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妈妈包》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

《妈妈包》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2-21 09: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1  妈妈的包包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宝宝甚至也背过妈妈的包包。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妈妈包包里面的物品。首先我请孩子们回忆了一下妈妈包包的形状,为轮廓打好基础。大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妈妈包》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妈妈包》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1

  妈妈的包包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宝宝甚至也背过妈妈的包包。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妈妈包包里面的物品。首先我请孩子们回忆了一下妈妈包包的形状,为轮廓打好基础。大部分的包包都是长方形的,还有圆形的,梯形,爱心形。接着请孩子们说说妈妈包包里有什么?这下子可打开了他们的话闸,个个争先抢后的说起来:“妈妈的包包里有唇膏,因为妈妈的嘴唇总是很干”;“妈妈的包里有一个圆圆的车钥匙,上面有三个按钮,一个开门,一个锁门,一个开后备箱的”;“妈妈包里还有香水,很香很香。”“我妈妈还有一个钱包,里面有好多的一百块”;“还有一个零钱包,专门放零钱的”;“妈妈的包里还有一包餐巾纸,专门给我擦鼻涕的”;“我妈妈的包包里还有我最喜欢的玩具,每次出去都要带着的”

  经过讨论,我引导孩子们发现妈妈包包里都是宝宝们需要用到的"东西,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又引发了“一场战争”。接着,我将他们口述的东西画在包包里,不知不觉,包包里全都装的满满的了。

  讨论之后,孩子们的思维也被打开了,纷纷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画起来。

  此次活动首先建立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展开,所以整体效果良好。既对原有的大轮廓定型进行了复习巩固,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学习画细小精细的物品,并将其特征进行表现。活动结束,很多宝宝都能够将妈妈包里的矿泉水,手机,玩具,钱包等等进行形象的表现,也有基础略差的孩子会通过简单的图形进行表现。唯一这节活动下来我感到非常疑惑和挫败的是对于那些胆小,一板一眼的宝贝画画时的表现。他们需要每一步都得到充分的肯定才敢“下手”,并且还会问:这样画可以吗,那样画行吗。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还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引导他们,在各方面,培养他们的“胆气”,让他们做一个勇敢的宝宝。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3篇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1

  《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虽然已经教了三遍了,但人觉得不尽人意。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对课文挖不到根上,对作者深藏在文字中丰富的情感领悟不到位,老觉得自己就在文字的表层转来转去,深入不进去。这就导致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就如同在茂密的丛林中找寻宝藏,而教师就是引路人,一旦方向走偏,便会一无所获。所以每次上完课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老觉的自己没做好。一味的自责也是于是无补的。导向的错误或者偏差源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虚心学习后,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也产生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说说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小狗包弟》这篇课文,重点不是在写一只小狗,而是通过对这只日本产的有着瑞典旧主人的可爱的小狗在*中的悲惨遭遇的叙述,来揭示*的疯狂与残酷,以及*给人心灵上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认知作用)作者正是想通过自我的反思,自我的解剖,唤醒人内心的善,引发人们对*的思考,对自我的反思,启发人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错,哪怕是灵魂的污点。

  文章第一段写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以血腥的场景再现了*的疯狂与残酷;文章第七段到九段重在写*气氛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人人自危,胆颤心惊,人们只顾活命,顾不得其他。文章第十段到结尾重在写*给人身心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送走包弟后,作者便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只是有些人为了面子或其他方方面面的担忧,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感情表露出来,而作者巴金先生去勇敢的站出来,忍着内心的伤痛的把内心的伤疤一层一层的揭开,露出一颗千疮百孔的却充满人情的红彤彤的善良的心。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的认识上和对作者忏悔意义的理解上。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巴金老人进行对对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了,滚滚逝去的时间冲谈了历史的血迹,要让学生穿越历史再回到那个时代,感受当时人们的辛酸无奈真的太难了。并且我们又不能把脱离文本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历史课或政治课。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参与进来,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导引作用的。在学生缺少情感体验,缺少历史知识的情况,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文本的文字入手。仔细品读《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字字都包涵着作者的辛酸和悲苦,所以在执教时不妨从挖掘文字的深刻含义入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隐藏在文字表层下的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大概情节的前提下,对文本中的`个别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领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参与过程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使得整体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2

