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14篇

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14篇

时间:2022-11-10 09: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14篇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德育花香沁心甜——新时代中学德育工  作的实践与探索  德育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力意识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14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14篇

篇一: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德育花香沁心甜——新时代中学德育工

  作的实践与探索

  德育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力意识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学德育工作要求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在多彩丰富的德育活动中展示出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显示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向学之心、进取之心,把学生培育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接班人。

  一、加强“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1.实施“四史”教育,筑牢爱国根基。高完中学校作为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要善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启蒙教育,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筑牢爱国思想根基。

  2.牢记育人使命,服务复兴大局。中学要从政治的角度对待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办学校。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胸怀国家建设大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中看待,扎实推进德育创新,提升德育实效。

  3.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伟大不朽的中国精神。为此,学校党办、政教处与团委通力合作,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军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校“行知楼”等地方集中展示

  并宣讲。其中展示党的梦想与追求、牺牲与奉献,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鲜活感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教材。这些伟大的精神成为了滋养学生道德养成,践行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伟力的良好基因。

  二、开设德育“讲堂”,进行励志教育

  1.运用百年党史宝藏,激发师生信心决心。2021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学校倡议全体教师更加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善用百年大党的厚重历史讲好“大思政课”,不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德育与学科课程融合。鉴于此,学校党委办、政教处结合“党史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思政大讲堂”,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全体任课教师全员参与,以党支部和年级组为单位,开发“思政+”授课模式和具体方案,不断梳理总结,听评课持续跟进。一节节思政课堂引领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师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心和决心。

  2.深入社会生活,了解建设变化。社会生活是教育最丰富的资源、最鲜活的教材。讲好新时代的“思政大讲堂”,就要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兴奋点,让教育鲜活,直达人心。为此,学校政教处、团委把课堂搬到社区街道和县内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引导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城乡,与新时代火热实践进行亲密互动。如,班主任带领学生到县城参观新区金宝大道的宽阔,感知湿地公园的秀美,看到黄滩坝大桥的壮观,站高看县城发展的速度,看农村公路建设的成就、乡村旅游的繁荣,工业园摩托车生产线的自动化等,让学生亲切感受到近几年来全县的发展与变化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

  3.传统文化进课堂,吸取优秀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我校“思政课堂”的组成部分。学校始终要求教师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针对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教学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就

  有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师生交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现了中国传统劳动妇女勤劳、坚强和超越血缘的母子亲情。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介绍了类似情节的蕴含传统文化的电视剧《搭错车》,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沉淀下来的超越血缘、超越世俗、超越生死的亲情产生心灵震撼,从生活与艺术形态的结合中,教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在晨读课时,教师组织多种方式,让学生诵读《论语》、《礼记》、《孝经》等国学经典,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品质。

  4.实施规则约束,进行文明教育。2021年3月,我校在金宝校区与新华校区足球场开展了“校园文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宣读了四川省平昌中学《手机管理条例》和《劳动值日规则》以及相关安全管理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同学们应当严格遵照学校的管理要求,认真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之处。

  三、利用外部资源,共筑德育同心圆

  1.网上网下融合,架好家校共育桥梁。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学生上网习以为常,他们在思维方式、文化偏好、行为特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和时代烙印。因此,立德树人也要立足网络时代,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传播意识,让教育故事和方法联网上线。在疫情反复不稳定的常态下,学校政教处、团委、心理咨询室向家长群推出了一批既有深度又接地气、既有操作性又有观赏性的线上防疫常识可视化操作指南。班主任定期向家长群推送美文欣赏、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红色经典音乐、红色影片等家庭教育资源,这些草根化、艺术性的呈现和互动式体验,让家校共育动起来、活起来。

  2.家校紧密联系,携手共同教育。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领全体教师按计划开展“走进家庭,携手共育”大家访,制定月家访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家访我来谈”活动,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得到了别样的交流和碰撞,让家庭和学校的共育之路更顺畅。学校把大家访活动与学生自身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情感,建立家访意见收集、问题梳理链条式闭环管理机制,力促家校融合,提升教育合力。

  3.创新教育手段,利用外部资源。面对强大的信息化背景和反复波动的疫情,想要凸显德育工作成效,就要转变思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运用新技术丰富互动体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便于学生加入,喜欢参与,乐于传递,增强教育感染力,让网络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扩音器”和“放大镜”。同时,进一步汇聚全社会教育合力,教育、网信、宣传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衔接、学生主体的融合教育互补体系,健全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

  2021年上半年,我校还邀请高考励志演说家、青少年励志高级导师、全民阅读促进会浙江副会长——刘向明导师给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励志演讲,激发同学们共鸣——人生需要拼搏,自信激发成功,教育大家抓好当下,奋斗不止,战胜自我;引导同学们给老师献上美丽的鲜花,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沟通,学会觉察、倾听内心,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未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学德育工作需要从加强“四史”教育,开设“思政讲堂”,利用校外资源等方面入手,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教育引导中学生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聚焦和培育红色基因,努力追求教育思维的宽度、社会服务的温度、学生管理的制度和教育成效的高度,提升中学德育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袁圆.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实践思考[J].科学咨询,2021(34):2.

  [2]张建伟.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20):2.

