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20篇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20篇

时间:2022-11-16 17:50:05 来源:网友投稿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20篇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教育财政支出20篇,供大家参考。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20篇

篇一: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

  2/11

  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

  3/11

  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4/11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

  5/11

  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篇二: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冯媛财政基础教育支出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11邢会高素英张利涛王雅洁高等教育公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性实证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第39张静段宝霞我国教育投资不平等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卢晓旭陆玉麒周永博袁宗金我国教育经费区域差异及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我国财政支出——教育支出

  摘要: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项目。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等一系列不合理,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受阻。整体国民素质难以更进一步、更快提高。进一步合理化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才能更快更有效的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字:教育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三级支出分配区域比例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2011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上指出,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已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0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当于公共财政收入的17.6%。教育事业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基础,由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规模和结构则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源泉,是当今乃至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所在,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有竞争力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由于教育有较大的外部性,如果依靠市场提供,那这种外在收益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肯定会低于期望水平。因此,这种支出必须有政府的介入。由于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必须确保教育投入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进一步合理调整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比例。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一、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经费60%以上,每年均大幅增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4%左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虽然随着我国GDP的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增长,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由年的3573.36亿元,但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只从1993年的2.51%增加到2002年的3.41%,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突破。从国际来看,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根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的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而美国更是高达7.7%,但到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2.85%,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92-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综合我国最近几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同不同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例相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处在低收入国家水平。这和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排名的情况是相悖的。这足以说明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偏低。近二十年来,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左右,不少发展中国家该比例也在4%以上。尽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投入不足则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二、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只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教育投资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的意义就十分重大。然而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尤其是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改善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形,即初等教育最高,其次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最低。从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初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40%以上,可见各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中等教育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30%左右,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而高等教育所占比例最小,为

  17%~18%左右。与世界相比我国教育投资结构明显不符合金字塔结构。世界各国类型国家(1995)和中国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的对比(以小学生人均经费为1)国家类型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世界平均中国(全部教育经费)1996年2001年2004年1:2.6:21.61:2.0:17.11:1.6:10.6初级:中级:高级1:2.7:12.81:1.2:2.91:1.5:2.21:2.7:3.0

  资料来源:1.国际数据根据《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9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中国1996年、2001年、200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很显然,我国过分注重高级教育而忽视了初、中级教育。初、中级教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初、中级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所以更的依靠政府的投入。初、中级教育是基础性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广大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这就更加要求我国对基础性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三、教育经费区域分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我国人口分布极为不均匀。这一条件导致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导致我国的教育投资存在区域上的不均衡。引起教育投资不均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城乡差异。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的制度条件下,城乡经济差距很难消除。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城乡教育投资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均衡性。1996-2007年教育经费省际差异基尼系数

  1997-2000年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及所占比例(单位:万元,%)

  从上面第一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经费省际基尼系数基本都超过了0.3。而通常把基尼系数的警戒线界定0.4,由此我国省际教育经费差距很大了。从上面第二张图中,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上所述,我们得出我国教育经费区域差距很大。这造成我国的教育的不公平性。因而政府在财政支出亟待合理化,以消除达到教育经费区域分配的不合理目的。

  结论

  从我国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三个方面的现状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阻。这些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性教育支出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以及均衡教育经费区域分配。由于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更应该加大、优化教育结构。教育的意义在于为经济转型提供高素质人才。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从而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经费区域分配的合理化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性,财政的公共支出有着重要的责任就是促进社会的公平,促使社会的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八版。

  2.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六版。3.冯媛,《财政基础教育支出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11期。4.邢会,高素英,张利涛,王雅洁,《高等教育公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性实证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第39卷,第3期。5.张静,段宝霞,《我国教育投资不平等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6.卢晓旭,陆玉麒,周永博,袁宗金,《我国教育经费区域差异及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江苏教育研究。7.金莲,《中国西部农村的教育经费与教育成就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8.刘华,《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12期。9.孙德梅,《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政府各级教育投入关系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2006年02期。10.蒋抒博,《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特区经济,2005年11期。

篇三: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近五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分析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己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2012年我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4%。据悉,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之下,美国2007年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4%。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国人是应当为我国大比例投资教育的大方拨款之举感到自豪心安;抑或私下狐疑,缘何教育支出的正差距却引致教育质量、教育成果的负差距?的确,大比例的教育财政支出是否就意味着教育情况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0364.72亿元,比上年的27695.97亿元增长9.6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24488.22亿元,比上年的22236.23亿元增长10.13%。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21405.67亿.元,比上年的20314.17亿元增长5.37%。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88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

  2.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2013年全国普通小

  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比上年的6128.99元增长12.61%。其中,农村为6854.96元,比上年的6017.58元增长13.92%。普通小学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23.41%)。

篇四: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美国财政政策

  政府也可以利用本身的支出和税收活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叫做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或调整税收项目,联邦政府可以增加或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果政府削减本身的支出,减少从企业购买的东西,这就降低了企业的销售和赢利额,于是人们手里的钱也就减少。同样,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人们手里能花的钱也会减少。另外,支出和税收政策能一起产生影响来增加或减少总需求。例如,如果政府的税收超过了支出,就会使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这会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因而是对付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财政政策利用预算赤字或剩余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美国,某些财政政策工具会自动起作用,不需要总统或国会采取行动。例如,大家认为累进所得税会自动促进经济稳定,当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时,累进所得税会减少政府的征税额,从而抵消由于收入减少而引起的支出减少。当经济增长时,联邦税收也会迅速增加,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战后经济衰退时期,国会有时采取紧急支出措施,如暂时增加公共服务开支,以此作为抵消私人支出的减少和防止失业的补充手段。在利用财政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人反对减少政府开支,因为这意味着削减用于教育,卫生和其他服务项目的经费。至于增加税收,则不论个人或企业都不会欢迎。利用财政政策来促使需求量急速下降的做法也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不但会降低通货膨胀率,还会增加失业人口。税收美国的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都是通过税收来维持其开支的,各级政府主要依赖一、两种税收。一般说来,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财产税,州政府大多依靠营业税和消费税。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州的所得税也变得很重要了。联邦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是所得税,最近几年所得税占联邦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二。联邦政府的其他税收还有公司利润税和社会保险税。联邦政府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国内外的美国公民和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人,以及美国的某些非居民收入。最早的美国所得税法是在1862年为了支援南北战争而制定的。这部现代所得税法的前身是以累进税原则为基础的。根据1862年通过的税法还设立了“国内税收委员办公室”,这一机构有权评估和征收税款,并可通过剥夺财产和收入,以及提出刑事起诉等手段征税。这一权力一直延续至0今天,仍无多大变化。1895年最高法院判定所得税法为违宪,因为该项税收没有按照宪法规定在各州之间按比例分配。直到1931年通过了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国会才有权征收所得税而不需分配。根据第十六修正案制定的税收法规定,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征税。但在30年代以前,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外,所得税系统并不是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在1918年财政年度内,一年的国内税收额第一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现代联邦税收管理制,各项所得税的税率都提得很高,使这种税收成为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1943年实行从工资中扣除所得税的办法,使得纳税的人数到1945年时增

  加到6000万,税款增加到430亿美元。1986年10月,总统签署了“1986年税务改革法”,这也许是自有所得税以来美国税收制度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根据这项法律,国会同意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率,但要求他们放弃许多流行的逃避所得税的做法。旧税法中设15个等级段,最高税率为50%,“税务改革法”废除了这一税法,采用只有2个等级段——15%和28%的制度。新税法还规定增加纳税人因需抚养家属而依法减免的所得税比例,并增加标准减税数额,这是在纳税人不能列出减税项目时使用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千百万低收入美国人的纳税负担。实际上,应纳税的收入少于20000美元的大多数美国人交纳的税额大大减少;高收入者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逐步取消有钱人的个人开支扣除额和按15%税率纳税的收入部分,这些人的有效税率为31%。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或取消许多旧税法允许的减税项目,包括营业税减免额,以及为了信用卡,储存费卡,分期付款购物,赊购汽车等支付利息的减免额。个人退休帐户上2000美元以下的扣除额仍然允许,但根据新税法这种扣除只限于不参加工作期间退休计划的人,或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的个人或年收入低于40000美元的已婚夫妇。此外,对于企图广泛利用减税规定来减少自己的纳税义务的任何个人或企业,将课以最低为2l%的税。许多支持1986年税法的人认为,改革的目的是要增进联邦所得税制度的公正性。虽然原来的联邦所得税是以累进税制为基础的,但免税项目的增加,例外情况和漏洞使累进税制有名无实,反而使有钱的个人和企业比那些不如他们有钱的人纳税还少。新法大大减少了累进层次,但通过消除不公平现象恢复了人们对税制的信心。新税法重申公正征税的目标,否定了用税收来达到其他社会和经济目标的想法。

  美国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easingmonetarypolicy)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所谓“量化宽松”,或称定量宽松,是指由央行提高银行准备金。事实上所有的央行量化宽松都涉及到资产购买——主要是回购政府债券,以及出售这些资产给央行的银行准备金账户。央行调控经济的常用工具是通过利率,以及创造储备以降低短期信贷市场的利率,特别是储备市场,也被称为联邦基金市场。但是,截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已经创造了足够的储备来推动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零的水平,这是联邦基金利率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一旦到达这一水平后,如果想进一步宽松政策,美联储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储备,而这对短期利率并不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因此,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央行在短期利率处于或接近零时增加储备的政策。

篇五: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2022年美国教育改革获强大财政支持

  在美国政府2022年财政预算中,训练是仅有的增加预算额度的领域之一。从2022年的462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497亿美元,充分说明美国对训练投入重要性的熟悉——训练投入是美国将来经济富强的关键驱动力。

  美国2022年训练财政预算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推行乐观嘉奖政策,表彰优秀典型;削减财政支持工程数量,重点推广有效工程;为联邦训练工程设定清楚而敏捷的目标;鼓舞竞争,但前提是保证公正。

  2022年度美国联邦训练财政预算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反映了美国将来训练进展的重点。

  鼓舞公正竞争,促进训练创新“力争上游”打算后续工程,预算额度为13.5亿美元。各州对“力争上游”拨款竞争打算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兴趣。为了在猎取工程资金时更具竞争力,各州先后开展了具有实质性的训练改革,联邦政府接下来将开展地区级别的竞赛,使训练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投资创新工程,预算额度为5亿美元。投资创新工程嘉奖有效改善教学成效的创新性策略和实践,2022年的财政预算重视信息技术在训练领域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训练工程。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创新基金工程,预算额度为9.5亿美元。致力于鼓

  励教师创新,支持各州和地方训练机构改良和创新人力资源系统,鼓励优秀教师和学校治理人员到条件艰难的学校工作。

  扩大学生训练选择工程,预算额度为4.9亿美元。用于扶持优质特许学校和其他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学校,从而构建一个包含不同类型学校的公立学校体系,使学生有更多的就学选择。

  提高教师力量,改善学校状况教师和治理人员培训工程,预算额度为4.05亿美元。旨在加强教师和学校治理者培训机构的建立,供应更敏捷、更具竞争性、注意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培训。完善训练和优质教学工程,预算额度为10亿美元。旨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供应丰富的、高质量的内容,使高中学生做好升学和就业预备,到达毕业标准。该工程将从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改善读写力量,帮忙各州和地方训练机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加强学生读写力量的培育;其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训练,重点扶持一些地方训练机构和学校,为美国将来培育更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三,全面均衡的训练,支持7所权威训练机构完善课程设置,为学生供应全面进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历史、美术、外语、环境爱护、经济和财务根本常识等课程。扶持薄弱校工程,预算额度为9亿美元。将来5年政府将运用这些资金帮忙各州和地方训练机构扶持全美5000所教学成绩最薄弱的学校。

  推动学业评估,构建和谐社区支持学生学业评估权威机构,预算额度为4.5亿美元。帮忙各州开发针对学生升学和就业准入标准的评估体系。胜利社区工程嘉奖基金,预算额度为2.1亿美元。用于构建和谐社区,增进相互理解,削减贫富差距产生的影响,改善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胜利、安全和安康社区工程,预算额度为4.1亿美元。帮忙6所训练权威机构设计开发新工程,用于改善当地社区的学校气氛和安全环境,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康,使学生远离毒品和烟酒,使家庭和社区乐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投资根底训练的同时,美国政府2022年财政预算中还有1730亿美元用于助学贷款、奖学金、税收减免以及半工半读工程,以帮忙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美国政府同时着手开展一个强制性工程,增加佩尔助学金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以抵消年度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准许学生毕业后每月归还贷款的金额不超过其可自由支配收入的10%,并将贷款归还期限延长至20年。

篇六: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并且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也只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还很薄弱这是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紧缺的重要原因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探讨及启示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一世界领先地位根源于其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筹资。本文对照美国多渠道筹措资金来源分析了我国筹措资金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启示教育投资在国家各项投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既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更体现着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对教育的投资置于国家支出的重要地位。美国每年的教育总投资在4000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居世界首位,如此庞大的教育投资来自何方,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有哪些可借鉴之处,需要做深入探讨分析。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1、政府拨款。美国政府始终是高等教育财政来源的主要提供者。一般而言,公立大学有50%以上的经费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私立大学的财政拨款也占有30%左右,逐步形成了以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为主体的财政拨款体系。联邦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一般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收入的12%左右,主要用于贫困学生资助和高校科研资助。以2003年为例,联邦政府提供的学生资助资金达到670亿美元,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超过60%以上,为经济不富裕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创造了条件。对高校的科研资助主要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以相同的资格竞争联邦政府的科研项目,如麻省理工学院每年7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的支持。州政府保证本州高校60%左右的经费来源,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分给州公立大学,并为私立大学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办的或以社区为主办的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用以提供低学费的两年制学位教育。2、学费收入。美国高校的学费也是逐年增加的,2002年上完4年私立大学需要13万美元,公立大学需要5万美元,名牌大学需要30万美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学费要比一般大学、冷门专业高些;教育成本高的专业(如医科、建筑、工科)的学费要比教育成本低的专业(如文科)高些;教育成本投入多的学年要比教育成本投入少的学年学费高些,如本科三四年级的学费就高于一二年级的学费。事实上,美国的学费政策仍然属于相对温和的收费政策,公立大学的收费标准占人均经费成本的15%,私立大学也不足50%,即便像耶鲁这样的私立大学,向学生收取的费用也只占学校运作经费收入的14%。况且,美国政府每年仍然会提供一定规模的经费来资助学生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各类学校的学生凡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请联邦和州政府的奖学金和贷款,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资助。近年来,尽管美国高校收费有所提高,但仍在多数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3、教育捐赠收入。在美国,向高等教育进行捐赠的历史悠久。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是享受私人捐赠的著名高校。教育捐赠主要是争取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募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据1989年资料介绍,美国捐赠收入在亿元以上高校近百所,最多的哈佛大学为45亿美元(目前已达60亿美元)。为鼓励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把巨额财富捐赠给高等教育,美国政府制定了免税等优惠政策。在财政预算紧缩的情况下,教育捐赠逐渐成为与政府投入、服务