  《小狗包弟》是课标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篇课文,面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我认为对于这课的教学,应尽量教出新意,教出特色。以下以下是我在《小狗包弟》的教学中所得的反思和体会。

  因此我将这课的教学关键之处设为: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我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谈他们从父母或周围人口中、媒体等方面了解到的*的相关情况,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阅读交流谈这篇叙事散文的结构,再让他们关注文章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之后再让他们探究最后一段的内容。

  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而且课后这节课在学生中反应也很好,但我觉得还是有遗憾之处。认真参加培训后我思来想去觉得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法应如下:

  一、现在的学生包括自己对“*”这段历史了解都不够深入,而我在教学中却对这点有些忽略,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小狗为什么要被送走”、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等现象未能真正深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的改进方法是: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和其它途径充分查找了解“*”的相关背景情况,进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没能更有效的组织好最后的学生自我反思环节,反思不够深入,有些流于形式。这主要还是由于课前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造成的,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3

  上完《小狗包弟》,我长舒口气“我的熬煎终于结束了。”可是从上周三以来,我每天都会想起备课上课的点滴,想起老师们恳切细致的评课议课。想起刚刚开始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我明白了其实我只是战战兢兢地迈出了第一步。现将《小狗包弟》教后反思的几个方面整理如下。

  1、关于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初中教学时,我曾有过一个困惑:为什么每一届的教学中,我都做了一定的反思、调整,有的课文已经能够“摆脱”教参的束缚,讲出自己的特色了,而学生的掌握和落实,反而不如上一届讲得“四*八稳”、“面面俱到”呢?回忆《小狗包弟》的备课过程,我不是不知道“反思”“悲悯情怀”“对自己的深刻解剖”“良知”是本文的情感落脚点,可我幼稚地认为这样的经典篇目,应该上出点“新意”。而课堂结束后,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初中教学时学生给我“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其实和我这次课赛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同一个原因,我关注的是“与别人不同”、“与上一届不同”,却忘了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课文,甚至有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接触这一篇课文,那么,我怎么能为了枝叶的一点“创新”,砍斫了最重要的“根本”呢?核心价值是每一篇课文设计的着力点。

  2、教师的情感投入

  教学时,肢体语言的欠缺单一和语调的过分*稳是我工作以来很多老师都给我提出过的问题,我也一直有意提醒自己,“投入再投入一些”,甚至“夸张再夸张一点”,说实话,和从前的自己相比,还是有一定进步的。这节课堂上,反思我自己的情感,还是处于投入和抽离的反复中。在对文字内容的解读中,我能够进入到课文和课堂上,可是抬头一看到听课老师举起的相机,心里又会“咯噔”一下跳脱出来。自己的情绪不能自始至终沉浸在文本和课堂本身,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意”的心情应该放在课前,课后,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忘怀”。

  3、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的取舍

  《小狗包弟》教学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深度不够,厚度不够,和我所提的问题过于细碎,局部,解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再经典的课文,终究有一个课时安排的限制,更何况一个课时完成《小狗包弟》这样包容着语言、情感、思考极大张力和深度的经典篇目。课堂不是用来呈现我自己对课文解读多认真,多细致的过程,而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和整合,推动学生感知和思考,激发课后进一步阅读和发现的智慧。认真阅读,那是一名好读者;陪伴学生发现和挖掘,才是一名教师更重要的职责。

