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之管见

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之管见

时间:2022-10-27 15: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作为高职专科院校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依据近年来出现的生源新特点,立足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目标,提出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与同行商榷:匡正语文教育课程地位,把人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到与专业技能同等地位;重建语文教育内容体系,把立德树人、职业思想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创新语文教育修业模式,把课堂教学、文化熏陶相融合,实施大语文教学;建立语文开放式评价机制,把工具性评价、人文性评价贯通,提升综合素质。

[關 键 词]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多元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120-02

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特别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地方高职专科院校,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常态,由此伴随的生源素质下降更是雪上加霜;落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技能支撑的办学目标异常艰难。尽管如此,各院校从决策层到教师,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坚定内涵发展道路,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离远大目标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在就业面试、职场的表现方面不尽如人意,专业技能、人文素质、语文能力不均衡,不能全优,甚至皆弱。语文教育常受诟病。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在为重振职教语文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笔者作为高职专科院校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依据近年来出现的生源新特点,立足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目标,提出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与同行商榷。

一、高职专科院校生源新特点

当前高职专科院校生源有三种类型,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学生、对口升学学生(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中专学校“三校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学生。现阶段三类学生比例基本上是三足鼎立,以朔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主招生比例呈增长趋势,普通高考、对口升学招生比例呈减少趋势,概括起来生源具有四个新特点:

(一)生源少

由于近年来我省参加高考人数、职业高中、技校、普通中专学校毕业生呈减少趋势,普通本科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双重挤压下,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空间日趋缩小,只有少数几所老牌骨干高职专科院校和几所佼佼者,或因业内知名度高、或因积淀深厚、或因区位优势强,招生呈扩张趋势。大部分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处于半饱半饥状态。许多院校有的年份计划完成率勉强过半,甚至不得不正视报到率和巩固率问题。反观20世纪职教兴盛时期,门庭若市、众星捧月的场面,反差极大。生源不足已经是一个无奈并成为常态的现实。

(二)质量低

由于生源少,大多数院校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到位,各校招生压力大。每到招生季,各出奇招,竞争激烈,2017年省定普通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150分,对口生学生某些专业80分,又赋予院校自主招生的权力,有时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结果是院校不好办,教师不好教,市场不满意,学生不说好。不仅没能实现振兴,有时更是雪上加霜。对于办学者来说,实在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三)成分杂

学生成分杂,普高生、职高生、技校生、中专生;应届毕业生、往届生、重返校园社会青年、退伍军人;未婚青年,已婚青年;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学生;寄宿生,走读生。可能兼容并包,只要有意求学,院校尽力提供便利和帮助。有相应学力者,教学尚能正常进行,培养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学力欠佳者勉为其难,众人痛苦,效果可想而知。

(四)动机不一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统计分析,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有明确职业理想、就业方向、创业思想的学生动机强烈,目标明确,兴趣浓厚,是职业院校的优质生源,可惜为数不多,不超过30%;有职业思想、职业规划、职业目标的学生——家长思想开明,务实求真,学生文化基础、个人素质中等,大多来自于农村或集镇,学习动机一般,兴趣不浓,基本能服从学校的教学管理,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育人模式完成学业,不过随大流从众走,经常陷入迷茫,这部分学生占50%。职业思想淡薄,学习动机不纯,没有学习兴趣,消极应付的学生——有的是文化基础薄弱,厌学厌教,被家长逼来的学生;有的是社会上四处碰壁,就业无门,为了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而进入保险箱的“巨婴”;有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半工半读的学生;有的是只为文凭而来,这些学生负面影响大,管理者、教师费力不讨好,但又不能拒之门外。

二、高职专科语文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指出:高职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高职语文的主要任务是: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思考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升华道德情操,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语文表达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语文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载体,理应具有与专业课程同等的地位,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一)课程定位侧偏,教学目标难落实

过分强调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弱化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课程定位边缘化,学生轻视,教师漠视。语文仅限于课堂教学,仅在大一开设,包括普通话集中训练在内共90学时左右。

(二)内容体系不全,立德树人难兼顾

近几年,教材建设有长足进步,教育部规划教材相继出版,各地各校校本教材编撰成绩斐然,人文精神、书面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职业思想教育都有涉猎;职教特色鲜明的教材,如杨迎春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实用语文》,不断涌现,可喜可贺。但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薄弱。

(三)教学模式单一,审美疲劳难避免

语文课是学生花费时间最多效果最差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极易产生疲劳。即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走不出教室,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四)评价制度僵化,综合素质难提升

目前的语文评价制度不管是考试还是考核,仅限于课堂教学,注重工具性目标考核,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只是考查书面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听说能力、人文素质考察落不到实处,而学生走向社会后,听说能力、人文素质能力却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职业能力,某些时候更是关键能力,比如面试,好多学生专业技能挺强,只因为听说能力、人文素质能力差而痛失良机,实在可惜。

三、振兴高职语文的几点意见

(一)匡正语文教育课程地位,把人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到与专业技能同等地位

语文表达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语文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载体,理应具有与专业课程同等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出的“执着的信念、优品的良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四点要求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是当前办学的基本遵循。落实好立德树人目标语文教育责无旁贷。匡正语文教育课程地位,把人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到与专业技能同等地位就成为必然。

(二)完善语文教育内容体系,把立德树人、职业思想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基于大学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标准,内容应该涵盖思想信念、道德情操、社会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人文精神,职业思想、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高职语文为保障办学社会主义方向,还应该加强立德树人职业思想教育,并且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教材的编纂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家国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创新语文教育修业模式,把课堂教学、文化熏陶相融合,实施大语文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所有目标勉为其难并不现实,强化大语文思想、拓展语文教育的时间空间是必由之路。教室是课堂、校园也是课堂;上课是教学,生活也是教学,在思维上走出课堂苑囿,把语文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课堂教学和文化熏陶相融合,实施开放式语文修业模式;工具性目标在课堂实现,人文性目标在课堂和生活中落实。朔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大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做法取得积极成果,很有建设意义。每年的文化艺术科技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化长廊,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极大地推进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语文开放式评价机制,把工具性评价、人文性评价贯通,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语文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开放式评价。课堂考核与德育考核、人文考核贯通,语文任课教师全程进行人文教育,直至毕业,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人文考核,语文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科技活动、自愿者活动、好人好事、党团活动都可纳入考核范围,极大地拓展育人空间和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推荐访问: 管见 教学改革 生源 高职 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