。这就为五台山留下了丰富的皇家佛教文化,也使五台山佛教文化得以连绵不断地传承。这些遗存,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与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帝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文化、历史的发展和已经消逝的佛教皇家道场文化均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五)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避暑胜地、旅游胜地,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台山是将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以5座台顶为代表的古夷平面在经历断块造山抬升之后,发育出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成了清凉高寒的气候。“五峦巍然、气候清凉”,正好与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等文殊菩萨传法的道场相吻合,遂成为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文殊道场,也是海内外游客梦寐向往的清凉胜境。五台山盛大隆重的佛事活动、久远精美的佛教建筑、别树一帜的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都足以成为吸引僧侣朝拜、游客观光的招牌。而其作为佛教圣地、避暑胜地、旅游胜地的旅游价值和产业价值,更使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在不同层面上得以凸显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是由于五台山佛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所以对之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深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创造性地进行现代转换,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均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五台山学”,办好《五台山研究》

1985年,在山西省社科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五台山研究会,同年创办了《五台山研究》杂志。1987年,在“全国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提出了建立“五台山学”的命题。20多年过去了,在以山西省社科院为中心、以《五台山研究》为平台所聚集的诸多热爱、研究和支持五台山发展的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五台山学”的构建已经初具规模,时至今日,建立“五台山学”的历史机遇与实际需要已经与时俱至,且正在与日俱增。

(一)“五台山学”的学科定义

“五台山学”是以五台山方域之名命名的交叉学科,揭示五台山的形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五台山学”是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在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多学科研究中,涉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地质、生态环保、佛教医药、佛教音乐等诸多方面,也是人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五台山总体价值的科学路径。[1]

(二)近年来五台山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于五台山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基础性文献的整理、校录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楹联牌匾》《五台山碑文选注》《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山西寺庙大全》(上中下)等,这些著作无疑为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山西寺庙大全》(上中下),全面展示了山西儒、佛、道的发展史略。200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台山文化》丛书。该丛书由5个分册组成,分别是《五台山佛教史》(上下)、《清凉山传志选粹》、《五台山诗文撷英》、《五台山文物集锦》、《五台山旅游揽胜》。其中,崔正森先生著的《五台山佛教史》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项目之一,曾获得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内著名学者任继愈、黄心川等,国外学者镰田茂雄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中国新闻》、《世界宗教研究》的文章指出:“该书是一部五台山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望为呼之欲出的五台山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台山六十八寺》、《五台山》、《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和《五台山寺庙》等,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概述了五台山的自然风光、佛教历史、僧风民俗和文学艺术等。山西各大旅行社均将《五台山六十八寺》,列为“导游的必修课本”。2005年,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一百零八寺》,现已有中、英、日、藏文等4种版本,先后再版15次。佛教音乐方面的著作有《五台山佛教音乐》、《五台山佛教音乐总论》,该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山佛教音乐作了详细地阐述,并对佛教音乐的形式、音阶、曲调及结构等作了深入研究。五台山佛教音乐为中国音乐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也是中国佛教音乐北方派的代表。专著《正说五台山》《文殊智慧之光》《中国密教史》《文殊智慧哲学精义》《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五台山——恒山绿岩带金矿床地质》等书,则以独特的视角推动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有近几年完成的多项省部级课题,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填补了“五台山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具有启发意义,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三)以刊促学,学研并进

《五台山研究》作为五台山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近30年来为促进“五台山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在全球视野下开展“五台山学”研究的学术擘划与理论支撑。《五台山研究》从创刊伊始,就立足五台山,放眼海内外。注意集中本省的研究力量,着力发表一些具有创新意义和学术内蕴的新成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优异之作,以使刊物始终保持良好的学术生态和较高的理论水准。栏目设置有“宗教学研究”、“佛学研究”、“五台山学专论”、“文殊研究”、“遗产保护”、“佛教医学”、“名人与高僧”、“生态环保”、“风俗民情”、“地质资源”、“佛教音乐”、“文化交流”、“五台文苑”、“寺庙揽胜”等,既凸显五台山佛学特点,同时又有宏观佛学理念的精心架构。“五台山学专论”、“文殊研究”、“遗产保护”等专栏,已成为该刊的形象特色领域。

