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国中小学为何没有班干部.doc

美国中小学为何没有班干部.doc

时间:2022-08-17 13: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中小学为何没有班干部.doc,供大家参考。

美国中小学为何没有班干部.doc

 

 美国中小学为何没有班干部

  复旦大学外文系学士, 耶鲁大学东亚系硕士、 博士候选人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发生踩踏事故, 世界各地都会发生, 可在中国发生得这么频繁, 伤亡率又这么高, 除了 举办活动的组织者及警方没有周密的安全计划外, 我们本能地喜欢哄抢的习性是不是也是一个要素?

  去年回国, 刚下飞机来到首都机场停车场, 就目睹了 两人为抢一个车位而互相骂街。

 接着在浙江绍兴老家第一次去商场买菜, 很吃惊看到一群顾客为了 挑几根嫩茭白又抢又嚷, 差点就要打起来了。

 回想在美国生活了快 20 年, 在日常生活中还没有遇到过为了这么一点点小事就又争又抢的场面。

 在纽约时代广场跨年的人群不比上海外滩的少, 可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么惨痛的踩踏事件。

  怎么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 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个公民从小到大的“社会化” 过程中找原因呢?

  美国这个口口声声个人自由的社会, 学校一直在培养孩子们在群体中不要去抢; 而中国这个貌似集体主义的社会, 则好像从小就鼓励孩子我字当先。

 有一次和国内的几位年轻妈妈们聊起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情况, 大家先是说要进一个高质量的幼儿园不容易, 必须给人送礼等等。

 后来有一位妈妈说其实进了 幼儿园也必须给老师送礼, 那样老师就会对自己的女儿特别关照, 比如冬天出门时第一个给自己的女儿穿上外套, 省得她感冒等等。

 我当时听了 大为震惊, 因为我和这位妈妈有关育儿有过多次交谈, 知

 道她非常注意培养孩子对别人的爱心, 一直教女儿与小朋友们分享玩具,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等等。

 可是即使是她居然也会不惜送礼让老师在一群孩子中把自己的宝宝排在第一位!

 可见我们在一群人中要抢先的欲望有多么的根深蒂固。

  她的女儿要是知道了母亲给老师送过礼、 所以老师会第一个给自己穿外套的话, 她不光会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高出一头、 容易耍小姐脾气, 而且对老师照顾自己的那份天然的感恩也会变调, 仿佛一切不过是购买的服务。

 我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

 有人走后门找到她, 本以为是要找个靠得住的名医治病, 闹半天对方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能否不排队!

 走后门破坏公共秩序的本能, 难道不是从小培养的吗?

  再读一些报道, 更是惊讶。

 学校仍然?我们小时候一样, 有班干部。为了被选上, 家长不惜请客送礼为孩子“跑官”。

 说到底, 还是一个“争”字当头, 据说这叫“人生何处不是赛场”。

 等这些孩子长大到了公众场合,凡事都要抢先也就不足为怪了 。

  美国的学校, 则是别样的天地。

  来美国前, 一直听说美国是个竞争的社会, 崇尚个人主义, 只讲个人利益, 不顾集体利益等等。

 但孩子一进学校读书才发现, 这里处处讲的是他人、 是合作, 最严防的是“自我中心”。

 美国小学的最初一年不是一年级, 而是学前班, 这一年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教知识, 不如说是让孩子们在心理、 感情、 社交上适应学校的群体生活, 明白人和人相处的一些基本规则。

 其中的一个办法, 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轮流为同学们服务。

 比如在全班排队集合时就需要有三个孩子分别做扶门的, 当领头带队的, 以

 及排在最后关灯的。

 几乎是所有孩子都最爱当领队, 但大家马上意识到:不管干什么, 一切必须耐心等着, 按自己名字的英文字母的顺序排下来轮到自己。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 没有班干部。

 想当领袖, 自己可以去组织社团,可以竞选学生代表。

 而这些也都是从学前班时为同学们提供扶门、 领队、关灯等小小的服务开始。

 孩子们从中学会的不仅仅是秩序, 更是“公共服务” 的观念。

 在美国, 你听不到“高薪养廉” 等等的说法, 在整个教育中没有“官本位” 的痕迹, “官” 就是一种“公共服务”。

 当你承担了这样的服务时, 关键时刻不是在一片“让领导先走” 的呼声中夺门而出, 而是给公众“扶门”。

 竞选任何公职, 大家比的都是“服务精神”。

  80 年代初做留学生时, 那些外国学生, 进门时发现身后有人, 马上停下来给你扶着门, 等你进去他们再进去。

 刚开始我全不懂规矩, 一时无所措手足。

 如今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 发现这一套不仅学校里训练, 父母也教, 孩子都懂。

 可惜, 最近几年回国, 发现这么简单的事情却没人教。

  公民之间如果能学会必要的礼让, 在群体活动中生成“自发的秩序”,无疑会减低事故发生率。

 中国是个拥挤的国度, 更需要这样的 “公民品格”。

推荐访问: 中小学 美国 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