篇二: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德育为先,智育相辅——新时代中学德

  育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中学道德教育必须适时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使之与时俱进,符合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文章从当前的学校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中学德育教育;创新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工作尤其受到重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其难以取得显著的提高和变化。为此,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与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培养计划,以提升其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现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很多不良的思想和观念都在不断地向我们灌输,以至于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创新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既是对未来的教育工作的准备,也是对学生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不断地发展。所以,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他们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德育是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品德,培养高质量的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融入课堂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对所教授的课程没有多大的热情,从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不够活跃。通过对新的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培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把教学的内容向他们展示,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得以升华,使他们的道德修养得以升华,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三观。

  (三)使学生在精神品格方面得到提升,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老师要转变“你说我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让给了他们,让他们亲身体会和感悟。与此同时,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摸索着新的教学方式,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了他们一种精神上的启发和安慰。另外,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老师在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教学时,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调动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现如今中学德育教育的情况

  (一)抗压能力差

  现在的社会发展了,很多人的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因为家庭的照顾,缺乏人生阅历,所以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正面应对,承受压力和精神上的不足,在学业上遇到了挫折,想要从头再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担当与责任意识缺失

  现在的中学生,在家里很受大家的宠爱,有家庭的呵护,但他们的生活比较消极,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抱负和梦想,他们只是为了享受,不愿意接受任何的失败。学生在面对学业的过程中,其工作热情、责任心、承担能力、学习心态存在问题。因为家庭的宠溺,导致了他们对别人的感情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快乐。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对家人的依赖性和自主性都很低。

  (三)一味索取,不想奉献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孩子上,让自己变得非常的自私,觉得自己就是一切的核心,除了享乐,什么都不能做,更别说是团队了。所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只会获取,而不会付出。这些中学生经常会由于过分的沉溺于网瘾而导致学业受到严重的损害。在新世纪里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只是想要得到精神上的、物质上的自由,而不会理解父母的劳累,过于贪图享乐,不会感激父母和老师。

  三、新时代背景之下中学德育教育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德育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在开展相应的课程时,也应积极地进行改革与革新。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理念,合理地进行教学,使其获益良多。比如,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在微信公众号、视频等平台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热情。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情境演示,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

  (二)创新德育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中,老师仅仅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他们,会影响到他们对所掌握的知识的吸收。为此,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拓宽知识领域,与现实的联系,开展道德教育。比如,老师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安排同学们参加澳门的回归庆典。老师可以提前让同学们知道一些事情,指导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同学们通过团队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和发展。之后,老师会制作一段有关的影片,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澳门的历史,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老师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看了这段录像,有没有收获?”同学们互相交流,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老师们可以把课堂气氛扩展到校园里,把校园和社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能够从日常的活动中体会到道德的美。比如,老师可以把孩子送到养老院,和他们一起阅读报纸,帮他们做清洁工作,用他们身上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让他们变得有热情和爱,变得有情有义。通过自身体验,使其记忆持久,使其对有关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深入。另外,还可以在各班级里开几次研讨会,让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分享、交流。通过交换思想观念,使他们能够从宽广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水平得到提升,使他们成为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

  (四)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提中学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注重对他们的基本素质的培育,特别是“立德树人”思想的全面贯彻。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注重科学的基本原理,加强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建立起相应的道德建设制度,确保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在面临压力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学习的紧张。“时代”是指在进行中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规划、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要具有与时俱进、超前的特点,例如:建立学生发展教育基地,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为学生提供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技术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家主义是指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融合,在实施中学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使其在培养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它既能使人的智力发展和提高,又能使人的终身发展。所以,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三个层面上进行改革,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新世纪以来,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价值观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评估不科学、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密切的关联等。因此,在实施思想

  道德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观念等,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从而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永会.新时代下中学德育教育创新途径探微[J].当代家庭教育,2020(30):171-172.

  [2]杨言荣.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7):109-110.

  [3]邵承伟,徐轶君.浅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课堂德育教育渗透的创新[A].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2.

  [4]朱秀.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5):5-6.

篇三: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

  摘要: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受“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德育工作缺少具体易操作的实效性评价、缺少系统而层次性的实例教案,德育工作主要实施者缺少充沛的时间与精力,德育工作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指导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德育工作须寻求各方合力,建立一套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推行德育课程化,适当减轻班主任工作量,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等创想。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创新

  德育,始终应该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成才,先做人”唯有做好德育工作,人才培养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德育工作。而班主任,做为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如果理解德育工作,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做出怎么样的效果,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重视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形式下,笔者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有了几点思考。

  一、新时代背景下德育面临的问题

  1.“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经济进步、科技创新等因素影响下,当今中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依托于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它在给我们教育带来变革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游戏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私主义等不正之风借由高速传播的互联网影响了一批批学生。而在教育界内部,鼓吹“高考状元”“中考状元”,强调升学率、将教师考核与各种分数挂勾等行为,也滋生了“唯分数论”“重智轻德”等风气,不少学校将提高学生分数做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德育工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学习时长过长、作业过多、压力过多、自杀率升高等。这与教育的初衷是前道而驰的!

  2.德育工作缺少具体易操作的实效性评价。教学成绩的进退可以通过直观的排名、数字来呈现,而对于德育工作是否在复杂的人个体身上发生积极作用,却

  很难通过直观的数字来呈现。所以在班主任开始重视德育班会课、科任教师们注重将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管理者们三令五申要加强“立德树人”等情况下,我们如何对德育工作后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如何评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简单的自我认定“效果极好”“极其重视”所能概述的吗?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深入去探讨思考的!

