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四年级美术说课稿(2023年)

2023年度四年级美术说课稿(2023年)

时间:2023-02-09 18: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欢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四年级美术说课稿(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四年级美术说课稿(2023年)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八册中第2课《走迷宫》。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走迷宫》这一课是湘版美术四年级下册中第二课,本课题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运用描绘、设计、制作等多种造型活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迷宫,借以释放学生对奥秘领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愿。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注意设计与功用的关系,运用多轴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面迷宫。

  2、收集有关迷宫的资料,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3、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注意设计与功用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体验迷宫——了解迷宫——分析方法——设计制作——评析作品。

  教师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又通过说故事让学生了解迷宫的由来,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说说设计一个*面迷宫需要具备哪些部分,通过多媒体辅助观看多幅作品,请学生说说都喜欢哪一张,为什么?使学生从认识迷宫过渡到分析迷宫,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在如何处理通路、障碍物、背景等处理方法上会面临一些困难,运用挂图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设计才能更美观,它的步骤怎样?最后请画好的学生上前展示,其他同学说说都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喜欢?请同学把自己设计的迷宫与同学或家人一起玩一玩。

  (一)体验迷宫的玩法

  1.教师在一分钟之内试玩迷宫图,请学生监督计时,每隔lO秒报时一次。

  2.学生试玩迷宫游戏:全体学生同时打开封好的信封,拿出迷宫格局图,同桌合作一起走迷宫。3.请走得最快的同桌上来演示走法。

  (二)了解迷宫的相关知识

  1.迷宫的含义:这是对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口的建筑物的总称。

  2.介绍传说中最古老的迷宫建筑:米诺斯王宫。

  3.后来有人仿照这种迷宫建筑创造了*面的迷宫图,就形成了走迷宫的游戏。

  (三)分解迷宫图的设计方法

  1..提问: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迷宫图呢?

  2.比较老师和同学各自玩的迷宫图,说说你更喜欢哪种形式的图。

  3.迷宫图的构成:通过五张不同迷宫图片的对比分析,了解好的迷宫图需要有:起点与终点;复杂的路径(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相关背景;主题。

  4.学生讨论设计迷宫图:

  (1)构思主题,启发学生想像能形成一定路线、与空间位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主题,如:蚂蚁找家。

  (2)用铅笔勾画路径单线,暂定为迷宫的唯一通道。

  (3)在单线的基础上再添画一些迷惑视线的岔路。注意道路的曲折。

  (4)将所有单线修改为双线。

  (5)在岔道上确定障碍物的位置,使之成为死路,并检查路线的确定是否合理。

  (6)添画相关景物、障碍物和背景,使画面具有一定意境和情趣。

  (7)给画面上色,注意路径的颜色与背景要有对比。

  5.观看两张迷宫,谈谈这些迷宫的独特之处。

  (1)道路迂回曲折,让人迷惑。

  (2)配有有趣的图形、景物。如:秋千、索道。

  (四)创作*面迷宫图

  学生作业:设计一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和同学一起玩一玩。

  (五)评析作品拓展知识

  1.谈谈自己设计的迷宫,参与作品的自评、互评。

  2.欣赏德国的大型向日葵迷宫,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当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尽量的手、眼、脑都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调动了主体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2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二课《巧用对称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说教学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巧用对称形》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巧用对称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面几何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也为学生认识对称图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关对称形、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形,以及对称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虽然用剪刀剪出对称图案并不难,但是要把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对本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对称形,知道对称形剪纸的折法。

  2、能力目标:会剪对称形,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动手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应该服务于生活,由于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美观的对称花纹需要一定的指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对称形的特点,并能用所学对称知识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

  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对称形,使其有美感。

  二、说教法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运用现场示范及多媒体演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了解理解程度。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实物图片、教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穿插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对称形图片,增加直观性,启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习流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激励、欣赏感受、探究领会、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拓展思维六个环节组成。

  (一)课前激励

  教师出示各种自制对称性红双喜字。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祝福的传递,交流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欣赏感受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对称形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对称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教师鼓励有创意的回答。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教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领会

  1、情境创设,归纳对称形定义

  (1)通过猜图游戏,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

  (2)观察*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对称图形的定义。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发现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教师分发实物剪纸图片,学生分小组探究,找出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对称形剪纸的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折叠、画线、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纸。

  本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折、画、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纸,体会对称折和连续对称折。(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试剪,对上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体验剪纸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板书:对称折、连续对称折)

  4、质疑再探,尝试其他折法。

  团花,团团相聚,花团锦簇,处处体现对称之美。

  本环节教师演示各种团花折法,学生试折。团花之美还在于信手而来的的惊喜,教师鼓励学生在几番折叠的纸上随意剪裁,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团花试剪。

  (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剪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板书: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实践创作

  看看不如剪剪,动口不如动手。

  本环节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创作,同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对称形制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展示评价

  剪一剪千娇百媚,赏一赏万种风情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已童趣的语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找出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六)拓展思维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教师通过展示剪纸艺术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发动学生将其继承和发扬。呼应本课情感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用对称形

  对称折;

  1、折叠 连续对称折;

  2、画线 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巧用对称形》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照课程标准关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元智能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为指导,让学生通过听、看,思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在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中认识*画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笔墨造型能力和对*传统绘画的热爱。本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多元智理论。

  二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领域包含*画、水粉画、版画等几个板块。本课教学属于*画教学系列。美术课标第二学段对“造型表现”给出了这样的具体要求: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在笔墨游戏青蛙一课中要引导学生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初步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是设置本课的根本目的。

  具体说来,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更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国画教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初步认识两位墨色的变化和基本的用笔方法,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画用墨知识,体验和感受墨的浓淡变化,运用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可爱的小青蛙,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通过体验墨色的浓淡变化,为学生进一步表现动物和在五年级学习花卉的表现,六年级时候山水、校园人物的表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整套教材中,本课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版面分析:本课教材设计了两个页码,选用画家齐白石的《青蛙》,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墨的浓淡在*画中的运用,感受用笔变化,学习画家的表现技法。教材选取齐白石的一幅水墨画作品《青蛙》,学生易于接受,用抽象的语言表现出青蛙的形态特征,既简洁又概括。教材中提供了青蛙的画法步骤图及青蛙的不同动态和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灵活处理。学生既可以临摹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学生学习以个体、合作的方式均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水墨画的笔墨情趣带个人的审美感受。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对青蛙的结构有

  所了解,能够对其外形结构进行分析。但是在运用水性材料表现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的。首先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画,刚刚开始体验笔墨的情趣,运用水性材料造型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中锋侧锋,浓墨淡墨等水墨画的绘画语言,能够运用这些绘画语言表现青蛙,并能够创造性地完成一张具有简单情景的青蛙小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师演示、欣赏作品等多种手段表现青蛙小品,并通过探究与体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表现各种动作且有墨色变化的青蛙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墨色浓淡,感受笔墨变化带来的乐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习惯,提高笔墨造型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画用笔用墨的表现技法,表现具有一定情景下的青蛙小品,了解国画作品的布局和提字。

  教学难点:

  青蛙小品的布局;作画中水分的控制;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表现青蛙的各种动作。

  四说本科流程:

  情景体验,激情导入

  赏析感悟,探究实践

  师生实践提高造型

  展评小结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激情导入

  1、课间循环播放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你唱吧》。学生自由跟唱、跟跳。

  2、欣赏几幅青蛙图片。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

  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和动物的教育。

  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体验,了解小青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情感。

  (二)赏析感悟,探究实践

  1、师生赏析齐白石作品《青蛙》。了解用笔用墨知识。

  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了解齐白石刻苦钻研绘画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分析,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感受笔墨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增强鉴赏力,了解画面结构和布局之美,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启发演示,突破重点

  教师演示一只青蛙的画法步骤,边画边讲解用笔用墨的要求。

  引导学生理解中锋、侧锋、浓墨、淡墨等绘画语言。以及水分的控制和青蛙外形的表现、展示课下完成的作品,学生了解画面布局和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学习青蛙的基本画法和画面布局。

  3、欣赏作品,启发构思(课件中的作品,分析布局)

  4、分析作品,寻找情趣(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拓展学生表不同动态和不同情景青蛙作品的思维,为学生表现有情景的青蛙进行引导。

  三、师生实践提高造型

  1、提出作业要求:用*画的技法画一幅青蛙小品,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呢。评价要点:表现的青蛙有不同墨色和不同的动态的变化。画面添加环境有情趣。布局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课任务,培养学生作画事前预想的习惯。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鼓励学生表现各种动作的青蛙。

  辅导要点:执笔运墨方法、画面布局的安排、用笔用墨方法,中锋侧锋,浓墨与淡墨技法的表现、掌握笔中的水分

  四、展评小结,拓展延伸

  1、展评与小结:

  1)将作品展示到黑板的《热闹的池塘》水墨展上,师生评价。

  2)小结:说说今天的收获?看看下面的知识你掌握了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评价观,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水*,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堂小测,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法的掌握。

  2、拓展

  展示60年版的小蝌蚪找妈妈。鼓励学生课下观看和学习。

  设计意图:引伸和拓展本课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六说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分析,体验的意识和方法,为学生学习国画奠定基础。

  1、注重运用多种感官的刺激引导学生学习国画

  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学习国画创设了很好的氛围。视频文件《小青蛙》《小青蛙你唱吧》,学生在看、听中队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赏析齐白石作品中,通过观察和思考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出新知。教师的演示,欣赏作品,学生表现,更是冲击着学生的多种感官。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推荐,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课堂拓展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60版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把国画作品进行拍摄的特殊技术处理而成。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从而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但赏析到淡雅的国画作品,有对国画作品是怎样动起来的,产生探索的欲望。所以课堂拓展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了课堂拓展的实效性。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寻访本地的老房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老房子带来的视觉冲击。