  4、真心地感激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台是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所期盼和呼唤的。没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合作沟通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为带动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并把它作为推进教学进程、解决课堂疑难的策略和方式。这本来是我设计时理想中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心感觉到罗老师评课时说到的“学生真的不容易”。学生的发言面是很广的,也看得出他们课前的预习仔细而充分。可是课后再梳理他们的发言,多数都是课前准备课堂呈现,他们努力地搜索自己的“库存”,从里面挑选出符合我的设问的答案,满足我这个上帝般的“顾客”。真正在这个课堂上的生成,不是没有,但是我为了环节的流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更缺乏相机的推进。真诚地感激这些孩子,十六岁的学生,课前的“威逼利诱”其实对他们是无用的,他们的努力配合,说肤浅些是“给我面子”,可我认为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面对这些我甚至还叫不全名字的新鲜的面孔,心里涌起的是深深的感动,语文,真的是学生和教师两个生命的相互成全。要对得起他们的真诚和良善,这是我最朴素和真实的心声。

  周老师说“相逢是首歌”,衷心感谢走进我的生命,让我收获*静、喜悦和充实的缘分和情义,谢谢每一位家人。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包*驴》教学反思3篇

《包*驴》教学反思1

  《包*驴》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设计本课时,我抛弃了以往的“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我用“文中都有谁运用了计谋?”贯穿了始终。一开课,我便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怎样审驴?结果怎样?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思考给你怎样的感受?并且让学生找出能够表现包大人足智多谋的词句,再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妙处,从而明白包大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与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理解包公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谋。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包*驴》教学反思2

  开学不久,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就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来到了外实校进行跟班学习。通过整整一个星期的学习,大家都有所收获。昨天是我们上汇报课的日子,领导还专程请来了教研室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同时也邀请来了我的师傅——姚老师。说实话,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想到领导对我们都如此的关心,如果自己不用心的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翻遍了课本,发现里面的文章都不是那么好上,正犹豫的时候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就是一节随堂课。”我想也是,这样其实还减轻我的负担。于是我还是照往常一样备课,只是更关注了一些细节问题。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本课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

  1、想读:一开课,我便以课题中的“审”字入手,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子?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

  2、要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并且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怎么样。在反馈时大家都找的很好,并且在概括的时候能准确的说出其过程。

  3、会读:首先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其充分的思考时间。但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会让孩子们动笔去找重点词句去理解。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课后,教研室的吕老师、王老师和姚老师都分别对我这节课作了指导。首先是板书不规范,可能这跟我*时上课也不注意这点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些环节显得是多余,比如说查字典、换人称朗读,这显得浪费时间而且用意不明白。其次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完全可以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

  还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有时应大胆的去质疑。其中吕老师就讲到在这篇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话就有些问题,仔细读了之后发觉确实不够通顺,如果加上几个字意思就清楚多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这节课结束了,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希望能通过*时的积累能快速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包的世界》美术教学反思3篇

《包的世界》美术教学反思1

  手工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个学习内容。《包的世界》这一课需要两课时来完成,其中有绘画设计,也有手工制作。但我问及学生喜欢上绘画课还是手工课时,他们一致选择了手工课,于是我就选择了手工课。就这节课,我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他们可以有不可思议的想法,也能海阔天空地想象,但我今天上《包的世界》这一课时,当我讲完小熊一家乘着火车要去哪,去干什么时,学生却没有人能回答。课后,我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并不难,怎么会一个人也回答不出来?其实原因很多,可能我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感兴趣,也可能他们心里有想法,但又不敢说出来,还有就是他们缺乏想象力。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想象就像在人的整个认识过程中一样,是整个连锁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创作的必要心理条件,促进认识活动的深入进行,更是创作活动的先导。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抓起,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今天这节课上下来,学生作品的设计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没有特别有创意的作品,这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于发展。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时这方面的训练不够,以至于学生还不能用独到的眼光去欣赏事物,用创新的手段去创造事物。

  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善于表达的现象,这就要求*时要针对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背景、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在*时就应注意上欣赏课,多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写欣赏评述,字数不限,有感觉的可以多写,没感觉的可以少写,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就有了要表达的东西。