  3.德育工作缺少系统而层次性的实例教案。我们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需要教案,我们的教案设计不仅具有学科特点也具有学段性。可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却常常呈现一种依附化无序化,即所谓的德育是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它要求每一个科任老师重视,可是每一个学科的德育是被动为教学服务的,而非为德育而德育。并且德育工作常常沦为简单的班主任的班会教育或科任老师的口头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带有随机性。德育工作者们,可以借由网络资源查找到很多的德育案例或班会课件,可是这样的教学太无序。我们是否应该根根地区学情、学生学段特点、班级的德育建设要求、教师的个人风格去编排出一套可参考可推广的德育工作手册?

  4.德育工作主要实施者缺少充沛的时间与精力。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他直接推动德育的开展,他决定德育的成效。可是现在的班主任们却面临的这样的问题,教学压力太大、杂事要求太多、德育工作支配时间太少……学校在安排班主任工作时最常考虑主科老师,可是主科老师花费在备课、教研、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又远多于次科老师,那么德育工作的时间与精力如何保证?如果安排次科老师,又因为次科老师所教班级数多,对所带的班级接触时间又偏少,这也不利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5.德育工作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化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德育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德育工作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特别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学生自杀事件时见报端,犯抑郁症的学生数也持续增高,这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本身是否都具备极高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繁重高压的班主任工作,本身如果也出现心理问题,是否会有群体去关注并解决?一个心理出现问题的班主任已

  经不单单无法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会给学生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针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即使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是否有能力去做好专业化指导?

  二、新时代背景下德育的几点创想

  1.德育工作必须寻求各方合力。德育工作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无法单凭一方力量完成。所以德育工作必须需求国家、社会、家庭的助力。国家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减轻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必须发挥媒体等资源的正向导向作用。不高调宣扬“状元”不追捧非“正能量”的名星等。家庭上,父母要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加强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

  2.建立一套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改变德育由学校评价的单一模式,借由现代信息技术,多方整合资源,对学生道德水平进行多方位评价。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受幼、积极奉献等美德行为纳入评价体系中,突出品德的重要性。同时,对班主任的考核也要与德育开展相结全,班主任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德育班会。

  3.德育工作需要推行课程化。在中小学中推行德育课程的一体化设置,强调德育的系统性、实效性、主导性、针对性,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构一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循序渐进的、可推广操作的德育课程。

  4.减轻班主任工作量。班主任做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实行者,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做好德育工作,所以,适当减轻班主任的教学量,将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量化,对于德育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

  5.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要求学校根据生源配置一定数额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不仅为学生服务,也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服务。他们要在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服务。同时,还需要不定时做心理专题讲座,开展心理疏导专题活动等,真正将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落到实处。

  总之,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德育是教育的根基,唯有全社会重视德育、努力发现、解决德育建设中的问题,积极发挥班主任的核心力量,寻找多方合力,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1.蔡清林.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20,(58-59).2.朱永新.破除“重智轻德”呼唤新德育[J].教育周刊.2020,(1).

篇四: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德育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健康道德观与正确价值观得以良好树立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旗帜下,各高校也纷纷将德育教育提上日程,德育教育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高中德育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其依然存在着像教育形式滞后、德育环境缺失以及教师素养不足等多种问题,不但影响着其育人优势的发挥,而且还会对高中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众多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中德育;新高考;问题及策略

  在新高考的评价体系下进行高中德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高中各学科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而高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其培养的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希望,这部分群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气,因此高中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德育工作没有参与的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刚刚成年或者未成年的学生,因此高中的学生群体在年龄上普遍较小,这部分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比较活泼,而且还很容易叛逆,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就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未来学业发展。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性格较为活泼,给教师的日常管理已经增加了很多困难,在教学时更是增添了不少麻烦。因此,对于高中生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更要注重激发其兴趣。

  (二)精神环境氛围与物质环境氛围缺失

  环境氛围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在高中德育教育方面,其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环境氛围,其分别是精神环境氛围与物质环境氛围。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德育教育的两个层面的环境氛围都存在缺失的现象。首先,在精神环境

  方面,很多高中都缺乏对德育精神环境创设的重视度,例如一些学校没有确定明确的校规校纪、不重视德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造成学生缺乏道德认知,阻碍着他们道德与品质的发展。其次,在物质环境方面。一些高中学校并未对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备与教学硬件支撑等,如校园内没有张贴德育海报、没有增设德育性质的读书角与活动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德育有效性的提高。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革新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推动学生健全成长方面,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良好推进、国家的繁荣富强也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当实现自身德育观念由传统向新式的转变,切实发挥好自身在德育教育中指引者的角色作用,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指明方向,为社会繁荣与发展添砖加瓦。首先,学校及教师要正视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要以园丁的姿态来培养“祖国花朵”,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致力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中将他们培养成新时期德才兼备的人才。例如,学校可立足于高中生德育需求,制订详细的德育教育计划,适当性地增加政治课程的占比。同时,学科教师也要依据教学内容,加强德育的教学渗透,丰富学科的教学内涵。其次,要重视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学校要致力打造实效化、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积极要求相关专家,举办德育研讨会、德育教研会等多种性质的教研活动,更新教师的德育观念,丰富其德育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重视自身德育素养的提升,可依据互联网之便,开展网络化的德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学习,观摩优师名课,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德育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

  前文提到高中阶段德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因此创新德育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即强化学校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高中阶段在教学工作中的定位,充分认识教育的目的应该先是“育人”再是“成才”。首先,要从教学工作的建设方面加强对德育教学的投入,提高高中德育教师的待遇、重视德育教师的工作内容,定期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内