  2、用色彩或线条造型表现,现地现老房子的美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老房子的资料。

  2、画夹、铅笔或钢笔、水粉、油画棒等。

  (二)设计方案

  1、教学策略:感知生活、现场写生、记忆复述、综合创作。

  2、课前每人对本地老房子进行初步了解,在集体活动中注意倾听别人的评述,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寻访当地有特色的老房子,师生共同观察老房子的造型、色彩、特点,可让学生触摸粗糙的墙壁,倾听老人们的讲述,并根据自己对老房子的理解与同学交换看法。有了深入的感性认识之后,选择写生的角度,不一定是全景式的,可选择有特色的窗棂、房顶、飞檐等作为主要写生对象。

  第二课时,提示学生回忆自己在写生老房子时的感受,将自己的对老房子的整体感觉(这种感觉是全方位的,听、看、触、摸等都参与其中)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表现方法。提倡将写生中的素材重新进行组合,适当地添加、想象,或利用线的重组来表现每个学生心目中的老房子,它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完全主观的。

  三、学习评价建议

  观察老房子时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对隐藏于老房子中的故事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好奇

  在绘画时是否敢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如油画棒混色、点彩,钢笔线描等)。

  3、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

  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的表现效果,通过看看、画画的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愿望。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老房子不断接触的实践中逐渐发现和总结,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5

  美术四年级上册《时间告诉》说课稿

  (1)大胆创作 制作钟表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钟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2)展示欣赏 评价钟表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钟表”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钟表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8篇课文《剪纸的故事》。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剪纸的故事》这篇课文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第8课内容,是融剪、刻、说为一体的剪纸课,表现内容为人物,表现形式是非对称性的独立纹样。要求学生大胆地直接剪出人物外形,用刀刻划出人物细节,并将剪、刻完成的人物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编成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情和了解的故事,借以抒发内在蕴涵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剪纸这种独特形式的学习来和民族艺术更为贴近。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掌握剪、刻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②.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③.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

  ⑤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随意剪出事物的外形,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该让学生抛开对称规则,依靠视觉*衡和对事物形态比例的基本了解,按自己的意愿剪,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5、课前准备:

  多媒体,剪纸范作,剪刀,彩纸,胶棒。

  6、课时: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三、教法分析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教学,即先看《我和妹妹喂小松鼠》的故事,看的时候同时出示剪纸,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剪纸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欣赏观看教师准备的资料,进一步对所学内容加以认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让学生操作实践,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四、学法分析:

  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练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养成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步骤: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讲一个《我和妹妹喂小松鼠》的故事,同时出示剪纸图片。提出问题:“听完了故事,同学们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得出,这个故事是个剪纸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2、剪纸介绍,初步感知

  教师简单介绍剪纸。并继续激趣谈话:“要剪出一个故事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只要大家待会认真观察,细心剪制,就能创造一个剪纸故事。”这样既树立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3、演示制作步骤

  教师示范剪刻步骤。(出示课件)利用课件播放剪纸故事的制作步骤。在学习制作步骤2(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的时候,重点介绍剪纸的装饰手法:月牙纹、锯齿纹、橄榄纹和鱼鳞纹。并告诉同学们:我们最常用的是月牙纹和锯齿纹。

  4、欣赏剪纸故事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一起观察欣赏,了解剪纸的基本手法,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出现最多的剪纸装饰手法。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的要求,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综合实践,合作完成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制作一个人物、动物或景物,互相协调,使作业具有整体感和一定的情节。粘贴好后说说自己小组的剪纸故事。

  6、作品展示、总结

  先让同学们将自己小组的作品贴在展示台上,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作品,请小组派人到台前讲创作的剪纸故事。最后进行课堂延伸:故事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只要你用心,就一定能发现,从而受到启发。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吧!

  六、板书设计

  第8课剪纸故事

  月牙纹:锯齿纹: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当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尽量的手、眼、脑都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调动了主体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

  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7

  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影片、做游戏、动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画颜料绘制、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热带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绘制和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画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对*画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使用并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表现热带鱼。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绘画过程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㈠观看影片激发学习兴趣。 ㈡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㈢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㈣示范鱼的绘制方法。

  ㈤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㈠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影片。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揭示学习主题——《用彩墨画鱼》,从影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㈡观察发现,感知鱼儿结构

  用课件展示鱼的基本结构。并出示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让学生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㈢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方法,并进行用彩墨画鱼的示范。

  ㈣画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欣赏彩墨鱼的影片画面,提出“你准备如何用彩墨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来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教师分发的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的大纸上,过程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绘画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使用多用方法,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㈠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㈡扩展延伸

  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下课之后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表现鱼的图案,它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识。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15课的内容《大师画我也画》,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是在16课对《画家凡高》作品的欣赏基础之上进行造型实践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学习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艺术作品中丰富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多元化,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愿望。

  2.教学内容与目标

  ①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学习画家凡高、毕加索的造型表现方法,感悟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模仿用大师的画法创造一幅作品。

  ②隐形内容与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感悟画家凡高和毕加索的造型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运用丰富的笔触表现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感受,怎样将不同角度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设计理念

  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理念,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凡高的表现手法和毕加索的立体派造型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直观演示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欣赏”、“分析”、“评论”当中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

  三、学法指导

  通过欣赏、分析、评论到动手实践都是在学生不断探索中进行的。通过小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荷兰印象派画家凡高的绘画风格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立体主义创新的精神,在认识了大画家凡高和毕加索的绘画特点基础上,鼓励学生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绘画风格,尽量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结构

  本节课是由谈话导入、探究新知、动手实践、作业展评和课后延伸五部分组成。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凡高的作品:说说这幅画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然后板书课题《大师画我也画》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讨论:画面为什么会有动感?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是靠一些笔触,这些笔触既有变化又有秩序,它是根据物象的运动方向和特点画的,每一部分的色彩都很丰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 教师演示不同笔触表现的花。让学生直观了解笔触的运用。

  3.指明板演被风吹动的树或者涌动的云,并用肢体表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分析30页其他学生的作业,小组讨论:你认为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5.欣赏西班牙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多拉马尔肖像》

  小组讨论这幅画中人物的各个部分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请大家从不同角度观察你身边的同学头部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从实际中锻炼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特点──对形象全面分析。

  6.课件出示:学生的作品,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7.凡高和毕加索都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凡高画出的星星好像在天上旋转,留下一条条的轨迹;毕加索从多角度观察人物,把几次观察的结果画在了一幅画上……他们的画给人以神奇和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在创作欲望。

  (三)动手实践

  在大师创新精神的启发下你一定有了新的想法,请你学着用这样的表现方法画一幅画。

  提醒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展评

  采用他评、小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的作业,并颁发奖励。

  (五)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用国画的形式表现立体主义的作品。

  五、教学风格和特色

  在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了解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画面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我心中的未来》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科的教学时数为2课时。我所授的是第1课时。

  这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守约束的想象会像火上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并结合本年级的年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科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想象中的未来。

  2、培养学生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综合美术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未来生活变化,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构思、想象、构图及造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构思、构图新颖、独特、能充分体现心中的未来。

  二、教法运用

  针对这一学段的学生活泼想象丰富的特点,创设与教材享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用两种方法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出示的片断场景,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有力地解决了本课重点。

  2、德育渗透法,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课堂上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点滴小事做起,改善改变我们的未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三、学法分析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是一把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也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我准备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为主的学法指导:

  1、自主互助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内容,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想象心中的未来。

  2、合作交流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体验美术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

  (一)、导入阶段

  欣赏科幻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太空进行联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引出课题《我心中的未来》

  (二)、引导阶段

  1、将自己搜集的材料与同伴一起分享,回忆过去、看看现在、想象未来,展开联想,畅所欲言,大家想让我们以后的生活怎样?

  2、欣赏作品,提高审美,介绍多种绘画形式的作品:彩笔绘画,蜡笔绘画,水彩画等。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从构图和绘画内容上进行引导。

  (三)发展阶段

  大胆创作,点拨引导,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四)展示评议

  虽然学生作品为半成品,但也透露出学生们的创新和发现,展示采用自评为主,互评和教师简评为辅,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0

  说教材:《精美的邮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四年级的上学期第九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概念、发展史、以及邮票的特点,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设计邮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精美的邮票,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的邮票知识,让学生认识邮票,感受邮票之美,学习简单的邮票画面设计与制作。

  2、通过对邮票的欣赏、了解及创作,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与设计能力。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邮票的设计,能绘制图案精美、主题明确的邮票。

  教学难点:学生创造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提出要求改变单一、高深、繁多的专业化倾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色、点、线、形设计作品,同时对于点、线的种类、排列,色彩的冷暖、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他们用这些美术元素进行邮票设计,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引导他们在创作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想象,来完成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邮票的相关资料,如: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什么邮票?我国发行的第一张邮票的名称、发行时间等。每人准备几张邮票。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谜语导入,欣赏探究,绘制作品,展示评价。

  1、谜语导入(大约5分钟)

  教师出示课件谜语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请学生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性学习(大约10分钟)

  (1)教师运用直观的课件演示

  ①邮票的来历和作用

  ②邮票的发展史

  ③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张邮票和我国发行的第一张邮票的相关资料。

  ④邮票的分类

  ⑤邮票的特点

  ⑥邮票的表现方法

  (直观教学法使学生能更快、更轻松的掌握邮票相关知识。)

