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哲学与人生论文20篇

哲学与人生论文20篇

时间:2022-11-09 1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哲学与人生论文20篇哲学与人生论文  WORD格式  哲学与人生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  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论文20篇,供大家参考。

哲学与人生论文20篇

篇一:哲学与人生论文

  WORD格式

  哲学与人生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

  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

  是因

  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个学期下来,

  我理解了一些以前不懂得东西,

  也学会了思考人生态度,虽然还不够

  成熟。以前我很浮躁,很多时候都在追逐一些功利的东西,现在我不

  敢说我完全改变了这种追求,

  但是至少我的确少了一些功利的心,

  没

  有那么的世俗了。心境也相对的平静了,想得开一些事情,也看得开

  过去很不顺心的事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总

  结,同时也对未来做一些简单的规划,

  阐述现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与

  想法。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

  念,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是追问之学,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

  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儒家最讲现实,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主要从人生谈人生,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整体包括自然来探讨人生,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

  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

  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

  ,哪一个是高

  的,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

  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

  依照这个总

  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

  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

  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

  才能

  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

  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

  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

  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

  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

  ,,。无论我们从事什麼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感谢老师能开设这个课堂,在我即将决定自己的未来道路时,

  给

  了我一个很好的导向。哲学与人生,这个课堂也许不被大多数人重视,但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之后,真的是对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很好的净化,

  对精神世界是很大的升华。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也能时刻自省,

  提高

  自己的精神层次,希望大家有更好更正确的道路。

  专业资料整理

篇二: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个学期下来,我理解了一些以前不懂得东西,也学会了思考人生态度,虽然还不够成熟。以前我很浮躁,很多时候都在追逐一些功利的东西,现在我不敢说我完全改变了这种追求,但是至少我的确少了一些功利的心,没有那么的世俗了。心境也相对的平静了,想得开一些事情,也看得开过去很不顺心的事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做一些简单的规划,阐述现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想法。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是追问之学,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儒家最讲现实,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主要从人生谈人生,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整体包括自然来探讨人生,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

  —

  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

  欢迎下载

  2

  —

  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感谢老师能开设这个课堂,在我即将决定自己的未来道路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导向。哲学与人生,这个课堂也许不被大多数人重视,但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之后,真的是对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很好的净化,对精神世界是很大的升华。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也能时刻自省,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希望大家有更好更正确的道路。

  欢迎下载

  3

篇三: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

  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专业:133021姓名:李宗明指导教员:薛艳丽时间:2016年7月

  1/10

  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摘要: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关键词:哲学;人生;哲学与人生正文:

  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解放出来,聆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首看来,也觉得自己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

  2/10

  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吧。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

  3/10

  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一位学者曾说:“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我知道现在的我思考问题还不能达到哲学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我始终认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一些事,看不透一些人,那是因为离得太远了。就比如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刚学医的那会儿对医生我是充满着期盼和憧憬的。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社会上频发的伤医事件,渐渐失去了当初的感觉,掺杂进了一些复杂的心情,到如今,我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感觉到这个职业所肩负的责任很重,要做一个好医生多不容易呀。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人,总是会变的。现在的我,不再无病呻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一味任性。

  4/10

  很多时候我依旧会被一些人或事感动,但是不会每次感动都会泪流满面。不会像以前总是沉浸在那些哀伤的文字里,渐渐偏好看贴近生活、富含哲理和人间真情的文章。不会再把现实和理想割离成两块儿,已懂得人生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惨淡。我的内心似乎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成熟起来。我明白还应该学会让一切离愁别绪,聚散依依都生于眼底,藏于心,不动声色的只做风景观,虽然现的我还不能身体力行。

  生活中,我们赞美崇高,却不愿去追求崇高;我们称赞信仰,却不愿去实践信仰。而布达拉宫下虔诚的信徒,却在用身体丈量心中纯粹明净的信仰。

  我很赞同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他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其实,一颗心,就如一个杯子。有人喜欢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谋划,努力把杯子填满,水满则溢。然而过于多的负累和欲望,总是沉的坠弯了胸膛,令人窒息。一路走过,来不及欣赏沿途的山清水色,来不及欣赏一路的美景美人,总是低着头,身体前倾,做一种攀登的姿势。人啊,不如,适时抛弃一些东西。给自己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于午后闲赏云卷云舒,也可听雨观潮,涉水卧波。

  哲学引领你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

  5/10

  做到“顶天立地”的个性完美和“出人头地”的群体性完善,在纵向上处理好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在横向上则在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

  人的一生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之学。通过审视天地人三重境界,领悟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是哲学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终极人生关怀。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人的“顶天立地”、“出人头地”,需要哲学的智慧去引导。所以,哲学本不应自外于人的实际生活,不应与人生相分离。否则,哲学就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只依靠身体,只会一步一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也没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了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没有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美好的东西置若罔闻,对问题难以理解,人际关系紧张,抱怨生活无聊,人生意义迷惘。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哲学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学从表面上看好象是成为人们的弃妇,实际上却是许多人的

篇四:哲学与人生论文

  人们乱砍滥伐往河里排放污水工厂排放出污气噪音不断汽车车尾也排放着尾气乱改河道??为了小鱼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小鸟能够安定一个家为了我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携起手来制止破坏保护环境吧

  哲学与人生600字作文_哲学与人生论文1000字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时间就是人生的旅票,哲学,便是人生。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哲学与人生600字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古今中外,不管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叹,或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惋惜,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足迹。这些古人留下的经典名句,并未唤醒人们昏睡的心灵。读完朱自清先生写的《匆匆》一文,我闭上眼睛,开始沉思,感觉时间好像从我身边飞过,不禁为自己曾经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而后悔。

  文中有一段,作者把太阳拟人化,“太阳也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逝之快。

  每当夜幕降临,同学们便纷纷打开台灯,在家复习或者预习功课,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吃过晚饭就溜出家门,到处玩耍,早已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你们知不知道,时间正在匆匆流逝,你们的大好时光正一点一滴的减少!

  岁月不饶人,再有本事的人也无法把时间留住,所以,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我们只能从现在起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撑握过硬的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许只有这样,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才不会后悔自己在这世上白白走了一遭。

  数千年至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环境更好,可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摇篮”。然而,在近2000年间,黄河的变化让人大吃一惊。在这期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成为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我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口大量增加,所需要的食物越来越多,人们无限制的开垦荒地、砍伐树木,地上绿色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使大地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水土就会大量流失,土壤的肥力就越来越下降。人多、吃得多,就要种得多,越减产越开垦荒地,开垦过多就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看,全部是人为原因。从“摇篮”到“祸河”,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到周围瞧瞧,到处都是破坏环境的痕迹,污染环境依然上演着。人们乱砍滥伐、往河里排放污水、工厂排放出污气、噪音不断、汽车车尾也排放着尾气、乱改河道……

  为了小鱼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小鸟能够安定一个家,为了我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携起手来,制止破坏,保护环境吧!让明天的世界变成一个空气清新、充满欢歌笑语与春意的美好人类家园。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时间就是人生的旅票。人们只有在时间已经白白浪费后,才回过头叹息,埋怨着时间的流逝,却从来没有审视自己。

  当我们在看肥皂剧时,时间已匆匆离去,带领我们赴往下一段旅程。虽然时间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为什么人们不能充实做些有意义的事呢?不要让人生之旅这么虚无呀。我们可以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去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有这么多事可以做,人们为什么会无聊呢?

  朱自清感叹着过去的时间渺小,我却不然。一个人对于地球46亿年的长河的确像是沧海一粟,可对一个人来说,一分钟也是宝贵的。在区区的一分钟里,可能在汶川大地震中生还的人会多一个;可能在有难题想不通时,有了思路……时间对于人来说,就是无价之宝。虽然它去得匆匆,但是,人们也能和时间去赛跑。

  在每时每刻,时间都在流逝,朱自清也在《匆匆》道出了人与时间的平衡。难道人们不能打破这些,去和时间比赛?只有和时间一起赛跑,人在一生也将十分充实,旅程也是幸福快乐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去努力向前,让一张单程票没有被匆匆的日子击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个学期下来,我理解了一些以前不懂得东西,也学会了思考人生态度,虽然还不够成熟。以前我很浮躁,很多时候都在追逐一些功利的东西,现在我不敢说我完全改变了这种追求,但是至少我的确少了一些功利的心,没有那么的世俗了。心境也相对的平静了,想得开一些事情,也看得开过去很不顺心的事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做一些简单的规划,阐述现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想法。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是追问之学,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儒家最讲现实,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主要从人生谈人生,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整体包括自然来探讨人生,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

  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

  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感谢老师能开设这个课堂,在我即将决定自己的未来道路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导向。哲学与人生,这个课堂也许不被大多数人重视,但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之后,真的是对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很好的净化,对精神世界是很大的升华。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也能时刻自省,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希望大家有更好更正确的道路。

