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试论中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中的问题

试论中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中的问题

时间:2022-10-30 15: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于提升教育史教学水平、促进当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性质,论述了教育史的价值,并简要介绍了教育史教材编写的情况,最后提出了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方法。

中国教育史记录描述了我国教育的形成与衍变历程,是一门研究型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其有着着人文性、思辨性、展现性与应用性等方面的价值。在教育史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应用正确的方法、坚持正确的原则,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应挖掘教育史的现实意义,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这将会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深远地影响。我们将就上面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1、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教育史主要是以我国教育自形成至衍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状况为研究对象的。从学科内容的层面看,其有着同其他学科相似的内容梗概,如概念、原理、理论与事实(现象或事件);从教学层次的角度看,本科阶段所开设的有教育史论著选读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史与教育制度史。在知识体系层面,教育史囊括了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两大类,具体为教育思潮、教育论著、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任务、教育事件等。在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教育史不但表述了教育发展的脉络、规律以及基本史实,而且还突出表现了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以及执着而奋进教育精神、高尚而风雅的教育品质和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完成教育史的学习后,能够更好地感悟到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与悠久历史,进而养成优秀的教育品质,使我国教育的优良文化、品质、精神、传统与思想在下一代教育者身上得以继承与弘扬。

从抽象的意义层面看,我国教育史所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在历史中形成、衍变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事实,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教育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教训和经验,为促进当代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提供有较高参考价值与意义的借鉴,进而使我们能够对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进行可操作性的预测,让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与教师的培养更为合理有效。

2、教育史的性质

中国教育史指的是教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衍变历程,其所记录的是有关教育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长达五千余年悠久的历程,纵观人类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像我国一样拥有如此漫长的教育史。对这一历史的详细记载,有利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方便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效开展,对于师范类学生而言,教育史是一门必须修读的基础课程,与此同时,这一课程也有利于学生们教育素养的提升。伴随人类认知教育的过程,教育思想及相关理论也从无到有的丰富起来。所以,对教育史的良好掌握,有利于教育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史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育史的学习,同时还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认知、强化学生们逻辑思维。理论知识的学习、现象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具备比较、历史、实践以及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而教育史的学习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储备的提升,同时还可使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能更具厚重感与历史感,即察古观今增强问题认识的深度。

二、中国教育史价值的论述

无论是被看作一门课程还是一门学科,教育史都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人文性、思辨性、展现性与应用性四方面。若想使以上所列举的价值得以体现,学习与研究教育史的学者一定要具备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精神领悟的能力。

1、人文性价值

人文性价值主要发挥育人树才的作用,其所追求的是个体价值的体现,是教育史精神的、心灵的外在表现形式。学习与研究教育史的这一价值主要是靠感悟体验的方式方法,具体包括理念升华、道德熏染、情感陶冶与心灵净化,以培养出注重人文价值、情操高尚的新一代教师。我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家涌现出来,他们的高尚品格、教育精神、教育理念与教学风范在教育界被良好地传承下来,并且已经在教育领域沉淀为一种稳定的品质与优秀的传统,这一品質与传统值得当代老师们去继承与弘扬。教育史除了拥有厚重的人文性,还有着毋庸置疑的科学性,因此它应当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使教育界的优良传统与品质在当代教师身上得以体现与发扬,进而有效发挥教育史的人文性价值。

2、思辨性价值

思辨性价值主要作用是对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与本质进行探索与阐述的,其体现了教育史学术方面层面的价值,是教育史思辨的、主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研究教育史的方法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主要包括综合、分析、归纳与总结等,其目的是为了发掘并阐明历史上各教育史实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能够对教育史的发展有更为理性的认知,避免感性认知所导致的误区。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使教育史更富民族性,是促进我国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一点。这要求我们要弄清我国教育史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具体内涵与趋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更好地服务于富有民族性的现代中国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便有效发挥了教育史的思辨性价值。

3、展现性价值

展现性价值的主要作用是对教育史在某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状况进行描述与再现,体现了该学科的真实史实性,是教育史记述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研究教育史的方法是以实证性为基础的,具体包括考古、训诂、考据、校勘与注疏等,其目的是对悠久的教育史进行还原再现,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与了解教育史本来的面貌。

4、应用性价值

应用性价值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对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修正,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这一研究教育史的方法主要包括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在研究教育学的过程中,多以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进行对比,以促进我国当代教育体系更好地发展。要想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事业,我们就需要对目前相对落后的中国教育体系进行修正或改革。故当前教育史学的研究工作应首先服务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多为我国教育系统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借鉴。教育史学不但有着基础学科的特性,而且还有着应用学科的诸多特征,故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应更多的借鉴教育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其应用性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