  容和成果进行评价,并设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德育教学的认识,严格贴合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发挥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此凸显德育教学的特点。其次,充分借助工匠精神的弘扬,加强对德育教学内容的关注,德育教学作为偏概念性和理论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容易进入内容抽象、表达宽泛的误区,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对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师的课堂讲述过于抽象,学生更是难以理解,自然降低了对德育课的兴趣。

  (三)重视环境创设

  对于德育环境氛围缺失的问题,学校及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准备,不但要重视物质德育环境的创设,而且还要打造良好的精神德育环境。首先,学校应当为德育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如在各个班级中设立读书角,并在其中放置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够汲取更多的德育养分。又如,学校可在走廊或者校园张贴名人名言,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要重视精神德育环境建设,既要制定明确化与细致化的校纪校规,又要通过编写校歌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定期性举办德育文化活动,如社会公共实践、红歌比赛以及传统美德作文大赛等,以此为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切身地体悟到德育知识的内涵,塑造其优良的品质与道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开展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阶段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板块,其培养出的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积极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阶段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德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德育课堂,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高中阶段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灌输,为高中阶段德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晓云.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分析[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04-15.

  [2]姜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20-0109.

篇五: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德育方式的转变乃至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探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探究要注重行动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德育能力

  新课程视角下教师德育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正在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者;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向辩证地用教材;从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转向以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为主;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态度;从强调看答案转向看思维方式;从解决问题转向生成问题;从坐守封闭转向追求开放。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角色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实施与正在发生变化的教育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决定着21世纪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它必然蕴涵着对教师德育观念与角色的新期待和新转变。

  1、由德育的执行者向建设者转变

  传统德育的集权性使教师成了德育任务的忠诚执行者,这就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德育水平的发挥和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展示。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要把“课程标准”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德育的构建者、开发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形成强烈的德育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2、由德育的灌输者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伴随者转变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潜能的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因此,德育也应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多向交往互动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德育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师生互学互帮,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意义建构和精神交流。

  3、由道德知识的占有传递者向德育的开发探究者转变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最主要的知识传授者,教

  师的任务仅限于把原来占有的道德知识传递给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过程,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者。经验+反思=教师成功。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德育方式的转变,乃至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探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探究,要注重行动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德育能力。

  4、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传统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拥有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德育工作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因,因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于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在教师的德育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德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导向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5、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这就意味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方法获得的引导者,学习内容突破的点拨者,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德育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暗示和激发。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学生人生追求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付八军.新形势下德育误区及方法论探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4):21-24.

  [2]孙步乾,陶成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模式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1996,(1):28-29.

  [3]薛仁宇,曹广力,贡成良等.21世纪德育内容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华北科技学院报,2002,4(2):93-94.[4]罗靖.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3(3).

篇六: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中学德育路径探索

  作者:杨鲜亮周文丽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09期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德育工作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德育,来启迪中学生思想,培育自身核心素养,积极发挥正能量,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新时代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对德育的新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校德育工作通过不断激励学生,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注重情感培养,关爱学生的日常,不断引导学生正能量自我正向环节性调节,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从学生生活点滴和实际需求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次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培育和增强其核心素养。

  二、创新德育路径,实现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

  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及培育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环境强化和活动育人的自然融入,更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底蕴。在学校建筑、广场、走廊、绿化以及文化长廊等校园主题景观,特色场室、宣传橱窗、照片墙、黑板报等校园小景中,如每个班级的班牌信息中,渗透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形成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无形的教育力量。校区的建设中秉承着建设“图书馆式”学校理念,营造书香校园,也在于达到精神育人的目的,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握重要的节日契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勇于质疑,也是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一方面,学校重视在仪式教育中激励学生。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会发言,使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清明祭英烈”与国庆节“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以及主题征文比赛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让德育产生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被唤醒,被吸引,学会自我管理,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被控制。学校根据德育工作的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在工作中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将日常评比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如在教导处与校团委的指导下,学生会、大队部对以往的卫生评比进行改良,形成了具有白云省实特色的“星级“检查项目。另一方面,学校以平等竞争的方式选拔学生干部。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团体均由竞选产生,全校同学都可以自由参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特色。

  四、创设情境进行情感引导,深化社会参与

  新时代的德育应始终重视道德情感的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与煽情,而是以平等和真诚之心关心学生、呵护成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开展各种活动,教师都有意识地将他们当成一个成年人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有参与感,在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认同感。在情感教育上,学校还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于一年级新生,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学校设立的心理辅导室每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与心理辅导教师深入交流,共同解决升入初中后各种心理不適问题。

  核心素养中关于社会参与的要求,需要德育由内而外的感化。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和情境中涵养德性、磨砺品格。志愿服务活动和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多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涵养道德品性。

  责任编辑钱昭君

篇七: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80701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

  一、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

  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

  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

  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

  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工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不断地探索出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如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前只有不断地完善学校

  德育教育的前期准备、中期的完善以及后期的评价体系的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篇八: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时代德育发展六大热点及实践反思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在各阶段学科教育中应落实德育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因此,本文通过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发展六大热点内容,并从实践教学工作出发找寻适合于德育工作高效开展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六大热点;实践反思

  前言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强调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让德育教育在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深入推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因为教学资源配置不足、德育教育理论不足、相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出现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推广落实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应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发展的热点趋势,找到与学科教育工作适合的衔接点,从而才能更好地在自身教学工作中渗透应用德育教育思想,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提升。

  一、新时代德育发展的六大热点

  1.1重视理论创新

  德育教育工作在实施开展过程中会因为理论知识缺失、落后而对其教学有效性造成巨大影响,学生从德育教育中所能学习到的思想品质不能与时代接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需要重视理论创新,在丰富多元的德育教育内容为支持下德育课程的作用效果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理论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更多的是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优秀的、精华的思想内容,去除落后的、愚昧的、迷信的内容,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社