篇六:哲学与人生论文

  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产生的摇篮但人又可以利用客观世界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不断发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勤思考重实践热情主动大胆培养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树立必胜的坚定信念都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哲学主题的论文

  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哲学主题的论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认识能力,又有最高水平的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趋利避害,又能坚持原则。我们要以智慧为向导,通过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让学生把哲学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同时,使学生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哲学与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智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行动指南哲学一词(philosophy),philo(爱),sophia(智慧),意为爱智慧。源于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由“Φιλο”(爱)和“σοφíα”(智慧)组成,其意思是爱智慧。中国古代,哲学也是让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和聪明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智慧和聪明是有很大区别的,聪明只是说明了一个人的智商比较高,认识力比较强,反应比较敏捷。而智慧从智商来讲,比聪明更高,认识更加透彻,看得更高,更远,所以,有时有智慧的人需要大智若愚,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所说“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其次,聪明的人不一定就会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事情,而有智慧的人则能巧妙处理好人生中

  的各种事情,各种矛盾,也就是情商很高,那才是有智慧的表现。再次,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在大是大非,大善大恶面前能有清醒认识,能作出正确选择的人,不会是因利益而丧失原则的人,也就是德商很高的人。而聪明的人就有可能因利益而做出丧失道德,丧失原则的事。这时,聪明就变成了小聪明,而智慧则永远是大智慧。聪明的人仅仅有才,而有智慧的人则是既有才,还有德。总之,智慧就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洞察秋毫,又有最高水平的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趋利避害,做出最佳选择,又能坚持原则,以高标准的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用智慧指导人生,使人生能在任何境遇都能获得完美的结果。人的境遇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而有智慧指导的人生和没有智慧指导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许多人都很聪明,但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智慧。所以哲学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智慧,创造完美人生。《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应该以智慧为中心,引导学生如何以智慧指导人生,开启学生人生智慧,把智慧作为人生行动指南,或行动向导。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人生行动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生行动,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突出智慧和人生行动的结合。可以分四部

  分来讲,第一部分:宇宙和人生。第二部分:辩证地处理人生矛盾。第三部分:提高认识水平,创造美好人生。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下面我分别就每部分怎样以智慧为中心进行教学作一一阐述。第一部分,首先,从宇宙和人生。我们可以先从宇宙到人的产生,再讲宇宙和人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论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就是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就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对客观实际作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了解、研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事实求是,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比如,四季循环,昼夜更替,自然都有节奏,人的生活也应如此,该休息就要好好休息,该学习,运动就要好好学习,运动。有些中职生违背自然规律,该休息不休息,该学习不学习,最终人生将很可悲。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产生的摇篮,但人又可以利用客观世界,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不断发展。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勤思考,重实践,热情,主动,大胆,培养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树立必胜的坚定信念,都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人要有所

  作为,又必须以认识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前提。所以,作为中职学生,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这里,我们又启发了学生该怎么做。第二部分,辩证地处理人生矛盾。其实,辩证法里有很多指导人生的智慧。比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中职生就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各种人际关系,要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有些中职生就是不能很好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同学,老师,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生智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用发展的观点看自己,许多中职生小学,初中都落后,但到了中职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只要努力,一定会大展宏图。另一方面,我们在过去没有发挥出来的潜能到中职阶段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能得到大的发展。这些都能对中职生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普遍的,要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人生就是在处理矛盾中发展的,处理好各种矛盾,我们就能发展自己,处理不好,人生就不能很好发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认识人和事,都要既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全面地看问题。再如,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就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发展的原因,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做得不够,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发展自己。量变质变规律,我们现在的教材没讲,其实,这部分可以专门提出来讲。因为这部分应该有很多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人生智慧。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涓涓之水、汇成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等等。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很好的智慧启迪。做如何事,我们都要注重量的积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去学,不断去做,才能成功。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该退则退,该进才进,该冲锋时就要勇敢冲锋。做任何事都要适度,就是学习,也不能不休息地去学,这样反而学不好。吃饭吃多了会不消化等等。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第三部分,提高认识水平,创造

  美好人生。第一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注重实践,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能力。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同样重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社会时代,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第二节,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才更加深刻,正确。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就会被现象所迷惑,甚至上当受骗。

  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这样,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是如此。特别是我国搞市场经济,许多人被金钱所迷惑,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来,我们更要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论部分,对中职学生来讲,学这两节是最有用的,学这两节也足够了。我认为没必要学更多内容。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这部分讲三节:第一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成为人。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其次,要遵循社会的行为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纪律,道德,法律,都必须要遵守。要不然,社会就没法正常运转,就没有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第二节,树立崇高理想,确立人生目标。理想是指路明灯,是前进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时代,许多人失去了理想,也就失去了指路明灯,没有了方向,使自己的人生变得黑暗,没有价值,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理想对我们非常重要,特别是青少年,理想使我们的人生变得美好,光明,辉煌,没有理想,我们的人生则暗淡无光。第三节,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时代,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也会给我们回报,就使我们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我们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甚至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发展,也是我们价值的实现。总之,我们要以智慧为向导,通过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让学生把哲学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同时,使学生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哲学与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篇七:哲学与人生论文

  人生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问题,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以下是整理分享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篇一哲学与人生人生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问题,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人们常说人生是个谜,是个猜不透的谜。其实对具体科学来说是个谜,可对哲学来说它不是谜而是着力研究的对象,是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们力求解开的人生方程式。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供过不少有启发的思想。因此人要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学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恰当位置,从宽广的视野、从最深最高的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人生。一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分。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的绝对独立的人生观是不存在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对

  1

  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总的看法。而人生观则是对于人生问题,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的看法。它们各有特点但又不可分离。因为自从有了人与人类社会以后,单一的物质世界变为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世界。宇宙、社会、人处于一种辩证的联系之中。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社会又不能离开自然。这样,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三种关系之中: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种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客观上是相互渗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以社会为中介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人与自我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孤立就自我研究自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自身。因此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离不开研究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如何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必然受到世界观、历史观的制约。

  2

  人面对的宇宙广阔无垠,无始无终。如果仅仅着眼于人的形体,就会把人看成置身其中转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既然如此,人只能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尽管从这种宇宙观得出的结论,对人处世处事尤其养生有某种积极作用,它教人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应顺从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可是从这种宇宙观中引出的人生结论,会使人摒弃社会责任,摒弃人生理想,其消极方面多于积极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如儒家学说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得出的是积极结论。他们重视人,重视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作用,把人与天地放在同等地位。孔子贵人轻马的故事广为人知。荀子明确提出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同参”,“为天地立心”。这种高度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视人对自然的互动作用的思想是合理的积极的。特别是他们不贵天小人,而是从天地之性中引出对人有教化意义的结论,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儒家从天道中引出人性,从人性中引出道德

  3

  规范的理论属于糟粕,表明在天人关系看法中存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缺陷。

  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在西方哲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叔本华、尼采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与他们唯意志主义的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质,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表现。人生而具有求生意志,因而有欲望。这个欲望是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人永远在失望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痛苦的。存在主义关于人是焦虑、死亡、苦闷、孤独的存在物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与他们对存在的本体论理解是不可分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最根本的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恐惧、厌烦、忧郁、绝望。这就是说,人从本性来说就是空虚的、痛苦的。至于宗教关于人生如苦海的人生观与它的四大皆空的宇宙观是不可分的。可以说,每种人生观都有它的宇宙观基础。这正是我们强调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才能建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原因。

  人生观的性质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历史观。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取决于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历史与个人相比也具有无尽

  4

  性。历史是长河而任何个人只是其中的浪花。不少哲学家们感叹时间的永恒,历史的变幻和人生的短促。如果因此而认为历史无是非、无胜负、无功过,这是从对历史的错误理解中引出的错误的人生结论。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命运沉浮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作用,动机与效果之间、高尚与卑鄙之间、伟大与渺小之间的颠倒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往往会从复杂多变的历史中引出错误的、消极的人生结论。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都重视历史经验对人的教化作用。历代统治者都懂得以史为鉴,改朝换代后均为前朝修史,论前朝之是非得失,图本朝之长治久安。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充分表现了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意义。可是每个王朝的兴亡仍然不可避免。每朝都有末代皇帝,都有痛史,都有盛衰兴亡。面对这种历史事实,一些哲学家引出命定论的消极人生结论。

  历史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完全可以从历史中得出有益于处世处事的教训。一个思想家能够从历史中体会

  5

  人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以说是一篇纵读历史与人生的文章。他从前人经历中得出身处厄境应如何对待的积极结论。那段关于历史人物身处厄境而卓有建树流传千古的总结,永远是激励人们正确对待困境的金玉良言。