  (2)重点演示邮票的表现方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的精神。)

  3、绘制作品

  首先教师提出师生总结的制作要领,学生开始设计表现一枚邮票,教师在此过程中采用巡视指导法。(运用此方法可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4、展示评价

  此环节中我采用小班内总体评价,让学生们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同时也让作者发表创作理念,教师奖励。(运用此方法可以公正的评价学生,并且用奖品激励学生,让其对美术更加喜爱。)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千变万化的帽子》是义务教育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这两个学习领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设置的课程。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帽子为题材,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纸制帽子插图,学生通过欣赏和制作帽子,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帽子的有关知识并能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帽子。

  (2)、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帽子的基本造型、装饰方法。能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制作造型独特的帽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生活、运用美术知识美化生活的兴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各种*面纸和材料,通过剪、折、贴、订等方法制作成立体的帽子。

  (2)设计各种造型美观的帽子。

  3、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三、说学情

  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手工制作方法,做过一些剪纸的练习。因此为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学生的特征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手工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尝试制作一切新奇的东西。但部分基础弱的学生缺乏耐心和信心,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找出具体原因,激发其灵感,鼓励其产生竞争意识。

  四、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大量的帽子的图片、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借此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

  2、情景教学法: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利用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情景中体验学习。

  3、自主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说自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2、欣赏交流充实感知

  3、利用资源指导制作

  4、实践操作内化知识

  5、巡回察看点拔指导

  6、展评总结积累经验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贺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思想目标:

  体会贺卡的意义,形成加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贺卡,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件)

  教学重点是:

  贺卡的结构形式。学生认识、了解各种个性贺卡,并能动手绘制一张。

  教学难点是:

  贺卡的设计构思,材料运用的巧妙,作品有创意。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为朋友、老师、长辈祝贺生日、新年等应该怎样做,送贺卡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如果能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贺卡则更有意义。

  (二)展示课题:做贺卡

  说明:结合实际生活来引出课题,可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以致用的愿望。

  (三)出示一些贺卡的实物供学生观赏。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贺卡的形式可分为:贺卡的结构:单页式折叠式开门式立体式抽动式异型式等,贺卡的内容可分为:贺卡的种类:生日贺卡新年贺卡尊师卡圣诞卡祝贺卡友谊卡电子贺卡邀请卡等

  说明:

  以实物展示,边欣赏边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以下的课堂作业做好准备,增加学生的创作灵感。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的各种贺卡,分析作品的材料运用及表现方法,激起创作的热情。

  (四)贺卡的设计方法及制作过程。

  1、根据赠卡的目的的选定贺卡的类型。

  2、根据内容构思适合的图案内容。

  3、裁取纸张,折叠成贺卡形状。

  4、用铅笔描绘构思好的图案及文字等。

  5、上色,应根据图案内容确定色调。

  6、修剪外形或开挖窗口等。

  7、填写贺词、赠言。

  说明:这些步骤是设计一张贺卡的一般方法,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贺卡的制作过程。

  (五)学生作业,巡视指导。

  1、学生可自行选定贺卡的类型及形式。

  2、根据所定贺卡,设计图案色彩及外形。

  3、每个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独立完成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4、在巡视过程中要重点帮助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作业。

  说明:由于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作业,所以教师应该着眼于辅导学生根据方法步骤,设计并制作完成作业。

  (六)完成作业,分析讲评,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1、选取3-4张好的作品,请作者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学生评价,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评比。

  2、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要多分析每张贺卡的优点,加以表扬。还可请小作者讲述一下设计思想。)

  3、表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板书设计:

  (课件)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贺卡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花团锦簇》是新版美术教材第八册第十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以“花”为题,制作纸花——包装纸花——送花是本课的主要线索和学习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学习主要定位于制作纸花部分,手工制作花的方法很多,本课采用的是卷压叠贴的方法。其特点是所表现的花朵形象变化丰富,造型逼真,装饰性较强,制作难度比较适宜。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花艺的常识和习俗,并能运用于生活中去。

  2.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

  4.体验制作和赠送自制纸花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

  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

  三、说教法:

  本堂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课前准备——情景创设——欣赏探究——合作表现—— 欣赏交流五步教学法。为课堂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等的教学氛围,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快乐中体验和探索,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

  四、说学法:

  在本课中,学生从好奇感知——乐中体验——观察探究——大胆创新,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索而完成最后作品的,这样的过程是孩子一次快乐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发现同学们今天特别真精神,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真漂亮!瞧花仙子也被你们吸引出来了,想到她的百花园里看看不?

  1.欣赏鲜花图片,创设一个花团锦簇的情境。

  花的世界最令人神往,是呀人们都爱用花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图片)

  还爱用花来表达自己最热烈的情感和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文字)

  2.师生交流花艺的基本知识以及送花的常识。

  3.师: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把鲜花制成干花,用其他材料制作工艺花等。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花的方法。

  二、方法探索

  1.出示一瓶做好的叠绕纸花,欣赏。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到书上去找答案吧。

  2.学生翻阅教材,发现教材中介绍了一种制作方法。纸花的制作步骤是什么呢?(课件显示)同学们赶快来试试吧。

  3.学生自学,每人试做一朵叠绕纸花。

  4.收集学生做的几枝纸花,探究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叠绕程度不同影响花的开放状态)

  5.教师示范做纸花的步骤和方法,制作一朵纸花。

  6.探究同一种制作方法能制作出不同种类纸花的原因。

  请看,老师用叠绕纸花的方法也做了几朵,为什么同一种方法却做出不同类型的花来呢?他们那里不一样?

  (1)小游戏:课件上显示几种花瓣的形状,对比花瓶中的纸花成品,推测哪种花瓣可以做出哪种花形。

  (2)展示两种同一种花瓣形状做的纸花,让学生对比分析花形的区别。

  你还能剪出不同形状的花瓣吗?学生试剪。反馈表扬独特的花形。

  (3)教师小结:花瓣的形状、叠绕的程度是影响花朵形状的因素。

  三、创造表现

  1.欣赏各种鲜花的造型,讨论分析怎样表现最合适。仔细观察鲜花原型,如花朵展开的程度,花瓣的多少,花瓣边缘的形状,思考怎样处理纸材更接近原型。

  2.提出作业要求:分组制作,每人至少制作一朵纸花,看哪组制作出的花形最多。分组比赛。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交流

  1.教师评价各组制作中的表现,公布获胜小组。

  2.请制作出新花形的同学上台传授经验。

  3.将纸花送给你喜欢的人。

  本课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美术术语中有一句用得最多的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实践告诉我们,所给予孩子们的不是单纯的一种方法或一种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他现在所接触到的知识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耐心的发现、勇敢的探索你将有能力发掘出更大、更奇妙的五彩世界。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们庆幸自己能存在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也感谢自己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们亲身体验色彩的美丽。世界上的色彩何其之多,不一样的色彩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心情,让你处在这个色彩独有的心境里,于是便有了对色彩的感悟。心情是看不见的,却可以体验,心情是抓不到的,却紧随身边。不同的心情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用色彩画心情》一课。

  一、设计意图:

  在美术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灵动的风景,“用我心画我画,用我I 情表我意,, ’使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他们实现最自由,最幸福,充满激情的学习旅程。

  因此我想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试图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诗画而又情意浓浓的课堂,和他们展开对色彩情感的认识和研讨。我用典型的黑、白、红、黄等几个颜色,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和体会美妙的色彩。通过欣赏、对比、想象、讨论,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的世界里,体会色彩的性格。

  二、教材分析: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利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本课通过探索色彩的奥秘,学习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了解色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画家名作,使学生产生对色彩探索的好奇心,让学生作美感表达,使学生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 .初步了解色彩这一美术语言,让学生大胆运用色彩尝试着表达自己的心情。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对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上课之初,我将请同学们从自己所在的小组选派1 到2 位同学上台前的纸箱中随意抽取一张写有不同心情的卡片,用夸张的表情表演出来,再请同学们根据他所传达的信息来猜猜卡片上写的应是哪一种心情?通过这个环节的创设使学生增强对形象的初步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为后边的欣赏体会做铺垫。

  二、进入新课:

  .欣赏体会

  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评价。这个程序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在这个环节,我将分以下四步带领同学们循序渐近的去了解和体会色彩情感的魅力。

  首先,我通过对梵高作品《 夜晚的咖啡馆》的描述,让学生透过色彩强烈的画面强化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让每一个学生走进画面,成为画中的一员,使学生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借助毕加索的《一个盲人的早餐》,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把自己欣赏该画的心得和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用不同见解去分析作品,他们会懂得艺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进一步感受和深入理解色彩情感的过程。

  接下来通过两张相同画面、不同色彩的画,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给他们分别取一个可以表达画中心情的名字,并且运用美术术语进行评价总结,透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色彩的感情。

  最后,观看迪斯尼动画片《 梦幻20xx 》中因人物心情的变化而引起画面色彩变化的片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美中育人,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

  .情境创作

  请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欢快或悠扬的音乐,想象自己来到梦幻般的色彩环境里,这些神奇的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回忆当自己快乐、兴奋、伤心、委屈、痛苦… … 时,最希望用什么方式去表达这种心情?在这样的心境驱使下,大胆而富有创新的进入自己的创作阶段。此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交流评价:

  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时的、适时的展示学生作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兼顾生生之间欣赏、交流,满足各自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拓展延伸: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色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亚洲信仰佛教的国家里代表着神圣的黄色在欧美国家却是警告、怯懦的寓意。再如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而到了*却不是那么的受欢迎等等,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渠道去了解、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让有限的美术课堂学习植根于宽广的生活大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在课堂中,我和孩子们徜徉于艺术的海洋,感受色彩,收获文化,一起放飞心灵,美美的欣赏,美美的感受,美美的表达,师生共同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趣、求美。

  以上是我对《用色彩画心情》 一课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5

  第一大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

  《色彩ABC》一课是集绘画、制作、审美、与游戏为一体的课业形式。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体天然的色彩,粘贴成画,让学生们被自己设计的图画生动的情景,画面,更能吧学习者带入到热烈的情景中,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二、学生及媒体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色彩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科的教学。本科以实物投影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技法、步骤、粘贴画的制作。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利用小物体天然的颜色,拼贴组合成画;

  2、操作领域:使孩子们充分体验找到合适的材料的那种满足感,感受制作过程的新奇,享受制作 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3、情感领域: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技法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粘贴画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要求:

  (1)、粘贴画的底图绘画;

  (2)、粘贴画的小物体粘贴方法;

  (3)、粘贴画要求画面饱满,色彩丰富,构思精巧!

