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2024年(20篇)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7篇

2024年(20篇)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7篇

时间:2024-03-20 14:49: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20篇)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20篇)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7篇

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合辑(20篇)

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合辑

(20篇)

降本增效总结 1

  降本增效,顾名思义,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是合理规划有限的工资,降低生活成本,提升生活质量。而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今年是公司“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奠基之年,更是公司面临更加繁重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任务的一年。多年来,公司一直注重开展降本增效活动,从公司层面的宣传到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行动,从传统成本管理到“大成本、系统成本”的开展,从合理化建议的实施到小改小革的突破,一件件事例无不是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降本增效活动的体现。

  看,有这样一群人在我们身边……

  企业运营部苏家华、李华、宝丽园等人,提出的“井下六大系统中人员通信定位系统供电电源改造”建议,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供电不再依赖380v的动力电线,由220v照明电源所替代,该合理化建议的实施,既保证了人员定位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为井下施工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

  工程部朱绍凯,提出的“大山尾矿库1#副坝至2#副坝道路优化”建议,通过对道路布置的合理优化,为公司减少征地面积15.72亩,节约征地费、施工费约35万元,公司给予合理化建议奖1500元。

  或许有人会问:“我只是一名普通职工,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答案其实很简单:从我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公司赋予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降本增效,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哪怕是随手关灯节约的一度电,顺手拧紧龙头节约的一滴水、还是回收废旧的一颗螺丝钉,一切支出皆成本、一切节支皆利润。

  我是资产财务部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我的岗位是出纳,我也问自己,在降本增效工作中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宏伟计划,我的想法很简单,从自身岗位工作出发,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勉工作,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围绕岗位工作内容尽可能的挖掘降本点。

  出纳每天都要打印很多汇款及收款的.银行回单,银行回单的大小只有A4纸的1/2大小,一般打印结束后,我便把空白的1/2剪下来,单独用夹子夹好,以备下次打印的时候再用,这样不仅节省了纸张,而且大大提高了装订凭证的效率。

  公司和多家银行都有合作,每个银行的付款方式不同支付的手续费也不同。银行汇款时我们尽量从可以免除手续费的银行汇出,看似只是节约5元、10元、20元……可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要汇出很多很多的款项,每笔款项哪怕只减少一点点手续费,天长日久也是一笔不小的节约。这难道不是降本增效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践行吗?

  艰苦朴素是永昌人的精神,勤俭节约是永昌人的美德,降本增效是永昌人的己任,以上列举的只是日常工作中降本增效的缩影,相信我们每个永昌人这样的例子都能随手拈来,因为我们都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降本增效,有你有我有大家!

  降本增效总结 2

  自20xx年10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我作为西旺物业的一名员工,不怕困难,敢于挑战,逆流而上,围绕自身工作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节约了可观的费用,给企业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下面就我的工作,写出相关材料,请大家给予指正。

  第一、小小举措,巨大收益“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这是我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十多年来我深刻地认识到:浪费是导致成本费用不正常的主要因素。因此,朝着降本节支这个方向,我时时抓紧节约这根主线,处处精打细算。在实际的幼儿操作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具过于昂贵,孩子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旧了、坏了,于是我细细琢磨:怎样才能既节约成本又保证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呢?因此,我萌发了“巧用废旧材料制作区域活动”的念头,积极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为幼儿教学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我在班内开展的“娃娃家”区域中,利用海绵和碎布缝成包子、馒头,用丝袜缝成饺子,用黄色胶带纸把泡沫缠成鸡腿;
在“操作区”里,我们用大可乐瓶做成“娃娃”让幼儿喂食,利用旧毛线和丝带让幼儿学编织;
在“美工区”里,我们引导幼儿用瓜子壳、贝壳、碎布、旧报纸装饰成漂亮的画和手工作品。