  收费等并列的重要经费来源,有效地缓解了教育经费的紧张。4、科学研究费收入。在美国,科学研究经费收入或研究成果转让收入(一般不直接举办产业)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是十分重要的收入。它不仅占学校经费比重大(约1/4),也是学校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象征。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联邦、州、地方政府以及大企业、大公司都会以合同招标等形式提供大学研究经费,进行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大约50%是在大学院校中进行的。大量的研究经费,不仅支持了学校的科研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也是学校仪器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项目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列入合同计划后,由研究经费开支。在项目研究经费中,学校可以提成多少,则由学校和联邦、州政府每两年商定一次,所提比例各校不一。由于研究经费基数大,学校每年所提成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经费数量也是很大的。如伊州大学香槟校区1995年可提取6600万美元,这对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5、社会服务收入。社会服务收入主要包括由学校举办的公寓、饭店、医院、书店以及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通过为师生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这是和我国高校“一切包下来”的做法最明显的区别之一。社会服务收入约占学校总收入的1/4~1/5。虽然学校不能从这一庞大的收入中提取多少,但这些举办单位需自负盈亏、自收自支,对学校来说等于增加了收入或减少了支出。这些项目的收费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并不强求师生必需租用或使用学校的这些设施条件。由于价格略优于社会或使用比较方便等原因,保证了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的稳定性。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1、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我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多少的主要标志在于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多年来,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总是徘徊在2%~3%左右。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也占GDP的4%左右。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但并没有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12年要达到4%的目标。2、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处在由政府包办、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过渡的阶段。1978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87年,国家开始推行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摊和回收制度,把原来的助学金改为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并鼓励高等院校拓宽经费来源。1993年后,全面推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并且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也只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还很薄弱,这是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紧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已经逐年递减,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偏高,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没有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辅助渠道还没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中国社会和私人办学以及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的比例又过低,近年来两年之和一直低于1%,没有很好地发掘这两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篇七: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

  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开发落后地区、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在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中,财政政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八: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新学期伊始俄罗斯总统普京及时颁布了一项关于提高总统奖学金数额的命令根据这项命令大学生的月奖学金数额增至800卢布研究生的月奖学金数额增至1500布此外国家预算也增加了对教育的拨款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2004年将拨款4980亿卢布用于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备教学电脑随着经济形式好转从2003年起联邦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拨款每年分别递增25和10最终使国家对教育拨款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3增加到657

  国情报告——全球教育现状国情报告全球教育现状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人类不懈奋斗、竭力前行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使命与职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的脉络清晰地表明:优先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战略选择。历史的脚步踏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人类社会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时代赋予了教育和学校新的使命和丰富内涵,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要求,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一棵又一棵在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明日栋梁时,教育的功效在这一刻得到体现,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回报。南非学生“学习对我来说有些困难,因为我的父母都没有受过教育,而我是家中第一个上中学的。”格劳里格德国外交部文化与教育主任“对孩子们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进行投资是所有人的责任。”利伯曼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在教育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一、兴国强国话教育

  (一)“教育经济学”的由来教育经济学”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国家民族国民素质的高低或者说是科学文化教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民族的强弱地位。教育与经济的互相促进由来已久,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职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虽然与生产劳动过程分离,但手工劳动技艺的教育和训练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学校教育的课程中,也包含有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取代了工厂手工业和小手工业生产,教育逐渐成为改革生产技术和改善劳动力结构的基础,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因此而表露得越来越明显,二战结束后,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知识经济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内涵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

  1

  全球化,也为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共处于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开放竞争为特征的全球市场平台,同时,全球化进程又在反哺着知识经济,不断加速其发展,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其核心不单纯是对自然资源、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争夺,而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资源、智力资源、最终为人才资源的竞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并分享其利益的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他们采用的教育模式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对教育的投入已经开始回报社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以美国为例,1983年,其教育经费为2265亿美元,到1990年,增至3530亿美元。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1985年为4.9%,到1995年增长到5.4%。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很高,1996年,美国大学的入学率为80.6%,而美国工商企业每年用于职工在职培训的经费更是达到了2100亿美元,分别超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费。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联邦政府用于教育改革的资助增幅尤为显著。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和由联邦立法产生的各类财政预算外或非联邦财政支出中,总共有393亿美元用于资助和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到了1985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78亿美元,到1990年更是增加到628亿美元,1995年,此项支出猛增到958亿美元,2002年,达到了1479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运用这些经费设立和资助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括资助与这些改革直接相关的一些教育科学研究计划,努力吸引和说服地方政府、学区和学校加入到这些教育改革计划当中来,仅转行当教师计划一项,美国联邦政府2002财政年度就拨款3500万美元,以资助地方招募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增加联邦政府教育拨款的同时,美国各界政府都努力通过正式立法的方式,将各项重要的教育改革计划交由国会批准,使其获得联邦法律的有效地位,从而在法律上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2001年1月23号,刚刚宣布就职的布什总统所提出的第一项重要议案就是教育改革议案,而这项新议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重振日渐衰弱的公立教育。布什美国总统“现在是我们坐下来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说美国没有一个孩子被遗漏在教育体制之外。”伴随着教育自身的改革,自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关2

  注学生的教育成绩标准。利伯曼美国民主党参议员“1965年的“联邦教育行动”议案在帮助贫困社区、低收入阶层和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入学教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尽管如此,目前我们仍然还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值得借鉴。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财政相当拮据,但他的教育投入在1954年却占国民收入的5.6%,而当时的战胜国——美国和英国,也只有3.1%和2.7%。由于日本把教育排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日本经济很快从恢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美国学者在《日本的学校——工业化美国的“课本”》一书中评价说:“日本对工业化美国的挑战,主要在于其学校的教育而不是工厂。”教育是基础工程,是需要相当时间才能见效的千秋大业,欧美如此、日本如此、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他们的经济腾飞和发展史都说明这一点。可见,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的投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何等重要。

  (二)教育是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基础教育是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基础

  可以说教育是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内在源动力,离开了教育,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是提升国民经济、实现经济追赶的重要途径。有资料显示,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和韩国对西欧的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实例,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这些国家厚积薄发的重要动力。以美国为例,1871年到1913年是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国的重要时期,也是美国人力资本对英国加速追赶的时期。1820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1870年提高到88.3%,1913年则进一步提高到91.2%,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突飞猛进,并迅速转化为新产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力之间形成了一条良性纽带。自1987年以来,美国更是连年保持技术出口几百亿美元的顺差。这些成绩是从何而来呢?它们当然离不开美国对教育和科技开发的高度重视,据统计,1992年,美国的教育开支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而当时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是5.5%。那么,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他们到底走过了怎样一条教育之路呢?

  3

  二、国外教育大观

  不同国家因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不同,所采取的教育战略自然也不同。下面,就让我们漂洋过海,去认识一下他们的教育体制。

  (一)美国的教育现状

  1.中小学素质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要通过考试才能毕业,这在中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今日的美国,情况却不是这样。在美国的50个州里,有18个州高中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毕业;有5个州高中生要参加考试,但这并不妨碍毕业;剩下的27个州,高中生没有毕业考试,只要读完所有课程就可以毕业。简单说来,美国的教育体系分为私立和公立两大部分。私立学校一般来讲给人的印象是:收费昂贵、教育质量良好、数量较少,而公立学校不收学费,但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伴随着教育自身的改革,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作文课为例,他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以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如果题目是“我的父亲”,那么孩子们可以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父亲同事,从多方面更深刻地了解父亲,这样,一篇生动而深刻的作文就出炉了。文章与生活相结合,真正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2.发达的高等教育战后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人才战略。美国在人才机制的建立上,实施了教育优先战略。1983年4月,里根政府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国家报告,激发了美国盛况空前的一波又一波教育改革浪潮。当年,美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将教育放在本国议事日程首要位置”。1989年,老布什政府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改革目标。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讲六项教育改革目标增加到八项,并于1994年获得国会通过,成为《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0年度,美国教育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8%,首次超过军费开支。1999年,美国的教育投入增加到创纪录的6250亿美元。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其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其规模和种类庞大复杂,全国有30004

  多所高等学院,教师80多万人,在校学生达2000多万人,外国学生近30万。二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这种教育不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学生对已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提出异议,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综合分析,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及各级地方政府或私人机构。美国教育尽管在行政管理上比较分散,但社会对学校评估的做法是相对统一的,学校要定期接受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取得被认可的资格。审查的内容通常包括: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质量、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除对学校的评估外,对某些专业的课程也要经过专业评估团体审查和认可,有些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牙医等,完成被认可的专业课程是领取执照许可的先决条件。美国有公立高等院校近1500所,私立院校1600多所,一般来说私立学校收费比公立学校贵一些,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都有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学。美国高等院校中,“学校”主要提供大专课程和四年制大学本科课程,分别称“二年制学院”和“四年制学院”,而“大学”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府,往往会包括学院、研究生院和若干专业学院。一所大学可以同时开设理、工、农、医、人、文和社会等学科的大学或研究生课程。二年制学院提供的是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学完了两年的课程之后可以取得准学士学位,这种教育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教育,学生学习相当于四年制大学一、二年课程,所得的学分可以转到四年制大学。另一类是职业教育,所开设课程是为学生在社会上就业做准备,学生完成学年的学习后就从事技术工作,不再攻读学位。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使众多的美国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是美国人中学毕业以后有半数以上能进入高等院校的原因之一。除了提高本国教育水平、推广普及教育外,美国还十分注意引进和吸收国外优秀的科技人才,二战后,至少有50万高科技人才流入美国,目前,美国各大学外国留学生达50多万人,其中约有25%的留学生在取得学位后定居美国,美国有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其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占到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以上,在美国加州硅谷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有23%以上是外国人,从事高级科研工作的工程学博士后中,有66%是外国人。能让如此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人才融入美国社会,并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这绝非易事,也不是仅靠高薪就能够解决的,功劳应归于美国为引进先进人才而实施的各种政策,1989到1990年,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外国访问学者4.6万人,1997到1998年度,达6.6万人,此外,美国还通过实施绿卡制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定居美国,以合作公关的名义借用外国专家的智慧。5

  (二)德国: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德国:高素质的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主要依靠进口工业原料、农产品和其他资源性产品,出口优质的工业产品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二战后,德国从一片废墟中,重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德国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德国产品就像是德国人,而德国人力资源的活力则主要来自于教育改革,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传统工业部门逐渐萎缩、衰弱,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而新的产业部门需要高智能的就业人员,这些变化使只注重知识素质培养的旧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因此,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德国没有教育部,各州在教育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联邦政府只负责指定教育总指导方针,并通过联邦和各州所组成的教育计划委员会进行协调,正因为如此,各州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局面。在德国,凡6-18周岁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此间必须有9年上全日制学校,后3年为了完成义务职业教育,必须上非全时的职业学校,或继续上全日制学校,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教学用具一部分也是免费提供,一部分借给学生使用。德国培养人才通过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普通中学或实验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德国每一类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且还专门受过从事教育工作的培训,只有通过所学专业和教育学两种国家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国家聘为终身职员。德国教师的工资,一般要比同龄的其他就业人员高出半倍到一倍。在教育改革中,德国政府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分流,德国的中学分为国民普通中学、实验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80%以上的学生上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只有20%的学生上文理中学,将来准备上大学。其中,普通中学开设了劳动技能课,更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和技术的规范操作,学生毕业后一般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以后将主要作为技术工人走上职业岗位,这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6

  (三)日本:义务教育超前发展日本:

  建立在现代教育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欧模式,另一种模式是东亚模式。以日本为突出代表的东亚模式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明显区别于西欧模式,也是一种被公认的成功模式。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与教育发展相结合,所以也可以说是教育超前发展战略的成功。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一直坚持“教育兴国”的战略,并基本形成了重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传统。日本的办学方式主要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按院校类别可分为大学,包括研究生院、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种。明治时代因致力于教育而得到的好处使日本人难以忘怀,战后的日被百废待兴,但他们首先捡起的就是教育这个法宝。战后的日本对教育大量投资,并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使其经济奇迹般地崛起,正是有了十多年的教育超前发展阶段,培养了几百万中高级技术人才,才使得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具备了起飞的条件,经济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实现了现代化,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建立在技术和教育的两个轮子上的日本市场经济一度后来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独领风骚。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经济奇迹是日本人重视教育,豁出血本拼出来的,日本“中小学供餐制度”便是一个极好的佐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把有限的一点粮食集中起来,首先尽量保证小学的孩子们一天中能够在学校吃上一顿饱饭,这就是日本“中小学供餐制度”的初衷。随着近况的逐渐好转,日本政府在1954年又制定了学校供餐法,规定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为学生免费供应午餐,同时详细制定了儿童的营养标准和食堂面积的标准。到1965年以后,几乎所有的小学和80%以上的初中都实施了免费供应午餐的制度。这种供餐制度在日本战后困难时期,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发育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营养和热量,又通过在一起吃饭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连带关系,同时,孕育了一种民族凝聚力。战后日本一片萧条,但日本人却勒紧裤带,让小学生们先吃饱,把重振日本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整个国民经济几近崩溃,财政全面枯竭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却立即着手实施教育改革,于1947年3月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将国民义务教育由战前的6年延长到9年,,政府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广泛支持,他们清理家园,埋头苦干,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草坪学校、露天学堂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日本小仓小学校长“教育史立国之本,孩子们不仅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是未来的希望,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7