  2、粘贴画的创作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如何鼓励学生设计并粘贴制作出多种丰富、美丽的粘贴画!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天然材质,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游戏,建构气自主的*台,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几幅图,在尝试、分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在底图的创作绘画和粘贴画的粘贴时,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在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做,而且能做的精彩!”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一、神秘导入、探究之旅

  1、上课初始先给学生们表演“小魔术”,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开心起来。同学们开心么?

  2、闭上眼睛,老师喊一二三,然后一起睁眼睛~~(大家眼睛闭上等待)~~~睁眼~

  3、为什么一睁眼睛,刚才那张纸就变样了呢?为什么可以用一张纸变出那么多样子来的画呢?你们能不能也做出一个这样的魔术道具来?并且让学生观察,“魔术道具”的特点。(学生现时体验变脸的乐趣)

  4、让学生先注意观察“道具”的特点。(原来是由几张相同的纸,画上了相同的画)然后思考为什么这件“道具”明明看起来图是一样的,但总觉得不一样呢?(图片相同,但使用的材料不同?)接下来就要求同学们思考,如何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张好看的“道具”?(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思考,结合自己的想法,畅谈自己对“道具”的形式,色彩的不同感受,充分展现其个性进而畅所欲言。)用快乐的游戏开启想象之门,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唤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剪、贴、等技法及色彩与“感觉”做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5、揭示,点明课题: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 色彩ABC

  二、情趣示范、合作体验

  1、老师提供给每个制作小组一个卡片(整幅图片切开的),每小组一份。然后讲授,毛线剪切,豆类拼镶,粮食撒倒,零食等材料的粘贴方法!(师生合作),思考自己组内的卡片,应该使用什么合适的材料,用来粘贴。

  学生总结。

  2、想知道老师怎么做道具的嘛?请学生参与制作道具的过程,使用实物投影,让学生们了解的更清楚。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粘贴,教师提醒大家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并注意安全。)

  教师巡回指导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对于中高段学生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作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3、本课高潮:变一个大型魔术。孩子们大概10---15分钟就可以制作完成领导的卡片,并粘贴好自己的材料。剩下的时间,让孩子们分别吧自己制作的卡片贴在教师已经准备好,并且贴在黑板上的另一张大卡纸。原来,所有的纸片,粘贴好,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圣诞老人。

  三、多为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小组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贴的卡片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材料,说说比较经典的地方。比如,使用的材料比较特殊,或者是材料使用非常得当。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制作方法和造型元素的粘贴画给在场老师们的感觉,这又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评价:“你使用的材料真有特色。”“这副粮食粘贴做的真好。”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而且,

  3、总结评价拓展:快圣诞节了,这幅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圣诞老人,大家想送给谁啊?(学生说,送老师,送同学,送爸爸妈妈等等。)老师提议这幅画是4.2班所有同学的共同的心意,放在教室里,送给在场的每个老师。让他们感觉到,不但能制作出漂亮的粘贴画,还能表现的很美,很有艺术感,看这些作品非常够味。

  感觉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你还能体验到别的感觉嘛?感觉又是很奇特的,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场合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一块冰冬天给人冷的感觉,而在夏天就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真是的感受嘛?

  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1、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移情联想、张扬个性、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都多想一想,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为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探索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使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两次合作尝试制作的设计和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展开教学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阅读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1)

——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说课稿3篇

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说课稿1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对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以“三说”的形式进行解析说明:第一说课标,第二说教材,第三说建议。

  “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说教材”包括教材编写体例、编写特点以及内容的结构整合。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首先说课程目标,其中课程的目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

  小学美术的课程总目标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的。其中总目标的具体内容如下:学生以各人或集体合作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对设计应用领域的要求比以往更详细,更加突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更准确地为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更详尽地为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学习后,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对教师的工作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意义。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我们教师更明确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美术课程标准“以人的个性发展”的出发点,催生着一个美术教育新的理念。新美术课程标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

  课程分目标是主要体现在:“造型·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是小学1到2年级,第二学段是小学3到4年级,第三学段是小学5到6年级,第四学段是中学7至9年级。今天我说的教材是小学四年级美术第七册,属于第二学段。

  下面我来说一下第二学段的目标:

  A、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唤起创造欲望。

  B、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C、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D、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接下来说本册书的内容标准,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媒体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精心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的学习领域。

  我们将新老课标的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发现:老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在新课标中改为现在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并且对各个部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二、说教材:

  下面,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来说教材,首先请大家和我来看教材的编写体例。

  课本开篇是剪纸欣赏《生命花束》然后是教材内容的设置,课本的最后是目录。

  每一课教学内容的设置都是由课题、教学提示、图片与范画的欣赏和作业提示组成,教材以单课式设计,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作为显性的线条,以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隐性的线条。以图片和文字体现内容。以这篇课文为例:第二课生活中的暖色,左上红色的大字是课题,其中红颜色代表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人美版教材课题以颜色区分领域)接下来有一些小字和色环图案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提示,教学内容提示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学习目标。图片有两种:一是画家作品图片,是代表性很强的典型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学生作品图片,在作业创作中起提示作用,开拓学生思路。最后右下角给出作业提示对作品的创作和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进行实践。

  再看本册书的教材编写特点,本册教材有六大特点:

  1、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2、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3、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创造

  5、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6、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下面请大家和我来看教材的内容结构,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还是围绕四个学习领域来学习,下面我对各领域向大家展开,其中主要围绕着造型表现领域来学习,造型表现领域所占课程最多。

  第七册教材2生活中的暖色

  3生活中的冷色

  4快乐的人

  5自行车局部写生

  6猜猜我是谁

  11画水果

  12娇艳的花

  15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16亲亲密密一家子

  17泥玩具

  21葫芦上的故事

  23旅游中的记忆都为造型表现领域

  7有趣的属相

  13多姿多彩的靠垫

  14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15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开篇的《生命花树》

  1四季的色彩

  10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22石雕艺术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8棋牌乐——棋篇

  9棋牌乐——牌篇

  18漂浮

  19电脑美术—

  神奇的画笔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本册教材的整合体现在横向与纵向整合联系。横向整合指本册书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的彼此之间整合。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

  对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来说具有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和知识主题选择上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以第四课快乐的人为例,强调学生的设计,观察,制作等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小学的美术教材纵向比较有难度递进的关系。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再到第三学段具有难度递进的关系。以设计应用领域为例,第一学段的第一册第9课《有趣的勺子》以勺子的造型做联想并设计各种各样的勺子,发展到第二学段的第七册的第14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以家中的日常用品的造型及功能进行有趣的联想。难度有递进的关系。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中要特点。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标,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利用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如第4课《快乐的人》,艺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只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生活中有很多种线材,有电线、铁丝、铜线、漆包线、麻绳、纸绳等等,历数不尽。用这些线材来制作出各种新颖有趣的造型,再配以柔软的皱纹纸缠绕,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不墨守陈规。

  2、结合音乐、语文、英语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或美化教室。例如第九课《棋牌乐——牌篇 》是一节跨学科的综合课,我将英语和美术设计合为一体,让学生在设计制作与娱乐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单词,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时间能力一级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字母牌,来拼写英语单词。学生很积极的剪出纸牌的外形后把英语字母写在纸牌上,并搭配出花纹图案,添上色彩。同学们积极的动手制作,制作完之后我让同学们分成小组,用手中的纸牌拼出单词来让别的同学来回答单词的意思。学生快乐的用本节制作的牌互相玩起来拼单词游戏。让学生在观察中对比体会字母牌怎么样制作最好看,他们会认识到认识到一副形状、色彩、图案及文字和谐统一的牌看起来最好看。本节课在创作时,孩子们制作起来也非常的快。从他们的作业看来色彩鲜艳、形状各异、设计独特,孩子们不仅体会了和谐统一的花纹的美感还能在快乐中学习更多的单词。

  3、加强技能指导,注重审美的实践体验。要重视美术基本技能教学,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各种创意。学生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强课堂的现场示范和指导,并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演示,比如讲水墨画时,我就让学生观看水墨画绘画过程的视屏,学生对水墨画的绘画技法能够清楚明白。教师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在学生创作画或进行课业制作的过程中,巡回辅导,对于学生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效果情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热情、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客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经常辅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并纠正不良习惯。