三、中国教育史的教材编写

近些年,纵使教育史研究的相关学者在教材的编写上付诸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但是现行的教材中还是存在思想贫困、史料缺乏、面面俱到、观点陈旧、内容繁复等诸多方面的缺点,这样的教材并不适合用于教学。鉴于此,编写适合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教育史教材有着非常重要现实的意义与影响。近几年,我们在教材的压缩、净化、适教化等方面加强了投入,同时也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众多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史教材面世,这大大促进了教育史教学与学习的顺利开展。在众多教材中,《中国教育史》在时期划分、性质设定、体例设置、内容范围与篇章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性尝试。

首先,根据教育的本质特性,本书将我国悠久的教育史划分成古典教育与当代教育两个阶段。这一划分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此教材学习教育史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与性质,进而更好地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内容、特点与状况。另外,将近现代以及当代中国教育的内容添加到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我国教育的全部发展史。

其次,本书中教育史的论述内容是有时间截止下限的,即二十一世纪初。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已有六十余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育史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较好地了解。在为这一成绩感到骄傲而自豪的同时,还应多进行古今对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促进未来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最后,本书不仅着眼于教师该如何教而且还注重学生该如何学,使本书兼具教材与学材两重属性。现代教学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适应这一特点,满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需求,本书在安排体例时,采取了绪论与目、节、章、篇的层进结构。另外,本书在每篇正文的前部分别设置了提示或者导言,以便学生在深入学习前能够对本文的内容梗概与主旨大意有大概的把握。同时,在每章最后设置了同本文相对应的习题,包括拓展型习题、能力型习题与知识型习题,以加深、巩固本章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每章还附有相关网站链接与参考读物,便于学生拓展视野与思维。

四、中国教育史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

就中国教育史而言,其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式、知识讲授式、史料引证式与理解记忆式等,还应多运用探索发现式、交互讨论式、理论思辨式与体验考察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活动,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应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可安排学生轮流承担课程的讲解任务,进而在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还需做到实践同理论相结合,将所在地区的史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每一地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史学资源,可安排组织学生对这些资源进行实地的访问、考察与参观,以增强他们对教育史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过程中的现实感与历史感,展现教育史教学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品味,进而切实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与实际效果。

另外,在教育史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手段应多运用现代技术与新型材料。除了粉笔、黑板以及纸质教材等传统教学用材外,可对各类新式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网络资源、光盘、投影仪等,以方便进行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知识掌握评价体系,如改变期中、期末考试评价体系,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课程作业在评分体系中的占比,这样有利于淡化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一考定性的缺陷,给予教学形成性以更多的重视。在教授教育史课程时,教师不但要将教育发展的脉络、知识以及相关史实讲解清楚,还应突出教育史中所弘扬的优秀高尚的精神、文化、传统、品质与思想等,致力于将上述精神、文化、传统、品质与思想传承给新一代的教师,以得到进一步地升华与弘扬。

2、研究方法

對于教育史的研究,良好的研究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试验,我们总结了两维论、五结合、6W-W等研究原则与方法,以便提高教育史的研究深度与效果。

(1)两维论原则

两维论即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这两项基本原则是学习教育史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与方法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并没有把握到两维论的精髓与实质,它们一直受到了实用化、教条化与庸俗化的的长期影响。很多人甚至觉得两维论已然过时,从而寻求其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然而,两维论的基本属性是辩证的、发展的、客观的与科学的,这对于教育史的学习仍然适用。

(2)五结合的研究方法

为有效发挥教育史研究的意义,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其一,古今结合,即将历史过去同现实存在联系起来。在研究教育史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并思考当前教育问题或现象的历史渊源与历史萌芽的问题以及教育史应如何发掘其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教育的问题。

其二,论史结合,即将理论罗辑同历史联系起来,是思辨与考证的结合。在研究教育史的过程中不应死记硬背、死搬硬套,而应重视锻炼自身的思辨能力,以亲身体验与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还应在研究教育史前打好理论基础,综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如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不仅能够加深教育史研究的深度,还能对教育理论进行拓展,使教育史学习与研究的范围更开阔。

其三,中外结合,即在研究教育史的过程中应做到中外对比,包括跨时代与同时代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同外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与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借鉴与对比中,强化对教育史的理解。

其四,史实结合,即将历史同实践联系起来。这要求我们在研究教育史的过程中,不仅应联系当前的教育实践,还要联系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只有将两者都进行联系结合,才能发现教育变革中所存在的问题。

推荐访问: 教育史 中国 试论 教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