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外资零售业对中国商超的启示

外资零售业对中国商超的启示

时间:2022-10-24 12:35:04 来源:网友投稿

西方零售业经过几次流通革命,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货公司和超市这两种业态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零售经营体系,但这两种主导业态并没有取代其他多种业态。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以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大型连锁超市,主要是通过配送中心辐射一批超市形成的区域化经营网络;以大型超市为核心的在城乡结合部或者高速公路边、连接众多专卖店的规模化购物中心;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的包括餐饮、娱乐、住宿等一体的综合性商场,这是大中城市主要的一种零售业态;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据统计,全球零售行业百强企业中大多经营两到三种业态,有的甚至在几种业态中同时开展业务。

外资零售业态的发展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方面

1.大型百货公司和超市的发展曾对小型商店造成了冲击,威胁了个体经营者的就业,也不便于消费者的零星采购和无汽车者及老年人的就近采购。对此,一些国家如日本,曾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限制大店的建立与经营,运用“大店法”反对垄断,以适当保护小企业。在现实中,中小企业也会由于其具有的经济合理性而继续生存下去。英国的便利店数量近年来有所回升即为例证。

2.西方国家政府对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商店的建立和营业实行一定监控。如美国在商业设施规划中将网点配置明确分为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等层次,分别调控,以保证合理建设、规模适度和有效竞争。

3.为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国外的百货商场、超市及专业店均按商品质量、价格和商店装潢的不同而明显分为高中低不同档次。这样十分便利不同顾客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到不同商店选购商品,也利于商店集中经营某一档次的商品。

以上给我们的启示包括:对商业网店的建设,政府应予以必要规划和监控,以防止盲目兴建高档商厦。目前我国进行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流通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很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存在。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商业设施建设上,要改变传统单一业态的落后状况,在城乡不同区位,针对不同顾客群,实行多种业态、不同档次商店的平衡发展。

西方零售业在连锁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的经济活动不限于本国,很大比重在国外市场进行;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与国际市场相一致;国内流通领域充分实现对外开放。

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已实现较高程度的国际化,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各大商团均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国外市场,在国外开办商店,在国外采购商品。例如法国的欧尚集团已在几十个国家建立起300多家不同规模的超级市场,占其大中型超市的20%左右。为了采购物美价廉的商品,分别在美国、中国、泰国等国家设立了采购点,年采购额达数千万美元。

2.各国又在较大程度上向国外开放本土市场,与外商合资合作建立零售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海外加盟连锁店已有3万余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

我国现在的零售业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零售业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赋予一部分内贸企业外贸出口权,使其参与国际化商品流通,但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仍有阻碍。首先,如前所述,商业企业高度分散、规模小、实力差,跨省市设点经营都很困难。国际化经营的重任最终将由连锁商店来承担,而我国连锁店在国内发展成为网络是走出国门的基本前提。其次,商业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涉及大量进出口业务,目前内外贸企业分工严明,内外贸业务脱节。外贸企业不具有进行批发、零售业务的专长,内贸企业不熟悉跨国经营业务,两者都难以开展跨国经营。总之,我国商业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尚不成熟,而培育大型商团和打破内外贸行业分工是促进商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两条根本途径。

随着零售企业的大型化,西方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呈集中化趋势,这意味着主导商业企业的巨型化、规模化可以达到规模效益:大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可以集中批量采购,从供方得到价格优惠;可以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成本;大型企业靠雄厚财力,可以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宣传、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大型商业企业的统一性、集中性,决定了它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任何一家分店的经营过失都会影响整体信誉。这就促使企业加强自律,保证商品质量及服务水平,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商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但产业集中度及企业规模仍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企业散、小、弱的状态有体制、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而体制的原因是主要的。地区部门分割制约着商业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和连锁业态的形成;国有商业企业在经营发展机制上的固有缺陷也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从业态结构上看,近年来各地偏重发展高级商厦,连锁店发展迟缓也是妨碍商业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提高我国商业产业集中度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加速国有商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商业资产的重组与增值,同时为企业提供平等的制度条件;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协调,从政策、资源上大力扶持各类连锁店这一主流商业业态的发展。