  二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

篇八: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一词(philosophy),philo(爱),sophia(智慧),意为爱智慧。源于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由“φιλο”(爱)和“σοφíα”(智慧)组成,其意思是爱智慧。中国古代,哲学也是让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和聪明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智慧和聪明是有很大区别的,聪明只是说明了一个人的智商比较高,认识力比较强,反应比较敏捷。而智慧从智商来讲,比聪明更高,认识更加透彻,看得更高,更远,所以,有时有智慧的人需要大智若愚,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所说“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其次,聪明的人不一定就会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事情,而有智慧的人则能巧妙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事情,各种矛盾,也就是情商很高,那才是有智慧的表现。再次,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在大是大非,大善大恶面前能有清醒认识,能作出正确选择的人,不会是因利益而丧失原则的人,也就是德商很高的人。而聪明的人就有可能因利益而做出丧失道德,丧失原则的事。这时,聪明就变成了小聪明,而智慧则永远是大智慧。聪明的人仅仅有才,而有智慧的人则是既有才,还有德。总之,智慧就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洞察秋毫,又有最高水平的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趋利避害,做出最佳选择,又能坚持原则,以高标准的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用智慧指导人生,使人生能在任何境遇都能获得完美的结果。人的境遇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而有智慧指导的人生和没有智慧指导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许多人都很聪明,但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智慧。所以哲学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智慧,创造完美人生。《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应该以智慧为中心,引导学生如何以智慧指导人生,开启学生人生智慧,把智慧作为人生行动指南,或行动向导。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人生行动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生行动,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突出智慧和人生行动的结合。可以分四部分来讲,第一部分:宇宙和人生。第二部分:辩证地处理人生矛盾。第三部分:提高认识水平,创造美好人生。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下面我分别就每部分怎样以智慧为中心进行教学作一一阐述。

  第一部分,首先,从宇宙和人生。我们可以先从宇宙至人的产生,再谈宇宙和人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论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就是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物质同意意识,意识对物质具备无声的反作用。物质同意意识,建议我们一切从实际启程,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存有无声的反作用,建议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促进作用。一切从实际启程,我们就必须认同客观事实,对客观实际并作深入细致、精细、全面的调查、介绍、研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事实谋就是,就建议我们认同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比如说,四季循环,昼夜更迭,自然都存有节奏,人的生活也应当如此,该歇息就要好好歇息,该自学,运动就要好好学习,运动。有些中职生违反自然规律,该歇息不休息,该自学不自学,最终人生将很可怕。客观物质世界就是人类产生的脊梁,但人又可以利用客观世界,在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的基础上回去改建客观世

  界,为人类服务,并使人类不断发展。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诚思索,轻课堂教学,热情,主动,大胆,培育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践行破釜沉舟的坚定信念,都能够较好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必须有所作为,又必须以认识水平,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前提。所以,做为中职学生,必须不断回去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这里,我们又鼓舞了学生该怎么做。

  第二部分,辩证地处理人生矛盾。其实,辩证法里有很多指导人生的智慧。比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中职生就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各种人际关系,要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有些中职生就是不能很好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同学,老师,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生智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用发展的观点看自己,许多中职生小学,初中都落后,但到了中职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只要努力,一定会大展宏图。另一方面,我们在过去没有发挥出来的潜能到中职阶段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能得到大的发展。这些都能对中职生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普遍的,要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人生就是在处理矛盾中发展的,处理好各种矛盾,我们就能发展自己,处理不好,人生就不能很好发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认识人和事,都要既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全面地看问题。再如,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就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发展的原因,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做得不够,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发展自己。量变质变规律,我们现在的教材没讲,其实,这部分可以专门提出来讲。因为这部分应该有很多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人生智慧。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涓涓之水、汇成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等等。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很好的智慧启迪。做如何事,我们都要注重量的积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去学,不断去做,才能成功。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该退则退,该进才进,该冲锋时就要勇敢冲锋。做任何事都要适度,就是学习,也不能不休息地去学,这样反而学不好。吃饭吃多了会不消化等等。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第三部分,提升认识水平,缔造幸福人生。第一节,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的关系。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来源,必须著重课堂教学,不断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认清形势,提升能力。重新认识对课堂教学存有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勤奋好学读书,勤奋好学自学,不断提升认识水平。读书自学和亲身课堂教学同样关键,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二十一世纪,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信息社会时代,读书就变得更为重要。第二节,借由现象看看本质,对事物的重新认识决不能逗留在表面上,必须必须借由现象重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对事物的.重新认识才更加深刻,恰当。如果仅仅逗留在表面,就可以被现象所蒙蔽,甚至上当受骗。对自然事物的重新认识就是这样,对社会现象的重新认识更是如此。特别就是我国搞出市场经济,许多人被金钱所蒙蔽,作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去,我们更必须擅于党员意识世间,真假美丑,更必须擅于借由现象看看本质。认识论部分,对中职学生来说,研习这两节就是最有价值的,研习这两节也足够多了。我指出没有必要研习更多内容。

  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这部分讲三节:第一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成为人。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其次,要遵循社会的行为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纪律,道德,法律,都必须要遵守。要不然,社会就没法正常运转,就没有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第二节,树立崇高理想,确立人生目标。理想是指路明灯,是前进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时代,许多人失去了理想,也就失去了指路明灯,没有了方向,使自己的人生变得黑暗,没有价值,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理想对我们非常重要,特别是青少年,理想使我们的人生变得美好,光明,辉煌,没有理想,我们的人生则暗淡无光。第三节,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时代,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也会给我们回报,就使我们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我们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甚至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发展,也是我们价值的实现。

  总之,我们必须以智慧为凡塘,通过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使学生把哲学做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同时,并使学生通过哲学与人生的自学,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哲学与人生也起著了较好的德育教育促进作用。

  对哲学的一些想法

  当初挑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就是想著在沈重的专业自学惨况下会给自己点时间收紧,至少就是想著一个星期听到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够使自己暂时从医学书上解放出来,倾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完结了,回眸认为,这就是我唯一没逃亡过的课外,场场必回去,也真的自己挑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至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就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晓得自己可以在哪一刻死,不得不宣称这就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我们不得不更好地看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可以带着满腔惋惜返回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存活忧伤,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辨认出,想的幸福快乐并没充斥着物质而去,整个人群中,充满着埋怨之声,官低的埋怨,位卑的埋怨,愁的埋怨,盛的也埋怨,人们似乎更加恐惧,而且无人知晓因何而存

  有的不安全感,像是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美好,我们什么都存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明确提出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

  中沉沦了自我?看一看自己的心灵与否已经塞上厚厚的尘垢?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一位学者曾说:“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我晓得现在的我思考问题还无法达至哲学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我始终认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的生命里相同阶段可以存有相同体验。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一些事,扁蕾一些人,那是因为离太远了。就比如说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刚学医的那会儿对医生我就是充满着盼望和期待的。随着自学经济负担的减轻以及社会上频发的伤医事件,渐渐丧失了当初的感觉,参杂入了一些繁杂的心情,至如今,我的体会就大不一样了,感觉到这个职业所肩负的责任很轻,必须搞一个好医生多不难呀。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人,总是会变的。现在的我,不再无病呻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一味任性。很多时候我依旧会被一些人或事感动,但是不会每次感动都会泪流满面。不会像以前总是沉浸在那些哀伤的文字里,渐渐偏好看贴近生活、富含哲理和人间真情的文章。不会再把现实和理想割离成两块儿,已懂得人生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惨淡。我的内心似乎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成熟起来。我明白还应该学会让一切离愁别绪,聚散依依都生于眼底,藏于心,不动声色的只做风景观,虽然现的我还不能身体力行。

  生活中,我们赞美崇高,却不愿回去崇尚崇高;我们赞扬信仰,却不愿回去课堂教学信仰。而布达拉宫下仁慈的信徒,却在用身体丈量心中单纯透亮的信仰。

  我很赞同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他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其实,一颗心,就例如一个杯子。有人讨厌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谋划,不懈努力把杯子清空,水满则三德。然而过分多的纵使和性欲,总是浮的坠弯了胸膛,令人窒息。一路走到,顾不上观赏沿途的山清水色,顾不上观赏一路的美景美人,总是一言不发,身体前倾,搞一种登山的姿势。人啊,不如,尽早舍弃一些东西。给自己点民主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于午后闲赏云卷云舒,也可以听到雨观潮,熄火卧波。

  我认为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引导人尽量让内心的欲望对灵魂的纷扰最小化,而生活需要用心经营,所以我们的心应该一直保持“向上、向善”的姿态,即保持人心最原始最纯粹的善良﹑朴素和纯净。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身心和谐,感受幸福的味道。

  人生须要思索

  课后随想,至于有无哲学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讨厌将人的一生比作一座高山,山存有它的山脚,亦存有它的山峰,如同人生的Chhatarpur终。山峰有高有低,生命亦然,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无法晓得自己的山峰有著怎样的高度,我们能够搞的唯有好好看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可以带着满腔惋惜返回人世。