  四、如何体现合作交流。

  课堂上,当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设计制作时,学生齐刷刷地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虽然合作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是下去看看,有些同学是忙得不亦乐乎,但也有些同学“无所事事”,等到学生全部完成作品,已经是下课了。课后我想了又想:合作交流在这里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说不定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能更快一些。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做到既有独立,又有合作,独立中有合作,合作中体现独立,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正确的分配。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妈妈的节日》教学反思3篇

《妈妈的节日》教学反思1

  《妈妈的节日》这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旨在通过学习妈妈的节日的知识,交流感受妈妈的辛苦和无私的爱,并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妈妈的形象,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同时,除了基本的绘画知识外,本课给孩子渗透更多的师感恩与爱的表达,凸显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为了与生活联系的更加贴切,我将本课调整在母亲节的前一周。上课之初让孩子闭上眼睛听歌曲《我的好妈妈》,让学生回忆妈妈*时的辛苦劳作,感受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进而,给孩子简单讲述母亲节的知识,并提醒孩子周末就是母亲节了,我们可以为妈妈做些事情,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和爱。孩子纷纷表达自己打算为妈妈做的事情后,点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画一画我们可爱的妈妈。引导孩子从妈妈的脸型、发型、五官特征、表情、动作等方面描述妈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妈妈。在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后,孩子选择画一画妈妈的肖像或画一画节日当天为妈妈做的事情,最后在作品上写上对妈妈的祝福。

  学生的作品大部分令人满意,但是孩子只是在画印象中的妈妈,虽然在课前布置孩子观察自己的妈妈,但是孩子对于表达记忆的形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在课上在孩子介绍自己的妈妈的同时,课件播放孩子收集到的妈妈的照片,给孩子更多直观的印象,效果会更好。另外,可以请孩子分角色扮演妈妈和孩子,让孩子给妈妈送礼物或为妈妈做事,并对妈妈说祝福的话,同时老师提醒此时人物的表情、动作,更有利于孩子获得视觉经验,表达更完美的作品。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妈妈的小帮手》教学反思3篇

《妈妈的小帮手》教学反思1

  《妈妈的小帮手》是分类比较的第一课时中的内容,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的物品,理解对同一类的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分的结果是不同的。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后,借助小明和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情景,首先和学生交流,“有谁帮妈妈整理过洗干净的衣服?”学生举手争先发言,说自己是怎么帮妈妈整理衣服的。有的说按照爸爸、妈妈、自己的;有的说按照上衣、裤子、裙子;有的说按照衣服的颜色;有的说把夏天穿的和冬天的棉衣分开整理……然后进行了总结,使学生知道同一类的物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接着我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拿出10支铅笔进行分类,提出要求:交流时要说明自己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结果学生有的按照铅笔的长短分类、有的按照颜色分、有的按照是否有橡皮头来分、有的按照是否有棱来分……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好地给铅笔进行了分类,然后在全班进行了总结,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学完了《分类》后,让学生回家把自己的书柜、衣柜、玩具箱等进行一下分类,通过对原有教材的进一步开发,使分类在课堂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探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同时在小组里的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3篇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1

  人们常说,缺乏激情的人生是*淡无味的,激情常常被看作一种生活态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刺激我们的大脑,挖掘潜能的时候,激情的实效性就展现了出来。对讲课而言,也是如此。

  在《小狗包弟》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的认识到激情能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使老师与同学形成精神上的交流,对于课堂的实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在课堂中,最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感染力,仔细想想主要有以下问题:

  1. 语言表达过于*淡,表情不够丰富,语调语速如同波澜不惊的水面,没有一丝涟漪。学生无法在这种*淡中抓住重点,也就无法吸取文章的精髓。

  2. 备课不够充分。课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在课堂上,需要把重点知识掰开了讲,揉碎了讲,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对重点知识进行特殊处理,也就是说,备课时缺少拓展知识。