  会建设要求去创新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德育学习后更能体现出新生代学生的蓬勃朝气。

  1.2把握丰富内涵

  在过去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指引上,即从思想行为角度出发去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将失去德育教育内涵。把握德育丰富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是当前德育发展的一大热点趋势。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来展开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丰富的、有趣的社会实践中积极学习德育知识。

  1.3抓住时代特征

  抓住时代特征,重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五育”教育基本组成,但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严重缺失,学生不能深入体会劳动的内涵甚至还会存在一定错误的劳动价值判断,这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应抓住时代特征,重拾劳动教育通过对劳动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完善来培养出更具实践力、行动力的人才。

  1.4完善落实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驱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由于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而影响其应用效果及与各项学科教学工作的衔接配合,德育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各阶段教育工作在完善德育落实机制时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榜样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配合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加强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与培训,加强教师德育思想教育、重视德育教育资源配置,在机制、措施的建立健全下德育教育工作将能有序进行。

  1.5重视法治维度

  法治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法治方面的教育内容将是新时代德育发展的一大热点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法治思想教育、法律知识普及、法治实践等让学生具有清晰的法治观,自觉维护和严格遵守法律法

  规。校园欺凌问题不仅会对学校教学工作、声誉造成较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被霸凌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受到巨大伤害。因此,在德育教育法治维度的教育中还应加强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为学生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环境以确保学生能够快乐成长。

  1.6理解复合功能

  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育不同,德育教育既要包含理论知识教育,又需要学生从实践出发去领会德育思想的内涵与应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还需要理解德育教育的符合功能,在实施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德育的以美育人效果,让学生去感受真善美,从美的事物中感悟德育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新时代德育教育的实践反思

  2.1转变落后教学观念,促进德育教育深度融合

  新时代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德育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的方式,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来加深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与实践。同时,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时还应与学科教育进行密切融合,以学科教育为基础下德育教育内容更容易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融合渗透需要教师对古诗词、文言文课文进行深度挖掘,向学生展示古人优秀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文化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下学生将能自主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2.2合理开发德育教育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丰富性

  德育教育并不只是关于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科目,教师需要从现有的德育教育资源中进行深度挖掘,找寻适合于学生学习需求、当前能力特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提升,学生才能更具参与热情、积极性地进行德育学习。例如,在关于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去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更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信息资料,在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将会对爱

  国主义思想形成全面透彻地认识。进一步的,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去观察体会社会之中的爱国思想表达。

  2.3重视德育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德育育人功能

  学校重视度不足是德育教育工作实践开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学校领导应重视德育教育建设,既要保障具有完善的德育资源供给,在完善的德育资源配置下确保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又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学校方面应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一定的德育工作标准和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任务时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要求执行。随着德育教育建设的完善化、深入化德育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2.4优化教学评价,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

  教学评价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发展的六大热点内容来对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做出相应的优化调整,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充分掌握到德育教育所传递的内涵意义,同时减少过去试卷考核及书面作业的考核评价形式,更多的是需要从学生平时学习、实践、表现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认知到自身近期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德育教育要求和目标方向后才更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推广。

  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反思,改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德育教育得到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宁娟.新时代德育发展六大热点及实践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12).

  [2]胡泉雨.以活动为载体,以思政为抓手,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发展r——以江西枫林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8(18).

  [3]徐本虎.德育系列化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1(2).

篇九: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

  育的融合探究

  摘要:德育教育对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如何在高中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高中学生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受到德育教育,这成为目前高中学校和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德育教育;融合;渗透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专项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阶段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YB1421385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我国5000年悠久历史之中,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德育教育的意义,高中学生认真学习可更好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在高中阶段德育教育活动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在这一阶段,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深远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到高中德育教育之中,能借助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改变目前的德育教育现状,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中,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接触互联网,由于高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于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高中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学生明辨不良思想能产生积极影响。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内容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所以在高中德育教育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融合的策略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

  目前国家提出了课程德育的教育要求,所以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都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所以高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历史上出现的优秀人物以及他们的伟大成就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引导,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是目前高中教师都需要积极尝试的。

  2、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紧紧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充分融入其中。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借助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例如“诚实守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借助主题演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更好地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由于学生在构思演讲的内容中,会积极学习和

  借鉴大量传统文化素材,所以借助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基础上,因此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密切结合

  在高中阶段,思政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融合,高中思政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紧紧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陆游、文天祥等人的事迹与教学主题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这对于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4、积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学校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在建党节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主题教育,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学生以传统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的全面融合。

  结束语: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有着共同的育人内涵,所以要不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教育全面融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引导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高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7):127-128.

  [2]游翔,朱珠,徐朝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的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0):88-90+111.

  [3]王典,董雅致,张微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明日风尚,2018(22):103+106.

  [4]陈向阳.运用信息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德育教育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16(34):6.