  因此,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体验,每个人对于人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期待,但是要达到追求也许路径并不会相差太多,无非努力努力再努力。

  但是我指出,想达至希望中的人生还须要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反省与修正。我们都晓得,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有和精神民主自由放在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踏进人生的困境,逃脱“物役”的束缚,崇尚个性革命和民主自由人生。老子明确提出“并致虚极,融贯笃”的修行方式,主张“返朴归真”,指出人的生命存有必须与自然沟通交流,无为和打破物质欲望,不想尘世的喜怒哀乐破坏自己恬静民主自由善良的心境,自始至终维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然而,时代纷繁,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思考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反省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吾日三省吾身”,生活须要不断的思考,理性的思考中会使我们看清楚自己的脚下,上一步是不是偏移了人生目标,与否一事无成,下一步是不是有著恰当的方向。

  踏入大学校园以来,我感受过“微型社会”的无形压力和身处其中将要面临的无奈。这让我养成了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的好习惯。夜阑人静,静坐在床头时,我

  可以反反复复检视自己,检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体察未来,想一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找寻什么,又想什么。

  一开始我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憧憬,而现在是否又还保留着当初的心境呢?听说曾经的同窗大学生活的美好,学习得精疲力竭之时我也曾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可是我终究在思考中顶住了压力。“树欲静而风不止”,若始终为外界所动那么我将一事无成。我能做的,只有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态努力锤炼专业技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仅仅就是我自己,每个人都就是一样。

  很多人高喊着追求更好的人生却从不低头看清脚下,我希望他们都能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如我一样静坐一下,思考自己一路走来的得与失,审视脚下,是否偏离了人生价值正确的标尺,是否感受过努力得来的纯粹的快乐。

  傅佩荣教授曾说道:思索就是必须使人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使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何桂珍,刹那无有的过程中而已。

  你我的人生都是一座山,我们不能只顾着往上爬,而不顾路线是不是正确,我们需要适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得失,并及时修正错误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收获真正有价值且快乐的人生。

篇九: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

  一次哲学的“梦幻”之旅

  ——《哲学与人生》课后感

  哲者,智慧、道理也;学者,学问、规律也。哲学,顾名思义,白话讲来指讲求哲学和道理的学问。我想哲学一词,对于我们大家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或许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常识和故事,对哲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了解,却往往未能深究。

  对于我而言,作为非哲学方面专业的理科生来说,这样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还是第一次,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提高了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使人们思想成熟,以哲学的视角看世界可以说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从精神的自由与主动上反思自己的能力,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奇妙与思维同在“梦幻”之旅。

  在这几周的哲学课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哲学是思想上升华。正所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自然界的万物相伴皆有灵性,真实地相依存和对称,而人是万物的灵长,人若没有性情,思想没有附着,要比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更可惜可叹,进而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有限,思想却无限,哲学正是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催人向前,给人启迪。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的东西实在很多,更是样样不同、件件迥异,哲学的思想处处可以充斥其中,学习哲学、了解哲学,以致学以致用。

  哲学,也是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直受很多先贤推崇,像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学派的他,其广

  博深邃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抛弃了争权夺势的利己主义观念,怀揣着理想主义周游列国,四处讲学,留给后人“仁爱之心”、“中庸之道”。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原创的,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今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为了达到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之时,宣扬与继承孔子的“仁爱”,“人为贵”,“和谐”的价值理念就更为重要。孔子的哲学是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一笔无价之宝。

  然而对于哲学中的中庸思想,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调和,抹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一人一半,五五分成”,何以做到中庸,其标准是什么?《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万物各有其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各安其位,各谋其政,以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融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境界不可能百分之百达到,却可以通过努力来无限接近。中庸其实就是要实现双赢,达到和谐。中庸之道

  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人生境界和处事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和谐社会并不是指人们无所事事,而是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角色,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些种种的哲学思想,无一不是我们古代先贤们的结晶和时间历史赋予我们的经验教训,我们渐渐品味,逐一了解,其实哲学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是启迪也是鞭策。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哲学亦是一种天堂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从天堂带到地上来,结合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了解哲学,理解哲学,品味人生,感受生活,努力奋斗,活得快乐。

篇十: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二、哲学对人的理解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1.人的存在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

  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3.人的世界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4.人的解放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

  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

  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四、结语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篇十一:哲学与人生论文

P>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前言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

  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

  什麼是「生命的意义」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

  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后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后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命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

  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一、总体生命蓝图的内化与建构--一种永恒的追求总体生命蓝图在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磨鍊:人必须经过一段不断选择、结构、解构、重构的接受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从人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我们开始会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询问「为什麼」并努力找寻解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事一种建构的谋划,至於说要到人生的那个阶段才构画冗成满则不得而知,或许可以说人终其一生都在构画一个总体而完整的生命蓝图,这是人终极的追求。这并不是说要构画完成一个最完整的总体生命蓝图,人的生命才有意义;事实上,随著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随著个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广,个人所构画出的总体生命蓝图有其广度及深度上的差异,每个阶段的完成,对个人而言都有其阶段性的意义;只不过对一个追求成为完备的人而言,永远不会停滞於现阶段的完成,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地开拓总体生命蓝图的广度与深度,个人的生命意义,才能不断地开展。总之,内化到个人

  心中的总体生命蓝图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开放的,一个可以不断扩展与加深的内在世界,所以人与其说是在找寻一个总体的生命蓝图,不如说是人在心中不断地调整与构画著一个较完整的总体生命蓝图,而正是因为这个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义具有了无限开展的可能性。

  二、建构内在总体生命蓝图的重要性人究竟该如何在心中建构总体的生命蓝图呢?简单地说,就是「即事而问」,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断地去扣问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问自己「为什麼如是存在」、「为什麼展现如是的生命现象」并积材地去找寻解答。在人生过程中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问「是什麼」,与问「为什麼」是两个不同的发问。「是什麼」的发问,主要意味著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结构如何?这个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这个人事物本身之所以为人事物自身的本质又是什麼的问题;而问「为什麼」的问题则并不只是想要去认识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为什麼」的发问是人们企图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进行解释与理解,企图将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纳入到他个人内在意义世界时的一种提问。接触过小孩子的读者,大概都领教过他们每事必问的工夫吧?!一连串的「为什麼」时常会问到大人们无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时会因为不耐烦而恼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问,这为什麼这样,那为什麼那样,何止十万个为什麼!孩子这一连串「为什麼」,意谓著在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正在寻求一个解释、一种答案,以便去编织一个对自我而言充满意义的世界,他必须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

  一一在他脑袋中加以编码连结,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纳入到他意识中原本已经自我建构的意义网络中而得到安顿与理解,才会使孩子暂时的停止发问。若是面临到无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无法将现实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纳入原先已经构成的内在意义网络,孩子们就会又开始进行这个「为什麼」的提问过程。在询板与找寻解答的过程中,孩子不只是将获得的答案纳入一己原先构画的网络中,同时也开始去对原先建构起来的意义网络进行解-相应新的人事物,调整自己原本建构起来的意义网络,直到重构出一个可以将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纳进来的意义网络为止。这个相应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断地追问「为什麼」并找寻解答的过程,并因此而建构起来的内在意义世界,就是一个已经内化为个人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的总体生命蓝图。

  人的真实生命是在与情境的互动中展开的,相对於人的内在世界,外在世界虽然是被给与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须被人的内在理智所掌握,并稚有经过人的诠释才能被人理解。人虽然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但是人必须经过不断的与世界交往互动,并经过人不断地去向世界追问「为什麼」,从而为自己的提问找寻答案,再三琢磨确认,才能消除内心对世界的陌生感,有了这种确切的认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渐获得一种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确定自己该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细观察,或许会发现当孩子们面对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事物时,「为什麼」、「是什麼」的发问特别多,多到令大人们觉得有些聒噪了,换个角度想想,似乎这也意味著这个孩子急著重构自己

  内在的意义世界,因为他原本建构起来的内在意义世界,无法安置所面临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显示了孩子无法将新的人事物纳人内心意义世界时,内心引发的焦虑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动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说对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问「为什麼」的问题,并找寻解答的努力,绝不只是哲学家们无聊的思想游戏而已,基本上这种活动,是参与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图在心中构成总的生命蓝图,活出生命意义的严正活动。有意义的生命,意味著我们可以将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转化成为可理解的,并且能运用在实际生存情境中,去获得一种熟悉戊及决定行动的方向感,让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虑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构内在总体生命蓝图的可能方式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断地去扣问「为什麼」并努力找寻解答的过程中建构起生命蓝图的。根本而言,找寻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们问说:「为什麼我会感到痛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提出生理学角度的解释,亦即把痛苦当作一种生理现象,并去描述痛苦的生过程;另方面我们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释,将痛苦解释成源自人本身的无名;或者也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将痛苦理解成是某种心理状态;……总之,找寻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脉络中则展现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是如何的,决定在我们将生命现象放在什麼样的脉络背景中去理解。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

