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标准化助推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

标准化助推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

时间:2022-10-28 13:1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为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模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在省质监局、省财政厅的正确领导、协调下,由渤海大学负责总体方案设计,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大连海洋大学、省农委信息中心等单位参与配合,辽宁省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建立水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团队,为试点地区的农、牧、渔业生产和加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科技服务,建立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追溯体系,通过企业辐射带动农户,实现农科教和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试点企业及农民的收入。

围绕主线: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及其标准化试点这两项试点工作的主线。目标是要通过试点的实施,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公益性科技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新路径,在我省逐步形成从农产品源头生产、加工、储藏、流通到追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在破解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服务现代农业中取得成效。因此,辽宁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主要面向在我省具备一定优势的水产、畜禽、果蔬三大產业,以水产、畜禽、果蔬三大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为切入点,主要围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农业信息、疾病防治等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和服务保障标准的编制和制修订,实现标准化试点与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的有机融合,利用标准化的手段来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按照试点项目工作要求,项目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主线,以11家试点企业(区域)为依托,采取政府+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按照制定的相关标准,指导水产品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水产品无公害安全型饲料配制、水产品无公害工厂化养殖、水产品池塘生态混养、水产品养殖水质控制与生物修复、水产品口服营养型免疫增强剂及配制、水产品养殖病害快速诊断及综合防治、水产品养殖疾病生物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水产品药物残留控制与检测、水产品长距离物流保活与保鲜、果蔬安全生产检测监测、果蔬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及无公害高效栽培、优质绿色果蔬病虫害安全防控、果蔬优质安全生产营养调控、果蔬优质安全贮藏保鲜加工、果蔬生产智能化管理等二十余项关键技术的推行,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入手,大幅度减少药物、化肥、保鲜剂等化学品的投入量,打造全程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逐步建立起符合我省实际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模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增强企业研发和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对创立产地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

试点项目在省质监局和省农村综改办领导下,解读有关项目管理文件并指导、监督项目实施工作;由渤海大学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协调省标准化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委信息中心等省直相关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拟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项目实行重要项目活动申报制、项目工作月报制、项目中期考评和验收制等制度,实现年项目初有方案、中期有考评、完成有验收、全程有监管。及时召开各类项目工作会议,布置各项项目工作、交流试点项目工作经验,为项目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由渤海大学组织制定了《辽宁省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试点目标、实施内容、资金管理、职责分工、总体工作步骤、保障措施等,并联合其他几家单位的技术支撑,建立了标准化试点信息沟通机制,促进经验交流和标准推广应用。

2014年上半年,在省农村综改办组织下,召开了试点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参与项目的各个单位精心选择了试点单位,为扩大试点奠定基础。

项目考核以农民满意度为基本评价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家服务团队与依托企业深度合作,以规范标准为指导,为试点单位、合作社、农户、养殖户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产业附加值提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提升。具体考核指标包括: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服务机构成立、运行制度文件齐全;服务机构分工有序、人员职责明确;制修订的标准符合当地实际;试点指导记录真实、齐全、整理有序;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服务对象满意度85%以上;通过标准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使试点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5%以上等。

五种模式:有效深度服务三农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完善服务模式,总结出“科企深度融合式、科企合作研发式、联合化全程服务式、科技顾问注入式和专家政府任职式”五种服务模式。

(一)科企深度融合式

项目确定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科企合作协议,为企业技术产品研发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选派专家服务队队长张青等5名骨干专家长期入驻企业,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张青为首的专家工作得到企业高度认可,张青被任命为企业总经理,拥有公司30%股权,作为主要决策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她的带领下该公司逐步迈上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企业的快车道,公司带动几十万农户,年增收10亿元。

科技服务团队开展主要工作如下:一是与企业共同组建蔬菜种苗研发中心。进行蔬菜种苗繁育技术的研发,推广了蔬菜种苗工厂化繁育、自动化精量播种、温室内环境智能调控、黄瓜双断根嫁接种苗繁育、种苗激素调节及肥料施用等5项新技术,优质种苗生产推广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引领了区域蔬菜种苗产业持续发展。二是建立蔬菜新品种引进及蔬菜标准化种植体系。针对公司蔬菜品种较少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建立的实际情况,科技服务团队为公司引进优良蔬菜新品种,开展引进品种试种、筛选、品比、检测、种质资源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品种繁育和生产示范。按照绿色蔬菜生产要求,开展相应技术组装、配套示范,建立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控制蔬菜中硝态氮、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三是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和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培养专业育种、种苗繁育、种子检验、加工、储藏等科技人员80人,同时帮助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用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留住更多优秀的人,促进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高速发展。

