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课改形势下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

新课改形势下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15: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在许多方面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没有一个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来支撑和保障,教学改革无异于空中楼阁。积极地改变学校管理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多中小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理念应该从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什么样的理念,根据当前的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并且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就如何实现我校管理观念的转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学校  管理理念  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观念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下,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让校园富有人文气息,让学生在新型的管理理念中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时代主题。当前,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在改革中建立起的各种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有些还处在探索和磨合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矛盾,要迫切需要加以解决。随着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的发展,学校所承担的内部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重,学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复杂,学校管理面对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使学校管理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教育平台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就必须转变并扬弃已经过时的学校管理观念,且管理中更要以“人”为本。本文从“校本、师本、人本及创建和谐校园”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深化对学校价值的认识,实现学校定位上高度

传统的学校是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以及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简单地讲就是传递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现代公民,具备负责任、有追求、善交流、能合作、懂感恩、自信宽容、耐挫力强等优良品性。新课程的实施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呼唤人们重新理解学校的价值。学校的个体价值应在于促进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学校的社会价值应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投身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立足于学校价值所在、立足于社会实践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人格健全、态度和蔼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具备德教为先、立德修身、立己达人、谦虚好学、孝悌忠信、修己安人、循礼贵和等儒家君子品格,着力打造“学习型、智慧型、示范型”教师团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教育环境。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人,管理的转变首先是定位的转变。这个定位既要符合学校的价值功能,又要体现自身实际。就我校而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应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校园文化独具特色、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社会声誉良好、师生和谐共进、教育和谐发展、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学校。

二、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思想有深度

自古以来,校园都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最佳场所。在学校的管理中,要想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就要认识到先进的办学思想是治理学校的根本所在,也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导航。现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很多学校都树立了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比如说,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等这些都是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他们以创建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机制为目标,着眼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先进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有的学校还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共创和谐校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目标,在这些新型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由于学校的价值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务必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转变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学校管理模式必须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引领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态度

学校管理究竟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改革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标新立异,同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学校管理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教学思想,树立符合教育本质属性的学校管理观念,即把效率技巧、人的作用和协调水平统一起来考虑的管理观念及转变传统管理中重管理轻监督的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转变。教师转变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提倡“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充分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思想自由,学习效果才会发挥到极致。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旨在改变多年来中学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课程结构单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内容存在“繁、偏、旧”的现象。课程实施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状况。在这一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再新的教学理念,再新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都会变成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研究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与转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最后,学校管理者应引导教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调整了诸多课程形态和内容,要求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变以教代学为以教导学,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质量是学校的核心,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既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在学校育人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既要育人,又要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知识。如果学生的文化课知识不合格,智育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则学校就缺少立校之本。如何将文化课渗透在育人的各个方面,做到“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是各位管理者不断思考的话题。作为学校管理者,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校长应深入教学研究,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树立“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强化务实高效的管理,实现管理方式有新度

管理学校不但要体现“务实”的一面,即就事论事、真抓实干,还要体现“高效”的一面,即要能“管得住”,要管出成效。校长管理要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领导体制、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学校人、财、物三者科学决策、统筹兼顾,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才能体现校长管理的务实高效。

(一)坚持方向性的管理原则。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后盾和保障力量。坚持方向性原则,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党的教育政策、法规的根本体现。要落实学校管理的方向性原则,就必须从强调常规管理转向注重创新管理,常规管理即按照既定规范对日常工作中的一般性问题进行的管理。常规管理中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常规管理,学校工作就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没有常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下常规管理都是学校管理的中心。目前,学校所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社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巨变,可以说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教育改革的步伐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入同样令人惊讶,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唯有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发扬民主的管理理念。校长在办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参政议政作用,广开言路,群策群力,虚心接受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使广大教职工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即做到:(1)从校长管理向教职工参与管理转变;(2)从教育行政管理向校长非职位权威管理转变;(3)从制度管理师生自我管理得转变,民主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三公”政策,即公开、公平、公正,努力做到校务公开、财务公开、评优选先公开,切实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阳光透明,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措施有力度

在学校管理中,要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除了要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作为指导之外,还要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教育教学、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学校必须强化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并将这些规章制度作为管理学校的根本。很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从教师的德、能、勤等方面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实绩等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约束,制订出规范的规章制度,让学校的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让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能够规范学校教职员工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加强学校常规和细节的管理,用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学校的管理工作推向高潮。

(一)明确教学管理职责。校长对全校工作负总责,教学副校长负责全校各个年级的教师教学工作,每周坚持例行听三节公开课: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抽查课,薄弱教师的整改课。教学分管校长和学校中层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管理,课堂中最精彩的片段或不足,录制或记载下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和精彩度。学科组长评价本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一次评价都给出相应的分数,记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作为推先评优、聘任班主任的重要依据。分管教学校长及中层干部评价教师上课精神面貌,之后及时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对于共性的经验或问题,要及时提炼、总结,对于重大问题,则要一针见血,及时处理,直至停课整顿。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所有教师的管理工作,每天要坚持听课,并根据一周内的上课情况考评班主任。这种株连式的评价促使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助的氛围更浓厚,教研的热情更高。

(二)实现互帮带动的教学质量促进工程。 开展课堂技能传帮带,高级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公开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领导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开展一帮一活动,定期开展对帮扶人员听课。建立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反思制度、教师业务论坛。坚持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每月开展一次教师业务论坛,通过教师业务论坛,转变教师的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是提高教师水平的

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集体备课方案及制度,教师利用没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拓宽、挖掘、思考、感悟形成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年级组、学科组进行及时的评价、总结指出不足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措施,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交流碰撞、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反思了不足,丰富教学经验。

(三)从强调个体转向注重团队协作。面对新课改的目标指向,学校管理的重心必须从个体转向团队协作:1)、新课标的多维性、内质的丰富性,反衬出教师的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面对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日益增加的知识总量,多么渊博的教师都会显得茫然无知。2)、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科间的学习,吸纳和统整。3)、新课程反应了校本管理的某些内容,如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师培训等,这唤醒了教师的“学习意识”,学校的发展、兴衰、存亡问题前所未有地摆在了每位教师的眼前。

五、加强对职工的情感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有厚度

情感管理原本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强调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协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达到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目标。其实质是强调对人的尊重,关注个体内心需要,尊重个性,由外在监督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其行为与组织目标的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正年,赵海峰.论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12(11):167-168.

[2]孙立虎.中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保障问题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1,10(04):23-24.

[3]赵丽周.浅论中学学校管理中的有效及激励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15):89-91.

[4]段天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学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3(04):54-55.

[5]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1994

[6] 韩延伦;葛明荣.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调整.教学与管理.2006.12-14

[7] 纪明泽.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2006.30-32

[8]宋月丽 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应用·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 中小学 管理模式 新课改 思考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