  总之,无论哪个区,我都根据实际情况或多或少的投放些废旧物品,经过一阶段的尝试,我发现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区域活动材料不仅能大大减少老师的`工作量而且又能节约成本,还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经过我们的统计,20xx年上半年的教具费用比20xx年减少了近1000多元,材料费用减少了800多元。小小的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好评,并且我的“巧用废旧材料制作区域活动”教学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第二、家园互动,推广节约今年的“六一”节,我们在“小举措,大收益”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教师、幼儿、家长环保制作展”三维互动。生活中被称为“废品”的空饮料瓶、牛奶盒,各种包装纸、包装箱,过期报纸在老师们灵巧的双手下变成了一件件操作性强、好玩有趣的科学探索材料;
幼儿制作则以户外体育游戏玩具为主;
家长们用布头、毛线、拖把杆、矿泉水瓶等做出了套在脚上的转转球、扔着玩的飞标、笑笑脸、推拉滚筒、动物卡通沙包等。看着那么多的生活物品都变成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使我在赞叹老师和家长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的同时,还充分体会到废物利用的作用和意义,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本次活动制作操作材料148件、制作玩具85件、制作手工124件,共节约资金3000余元,使“变废为宝”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将这些教玩具投入到教育教学和孩子们的各种游戏活动中,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材料。

  同时这次活动也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好多家长在家里也开始有了家庭玩具的小制作,利用家里的物品为孩子制作各种玩具,不仅节约了费用,同时也增加了与孩子的感情,使家园交流得到了良好的互动。第三、资源共享,共创节约十多年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家长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同时能有效地弥补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足。因此,在新学期开始前我就会上网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去有意识的创造一些玩教具,并画出示意图,在我的引导下,一些家长和幼儿充分利用乡村自然材料,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一双双妙手创作了一件件美观、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玩教具。如:用布头和纸板制作的系扣操作板,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幼儿的认知意识;
用五颜六色的废的各种饮料桶制成的糖块小响桶和小推车深受孩子的喜爱,同时丰富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器材。有的家长利用电脑制作了精美的电子画报,有图像、有声音、有动画,使孩子感觉到了科技的神奇,同时也减少了教具费用的投入,满足了教学要求。有的家长利用家里的数码相机,将外出游玩时拍摄的美丽景物带回来与幼儿及教师共享,让大家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据我们统计,20xx年上半年,家长制作教具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教育节支近千元。尽管我是名幼儿教师,不能在生产前线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我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言行深化节约意识,在教学中引入节约理念,让孩子在幼儿园就能接受到节约意识。平时里我们都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这就是在为企业降本增效做贡献,虽然这笔费用不是很高,但我们完全可以节约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降本增效,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只要我们全体员工将降本增效,服务创优,内化于心,践之于行,真正地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就会真正达到降本增盈的效果,为企业创造价值!

  降本增效总结 3

  更新观念,实现全员降本增效运检二班半年来,运检二班结合工区开展的“提升全员素质,增强发展意识,打造企业品牌,实现降本增效”活动。强化生产管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完善作业现场考核机制,将全年生产指标层层分解,严格考核,努力实现全员降本增效,1-6月各项生产和生活指标,成本有明显下降,水电用量比同期下降30%,办公用品下降15%等。下面,汇报如下:

  一、打造“精品现场”是实现全员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面对今年生产任务的繁重,我们始终恪守“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的理念,严格加强质量管理,铸造“精品现场”,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岗位质量职责,并实行全员质量风险管理和质量跟踪管理,严格落实每个班的工序质量标准,严格的质量管理与效率提升紧密关联促使每个班组与每名职工都牢牢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在生产作业中,在做好现场基础工作的同时,把施工现场各道工序质量分成若干个质量管理点进行分工负责,并统一验收,认真做好塔上、地面等工序,本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从而保证了当班质量管理“流程”无瑕疵。

  二、开展基地节能大比拼,各班都在节能上下功夫。把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作为节能基点,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把实实在在的事情,出班前都要认真查阅宿舍卫生和能源开关,发现没有整理好和关好的,都及时处理好。