取得成效:项目在海城市耿庄、中小镇建立项目核心示范区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面积30000亩。举办技术培训班20余次,培训农民2200余人次。现场技术指导30多次,指导农民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项目区化肥施用量减少15%,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设施蔬菜产量提高15%左右,增加经济效益45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科企合作,有效解决了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了企业研发能力,扩大了生产规模,壮大了企业实力,企业年销售收入达8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700多万元。企业、农户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

(二)科企合作研发式

高校或科研院所具有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具有优势,高校或科研院所可作为企业的技术依托,通过加强科技交流、共同攻关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支持,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共同促进科技与地方经济发展。

渤海大学与凌海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海产品深加工产学研合作协议,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已取得初步的经济效益。而渤海大学与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签署的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已结出累累“硕果”——两家单位共同开发的“復杂成分地下海水在渔业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均获得盘锦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大学辅助研究的“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在试点项目的支持下,光合蟹业公司扩建了中试车间、选育车间、试验车间和研发综合楼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省农科院蔬菜所与铁岭依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科企共建协议,并组织科技服务团队编制实施方案、技术规程,对蔬菜安全生产加工的相关技术进行示范推广,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带领辐射区菜农参观试点单位,扩大标准化示范效果;指导基层服务站及当地农技部门工作等。以铁岭依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凡河镇贺家村基地为核心,其位于边家村的合作社为试点单位,铁岭县设施蔬菜栽培区为技术辐射区,以企业带动合作社,以示范区带动整个铁岭县设施蔬菜生产。

取得成效:建立核心示范区300亩、示范区2000亩。扶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5个,带动农户600户,开展科技培训26次,田间指导36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份,培训农民1096人。示范推广5类23项技术,为项目区制定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等主要蔬菜作物的生产技术规程4个,提高了示范区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示范区蔬菜品质明显提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以上,核心示范区果蔬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A级水平,单价提高10%,亩增收2000元,示范区增收460万元,企业、农户满意度均达95%以上。

(三)联合化全程服务式

以紧密依靠当地政府为立足点,项目组与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联系、紧密合作,为企业在争取相关项目、扩大企业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科技服务团队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点,示范推广的“避雨栽培”“设施栽培”“周年采摘”等新技术,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调研企业在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召开项目技术咨询与讨论会,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企业和农户更加信赖与依靠专家,有力地推进了项目的实施;以打造一支留得住的人才队伍为关键点,项目组积极打造基层服务站,对项目区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基层服务站的建立,“土专家”队伍的形成,使科技真真正正的能在项目区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取得成效:建立了以绿佳农、鸿远、惠农葡萄生产合作社为核心的示范基地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3000亩。对核心区空气、土壤、灌溉水、投入品和不同生长时期葡萄果品进行检测,建立了全程检测体系,协助企业申请条形码,实现葡萄从生产、贮藏加工到销售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此外,在示范区内推广控产优质栽培、避雨栽培、新型架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堆肥、新型肥料应用、生物反应堆、病害快速检测、生物农药、物理防虫、高效低毒农药、无害化贮藏、智能控制等10余项新技术。带动合作社8个,农户1000户,培训农民1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册;减少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30%以上,提高了葡萄的品质,保证了果品质量安全,提高了销售价格,在今年葡萄价格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核心示范区的葡萄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出50%,亩增收1000元以上,企业、农户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

(四)科技顾问注入式

与企业在产业开发、技术集成与推广和科技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根据企业需求,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生产操作技术标准,并运用于生产实践。

取得成效:

1、朝阳本色蔬菜科技服务团队通过协助企业完善生产基地组织管理模式、解决关键技术、提供个性化科技服务,助推力企业有机蔬菜出口。示范有机毛豆、青刀豆、菜花生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重茬和标准化问题。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鲜毛豆1120公斤,毛豆下茬西兰花更是创下亩产3650公斤的项目区历史单产纪录,仅下茬西兰花的经济收入就达到4000元。

