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尽一片匠心,成就神圣健康事业

尽一片匠心,成就神圣健康事业

时间:2022-10-28 0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王鲁宁是经历了我国部队医学院学习、临床实践,又去美国哈佛医学院深造过的老一辈医学工作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学习、工作三十余年,是老年神经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她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工作者,是为中国老年医学、老年神经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专家。

金秋9月,走进解放军总医院西院阳光洒满南窗的一间斗室,走近坐在一张老式办公椅上的王鲁宁,听她讲述军医大学求学与行医之路——

立志学医:师从恩师 务实求真

1968年王鲁宁高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许多同学跑出校园到北京大学去看大字报,而她却是把书桌搬到教室外水塘边安静地读书,但最终学业还是被迫中断。1970年大学恢复招生,当时已赴内蒙古工作的王鲁宁被单位推荐去第四军医大学做工农兵学员,这时才实现她的求学梦。通过两年潜心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原北京军区总院的神经内科做临床工作,这是行医之路的起点。

在那里,王鲁宁遇到了当时在军内知名度很高、在国内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张葆樽和安得仲两位主任,“张葆樽主任的人生经历非常值得我佩服,他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一位小兵, 50年代自学俄文,后来可以独立翻译俄文书籍,刻苦钻研精神可见一斑”,王鲁宁回忆道,70年代的神经科医生,不要说核磁共振了,连CT也没有,临床神经科的各种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就是凭借神经科病史采集及系统的神经种查体,再加上腰穿和脑超声,做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面临这样的条件,要求医生对病史的了解,对病人查体的步骤都非常严格,也正是客观的技术条件差,才磨练出他们这一代人扎实过硬的基本功。

7年住院医生的工作,使王鲁宁得到了临床工作的基本培训和锻炼,也正是在这一时间节点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考制度恢复了。1979年她幸运地报考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黄克维教授的研究生,这是她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师从黄教授是我的幸运。黄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3年的研究生学习为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王鲁宁直言,从专业上来讲,黄老最鲜明的特点是探究真理的学术精神,临床过程中只要发现有什么问题,就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再去实践中验证。“黄老严谨的学术作风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批学生”,王鲁宁介绍道,“在神经科学术界,黄老创办了《北京市临床神经病理讨论会》。讨论会的特点就是北京市各大医院出示疑难病例,通过病人的病理结果,来验证临床的诊断治疗,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后来,我们把这项学术活动延续至今达40年之久,除了非典期间停了几个月,每个月一次,从无间断,这在全国范围的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项目中也不多见”。

“除了学术上的严谨,黄老还直接地提升了我们的英语水平。我能找到最贴切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诲人不倦’。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都深造过的黄老,英语水平是一流的,面对英语基础薄弱的我们,不厌其烦地从一个字母、一个单词的发音来纠正。”回忆当初的学习经历,王鲁宁感慨万分,那时解放军总医院里其他学科的导师们对其学生也是口传心授,清晨6点钟开始英语学习口语训练,当时医院里的果园边,仨一群俩一伙,满溢着教与学的热情。

1986年王鲁宁被黄克维教授推荐到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神经病理室做访问学者,开始了她的深造之旅。

潜心治学:开拓眼界 精益求精

在美国学习的这段经历,对王鲁宁回国后在解放军总医院开展老年医学认知领域的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初到美国哈佛医学院,王鲁宁对当时国际上已经开始重视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充满了好奇:在神经病理实验室里,她看到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切片。患者的大脑已萎缩得像核桃仁一样,它的病理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又如何治疗?当时的美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他们对于阿尔茨海默病非常重视,这个病是一个社会负担很重的病,随着智力减退,不只是患者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他的家庭负担也会很重。此时,王鲁宁敏锐地联想到我们国家当时还没有面临严峻的老龄化的问题,那以后呢?随着我们国家未来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人们的寿命势必也会延长,我们国家也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这种情况也有可能会发生……有了这份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好奇,与一份心怀祖国的前瞻性思考,她格外用心学习,也为她日后将老年神经科领域的研究定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埋下了一颗种子。

结束了海外的学习,她回到了解放軍总医院西院工作。解放军总医院西院实际上是相当于总医院的老年病房,所在科室的罗毅主任和汤洪川主任就带领她开始了一些老年医学神经科疾病的研究。在“八五”期间,王鲁宁在国内率先确定了老年痴呆的课题,那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在后来这几十年里,王鲁宁教授相继担任了老年神经科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们所在的单位为首批国家教育部,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老年医学重点学科,奠定了老年医学发展的基础;她带领团队建立了脑库、DNA库和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库,这“三库”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老年医学研究数据库。她曾在重要国际及国内会议担任组织工作,如1999年国际老年精神科学会北京地区会议"神经病理与神经影像"专题会议主席,作为专业科学家于1998年和1999年两次参加国家"香山会议";同时,她的团队把神经科发展,由阿尔兹海默氏病,扩展到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包括睡眠障碍的问题,承担并参加多项军内外课题,她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军内外奖项,个人获得过军内三等功。她参与创建并担任过主委的“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学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改变了社会观念,推进诊疗与护理能力的提高,分会现已成为“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在中国唯一的正式成员,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那颗几十年前埋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一棵大树,并且枝繁叶茂。

健康愿景:务实、胸怀、尽职

谈及她最想对年轻人说的话,她说,“务实、胸怀和尽职,”这三个词语是我努力践行的目标,也同样寄语我们年轻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务实——求真务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工作的主基调,现在用来勉励青年学者有些距离感,但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去追逐名利,也需要具备持之以恒、顽强进取的“螺丝钉精神”,开荒种树。虽然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更重要的是先当好一个好士兵!当不了好士兵的战士不应该当元帅。

胸怀——海纳百川,大道致远。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要认识到自己相对于世界的渺小。人生最大的幸福不仅仅在于成功的刹那,更在于为争取成功所经历的那些寂寞时光。年轻人要把握立身之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心怀祖国。

尽职——全民健康社会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既然选择了医生的职业,医疗的价值和目的都是不能变的,医疗目的一定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我们要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健康才是医生这个职业最神圣的责任。

几十年后的今天,老年痴呆已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全国老年认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她感到很欣慰。“归根结底来讲,应该感谢医院领导和老主任们的指导与支持,也是我们国家在科技前进的过程中,为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机遇。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是团队的共同努力与付出,是精诚团结的结果”。在医学工作实践中,王鲁宁教授所呈现出的是“功成必定有我”的一份担当与责任;在成绩面前,她永远是谦逊的,呈现出来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一份格局,这也正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写照。

为了不影响王鲁宁教授下午出门诊,我们结束了采访。从王鲁宁教授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她那以“镙丝钉精神”作为立身立业、为人为学之本的价值追求;她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

果实已挂满枝头,她在丛中笑;全民健康路途遥远,她依然走在行医路上……

一片冰心在玉壺

在王鲁宁主任的所有学生中,我是唯一一个读其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受主任的指导最多,受到的教育也最多。感触最深的是王鲁宁主任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老年神经病学学科建设“医疗保健为中心,科研为龙头,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医教研定位,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科研促发展,科研育人才”的学科发展指导思想,确立了痴呆、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以及神经病理等学科建设重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后期解恒革采访王鲁宁感受)

推荐访问: 匠心 神圣 成就 事业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