  (四)俄罗斯的教育现状

  1.教改在摸索中前行俄罗斯从17世纪末期正式开办了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当时实行以大学为中心的学区制。今天的俄罗斯沿袭了苏联时期的教育制度,尽管这一制度曾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势在必行。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局势不稳,经济困难,政府无暇顾及教育改革,随着经济形式逐步好转,教育改革被提上政府议事议程,经济要复兴就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因此俄罗斯政府已经将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是俄罗斯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俄罗斯法律规定,国家对教育拨款必须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尽管政府按这一比例拨款,但也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40%到50%。官方数字表明,2001年,俄联邦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拨款分别为800亿卢布和3000亿卢布。2003年的9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在俄罗斯,孩子们的欢笑和年轻人的脚步声响彻校园。新学期伊始,俄罗斯总统普京及时颁布了一项关于提高总统奖学金数额的命令,根据这项命令,大学生的月奖学金数额增至800卢布,研究生的月奖学金数额增至1500卢布,此外,国家预算也增加了对教育的拨款,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2004年将拨款4980亿卢布用于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备教学电脑,随着经济形式好转,从2003年起,联邦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拨款每年分别递增25%和10%,最终使国家对教育拨款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3%增加到6.5%-7%。2000年,俄罗斯政府通过了为期25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确定了教育在国家政策中的优先地位、教育发展战略和方向。2001年10月,俄罗斯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中小学12年学制取代目前的11年学制;以全国统考取代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改变国家对高校的拨款制度,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教师待遇,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拨款。2.俄罗斯的教改内容:俄罗斯的教改内容:教改内容(1)延长学制,学生减负以中小学12年学制取代11年学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俄罗斯许多学校都存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近30年来,俄罗斯普通学校的教材增加了50%,学校增设了心理、逻辑、信息和电子计算机等许多新课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学校连星期六也要上

  8

  课,这使许多学生力不从心。实行12年学制后,前10年为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接受前10年的义务教育,而接下来的两年是分科教育,学生自愿选修,学制改革后大约有50%的学生上完10年级后将进入技校学习,剩余的学生则再学习两年,为进入大学深造打基础。(2)铲除弊端,全国统考俄罗斯中等教育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全国统考取代目前的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俄罗斯目前的升学制度是中学生毕业后,通过本学校的命题考试即可拿到毕业文凭,而要想考大学,还必须通过各高校命题的入学考试。调查表明,莫斯科的各学校毕业成绩为满分者,占全部学生的2.5%,而在俄罗斯另外一些地区,这一比例则高达10%。鉴于这种状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承认俄罗斯中学毕业文凭。实行统考后,讲课的教师将不再参与学生毕业考试的出题打分,从而确保毕业成绩的客观性。(3)增加拨款,改善待遇如果要保持目前劳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俄罗斯教育制度中需要解决的另一紧迫问题。目前莫斯科许多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不到3000卢布,约合100美元,由于教师待遇低,教师流失和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教师——尤其是男教师毕业工作两三年后就改行了。为此,俄罗斯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按政府规定,从2001年12月1号起,教师工资提高一倍,为保证中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中学教师工资由地方财政拨款改为联邦财政拨款。为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教师职业,俄罗斯还借鉴了中国的教育贷款制度,国家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贷款,学生毕业后如从事教师职业,贷款由国家支付,否则自己偿还贷款。为吸引更多的男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政府还计划让选择教师职业的男大学生毕业后免服兵役。

  (五)印度教育:层次分明印度教育:

  一如壁垒森严的种性等级制度,印度的学校也层次分明、种类繁多,处在社会不同等级的家庭在教育领域也有各自的位置,相互之间很少逾越。换句话说,在印度,孩子上什么学校、花多少钱、学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其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一个普通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在印度是不可思议的。就学校性质而言,印度的学校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由政府出资创办和管理的学校,其费用几乎

  9

  全部来自政府财政划拨;二是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学校,其收费和政府学校基本相同;三是由本国富商、境外机构和教会创办和管理的贵族学校,校舍豪华,设备先进,收费高昂。以首都新德里一家名叫斯里拉曼的教会学校为例,它属于第三类,如果一个孩子要到该校的十一年级上学,按照负责人开列的账单,不包括每日三餐、课本和文具,仅入学费、学费和校车费用每年约为5万多卢比,约合1064美元。总体说来,在印度,不收费和象征性收费的学校条件都比较差,几乎全部用印地语教学,贵族学校和军人子弟学校都用英语教学。印度政府是从1976年开始把基础教育列入工作日程的,1986年,政府首次颁布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划,普及基础教育工程正式在全国启动,1992年,政府对该政策进行了修改,首次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体制,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要求提高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把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政府雄心勃勃的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到上世纪末,印度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仍高达10%以上。于是,政府在2001年11月成立了旨在保证儿童入学率的“普及基础教育全国机构”,规划目标是:到2003年,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并在2010年完成8年学业前不辍学。为保证贫困儿童的入学率,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在哈利亚纳邦阿绍达村的学校中,来自社会底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每月不但不用交各项学杂费,而且学校还向每人提供每月100卢比的服装费、20卢比的生活费、每年60卢比的文具费,加起来每年有1500卢比。当然,这笔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划拨,同时,政府还以法律的形式为来自社会底层和贫困家庭的子女保留50%的工作岗位,即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人数多少,只要他们上学,社会和政府都必须向他们提供一半的工作机会。政府另一项鼓励儿童上学的政策是提供免费午餐,这个项目是1995年开始实行的,目前已在10多个邦推广。

  (六)韩国教育:推广九年义务制韩国教育:

  韩国政府于1951年3月20号修改教育法后,正式实行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韩国的小学为义务,招收6岁儿童入学,从小学4年级开始增设实业课,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和简单的职业训练。韩国的高级中学分为人文高中和实业高中,学制均为三年。人文高中以传授普通基础知识为主,为考大学做准备,实业高中则以专业课为主,学生毕业后少数升入大学,多数就业。韩国人普遍重视教育,韩国的教育部是中央政府机构,负责有关学术活动,科学及公众教育的政策

  10

  方针的制定和实行。从1953年起,6年小学就已经成为免费的义务教育,1992年其,韩国开始在乡村推行3年初中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将这套义务教育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

  (七)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就体现在他们的工作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在日本,80年代以后,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改革,设立职业高中。在职业高中里,除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在专业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诸如人文学科群、自然学科群、国际合作群、电子机械群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综合学科,供学生选修,消除不同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严格界限,把普通教育的内容置于专业课程之中。此外,课程实行学科制管理,以利于学生选择,并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积极开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合作教育等。创办双轨制职业教育、重视职业培训和学历后再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特色,也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法宝之一。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下,职业多变、竞争激烈的要求,德国创办了双轨制职业教育,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以企业的操作为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60%-70%的培训是在企业中完成的,只有30%的课程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它的专业设置按职业划分,考试是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慢慢地,德国形成了一种全民培训意识,这就是:不经过培训是不能上岗工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颇具特色,它解决了从普教到就业之间的两道高门槛,这种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瑞士,有2/3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上技校或者当学徒,桑德拉·图莉帕妮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大约三百种职业中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做一名汽车机械师。桑德拉·桑德拉·图莉帕妮“我从小就喜欢玩汽车,还跟着爸爸一起看“一级方程式”之类的汽车大赛,汽车对我很重要,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职业。“

  11

  根据职业的需要,瑞士的学徒期在两到三年之间,而其涵盖的职业也非常广泛,比如面包师、银行和邮局职员、管道修理工人等等。学徒除了在雇主那里学习技能外,每星期要上一两天的课。通过毕业考试后所获得的证书在瑞士全国都受到承认,取得证书后他们就可以正式开始职业生涯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但在某总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点启示。

  三、未来竞争靠教育

  几十年来涌现出的众多尖端技术、新兴技术和高技术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技术革命连锁新产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一场以推进技术进步为焦点的世界经济竞争,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跨时代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也将面临挑战。

  (一)网络时代带来教育革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社会可以说是人类信息的共同品,它所实现的是信息的共享,在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并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居于信息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它是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了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现实转变为“我要学”。它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2001年欧洲还率先实施太空教育计划,把课堂搬到了外层空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成为一名宇航员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但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学生12

  “我希望了解更多有关太空的知识,是那种真实的,活生生的知识。现在很多孩子对此了解的并不多。”如今欧洲航天局就满足了孩子们的这一要求。格里佛尼欧洲航天局“教育是欧洲航天局优先考虑的计划,我们认为欧洲作为一个拥有高技术的地区,需要在年轻一代中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在美国远程教育泛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把教学内容传递到相隔一定距离的个人或分散到共同地域的群里的活动,它包括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和在线学习,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目前美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远程规模教育最大的国家。由于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美国的远程教育产生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实现了与视频混一系统为主的实时远程教育,也实现了以互联网为主的自主式远程教育。科技在进步,点击鼠标上学堂,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网络时代,远程教育将使更多因时空限制而错失学习机会的人轻松圆梦。

  (二)教育革命提升国家竞争力

  也许正是认识到了科技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性,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北欧国家瑞典、芬兰开始迅速崛起,瑞典与芬兰相似长期重视教育和科技投入,建立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发展道路。2002年3月1号瑞典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瑞典网络大学正式开学,也是瑞典政府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到2003年年底,网络大学正在瑞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目前,瑞典全国已有31所高校开办了网上大学,开设的专业达1300个,各网络大学既展开竞争,又进行互补性合作。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芬兰政府就提出以科技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兴国战略。90年代初芬兰政府又将信息社会作为其首要发展目标,加大对科研以及新产品研制开发的投入。目前,芬兰在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二。这一切当然离不开芬兰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难怪芬兰人自豪地把芬兰的教育称作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只有500万人口的芬兰,是当今世界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与聊天游戏的空间相比,网络更像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芬兰人在普及网络的同时也创造着一个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除了知名企业诺基亚外,芬兰现在的目标是通

  13

  过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创造出20个新的一流公司,产值超过2.5亿欧元。

  (三)教育——国家迈向现代化之动力和源泉教育——国家迈向现代化之动力和源泉——

  今天教育早已被提到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世界各国正在争先恐后地抢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这种全球教育竞争形势咄咄逼人,每个国家都在力图取得突破,每个民族都在努力赢得胜利。人的素质是生产力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再证明教育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在21世纪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育将是我们迈向现代化关键之所在。

  14

篇九: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中国与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较与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具体措施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别从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对比;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对比;就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研究。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财政支出高等教育模式1概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政府都意识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家的利益和乃至民族的兴衰。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例日益增加,然而财政收支模式因教育机构的类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和模式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社会的变革以及政治制度息息相关。本文重点阐述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2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财政政策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美国就提出了教育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怎样服务于市场的教育理念。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等教育必须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而服务,这是美国对教育的既定方针。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而不

  是政治因素。[2]2.1在经济上约翰斯通(2007)指出,“高等教育是公认的作

  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等教育特别是在高技术,信息处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确立美国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的重要砝码”。高等教育在美国的经济利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重要性表现为美国知识产权占世界知识产权总量的比重,以及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就美国经济而言,高等教育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微软投资数十亿研发计算机微芯片以确立其在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处于最先进的地位。

  2.2在政治上约翰斯通(2007)表明,“美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种族斗争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在贫困中长大。政府的实权派抵制面向穷人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实施,从而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政策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模式和方向。换句话说,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获得的教育基金的数额大不一样。越穷的人受教育程度就越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依靠政府的救济金勉强度日,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社会阶层则接受较高的教育成为社会的精英。[4]

  3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上的对比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接近3%,仅次于加拿大等七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学生贷款,家庭的资助和社区捐助。

  3.1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联邦政府致力于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社区援助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支出的不足。然而,面对持续增长的学费,来源于社会的援助受到很大的影响。1982-1983,超过50%的财政支出来源于联邦政府,2002-2003支出比例只有40%了。现在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援助的形式主要是贷款。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愿意为高等教育负担更多的贷款。此外,政府援助跟不上学费的增长。

  3.2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状况二十个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截止90年代初政府实行高等教育是免费政策,从1997年开始,中国推行教育产业化,对高等教育实行统一的收费政策。在2000年,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超过了一个农民年收入的四倍。当年在册的大学生大约有七百多万,只占适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10%。

  4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上的对比4.1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在于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灵活的财政援助。主要形式有联邦政府、州政府的助学贷款,大学设立的奖学金,对困难学生实行学杂费减免和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据统计,美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生接受过一项或者几项政府财政援助。援助额占公立大学四年本科所有费用的50%以上。在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更多的来源于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机构的捐助。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财政援助帮助

  穷人接受高等教育。[3]4.2中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

  15年间,我国高校主要是以教育财政拨款为主,高校自筹以及社会捐助为辅的经费结构模式。在近十几年间,教育产业化是我国高校经费的结构从主要以教育财政拨款为主转变为主要以高校自筹、财政性拨款为辅经费结构模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意味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所降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经费依然源于公共财政,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争取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支持。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趋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出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

  但是,日益紧缺的高等教育财政和高等教育成本的持续上涨,日益增长的学费水平与我国城乡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地域经济差别造成公共财政资源在高校之间分配的不平衡,来源于企业,社会团体的教育捐助所占比例甚少等诸多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瓶颈问题。此外,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比如在增加教育机会、延缓和促进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高等教育财政同样也应该对民办高校予以补贴,而在现实中财政几乎很少对民办高校进行资助,这实际上并不符合经济学的原则。[1]

  5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存在问题的建议

  中国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财政援助政策,实质性地解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不足,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主要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高校包括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基金以及提供一定的助学贷款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勤工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奖励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有义务提供财政援助来预防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篇十: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的公平之路

  李文利

  【期刊名称】《团结》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一、教育财政公平的理论意义与度量指标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特征。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利益、外溢效果、好的物品等公共产品特性。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李文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助力公平而卓越的美国教育: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政策背景——斯科特·默里恩博士访谈[J],斯科特·默里恩;宁波2.从均等到公平:美国教育平等理念的嬗变--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财政诉讼的视角[J],李晓燕;陶夏3.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公平模式研究[J],刘琼;刘倩伶;刘亚琼4.从同质公平到差异公平——美国基础教育财政政策中公平理念的转变、应用与启示[J],付建军

  5.教育研究的去芜存菁之路:从多模态叙事到证据公平——美国AERA2019年会述评[J],吴忭;彭晓玲;胡艺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一: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二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自由放任一民间办学资助的混乱无序美国殖民地时期建立的三所学院哈佛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耶鲁学院其财政资助最初主要由英国国王或学院所在州的州政府提供但资助数额非常少并且这些学院也缺乏其他稳定有效的经费来源

