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近五年(2013—2018)散曲研究述评

近五年(2013—2018)散曲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29 17: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梳理近五年来的散曲研究,发现成果不断增多,大致可分为文献整理辑佚、散曲本体研究、曲家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本体研究中的内容研究仍是主流,约占总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其中硕博论文约占总体数量的四分之一,而文献整理辑佚成果最少。当下散曲研究呈现出更为深入系统,但也可能出现重复化倾向。散曲研究应在加大文献整理辑佚的基础上,结合文体交叉、学科融合开辟新的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散曲;散曲学;散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12-0078-07

散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自任讷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将其从笼统的曲学中独立出来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散曲学。较早关注散曲学的是杨栋先生,他在《中国散曲学史研究》中将广义的散曲学定义为指一切与散曲有关的学问,包括以散曲本体为对象的直接研究成果、历代的散曲批评与研究成果以及对前代的散曲批评、研究成果的批评与研究。① 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将元散曲研究分为文献资料整理、曲家考订研究、散曲艺术形式、题材内容研究等。② 郑海涛在《散曲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第十二届中国散曲及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将其归类为元明清散曲研究、近现代散曲研究、散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散曲自身文体特征、散曲与其他相关文体研究等五个部分。③ 21世纪以来,散曲研究不断丰富,笔者搜集整理近五年(2013—2018)散曲研究成果,共计160余篇,大致分为:文献整理辑佚8篇,散曲本体研究120余篇,曲家研究20余篇,其他相关研究15篇。

一、散曲文献整理与研究

文献整理与辑佚是研究的前提。近几年散曲辑佚成果主要包括:欧阳春勇《全明散曲补遗——〈洗心亭诗余〉中的散曲》一文对赵时春《洗心亭诗余》中的散曲做了增补辑录,其中小令15首,套数6套,并标示出南北宫调。④ 蓝青《全明散曲》辑得此前未收录小令7支,套曲4套,其中程敏政小令4支,李春芳小令1支,王悦套曲1套,栾邕套数1套,罗明祖小令2支,套数2套,并对王悦存在争议的4支小令亦加以对照辑录。⑤ 张海涛《张綖诗文补辑》中新辑张綖诗文15首,特别是散曲[南吕· 一枝花],对研究张綖意义重大。⑥ 丁淑梅《〈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曲〉·新词清赏书集收录散曲研究》考察了《怡春锦曲》的作者、编者、评者、序者,并分列陈述了选录的15位作者的25首散套,认为这些散套成为家堂班会、宴饮歌场传唱的流行时调,其中女性歌者叙事使得散套呈现出叙事维度与抒情形象的变异。⑦ 这些文献整理与辑佚为散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资料储备。

散曲辑佚之上是文献整理的思考与总结。汪超宏《关于明清散曲辑佚的思考与实践》对“什么算散曲”“曲家朝代归属”“作品主名”作了讨论,并提出散曲的辑佚应以确凿的文献为主。⑧ 李占鹏归纳总结了任中敏先生在曲学整理上的成就,对其编纂的《散曲丛刊》《新曲苑》《敦煌歌辞总编》《元人散曲三种》《元曲三百种》《优语集》等曲籍总集作了述评。⑨ 刘英波《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研究的深化——以散曲家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为例》总结了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在纠正曲本选作谬误、了解曲集版本、把握曲文内容和促进散曲文献数字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意义。⑩

二、散曲本体研究

文献整理辑佚的基础上,散曲研究可分为散曲本体研究和散曲相关的其他研究。近五年研究仍以本体研究为主,包括散曲文体特征、散曲内容、散曲與其他文体关系、其他角度的散曲研究。

1. 散曲文体特征

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研究文本体裁特征、本质及规律的学科。本文的文体特征主要指对文本体裁特征或本质的研究。语词特色、用韵修辞和曲牌体式是散曲的直接特征,也是文体特征研究的重要组成。近五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共14篇,其中语词研究3篇,用韵修辞5篇,曲牌体式6篇。

胡云晖考证释义了元代散曲《鹰犬从来无价》中的蒙古语词“酥蜡酒、俺吃剌、俺亦剌、哈必、把力、五儿尺、五尔答、五鲁打、绰儿只”等。汪琦通过语料库对元散曲的“含彩词语”进行了结构分类和语义描写。 金欣欣结合周德清《中原音韵》的相关内容,考察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品的闭口韵押韵情况,证实周德清“三个闭口韵只可以每韵单独押韵”观点的正确性。 王红以鲁国尧《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为参照,对明代山东籍曲家的用韵情况进行了分析。

王艺翰  和赵义山  分别对叠字体[叨叨令]和元曲[哨遍]套式作了讨论。谢伯阳《“带过曲”新论》列表统计了元明清三代的带过曲,认为带过曲需满足“同宫调或异宫间同管色,曲调间衔接和谐美听,首尾一韵到底,且所带之末曲能收煞作结的二至三调”这几个条件,且最紧要的是“曲调间衔接紧密美听、起收圆满”。 而在《重头同韵小令与重头无尾套数之辨》一文,谢伯阳认为构成重头无尾套数的曲牌必定是小令用牌调或具有单用牌调性质的牌调,且大多由词调蜕变而来,其产生缘起于传奇组场中的短剧和过场戏,是剧套向散套的延生。 曾永义《论说“曲牌”(之一)——曲牌之来源、类型、发展与北曲联套》罗列分析了南北曲曲牌的来源、类型,讨论了曲牌的发展以及北曲联套的特征和组合方式。 曲牌和联套体式是散曲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研究难点,曲牌和联套研究有助于更好解读散曲的内容和特征。

2. 散曲内容研究

内容研究是散曲本体研究最主要的形式,主要有两本通论性著作、27篇硕博论文、52篇期刊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散曲内容研究数量众多且不断深入系统。这部分成果可分为以曲家为线索的散曲个案研究和以时代为线索的散曲研究。

(1)以曲家为中心的散曲个案研究。以曲家为线索的内容研究即以曲家为中心,研究某个曲家的全部或某类散曲,概括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创作特色等。可分为少数民族曲家、女性曲家、当代曲家(由于数量有限,一并放入以时间为中心的散曲研究)、古代名家散曲研究等。近年少数民族曲家研究有7篇,涉及贯云石、薛昂夫、阿鲁威、不忽木、杨景贤等。李淑宁认为阿鲁威《蟾宫曲》前9首在作品名称、所娱对象、词句情节、“香草美人”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屈原《九歌》的创作手法,而在结构内容、句式字数、节奏韵律等可见其创新之处。 潘殊闲从阴与阳、乾与坤、龟与占卜、三阳交泰这几个卦象解读了维族散曲家贯云石创作的易学思想。 关注少数民族曲家创作仍是研究的热点,有利于不断补充和完善曲学研究。郭梅讨论了我国曲学史上最后一位闺秀作家陈翠娜的5首题画散曲的艺术特点及价值,指出题画散曲强化了绘画的阅读性。 另有门岿《发乎真情 自然本色——解贞玲〈清风斋咏怀〉散曲评说》一文解析了解贞玲创作的散曲集《清风斋咏怀》。

推荐访问: 散曲 述评 五年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