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PBL:实现学生生态成长的助推器

PBL:实现学生生态成长的助推器

时间:2022-10-21 09: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 PBL,问题导向,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52-06

2013年南通市中考历史试题整体感觉难度适宜,紧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科课程目标,本以为学生定能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但最终成绩并不理想,笔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学生基础太差?还是教学出现了偏差?弄清问题缘由方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为此,笔者随机调取了大量学生答卷,再次仔细审视学生作答情况,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现将粗浅思考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以试卷31题、32题主观题为例,试题呈现如下:

31.(9分)1953年,新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请回答:

(1)阅读下列图表:

回答:据图1所示主要成就,说出“一五”计划中相应的基本任务。(2分)指出图2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请说出你所知道的两位模范人物。(2分)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2分)

32.(1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法西斯国家最终战败。请回答:

(1)举出德、日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发动的突然袭击事件各一例。(4分)

(2)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美、英、苏、中等国家结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阅读下列材料: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通过《开罗宣言》。宣言规定日本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都必须归还中国。

1945年7月至8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

回答: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大活动。(3分)参加这些活动对中国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3)阅读下表:

回答:结合表格内容,概括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3分)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题目本身的缺陷,32题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大活动,如果改为“归纳材料里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大活动”就更准确了,因为学生认为,材料中的中国的活动是显而易见的,无须赘述,由此就误以为是要说出教材中相关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等活动。但是,题目的点点瑕疵不应该成为教师的托辞。

首先,教师运用“背多分”理念指挥教学应是罪魁祸首,一些教师将鲜活的历史抽象成干瘪无趣的知识点,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想“以不变应万变”,这让学生失去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事实上,历史人物及他们的品质岂是背诵能了解的?笔者曾经到一所学校调研,有一位教师诉苦说,她是教研组内教得最认真、最辛苦的老师,因为全组只有她在教学班级配备了默写本,每堂课她都会默写,还一一批阅,可是全校调研考试,她所教班级学生考得却是最差的。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使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讲授法”,课堂上,学生没有任何的话语权,所谓的师生活动就是老师就教材中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历史人物姓名、活动进行提问,学生在课本上找到,读出来、划出来,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表明,由听讲所获得的知识在两周后的保持率只有5%。如果没有任何史料与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和体验,忽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在考试时,学生即使识记住了某一知识,却由于不会准确提炼史料信息,压根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更遑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教师专业素养欠缺,缺乏必要的钻研精神,知识水平仅限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性知识,教学时就事论事,缺乏生动的“点”,也就无法串成纵横联系的“线”,无法从宏观上建构历史的时序与阶段特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是断裂的、缺乏深度的,甚至是模糊的。如此,学生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当成“举出日本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突然袭击事件”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可能只记住了这几个名词。

此外,日常教学评价远远滞后于中考命题,教师不研究命题,认为那是专家的事,这就造成学生平常所做练习与中考命题的脱节,造成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可能会完整说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却无法根据成就示意图指出相应知识点,学生也许能熟背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时间、标志、意义,却归纳不出材料里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大活动,同样,学生能说出抗日战争的意义,却对“结合表格内容,概括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不知所云。

如何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笔者认为建立基于PBL理论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以上转变的有效途径。

PBL教学法是Poblem-Bsed Laming的简称,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根据国内外PBL教学研究结果和我们在PBL教学研究中的体会、认识,现将PBL教学操作模式展示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以课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自学研究的问题体系,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当然,问题设计的形式和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1.基于时空建构、搭建主干知识体系的问题设计。如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我们可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下图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你能在图上标出这三个政权吗?这三个政权后来又是怎样更迭的?你能否画出变更示意简图?

再如复习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建国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其中有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作简单归纳,完成下表:

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有效避免学生就“点”学“点”,张冠李戴。

2.基于学科价值导向的问题设计。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问题设计将是生动的、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如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关于“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下列人物均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请从中选出一个人物为他配上合适的颁奖词。

要解决以上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资料的收集研究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提炼他们的优秀品质。这一研究和提炼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品质。

3.基于材料研究的问题设计。围绕史料展开设问,有益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教学中,可以呈现一组史料,并围绕史料设计问题:

材料: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

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后形成拥有40多个企业、2000多万元资产的大生集团。

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1905年,创办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1912年,“举私家之藏书公诸其乡”,建南通图书馆。

1919年,在城西南桃坞路建更俗剧场。

——摘自《江海文明之光

——南通历史文化概述》

2009年初国务院在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指出: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

结合以上材料,你能试着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色吗?