  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制的早期孕育与成型

  摘要政教分离原则和新教思想引领了殖民地和建国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自由放任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宪法对联邦政府教育权力的回避使得创办国立大学的计划破产,达特茅斯学院案再一次维护了私立大学的合法地位,刺激了州立大学的广泛创建。这段时期,联邦政府基本徘徊在高等教育门外。《莫里尔法案》开启了联邦以土地赠予形式干预高等教育的时代。随着一战的爆发,联邦政府通过军事服务全面介入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资助军事研究和人员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早期联邦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制。关键词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美国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发达的高等教育,这与美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等教育多渠道财政资助有重要关系。政府资助已经成为当代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收入的主要和基本来源。但在直接补助学生以及资助科研发展(R&D)方面,联邦政府的资助额度却比州政府、工商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捐助得多,影响也大得多。这些资助特点,保证了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重要影响力。但是在历史上,由于宪法对联邦权力的限制,美国联邦政府最初尝试介入高等教育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联邦权力的缺位一度造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相对混乱。这一时期主要指一战前,特别是殖民地和建国时期,正是在这一混乱时期孕育了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制度的基本形态。本文主要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美国联邦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制的孕育与形成过程。一、“政教分离”原则和新教思想对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早期影响1789年,美国宪法提出了“政教分离”的概念,在政教分离原则下,代表美国国家行使权力的联邦政府被无形地限制在社会事务管辖范围之外,联邦政府无权介入新教涉足的事务范畴。这实际上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隔断,新教从此长时期内通过自己的教义思想,而不是通过政府行政权力来影响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精神和人道主义”是新教的一种主要教义[1]。美国人受此感召,不管其富有程度,都乐于慷慨地帮助他人。新教教会和信徒的善举,大大分担了美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在独立战争之前,几乎每个主要的基督教派都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新成立的学院成为宣扬宗教思想的重要阵地。新教学院的纷纷建立,加之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使得宗教成为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财政提供者。新教慈善原则在美国民众中的普及,也使得美国社会成为学院资金的主要供应者。殖民地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责任的缺失与社会资助的自由放任情形由此形成。二、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自由放任(一)民间办学资助的混乱无序美国殖民地时期建立的三所学院——哈佛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耶鲁学院,其财政资助最初主要由英国国王或学院所在州的州政府提供,但资助数额非常少,并且这些学院也缺乏其他稳定有效的经费来源。它们之所以得以幸存,主要仰仗那些有能力也有兴趣给他们小额捐赠的教会和个人的支持。政府也对早期的殖民地学院提供资助,但政府资助的形式是杂乱多样的。尽管这些殖民地学院接受州政府的资助,但它们一直视自己为私立学院,严格限制州政府的控制权。因此,这种州政府的资助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为获得更多经费,殖民地学院开

  始寻求更多渠道的收入。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的筹款做法,在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具有典型性。当初哈佛先生临终前立遗嘱,将他带到北美的400册图书和自己一半的房产(价值1700英镑)赠给了新建立的学院,另一半留给妻子。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财产(当时北美一个中等学校教师全年薪金是20~30镑左右,哈佛第一任院长的年薪仅为60镑)。表1显示了哈佛学院1847年的一份财务报表上记录的早期学院资产情况。在哈佛的影响下,许多移民纷纷捐献钱财资助哈佛学院,不足的部分由州政府拨款补足。哈佛学院简单原始的筹资形式以及所筹资产的非实用性,反映了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随意放任状态。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高等教育供需不平衡,造成了殖民地学院的财政困难。到18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学院都以财政赤字运行。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学院并没有足够的社会“需求”,其生源只是少数交得起学费的学生。随着学院数量的增多,它们之间不得不为争取生源展开激烈竞争。但殖民地学院的收入却少得可怜,1779年,达特茅斯学院的生均学费仅13美元,外加1美元的杂费。哈佛学院的学杂费到1807年也只有20美元。殖民地学院的学费还包括谷物、棉花、羊等实物,哈佛学院档案记载中,甚至有以鞋抵现金的做法。1806年,达特茅斯学院毕业班的39名学生中只有6人与学院结清了账目,其余的尚欠学校1222.18美元,另外三个班欠账总额是2317.47美元[2]。政府责任的缺失、社会资助的放任无序等因素,导致学院的收入极不稳定,来源也极其复杂。(二)宪法对教育问题的回避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否定了《邦联条例》(ArticlesofConfederation),批准生效了《美国宪法》,形成了美国“联邦主义”的基本原则。“联邦主义”成为主权或最终统治权在全国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划分的依据。美国“联邦主义”基本上是一种分权体制,这一体制授予各州以它们自己选择的方式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同时授予全国政府决定全国事务的权力[3]。图1绘制了“联邦主义”原则下联邦与州的权力分配。从图1可以看出,联邦宪法规定教育权隶属于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没有实质的关系,且宪法中并没有关于教育问题的条款。1791年12月15日,第一届国会提出了关于宪法的十条修正案,提出:“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4]根据这一规定,凡宪法中没有赋予联邦的权力皆由各州行使,于是教育便成了各州的事务,这就是美国教育地方分权的宪法依据。这样,州立法机关就规定了学校将怎样通过州政府获得资助,并规定了州政府一般要提供一半的援助资金。赠地资助产生了大量农工学院,开启了美国构建现代大学体系的序幕。到19世纪60年代,共建立68所赠地学院。《莫里尔法案》确立了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资助的新模式,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资金,从最初的对农业教育提供资金转变到后期为工业和机械教育提供经济资助。该法案没有限制学院的“公私”属性,获赠学院不仅有公立院校,也有大批私立院校。之后的联邦立法也几乎都把公立及私立院校等而视之,高等教育机构所能获得的诸如拨款、合同及其他利益,一般都同时给予公立及私立大学。《莫里尔法案》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插手高等教育财政事务,对美国高等教育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十九世纪后几十年里,赠地政策一直持续,1890年国会通过永久立法颁布《第二莫里尔法案》,每年为这些院校拨出款项用于教

  学。截至1890年,在赠地法案的影响下,至少建立起了20所赠地学院,另外还有20余所学院受法案的影响扩大了办学规模[6]。赠地学院逐渐帮助美国农业成为全球的领头羊[7]。在50余年的时间内,联邦政府不断出台法案,在多个领域延续和扩大赠地法案的影响。这些法案包括1887年通过的《海奇法案》(HatchAct),1914年通过的《史密斯—利弗法案》(Smith—LeverAct),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Smith—HughesAct),等等。从此美国职业教育不再是行业的自发行为,而是形成了联邦与州共建合作的体制,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助也不断加大。据统计,1917~1918年,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助为170万美元,1921~1922年为420万美元,1925~1926年为720万美元,1932~1933年为980万美元[8]。在这些法案的影响下,联邦政府获得了强大的对学院进行经费资助和分配权。这些联邦早期法案大大促进了工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赠地学院提供了必需的、稳定的财政支持,同时也鼓励州政府资助赠地学院。这标志着联邦政府在参与教育事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四、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制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向工业化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种要求实行较高程度的协调、强制和约束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被认为有责任保证公众福利。这样,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权力扩大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在1893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这场危机更加促进联邦权力的加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上台时期正是美国资本垄断严重的时期,罗斯福认为对付垄断的有效方法就是授权政府对它进行规范,这也是罗斯福“新国家主义”的主要观点。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推进,顺应当时联邦干预经济加强的趋势,这一潮流也进入学校,学校集权化开始显现[9]。学校集权化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的控制权转移到更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手中,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加强正是这一趋势的表现形式之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明显分化。其中影响之一就是联邦政府对经济干预加强的延续,政府的经济政策从规范经济转向控制经济。这一政策也延伸到了大学校园,这种干预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上。(一)联邦政府科研资助的探索实践二战前,美国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支持基本处于一种放任无序状态。联邦政府部门主要资助农业科学、气象学、地理学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而完全出于实践目的的其他科学活动则由大学、私人基金会和工业部门掌握。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国大学科研体制也被称为“私人资助的大学科研体制”[10]。1916年6月,联邦政府在国家科学院之下成立了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NRC),任命乔治·黑尔(GeorgeE.Hale)为理事会主席。国家研究理事会实际上成为一战时期美国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导机构。1916~1919年间,国会不断有人提出,联邦应为大学拨款设立工程实验站,但作为保守的共和党人,黑尔等人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不主张联邦政府过多地干预社会事务,导致这一计划落空。这使得由工业企业、基金会和大学组成的相互合作的精英科学家网络在一战后成为了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而联邦政府则退居幕后。这种模式难以确立国家在基础研究中的责任,也与当时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相左。尽管如此,国家研究理会事的科学研究资助实践对美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还是具有重要历史作用。一战的科研资助实践表明,科学研究不应永远局限在象牙塔

  里,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科学研究的潜力可以通过组织和协调进行深度挖掘;基础和应用研究是一致的,并非互不相容。一战后,联邦政府资助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已经开始显现,但资助程度还很难形成规模。如1915年国家顾问委员会给予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学研究资助只有800美元,1915~1918年,该委员会用于大学的研究合同费用只有12000万美元[11]。一战的经验使人们认识到了科学研究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也使公众和慈善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高涨。正是在基金会和企业等私人部门的资助下,20世纪初,美国建立起了大学的科研资助体系。受科研资助效果的激励,联邦政府全面资助科学研究的时代渐渐来临。(二)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的尝试由于美国最终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学院和大学也卷入其中。一战期间产生了第一批联邦政府与大学的研究合同,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军事培训项目。1916年,国会通过国防法,创建预备军官训练团(ReserveOffice’sTrainingCorps,ROTC)。大学在实际行动中直接参与了战争,大约有525个学院与联邦政府签订合同举办该培训项目。1918年成立了学生军队训练队(Students’ArmyTraining),两者都招收大学男生入学,在校接受军事训练。这就使得400所美国大学中的几乎14万学生都在军中服役。军事机构带来了招生人数的增加,加之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和移民的增加,导致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从1919~1920年的60万上升到1929~1930年的110万[12]。这些联邦项目和计划帮助学院渡过了因一战而使学生锐减的危机。另外,对初级学院的资助成为这一时期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重要特点。在《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鼓励下,初级学院开设了广泛的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联邦政府通过对初级学院和职业教育的资助,实现了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支持。到20年代末,初级学院已经达到400多所,学生数超过5万人。总体来说,整个19世纪至大危机前的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的资助主要以赠地和其他农业项目支持为主,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角色是比较温和的[13]。但联邦资助程度不高并不能抹杀联邦参与高等教育责任的重要意义。在漫长的殖民地和建国时期,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放任形态自此逐渐规范清晰。这一时期形成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即通过对学生和学术研究的资助来参与高等教育,同时辅之以相应的联邦资助立法,这是联邦从无到有参与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进步。这一历史过程的形成虽然时间久远,但是意义深重。它表明联邦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即将迎来全面合作的新时代。随着大危机的爆发,联邦干预公共事务的加强,联邦资金越来越多地涌进了大学。直至二战,随着大学军事服务的参与,联邦主导下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体制被正式确立下来。

篇十二: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一、中美教育投入结构分析

  1、中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中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总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格局加速了教育投入的增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00年要达到4%。但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影响了某些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现有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提高,并进而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美国: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

  总结: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不仅是数值上的直观差距,更加是占GDP权重比例上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从趋势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视在日益增加,增长幅度明显。

  2、筹资渠道中国:由于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投入不足,自然产生了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经费的动力。如表二所示,全国教育经费来源中,除财政拨款外,学杂费已经占较大比重,捐资集资和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和模式,使教育经费趋于分散,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有利于各方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计划,灵活机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财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发展。

  。

  总结:中国的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尚需完善。美国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

  联邦和市地政府为补充的三级投资体制趋于稳定成熟,各自承担的投资比例亦基本确定3、教育投入的阶段分布

  中国:1、高等教育投入多于基础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阶段投入远远高于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例如,1996年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的投入金额分别为5956.7元、1007.88元、1088.05元、549.24元、302.54元,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几乎是小学的20倍。同时,高校民间资金的增长也高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增长。1994年地方所属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职业高中所吸收的民间资金的比例分别为27.7%、32.9%,高于初中的25。0%和小学的24.5%,这说明多渠道筹资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1、基础教育投入多于高等教育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高等教育解决部分。以1991一92年度为例,当时估计国家用于各级教育的总投资是4250亿美元。在这笔经费的具体分配上,中小学是2610亿,占61%;高等教育是1640亿,占39%。国家在经费投入比例上做此划分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小学教育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为体现其义务教育的性质,其经费自然应由国家全部承担.实行国家主义。二是中小学人数庞大,所需数额自然应该占有较大比例。_二是中小学为基础教育,缺乏自创能力。高校尽管国家投入较少.但它可以通过收费、自创等多种渠进去获得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可补偿国家少投的那一小部分,而且,通常可保证其经济条件高于中小学校。

  4、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投入中国:私立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上,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经费的雏形,但仍然过分依赖于收取学费,政府资助不力,社会捐资不丰。而公立学校主要是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美国:1、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多于私立学校

  在联邦、州和市地三方投资分配的总体比例上,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始终高于私立学校。以1991一1992学年度为例,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经费是3466亿美元,而对私立学校的投入只有784亿美元。在基础教育层次,公立学校是2月09亿,利几大学校是201亿。在高等教育层次,公认学校是1057亿,私立学校是583亿。

  2、联邦政府高教投资,私立多于公立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与州和市地政府很不相同,表现为用于私立院校的投资比例

  高于公立院校,多年来一直是私立大学独领风骚。

  二、当前中国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投入匮乏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明显地趋于恶化,物质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1)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根据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以前未突破17%,而1994年为16.17%,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过低,不仅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教育财政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在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中经费

  比重过高,而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偏低。地区的经济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数量的巨大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拉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差距。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篇十三: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浅谈近年美国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成效特点及启示目录一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成效一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二学前教育投入稳步增长三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二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特点一以经费投入吸引各州参与二以师资建设保障改革质量三以持续评估跟踪改革进展四以专门机构统筹改革落实五以关注弱势推进改革公平三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明确学前教育的责权关系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明确强化落实政府主导责任二加大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方面三加强学前困境儿童的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科学有效的资助体系四增加前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五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一是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正文学前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

  浅谈近年美国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成效、特点及启示

  学前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将以往关注甚少的学前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公布0-5岁计划(ZerotoFiveplan),加大对早期学习挑战项目(EarlyLearningChallenge)的投资,又在2015年12月16日签署通过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新法案中,继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美国从联邦到各州,都在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支撑体系,精心设计在前,精细执行于后,不让一个儿童输在起跑线上。结合全美学前教育报告《Thestateofpreschoolyearbook》,梳理近五年来美国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成效、特点,对于我国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