  要重视审美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通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如绘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按学生特点,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还要注重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自然美,家乡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4、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美术学习兴趣。要重视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进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方式。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反映效果方面的特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师做范画时范围比较局限,不能做到人人都看得清楚,这时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做示范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时,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方法,播放图片让学生观摩,启发学生想象,开创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优化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做游戏、搞竞赛、办展览、表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在体验操作练习时,要始终贯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与新课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对评价的方式,我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新标准下的评价,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评价*台,学生自评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讲评自己的作业或讲评解决问题的结果来展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拥有发言权。在课堂上我会找学生走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创作意图,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努力。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我在课堂上采用了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用ABC来标示等级,并配合语言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弱点和发展方向。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标准》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出发,将美术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三部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具体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器材,我们每个班都配有电视机,上课时可以播放准备好的多媒体视屏及图片。

  2、充分利用美术书籍,利用好周围的教师参考书、美术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学校专门为我们配备了教参,订阅了《*美术教育》杂志,还准备了美术挂图及光盘,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书籍资源,丰富自己的视野。

  3、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事、要事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如神州九号的发射,我就用神州九号发射的视屏作为太空之旅类课程的内容。而海报设计我就利用2008奥运会主题招贴导入。这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也会为学生关心社会生活了解国际时事提供渠道。

  4 、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搜索方便、传输快捷的特点,获得网络丰富的信息,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并可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进行课内外的教学互动。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课上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设备呈现,课间观察窗外及校内的自然景色,课外利用寒暑期的家庭旅游活动进行充分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可进行模仿表演,模仿自然界中各种动听的声音,如鸟鸣、鸡叫、风语、泉声;模仿自然界中各种优美的形态、动作,如摇曳的柳枝、翩飞的蝴蝶、上蹿下跳的猕猴;描述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挺拔的松柏、调皮的猴子、威严的狮子。多方配合,加深对自然美的领会。

  结束语:四个学习领域在美术教材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潜心钻研,孜孜以求,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崭新空间!为学生的生活开拓一个美丽而多彩的崭新世界!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2)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菁选2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硬纸或卡纸制作玩具的练习,培养学生由*面到立体的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玩具会走的原理及会走的玩具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使原先站立玩具的变成立体的会走的玩具。

  2、会走的玩具各部位的安排。

  教具学具:自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我们小朋友经常去玩具店,肯定认识了不少玩具,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非常喜欢,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玩具?

  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在许多书上看到许多小玩具图片,比如蓝精灵、机器猫、唐老鸭,还有什么?

  老师也喜欢玩具,而且我也会做各种各样的小玩具,今天我把它们都请过来了,小朋友想见见它们吗?

  2、欣赏: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玩具与我们*时做的,画的有什么不同?对了,那我们就叫它们“会走的玩具”好吗?(板书课题:会走的玩具)

  3、新授:

  我的玩具为什么会走呢?你发现了吗?

  学生:因为车子有轮子、人有脚。还要有推力或外力的作用。

  4、引导学生欣赏会走的玩具:

  5、教师讲解会走的玩具的制作方法:(以会走的玩具公鸡为例)

  (1)设计草图。

  (2)选择合适的色彩卡纸,剪出各部分—身子、翅膀、嘴巴、鸡冠等。

  (3)将各部分进行粘贴组合,完成作品。

  (4)将做好的玩具涂上颜色花纹。

  (5)把手伸进身子裸空位置,指头当脚进行行走。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五、拓展:最后我们再欣赏一些玩具,这些都玩具厂商专门为小朋友做的。同学们你会做吗?除了它你还能设计一个新的会走的玩具吗?回去做一个拿给大家看好吗?

  六、收拾学具,打扫卫生。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通过用硬纸或卡纸制作玩具的练习,培养学生由*面到立体的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玩具会走的原理及会走的玩具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原先站立玩具的变成立体的会走的玩具。

  :会走的玩具各部位的安排。

  教学准备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彩色笔、油画棒、剪刀,铅画纸等制作工具。

  教具:会走的玩具5个,范画用具同生,录音机磁带。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背诵古诗,稳定课堂秩序。

  2、检查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和摆放位置。

  二、导入新课:

  我们小朋友经常去玩具店,肯定认识了不少玩具,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非常喜欢,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玩具?(生答:汽车、飞机、火车、凯蒂猫、奥特曼、小人偶、小白兔、狮子等等)。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在许多书上看到许多小玩具图片,比如蓝精灵、机器猫、唐老鸭,还有什么?(生答:还有米老鼠、大灰狼、狮子王等等)老师也喜欢玩具,而且我也会做各种各样的小玩具,今天我把它们都请过来了,小朋友想见见它们吗?("想"生齐答)

  三、欣赏:

  1、(拿出装有范作的包)看,它们都藏在这只包里呢!(将包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上,并做侧耳听状)听,这里面有声音:“大雄”,让我出来,我要吃铁板烧。(将机器猫取出展示给学生看)小朋友,这儿有吃铁板烧吗?("没有"生答)(师又作听状)听,还有声音。“多啦A梦、多啦A梦,外面好玩吗?你可别把我扔在包里。”(将大雄取出展示)“有没有好玩的道具,多啦A梦”。“大雄别吵了,让我再睡一会儿,看我眼睛还睁不开来呢?”(取出圣旦老人)“快,快,排好队,请大家排好队,车子就要来了!(取出车子)嗯,大伙儿都到齐了,请大家排好队。看小朋友欢迎不欢迎我们。(面对学生),我们小朋友要是欢迎的话,就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好吗?(学生鼓掌)

  2、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玩具与我们*时做的,画的有什么不同?(生答:它们都能站着也能走,能站能走。)对了,那我们就叫它们“会走的玩具”好吗?(板书课题:会走的玩具)

  四、新授:

  1、我的玩具为什么会走呢?你发现了吗?谁到上面来仔细观察一下。(师:示范玩具车子、圣旦老人、人)

  学生:因为车子有轮子、人有脚。还要有推力或外力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会走的玩具:

  3、教师讲解会走的玩具的制作方法:(以会走的玩具公鸡为例)

  a、设计草图。

  b、选择合适的色彩卡纸,剪出各部分—身子、翅膀、嘴巴、鸡冠等。

  c、将各部分进行粘贴组合,完成作品。d、将做好的玩具涂上颜色花纹。(板书:涂)

  e、把手伸进身子裸空位置,指头当脚进行行走。这样一只会走的玩具就做出来了。会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都做了些什么会走的玩具。(欣赏)

  4、欣赏你喜欢这里的哪一只,为什么?(生答略)

  五、练习

  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和废弃材料,做一个会走的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1、中间停一下,引导学生分析可以做多只脚在前或后的小动物玩具或做多个转动轮子的汽车等。

  2、注意卫生和用刀安全。

  3、学生在音乐声中做作业。

  六、讲评作品:比一比谁做得有趣、好看又会走。

  总结:小朋友今天上课都很认真,大家做的会走的玩具可爱极了。没做玩的同学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完成。下面老师再让你们看一些会走的玩具。(出示图片)

  这些都玩具厂商专门为小朋友做的。同学们你会做吗?除了它你还能设计一个新的会走的玩具吗?(回去)做一个拿给大家看好吗?今天这一课就到这儿。

  七、收拾学具,打扫卫生。

  施教时间:12月7日——12月9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背诵古诗

  二、欣赏激趣,导入新课。

  三、复习上一节课知识:

  1、制作方法步骤:

  A、设计草图。

  B、选择合适的色彩卡纸,剪出各部分。

  C、将各部分进行粘贴组合,完成作品。

  D、装饰玩具。

  2、怎样才会走。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用什么方法才会走。

  2、玩具需要什么部件才会走。

  3、会走玩具各部位的要怎样安排。

  4、注意卫生和用刀安全。

  五、展示小组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探究成果。学生互相评价:并评出制作小能手。

  六、大家说说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3)

——小学四年级《长城》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长城》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得是在武器高度发达的今天,长城砖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有一天它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它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本文思想教育内涵丰富,融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为一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这一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重点是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难点则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情境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设疑——自读自悟,质疑——小组合作,解疑——师生互动,释疑——回顾内容,悟情。

  2、学法

  结合教法,根据本篇童话生动有趣,含义深刻,但不易理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又适时地予以点拨指导,学习步骤如下:

  初读课文——发现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反思领悟。

  三、说课前准备和资源索引

  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为我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其中丰富的教师备课上课素材为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适当合理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在上《长城砖》一文前,我先从中央电教馆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有关该课的备课资料和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直观形象,对于创设情境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上网查找有关长城砖的资料,将这些素材整合成本课的教学课件。还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长城和长城砖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设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播放一段从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的长城美景以创设情境,再出示长城砖和红砖的对话。我适时地激发兴趣:“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自以为最无能、最低下、最可怜的长城砖,居然被人们掀下来,送上飞机,来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旅行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从有趣情境中顺利地将学生导入新课的教学中。

  2、自读自悟,质疑

  接着,我引导学生首先通读阅读提示,明确探究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快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结合阅读提示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解疑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潮流,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先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合作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些基础的问题,如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神采飞扬等词语的理解在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中迎刃而解,而那些不能理解的问题则请求同学老师帮助。这样,在融洽而充满鼓励的合作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无疑是最佳的,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

  4、师生互动,释疑

  通过小组交流解疑,剩余问题的焦点很自然地就集中在促使长城砖思想转变的原因和如何认识到要自尊自信的道理上。这时我并不先直接解决问题,而是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朗读让学生释放情感。在指导朗读之前,为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我先播放了一组长城美景图片。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让学生注意一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试着读给同桌听,看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放声朗读,读给大家听,要把热爱、赞美之情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我还特别注重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懂得课文中人物的身份、心情和性格,体验文中人物的心境,并以现场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以所读角色身份谈参观后的感受,例如:大学教授激动的心情,华侨老夫妇的自豪与爱国等等……通过诵读悟情与发散思维,答案就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和有趣的语文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从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想象力和个性化理解能力。

  5、联系实际,悟情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小明连续两个单元测验都不及格,禁不住垂头丧气地说:我真没用,肯定不是块读书的料。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你要怎么劝服他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为小明出谋划策,鼓劲加油,这时我因势利导,布置以下课外活动任务:

  6、课外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你也有过“妄自菲薄”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样克服的?