  等学科,乃至哲学,所有的知识都足以提供人们作为理解生命现象的背景。所以广读这些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走出狭隘的认知,而广泛的理解生命现象,从而在其中拣择、构成总体的生命蓝图。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取那一个学科领域对人的研究成果来理解生命现象,所构成的总体生命蓝图,仍只是一种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识的存在。这种思想的或是意识的生命蓝图,所能解决的不过是我们理论理性的要求,满足我们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讳言的,凡事要挝有一个合理化的解答,对人类的生存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去思索「为什麼」的问题,而各种知识性的理论模式,都是勇於尝试解答者,尽可能的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解生命现象的途径。然而人类的认识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生命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个待解的谜,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知道生命「为什麼如此」,对一个明白自己认识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备的理论体系,都无法完全安顿他对生命的提问。如果他还坚持要问「为什麼」,那麼似乎要寻求其他的解答途径了。在这种状况下,诉诸传统、信仰都是可以尝试的途径,也是一般较熟悉的途径。

  不过以下所要讨论的并不是传统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径,而是较为人们所忽略的另一种途径,亦即人透过身体与周围的一切保持不断的互动关联时,身体所体会和感受到的、身体化的总体生命蓝图。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

篇十二:哲学与人生论文

P>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是追问之学,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儒家最讲现实,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主要从人生谈人生,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整体包括自然来探讨人生,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理想国》中,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爱金钱,是爱钱的灵魂第二个层次爱名誉、爱地位,是好胜的灵魂第三个层次是爱理念的灵魂。在他看来,追求理念、真理的快乐比追求金钱、追求名誉的快乐更高、更值得。冯友兰则认为人生境界最低是自然境界,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第二是功利的境界,第三是道德的境界,第四是天地境界。我则把人的精神境界作这样划分最低是欲求的境界,就是求得欲望的满足第二是求实的境界,科学是最讲求秩序的,科学家都是这种境界第三是道德的境界第四是审美的境界,审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而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这是审美的最高价值之所在。如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一是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个人的精神境界很难做一个普遍的说明,故我重点讲如何提高民族的精神境界。这要抓住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万物一体”。人和万物息息相通,仁爱之心贯穿其中。儒家和道家都谈“万物一体”。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为我们讲道德、讲仁爱,讲“一体之仁”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哲学本体论依据。论文我们今天提倡道德意识,应该发扬中国儒家传统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人和人要有同类感、同情感人和自然也是一体的,人和自然要和谐,不要随意破坏自然。我把审美的境界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老庄的“万物一体”思想里面,我们能找到中国审美意识的根源。儒家主要从道德意识的根源来论证“万物一体”,道家更强调审美意识。道家讲“万物一体”更多的是作为审美意识的理论根据。庄子讲“心有无穷”就是说人要畅游在无穷的天地里面,人和天地万物一气相通,有了这样一种境界,就是最美的境界,最高远的境界。中国阴阳和合的思想有助于具体分析“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在场”的“阳”和“不在场”的“阴”的东西阴阳和合,这就有一个整体的审美意识了。故中国人讲审美,都讲含蓄之美,越含蓄就越有意味,都是通过“在场”的“阳”的这一面让你去体会背后所含蓄的、没有表露出来的“阴”的那一面,即海德格尔晚期所讲的美就是通过“在场”去体会“不在场”。这是万物一个整体的观念。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审美意义讲,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万物一体”的思想和境界,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

  一次哲学的“梦幻”之旅

  ——《哲学与人生》课后感

  哲者,

  智慧、道理也;学者,学问、规律也。哲学,顾名思义,白话讲来指讲求哲学和道理的学问。

  我想哲学一词,对于我们大家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或许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常识和

  故事,对哲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了解,却往往未能深究。对于我而言,作为非哲

  学方面专业的理科生来说,这样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还是第一次,哲学能够

  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提高了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使人们思想

  成熟,以哲学的视角看世界可以说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从精神的自由与主动

  上反思自己的能力,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奇妙与思维同在“梦幻”

  之旅。在这几周的哲学课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哲学是思想上升华。正所谓,花不可以无

  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自

  然界的万物相伴皆有灵性,真实地相依存和对称,而人是万物的灵长,人若没有性情,思想

  没有附着,要比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更可惜可叹,进而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

  有限,思想却无限,哲学正是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催人向前,给人启迪。人的一生中会

  遇到的东西实在很多,更是样样不同、件件迥异,哲学的思想处处可以充斥其中,学习哲学、

  了解哲学,以致学以致用。哲学不是空洞的,不是失重的.哲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不得不

  说,我喜爱很多充满哲学的故事,记得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

  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

  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约旦河

  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

  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的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

  水。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

  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没流

  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

  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没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

  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生活中要容纳别人,释放自己,不斤斤计较,以水观人,水性至上,接受与给予同在。很多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哲理,我们了解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其实可以品味到很多东西,在精

  神上给予帮助。哲学,也是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直受很多先贤推崇,像是孔子,他是我

  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学派的他,其广博深邃的思想给后世留

  下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抛弃了争权夺势的利己主义观念,怀揣着理想主义周游列国,四处讲

  学,留给后人“仁爱之心”、“中庸之道”。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原创的,其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今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为了达到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之时,

  宣扬与继承孔子的“仁爱”,“人为贵”,“和谐”的价值理念就更为重要。孔子的哲学是以仁

  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一笔无价之宝。然而对于哲学中的中庸思想,

  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调和,抹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一人一半,五五分成”,何以做

  到中庸,其标准是什么?《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万物各有其

  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各安其位,各谋其政,以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

  相悖”的和融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境界不可能百分之百达到,却可以通过努力来

  无限接近。中庸其实就是要实现双赢,达到和谐。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人生境界和

  处事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和谐社会并不是指人们无

  所事事,而是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角色,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种种的哲学思想,无一不是我们古代先贤们的结晶和时间历史赋予我们的经验教训,我们渐渐品味,逐一了解,其实哲学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是启迪也是鞭策。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哲学亦是一种天堂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从天堂带到地上来,结合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了解哲学,理解哲学,品味人生,感受生活,努力奋斗,活得快乐。

  哲学与人生论文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1.认识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实现自我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

  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步。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丰富。自我实现意味着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的、活跃的、全神贯注的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意味着知道自己人生的取舍。正如一首诗:

  “上帝在你我心扉轻语,

  悄悄的却又可闻的,

  他告诉我们:

  什么应该把握,什么应该逃避。”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最有力量的,还是尼采的那句话:“成为你自己!”。

  “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则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本体现。

  如何成为“我自己”呢?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者才是完全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就是做真正的自己。

  自我实现既不是我行我素、孤芳自赏,也不是刻意追求完美、所谓完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个人品质特点:

  一、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自恋的人太看重自己,自狂的人不能正视自己,自满的人忽视潜在的自己,惟我独尊的人迷失了自己,自甘堕落的人抛弃了自己,自杀的人接受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倾向,我要向何处去,我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等。把自己看清楚弄明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无条件的接受属于你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够找到你的人生价值,然后再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篇十三:哲学与人生论文

P>  目录索引

  .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

  一、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3)

  (二)《辞海》对哲学的解释(3)

  (三)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3)

  (四)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4)

  (五)现代理解(4)

  二、人是什么

  (一)人是向死而生的(4)

  (二)人是“超人”(4)

  (三)人生即苦,苦海无涯(5)

  (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

  三、哲学引导人生

  (一)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

  1.要制定合理的志向(6)

  2.要扬长避短(6)

  3.要在出世和入世间保持平衡(6)

  (二)要有一颗爱心(7)

  (三)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7)

  .结语(8)

  .参考文献(8)

  摘要: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关键词:哲学;人生;哲学与人生

  一、哲学是什么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下面试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哲学”。

  (一)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情爱,友爱和博爱。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智慧”有两个特点,一是“完整”。完整指的是生命的完整,不要期待一帆风顺,在失败的地方反省才能有所改善。如此一来,面临挫折时才能很快振作起来。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是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人为什么会死?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受苦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追问,永远在惊讶。

  (二)《辞海》对哲学的解释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十分重视,多次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1】。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

  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有:尽心、养性、事天、立命。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四)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

  道家将“自然”与“无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大器晚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成语都与老子有关。老子有“三宝”: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慈故能勇”。二是俭,俭就是对侍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三是不为天下先。

  (五)现代理解【2】

  “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的学问总纲。所谓哲学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应该如何生活才有意义。

  二、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在卡纳基调查中,500次通电话,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我”,共出现3900次。一个心理测试:集体照中你先注意谁?黑格尔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为最为熟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我们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偏好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向死而生”,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明白。人总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时起,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无法逃避。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认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哲学上的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二)人是“超人”