  一、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成效美国政府通过精细安排,科学规划,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学前教育改革蓝图,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从全面覆盖到具体落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美国致力于把让所有幼儿在自愿的基础上都有机会接受公共财政支持的优质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推进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RacetotheTop-EarlyLearningChallenge,简称RTT-ELC)学前教育发展资助(PreschoolDevelopmentGrants)全民学前教育(PreschoolforAll)开端项目(HeadStart)等项目,不让一个儿童输在起跑线上,推动各州普及3-4岁儿童学前教育。近五年,美国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一方面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改革项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全美学前教育研究调查(NIEER)数据显示,2011年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覆盖40个州,51个项目;2012年覆盖41个州,52各项目;2013年覆盖41个州,53个项目,2014年41个州,53各项目,2015年新增夏威夷州、密西西比州,达到43个州,57个项目;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惠及学前儿童数量不断增加,3-4岁儿童入园率稳步提高。全美学前教育研究调查(NIEER)数据显示,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惠及儿童由2011年的1,323,128人增加到2015年

  1

  1,383,450人,其中联邦开端项目惠及3-4岁儿童的数量由2011年的755,465人增加到2015年的763,553人。

  (二)学前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已有研究表明,每向学前教育投入1美元,能够获得8.6美元的社会福利。据预测,如若学前教育入学率增加13个百分点,长期而言,GDP将会增加0.160.44个百分点。恰如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所言:没有哪一项教育政策能够像学前教育政策一样,由于其具有高于其他阶段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和解决公共家庭需要,从而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近年来,多项研究成果都表明,学前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学前教育效益不仅家庭受惠,而且具有社会外溢性,在提高人口素质、减少犯罪、消除贫困等方面,起到了社会问题早期预防的作用。美国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视为社会公共福利,更多地承担起学前教育发展的职责,公共学前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由2011年的5,492,188,988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6,204,297,261美元。开端计划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由2011年的144,922,523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63,890,322美元。全美学前教育研究调查(NIEER)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美国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公共生均教育投入占比不断增加,美国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家庭负担不断减少,政府担负起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第一责任人。2016年美国财政预算计划支出5亿美元,专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拨款(PreschoolDevelopmentGrants),致力惠及印第安人、少数民族、边疆其偏远地区。美国学前教育投入优先补偿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等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参与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补偿功能。(三)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学前时期具有不可逆性,质量是美国近年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生命力所在。OECD通过分析PISA数据发现,甚至在考虑儿童家庭经济背景的情况下,参加过至少一年学前教育的儿童比起那些没有参加的儿童学业表现更好,研究还发现,持续时间更长、更低的生师比、更多的生均经费使得结果更显著。近年美国通过依托0-5岁计划(ZerotoFive)开端计划(HeadStart)力争上游计划(RacetotheTop-EarlyLearning

  2

  Challenge)儿童早期挑战基金(EarlyLearningChallengeGrants)教师与领导创新基金(TeacherandLeaderInnovationFund)社区承诺项目(Promiseneighborhoods)等项目,使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得成效。其一,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到半数以上,达标比例不断提升,助教的学历水平更是有了显著提高;教师在职学习不断增加,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数量更加充足,师生比达标率不断提高。其二,教学环境不断改善,班级规模日趋合理,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为学生提供的保育服务更加完善。其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至2015年早期学业标准全部达标。

  二、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特点美国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合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师资建设,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开展持续性的评估来保证改革的成效。(一)以经费投入,吸引各州参与作为分权制国家,联邦政府行使有限的统筹和规划的行政职责。为充分调动各州参与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扩大教育服务范围,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联邦政府通过颁布各种有附加条件的拨款法案,鼓励各州通过参与竞赛赢得资金支持,进行学前教育和保育资源的整合,以物质刺激的方式吸引各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计划。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向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倾注巨额资金,公布0-5岁计划(ZerotoFiveplan),计划每年投入100亿美元用以支持包括早期挑战项目(EarlyLearningChallengeGrants)开端计划(HeadStart)儿童保护发展授权项目(ChildCareDevelopmentBlockGrantProgram)总统早期教育咨询委员会(PresidentialEarlyLearningCouncil)等项目,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2014年宣投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支出用以支持包括早期开端(EarlyHeadStart)等在内的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激励各州政府为全美儿童提供优质学前教育。《2016年财政预算案》中为学前教育发展资助项目增加5亿美元投入。为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奥巴马政府不仅坚持学前教育经费单列,而且为确保资金发挥实效,还建立健全了一套经费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奖励问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二)以师资建设,保障改革质量

  3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缺乏吸引力,师资短缺、流动性强是制约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数据显示:30%的新教师(5年内教龄)流失,这一数据在贫困偏远地区更高。为充分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奥巴马政府一方面为准教师提供奖学金或减免学费(teachingservicescholarships),鼓励其投身幼教行业;另一方面,增加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全面承担准教师优质、专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奥巴马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教师,任何教育改革都要依托教师来贯彻实施。推行职业发展阶梯计划(CareerLadderInitiative),因势利导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前教师给予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补偿和指导,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前教师专业素质。奥巴马上任初期就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toABlueprintforReform》)教育拨款项目中将教师薪酬待遇问题单列,用以奖励全美优秀教师,此外,又在《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BlueprintforReform:TheReauthorizationofthe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ct)中明确提出着力改善学前教师的工作环境。据美国劳工部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师平均每年工资38680美元,中小学教师平均年工资57080美元。

  (三)以持续评估,跟踪改革进展评估、监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过评估真正达到促进改革管理、推动项目落实、提高改革成效。如果缺乏评估后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势必影响各州参与学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为确保评估的公平、公正、公开,政府充分引进、资助包括民间机构、官方半官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持续对项目的实施效果定期开展项目评估和公示评估结果,从而促进项目的持续发展。如美国早期教育研究所(EIEER)与联邦、各州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政府组织监测、评估各州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实施进展,收集、公布各州学前教育入园率、办园质量、经费投入等。自2003年至今连续13年发布全美学前教育报告《TheStateofPreschoolYearbook》,公布全美及各州学前教育入园率、质量标准、资源投入及建议,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公众等提供准确、及时的学前教育数据。此外,2016年1月19日,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IES)推出一个研究网络(TheEarlyLearningNetwork),提供可靠信息和有用的工具,跟踪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改革项目进展以及儿童从学前阶段到小学阶段的有效过渡情况,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改革者寻

  4

  求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使每个儿童获得成功的改革项目。(四)以专门机构,统筹改革落实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维护学前教育发展的统一性和均

  衡性,明确和强化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管理、协调、监督、评价等职能,加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有效协作,奥巴马上任后提出设立专门机构总统早期教育咨询委员会(PresidentialEarlyLearningCouncil),共同商议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密切加强联邦政府和各州及地方政府的对话与合作。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项目合作,通过政策激励以及引导资金流动等,鼓励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及保育项目,如开端计划(HeadStart)保育计划(ChildCare)早期儿童特殊教育计划(EarlyChildhoodSpecialEducation)早期干预计划(EarlyIntervention)妇幼保健(MaternalandChildHealth)儿童福利和儿童虐待预防计划(ChildWelfareandChildAbusePreventionandHealth)。二是有效整合联邦政府及各州、地方政府的教育和保育资源,扩大服务供应范围,支持学前教育研究,在私人和非盈利部门收集和宣传最新的早期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有效实践模式。三是调动社会各界,聚集政界、商界精英、社区宗教代表、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加强沟通对话,共同探讨扩大学前教育机会以及向婴幼儿领域进行研究和投资的议题。

  (五)以关注弱势,推进改革公平美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让一个儿童在起跑线上掉队。其一,通过项目经费的形式向处境不利儿童实施政策性倾斜。奥巴马政府向儿童保护与教育发展基金投入20亿美元,用以向各州以发放额外经费的形式为低收入儿童家庭提供资助。2011年5月推出的力争上游计划(RaceToTheTop),鼓励各州通过竞赛的方式取得经费奖励,重点考评各州各个年龄段低收入和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比例。其二,以法律规范为保障。奥巴马政府坚持全额资助《弱势群体教育法》(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在不缩减普通教育支出的情况下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在奥巴马2015年12月10日签署通过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veryStudentSucceedsAct)中再次重申,基于学前教育发展资助项目,创造或扩大中低收入家庭学生进入高质量或州立幼儿园的机会。其三,合理分

  5

  配学前师资力量,通过项目拨款和设立奖金的方式,鼓励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和学前教师到需求迫切的落后地区长期任教,从而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发展。

  三、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再度把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学前教育改革对于我国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明确学前教育的责权关系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明确、强化、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建立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理念,构建共同服务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明确权责,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理顺运行机制,实现对学前教育事业科学、高效管理。(二)加大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应加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经费投入体系,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定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出台公办园生均公用费用标准,强制性保障学前教育的最低投入标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健全学前教育财政的管理制度,监控其投入方案和执行过程,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高效、合理使用。(三)加强学前困境儿童的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科学有效的资助体系,根据困境儿童自身、家庭情况分类施策,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措施,通过社会专项拨款,制定困境儿童的教育和保育项目,实现对困境儿童群体的补偿,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最佳保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保障,有利于消除和抵消不利因素(贫困、性别、种族、健康等潜在因素)对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困境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困境,打破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实现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二是制定合理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并对困境儿童予以入园优惠和补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困境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从出发点开始创造公平的环境。三是加强民政、教育、财政、卫生等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困

  6

  境儿童保障关爱服务体系,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税费优惠政策、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实施公益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困境儿童医疗、康复、托管等训练机构及帮扶项目。__

  (四)增加前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首先,确保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明确幼儿教师身份,把幼儿教师置于和中小学教师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其获得身份认同。给予幼儿教师编制,提高幼儿教师薪酬待遇。对于立志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或自愿去贫困偏远地区任职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补助。其次,提升幼儿教师素质。执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严格幼儿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确保幼儿教师的最低起点。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开放、立体交叉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鼓励幼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第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适当减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费,鼓励优秀人员进入幼儿教师队伍,确保幼儿教师队伍数量充足。(五)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一是完善学前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充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社会公众对于学前教育改革的关注和监督,激发学前教育领域不断解决问题,深化学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动力。二是建立学前教育诊断改进机制,通过委托民间智库机构、高校和官方/半官方机构和专业评估组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跟踪监测,充分发挥智囊团队的专业优势,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度,以评促发展。

  <!--

  7

篇十四: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了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而协调市场经济国家多采用集体主义技能形成体系如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和丹麦或者国家主义技能形成体系如瑞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政府与企业参与的程度都很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美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

  作者:杨钋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8期

  摘要过去一百年,美国各级政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财政支持。伴随着美国州政府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变化,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财政支持出现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到以州政府为主的转变。各州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对州政府是否使用公式拨款来支持社区学院、使用何种拨款公式,以及相对拨款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对美国经验的分析,我国应明确确立各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确立与各省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模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关键词财政支持;治理结构;美国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18-0063-08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政府频繁出台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1]。2014年,财政部进一步提出中央财政要根据各地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体现绩效的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经费投入努力程度和经费管理情况等因素给予综合奖补[2]。虽然中央设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基本框架,在我国多层级政府共同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下,如何在各层级政府之间划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责任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应该是既能满足我国公共财政的“财力与事权基本相适应”的原则[3],又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激励以办好本地的教育。因此,有必要了解其他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扩张和质量提升时期如何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财政资助,尤其是公共财政支出责任如何在各级政府间划分。考虑到美国社区学院规模及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我国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分析美国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财政支持和治理模式可能对我国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一、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中的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是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4]。社区学院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高中毕业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放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另一方面,它也帮助四年制大学筛选高中毕业生,保持了本科教育的高选拔性[5]。自建立之日起,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和功能不断拓展,包括了升学教育、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6]。近年来部分社区学院又开始提供本科、硕士阶段的职业教育[7]。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美国社区学院与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的经费来源和构成有较大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技能形成体系。资本主义多样性的研究区分了具有不同技能形成体系的两种市场经济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和协调市场经济[8]。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了“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而协调市场经济国家多采用“集体主义技能形成体系”(如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和丹麦)或者“国家主义技能形成体系(如瑞典和芬兰)”[9]。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政府与企业参与的程度都很低。技能形成主要是通过市场、由普通教育体系在学校中提供,企业介入的程度不高,也不提供经费支持[10]。在美国,这就意味着政府和个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负担者,职前培训中企业参与的程度低,也不需要为以学校为基础的职前职业培训付费[11]。

  政府和企业对职前和在职教育与培训的参与程度低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重要背景。由于缺乏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协调,劳动力市场难以保障企业能够从职前技能培训投资中获利[12]。这种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美国企业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得劳动力,而非投资于内部的职前技能培训。从政府层面观察,美国政府虽然支持公立职业院校的发展,但并未像瑞典等国将职业教育完全整合入普通中等和高等教育系统,也没有像德国等国参与劳资集体谈判,促进企业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和提供技能培训。相反,美国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策略是一方面提供以学校为基础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与受教育者而非企业分担职业教育的成本。在上述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中,美国社区学院财政的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筹资和多层级政府支持。从公共财政支持的角度分析,美国社区学院与公立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来源有差异[13]。美国公立学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学区的房地产税收入和州政府的补贴。普通公立高校的收入不依赖地方地产税,来源于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以及个人缴纳的学费。相比之下,社区学院虽然由地方政府兴办,却得到多层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社区学院的收入既依赖于本地区(学区)的房地产税,又依赖于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以及学费,它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获得一定经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此外,社区学院财政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们获得的财政支持与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存在一定联系。美国各州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既有可能影响州政府是否愿意资助和如何资助社区学院,又可能决定社区学院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竞争中能否得到充足的财政支持。