篇十: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推进,多元化进程加快,而我国德育教育在多元化环境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如何将德育理念转为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德育教育现实意义创新研究

  一、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

  1/6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

  2/6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

  3/6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

  4/6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

  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工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不断地探索出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如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前只有不断地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期准备、中期的完善以及后期的评价体系的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参考文献:[1]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O10.[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

篇十一: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P>  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作者:侯开鹏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08期

  摘要:中学德育教育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只有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才能为学校“立德树人”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管理取代德育目标”“考核取代德育手段”“成绩取代品德评定”等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中学德育教育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改变传统说教方式”以及“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现实困境;对策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要遵循德育先行的原则,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中学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传递道德情感,并引导其进行道德实践。中学德育教育能否发挥出实效性,关乎着学校的教育质量,长远来看,甚至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所以,准确了解、分析当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困境,创新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以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笔者抽样选取了本市几所中学,对其德育教育情况展开了调查,发现各中学普遍存在学生违纪、“欺凌”等德育教育方面问题。

  1.学校视德育目标为“管理”

  通过调研了解到,相比于德育教育,各中学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大都是以“提升文化课成绩”为中心,反而将德育教育视为一项普通的管理活动,淡化了其“育人”作用。显然,中学德育目标已被管理取代,而后者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德育教育的代名词。这些学校实施德育教育大都是只“堵”不“疏”,强调“管”而漠视“理”,以致很多学生“表里不一”。事实上,德育目标与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讲文明的公民;而管理则以当下为重,致力于维护秩序。学校用管理代替德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2.学校认为德育手段就是量化考核

  被调研的中学大都针对学生制定了完备的校规校纪守则,以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并将此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调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中学的德育手段几乎等同于量化考核。事实上,两者不能画等号,德育手段包括多种形式,而量化考核仅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

  德育手段的形式还包括修养指导、情景体会、陶冶教育以及榜样示范等。用量化考核代替德育手段必然会导致德育效果不佳,易引起师生关系对立,让学生感到厌烦。

  3.学生品德评定片面

  品德评定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指的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况进行总结。为了解学校“三好学生”的评选情况,笔者在调研中对学生的“家庭报告书”进行了查阅,发现评选方法存在偏差:首先,学生的品德操行分数即学生思想品德科目的考试得分。其次,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首要依据。最后,教师不对具体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也不去了解学生独特的优点,而是习惯于“千人一面”式地做出评价。学校评价“三好学生”的方式明显带有随意性、片面性、单一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突围

  根据现实状况,笔者从德育观念、说教方式、德育评价体系三个角度探索了中学德育教育摆脱现实困境实现突围的路径。

  1.德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中学生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能动性。要使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就一定不能忽略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效教育的基础是对中学生学情的有效分析,这也是提高中学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例如,“乐于助人”作为伦理道德中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能被大多数中学生认可并遵守,但仍会有个别中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别人需要帮忙并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会选择拒绝帮助他人。教师可以从“不妨碍别人”入手,尽管这个要求不高,但来得实际。再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相融,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也能发挥“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德育效率。

  2.强化中学生情感体验并重构学材

  首先要关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德育教育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就要让中学生用情感去体会生活,体味出德育教育的“真味”“善味”“美味”,使他们获得情感共鸣,形成善良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其次,重构学材,顺应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德育目标,对德育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找出与中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现实教材。同时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方式适当对信息进行转化,提升知识逻辑结构的延展性,便于学生吸收、消化。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转化成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使总目标细化、分解至不同的章节之中,令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节课的同时,兼顾“整体观”和“优化观”;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贴合,让中学生不仅从心底认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将其贯彻到自身的行动中。其次,实施多元化、科学化的德育评价,让家长、被教育者、教育者以共同参与评价,通过他评、互评以及自评相结合的形式使评价向多元性转变;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等形式,不能简单地通过表彰、选拔、鉴定等手段进行德育评价,而是要重视个体的积极体验。

  总之,中学德育教育要实现“突围”,教师不仅要关心德育内容的伦理方法、过程体验以及基础性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而且要转变现有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的德育理念,通过上述措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目标与学生发展实现平衡协调。

  参考文献:

  [1]杨岭《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的三大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年第2期。

  [2]丁幼新《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18期。

  [3]王怀军、张建红、谭刚《基于国外经验的中学德育创新探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21期。

  [4]杨俊铨、刘婉《蔡元培的中学德育探索与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5]楊荧《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25期。

篇十二: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P>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

  径探索

  Summary: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行业得到更多重视。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下,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得到重点关注,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当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能够提升高中思想道德教学工作,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给我国培养更多品德高尚的精英人才,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当中对高中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教学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本篇文章主要根据历史教学课程的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给出一定的策略,希望为今后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学提供帮助。

  Keys: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开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要就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参与进来。教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尊重学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德育教学工作变得全面起来,把德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目前看来,历史课程中注重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思维、

  国际意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就应当相应国家号召,更加注重起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工作当中。

  1.重视历史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以往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当中,一部分教师都是以在课堂上讲解政治有关的内容为主,讲课当中都是以自身为主的一人之堂,把应试教学放在主要位置,使得学生被动学习,从而忽略掉学生素质的养成,情感与人格教育的培养工作,教师目前还是对道德教育培养认识不足,导致本科教师的作用不明显,教师单纯地认为教好课、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知识点就可以了,不重视历史当中道德教育培养。针对高中历史课堂上渗透道德教育培养简单来说就是历史科目的教师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在历史课堂上探究道德教育培养的工作,以积累学生自身的素质、道德教育培育资源的使用为起点进行专业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此探究就必须有准确的目的为顺序,通过进行道德教育培养渗透工作,使得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对课堂德育教育的引领,培养学生比较良好的个人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学生道德思想培养路上的一盏引路明灯。学生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自身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学习当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得到实现,教师应当认真对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的目前情况分析,全面重视起历史课堂之中开展德育渗透的重要机遇,充分开发德育资源,做好德育教学工作。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首先不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再就是,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给国家未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品德的人才。