  (2)搜集交流有关自尊、自信、自强的事例,以“朋友,你要自信”或“抬起头来,前进!”为题开一次演讲会。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围绕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即由“自惭形秽”到“自尊自信”的转变,突出转变的原因是赞美,点明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道理。

  六、说教学预测

  本文的教学,我始终以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巧妙设疑,激趣导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合作学习,朗读妙悟,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而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但是由于本人的经验和水*有限,本课教学设计还需要不断改进,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4)

——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主体与背景》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主体与背景》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四年级教材第四课,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绘画过程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感受相同主体、不同背景或不同主体、相同背景的画面给人的不同感受,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正确处理画面内容的关系,清晰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感受能力较强,随着他们洞察力的逐步加强,很多学生愿意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由于画面中的关系处理混乱,作品得不到大家的共鸣,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处理画面中各部分的关系

  三、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体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体会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尝试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在看、猜、比、谈的知识探究过程中,逐步认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能在绘画中应用,突出表现思想主旨,使画面生动,主题突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

  五、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精心制作了三组能准确说明主体与背景关系的课件,利用猜一猜,比一比,谈一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明白画面内部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说明相互影响的作用。

  2、深入理解居画面“次要地位”的背景在作品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首先(出示课件)让同学们一起欣赏主题突出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问题:“想一想画面反映了什么?主体是谁?” 随着问题的深入,结构逐步清晰,使学生了解一幅作品是由主体和背景两大部分组成。

  在这一环节中,虽然图片也能看出关系,但使用多媒体可以使画面更接近原作,克服书籍或图片在影印过程中色彩失真,模糊不清的弊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名画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1、认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要想认清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只看画面总觉得领会得不够深刻,正是如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把结果变成了过程,并在过程中使用了能激发兴趣的猜谜法,(播放课件——刘翔出现)一般思维下,刘翔一定是在参加比赛,我却明知故问,他为什么跑,我不急于公布结果,继续看画面,一只大老虎出现在远处,同学们哭笑不得,原来是被老虎吓得跑这么快,

  继续播放课件,刘翔又出现了,我用激将法再让他们猜,有了教训,学生的思路大开,结果也是五花八门。

  这一环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训练,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结果学生深切体会到相同主体不同背景的画面,背景对主体的说明关系。学生兴趣浓厚,寓教于乐。

  2、理解背景在画面中的作用

  那么背景究竟要刻画到哪种程度最好呢?播放三组图片课件并进行比较。(播放一):无背景与有背景进行比较,可得出结论:丰富画面;(播放二):两幅背景完全不同主题相同的画面进行比较,可得出结论:改变内容;(播放三):对两幅背景渲染程度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可得出结论:渲染气氛。

  通过以上对画面的逐步认识学生已经懂得,背景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是对主题的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环节课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欣赏比较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透彻。

  3、与大师面对面

  引导欣赏大师的作品(播放课件欣赏第一组作品),这几幅作品分别给人什么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学习大师在运用不同颜色的背景衬托相同主体时,画面呈现出一天中早中晚的不同时间变化。(播放课件欣赏第二组作品)通过比较讨论谈出感受,在运用不同颜色的背景衬托相同主体时,画面呈现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变化。

  在与大师面对面这一环节中,课件的使用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开阔了眼界。利用课件欣赏名画,画面清晰,学生感受之后,与大师的创作极易产生共鸣。

  4、主体对背景的反作用

  先欣赏三幅主体不同背景相同的图片(播放课件),通过观察主体进行想象背景是什么?由此得出背景虽相同,但主体物不同,联想后的结果也不相同。

  课件的使用使比较更加清晰起来。本环节又一次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训练,通过对主体事物的联想,想象出背景会是什么,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体对背景的反作用。

  (三)、自由创作教师辅导

  1、欣赏作品:课本P7学生作品

  2、结组创作: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创作媒材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材料,而本课为使学生缩短创作时间,尽早表达感受,我为学生准备了创作素材网,(播放课件)这给他们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复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四)、作业展示、评价

  作品完成后,我利用广播教学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只要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就能师生共同观看一幅作品,观看清晰,课堂秩序好,大家赏评起来方便,明确。(播放课件)

  (五)、板书设计

  七、实效分析

  本课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深入的理解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但由于新授部分设计讲解的比较深入,以至占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较少,这是在今后的课程设计时重点协调的方面。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5)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1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以上就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观潮说课更多精彩请进入小学频道。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2

  一、说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四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

  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6)

——四年级作文快乐美术3篇

四年级作文快乐美术1

  在20xx年11月17日,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场盛大的活动开幕了,那就是一年一度的“20xx年上海市青少年新闻设想创作与实践活动”。

  双休日的少年宫真热闹,各种活动都吸引了我的眼球,合唱团、芭蕾舞、美术……

  在“英子教师公益性美术活动室”,一进门我就看见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肖像画,写生画,抽象画等等,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

  这里把不同年龄的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正在画小丑和皮球的小妹妹;一组在画写生画,一些瓶瓶罐罐成了他们的“猎物”;第三组根据一个耳朵的雕塑全神贯注的"画着,都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我对第三组的一个同学询问了几个问题,得知他已经学画画六年了,最后,我由衷地祝福他越画越好。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7)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明白,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传统文化的教学。所以,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当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经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经过以上对教材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经过文字去想象潮汐构成的原因和文中描绘到的壮观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法和学法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将利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除了情景教学法。我还将采用想象画面法,谈话提问法等方法同时进行教学。

  在学法上,我将采用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和朗读品析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钱塘江大潮来前的纪录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掌握上节课所学资料,又借势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到新课潮来时上。具体我会这样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潮来前的景象,相信大家必须十分想感受潮来时的汹涌澎湃,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继续感受钱塘江大潮吧!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感受雄奇。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手、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我会布置这样的任务:“大家要仔细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请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学生分享读后,我将学生反馈勾画的语句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让学生充分感受潮来之时,大潮声音和大潮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第三环节:精读鉴赏,细读品位。

  经过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阔,也勾画了相关语句。为了进一步品读文中的好词佳句,我会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组间分享自我对勾画语句的看法,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小组探讨完后,随机抽取小组代表,分享小组探讨的结果,并做相关的引导与总结。

  比如这样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明确句子里的比喻修辞手法,并继续播放剪辑好的视频,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阔。

  第四环节:安排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布置两个作业。

  1、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钱塘江大潮呢?试着为钱塘江大潮写一段解说词。

  2、朗读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如:刘禹锡的《浪淘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核心资料的集中呈现,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反映文章的思路脉络,以便帮忙学生直观的回顾课堂资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声音、样貌)

  潮过后

  总之,本节课经过朗读法、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能进取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以上就是我今日说课的全部资料,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级语文。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

  这篇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一、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二、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经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经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资料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我意向。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到达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述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那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明白为什么吗今日教师就带着大家一齐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取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景,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资料是这样的: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经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教师或同学。

  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日教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样样教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之后,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经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教师真高兴!之后让教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资料。有时朗读还能够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到达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主角。

  2、学生模仿教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本事。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述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我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我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我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白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明白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我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经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坚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境。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本事。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经过教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8)

——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3篇

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想实现我的一个愿望,这就是──让学生走进有效的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着力点

  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到之处,细细品来,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其一,老舍在选材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其二,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而且,我似乎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它如涓涓细流,丰润着我的心灵,带我走入了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其三,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其四,《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从文中的两个中心句,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可见本课结构严谨且有特色。

  当然,一篇课文既承担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体现这一单元组的编排意图。本组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所以,就《猫》这一课而言,不仅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学习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本课、本组的这些特点,就是要清清楚楚的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崔峦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遵循了这一理念,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对没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之一,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怎么学?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能不能把家里的猫带来让我们看着学;在朗读时配上音乐;有的学生甚至建议要抓住他发现的中心句来学习。调查之二,你想怎样写小动物?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想到写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听了学生的心声,我茅塞顿开,似乎触摸到了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脉搏,根据学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我调整教案,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到从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动物,表达真情实感。其余思考已有呈现,不再赘述。

  其次,我对学过本课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现在你体会到了吗?”结果多数学生罗列猫的性格,体会到因性格多而古怪。针对这一点,我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一组组对立、矛盾的性格统一于一体而古怪。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学生体会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却没有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所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强化了这一点,升华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品味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真正含义。

  三、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我曾为此苦恼、困惑。而这次,小语会提出了这一主题,给我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台。今天的课堂上,我也想在这一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如,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时,借助语气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朴实、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再如,以“小梅花”为切入点,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还如,让学生透过一个“更”字,理清课文结构和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小猫的更可爱。正是因为这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能在老舍笔下如此鲜活,所以我也要让它们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充满情趣!我想,只有课堂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统一,才能实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语文的魅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之旅,一路走来,旅途中有收获,有喜悦,有失败,更有思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天的这节课,让我走进了一个反思的驿站,我要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整理好行囊,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绝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时,处处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间接体现。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屏息凝视、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等词语。其中重点是“任凭、丰富多腔、开辟、屏息凝视”。最难的是“屏息凝视”的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猫的古怪性格,小时侯的可爱,体会作者对花猫的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一)能力目标

