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遗落的文化世家:江西新城陈氏考述

遗落的文化世家:江西新城陈氏考述

时间:2022-10-27 11: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两宋以来,文风鼎盛的江西产生了众多文化世家,它们在文化思想的形塑、前行中厥功至伟。清代新城陈氏即是其中的代表,陈门诸子在承延江右文风,参与建构“桐城派”,引导传统文化的现代赓续和转型,以及接续古典书法艺术等方面均享有盛名。迄今,尚无专论关注、分析陈氏家族,而对此作深入的探讨是拓展江西地方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清近代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关键词]江西新城陈氏;文化世家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2-0035-09

南宋绍兴八年(1138)建制的新城县(今称黎川县)山川秀美,人文郁勃,吴澄《送左县尹序》曾言:“其山奇秀明丽,而民俗士习亦肖之”,“多产英彦。”虞集亦赞:“其山磅礴而清润,其水通畅而渊沉。故其人物之生,多美质良才”,“为文学之懿于东南,在甲乙之目。”虽处群山之间却涌现了李觏、王无咎、邓元锡、吕南公等先贤,其中以李觏、邓元锡尤得推崇,“先是李泰伯先生实为县境内人。阅三百余年,当明嘉隆之世,征君邓潜谷先生出焉。其学精究于天人之奥,而博观夫历代王路之隆汙,著为《函史》《五经绎》诸书,证同辨异,旁推交通,聿归一致。其一时之学者,若何工部垕,冯太仆渠,先后继起,莫不各本心得而实措诸行事。故新城之士,其能有志于学而不靡于俗者,类皆闇然为己,不事表襮。盖泰伯、潜谷二先生之风尚使然也。”

明清之际,此地读书风气依然,“家诵歌而户诗书”,“士以气节自高,下键攻苦,发伏藏之书读之,撷其芳鲜之气,以自润泽,而之必溯古先作者之旨,以相兢尚姓名为郡国指数者,不下数十人,斯一时之盛世矣。吾友陈大士、艾千子尝语予曰:近日文章光气,半在新城,予逊谢不遑。去冬于试事羁羊城,有偶社刻其文,半属吾邑。”入清后,仍然一幅沐浴歌咏、后先蔚炳的景象。除了新城本地孕育的文人、学者,寓贤也为新城文化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源:朱熹与弟子黄榦等讲学于福船山;虞集谢病归临川,侨寓南城、新城最久;方以智往来寿昌寺等处数年,从游者众;宋之盛、谢文洊也多次讲学新城。这种融合了内外文化生成、发展诱因的状态造就了新城文风蔚然的事实。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新城产生了深具影响力的文化世家:中田陈氏,该家族人才辈出,自乾隆延至民国时期,代有贤能涌现。

一、“代有闻人”:才士频现的新城陈家

1951年,著名书画家、诗人溥儒应陈灨一之请为其文集作序,其中用大篇幅称许了陈家绵延不衰的盛景:

如西江一隅之文,易堂九子启其绪,而恢宏博雅、奇伟瑰异之士迭出。苏斋三使豫章,遂有古文在新城之言,盖新城自陈凝斋太史以朴学大昌于世。亲授经于其五子恕堂、约堂两观察守诚、守诒,履堂中书守中,绎堂方伯守训,果堂侍读守誉。俱以富文藻,登甲乙科。太史既传业于鲁絜非进士仕骥,仕骥传其学于太史诸孙,仁山制府观,石士侍郎用光,曾孙玉方阁学希祖,雪香尚书希曾。复使侍郎从惜抱游。其元孙辈如曾湘乡盛称之二陈,懿叔大令学受、广敷州牧溥。当湘乡开府金陵,尝作百韵中兴武功,一时胜流争和焉。湘乡独举二陈之兄镜之太守霈恩和诗,谓足追踪半山。洪杨乱始,子鹤枢相孚恩方以大司寇告归养,文宗下诏与湘乡并起督赣湘军务,再参密勿,时称燕、许。斯可見太史之子孙曾元承传有自,而皆能以文章大显于时世也。当其盛时,海内言文章者,必推桐城之方、刘、姚,而次及新城陈氏。矧科第连绵,而冠盖启戟之相望者,几二百有余年。掌文衡者,殆遍十余省,桃李盈天下。陈康祺作《郎潜记闻》称为世家文学之最。姚姬传有‘世泽之长,家法之严,无逾于江右新城陈氏者’。太守冢子季起军门,为吾友陈灨一之嗣父,尝居湘乡幕,与刘霞仙中丞蓉并称草檄神手。迨出膺专阃,战死兵间,其集亦亡。生父蘅皋先生亦久居大府,督抚虽交章荐之,不幸早逝。灨一于经史文章,自幼秉庭训,负文名,老益词华气充。