  2.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来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高中年级的历史教师应当要抓住历史当中的经典人物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不能把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拿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应当具备能够辨别历史资料价值观教育的能力,选择正确的历史资料和其中的任务来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不管是什么历史资料都有诞生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组成,而历史人物是在历史教学当中开展价值观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来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例如:教师在教学到中国古代史时,会有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就可以拿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孔夫子,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把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做记录,整理成著名的《论语》供后人学习。因此,首先孔子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历史人物,因此用孔子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非常正确。教师就可以从儒家作品《论语》的几条进行价值观教学工作,从而准确地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更好的渗透德育教学。再比如,教师在进行我国近代史教学当中,就可以对一定的重点人物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学,就比如近代史中最具代表的人物—鲁迅,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当中都在进行文学创作,因此鲁迅也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代表人物,历史教师就可以根据鲁迅所创作的文章进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感兴趣,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为今后国家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结束语:归根结底,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渗透是对我国培养高品德人才具体任务的实践工作,德育渗透工作要从教师注重本工作入手,再到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最后能够把这些联系到生

  活当中,共同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为今后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奠定优良的基础。

  Reference:[1]张建元.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J].教书育人,2020(29):77-78.[2]王彦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J].知识文库,2020(13):141+143.[3]张彦珠.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J].高考,2019(29):3.

  -全文完-

篇十三: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P>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

  及方法探究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主要负责人,主要指导者和学生的领导者。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也是开展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师生关系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它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实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我们谈谈我自己的两种方法。人类的行为在心理学的控制下结束,相应的行为将由什么样的心理学产生。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前提是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特点有很大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

  前言:高中是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塑造阶段。在此期间,学生的世界观和生活观逐渐形成。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对道德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道德情感有了理解,并且具有养成道德习惯的能力,这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机会。此外,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同样也会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和问题。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他们的性格往往会更加敏感和细腻,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从自己的角度审视问题。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学校应逐步引导,加强相应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的健康成长。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定位

  首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方法被使用和推广。同时,学生也经常接触不同的文化理论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人格塑造有重要影响。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和信念,但是他们在身心上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在受到来自外界不良诱惑的同时无法及时进行抵御。进行德育可以有效地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一点上,班主任的任务是实施和促进道德教育,并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价值观。

  其次,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高中教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去引导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并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此外,对新课程改革的阐述使美育和德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应将两者充分结合,在课堂管理中深入渗透德育工作的观念,并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以此让学生逐步形成好的德育观念。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现状

  1.制度化管理和德育教育分离,过度制度化管理而忽视德育教育

  一方面,它是对学生的相关习惯制度化和行为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这是对学生开展适当的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此实现培养出高中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加强管理与道德教育是两个互不冲突的方面。加强管理是德育发展的前提,德育是加强管理的一种深度教育方式。班主任工作只能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且能同时促进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高中学生处于叛逆的思维和行为状态。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可能会导致教育失败。德育不仅耗时,效率低下,而且也不适合进行定量评估,导致许多班主任减少甚至放弃德育,并根据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

  2.班主任德育素质的水平有待提高

  许多年轻的班主任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相对来说缺乏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对新的理想和野心并不坚定,他们的思想活跃,但很容易与现实脱节。这将影响他们的德育工作的相关性,牢固性和有效性。大多数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不是系统性的:德育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全面的思想,三年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也缺乏;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没有选择和有机结合。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方法

  1.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负责班级工作管理的班主任,他承担着班级整体领导的全面责任,需要成为每个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良好修养和个性魅力从而实现感染和吸引学生。班主任要认真参加学校对班主任定期教育管理的相关培训,不断去提升自身的素养;交流班主任的经验时,请从班级领导中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进行学习和借鉴。负责任的班主任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只有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去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2.强化高中班主任在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意识

  我们应该针对目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不完善的现象进行适当的改变。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您必须首先从内心深处改变原始的教学哲学和思维方式,并明确指出,单侧强调讲授教科书知识而不是全面教育会导致不良学习效果。不仅在智慧教育方面,而且在同时,我们还必须从德育角度培养高中生。其次,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他们应该摒弃过时,狭义的课程教育理念,选择一种全新的与德育内容相关的方式去展开交流和沟通,以更符合目前高中生的阶段特征。对于教学,在课堂上达到了高中老师自身的道德教育意识。

  3.提高设计班级活动的能力,丰富班级活动

  课堂活动是学校和班级进行德育最有效的课程资源。除了班级的日常管理外,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目前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地设计和开展课堂活动,让课堂活动的教学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班主任必须完全摒弃观念上的道德灌输的做法,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性。道德胁迫和灌输不仅与道德教育过程的本质相矛盾,导致学生的排斥和反抗,而且很容易构成学生人格的二重性。德育过程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只有充分的通过调动学生对德育活动参与过程的兴趣,让他们的内在动力能够得到激发,学校的德育过程才能成为外部价值管理和学生价值自我建构的单元,以此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德育过程能够得到充分地、实质性地转变。

  4.以生为本,加强沟通交流

  以学生为中心,是最近这些年以来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立足点的根本要求,也是班主任未来的班级管理中实现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方面。当许多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时,大多数人在对话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要么只听而不说,要么只回答几句话。谈话后,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甚至会加重相应的学生自身的心理负担。原因是班主任的话既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心中,也没有打动学生。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一般都缺乏主动性和热情,班主任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他只是想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这使学生感到无法与他交流。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中心,首要的要求是班主任放下姿态,学会倾听。无论学生是对是错,班主任必须首先给他说话的机会,然后从他的言语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逐一解决。其次,与学生的对话并不一定要更加正式。例如,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或放学后,与学生聊天,讨论他们喜欢并感兴趣的事物,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亲近。

  四、结语

  班主任负责整个班级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态度,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并成为我国真正需要的栋梁。同时,我们只能通过积极应对影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外部因素,来提高德育的实效,以此加强提高德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穆好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J].天津教育,2021(09):22-24.