  1、在“猜”中继续练习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猜中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3、学习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猜——猜中有比较

  猜中结合上下文读书——发展与创新是我们的课题,也是新课标的核心所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题。借助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我在*时大胆地尝试。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猜”字。“猜”既是本节课的教法,也是学生的学法。猜没有问答那样严肃,要求一板一眼,必须正确。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似乎都要求答出正确的答案,心理压力较大,学生思维受到一种目的的限制,放不开,个性得不到张扬,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创新性得不到良好训练,与我们创新的主题不相符。

  猜常用于各种游戏之中,识字教学中也常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有很多好处。猜的形式较多,师说生猜,生说师猜,生说生猜(小组进行,全班进行)。猜的内容包罗万象,猜字词的理解,猜句段的理解归纳,猜思想感情的把握,猜体会到的写作方法,猜未弄懂的问题……无论那种形式,无论那种内容,学生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比较轻松的交流环境中进行阅读、思考。

  猜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就是猜的学生,在猜的时候,也不象“答”那样被动,而是主动去猜。游戏的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成绩**的的学生也敢来猜。没有压力,“猜”不是“答”,猜自然可以不正确,不怕犯错误。猜可以发现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思路开阔,这正好给教师分析学生学情提供了实据,便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猜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对语言的理解水*,找到恰当的引入可能知识世界的方法。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争对同学的猜题,老师的猜题,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特别是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还能面对大作家的作品发表不同见解,理由还很充分,这才是创新的培育氛围。

  当学生的意见与书上有较大出入时,这正是老师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机会。学生对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对自己猜的词与书上的词进行比较。猜可以将许多学法用于其中。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为了不冲淡学生在语言中的丰富想象。所以,我用这样的课件对课堂加以形象,补充。

  (三)教学环节

  1、猜前初读引学法

  自学初读生疑问——因为这是第八册的课文,学生手中没有书,借此机会,我将课后填空练习流在课文之中。学生自读不完整的课文,发现空白,产生疑问。

  依据疑问引出猜——师问:读了竟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学生自然会回答出课文的不完整。然后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猜猜空白处原文是什么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发产生疑问,为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充满个性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创新训练和思维创新训练的开始。

  猜前引出读书法——大家说说要猜着,你想到采用什么办法?(结合上下文读书思考)猜是一种读书方法,也在这营造出一种气氛。要学生自主猜出原文,得靠他们已有的读书经验,让学生说出读书方法,互相提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思考。

  2、猜中交流解文意

  猜中品读练填空——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读书,猜测文中空白处是什么。猜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让学生猜,学生让学生猜,学生让老师猜,小组内互猜,全班一起猜。边猜边评,评中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读书,答案就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接近。本课语言浅显易懂,猜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多读书思考,在读书思考中,在探究中,在比较中,始终让学生飞翔在语言情景中,发展语感水*。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大好机会。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析学情,选择引导方法,巧妙地将学生从已知知识世界引入未知知识世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猜中引思勇创新——创新是我们的主题,包括语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猜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示范。学生在猜答案中,如在游戏中,比起回答问题来,兴趣浓厚,没有心理压力,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不能一猜就中,正是学生独立创作的时侯,表达不受原文的限制,有的答案虽与原文不一致,用在那儿也很恰当,并充满个性,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不断的读书思考,敢于对原文猜想,在创新思维上是一种训练,创新精神上也是一种激发。

  4、猜中引评学交流——合作是未来人成功的基本素质,也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互猜互评中,学生既进入到语言环境中交流,还进入到心灵中交流,因为互猜的是心里所想。

  5、猜题目归纳全文——在一边猜一边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几对词的矛盾,从而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从猫的性格古怪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再让学生猜课题,在不同的课题中再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理解。

  6、猜中激趣爱语文——无论是猜文中空白,还是猜课题,课堂中,学生似乎在游戏的心理中。在猜测中,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连大作家的作品也敢猜测,有的地方做了修改一样正确,成功之感自然而强烈,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渐渐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其中,教师要对学生成功之处多加肯定。

  以上是完成这节课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训练环节。课文的难点,“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读书猜想,难点就变得很容易解决了。

  7、猜后

  后猜延伸用写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四)板书设计

  将原文中用来猜的词语用课件展示出,每个词卡用一种相符的性格猫送出。板书的内容就是学生猜测的词。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9)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S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读本文的生字新词,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完成本课作业练习。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四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班学生属于新分班级,学生差异大,回答问题不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认识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S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读本文的生字新词,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完成本课作业练习。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四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班学生属于新分班级,学生差异大,回答问题不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认识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卡罗纳》是人教版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9个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说教法:

  我主要是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作下铺垫

  谈话导入:先让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当学生说到妈妈为自己做的事情时,我就引入:“很多小事中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爱,还有什么事也让你感受到妈妈的爱呢?”让学生自己去说,自我激*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一件事情啊!他身边的人又怎么同情他,帮助他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卡罗纳》。(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感受爱心。

  1).同桌接龙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停顿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读了有什么感受。

  3.检查。

  1)板书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叮咛 嘱咐

  同情 怜悯

  放声大哭 号啕大哭

  2)找找这三组词语的规律,感情朗读。

  3)读着这些词语,体会到了怎样的爱心。

  4)通过让学生体会卡罗纳曾经与母亲在一起的情景和他伤心欲绝的表现,再一次深化“爱”与“失去爱”这个落差。

  4.自主学习,感悟

  用“—”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用“~~”画出有关句子。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有谁关爱过你或者你关爱过谁?→推荐并向学生介绍《爱的教育》这本书,这书的故事都很感人,同学们,有空你们读一读《爱的教育》,这必将会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补充《爱的教育》十一月十日的日记《我的母亲》片断,加深感受,再次感情朗读这四句话。

  “你须记着!你在一生中,最苦的一事,就是失去了母亲。你将来年纪大了,尝遍了世人的辛苦,必然会几千次地回忆你的母亲。一分钟也好,但求能再听听母亲的声音;只一次也好,但求能再在母亲的怀里作小儿样的哭泣。”

  5.感受幸福

  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板书:不幸),心里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板书: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

  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别哭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读了老师、同学和我对卡罗纳的爱,谁还找出谁也给了卡罗纳的爱?)

  “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根据板书小结:

  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

  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5)说话拓展,延伸爱

  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6、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真正的落实,要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学会关爱他人。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双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双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为此在本课的教学*设置了四处朗读:

  一是教师开课是听写中的导读。

  二是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绍冰山身高的拟人句。

  四是介绍冰山漂浮特点的拟人句。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随波逐流”和“藏”字,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感情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

  重语言感悟。淡化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重语言的迁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课的结束处设计了一个冰山的自述环节。让学生在介绍冰山特点过程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 说学生:

  本班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的背诵,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对《挑山工》的学习,孩子们初步建立了珍惜时间,坚持不懈的意识,却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上的快,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 说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 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想实现我的一个愿望,这就是──让学生走进有效的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着力点

  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到之处,细细品来,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其一,老舍在选材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其二,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而且,我似乎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它如涓涓细流,丰润着我的心灵,带我走入了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其三,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其四,《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从文中的两个中心句,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可见本课结构严谨且有特色。

  当然,一篇课文既承担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体现这一单元组的编排意图。本组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所以,就《猫》这一课而言,不仅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学习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本课、本组的这些特点,就是要清清楚楚的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崔峦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遵循了这一理念,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对没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之一,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怎么学?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能不能把家里的猫带来让我们看着学;在朗读时配上音乐;有的学生甚至建议要抓住他发现的中心句来学习。调查之二,你想怎样写小动物?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想到写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听了学生的心声,我茅塞顿开,似乎触摸到了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脉搏,根据学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我调整教案,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到从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动物,表达真情实感。其余思考已有呈现,不再赘述。

  其次,我对学过本课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现在你体会到了吗?”结果多数学生罗列猫的性格,体会到因性格多而古怪。针对这一点,我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一组组对立、矛盾的性格统一于一体而古怪。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学生体会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却没有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所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强化了这一点,升华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品味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真正含义。

  三、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我曾为此苦恼、困惑。而这次,小语会提出了这一主题,给我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台。今天的课堂上,我也想在这一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如,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时,借助语气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朴实、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再如,以“小梅花”为切入点,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还如,让学生透过一个“更”字,理清课文结构和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小猫的更可爱。正是因为这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能在老舍笔下如此鲜活,所以我也要让它们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充满情趣!我想,只有课堂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统一,才能实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语文的魅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之旅,一路走来,旅途中有收获,有喜悦,有失败,更有思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天的这节课,让我走进了一个反思的驿站,我要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整理好行囊,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为此在本课的教学*设置了四处朗读:

  一是教师开课是听写中的导读。

  二是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绍冰山身高的拟人句。

  四是介绍冰山漂浮特点的拟人句。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随波逐流”和“藏”字,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感情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

  重语言感悟。淡化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重语言的迁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课的结束处设计了一个冰山的自述环节。让学生在介绍冰山特点过程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第二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教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教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以导游员的角色出场,又以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既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又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读美文,想象画面,欣赏长廊的美景,从而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同时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耸立 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 一排排

  湖 水:静 绿 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 “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比赛读、配乐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游览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在总结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领会作者按游览顺序,用不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学生间有着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览顺序 抓特点

  长 廊 : 长 美

  佛香阁:耸 立

  万 寿 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 金碧辉煌 美丽

  湖 水:静 绿

  昆 明 湖 ……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与文本对话,我喜忧参半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捧读课文,我着实喜欢上了这个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立意识,让我这个*由衷地欣赏与佩服。反思我们的孩子们,大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未来的世界,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与外国的孩子竞争呢?这确实令人担忧。