  3. 缺少调动自己情绪的能力。在课堂讲授中,情绪不够高涨,也就无法调动学生潜在的激情。

  总的来说,课前需要充分准备,课堂进行时能充分调动自我情绪,语调语速上能抑扬顿挫,起伏有序,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我想,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2

  经历过了两次作文课的历练,今天又再次走上了讲台,给两个班的同学讲巴金的《小狗包弟》。两个半四节课上下来,感慨颇多。

  首先,充足的准备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所必须要做的。比较经典的比喻是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这个比喻虽然从进行教学培训开始就一直在听,但绝对没有自身经历过后的感慨深。走上讲台,看着一双双看着我的眼睛,本来有点紧张的心情却*静下来了。第一个课时按着自己之前的教案一步步的来,没有什么差错,到了第二课时却有点慌了,本来很多的内容结果只讲了半个多小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自己没有准备充分。虽然我把内容准备得很充分,知识点很多,比如第二课时后面的巴金忏悔的意义,以及《小狗包弟》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和行文风格,本来这两个相当重要的知识点应该扩展开来,应该占到第二课时一半的时间。可是由于自己在下面准备得不够充分,时刻害怕自己讲错了,于是急匆匆的按照教案讲出来了,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事后想起来,我可以做几张幻灯片,将写作手法详细地展示在幻灯片上,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醒自己,按照展示的思路,将文章展开来讲。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不是听过就算了。二来自己也更加从容。在讲巴金忏悔的价值时,本来是想让大家先讨论的,结果自己的思维乱了,就忘了这个环节。这两个环节没有讲好,就是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够。语文课堂处处都是活跃的,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作为老师应该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只有自己储备充足了,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老师上课时要注意与学生多加交流,不能使课堂成为老师的独角戏。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有眼神的交流。交流是一个新老师经常爱遗忘的,因为多少有点紧张,害怕教学程序乱了,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看教案,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不记得,而是紧张。看教案多了,和同学进行眼神交流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一点下面的同学是能感受到的。另外现在的"语文课堂需要更加活跃的气氛,老师和同学之间要多多探讨,多多谈论。而且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进来,还没有适应高中的课堂,活跃是他们的本性,老师应该多加利用这种特点,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深入地接收知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每一次上课就能得到一些新的收获,获得新的进步,虽然老师这条路既长且坚,但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相信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景。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植物妈妈有办法》优秀的教学反思3篇

《植物妈妈有办法》优秀的教学反思1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特别可爱的儿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喜闻乐见。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你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更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播放动画配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蒲公英宝宝纷纷出发旅行的场景,了解了苍耳宝宝挂住动物皮毛来安家的情景,知道了豌豆宝宝从豆荚中蹦出的场面……利用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将原来有点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也十分喜欢。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激情的导语和形象优美的图片中,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不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创设情境很是热闹,但自己也缺少深思熟虑,如果能让孩子根据课文情节来进行表演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那就更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知了。

  2、由于上课内容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多次朗读的环节和适当的评价环节。

  3、无论是读,还是讨论,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4、在拓展延伸方面,只是注重了课下的知识搜集,忽略了课前的资料收集,如果能后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把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搜集一下,课上再来共同讨论交流,那课堂效果就更好了。

  每节课下来,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朗读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这一堂竞赛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得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评点,好在我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有充足的资料,有足够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提升课堂教学水*。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妈妈的针线包散文3篇

妈妈的针线包散文1

  我的妈妈是一位传统的农村女性。她一辈子与庄稼为伍,以全家人的温饱为任,勤劳俭朴,毫无怨言。她不知道什么是香奈儿、LV,也没穿过华丽的服饰,甚至连背包都不曾有过。她所有过的,是不值一谈的针线包。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的针线包是一个橙色的布口袋。