宋时,陈氏先祖从外省迁居新城,扎根繁衍,后陈世爵于清初举家迁至邑西中田。自乾隆朝以来,陈家才彦频出,与赣域其他文化世家,如奉新帅家、萍乡文家、义宁陈家相比,新城陈家文风赓续更久,涌现人才更多,如溥儒提及的陈门诸子就在多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陈道(1707—1760),字绍孔、绍洙,号凝斋。乾隆十三年进士。未出仕而归乡养亲。立义田、广救济。又建藏书楼,聚数十万卷,惠利乡民。为人严毅清苦,以忧勤惕厉为信条。陈道育五子:长子陈守诚(1726—1765),字伯常,号恕堂。乾隆二十四年进士。曾任浙江金衢严道。重文教,喜提携后进。次子陈守诒(1732—1809),字仲牧,号约堂,又号半痴翁。监生。曾任安徽太平府知府,河南陈州知府。乐于济人,于京师设黎川新馆,便利士子往来。三子陈守中(1740—1803),字和叔,号履堂。乾隆三十五年举人,援例内阁中书。为学务经济而汲汲于善举。四子陈守训(1740—1786),字良叔,号绎堂。监生。官至山东济东泰道。五子陈守誉(1748—1818),字季章,又作蓟庄,号果堂。乾隆三十六年举人,援例内阁中书。

陈家尤以长房、二房人丁兴盛,才士汇聚。陈守诚育有数子:长子陈元(1746—1775),字恺齐,号节庵。监生,援例光禄寺典簿。生而醇笃,长经济,董理家业。四子陈观(1753—1816),字宾我,号鉴轩、仁山。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希祖(1767—1820),字敦一,号玉方。陈元长子。乾隆五十五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希曾(1766—1816),字集正,号香雪。陈元次子。乾隆五十四年解元,五十八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任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武英殿副总裁。见事明达,廉洁能干。陈德卿,字雪兰。陈希祖之妹。通经史、工诗词,著有《铮华馆稿》。陈延恩(1800—1851),字登之、云乃。陈希祖长子。任常州府江阴知县,松江府川沙同知。陈晋恩(1797—?),字服籽。陈希曾长子。任湖南长沙知县,山东沂州府知府,陕西陕安兵备道。陈孚恩(1802—1866),字子鹤,号紫藿。陈希曾次子。道光五年拔贡,以朝考一等入吏部。六年,擢主事。十二年,升郎中。二十年,任太仆寺少卿。二十二年,擢太仆寺卿。二十六年,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兼署工部尚书,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事宜。二十七年,授兵部左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以山东审案大臣,署山东巡抚,赐头品顶戴,紫禁城内骑马,“清正良臣”匾额。二十九年,授兵部尚书,移刑部尚书,又移吏部尚书。三十年,因咸丰继位事犯讳,降三级留任,以亲老乞养回籍。咸丰二年,以原官帮办江西团练。次年,因击败太平军赏戴双眼花翎。八年入都,署兵部侍郎。九年,授兵部尚书,因子涉科举案降一级。十一年,受肃顺、载垣案牵连,落职放逐,遣戍新疆。念其任事多年,在伊犁帮办军务。遇回民攻城,率子孙守御,一门殉难。陈学受,字永之,号懿叔、艺叔。陈观之孙。监生。主讲弋阳书院。专攻《春秋》,著有相关书籍十种。

推荐访问: 江西 遗落 世家 新城 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