  在与文本对话之后,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我觉得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引子,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台,燃起他们的讨论热情,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期待每一个孩子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学法迁移。

  1、出示世界地图,请学生指出欧洲,再出示欧洲版图找到德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来自欧洲德国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2、出示连接语,指名读。师生共同总结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边读边批,写*会。

  ③抓住重点,理解课文。

  ④结合实际,畅谈收获。

  我们就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小姐姐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总结时老师引导,乌塔14岁,我们十一、二岁,她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姐姐了。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乌塔之间的距离,进入情境,同时便于学生将自己与乌塔进行比较。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 乌塔独自一人有欧洲好不好呢?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认为乌塔这样做非常好的请举手,认为不好的到黑板上写明理由。理由有以下几条:孤独、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不安全等。

  3、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两个问题先读书后交流。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作为反方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各组汇报,辩论开始。

  ⑴自理能力强,能照顾好自己。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很容易交到朋友。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4、播放欧洲风情介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乌塔说:“*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大家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看屏幕,出示乌塔的图片,你们想对乌塔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课后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机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用书第7册童话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节约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在读过童话后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如何达成这些学习目标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贯彻了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1.转变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在这节课中,我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疑问和收获,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读自悟,学生能读懂的,我就不讲。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是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二是合作学习,我不但安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让学生相互合作学习,这是实现有效学习重要方式。通过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有所得,而且有所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我力图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做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学生自读、汇报、质疑、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在挥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

  3.力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或者说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节课中,我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还注重了读书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体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本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方式。重点是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对话是放在小鸟去南方前和大树的一段对话。采用自由读和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鸟和大树的友情。剩下的三组对话都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小组练习的基础上指名读,让学生体会小鸟焦急的心情。把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作为学生重点感悟的段落。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质疑,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入课文,与小鸟的情感一致。

  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让学生联系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表演课文中那只小鸟,以此来体验小鸟的心情,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媒体激趣,导入新课。2、提出要求,自读感悟。3、演读课文,倾心对话。4、引导想象,补充对话。5、拓展延伸,多向对话。6、回归课题、升华理解的教学思路。

  我重点说一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指导学习第一组对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话,重点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结合生活中自己与好朋友的相处,抓住“我明年一定会回来的"”体会,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感情。

  2、自主学习三组对话。

  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感受小鸟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理。

  3、角色体验,感知课文。

  学生读着读着就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学生就找小伙伴练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然后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出示画面: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听老师配画面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2个“看”字想象小鸟想对大树说什么?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在学生深入了解小鸟心理后,将友情、诚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五)拓展练习,多向对话。

  这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想对谁说就对谁说。包括小鸟、大树、伐木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板书设计

  小鸟树好朋友

  树根

  小鸟大门找朋友

  女孩

  小鸟灯火唱歌

  友谊、诚信、环保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还揭示了本课的主旨。

  五、说课小结: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和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尊重自主,让学生乐学;倡导体验,让学生爱学;落实读书,使学生真学;鼓励质疑,使学生会学。努力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一面*》,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到,帮助他的事。本组教材的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由于我班现有的38名学生,是上学期重新分班组合的.,其中有8名是从外地后转来的,加上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死板,基础太差,导致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因此,我确定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的尊敬与热爱;难点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的学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形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特别是理解几处重点词句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反馈交流,然后带着感悟读,最后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这样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满,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来。在教学中,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通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阅工具书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接着,在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写“我”动作与神情的句子,并通过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容感受。从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对*的真挚情感。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语文更有趣了。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时机,在学生找到描写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让学生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交流,感受到留学生对*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了文章的内涵。

  3、总结深化

  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总结深化这部分时,我采用逐层深化,通过师生互读、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读课文后的浅薄认识,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还有许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尝试,因为反思失败课堂也是一种成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10)

——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乌塔》

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乌塔》1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乌塔》: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扩展11)

——语文版四年级《种子》说课稿

语文版四年级《种子》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新的生命”,这一单元的学习是从植物入手,通过对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开花植物都要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然后从植物的种子到动物的卵,获得有关植物和动物繁殖的认识。本课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正确的思维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北方季节来得较晚,所以花还没有开,我试想用课件播放展示。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符合季节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说教学理念

  教师要有一种敬畏、珍爱生命的意识来教学本课的内容。启发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事物,实现“人人学有用的科学”的理念。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一朵完整的花的雄蕊和雌蕊,知道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以后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探索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和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

  2.难点: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间传播,并使雌蕊内的胚珠*成长。

  六、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可以参照学习《各种各样的花》的方法,来教学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2.说学法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

  七、说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放大镜、镊子、显微镜和有关植物传粉、*的课件。

  学具准备: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

  八、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师质疑: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花的结构,也知道开花——结果——孕育种子是植物繁殖后代的重要方式。可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自然界里许多植物(如南瓜、玉米……)有的开花后会结果,有的开花后却不会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将注意力集中到进一步观察研究花的雄蕊和雌蕊上来。(是啊,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雄蕊和雌蕊与植物的繁殖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想不想知道?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花、果实和种子。(教师随机板书课题)首先我们要从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开始。(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出新课。)

  (二)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

  在观察方法上,除了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2.借助工具: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观察外,还提示孩子们可以3.通过实验帮助我们观察。我引导孩子们根据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观察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粘性,等等。问:在显微镜下花粉是什么样的?(小组探究,得出:千姿百态,但大多数为球形结构)然后用画图的形式将你观察到的花的雌蕊与雄蕊记录下来,并建议他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认识各部分的名称(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提示学生:观察雄蕊时要选择较大的,花粉容易分离的,花的颜色较鲜艳的花。观察雌蕊时,要选择新鲜的花,否则,柱头上的粘液就不黏了。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上的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后,自然地引发思考构造与繁殖的关系,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

  (三)、给花传粉

  观察花蕊,孩子们会发现:雄蕊花药上有很多花粉、雌蕊柱头上有很多黏液。要让学生认识传粉是植物生命延续过程的第一步。

  从以下方面突破难点:

  1.观察图片:关于昆虫传播花粉的研究,我提供了蜜蜂传播花粉的图片。

  2.实验:引导孩子们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亲眼看到花粉是怎样传播的。过程是(见课件)。提示学生:用柱头接触白纸上的花粉时,动作要轻,也不要对着纸呼吸,以免将花粉吹走。用柱头轻触花粉也要反复多点几次,以保证获取足够的花粉。

  3.动态展示:孩子们初步感知后,我用课件展示油菜花*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点。这时,让孩子们自己来解答诸如“有的南瓜、玉米开花为什么不结果”等问题,那是很有乐趣的事。

  此外,通过交流经验,教师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传播花粉的其他情况,主要是昆虫传粉和人工授粉。(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四)、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小组活动:

  1、“按成长顺序把它们排列在纸上”。

  2、我让学生用画简图、口述等方式表诉研讨结果。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于花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在学生观察时,要注意

  3、提醒学生“小心地剥开油菜的果实”。

  4、提示孩子们可以用工具辅助(如放大镜)观察并统计。还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种子的排列,想办法数数角果荚里种子的个数,再数数一株油菜大致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这就可以把数学统计的知识应用到科学上来。这一部分的观察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继续,又是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准备。我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并提出新的问题。

  5、要提醒学生选取的油菜果实是有代表性的。让学生把两种(一种是成熟的,一碰会炸裂;另一种是即将成熟的,能剥开,不会炸裂的)都试一试,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因为过于成熟的,轻轻一碰就会炸裂,里面的种子就会弹出,统计的数字就不准了。我想这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培养。

  在学生数完一个油菜荚了有多少粒种子后,6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认识植物繁殖的意义方面去思考。)

  7、比较油菜和豌豆花、果实和种子。(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观察更多的果实和种子,为拓展延伸部分做铺垫。)

  (五)、拓展与延伸(任选一项)

  1.调查: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写调查报告

  2.实验:课外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只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看哪一朵花能结果?写实验报告

  3.观察:到花丛中悄悄地观察蜜蜂怎样传播花粉。写观察日记。

  4.试一试:给一些花进行人工授粉,用毛笔头或者海绵轻轻地碰雄蕊,沾上花粉,再轻轻地碰雌蕊,接下来观察子房的变化。写观察日记。(设计意图:注重学科整合,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够延续到课后。)

  九、说板书设计

  3.花、果实和种子

  一、雄蕊和雌蕊

  二、给花传粉

  三、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十、说教学反思(课前反思)

  设计后我对这节课教学流程做了认真反思

  闪光点有五:

  1、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导入。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常见植物南瓜、玉米等入手,通过提问:有的植物开花后会结果,有的却不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雄蕊与雌蕊与植物的繁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样不但调整了学生兴趣,而且自然切题。

  2、通过观察和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观察一: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观察二:探索果实和种子。除了用感官外,借助工具,辅以课件展示。用棉签做传粉实验,学生深刻理解。

  3、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如用画图的形式记录雄蕊和雌蕊;用数学统计的知识计算豆荚数及种子数;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用到了语文知识。

  4、注重拓展与延伸。教学流程(五)拓展与延伸目的: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5、注意知识的联系。如用学习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的方法学习本课,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的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继续,又是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准备。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对科学知识掌握也会很好,用的最多的就是观察法,只是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学生实验探索可能还不够到位。但基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科学兴趣以及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意识应该是很成功的。

推荐访问: 四年级 美术 说课稿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分钟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0分钟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