  那是当时在农村很常见、也很流行的手提袋,用来走亲戚装礼品的。袋子由两块薄薄的涤纶布缝成,宽二三十公分,长四十多公分的样子,有两条同色的肩带,光身,没有夹层和侧袋。袋子虽大,但布料差,极容易刮破或撕裂。妈妈舍不得将破烂的袋子丢弃,清洗缝补后,装进她的针头线脑,就成了一个“针线包”。由于袋子是敞口的,为了防止里面的零碎散出来,妈妈*时都是把两根带子打成活结。于是,袋子满是褶皱,加上包身上一块灰白的补丁,显得奇丑无比。饶是如此,妈妈还是把它当作宝贝一样,因为家里的一切缝补的必需品都被它收入囊中!

  妈妈的针线包总是放在床头,鼓囊囊的。里面除了几枚弯针、几卷棉线和麻线、一把剪刀、一枚抵针,以及一些纳成七七八八的鞋底、鞋帮和鞋垫半成品外,还有很多碎布。这些碎布,有的是过年缝衣服时裁缝剩下的边角料,有的是从旧衣裤上拆下来的。边角料用来补衣服,旧布则可以做布鞋的里布。

  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月,这个“针线包”保障了一家人衣服鞋帽的供给和修补。

  那时,家境贫寒的我们,没能力也没条件追求时尚和品味。温饱,是唯一也是必须的需求。于是,千层鞋、百纳衣就成了乡野的主色调,浓墨重彩地填充了物质生活的真空地带。而调色师,则是同时负担繁重农活和精细针线活的妈妈。

  针线活是个*常的工作,不需要专业知识,基本上每个家庭主妇都会。但是,这一个补丁几个针眼一行线头,看似简单,里面却大有讲究。就拿补丁来说,如果布剪得不工整,针脚的长短不均匀、针脚轨道不一致,缝出来的补丁就会皱巴巴松垮垮的,既不美观,还不服帖。做布鞋更是个苦差,要经过剪裁、上浆、压合、缝补等工序。裁剪时,若鞋底和鞋帮的尺寸、角度有偏差,鞋子就会无法缝合、歪斜、不合脚;纳鞋底时,如果针脚的排列杂乱、穿线的力道松紧不一、结头处理不好,做出来的鞋底就不密实、工整,不耐穿。鞋底一般由十几层旧布浆在一起,因为浆糊渗透在里面,针尖很难穿过。每扎一针,都要对准位置,将针头直直地扎进去,一边用戴抵针的手指把针眼顶上去,一边用力扯针头。

  做针线活需要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因为,那些密密麻麻的线头,不是随意缝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则。稍不留神,针线就会扎错了位置,得拆过返工;最重要的是,针头是个捣蛋的家伙,不用心伺候,它就会狠狠地咬你的指尖一口,给你一点好看的颜色。

  小时候,我经常见到妈妈皴裂的指纹间,隐藏着无数小小的黑点。当时,我并没在意,以为是她做庄稼活留下的污迹。直到有一天,自己拿针缝键子,被针头扎了一下,立时血流如注,疼痛难忍。我才意识到,妈妈指尖上的黑点,是被针扎过后的疤痕;也体会到,妈妈做针线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妈妈的针线活,在村里是一流的。她做的鞋子,永远是那么美观、大方、舒适、耐穿;她缝补的衣服,不仅工整、服贴,还能根据衣服的颜色和破洞的形状,巧妙地搭配上同色的布块或者方形、圆形、星形等形状。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从早到晚都在田间地头忙活,即使在家里也是锅台灶前陀螺样团个不停。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缝出了一家八九口人的布鞋?也不知道,那八瓦的灯泡下,妈妈是忍着怎样的劳累在挑针引线?