  尼采提出“超人哲学”,认为历史的进程就是强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

  人生的目的在于“扩张自我”。所谓“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强者。按尼采的解释,“超人”是平庸和停滞的反义词。人类已经太平庸了,是应该克服的东西。只有克服自己的人、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是超人。

  (三)人生即苦,苦海无涯

  这是佛教的观点。中国有的佛教徒说: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还有的说,我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哭着喊“苦啊”。佛主释迦牟尼讲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会(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找上门来)、爱别离(你喜欢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团聚)、求不得(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五取蕴【3】。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本性的觉悟【4】。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从而进入解除人世烦恼的美好境界。

  (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并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三、哲学引导人生

  哲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应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生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而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之学。所以,哲学不应与人生相分离。

  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没有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美好的东西置若罔闻,人际关系紧张,抱怨生活无聊,人生意义迷惘。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哲学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那么,如何运用哲学来引领我们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

  (一)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台是给我们生活的,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弹性,具有空间。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会发现舞台非常宽广。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要制定合理的志向

  人不能没有志向,但也不能定过高的志向。没有志向,一个人就会失去方向,无所事事,人生就会在虚度中消失;反之,如果志向过高,甚至大大地超过自己的能力,志向又容易天折。一般说来,志向应略高于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便积极地引导他度过自己的一生。另外,也不能老处于志向不定的状态下。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志向的人永远停留在可能性中,是“一片从不发绿的枯叶”。

  2.要扬长避短

  人的一生很短暂,区区数十载,事实上,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睡觉,再加上其他的事情,每天可以用于工作或从事研究的时间屈指可数。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在各方面取得惊人成就,这真的很难。因而最好把自己的精力用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中去。

  3.要在出世和入世间保持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儒道互补。儒家主张经世致用,积极地参与现实生活,即“入世”,做到“内圣外王”【5】,就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即“修身”,就是陶冶情操,锻炼自己的道德品质。“齐”即“齐家”,就是在修身的基础上,把内在的品质施于人的第一个层面即家庭的一种道德实践。家是个人修养的处所,也是群体生活的开始,伦理道德就是处理家庭关系的亲情原则的扩展。治国平天下,即投身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大事。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思想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逍遥于山林之间的“出世精神”。“清静无为”是其核心思想。要做到抱朴守真,自然无为,逍遥自在。“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本性,不强作妄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无视这些规律而胡作菲为,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改变规律。这是尊重人性,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虽然人生不应虚度,但也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陷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王中江先生总结对儒道两家对人生引导的互补时说:“如果说孔子儒家满足中国知识分子功名的、人事的、在世的需要,那么,老子的道家则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浪漫的、从容不迫、悠闲适意的要求。孔子儒家把中国知识分子带进秩序之中,使他们满腔热情经世致用、建立功名;但是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老子道家就把他们接过来,消除他们的苦闷一忧伤,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

  (二)要有一颗爱心

  在儒家哲学思想中,“仁”是它的核心和精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即善侍他人,真心对他人好。哪怎样做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你身边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帮助人。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孟之言,穿越沧桑,流传至今,依然让我们感到温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爱心赠人,心有光芒。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告诉人们要有一颗爱心。有一则外国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哲学问题,一是什么人最重要;二是什么事最重要;三是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就这三个问题,大臣没有能答。他很苦闷。有一天,他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老汉家。半夜里,他看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到老汉家,并说,后面有人追杀我。老汉说那你就在这里避一避吧,就把他藏了起来。一会儿,追兵来了,问老汉,老汉说不知道,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被追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睡觉了。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留那个人?你不怕惹上杀身之祸?他走了你也不问他是谁?老汉淡淡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眼前马上需要去做的事,最重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拖延。国王那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因为有了爱心,老汉对这个人才会这样做。

  一个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是富有爱心的,在处世上宁静而淡泊。唐代著名的石头和尚为世人开过一贴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颗,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未,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

  (三)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人的认识都受制于当时的心态。要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应有积极的自己的人生态度。有积极心态的人才有积极的人生。

  在这说一下解梦的故事。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在考试前夜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见是下雨天,他戴着斗立还打着伞;第三个是梦见跟心爱的姑娘同床共寝,但却背对着背,谁也不理谁。这三个梦看起来都有些意思。第二天,他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算命先生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

  想:墙上种菜不就是白费劲吗?戴斗立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意中人躺在床上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起东西准备回家。店主感到非常奇怪,问道:“不是明天考试吗?你今天怎么就回家?”秀才如此这般地说了一下。店主反而笑着就:“我也会解梦,我觉得你一定得留下来,而且会考上。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种)吗?戴斗立又打伞不是有备无患吗?跟心爱的姑娘背靠背不是翻身可得吗?”秀才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于是他精神振奋地参加了考试,果然考上状元。

  有积极心态的人,善于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风雨中看到彩虹。所以,他会珍惜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成功不自满,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取得成功。

  结语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来看:会思考的人不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一定是会思考的人。思考很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思考,包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而哲学正是一门帮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看清社会、理解世界的一门学科。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有着矛盾和痛苦,而哲学就是教我们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参考文献

  【1】:“知礼”“立于礼”:出自《论语》。

  【2】:现代理解:这部分陈述出自台湾《哲学概论》。

  【3】:五取蕴:“五蕴”即色(肉体)、受(感情)、想(理性)、行(意志)、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即灵魂)。“取”就是执着。五取蕴就是指人生的种种私欲、执迷,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人的痛苦,这是痛苦的总源头。

  【4】:觉悟:于丹说“觉”就是觉字下面一外“见”,“悟”就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

  【5】:内圣外王:对“内圣外王”理想的完整表述在《大学》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篇十四:哲学与人生论文

P>  哲学与人生论文材料范文两篇

  哲学与人生论文材料范文两篇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从医学书上解放出来,聆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材料范文,更多详细内容,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一人生需要思考课后随想,至于有无哲学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喜欢将人的一生比作一座高山,山有它的山脚,亦有它的山峰,好比人生的起与终。山峰有高有低,生命亦然,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山峰有着怎样的高度,我们能做的唯有好好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因此,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体验,每个人对于人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期待,但是要达到追求也许路径并不会相差太多,无非努力努力再努力。

  但是我认为,想要达到期望中的人生还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反省与修正。我们都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然而,时代纷繁,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思考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反省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吾日三省吾身”,生活需要不断的反思,理性的反思中会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脚下,上一步是不是偏离了人生目标,是否一事无成,下一步是不是有着正确的方向。

  踏入大学校园以来,我感受过“微型社会”的无形压力和身处其中将要面临的无奈。这让我养成了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的好习惯。夜阑人静,静坐在床头时,我会反复审视自己,审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瞻望未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想要什么。

  一开始我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憧憬,而现在是否又还保留着当初的心境呢?听说曾经的同窗大学生活的美好,学习得

  精疲力竭之时我也曾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可是我终究在思考中顶住了压力。“树欲静而风不止”,若始终为外界所动那么我将一事无成。我能做的,只有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态努力锤炼专业技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仅仅是我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样。很多人高喊着追求更好的人生却从不低头看清脚下,我希望他们都能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如我一样静坐一下,思考自己一路走来的得与失,审视脚下,是否偏离了人生价值正确的标尺,是否感受过努力得来的纯粹的快乐。傅佩荣教授曾说: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你我的人生都是一座山,我们不能只顾着往上爬,而不顾路线是不是正确,我们需要适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得失,并及时修正错误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收获真正有价值且快乐的人生。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二对哲学的一些想法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从医学书上解放出来,聆听哲

  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首看来,这是我唯一没逃过的选修课,场场必去,也觉得自己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

  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一位学者曾说:“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我知道现在的我思考问题还不能达到哲学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我始终认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一些事,看不透一些人,那是因为离得太远了。就比如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刚学医的那会儿对医生我是充满着期盼和憧憬的。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社会上频发的伤医事件,渐渐失去了当初的感觉,掺杂进了一

  些复杂的心情,到如今,我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感觉到这个职业所肩负的责任很重,要做一个好医生多不容易呀。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人,总是会变的。现在的我,不再无病呻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一味任性。很多时候我依旧会被一些人或事感动,但是不会每次感动都会泪流满面。不会像以前总是沉浸在那些哀伤的文字里,渐渐偏好看贴近生活、富含哲理和人间真情的文章。不会再把现实和理想割离成两块儿,已懂得人生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惨淡。我的内心似乎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成熟起来。我明白还应该学会让一切离愁别绪,聚散依依都生于眼底,藏于心,不动声色的只做风景观,虽然现的我还不能身体力行。

  生活中,我们赞美崇高,却不愿去追求崇高;我们称赞信仰,却不愿去实践信仰。而布达拉宫下虔诚的信徒,却在用身体丈量心中纯粹明净的信仰。

  我很赞同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他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其实,一颗心,就如一个杯子。有人喜欢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谋划,努力把杯子填满,水满则溢。然而过于多的负累和欲望,总是沉的坠弯了胸膛,令人窒息。一路走过,来不及欣赏沿途的山清水色,来不及欣赏一路的美景美人,总是低着头,身体前倾,做一种攀登的姿势。人啊,不如,适时抛弃一