材料所举史实,既是对张謇其人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也是对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的有力佐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帮助他们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在解答32题第3问时,就不会那样浮于表面了。

4.基于学科学习技能培养的问题设计。历史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明确指出:“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可见,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学习技能的养成。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美国经济的发展》,可设计如下问题:二战后后美国经济发展跌宕起伏,阅读下图,并请依照示意图阐述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专题复习“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及经济的发展”可通过以下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说明和论证:

请独立完成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中国与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实施的重要政策对比表格,并由此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走向的形成原因。

5.基于学科追问习惯养成的问题设计。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教教材,把讲授教材结论性知识当成教学的终极目标,使得学生学完一课、一个章节后,对历史的了解却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追问、质疑习惯。笔者听过若干节《经济重心南移》,课后,教师多会提问:自然条件发生的哪些变化使经济重心南移?这堂课就算基本完结了,学生普遍感觉不好理解、枯燥,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之后再加上若干个追问,如: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前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北宋时期自然条件的变化具体指哪些?北方森林植被为什么会破坏十分严重?自然条件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可能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依据PBL的5-S基本原则科学实施

根据PBL的5-S基本原则可将教学实施过程提炼为查找资料、自学解疑、分组讨论、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四个步骤。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查找教材等课程资料独立思考,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机分组讨论课程设计中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并指定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意见不一致可辩论,每个小组长要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结果和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归纳知识体系,精讲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对学生仍未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探讨解决,但要给予相关的提示和指导。这种操作模式革除了传统的教学观,将课程设计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学习由盲目变为有目的的、主动的探索过程,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保持率。

(三)运用多元可行的评价尺度有效监测

PBL教学法在课程的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兴趣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要经过对知识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通过多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学生逐步获得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该过程是开放性、生成性的,但如果我们的评价是紧缩的、预设的,那必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益于准确分类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利于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此,PBL教学法强调提供各种评价尺度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监测。

1.在考查学生知识积累中促进学以致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基本历史史实,识记核心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理解,对史实做出合理判断。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再现历史史实、阶段特征。如某同学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为题写了一段文字,可其中有5个地方写错了,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正,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史实: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等的差异,形成了南方以种植粟、北方以种植稻和黍为主的格局。黄帝治水的成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我国农耕文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秦穆公主持兴建了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在考查学生知识建构中张扬学生个性。

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思教授提到的SOLO类系统的五个层次,清楚地表明在SOLO分类评价中,质的变化是从多因素建构层次向关系建构层次的转变,即学生能独立地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历史结论。而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张扬学生个性可能的评价试题。如:某同学计划以“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题出一期板报,他找来了下面这张“中国印刷术外传图”,设计了“看一看”栏目,可引导学生解读此图中的历史信息。

因为初中学生的知识不像高中学生那样全面,所以本题答案不求面面俱到,也不强求学生要高度概括,大意正确即可给分。如写“中国的印刷术在什么时间传入哪个国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国家)比……(国家)早(或晚)”,“印刷术由中国传到了……等国家”,“印刷术由中国传遍了世界”等,只要表述符合史实均可。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的识图解图能力。

3.在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能力中优化测量结果。

长期以来,对于中考是否应该将历史学科纳入记分体系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在于学科的测量结果不够优化,未能将历史素养高的人才突显出来。中考试卷中要么是绝大多数人都能答出来的识记题,要么是区分度不高的怪题、冷题。要突破这样一个怪圈,可尝试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来优化测量结果。

如:2013年南通中考卷31题第一问“指出图2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若改成“从图2中你看到哪些信息?结合你所学到的有关历史知识,简单谈谈你的感想”,可能更有利于测评学生的能力。因为它更侧重于考查学生依据历史材料(信息)形成观点的能力,以及“史由证来,证史一致”意识的形成与运用水平,不以面面俱到地再现历史知识为目的,也不提倡学生简单地抄录教科书中的相关字句。

在评分方面如学生提出评价性的观点,如“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产值下降”,可酌情加分。能把事件放入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中审视,辩证地提出观点。如“大跃进导致工业产值片面上升,但农业产值下降”,如能进一步提出“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反思是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可酌情加分。在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方面如学生能提到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如“我在一本名为《×××××》的书中看到……”,“我曾在××网上看到过……”,“长辈告诉我……”等,可酌情加分。

这样的设问和评分,既有对学生掌握知识量的等级评价、测量,又有对学生思维深度的质的等级评价、测量,同时还着重区分了关联结构度的水平层次,这恰恰就是中等学生和优等生的区别所在。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当我们用“问题导向学习”(PBL)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辅之以更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学习兴趣就会被更好地唤醒了,我们的课堂必将成为学生生态成长的助推器!

【作者简介】施小红,女,江苏如皋人,江苏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测评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推荐访问: 助推器 生态 成长 学生 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