  我穿着妈妈缝的补巴衣服,蹬着妈妈纳的布鞋,跑遍了山里的坡坡坎坎。我很贫穷,但是我内心充盈着满满的快乐。我从不担心鞋子脏了破了,也不怕衣服被荆棘挂烂。因为,我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妈妈。鞋子破了,她会及时地捧出一双新鞋要我换上;衣服烂了,往她床头一扔,第二天就可以穿着新补丁进学校了。

  那时候,我和哥哥姐姐们都对妈妈的针线包充满好奇,总想知道那纳了一半的鞋子是谁的新鞋,都争着吵着要妈妈先做自己的。我们也对妈妈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浓浓的爱。我们觉得,妈妈是那一米五几的个子是那么坚挺、高大。我们依赖妈妈,坚信她会永远年轻,永远为我们遮风挡雨。

  不知不觉的,我们长大了,不再穿着千层鞋、百纳衣就能笑得阳光灿烂了。我们穿上了运动鞋、皮鞋、高跟鞋、高筒靴,披上了西装、夹克、裙子、牛仔服、皮衣等等。对我们来说,服装不再是遮羞御寒的附属品,而是彰显个性、时尚、地位、品味的载体。我们哼着流行歌曲,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跟城市越走越近,离乡村越来越远。

  妈妈那个陈旧破烂的布口袋针线包也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折叠的塑料袋。塑料袋是透明的,折叠起来只有拳头大小。即使不打开,也能清楚地看到,里面除了几个通用的棉线和几枚针外,只有一把生锈的剪刀。那些鞋样、碎布,已和贫穷一起,被岁月的河流冲刷得无影无踪。

  妈妈依然惦记着她的针线包,只要家里一有人的衣服开线了,她就急忙地打开针线包。可是,再没有人觊觎她的针线包,也没人围着她团团转了。相反,在她讨好地把补好的衣服归还时,还会遭受莫名的责备与数落——现在什么时代了,谁还稀罕一件衣服?破都破了,补它干啥?补了也不要了,烂了的衣服,穿着不舒服。

  妈妈总是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般,抱着衣服喃喃地说,咋就是烂衣服了?不就开了线吗,我都缝好了,跟新的一样!

  说这话时,妈妈那掉了门牙的嘴已不关风,话一出口像就被风吹散的浮云一样变得轻飘飘的毫无份量;她的眼睛已不再明亮,缝补衣服得找小孙子帮忙穿针了;她的身姿也不再挺拔,大半生的辛劳压得她的腰再也直不起来。

  妈妈,不再是那个可以支配孩子的妈妈,而是一个要迁就儿女的老人了。她把那个针线包放进了抽屉的深处,跟无关紧要的零碎一起,蒙上了厚厚的尘灰。

  针线包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妈妈也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奔走在大江南北,很多时候,都忘记了那个每次离家都要送到村口还依依不舍的白发老人,更记不起关于针线包的过往了。

  我想,妈妈的针线包,已在时代的潮流中,成了历史;在有生之年,她的那手超群的针线活,也只能成为她晚年的回味了。

  就在四年前,我意外地发现妈妈肩头多了个物件——背包。

  那是一个毛线编织的黑色挎包,细长的绳子,方形的包身,大小不过一本语文本书大。可能这个包已经跟了妈妈一阵子了,黑色的毛线旧得有些发白。一条同样黑色的拉链,把妈妈的家当牢牢地锁在了里面。

  妈妈把包看得很紧,从早到晚,那个包包就像她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斜斜地挎在肩头,寸步不离。不到睡觉时间,包包绝不取下来。出门时,她更是把包包像护身符一样紧紧地贴在胸前,半寸也不让包包离开她的视线。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妈妈从农村走进城市后,赶时髦,背上了挎包。很快,我发现,这不过是妈妈的又一个针线包。包包里除了针、抵针、剪刀、老花镜,就是五颜六色的棉线,还有大大小小的鞋垫。这些鞋垫,有的还是原材料,白生生的布浆着,分开装在胶袋里。有些已经做成了半成品,上面绣着各种喜庆吉祥的图案,令人遐想。