  些东西。给自己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于午后闲赏云卷云舒,也可听雨观潮,涉水卧波。

  我认为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引导人尽量让内心的欲望对灵魂的纷扰最小化,而生活需要用心经营,所以我们的心应该一直保持“向上、向善”的姿态,即保持人心最原始最纯粹的善良﹑朴素和纯净。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身心和谐,感受幸福的味道。

篇十五:哲学与人生论文

P>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哲学论文一哲学是什么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

  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

  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参考文献《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实习部门:报告内容:递交报告日期:实习日期:

篇十六:哲学与人生论文

P>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二、哲学对人的理解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1.人的存在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

  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3.人的世界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4.人的解放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

  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

  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四、结语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篇十七:哲学与人生论文

P>  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

  哲学与人生的小故事

  推荐文章关于老子无为哲学对人生的五大启示热度: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哲学论文热度:哲学与人生的话题作文示例热度:京瓷哲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热度: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想和领悟热度:要看懂哲理,首先需要用心,仔细去意会,才能明白其中奥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哲学与人生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哲学与人生的小故事篇1:纪昌学射箭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真是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

  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

  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哲学与人生的小故事篇2:原来人活着这么累是因为这样

  有一天,神创造了一头牛。神对牛说:“你要整天在田里替农夫耕田,供应牛奶给人类饮用。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我给你50年的寿命。”牛抗议道:“我这么辛苦,还只能吃草,我只要20年寿命,余下的还给你”神答应了。

  第二天,神创造了猴子。神跟猴子说:“你要娱乐人类,令他们欢笑,你要表演翻斤斗,而你只能吃香蕉。我给你20年的寿命。”猴子抗议:“要引人发笑,表演杂技,还要翻斤斗,这么辛苦,我活10年好了。”神答应了。

  第三天,神创造了狗。神对狗说:“你要站在门口吠,吃主人吃剩的东西。我给你25年的寿命。”狗抗议道:“整天坐在门口吠,我要15年好了,余下的还给你。”神答应了。

  第四天,神创造了人。神对人说:“你只需要睡觉、吃东西和玩耍,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尽情地享受生命,我给你20年的寿命。”人抗议道:“这么好的生活只有20年,太短!”

  神没说话。人对神说:“这样吧。牛还了30年给你,猴子还了10年,狗也还了10年,这些都给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70岁。”神答应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头20年只需吃饭、睡觉和玩耍;之后的30年,我们像一条牛整天工作养家;接着的10年,我们退休了,不得不像只猴子表演杂耍来娱乐自己的孙儿;最后的10年,整天留在家里,像一条狗坐在门口看门……放心灵让自己在无情的竞争中感受一点温情。当你满心疲惫的时候,请别忘记有一盏心灯将照亮你回家的路,指引你走向光明。哲学与人生的小故事篇3:学会消气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他时,他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篇十八:哲学与人生论文

P>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人生与哲学论文篇一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遇到的问题也有四个: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为什么”,第三个“怎么办”,第四个“好不好”。我所有的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讲是什么、为什么,不敢跟人家讲怎么办。因为这四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是自然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是科学。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因为地球围着太阳旋转。而“怎么办”和”好不好”,是上帝留给人来解决的问题。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上帝给了你很大的创新的空间。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三个问题困苦了无数的智者,没人能得出完美的答案。千年来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物理上人们拿到了答案,但在这里上人们还在追求。就像刚刚建国时国民党的被俘将领,在不断尝试建造永动机从来没有人成功。我对“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我是谁?”换句话数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解释人生?

  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解释或者说是期待。农民说:“我的要求不高,每年能够风调雨顺,粮食卖个好价钱就行.”话语中,透着纯朴,善良.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一年中风风雨雨期盼着收获的季节,脸朝黄土背朝天,早晚围着土地转.还好,如今农业税免了,农民的收成也有起色了,脸上也笑开了花.工人说:“还是你们自由,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干,没人管;不像我们,早出晚归做好了没奖金,做错了还挨批.保不准哪天饭碗就没有了.正式工还好说,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当然了个别也没有.农民工就惨了,要不上钱来的有的是,为了城里人过上好日子卖掉了青春,到头来,连个养命钱都要不到.你说,钱就那么重要么,钱比良心重要”小学生说:“我是祖国的花朵,希望的明天”未来属于我们,我们需要多加营养,汉堡包,肯德基,统统上来!当然网络游戏也不能少,要全面发展,这才是硬道理.一个小皇帝六个围着转,是谁的不幸?父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自己不拿着娇,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宠着”只是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是否也有这么好的命.只是希望将来他们也能享受到晚年的快乐.祝福他们,当然了,作为晚辈孝敬老人,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警察说:“要是社会上没有了坏人该多好啊!人人心安理德,不用担心钱被人偷,也不用还怕有人抢劫,社会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息,美!很美,即使失业了也行啊!”警察的天职就是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的安宁.我们期待着他们失业.犯人说;“谁一生下来,就愿被人骂,那不是逼得吗?头脑发热,考虑不周,都是钱惹的祸.”钱是好东西,但钱也是送命的导火索.人活着为什么非要追求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呢?自寻烦恼.也许他们最清醒的就是他们手铐加身的时候,人一定要看清前面的路,否则是自寻死路.年轻人说:“活在这个社会真累,十年苦读寒窗,一朝大学毕业;茫茫沧海世界,遍寻安身之所.感受更多的是压力!压力!压的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工作还没有着落,又面临着爱情婚姻,甜蜜的爱情似乎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有房子还好,没房子那就是如同少林寺十八铜人阵,还不知道要奋斗多少年.”青春没有了,不年轻多好,什么也不用发愁,是啊!好像目前还没有什么可行办法.老年人说:“人老了,筋骨不行了,头脑也不灵活了,腰酸背疼,一身病.年轻人烦”老人的悲哀

  就是晚年了突然发现自己没用了,反而成了儿女的负担了.说句良心话,老人还能活几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来,安安静静地走呢?

  人生得意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同只在于你如何选择如何去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又无数次选择。曾经有人说过: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这就是人生,现在的社会不断出现问题人生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接受考验每个人只看到了人生不好的一面或贪预想了而不思进取。在社会一个人羡慕另一个人;一个阶级羡慕另一个阶级;一种生活状态羡慕另一个生活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状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奉献只有为他

  人奉献最伟大的爱是对生命的爱,最伟大的人是爱他人生命的人,爱全体人类生命的人,爱整个宇宙生命的人。爱不仅能净化他人的心灵,更能使自己生命的结构完美,其价值和意义无法估量。诚实、守信、感恩、理解、谢恩、上进、献爱。一个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就是拥有了巨大财富、巨大宝藏的人,也是人类中最快乐和最幸福的人。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生与哲学论文

篇十九:哲学与人生论文

P>  .

  哲学与人生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个学期下来,我理解了一些以前不懂得东西,也学会了思考人生态度,虽然还不够成熟。以前我很浮躁,很多时候都在追逐一些功利的东西,现在我不敢说我完全改变了这种追求,但是至少我的确少了一些功利的心,没有那么的世俗了。心境也相对的平静了,想得开一些事情,也看得开过去很不顺心的事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做一些简单的规划,阐述现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想法。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是追问之学,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儒家最讲现实,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主要从人生谈人生,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整体包括自然来探讨人生,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研究

  精品

  .

  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采取什么态度,追求何种境界,用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

  精品

  .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

  精品

  .