  二、美国各级政府对社区学院财政支持方式的历史演变100多年来,伴随着社区学院的发展,美国政府对其定位和财政支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州政府拨款、地方拨款和学费是社区学院收入的三大来源,占主导地位的是州政府资助。从州政府的支持方式来看,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式拨款,各州公式拨款的形式和内容、使用环节、分配力度都有很大的差异。若想理解当前美国各层级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财政支持责任的分工,必须梳理社区学院治理方式的发展和州政府支持方式的历史变化。(一)社区学院治理方式的发展加利福尼亚州1907年通过的“卡梅尼蒂法案”允许高中进行延伸并提供高中后阶段教育,但是未对此类课程的经费来源做出具体规定。由此可见,美国社区学院在肇始阶段属于本地公立学校系统,受到本地公立学校董事会和州政府基础教育部门的管辖。在20世纪早期,社区学院经费来源与公立学校相同,主要来自于本地(学区)的房地产税。加利福尼亚州1917年通过的“巴拉德法案(BallardAct)”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允许州政府资助社区学院的法案。该法案提出州政府应该向社区学院提供生均经费,水平要与本地公立高中的生均经费相当[14]。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伴随着地方和州政府财政支持的介入,美国各州的社区学院迅速成长起来。从1901年到1940年,美国的31个州共兴建了250所社区学院。在这一时期,社区学院的运营由学费、地方房地产税和州政府经费共同支持。起初,州政府的经费分配基于各个学院的预算请求。社区学院数量大幅度上升以后,各州政府开始采用公式拨款来分配经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社区学院仍然受制于公立学校的董事会,它们不得不与中小学竞争有限的经费。“二战”后,杜鲁门总统于1947年发表了名为《为了民主的高等教育》的报告,该报告提出的“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不是联邦宪法规定的基本公民权利,理论上由各州政府负责,州政府可以自由裁决它们管理和资助社区学院方式。“二战”后,各州政府的支持方式多取决于院校需求、州政府要求和政府财政能力[15]。Medsker(1956)总结了二战后州政府支持社区学院的财政方式,提出三种基本类型,即“直接从立法部门要求经费”、“平均生均拨款”和“平均生均拨款加上均等化补助”[1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960年代中期,州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财政支持出现多元化趋势。WattenbargerandMartorana(1976)的分析表明1970年代州政府支持社区学院的财政方式更为多样,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17]。第一种是协商预算,单个学院或者社区学院系统与州立法机构进行协商,讨论决定适当的拨款数量。第二种是单位拨款公式,它基于一个与院校运行相关的指标(如学生数当量),总拨款数量等于该指标乘以单位成本。第三种是最低基金公式。在考虑了地方财富水平后,州政府提供一个保证院校运转的最低支持水平。第四种是以成本为基础的项目经费,它在单位拨款公式基础上纳入了对学校各种成本的考虑。

  同一时期,社区学院的治理方式也在转型。1972年的“高等教育修正案”提出应该由州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委员会来协调州内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内部治理[18]。这项修正案通过后,各州普遍建立起高等教育治理的实体,如高等教育委员会或者高等教育治理委员会。此时社区学院已经摆脱了公立学校系统的监管,开始隶属于州政府的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地方政府逐渐失去了对社区学院的控制权。美国社区学院治理模式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社区学院经费比例的调整过程中。表1显示美国社区学院的经费构成出现过多次调整。从1918-1965年,这一阶段社区学院隶属于公立学校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统,主要依赖房地产税、州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在此期间,地方经费比例从1918年的94%下降到1965年的33%,学费从6%上升到13%,州政府投入平均占1/3。从1965-1980年,这一阶段各州开始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治理实体,社区学院从公立学校系统中独立出来,转而受制于新的州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在这一阶段中,州政府投入从1965年的34%上升到1980年的60%,而地方经费比例从33%下降到13%。联邦政府开始通过学生资助等项目为社区学院提供资助,比例为4%~8%。由于地方政府无法再控制社区学院,它的资助比例直线下降[19]。从1980年至今,各州政府普遍采用了公式拨款来支持社区学院,州政府经费比例大约在40%~45%,同时学费比例大幅度上升,在2009年达到24%。

  (二)州政府的财政支持方式虽然近年来美国州政府支持社区学院的经费比例稳定,但各州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20]。例如,1999年北卡罗来纳州、阿肯色州和康涅狄格州社区学院获得的州政府拨款大于全部收入的71%;佛蒙特州来自州政府的支持仅占14%,81.3%的收入来自学费;亚利桑那州、堪萨斯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州政府拨款约占21%~24%,远远低于其他州的平均水平。各州之间的差异既可能反映州政府支持社区学院方式的差异;又可能反映各州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差异。此处先来讨论各州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财政支持方式。州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财政支持方式主要依赖公式拨款,且公式拨款的设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1950年,美国有4个州采用公式拨款,1964年上升到16个州,1973年为25个州,1992年为33个州,2008年达到40个州[21]。1970年代后各州政府采用了更加多元化的公式拨款方式。根据州政府的参与程度和拨款公式内容,可以划分出四种方式[22]。第一种是不采用拨款公式。第二种是采用拨款公式,但是不具体说明拨款数量。第三种是采用带有具体拨款标准的拨款公式。第四种是采用带有详细过程方法的拨款公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过去10年,州政府的支持方式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型,拨款公式逐渐与教育成本、均等化目标或者社区学院的功能联系起来。这种转变强化了对院校的激励,即州政府不仅为院校运营提供经费支持,而且明确指出经费使用目的。MullinandHoneyman(2007)的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各州政府对社区学院的经常性经费拨款可以分为三大类[23]。表2介绍了各州情况。第一类属于无公式拨款。有8个州没有利用拨款公式,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分配经费。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社区学院系统被整合入大学系统,另外6个州社区学院的数量较少(从1~8个不等),没有必要采用公式拨款。第二大类属于反映类拨款,即指利用拨款公式来反映维持必要运营需要的成本,同时反映经费差异或工作量的变化。反映类拨款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类是教育成本拨款,这类拨款公式基于学生当量和成本因素来计算拨款基础数量。另一类是均等化拨款,它在教育成本因素上增加了均等化资助。第三类是选择性拨款。采用这种方式的州根据经济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拨款公式。例如爱荷华州基于通货膨胀水平可以在三个拨款公式中进行选择。第三大类属于功能成分拨款,即按照高校的功能来进行公式拨款。功能成分拨款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属于一般功能拨款,它将学校的功能分为学术支持、教学、研究、公共服务、学术服务、院校支持、奖助学金和设施运营等,分别予以支持。另一类属于分层拨款,它根据项目和教育层次对功能再进行细分。各州拨款公式中的功能成分并不一致。见表3。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表3显示各州拨款公式的功能范围有很大差异,几乎所有拨款公式中均考虑了教学和设施运营功能。但是有的州仅考虑少量功能(如华盛顿州与伊利诺伊州),而有的州几乎将社区学院的所有功能都纳入考虑范围(如威斯康星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有时,各州拨款公式可能包括了相同的功能成分,但是计算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体现本地环境特色①。除了采用公式拨款决定社区学院的日常运营经费,部分州政府也对社区学院提供的其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例如非学历项目和终身教育项目、劳动力再培训、大学先修课程、补习课程、远程教育等[24]。州政府有时也为社区学院提供资本性支出。一般来说基建项目是地方政府责任,由地方政府规划、通过和资助,但是有些州建立了州政府“建筑委员会”,审议所有社区学院的基建请求,并通过发行州政府债券等方式予以资助,有时还允许社区学院用州政府的经常性拨款来支持基建项目。三、财政支持与治理模式如前所述,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学院逐步脱离地方政府管辖,成为州政府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此后各州政府对社区学院的介入程度出现了差异。由此可见,美国各州社区学院经费差异的更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州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不同。州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既可能影响到州政府是否采用公式拨款来提供资助、采用何种拨款公式,又可能影响州政府对社区学院拨款的力度。199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对社区学院的拨款应该与州政府对地方社区学院决策的支配权成比例[25]。实证研究也发现州政府的支持力度与社区学院的治理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例如Garrett(1993)发现在州政府拨款大于社区学院经常性经费50%的州倾向于出现更加集权的治理结构,而在地方经费大于25%的州易于出现更加分权化的治理结构[26]。以下简要梳理美国州层面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并分析治理类型与州政府财政支持之间的关系。(一)州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与对普通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研究相比,对社区学院治理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LovellandTrouth(2002)[27]和LovellandTrouth(2005)[28]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出五大类对州政府层面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EducationCommissionoftheStates(1997)[29]定义了三种州层面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即治理理事会(governingboardstates)、协调理事会(coordinatingboardstate)、规划服务机构(planning/serviceagencystates)②。图1是三种州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示意图。采用治理理事会的州将协调责任赋予理事会,理事会同时对治下的社区学院负有主要管理职责,2002年美国有21个州属于这种体制。另外25个州采用协调理事会作为州政府和院校理事会的协调机构,这些州一般将治理权力下放到院校。在规划服务机构体制下,没有任何实体具有协调权力,但是有一个协调性机构负责高等教育院校或部门间的沟通,美国有4个州属于这种体制。针对社区学院的治理,Tollefson(1996)[30]提出了另一种分类方法,分类的依据是由州委员会对社区学院负责。见表4。第一类治理机构是州教育部门(StateBoardofEducation),它同时管理中小学和社区学院,此类委员会对社区学院的控制不大,学院理事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第二类是州高等教育委员会(StateHigherEducationBoardorCommission),该委员会负责项目审批和预算,同时控制四年制大学和社区学院。第三类是州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StateCommunityCollegeCoordinatingBoard),主要负责管理社区学院的财政和学术事务。第四类是州社区学院治理委员会(StateCommunityCollegeGoverningBoard),对社区学院的运营进行直接管理。第五类是州教育委员会(StateBoardofRegents),一般同时控制社区学院和大学。基于Tollefson(1996)的分类和Garrett(1993)对州系统分权程度的分析,LovellandTrouth(2005)[31]构造出一种更为复杂的分类方法。根据这种分类方式,若由州教育部门或者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同时控制社区学院和其他教育部门(如中小学或者普通高校),它们通常倾向于将管理权力下放给院校,高校的理事会拥有较大自主权,即分权程度比较高。相反,若由州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州社区学院治理委员会或州教育委员会来管理社区学院,它们倾向于采取更加集权的治理方式。不同治理模式的主要差异在于社区学院在整个教育系统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以及控制权的归属。已有研究发现,州政府层面的治理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从1963年到1989年,拥有独立的州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或州社区学院治理委员会的州的数量从6个提高到22个。到1999年,拥有独立的州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或州社区学院治理委员会的州的数量为17个,以州教育委员会来管辖社区学院的州数量达到13个。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集权趋势有所加强。(二)治理结构与财政支持方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社区学院诞生之日起,治理结构和财政支持方式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联系。Garrett(1993)发现在州政府的社区学院拨款比例和州政府教育委员会对社区学院事务的决策权高度相关。以下从三个方面考察州治理模式与财政支持的关系。首先,是否采用公式拨款?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州政府对社区学院控制能力的加强,州政府倾向于采用公式拨款方式提供经费。MullinandHoneyman(2008)的研究显示2007年被调查的全美48个州中仍有8个未采用公式拨款[32]。结合Tollefson(1996)对州政府治理模式的分类,在这8个未使用公式拨款的州中,本文发现有4个利用州教育委员会来治理社区学院,另外有3个利用州社区学院协商或治理委员会,这几种治理形式的集权程度都比较高。较高的集权程度保障州政府能够控制所属的社区学院,因而不需要利用拨款公式来证明经费使用的正当性。因此,规模较小、集权程度高的州倾向于不采用拨款公式,而是采用协商拨款。其次,采用何种公式拨款?Mullin&Honeyman(2007)[33]的研究比较了反映类拨款和功能成分拨款的优缺点。他们提出前者有利于帮助大学行政人员和州政府政策制定者更好的理解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也有利于提高高校预测收入和做出计划的能力。后者的优势在于同时提高经费的稳定性和控制州内特定项目增长或者削减[14]。结合Tollefson(1996)对州政府治理模式的分类,本文考察了州政府治理模式和拨款模式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州教育部门或者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的社区学院系统倾向于采用反映类拨款,而由专门的社区学院委员会管理的州则较多地使用了功能成分拨款。见表5。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别?由于州教育部门或者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同时管理社区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政策制定者不一定熟悉社区学院的运作,反映类拨款能提高他们对经费使用的理解;同时这些州地方董事会的自主权高,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反映类拨款对预算有更大的控制权。在由专门社区学院委员会管理的州,社区学院治理权力集中在州层面,州委员会倾向于利用功能成分拨款来对社区学院施加更为直接的控制。再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如何?各州的治理模式还有可能反映州政府对高等教育和对社区学院的重视程度,前者可以用州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占州政府一般性经费的比例来衡量,后者可以用社区学院拨款占高等教育预算拨款的比例来测量。采用Tollefson(1996)的分类,利用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报告提供的数据③,本文发现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与社区学院拨款占高等教育预算拨款的比例存在相关关系。图2显示在专门的社区学院委员会管理的州,在与普通高校的竞争中,社区学院获得经费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6.3%(州社区学院治理委员会)和23.5%(州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这两种治理结构最有利于社区学院的发展,因为它们能够代表而且仅代表社区学院的利益。在州高等教育委员会控制的地区,社区学院拨款比例仅为13.2%。这是由于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同时管理普通高校和社区学院,显然它可能偏向普通高校。此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与高等教育的投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由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和州教育委员会协调社区学院的州,对高等教育投入占州政府一般性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2.1%和11.4%,而在州教育部门协调的地区该比例为15.8%。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改革的启示根据比较政治学研究,美国属于自由主义技能形成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政府与企业参与的程度都很低[34]。尽管美国联邦主义、两党制的政治结构使得它无法建立起像德国和丹麦那样高度协调的、集体行动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作为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主力军的社区学院的发展和壮大仍然得到了地方和州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我国近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在各层级政府之间划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责任这一难题,基于对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条建议。第一,明确确立我国各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美国经验表明,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学院不仅逐渐从公立学校系统中独立出来,也逐渐从高等教育系统中独立出来。美国约有1/3的州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或者治理委员会,独立于州教育委员会或者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和支持本州社区学院的发展。在这个进程中,社区学院也逐渐从地方高等教育机构逐步转变为州高等教育机构,州政府对它们的财政支持随着对其支配权的增加而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国务院提出的“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的要求[35],我国省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投入必将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省级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支配权也可能相应上升。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省级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机构,负责管理社区学院的财政事务和学术事务。该机构可以协调省和地方政府对省属和地市县属的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权限和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从而调动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第二,确立与各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构建治理机构和财政支持方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院校获得经费的稳定性。本文发现是否使用公式拨款、使用何种拨款公式以及社区学院拨款在整个高等教育拨款中的比例与美国州政府的社区学院治理结构有关。在设置专门的州社区学院协调委员会或者治理委员会的州,社区学院获得的经费比例较高,这些州也倾向于使用功能成分拨款公式。由此可见,在建立专门的省级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机构后,各省应该确定采用何种经费分配方式来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各省普遍采用类似于本科院校拨款的方式来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36],最常采用的拨款方式是“基数加增长”“定额定员”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等[37]。这些方式或多或少都采用了公式拨款的方式,但是它们多与治理模式无关,无法调动各级政府投入的积极性。未来的省级经费投入模式除了应该考虑治理模式,还应该尽可能地反映高职院校的功能和教育成本。因为基于功能分类和成本进行拨款最能够调动院校积极性,鼓励它们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赋予院校较大的财政自主权。参考文献[1][3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财政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Z].财教[2014]352号.[3]魏建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4]CohenAM,BrawerFB.TheAmericanCommunityCollege[M].JohnWiley&Sons,2003.[5]BrintS,KarabelJ.TheDivertedDream:CommunityCollegesandthePromiseofEducationalOpportunityinAmerica,1900-1985[M].OxfordUniversityPress,Inc.,200MadisonAve.,NewYork,NY10016,1989.[6]BrenemanDW,NelsonSC.FinancingCommunityColleges:AnEconomicPerspective[M].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1981.[7]WalkerKP.TheCommunityCollegeBaccalaureate:EmergingTrendsandPolicyIssues[M].StylusPublishing,LLC.,2005.[8]Hall,P.A,Soskice,D.Varietiesofcapitalism:TheInstitutionalFoundationsofComparativeAdvantage[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9][10][34]BusemeyerMR,TrampuschC.TheComparativePoliticalEconomyofCollectiveSkillFormation[J].ThePoliticalEconomyofCollectiveSkillFormation,2012:3-38.[11]MartinCJ.PoliticalInstitutionsandtheOriginsofCollectiveSkillFormationSystems[J].ThePoliticalEconomyofCollectiveSkillFormation,2012:41-67.[12]Acemouglu,D,Pischke,J.S.WhydoFirmsTrain?TheoryandEvidence.[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8(1):79-119.[13]BaileyT,MorestVS.DefendingtheCommunityCollegeEquityAgenda[M].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2715NorthCharlesStreet,Baltimore,MD21218,2006.[14]WittAA.America'sCommunityColleges:TheFirstCentury[M].AmericanAssociationofCommunityColleges,OneDupontCircle,NW,Suite410,Washington,DC20036,1994.[15][21][23][33]MullinCM,HoneymanDS.TheFundingofCommunityCollegesATypologyofStateFundingFormulas[J].CommunityCollegeReview,2007,35(2):113-127.[16]MedskerLL.FinancingPublicJuniorCollegeOperation[J].ThePublicJuniorCollege:Thefifty-fifthYearbookofthe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Education,Part1,1956,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7][22]WattenbargerJL,StarnesPM.FinancialSupportPatternsforCommunityColleges,1976[J].1976.[18]McKinneyTH.Section1202andStatewidePlanningforPublicCommunityandJuniorColleges:TheNewReality[J].1974.[19][24]TollefsonTA.CommunityCollegeGovernance,Funding,andAccountability:ACenturyofIssuesandTrends[J].CommunityCollegeJournalofResearchandPractice,2009,33(3-4):386-402.[20]BoswellK.StateFundingforCommunityColleges:A50StateSurvey[J].CenterforCommunityCollegePolicyNovember,2000.[25]TollefsonTA.ComparisonsbetweentheStateShareofCommunityCollegeOperatingBudgetsandStateCentralizationofControlinElevenStateCommunityCollegeSystems[J].1997.[26]GarrettRL.AProfileofStateCommunityCollegeSystemCharacteristicsandTheirRelationshiptoDegreesofCentralization[J].CommunityCollegeReview,1993,20(5):6-15.[27]LovellCD,TrouthC.StateGovernancePatternsforCommunityColleges[J].NewDirectionsforCommunityColleges,2002,2002(117):91-100.[28][31]LovellCD,TrouthC.StatewideCommunityCollegeGovernanceStructures:FactorsthatInfluenceandIssuesthatTestEffectiveness[M].Highereducation:Handbookoftheoryandresearch.SpringerNetherlands,2005:133-174.[29]EducationCommissionoftheStates.ModelsofPostsecondaryEducationCoordinationandGovernanceintheStates[EB/OL][2015-7-12]http://www.ecs.org/html/Document.asp?chouseid=3423[30]TollefsonTA.EmergingPatternsinStateLevelCommunityCollegeGovernance:AStatusReport[J].1996.[32]MullinCM,HoneymanDS.TheFundingofCommunityColleges:Formulas&Governance[J].CommunityCollegeJournalofResearchandPractice,2008,32(7):512-524.[36]杨钋.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管理模式:差异与多元化[Z].北京: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1.[37]杨钋.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C].北京: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工作论文,2013.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十五: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占gdp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41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六: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政府财政支出在教育产业投融资中

