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的效果比较

时间:2022-10-22 14: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喷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将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分为四组:甲组(35例)采用左胸入路;乙组(38例)采用右胸入路;丙组(20例)采用右胸、腹部正中、颈部入路;丁组(27例)采用上腹部正中入路, 观察四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集中在主动脉出血、肺部并发症、奇静脉出血、胃排空障碍等, 其中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组、乙组及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具有各自优劣势, 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 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手术入路;食管癌;贲门癌;效果

食管癌、贲门癌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临床主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然后较多患者术后2~3年可出现复发, 预后较差[1]。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在复发过程中, 淋巴结转移为重要的因素, 而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 又可对解剖结果产生影响, 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亦有影响, 因此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对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 其中男65例, 女55例, 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68.96±5.27)岁,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关诊断辅助检查, 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符合WHO中食管癌、贲门癌的诊断标准, 病变长度2.1~7.0 cm;病变部位:食管上段40例, 食管中段35例, 食管下段45例, 其中T3期55例, T4期65例;腺癌9例, 鳞癌89例, 腺鳞癌22例, 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将其分为甲组(35例)、乙组(38例)、丙组(20例)及丁组(27例), 四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甲组采用左胸入路:切口取左胸后外侧, 开胸后在第六肋间游离食管, 并将胃体质行弓上吻合、弓下吻合及颈胃吻合术;乙组采用右胸入路:切口取右胸后外侧, 开胸后第五肋间游离食管, 同时将胃提至胸腔, 进行胸内吻合术或者颈胃吻合术;丙组患者采用右胸、腹部正中、颈部入路:共做三个切口;丁组患者采用上腹部正中入路:做一个切口, 行吻合口瘘或者切口贲门癌根治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四组患者手术情况, 并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出血、胃排空障碍、主动脉出血、肺部并发症、奇静脉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四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手术成功率为10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四组患者共发生并发症36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0%, 主要为主动脉出血、肺部并发症、奇静脉出血、胃排空障碍等, 其中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组、乙组及丁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食管癌、贲门癌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人们健康。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能够对病灶进行抑制,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2]。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入路方式较多, 常见的有左胸后外侧入路、右胸后外侧入路、胸腹正中联合入路及上腹部正中入路四种, 不同入路方法, 其优缺点亦不相同。

左胸后外侧切口为临床最常用的入路方法, 能够良好暴露胸中段及其以下病变, 有助于对病变更好的操作及切除, 同时胸腹两腔操作时较为方便, 手术操作中不会被肝脏遮盖, 腹腔操作可通过膈肌切口进行, 能够游离胃及腹腔, 尤其是清扫胃左旁淋巴结, 而术中经食管床将胃提至颈部吻合与生理符合, 贲门闭合部位被纵隔胸膜所覆盖, 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愈合[3]。食管癌病灶较为孤立、散在、互补连接, 因此在手术操作中主张左剖胸加颈部切口食管次全切除颈部吻合, 从而有效预防复发。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 一般通过颈部换药, 胃管鼻饲营养, 患者多可愈合, 处理较为方便。然而左胸后外侧切口同时存在一定的缺陷, 病变在对上段食管癌、主动脉弓右后方部位病变进行处理时, 肿块游离难度较大, 手术切除率较低。右胸后外侧入路切口与左胸后外侧入路比较, 切口增加, 同时操作步骤增加,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这就导致术中不确定危险因素明显增加, 而手术部位暴露在外时间明显增加,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右胸后外侧、右颈和上腹入路时, 在对奇静脉进行处理时视野较好, 同时能够更为彻底的处理食管周围淋巴结;食管癌发病部位较为分散, 术后出现转移的几率明显增加, 通过术中次全切除能够最大程度的将病变部位切除。本入路共3个切口, 术中患者需要不断变换体位, 术中风险明显增加, 同时手术时间延长。上腹正中切口切口较小, 因此基本不会对患者心肺功能产生影响。然而此手术亦存在一定的缺陷, 手术能够切除的食管病变范围较小, 因此食管周围淋巴结无法彻底清扫干净。

目前临床关于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入路的选择一般是通过CT增强扫描实现, 通过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 进而选择合理的入路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四组患者选择不同入路方式后, 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其中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组、乙组及丁组(P<0.05), 由此可知, 在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 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手术入路, 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程宏忠, 王平, 彭浩, 等.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8):1960-1961.

[2]赵志敏, 李秀敏, 贺晓.豫北农村社区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19):2130-2133.

[3]张艳峰, 梅平, 李晓明.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临床应用观察.山东医药, 2010, 50(38):33-34.

[收稿日期:2014-11-03]

推荐访问: 食管癌 手术 效果 治疗 贲门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