  ……。无论我们从事什麼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感谢老师能开设这个课堂,在我即将决定自己的未来道路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导向。哲学与人生,这个课堂也许不被大多数人重视,但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之后,真的是对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很好的净化,对精神世界是很大的升华。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也能时刻自省,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希望大家有更好更正确的道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篇二十:哲学与人生论文

P>  哲学与人生论文范文

  哲学与人生论文范文本文关键词:哲学,人生,论文范文

  哲学与人生论文范文本文简介:人生境界说作为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

  要内容,历来被人们加以关注、探索和研究。哲学虽不等于人生境界,但却以其

  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人生境界发生影响。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篇哲学

  与人生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收获。

  题目:哲学与人生--浅论

  孟

  子的"集义"与庄子的&

  哲学与人生论文范文本文内容:

  人生境界说作为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加以关

  注、探索和研究。哲学虽不等于人生境界,但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生活的意

  义和人生境界发生影响。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篇哲学与人生论文,希望你阅读后

  有收获。

  题目:哲学与人生--浅论

  孟子的"集义"与庄子的"

  坐忘"《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话:"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其中有"集义"

  一词,其意义向来为哲学家们所探讨。

  按照字面的意思,"集"就是积

  累的意思,"义"就是符合道义,朱熹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

  於义也。"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中记载:"澄问:"有人夜怕鬼者,

  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

  乎神明,何怕之有!’"所以,集义就是积累善行以致良知的意思。但"集义"

  作为一种致良知通大道的途径,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修身养气的方法,还为人们如

  何认识道、接近道、达到天人合一指出了可行性的方向。

  清代气功宗师

  黄元吉曾说过一段集义生气的话:"若性地之铅,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由集义

  而生者是。"(见黄元吉《乐语堂语录》,下同)就是说,人的真阳之气,是由

  许许多多"义"的行为和感受的积累、升华而产生的。黄元吉这样解释"义"的

  表现;"夫义之所在不止一端,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今论史而有感,或

  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观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行仁礼让、济困扶危种种义

  举,偶然感附忽地悟人大乘。"显然这里的"义",既包括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也包括人的良好道德风范,更包括济困扶危、乐善好施的具体行为。因为这几方

  1

  面都和"气"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那么"义"是如何"集"起来的呢?黄元吉

  说:"人能于机关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觑定,一手握定,

  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如此之悟是为真悟,如此之得是谓永得。此为集义妙法。"

  又说:"随时随处将所发情景,常常酝酿,不是随来随去,旋天旋生,即是扩充

  集义之真实行持也。"黄元吉强调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和作为中,及时捕捉

  那种机关偶露的本来故物,即人性中善后,再对腹脐部位进行"寂照"(所谓"

  寂",是指心志极为虚静;所谓"照",是指意念指挥内视线对丹田部位进行照

  射)。(林书立,《集义生气养生大发》,《现代养生》,第16页)这是关于集义养

  气的最完整的说法,可见,集义对于养生是有着重要启发的。

  虽然集义

  对于养生有着重要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道德修养过程,即在日常生活中注

  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事要忠于自己的良知,以此积累善行,长此以往,才能养

  成一种无形的气场,这便是浩然之气。孟子说,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以直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修养的,而修

  养这种浩然之气的途径便是"配义与道",而且这种义"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在这里,"集义"就是致良知,所做每一件事都应符合良知,这样

  你的浩然之气便会壮大,良知便更加精明,下次遇到其他事情也会以良知为指导,

  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境界;而"义袭"则是指平时不按良知行

  事,偶然良心发现就做一下好事,这样是培养不了浩然之气,只是揠苗助长罢了,

  因为只要做了一次有愧于心的事,浩然之气便减弱。孟子强调这种"义"是渐渐

  积累并从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袭"过来的。那么"义"又

  是如何"集"的呢?其实集义也是有原则的,孟子提出了"勿正,勿忘,勿助长"

  的三勿原则,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

  丑上》)预期曰正,勿正是说不能在事先拉开架势。心勿忘是说心不离义,勿助

  长说的是不可脱离实际达到的程度而人为拔高,故作姿态。

  为了说明不

  可助长,孟子还举了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任俊华,《政治家要有浩然之气--

  重读孟子的集义养气说》,《理论学习与探索》,20xx年6月)这三原则是一个人

  欲通过集义而致良知的必不可忘得三点。

  据此,"集义"就是"集(积)

  善".所以,一个人"集义"的过程也就是做善人、行善事、念善意、感善情的

  过程,通过实实在在的善事、善行的积累与积淀逐步增加内心的涵养,强化自己

  2

  内心的善情、善意,最终从内心中生发出浩然之气。

  因此,一个人要想"

  集义",必先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累善行,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古代

  的大贤诸如孔孟、老庄等皆是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良知,做事符合

  道义和法度。从深层上讲,他们能够通过积累善行、修炼内心达到心境的泰然,

  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许就是心的哲学。

  与孟子"集义"不同的

  是,庄子的"坐忘"则是另一种人生哲学。关于"坐忘",《庄子》中有这样一

  段话:颜回日:"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田忘礼

  乐矣!"曰:"可矣。

  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

  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

  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在这里,庄子是借颜回之口

  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即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坐忘"的超脱境界。那什么是"坐

  忘"呢?

  从表面看,"坐忘"就是指坐在某一地方忘记世间所有的纷繁

  琐碎之事,回归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是一种无为的人生哲学。庄子是富有浪漫

  主义精神的哲学家,因此其理论思想也往往带有一种浪漫情怀,他在《逍遥游》

  中提到过超脱的境界,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境界便是一

  种"坐忘"."坐忘"并不仅仅指静坐的姿态,也不仅仅指所谓。忘"的状态,

  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天

  隐子▪坐忘》说: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

  行,非"坐"之义手?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

  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日:"形都泯故。"(杨柳,赵曾志,《论坐忘》,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4期)"坐忘",讲的是心境平和,

  求心静,去欲,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和"坐忘"相关的一个词,还有"心

  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

  指的是指的是心的斋戒,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通过"心斋"

  所达到的是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也是一种外在洒脱的内在表现。

  而"坐忘",是忘掉一切生理欲望与外在功名诱惑的状态,即通过"舍"而最后

  3

  达到"得",这是一种使心境平和的最好方式,也是洒脱的最高表现。(张彩拢,

  《坐忘+论考--庄子坐忘说与司马承祯坐忘论之异同》,《中华文化论坛》,20xx

  年第2期)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要达到一种虚空忘我的境界,都是要追求道的最高

  境界,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都强调了心灵的纯净和自由,只有保持自己

  内心的平静,不浮躁,不受外界打扰,才能感受到天地的灵气和自然地声音;其

  次是心的虚空,由内心的虚空通于道的虚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

  子的"坐忘"哲学归根结底是出世的哲学,历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社

  会的反映,因为对现实不满,才寄情于文字。庄子鄙视富贵,宁可做潜行曳尾的

  自由之龟,不愿做累于朝堂的楚相,庄子向往自由,欲像大鹏一样"抟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是一种何等的自由和大气啊!但这终归

  是一种想象,既然现实无法达到,只能从内心寻求安宁,于是"坐忘"便成为庄

  子通往自由的路。"坐忘"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如冯友兰所说:"佛家所谓

  圣人,是达到一种境界底人。此种的圣人,可以说是静底。如佛像皆是闭目冥思,

  静坐不动者。"它和麻醉自我、逃避现实不同,它是出于一种对最高境界的道的

  追求,是"一种对于对于生命主体性的高度把握,一种对生命本意的体认"(杨

  柳,赵曾志,《论坐忘》,《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4期)所以,

  就只是这样坐着,什么也不用做,任思绪飞扬,忘记周遭的一切事物,回归心灵

  的自我,所以"坐忘"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哲学,更包括了一种对

  生活的审美感受。"集义"和"坐忘"虽然都是追求最高道的途径,但二者却又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集义"是一种认识道的方法,和"集

  义"相反的是"集虚",集虚是先秦诸子共同的话题,《老子》第十六章讲"致虚

  极守静笃",《荀子▪解蔽》也主张"虚壹而静".虚是指空明的心境,气指心灵

  活动达到极精纯的境地,心斋就是能以空明的心境去对待万物,没有丝毫的物欲。

  集虚要守宗,要坐忘,"坐忘就是自然而然的忘,忘礼乐即无听之以耳,忘仁义

  即无听之以心,坐忘就是听之以气,虚而待物,随物赋形,这也就是虚的境界"

  (罗家湘,《斋戒与文学思维》,《淮阴工学院学报》,20xx年,第15卷,第2期)"

  与庄子的集虚相比,孟子的集义更接近致斋。致斋不是约束,不是积聚,而是要

  把全部的心理能量调动起来,化僵死为灵动,在平常中显神通。

  孟子认

  为要认识道必须集义。鸟栖木上为集,集义就是以义存心,惟义是从,要象斋戒

  4

  时思其粗思其精一样,全身心投入义、把握义".(罗家湘,《斋戒与文学思维》,

  《淮阴工学院学报》,20xx年,第15卷,第2期)集义要求反求诸己,尽心知

  性,因为义和道就在人的心中,只有从内心寻求,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集义

  集虚的不同点在于,孟子的集义是向内求得,庄子的集虚是向内忘却。义在人心

  中,向内求就能得着就能配道。庄子是要忘却,忘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独一无

  二的道,人就能与道合一,与道同体。而且孟子是以义存心,反对袭义,庄子是

  忘义去心,反对坐驰。所以,孟子的"集义"和庄子的"坐忘"是两种截然不同

  的哲学态度。

  孟子的"集义"哲学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累善行,

  加强内心的修养,提高内在气质,养成浩然之气,而庄子的"坐忘"哲学教会我

  们在生活中一定不要为世俗所累,要经常反思自我,心静,去欲,达到虚空澄静、

  纯净旷达的心境,这也是一种外在洒脱的内在表现。不管怎样,这两种人生哲学

  都教会了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如何修养内心达到内心平

  静,教会我们如何达到超脱自然地心境,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会生活,学会快乐,

  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

  5

推荐访问: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 人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