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近10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近10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时间:2022-08-14 1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10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供大家参考。

近10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第 1 页 共 7 页 近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摘要】

  本文首先比较了我国与国际的失业率定义差异,在明确我国失业率的评价方法之后对于自 2000 年至 2010 年间失业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又从各方面阐述了我国失业状况产生的原因,分析我国失业现状。接着阐述和评价了我国失业保障体系,最后提出了一些降低失业率的建议。

  【关键字】失业率 人口问题 摩擦性失业 工资刚性 供求矛盾 失业保障体系 鼓励创业

  【正文】

  一、 我国失业率定义及近 10 年来失业率变化情况

  1、 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

  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工人人数与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此数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相关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如美国的失业率由美国劳工部统计。

  2、 我国通用的“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在失业率的统计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一个同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相同或相似的指标来进行统计,当然也没有相对官方的数据来描述。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此强调,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 岁以上及男 50 岁以下、女 45 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中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由于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称为“待业登记”,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处于等待期的劳动者即登记为“待业”。

  第 2 页 共 7 页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随着 1994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企业和劳动者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于是,1994 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也由此开始。

  3、 近 10 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情况

 上图反映了自 1998 年至 2007 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情况。由该图可以看出,2000 年前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较大变化,涨幅较大;2000 到 2001 年也有一个较大涨幅,之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上下有小幅度波动。另外从国家统计局分地区统计的各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自 2000 年以来的城镇失业登记率有一定程度,个别省市这一指标较稳定或者有小幅下跌。但

  (1)总体来看,城镇失业登记率仍然有上升。

  4、“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评价

  上文已经提到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其实其具有相当程度的狭隘性和不完全性,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失业率的状况。比如,大批的农民工实际上并没有城镇户口,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占了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尽管有一些地区会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户口问题,但也仅仅是少数)。因此,我们单从“城镇失业率”这一指标来分析我国的就业失业状况是不合适的。

  另外,“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是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由于一系列体制的不完善所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员未到相关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样有失真实。

 近年来,该指标在也多次被指出难以反映失业真实状况。在 2009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学家蔡昉提出目前的登记失业率存在局限性,应采取调查失业率。

  第 3 页 共 7 页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对此,国务院在此次常委会上提交了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的报告。这份由国家发改委拟的报告承认,城镇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失业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报告透露,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拟在报请国务院同意后,从 2011 年(“十二五”起始年)起,采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并予以公布,同时发布劳动参与率等其他辅助指标。发改委表示,2005 年,统计局研究建立了全国劳动力调查制度,开始进行每年两次的抽样调查和试算。而考虑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仍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加之劳动力调查制度尚需完善,将从“十二五”起始年采取调查失业率。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相对能更真实准确反映就业失业状况的指标为今后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 失业原因分析

  1、人口问题决定失业现状

  2000 年进行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有 12.95 亿人口。我国人口众多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个长久遗留下来的问题——毛主席时期执行了错误的政策。所以导致了今天人口基数大,人口质量低的情况。目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在进行当中,最终的全国人口总数必然较十年前有相当程度的增长。因此,人口多,并且在长期内,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人口问题首先决定了我国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口。

  2、摩擦性失业不容忽视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摩擦性失业主要存在于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中间。我国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针对,但我们仍需就广义的失业率来进行探讨。近年来,大批农民涌向城市寻求发展,农民工的大批出现,增加了整个市场的劳动力总数。但是,农民工属于非技术性劳动力,因此互相之间的可替代性较强;同时农民工涌向的东南沿海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地区,存在大量的小型企业,整体寿命较短。综上两个原因,占劳动力相当比重的农民工的离职率就会相对较高。那么他们为了寻求下一份工作而需要时间,这就引起了摩擦性失业。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 2000 年至 2010 年的 10 年之间,我国经历了“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我国的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这两个五年计划都呼吁“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在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数量劳动力的失业。同时,在 2000 年至 2010 年的十年之间,技术进步飞速,一部分领域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结构性失业。具体来说

 即,一部分产业由于优化被整改或者淘汰,这其中的劳动力被迫转移,造成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一方面使得生产流水化,不需要相对以前来说更多的劳力型劳动力,另一方面迫使了劳动力进行部门转移。