  的地位和作用

  从政府财政支出角度探讨教育产业发展资金的筹集,即政府提供或资助教育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可以视为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产业融资问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融资来源。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产业融资问题,不能不从政府财政支出角度来分析教育产业的融资来源与方式问题,甚至其他融资活动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来展开。

  一、政府财政支出增长规律与教育产业融资

  从政府支出角度分析教育产业的融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教育产业发展与运营中的政府支出额,应当从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动中把握教育产业的地位与融资份额及其演变规律。

  根据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统计,国家财政支出具有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的趋势。随

  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将增长,政府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各国的经济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日益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将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无论穷国还是富国,各国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最近几十年来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财政相对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得多,但是却比发达国家在与之可比的、相应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规模要高得多。这说明,当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比过去更多的责任。在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小的政府不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扮演着资源配置的重要角色,它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公共物品的配置和供给方面。

  政府支出不仅在总量上具有不断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向,而且在其内部结构上亦呈现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变化规律。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

  扩展市场交换的范围,促进贸易与生产的发展,公共部门面临着开发国家资源以及将其与市场连接起来的任务,为私人资本的形成创造起码的条件,因而此时的公共资本形成份额较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这些“社会先行资本”,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系统以及司法等。罗斯托认为,这些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必要条件,在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政府财政投资是促进经济起飞到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所必需的。当经济增长得以启动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民间储蓄开始增加,在公共资本已经搭成的框架内,民间资本形成机制得以形成并趋于完善,民间资本存量得以增加并处于不断上升态势,公共资本将处于较慢的增长态势,在总资本形成中也处于次要地位。但当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为整治一些“增长的扭曲”现象,解决产业灾害、污染、交通拥挤、市政建设、公共安全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公众消费方式由

  温饱型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变过程中补充性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公共投资会再次上升,公共资本形成在总资本形成中的比率也将再次提高。

  此外,美国财政专家理查·A·穆斯格雷夫和皮吉·B·穆斯格雷夫以及经济学家阿斯乔也都分析了政府公共支出在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结构变化趋势。他们均认为,随着经济的起步和发展,社会对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因此公共支出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份额必然会相应增加。

  对照政府财政支出及结构变动的规律,可以发现我国在这方面是存在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飞准备”和“起飞”阶段,亟待大力加强基础产业的建设,但在财政支出结构中都出现了公共投资性支出急剧下降并持续下降的不正常状态。这种格局,显然是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教育产业作为“具有全局性、先导性,需要优先发展

  的基础产业”,要使其能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其稳步、健康的发展,尽快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中教育投资的比例是势在必行的。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始终是教育产业融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

  二、市场经济下政府财政政策功能的有限性

  我们强调政府财政支出在教育产业融资中的重要地位,并不等于说政府必须通过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来扶植教育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制度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当经济出现波动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会自动发挥作用,以减轻乃至消除经济波动。但是,在商品和货币经济发展了的前提下,财政收支平衡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并不一定平衡。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方面的功能存在不完全性:

  1.政府财政政策的效应大小直接受制于政府的财力。相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盘子而言,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从而制约了财

  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况且,从财政支出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非生产建设支出。这部分支出刚性很强,进行调节的余地不大;另一部分是生产建设支出。这部分主要是投资支出,其增减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总需求,但由于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国家预算内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新体制下,这部分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上,可以讲主要是为了保证经济结构的合理。因此,若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需要紧缩需求时就不能依赖削减预算内投资,否则会恶化经济结构。

  2.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总量失衡调节的效果并不理想。假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需要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需求、抑制供给。其中扩大政府支出对个人消费和社会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如果政府投资挤掉了社会投资,则利用财政支出改变需求“瓶颈”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假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需要运用紧缩

  型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增加供给。这时可供实施的手段有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减少补贴、平衡预算等等。事实上,这些手段的使用对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所施加的作用具有无差别性,即在限制了总需求的同时,也限制了产品的生产。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总量失衡的机制方面受制于货币政策。就拿公债这种一国政府最常用的财政政策手段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发行一般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尽管公债的发行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但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公债则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成为调节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于是运用公债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取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需要。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与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与市场机制存在的联系较少,而与计划机制存在的联系较多。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程度加深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大量、长期地使用财政政策将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常健康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仍按过去那种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来保证、扩大对教育产业等公共领域的投资,以保证其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在明确划分教育产业投资主体、灵活选择提供教育产品方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自身的角色,努力介入到金融资本市场中,加大债务融资的力度,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来为教育产业融资。

  三、教育产业投资主体的划分教育产业是一个较为庞杂的产业体系,涉及部门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在对教育产业的投融资主体进行选择时,就需要对教育产业内部进行分解,即需要在教育产业内部进行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的区分。这一划分导源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划分,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是非盈利性的,私人物品是盈利性的。这一区分对确定某教育产业项目是由政府融资,还是由民间投资提供了

  “分界线”。要真正把握教育产业内部的盈利情况,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判别其盈利与否与盈利程度。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价格关系才是真正合理的,才能为教育产业的融资及资源配置提供准确的价格信息和投资信息。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教育产业可以分为盈利类和虽不能盈利但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两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基本可以看作是盈利类;正规的三级教育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非盈利类。对于盈利性的教育产业项目,尽管可能存在某种垄断因素,需要政府干预,但由于其所具有的盈利性而带来的市场竞争性,因此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私人物品”,可以由市场来提供,最大限度地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其投资主体不应当是国家,而应当是社会、个人以及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对非盈利性的教育产业项目,由于其具有的竞争性不足,市场提供缺乏动力,所以应当确立其投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并由政府管理

  机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类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政府必须依靠强制力来规定资金流向或通过提高和降低教育行业的最终利益水平以调整教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继续采取过去那种政府包投资、包建设、包经营的做法。恰恰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盈利性教育项目的发展资金来源,虽然要以政府融资为主,但同时为了避免“政府失效”和“寻租”等延迟效率的行为,更强调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除了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方式外,还必须积极鼓励其他融资方式的介入,如吸引民间资金投资,通过政策性金融和金融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等。

  盈利性教育产业项目基本上属于竞争性项目,这类项目投资收益较高,基本可以实现社会平均利润率,市场调节比较灵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其投融资可以完全推向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政府对这部分投融资主要是加强政策导向。非盈利性教育产业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项目,

  如普及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等,这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安排;还有一类项目,介于竞争性和公益性之间,主要存在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其区别于公益性项目的特征在于可以实现价值回流,可以保本甚至微利。其区别于竞争性项目的特征在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更加明显,不能实现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此类项目属于财政投融资范围,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通过政策性金融,并广泛吸引和动员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起导向、引导和杠杆作用,或给予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以促进这部分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教育产业项目盈利性、非盈利性的划分,竞争性项目、非竞争性项目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项目的划分,不应仅仅拘泥在不同学校、不同教育类别、不同教育形式层面上考虑,还应当考虑从教育产业系统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校办产业,后勤、物业管理、师生的住房、教学设施的生产管理等等。

  四、政府提供教育产品方式的选择

  从国际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政府介入教育产业的发展和运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投资、政府直接生产;政府投资、政府间接生产。前者指政府直接通过财政支出拨款给教育产业来生产教育产品;后者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及其他政策,将教育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委托给民营。

  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纯公共物品也好,还是准公共物品也罢,抑或是私人物品,均可以采取公营、民营两种形式。“政府直接生产”和“政府间接生产”都是政府进行教育产业建设并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可供选择的方式,而且这两种方式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政府直接生产具有力度大、收效快的特点,其生产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中央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地方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地方公共团体经营。政府间接生产一直以来为我国所忽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开始逐步地运用间接生产的方式来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但在运用方式上还远不能得心应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间接生产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也必将

  灵活多样,归纳起来,这些方式主要有:法律保护私人进入;授予经营权,其重要内容就是允许经营者收费;签定合同;财政资助,主要有直接投资、减免税收、无偿赠款、低息贷款、财政贴息、价格补贴、以及土地、设备所有权的无偿转让等方式。

  教育产品的供给,既可以采取政府直接生产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政府间接生产的方式,而且这两种方式都是必须的,从总体上看,它们各有所长,不可替代。但在具体的教育产品的供给上,都有选择何种方式的问题。如何选择?总的原则是按照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看何种方式能够实现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人们对教育产品的有效需求。

  政府直接生产无疑是政府介入教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在教育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以直接生产的方式来供给教育产品,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进展,而且极富效率。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规模的扩大,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高涨,如果依旧采用单一的直接生产方式,会导致普遍的资源配置错误和供不

  应求。经营中的这种无效性不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普遍流行的从制度上激励教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所固有的弊端。这些弊端可以概括为:目标不明确、缺乏经营自主权和责任制、财政困窘以及劳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以单一的直接生产方式提供教育产品不存在破产的威胁和竞争的压力,使得教育产业缺乏降低成本和适应需求的压力,经营上自然缺乏活力和效率,而低效率必然外在地表现为较高的成本和消费价格。此时,如果政府不对教育产业予以财政支持,则较高的教育产品价格会使消费者减少教育消费量从而蒙受损失。而如果政府通过财政支持以维持较低的教育产品价格,则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会造成教育产品的过度消费和供给上的相对不足。

  因此,教育产品不一定只能由政府直接生产,也可以适当引入间接生产方式,允许民间进入教育产业融资和经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产品的供给效率,而且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直接提供教育产品,并不等于政府在教育

