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氯丙嗪异丙嗪联合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对顽固性发热的作用分析

氯丙嗪异丙嗪联合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对顽固性发热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2-10-27 18: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观察氯丙嗪异丙嗪联合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对顽固性发热的作用。方法 儿科4~6岁的72例感染性疾病的顽固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肺炎20例, 上呼吸道感染12例, 肠炎10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 病毒性脑炎20例。上述各种疾病诊断标准以《实用儿科学(第7版)》为准, 且均为单一病种, 入院时均有寒颤、高热, 体温均>39℃, 给予抗感染、补液、退热剂(布洛芬颗粒, 年龄4~6岁,体重16~21㎏,1包/次)口服及物理降温后2 h, 体温均持续不降, 联用氯丙嗪异丙嗪(氯丙嗪异丙嗪剂量各0.5 mg/(kg·次), 1次/d,用5%葡萄糖注射液20 ml稀释后20 min缓慢静脉推注;对照组72例, 病例特点及病种组成与研究组完全一致, 不用氯丙嗪异丙嗪。用布洛芬颗粒3 h后临床观察体温特点。结果 研究组体温下降率76.34%;对照组体温下降率51.3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丙嗪异丙嗪联合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对顽固性发热有效, 可促进体温下降。

【关键词】 氯丙嗪;异丙嗪;联合应用;感染性疾病;顽固性发热

发热是致热源直接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产热过多, 散热减少, 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 发热分为:低热:37.4~38.0℃;中等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1]。发热是由于下丘脑前部对炎症介质所产生的反应。刺激体温调定点升高的介质有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当各种病原体入侵和其他炎症刺激时,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上述细胞因子。它们作用于视交叉附近的视周器, 激活磷脂酶A2(PLA2), 通过环氧酶(COX)途径, 产生高水平的前列腺素E2(PGE2)。PGE2是一种小分子, 能透过血脑屏障, 刺激下丘脑前部和脑干负责体温调节的神经元。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 最终引起发热[2]。在感染性疾病中体温调定点上抬, 机体产生寒战等产热反应, 在体温达到新的体温平衡点之前, 产热反应大于散热反应, 使体温持续上升, 出现高热。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许昌县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6岁的72例感染性疾病的顽固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肺炎20例, 上呼吸道感染12例, 肠炎10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 病毒性脑炎20例。上述各种疾病诊断标准以《实用儿科学(第7版)》为准[3], 且均为单一病种。对照组72例患儿, 病例特点及病种组成等一般资料与研究组完全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入院时均有寒颤、高热, 体温均>39℃。给予抗感染、补液、退热剂布洛芬颗粒(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73780), 年龄4~6岁,体重16~21 kg,1包/次, 口服及物理降温后2 h, 体温均持续不降, 联用氯丙嗪异丙嗪(牡丹江灵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3022976 ), 剂量各0.5 mg/(kg·次), 1次/d,用5%葡萄糖注射液20 ml稀释后20 min缓慢静脉推注;对照组不用氯丙嗪异丙嗪, 用布洛芬颗粒3 h后观察临床体温特点。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体温下降率76.39%;对照组(肺炎体温降至正常8例;上呼吸道感染体温降至正常7例;肠炎体温降至正常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体温降至正常5例;病毒性脑炎体温降至正常11例)体温下降率51.39%。研究组体温下降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体温下降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发热是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产热过多, 散热减少, 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在感染性疾病中下丘脑前部对炎症介质所产生的反应, 使体温调定点上抬, 机体产生寒战等产热反应, 在体温达到新的体温平衡点之前, 产热反应大于散热反应, 使体温持续上升, 出现高热。

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 机体的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能使体温平衡点下移, 且可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使血管扩张,特别是扩张静脉,故主要能降低心脏前负荷;其镇静止吐作用可减少心肌氧耗;异丙嗪能阻断平滑肌、毛细血管壁等组织的H1受体, 从而与组胺起竞争性的拮抗作用, 尚有显著的中枢安定作用;而布洛芬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 减少PG的合成而发挥降温作用。

综上所述, 在感染性伴顽固性发热的疾病中, 经给予抗感染治疗, 炎症介质逐渐减少, 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刺激减轻。给予布洛芬口服, 减少PG的合成。联用氯丙嗪异丙嗪可使体温平衡点下移, 同时还可以改善循环、镇静, 从而降低氧耗及产热。再配合物理降温, 可以有效的使体温下降。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推药血管周围局部感觉麻木及过敏等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7-19.

[2]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8-96.

[3]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0-251.

[收稿日期:2014-07-29]

推荐访问: 顽固性 应用于 发热 性疾病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