外资零售业态中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已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甚至创造消费需求的主导功能。零售商业的商流、物流组织由批零分开向批零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高度组织化转变。商业企业集团的采购中心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发料、订货,承担着经营产品的市场风险。如美国的王氏集团的产品设计中心就有了100多位专业设计人员,从选料、造型、生产工艺、宣传广告,直到柜台陈列方式,设计全套的开发内容,并提出在哪个国家、地区生产加工成本最低,何时上市。实际上把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策略、经营方式等都设计在内了。设计开发的产品按全年销售的好坏来决定设计人员的奖惩,所以产品很快就能投入市场实现商品化。商品配送中心实际上起到了批发零售、商流物流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商业的核心作用。它是集采购、送货、配货、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机构,是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效率的集中体现。例如法国的卡西诺基亚超市的食品配送中心,每天半夜零点能做到零库存,保证它负责配送的几百家超市每天都不断货、不脱销、不积压,让消费者购买到新鲜产品。

随着商业连锁集团的开发设计功能的健全、配送中心的形成,工商结合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企业开始围绕商业订单转。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自有品牌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厂家的品牌而言的。商业自有品牌的生产有两种情况:一是商家向厂家提出产品的性能、规格、质量、包装等要求,商品收购后以自己的品牌上架销售;二是商店自行生产。近年来国际大型商业企业普遍采取自有品牌的经营战略。著名的马狮百货公司是英国最大而且盈利能力最强的零售商业集团,经营的所有商品只用一个“圣米高”牌,是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狮公司在英国就有260家分店,总面积60万平方米,向其提供产品的工厂有800家,伦敦的公司每平方英尺销售额所获利润超过世界上任何零售商店。英国主要的超市有30%以上的商品为白有品牌,最高者达到54%。美国超市中有40%以上的商品为白有品牌。日本就有近40%的大型百货公司开发了自有品牌。世界百货联合会成员有20%~40%的商品都打自己的品牌。

目前,西方商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相对于厂家品牌的发展有加快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商业相对于工业高度分散化、规模小而无力承担引导、参与生产的重任。国内商业企业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开展代销、代理等多种方式建立密切稳定的工商关系,随着营销规模与能力的扩大而逐步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影响能力;

二是通过参股投资等形式与工业资产实现一定的融合,从而直接影响生产,掌握资源;

三是由易到难的自行开展流通加工业务,逐步将经营业务向工业延伸。

目前零售商业的布局也正在由市中心城区向城郊结合部转移,呈现集中化、规范化形态,中心城区出现空心化倾向。发达国家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一般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城镇建设初期,随着居民迁入,在居民聚居区开设一些满足日常生活必需的小商店,零星、松散、小而全。

2、随着城镇规模扩大,主要道路的形成,商业在原有的点状结构上沿街道延伸,形成条状结构的商业街,进而形成街区商业中心。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中心区交通日益拥挤、地价昂贵,一般居民无法继续在此地生活,向城郊结合部扩散,于是城郊结合部又出现新的商业设施,中心商业区因人流减少而销售增速减缓。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日本东京的银座、新宿区,巴黎的香榭丽大街都属于这种类型。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后,人们改变了就近购物的习惯,距离远近不再成为障碍。所以,购物中心开始相对集中,条状商业街区向块状商业圈聚拢,城郊结合部商业向郊区特大型购物中心发展,新社区逐步形成,商品齐全、档次拉开,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5、中心区居民经过两次扩散,纷纷向边远城镇转移,小区安静,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中心区逐渐萧条。

我国的商业布局在一些大型城市已经在往城乡结合部转移。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曾有过日客流量80万次的纪录,但现在只有10万人左右,在三环以外形成了很多新的商业区。上海传统的商业街南京路的客流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更多的居民已随新居所在,去城乡结合部的仓储式商场和附近的超市购物。虽然旧有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大减少,但仍有许多城市还在市中心建商业网店,以求扎堆效应。比如广州的天河城、正佳广场又新添万菱汇、太古汇等几个大型商业集团。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处于商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不应盲目照搬国外现成模式或者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模式。

推荐访问: 零售业 中国 外资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