  妈妈重操旧业,做起针线活,绣起了鞋垫。

  五年前,父亲因病离去,体弱多病的妈妈只得进城轮流跟哥哥姐姐生活。妈妈突然见不到锄头背篓,听不到鸡鸭鹅的叫声,很不习惯,无端端地闷出一身毛病。后来,妈妈做起了鞋垫,一双双精美的鞋垫从她手里做出来,穿到家人的脚上,她的精神状态反倒有所改观。

  妈妈的视力已经严重退化了,看东西总是模糊、重影。但她绣的鞋垫却工工整整、密密实实的。不漏针、不串线、不走样,精致、美观、舒适。穿上它,可以吸汗、防臭、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最关键的是,妈妈做的鞋垫经久耐穿,再怎么洗,都不会变形缩水。

  这跟妈妈严谨认真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从鞋垫的选材,到配色,以及做工,妈妈都一丝不苟,亲力亲为。错了针,她会拆上扎了几天的线重新返工;棉线的颜色,哪怕有一点色差,她都会跑几条街去配。她有做鞋垫的良好基础,但是,为了让鞋垫做得更精致美观,她还虚心地跟其它人学习新花色。从最初的几何形状,到现在复杂的富贵吉祥图案,她是一步步的摸索,一针针地积累出来的。

  当妈妈戴着老花镜,低着头,弯着腰,用她枯瘦的手捏着针线与鞋垫,从日头坐到日落,又从日落坐到日升时,我们或者正在为生活奔波,或者正在梦中酣睡,或者正在尽情地玩耍。我们从没留意过妈妈的生活,不知道鞋垫上那密密麻麻的针线是怎么缝上去的,那鲜艳生动的"图案是怎么构思出来的。我们总是在妈妈病痛发作时,简单地认为是她没日没夜的做鞋垫惹的祸,粗暴地阻止她做鞋垫。然而,一次次劝过、吼过、摔过后,妈妈像中了毒一样,又捡拾起那些针头线脑,做起了鞋垫。

  妈妈嫌市场上卖的鞋垫做工太马虎,既花钱又垫不舒服。妈妈总是说,没点事做,她全身不对劲;妈妈还说,她一年不如一年了,不趁现在动得,给我们每人多做几双鞋垫,怕她走后我们没得穿。

  妈妈的一片良苦用心,令我心酸不已。我不愿意妈妈的健康被劳累剥夺,也害怕妈妈的寄托没有着落。一次次地,我收下妈妈的鞋垫,把它当工艺品一样悄悄藏在衣柜最深处,舍不得糟蹋。

  我穿着妈妈亲手做的鞋垫,奔走在大街小巷,感觉有股股暖意从脚底升腾起来,在身体里扩散、充盈。我知道,那是妈妈的爱在支撑着我、包裹着我。是妈妈在告诉我要坚强、勇敢、坚持。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了“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满满的真情。

  对那个土得掉渣的包包,我是横竖看着刺眼,总觉得太扫我的面子。我要给妈妈换一个像样点的包包,妈妈却拽着包死活不放手。她说,那个包包跟了她几年,已经有感情了,她舍不得换。再看妈妈,我惊讶地发现,妈妈那已皱成树皮样的脸,蓦地变年轻了;妈妈那佝偻得只有一米四几的身子,突然高大起来。而我自己,一下子小了,小得只有仰起头才能看清妈妈的脸。

  我明白了,妈妈,既是生命的赋予者、生活的供给者,也是儿女永远的依靠。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时代如何变迁,不管空间怎么转移,母爱,都是最原始、最质朴、也最深厚的。它如涓涓细流,深深的渗入儿女的血液中,与这相交融;它如脚下的鞋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体,呵护着儿女的生命。

  我再不嫌弃妈妈的针线包,因为我知道,那是妈妈爱的见证,也是妈妈爱的储藏!

推荐访问: 反思 妈妈 教学 《妈妈包》教学反思3篇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1 妈妈的包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