  [2]田江涛.刍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1(04):161-162.

  [3]杜小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讨论[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4.

篇十四: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P>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

  人

  摘要:新时代,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是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提出,进一步地深化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驱动着教师形成育人理念,以日常教学为依托,践行多样的育人行为,使学生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塑造良好的品行。基于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身高中教学育人经历,详细地阐述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教师;立德树人;落实策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行为,是教师实现自身职责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高中教师将教书作为教学重点,一味地联系学科需要,向学生们讲述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等,忽视育人因素,导致学生们尽管在学习成绩上获得了发展,但是在道德品行上却发展得不尽如人意。针对该情况,立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我国的教育领域提出了育人的教学要求。此要求的提出,明确地将育人摆在了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驱动着教师树立育人理念,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践行育人行为。那么,我们要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效地在高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呢?

  一、立德树人,理念先行

  教学理念是教师践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在传统的高中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德育教育,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树立育人理念,仍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机械地教书。所以,笔者认为,高中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做到理念先行,树立育人理念。

  育人理念的树立,是以对教育育人的深刻认知为基础的。当教师无法切实地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的时候,是难以有效地践行育人行

  为的。对此,笔者在实施高中日常教学的时候,会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尤其是关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培训活动,通过与教育专家互动,分析教学案例,反思教学不足,重视自身的育人行为。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利用网络渠道,自主地搜寻、下载与教书育人有关的资料、视频等,大量学习,尤其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汲取育人经验,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育人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德树人,行为为重

  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是以教学管理行为为保障的。所以,在实施高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但要树立育人理念,还要多角度地落实育人行为,切实地使学生受到育人因素的熏陶,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发展。笔者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应用如下策略践行育人行为:

  (一)在学科教学中践行育人行为

  教师承载着学科教学任务。所以,学科教学是教师践行育人行为的载体。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挖掘德育资源,应用德育资源。

  1.从学科中挖掘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践行德育行为的基础。在传统的高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科知识,是因为他们在没有深入地分析学科知识,从学科知识背后挖掘出德育资源。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多层面地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材编写人员受到培养人、立德树人等教育要求的影响,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融入了诸多的育人因素,这无形中为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提供了方便。一般情况下,笔者会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先分析教材,透过教材中的语言信息、插图内容等,挖掘出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则结合教学需要,将这些德育因素顺其自然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

  课堂上的德育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是德育资源;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是德育资源。所以,在实施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动态生成的课堂为载体,挖掘德育资源。

  2.在教学中应用德育资源

  挖掘出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实施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自然要对这些德育资源进行应用,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资源的价值,使学生们受到德育熏陶。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学科知识与德育资源结合在一起,应用多样的策略使学生在德育资源的辅助下,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建立道德认知。一般情况下,笔者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应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感知知识,与德育资源互动。也会应用合作学习法,使学生们通过体验小组合作活动,碰撞思维,理解所学,同时受到德育熏陶。

  (二)在学生管理中践行育人行为

  教师除了承载学科教学任务之外,还承载着管理学生的任务。通过有效地管理学生,不但可以驱动学生形成良好意识,践行良好行为,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落实乐得熟人教育任务的时候,教师还要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将德育与管理结合在一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践行了诸多的德育管理行为,下面主要介绍如下几种:

  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参与主体,自主管理,是学生实现学习自主性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活动。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在班级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为他们各自设定不同的职责,使他们在责任的驱动下,践行管理行为。比如,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承担绘制黑板报的责任;喜欢动植物的学生可以承担养护绿植的责任;喜欢早到的学生可以承担开门员责任……

  2.引导学生合作管理

  学生是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个体,通过体验合作管理活动,不仅可以互相监督地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成为管理班级的一份子,还可以切实地通过生生合作,形成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实现自我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实施教育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管理。

  具体地,笔者会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切入点,组建异质小组,将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学生纳入到一个小组中,并在小组中选出小组长、组员,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设定不同的活动要求,驱动学生们承担不同责任,互相监督地承载责任,践行责任。

  三、立德树人,赏识提升

  赏识教育,是教学评价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立足学生的发展情况,应用赏识教育,不但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管理计划,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建构自信心,乐观成长。所以,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赏识教育融入其中。

  比如,班级中的后进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认真听讲,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后进生大加鼓励,使后进生获得满足感,同时发现自身的进步之处,以此为基础继续践行良好行为,实现进一步发展。再比如,针对后进生展现出的特产,引导他担任相应职务,并对他良好的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有效发展。

  总之,在实施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树立育人理念,接着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各种育人行为,使学生通过体验各种活动,既能成为班级中的一份子,彰显学习主体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多样能力,如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建立自信心,塑造健康心理,实现有效发展,从而切实地将立德树人落实于教学管理实践中,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清.高中教师的人文知识与发展策略——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9(01):60-64.

  [2]赵勤修.浅析如何创新高中生的德育[J].新课程(中学),2018(05):276277.

  [3]周晓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育人导向的高中教育实践探索[J].江南论坛,2018(05):46-47.

推荐访问: 学科视角下的新时代高中德育教育新探索 新时代 视角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