  3、 工资刚性趋势引起单方面引起劳动力过剩第 4 页 共 7 页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时代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因此,企业对于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权,在对于劳动力的支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工资刚性趋势。市场经济时代也使得劳动力作为一种广义的商品不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国家不再会干预劳动力市场,使得供求保持平衡。那么,当劳动力供应过剩的时候,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市场将不会自动出清,达到供求平衡。

  近年来 CPI 的不断上涨,在工资刚性的作用下,企业无法降低对于劳动力的报酬。尽管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降低劳动力报酬可能比一定比例增加劳动报酬要更合算,但是劳动力们愿意接受工资上涨对他们的激励作用(这是由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异决定的)。因此,企业为了对劳动力进行激励,对他们一定程度地给予更多地工资,那么必然迫使企业进行裁员以满足其他劳动力增加报酬的支付。这也是引起失业的原因之一。

  4、 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国近些年来的一个状况是各类技术型人才缺失,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而非技术性劳动力大量供应。在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存在岗位空缺也存在失业人口,但是却无法实现岗位和劳动力的对接。失业也会因此不可避免。

  三、 国家应对失业的政策及评价

  1、 国家应对失业的政策——失业保障体系建立 1999 年 1 月 22 日,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到了依法运行的阶段。《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了一系列包括领取失业保险的具体情况、缴纳失业保险金的规定以及相关的监管制度,旨在解决失业人口的一系列问题。

  2、 该政策的评价

  1) 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过小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总则第二条“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可以看出失业保险制度仅覆盖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农村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工人和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况且相关

 数据表明,即使在《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覆盖范围内,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的也很有限。2003 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800 万人,第 5 页 共 7 页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领取失业保险金的 415 万人,仅占失业人口的 51.8%,有 385 万登记失业人口为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

  2) 保障能力有限

  国际劳动组织的相关公约明确,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应不低于原收入的 50%。而中国发放给失业人员的保险金额还不到在岗职工劳动报酬的四分之

  一。失业保险较弱的支撑力让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 保险费征缴困难,造成基金存储薄弱

  我国失业保险目前实行县级统筹。低层次的统筹缺乏强制性、征缴环节的不严密,也使失业保险基金不能很好地被聚集起来。因此,使用时也会出现短缺情况,这也造成了失业保险金却放保障能力的现实。

  4)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再就业培训的力度不够

  中国失业人口中大部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人群,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较低,在再就业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迫切需要实现保险制度为其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2002 年,在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 186.6 亿元中,用于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补贴合计仅为 18.8 亿元,仅占全部支出的 10%。

  所以需要加大该基金用于再就业培训的力度,使得失业人口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让失业保险基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四、 针对我国情况降低失业率的建议

  1、 加大力度完善失业保障体系

  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失业保障体系,但是细节部分仍然需要完善。不能让制度只是一纸空文,要加强实施力度,增加部分环节的强制性。

  2、 加大再就业培训

  国家用于对失业人口再就业培训的费用仅来自于交纳的失业保险基金的一部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一长久的问题,政府需要将加大再就业培训纳入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隔着衣服瘙痒”,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3、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第 6 页 共 7 页

 近 10 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是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旦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力“圈入”这些产业之中,对于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以及能力升级培训就可以由相关企业自己解决,相当于将“外部性”内部化,也有利于政府节省培训劳动力的相关开支。当然,缓解就业压力,降低失业率即是水到渠成之事。

  4、 出台政策鼓励创业

  “鼓励创业”可能是从侧面间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在失业率高居不下,失业人口众多的情况下,鼓励失业人群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财富之路的同时不仅可以直接一定程度地降低失业率,还可以通过创业将除自己以外的失业人口吸纳进来,从另一方面降低失业率。具体的政策有一定的颁布,但需要加大力度推行。

  五、 参考文献及资料

  百度百科-城镇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N•格里高利•曼昆/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 2009》

  《中国统计年鉴 2008》

  《中国统计年鉴 2007》

  《中国统计年鉴 2006》

  《中国统计年鉴 2005》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中国统计年鉴 2003》

  《中国统计年鉴 2002》

  《中国统计年鉴 2001》

  《我国失业原因探索》周元培/著 《东南学术》2005 年第 3 期

  《青年失业现状与再就业政策评估研究》,徐章辉主编、毕先萍副主编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失业保险条例》1999 年 1 月 22 日颁布 朱镕基/颁布第 7 页 共 7 页

推荐访问: 近10年我国失业问题及探究 探究 失业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