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困与破

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困与破

时间:2022-10-26 20:20: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u}׽tM7v^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治素养的主渠道,中学政治教师就成为法律知识教学和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普法的主要师资。

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法律科目设置极少,参加工作后接受的法律专题培训也不多,这造成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对胜任普法工作信心不足,主要表现有:

一是法律知识的缺漏。据本区域对在职中学政治教师档案资料统计,法律专业毕业人数比例不足1%,工作后参加过系统专业的法律培训的人数比例不足1%。当前,《道德与法治》初中新教材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老师们在职前学习中没有专门的科目研读,在职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读。

在本区域面向全体政治教师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任课教师对当前教学中频繁出现的法律内容只是“有所了解、没有通读过”(见表1),比例最高的甚至达70%以上。法律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讲授法律概念和原理时不够专业,往往照本宣科,简单转述,对立法理念和法律原则不理解,对最新的法律案例不熟悉。常见的失误如“权利”和“权力”不分、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同于“我国法律”,等等。

二是法律情意的迷茫。中学政治教师具备三重身份,一方面作为中国公民,需要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法律素养;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法定职责;此外,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法律素养,具备法律教学能力,更好地发挥依法执教的示范作用。

“师者,人之模范也。”中学政治教师身体力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做好法治表率,才能营造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形塑与强化学生的法治信仰。现实中,中学政治教师对法律的尊崇、敬畏,相较于其他老师或者普通公民,并无明显优势,信“访”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漠视法律权威而屈服于领导意志等现象仍比较普遍,守法意识、护法意识比较薄弱。问卷调查中,仍有31%的教师对“目前的法律法规能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存疑(见表2)。一些政治教师在公众场合对学生直言“你不学可以睡觉,但不要影响其他人!”“罚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你不领情我以后就不管你了!”“这是校长的最新要求,我也没办法啊!”等言行,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

三是法律践行的缺失。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教师而言。上表1中,即使是与中学政治教师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教师法,也有67.0%的教师没有通读过。

在关于“法律行为”的问卷中,教师大多认同自身法律观念与法律行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但在“当学校制度与法律法规不相符,我会向校方反映”这一项调查中,仍有33.1%的教师不认同,其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行为仍有待改善。此外,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拖堂损害学生的休息权利、干涉学生中高考志愿填报的自主选择权等行为,也给学生作出了错误的行为示范,不利于法律践行,不利于法治校园、法治社会的创建。

二、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破

精准定位中学政治教师的地位,准确了解中学政治教师的意愿和需求,实事求是开展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开展重点突破,才能持续高效地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唱大风”。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強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具体来说,中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其中,政治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执行者,是中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中学政治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关系着广大学生和老师能否全面健康地成长,关系着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学校德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也关系到依法执教和依法治国国家意志能否得到贯彻落实。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是破解当前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困局的前提。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的目标,既要有别于普通公民的法律宣传、普通教师的普法教育,也要有别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司法工作人员的精英教育[1]。其培训内容既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内容[2],又要融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范围。

为此,荔湾区立足调查结果,在中学政治教师培训中,专门设置了法律专题课程。内容涵盖宪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为老师们“查漏补缺”,补充和丰富法律知识。

2.科学设计,量身定制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中学政治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和角色定位决定了这一群体的独特性。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德育课,中学政治教师对法律这一范畴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上的认同,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

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见图2),“实际演练/做中学”“应用”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比“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更高效。在培训中,荔湾区广泛开展法律主题的公开课研讨、微课录制与课堂应用等实践,兼顾中学政治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聚焦当前法律教学的主要矛盾,调动了全体政治教师互学互助的积极性。这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法律知识,提升教师执教法律知识的技能,促进教师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这也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易普及、更长效的途径。

3.依法治校,以身作则

中学政治教师是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的重要元素,他们既是建设者,也是享受者。[3]因此,深入、广泛地宣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法律法规“上墙现形”;完善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让法律法规“落地入心”;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让法律法规“随身随行”;严厉制裁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让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是建设法治校园之要,也是提升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本。

荔湾区每年进行一次教师学法考试,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由政治教师担任评卷教师,现场批改并点评,为同事解题释疑。每年开展一次学生法律知识测试,也由政治教师评卷,学生成绩算入学年成绩,并占20%。政治教师每学期承擔至少一次普法讲座;每年组织至少一次法律主题课外实践活动;每两年指导一次全市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校园处处可彰显政治教师的模范和魅力,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与校园的法治氛围浑然一体。

法律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勇敢直面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困,深入研究破解之策,协同创新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之路,才能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足广大师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左敬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温州大学,2016.

[2]张光杰.中国法律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5-30.

[3]潘海东,崔维云.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难题——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 2016(11):41-44.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15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推荐访问: 素养 政治 教师 中学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