2、海城鸿远南果梨科技服务团队推广的南红梨今年产量达500吨,每吨果8000元,总产值达400万元,比同等数量的南果梨高300万元左右。推广的早金酥梨总产量达100吨,每公斤果4元,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是南果梨的3~4倍,早金酥梨盛果期亩产可达5吨。项目区内6个南果梨示范园,优质果率平均为78%,比上年提高以上15%以上。推广的壁蜂授粉和果园应用机械化等措施使每公斤果成本下降0.4元左右,同时提高的工作效率。通过采用诱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1~2次,提高了果品安全性。

3、义县佳百瑞树莓科技服务团队通过项目实施,建立核心试验区50亩、示范区200亩,辐射推广1500亩;现场指导87次、125人次,集中培训20次、55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份;引进2个树莓新品种;示范推广树莓整枝调控、平衡施肥、病虫预警机制等8项集成技术;实现夏果型树莓亩产952.3公斤,较上年增产24.9%,商品果率提高12.5%,增效52.8%;秋果型树莓亩产855.2公斤,较上年增产32.4%,商品果率提高15.7%,增效66.4%;在保障树莓稳产优质前提下,在示范区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达30%,示范区树莓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A级,此外,帮助企业制定树莓酒企业生产标准和海尔特兹树莓生产技术规程。

4、建平春风蔬菜科技服务团队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广了国内外设施果蔬优新品种5个及其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建立核心示范区200亩、示范区800亩,核心示范区蔬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A级标准,单位面积效益提高了10%以上,核心区、示范区亩效益平均增加2000元,辐射区亩效益增加1000元。项目实施大幅度提升了项目区设施果蔬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产业化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减少了农药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了科技贡献率,促进了我省设施农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五)专家政府任职式

围绕食用菌栽培、加工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组建科技团队,全面为瑾宁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科技服务。科技团队队长兼任为岫岩县农办副主任,协调相关工作,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

瑾宁食品有限公司、省农科院科技团队和地方食用菌专家组建食用菌技术服务站并制定产品生产计划,确定产品收购品种、质量和数量,并与“德圣”“宏山”“利人”“二林”等十多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签定了香菇、滑菇收购协议,收购量在800万袋,辐射280家食用菌种植户,收购金额2000万元。合作社社员按食用菌技术方案进行规范化生产,进而有效的达到了产品的一致性、安全性,企业、农户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

取得成效:推广滑菇新品种、新技术800万袋,单产平均增加15%,纯效益增加500万元;推广香菇新品种、新技术1000万袋,单产平均增加10%,纯效益增加700万元;推广菌糠生产平菇100万袋,节省生产成本100万元;项目区产值1.67亿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农户满意度达95%以上。項目组在鞍山槿宁食品有限公司、岫岩县石灰窑子镇汤池村、雅河镇同心村、牧牛镇钟家村分别对食用菌基质、产品,灌溉水,大气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的分析,检测地滑子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的相关要求,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标准成果:23项标准填补空白

渤海大学、省标准化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委信息中心等单位根据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等,经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及前期调研、分析,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确定了标准体系框架,并确定了标准起草责任人。每个责任人负责一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再由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教师、科技人员等进行研讨及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深入养殖场、加工厂等一线企业和农户进行现场调研后,制定了25项相关标准的初稿。相关标准在相关试点单位进行了实施后,责任人再次组织相关专家、养殖场和加工厂负责人及一线生产的工人等对初稿进行了研讨,对各项标准进行了再次修改,形成标准的最终稿。最后,由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对制定的标准进行了审议把关,并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制定标准的送审稿。该25项标准经专家审定,决定将科技资料相关的3项合并为1项。最后,23项标准均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

在试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通过23个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培训工作,不仅填补了相关标准的国内省内空白,而且专家服务团队与试点单位的深度合作为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养殖户等提供了全方位、全产业链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满意度95%以上;促进了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产业附加值提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提升,为全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累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推荐访问: 社会化 助推 标准化 进程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