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北镇崇兴寺双塔砖雕艺术

北镇崇兴寺双塔砖雕艺术

时间:2022-10-20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北镇的崇兴寺双塔作为中国辽代密檐式砖塔的重要实例,双塔上的砖雕体现了辽代晚期的时代特征和当时人们对佛教的推崇。本文着重叙述了北镇崇兴寺双塔上的砖雕,通过研究与分析砖雕的位置分布、题材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阐明了崇兴寺双塔砖雕的艺术特点和独特之处,并且调查和研究崇兴寺双塔的砖雕,有助于了解辽代的佛教文化、建筑形式和雕刻艺术等内容。

【关键词】崇兴寺双塔;砖雕;佛像

一、崇兴寺双塔概况

崇兴寺双塔均为辽代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由于双塔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确切的建造年代不详。但根据其造型、结构、砖雕等特点,专家考评应当为辽代晚期时建造。因双塔的后面有明代所修建的崇兴寺,故名“崇兴寺双塔”。崇兴寺双塔地处辽宁省北镇市。北镇市位于辽宁西部东端,医巫闾山东麓,因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而得名。据《周礼》记载,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中镇冀州霍山,南镇扬州金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合称五座镇山。据《广宁县乡土志》记载:“舜封十二山以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故名北镇。”医巫闾山是辽代皇陵——乾陵和显陵的所在地,为保护陵寝,置显州,属中京道,辽史上多次记载各朝皇帝谒显州,由此可见崇兴寺双塔的重要性。

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代佛教基本上继承盛唐的教学佛教,而且辽代的皇帝多崇信佛教,不但在五京城内建造佛寺和佛塔,而且在各州城建造佛寺和佛塔,足以说明当时佛教发展的繁盛状况。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汉代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科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期以木塔为主,唐宋时期砖石塔得到发展;按照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而辽代佛塔多为砖塔,大都是八角形密檐式塔,有繁复的基座,在塔身上都雕刻佛像,用来供佛。

二、崇兴寺双塔砖雕的题材内容

砖雕历史悠久,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到了宋代,砖雕的规范形式第一次被记录在《营造法式》之中。北宋时期的砖雕成为墓室壁画和佛塔的装饰品。而比北宋建国较早的辽代,其砖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雕刻技法由浅浮雕转变为半圆雕。

1.砖雕塔饰的分布

崇兴寺双塔为东西对峙,相距43米,形制相同。东塔高约43米,西塔高约42米。崇兴寺双塔由基座、塔身、密檐、塔刹四部分组成。砖雕塔饰最重要的部分集中在第一层塔身较为平整宽大的地方。这里集中雕刻了主佛像、胁侍菩萨、飞天及宝盖,尺度之宏大,内容之丰富细腻,是崇兴寺双塔砖雕塔饰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次就是塔基须弥座。基座形制的规律性较强,不但采用多层重叠的须弥座,还常常加入传统的台基、斗拱和勾栏,稳重而华丽。而且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壶门雕刻有伎乐、菩萨以及供养人等形象,姿态各异,形态逼真。

2.塔身的雕饰

崇兴寺双塔的第一层塔身通高5.65米,每面宽5.05米。塔身每面正中有一砖砌拱形佛龛。佛龛内设有须弥座,上置仰莲台,台上雕有一尊坐佛,结跏趺坐,佛像面相丰腴,神情祥和,身着袒胸衲衣,后面雕有火焰式背光。劵拱拱眉上雕有缠枝蕙草纹,中间雕有兽面纹。双塔佛像多为密宗佛像造型。一塔各佛皆着宝冠,另一塔各佛则均戴螺鬓。佛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菩萨双足踏莲花墩,头戴宝冠,头后还有圆形背光,面相丰满,眉眼细长。上身着天衣,下着长裙,佩戴璎珞、臂钏、腕镯等。每面塔身的胁侍菩萨造型多变,或双掌合十,或捧盘,或持莲花,或持如意,身材修长,神情端庄。佛龛和胁侍菩萨上方都有宝盖,在佛龛大宝盖上方两侧各有一飞天。飞天或头戴花冠,或束花髻,或额前出尖发髻等,上身赤裸,下身穿罗裙,赤足,飘带从一肩飞起,绕过头部上方,向后飘扬。两侧飞天左右对称,但塔身每面的飞天又形态各异。飞天有的一手上举,一手下垂托盘;有的双手合掌,神情肃穆;还有的身姿轻盈,似在空中起舞。东塔飞天平直而头内视,西塔飞天均下俯而头外视。

3.基座的雕饰

基座由台基、塔座两部分组成。每座砖塔的台基共有八面,每面长7.6米,高3米。此台基根据形制及记载分析应为清光绪时维修遗存。塔座由须弥座、平座、莲花台三部分组成。宋代《营造法式》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间隔以莲瓣。崇兴寺双塔的须弥座为双层,其中以须弥座束腰部分的雕刻最精彩。束腰的壶门位置刻有许多乐伎、舞者、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虽然雕刻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残缺,但还是能看出乐伎的动作,或手持笙,或手持笛,或双手抚琴,或怀抱琵琶,或手拍腰鼓,皆作演奏状。壶门两侧刻有供养人,有些供养人形象带有契丹人特征,身着紧身长袍,腹部和胸部各系一条丝带。中间壶门设有菩萨像,结跏坐于莲台之上,身着天衣,有头光。上层须弥座束腰转角处置角柱,角柱上雕龙纹,角柱两侧有负重力士。力士身材魁梧,上托普拍枋,形象生动,肌肉的线条清晰可见,仿佛砖塔的重量全都压在身上一般。须弥座底层也雕有壶门,壶门里面各有一卧兽。卧兽仰首挺胸,嘴微张,獠牙外露。

三、崇兴寺双塔砖雕艺术特点

1.游牧民主与汉文化的融合

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之前,契丹族的社会生产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契丹建国后,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统治者很快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吸取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龙是帝王的象征,此观念在汉民族观念中根深蒂固,《周易》有乾卦为王者之象之说,龙比喻帝王的观念在汉代既已流行。崇兴寺双塔须弥座位置雕有龙纹角柱和双凤纹样,充分说明了汉族文化已经和辽代契丹族文化相融合。据《辽史·乐志》记载:“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大量掠夺汉族乐工和乐典,辽都上京还设有“汾、幽、蓟”等地汉族乐工的教坊,所以在辽墓中常有散乐壁画或散乐石雕出土。而在崇兴寺双塔须弥座的壶门里就雕刻有精美的乐伎和舞者。乐伎手持笛、筝、大鼓、腰鼓、箫、笙、琵琶等乐器。通过与出土的辽代散乐相比,其形式内容相似,所以砖塔上雕刻的乐伎也应为辽代散乐。

推荐访问: 砖雕 艺术 北镇崇兴寺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