  产品的供给上没有了任何责任,而只是政府提供教育产品的方式由直接生产转向间接生产。政府在教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审批项目及经营权、财政资助、制定法律保护民营进入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鉴于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教育产品的特定属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政府间接生产只能是政府直接生产方式的有益补充,不能取代直接生产而成为教育产品供给的主要方式。然而就现有的教育项目而言,则应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标准,以此来决定采用哪种生产方式更经济。

篇十七: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较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具体措施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别从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对比;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对比;就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研究。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中美比较

  引

  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表明,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家的利益和乃至民族的兴衰。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例日益增加,然而财政收支模式因教育机构的类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和模式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社会的变革以及政治制度息息相关。本文重点阐述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财政政策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美国就提出了教育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怎样服务于市的教育理念。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等教育必须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而服务,这是美国对教育的既定方针。

  1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一)在经济上的关系约翰斯通(2007)指出,“高等教育是公认的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等教育特别是在高技术,信息处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确立美国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的重要砝码”。高等教育在美国的经济利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重要性表现为美国知识产权占世界知识产权总量的比重,以及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就美国经济而言,高等教育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微软投资数十亿研发计算机微芯片以确立其在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处于最先进的地位。(二)在政治上的关系约翰斯通(2007)表明,“美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种族斗争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在贫困中长大。政府的实权派抵制面向穷人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实施,从而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政策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模式和方向。换句话说,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获得的教育基金的数额大不一样。越穷的人受教育程度就越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依靠政府的救济金勉强度日,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社会阶层则接受较高的教育成为社会的精英。

  二、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上的对比

  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接近3%,仅次于加拿大等七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学生贷款,家庭的资助和社区捐助。(一)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联邦政府致力于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社区援助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支出的不足。然而,面对持续增长的学费,来源于社会的援助受到很大的影响。1982-1983,超过50%的财政支出来源于联邦政府,2002-2003支出比例只有40%了。现在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援助的形式主要是贷款。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愿意为高等教育负担更多的贷款。此外,政府援助跟不上学费的

  2

  增长。(二)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状况二十个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截止90年代初政府实行高等教育是免费政策,从1997年开始,中国推行教育产业化,对高等教育实行统一的收费政策。在2000年,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超过了一个农民年收入的四倍。当年在册的大学生大约有七百多万,只占适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10%。

  三、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上的对比

  (一)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在于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灵活的财政援助。主要形式有联邦政府、州政府的助学贷款,大学设立的奖学金,对困难学生实行学杂费减免和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据统计,美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本科生接受过一项或者几项政府财政援助。援助额占公立大学四年本科所有费用的50%以上。在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更多的来源于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机构的捐助。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财政援助帮助穷人接受高等教育。(二)中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15年间,我国高校主要是以教育财政拨款为主,高校自筹以及社会捐助为辅的经费结构模式。在近十几年间,教育产业化是我国高校经费的结构从主要以教育财政拨款为主转变为主要以高校自筹、财政性拨款为辅经费结构模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意味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所降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经费依然源于公共财政,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争取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支持。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趋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出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但是,日益紧缺的高等教育财政和高等教育成本的持续上涨,日益增长的学费水平与我国城乡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地域经济差别造成公共财政资源在高校之间分配的不平衡,来源于企业,社会团体的教育捐助所占比例甚少等诸多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瓶颈问

  3

  题。此外,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比如在增加教育机会、延缓和促进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高等教育财政同样也应该对民办高校予以补贴,而在现实中财政几乎很少对民办高校进行资助,这实际上并不符合经济学的原则。

  四、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存在问题的建议

  中国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财政援助政策,实质性地解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不足,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主要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高校包括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基金以及提供一定的助学贷款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勤工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奖励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有义务提供财政援助来预防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现象的发生。(一)校企联合,实现双赢随着高等教育产学研的不断升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校企联合解决教科研经费不足问题。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了双赢,高校为民营企业的后续发展和项目成果的转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可行性论证。在美国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民营企业以及个人和高校合作力度是很大的,实践证明也是很成功的。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一些重点实验室大都有跨国集团的参与并提供财力保证的。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中国政府在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上也应该立足根本,注重实效。(二)费用共担的分配模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高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的15.6%。为了在各级别教育体系中实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高等教育成本在中央、地方、社会以及学生个人之间合理分担的机制。同时也有必要制定具体措施预防财政资金分配不平衡,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三)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为公办,因此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财政支出的缺口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支出也应该对民办高等教育

  4

  给予一定的补助,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采取倾斜配置,在充分论证财务可行性的前提下对民办高等教育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配套资金额度。

  结

  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事实、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及援助的规模,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途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进行对比和研究,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高校的待遇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现象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希望政府能够统筹兼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高校培养人才,人才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1】范文曜,马陆亭.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财政拨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康小明.从结构性约束看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约翰.斯通.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状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篇十八: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08341206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九: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中美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共服务程度比较周天勇原创|2009-12-1523:34|标签:标签:中美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共服务程度比较

  中美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共服务程度比较----中美财政税收体中美财政税收体制比较----中美财政税收体制比较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研究员一、美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的财政支出结构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资源不用来大量地投资于国有经济,并且国有经济的比例很低。因而,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一般不过多地承担经济建设和投资企业的任务,其各级政府预算的性质一般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型财政。1,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结构。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大体在国防、外交、保健、老年医疗、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净利息、其他等方面,总支出为22922亿美元。从1965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防和外交开支的比例下降,其他项目的开支比例也在下降,保健、老年医疗、收入保障、社会保障等开支比例上升,而债务利息支出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年财政支出结构,单位:亿美元,表1,美国联邦政府1965年和2004年财政支出结构,单位:亿美元,年度总支出1965%2004%118210022922100506434559205342691.2182240110.5国防外交保健养老医疗00269411.8收入保障9583281.43社会保障17515495521.6净利息86716027.0229010行政公务25021311313.6其他

  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45%用于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而用于行政公务的费用只占总支出的10%。2,州和市县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政权层级分为三层。州是一层,而县市镇政府又是一层,互不隶属。没有市管县,或者县管镇的行政分级体制。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看,州政府完全负责失业救济和公共福利支出,负责大部分高速公路、监狱的支出,火灾消防完全由市县镇政府负责,排水几乎由市县镇政府负责,警察和教育基本上由市县镇政府负责。2001-2002年度,美国州和市县镇政府总支出为17352亿美元。年度支出结构,单位:表2,美国州和市县镇政府1965年度和2002年度支出结构,单位:亿美元

  1

  预算年度1964-65%2001-2002%

  总支出746.7810017352100

  教育285.6338594634

  高速公路122.21161154.677

  公共福利63.1582838.8516

  行政公务

  其他275.7937

  2776.316

  4684.7727

  注:资料和数据来源和计算于美国政府《2005年总统经济报告》。行政公务费是一个根据调查的比例推算的数。其他项目包括:图书馆、医院、健康、运输、加水传送和终端机、停车设备、防火、排水设备、自然资源、公元和娱乐、警察及设备、住屋和社区发展、固体废物管理、公众建筑物、一般债务利息等。可以看出,美国州和市县镇政府的总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各种社保和社会管理的支出比例高达70%多,政府本身行政公务费用只占16%。其他的支出除了高速公路建设、利息等项目外,大都也支出在其他的公共服务项目上。笔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议会财政预算委员会调研时,了解到2003-2004年度马州政府的财政开支中,25%用于健康保障,25%用于教育,23%用于警察设备和工资,16%用于行政公务运转费(包括公务员的福利和薪水),11%用于政府举债的利息支出。总之,美国各级政府的预算支出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老年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低收入补贴、公共福利等服务型项目,以及消防和治安等社会管理项目。二、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建设型的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1,预算和预算外收支反映的供养和建设型的支出结构。1,预算和预算外收支反映的供养和建设型的支出结构。预算和预算外收支反映的供养和建设型的支出结构从财政部门向人大所报的预决算报告和报表看,虽然我国的行政公务开支比例比美国要高一些,但并不严重。主要是经济建设的比例较高。但是,实际财政支出格局并非如此。我们由表及里进行分析,先按照公布的200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决算报告理出一个支出结构表。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单位:表3,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单位:亿元支出结构总支出经济建设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行政公务国家%27868100682024126254981.82937117782.8471317

  2

  注:根据《2004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射004年版整理和计算。行政公务项目中除去了1500亿左右的公安和武装警察费用,如果加上,行政公务开支的比例则为22%。可以看出,即使不包括预算外支出,仅就财政决算表上的支出结构看,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型支出只占16%,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另外,从2002年的数据看,没有进入财政预算表但有统计的预算外收入达4479亿元,其85%用于自收自支单位或者收支两条线单位的行政性供养费用。这一点,《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309页“预算外资金分项收入”栏中有说明。2003年的数据笔者无法从现有的材料中得到,估计统计的预算外收入为5000亿元,支出4500亿元,其中7%用于经济建设,85%用于行政性供养费用。社会治安在西方国家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将其从行政公务开支项目中划出。中国2003年估计用于这方面的支出为1500亿元,虽然公安经费消耗了国家财政巨额资源,但一多半支出还是用于了各级公安官员的支出,用于养官,而不是用于一线维持治安、警员的工资福利和其他工作需要。公安经费的问题在于,一是1500亿支出可能使公安和武装警察警察经费不足,交警和基层派出所需要“创收”筹集一部分经费,二是公安官多警少,经费效率很低,浪费很大。贾葭写的《吉林省将全面撤消公安分局和派出所成立警暑》一文报道,吉林基层派出所所则十数人,少则七八人。辽源市公安局下设部门多达47个,所属西安、龙山分局各下设十几个科室,警员全坐在办公室,大街上见不到警察,全市在编警员1447人,实战警力只占48%,当官的太多。案例来自新华网2005年3月24日。考虑在统计之列的预算外收入,我们可以重新整理一个财政支出结构表。包括有统计的预算外支出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表单位:财政支出结构表,表4,包括有统计的预算外支出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表,单位:亿元支出结构总支出经济建设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行政公务国家%32868100713521.712623.84981.529378.97782.41003826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数据和对2003年的估计数据计算。从表4可以看出,加上统计的预算外资金的支出后,国家财政中最大的支出项目是行政公务费用(不包括公安和武装警察费用),高达27%。其次是经济建设费用21.7%,而用于社保、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比例全部加起来只占16.6%,我们的财政实际是一个养人和搞建设的财政。2,实际的吃皇粮和准皇粮型的国家支出结构。实际的吃皇粮和准皇粮型的国家支出结构。但是,对表4需要说明的是,一是没有包括730万村干部和1270万县乡非编制干部,从各种不包括收支两条线预算外筹集的供养费用3000亿左右,二是因为没有将社会保障资金作为税收征收,因此,在预算的收支中没有包括社会保障金的征集和发放。三是经济建设支出项目中的40%左右,实际还是用于政府建设规划等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事业费用,特别是政府和相关事业人员的工资发放。这样我们考虑没有列入统计的预算外收入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村民支付的公务消费因素,在计算一个中国实际的国家支出结构表。年国家实际支出结构表,单位:表5,2003年国家实际支出结构表,单位:亿元支出结构总支出经济建设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行政公务

  3

  国家%

  37960100

  440711.61

  385410.15

  4981.31

  29377.83

  7782.04

  1426637.58

  注:实际国家支出为财政表上支出27868亿+预算外收费支出4500亿+扣除财政转移外的社会保障费支出2592亿+3000亿非编制人员供养费用;实际经济建设支出4407亿为除其40%的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和行政管理费后的数额+预算外支出中的经济建设费用315亿;行政管理费为财政决算表上的4713亿+预算外收费支出的85%即3825亿+经济建设支出的行政管理性费用2728+3000亿非编制人员供养费用。从表5可以看出,2003年由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企业和村民交费和列支成本支出的行政事业供养费高达14266亿元,加上公安和武装警察的1500亿,达到15766亿元,占2003年GDP的13.52%,由这些被供养的公务人员所消耗。整个国家总计支出37960亿中的37.58%由被供养人员所消耗。用表5的数据计算,国民经济GDP的实际税负已经高达32.55%。企业、个体共商户和村民的负担已经很沉重。而高达37960亿的国家实际支出中,只有21%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项目。三、中美两国财政公共服务程度比较中美两国财政公共服务程度比较,表6,中美两国财政公共服务程度比较,%项目行政公务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其他中国%37.611.625.025.8美国%12.55.075.07.5

  注:此表中的美国其他项目,将文中其他表中的其他项目中属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项目扣除。

  4

  5

篇二十: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P>  各国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亿美元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美元美国80967743英国12265834俄罗斯8691850巴西11401683中国21958732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问题]我国教育支出现状

  班级:会计1202姓名:学号: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问题随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对于社会巨大的教育资金需求来说,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仍显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合理,当前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育支出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进而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教育一直是政府非常看重的问题,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实现了4%的目标,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尽管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首项,但教育支出结构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影响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问题。

  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我国对于财政教育支出上一直保持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教育支出从1978年的75.05亿到2012年的*****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1993年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06年提出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幅度,2010明确2012年实现4%的目标。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达*****亿元,占GDP*****亿元的4.08%。

  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GDP(亿元)占GDP比例(亿元)2008*****.63*****.6616.69*****.43.332009*****.09*****.9316.03*****.33.592010*****.07*****.1616.32*****.43.652011*****.70*****.7915.10*****.83.932012*****.00*****.9717.46*****.04.08二、财

  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1、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12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然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达到4%的目标用了三十多年,距离5%仍有差距,并且将各国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后,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各国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亿美元)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美元)美国80967743英国12265834俄罗斯8691850巴西11401683中国21958732、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80%左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3、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三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财政教育支出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比例反映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三级教育的支出重视程度以及支持力度。世界各国大多对初等教育支出最多,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然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而初、中等教不足,形成了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倒金字塔”模式。

  我国三级财政支出教育统计表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08***-********-********-*****2009***-********-*************2010***-********-********-*****2011***-********-*************4、地区间教育支出差距大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差异明显,造成了各地方发展速度不均,经济实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发达地区教育水**

  高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东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形成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趋势一样的东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

  5、学校之间教育支出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普及阶段,应保持着各校之间资源平衡,以确保学生的利益,但自发形成或经过评选设置的重点校在地区内学校间享受优待,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宗旨。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和大学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择校费的问题,这部分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这种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致使学校间差距加大。

  6、财政教育支出责任不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上,中央政府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而在教育事权上,则是将责任不断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上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拥有财力却没有尽到责任,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收入不好的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拨款,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像减免税、补贴利息等财政工具。

推荐访问: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 美国 财政支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