迄今为止,《五台山研究》已出刊118期,发表论文2000余篇。这些文章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多角度展示了五台山文化的最新学术成果,并纾解了五台山历史遗留下来的300多个疑难问题,形成了深得社会认同的学术成果。目前,《五台山研究》已覆盖到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泰国、尼泊尔诸国和我国的港、澳、台等27个国家和地区。《五台山研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

2013年4月23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针对《五台山研究》所刊发的我院科研工作者所撰写的《关于构建五台山学的思考》文章作出重要批示:“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人文的角度,构建‘五台山学’是一个积极的倡议,而一个学科的构建需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有热心的研究者,我以为,研究者多了,成果多了,其学必成,《五台山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平台,积以年日,定有功成。”袁书记的这一批示,在充分肯定五台山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与重要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既认同构建“五台山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对如何推进“五台山学”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擘划了路径,设定了目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根据这样的定位,我们院党组按照袁书记的指示精神,研究制订了构建“五台山学”的具体行动规划,以积极推进“五台山学”的构建与发展。

一、把“五台山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纳入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将“五台山学”研究纳入山西省社科研究重要课题之中;对开展“五台山学”研究与交流进行专项支持。

二、以省社科院为中心,以《五台山研究》为重要平台,积极组建五台山学的研究机构,拟设立五台山研究中心或五台山研究院。整合与汇聚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学术力量与科研成果。

三、加强“五台山学”的人才培养,采取特聘、引进、外出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认知能力与学术水平。同时,热忱邀请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定期来并授课

四、充分发挥《五台山研究》作为载体与介体的作用,通过宣传五台山研究和佛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而不断提升五台山的知名度和学术品位及其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五、加强《五台山研究》编辑部的建设,在人员配置及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推出精品,全力编好刊物,使《五台山研究》杂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待条件成熟时,将刊物从季刊扩版为双月刊,并增出《五台山研究》英文版。

六、充实“五台山学”数据库,不断延伸和丰富学科内容。

七、加强“五台山学”的研究与交流。可定期举办五台山学国际学术会议与论坛,同时走出去进行海内外学术研究交流。

八、制定“五台山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九、与敦煌研究院建立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战略性合作机制。

十、创办五台山文化网站。

十一、组织力量,陆续编撰和出版《五台山学文库》系列丛书。

正如袁书记在批示中所指出的,一个“学”的构建,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有热心的研究者,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协作与支持,需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三、将五台山佛教文化纳入山右文化研究,有效保护利用山西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遗产

五台山佛教文化对发展文化事业具有多学科、全方位的巨大借鉴意义。由于五台山的文化积累十分丰富而又极其精粹,所以必然会对山西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五台山景区打造成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领域的标杆项目、国内一流的旅游品牌。在此情势下,把五台山佛教文化纳入山右文化研究,有效保护利用山西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遗产,使其凸显新的现实价值,使之不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三晋文化的重构,对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无疑也是实现保护世界遗产的一个最佳方式。

省委书记袁纯清曾强调:“五台山既是一部厚重的佛教史,又是一部丰富的建筑史,魅力无限、价值无限,要保护好、利用好。要以五台山景区为中心,把握旅游消费集中性、集约性的特点,把握人们对放松身心、快乐身心、修养身心的追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政策力,以人文五台山为核心价值建设国际、风光、休闲、会展五台山,打造礼佛、观景、游览、休闲、会展一体化的高品质服务业集群,使五台山成为国内外最富盛名的品牌,实现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跨越,带动文化旅游强省建设。”落实好袁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推进“五个五台山”建设,构架“五台山学”的学科建设,足可以促进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把人们的需求和五台山文化的精神内核融为一体,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崔玉卿. 关于构建五台山学的思考[J]. 五台山研究,2012(1).

推荐访问: 当代 人文 独特 研发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