  三、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是实现全员降本增效的根本保证今年以来,我们首先以逆向思维方式对成本控制进行了重新认识,教育职工,不能以偷工减料的方式来压缩成本,必须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和质量标准。那么,如何压缩成本、通过什么方式控制成本呢?最终达成了一致共识,就是依靠灵活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全员的管理来压缩成本,将更新观念、改变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隐形利润。通过加强管理,在限定的时间内,材料工具一次到位、施工准备一次就绪、施工工序一次成功,在达到生产全优的同时,注重在连续不间断施工中提高生产时效,从而达到成本消耗是依靠速度、质量和安全的统一而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另外,为了提高生产进度,密切生产组织衔接,我们根据作业单班工作量的平均值,按照施工任务的不同,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分别制定了完成各种作业施工任务单班工作量考核办法,超额完成当班、定额工作量的工时在原工时的基础上增加0.5倍无合适理由完不成定额标准的工作量相对核减,以此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施工进度明显提高。其次,实现全员降本增效,加强对职工的成本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发展观念的教育,以及节约成本与奖惩挂钩等方式,调动职工的节支积极性,通过提合理化建议,将创新增效指标落实。

  半年来,我们在生产及生活管理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粗浅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起步较晚,经验不够成熟,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创新生产及生活管理机制,凭借过硬的技术素质和优良的服务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确保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

  降本增效总结 4

  成本是竞争的基础。在钢铁工业的发展史上,很多重大技术突破动因就是降低成本。很多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如零库存管理、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其动因同样也是降低成本。

  在原燃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钢铁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今天,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已成为钢铁企业应对困难的重要抓手。

  面对严峻的市场,我们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只有加强成本管理、夯实将本措施,才能在钢铁市场有一席之地。针对公司提出的将本增效号召,保证成本降低,炼钢厂半年来做了扎实的工作。

  初期,针对公司降本增效精神,制订了炼钢厂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降本增效的管理流程和奖励办法。并按月完成降本增效项目申报、审核、评审和汇总工作;
通过公司和分厂的大力宣传,炼钢厂降本增效工作进展顺利。

  2—6月份,炼钢厂共申报降本增效项目110项,共创效7956507元,发放奖励218748元;
已完成36项一次改造项目,其他均为持续进行项目。各区域完成情况如下:

  转炉生产区域共申报11项降本增效项目:

  连铸生产区域共申报将本增效项目8项:

  天车运行新区,共申报2项项目,均为长期项目。

  降本增效总结 5

  按照总厂关于开展“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活动的通知,5月15日分厂召开干部会议传达总厂会议精神;并成立了由××厂长任组长的活动小组;号召全厂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此项活动,为建立节约型企业作出新的贡献。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全员参与,发干部、党员的作用

  在此次活动中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和讨论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的好处,和把建立党员先锋岗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干部党员以身作则,党员在活动中以自身岗位为单元,用心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最终到达全员参与的目的;为推动该项活动向纵深发展,各车间也成立由主任、成本员、材料员、班长组成的降本增效活动小组。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开展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活动,使企业由粗效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需要从制度上完善和规范;为使此项活动健康、有序、长久开展,依据具体状况制定和完善了《招议标管理办法》、《物料采购规定》、《物料管理规定》、《物料使用规定》和《刀具、刃具、量具、工具、交旧领新规定》等,通过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有力的促进了“降本增效活动”的开展。

  三、从源头上控制材料成本和保证质量

  1、为加强材料管理,真正做到货比三家、价比三家,部分材料采购和大宗料采购,由过去一家供应商供应,改为多家供应商竞价供应;通过竞价选取有信誉、有潜力、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对能够在供应处入网的生产厂家,为他们带给便利条件,协助在供应处办理入网手续,改变了由经销商供料的做法,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

  2、电器修理车间为了降低施工材料成本,对每个施工项目的材料做出预算;施工用料的发放,由车间保管员依据施工项目的材料预算清单发放。施工完毕后的余料,由施工负责人将余料交回入库;同时由施工负责人与保管员核对施工项目材料用量预算,防止材料出现多领少用现象,并由保管员签字认可,工单方可交予成本员进行成本核算。对施工中的回收余料,由质检员验收合格后,交保管员登记入库,以备下次使用,减少成本支出。

  3、修理车间对能够修复利用的部件、配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修复利用;对修理过程中使用的清洗油,反复沉淀,多次利用。

  在操作设备、仪器、工具时严格操作规程操作,禁止野蛮作业,确保操作仪器、工具的完好无缺,提高利用率。

  4、机关工作人员从自我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做起,用心倡导节约理念,办公用纸双面用,共用全自动电热烧水器,室内不再使用饮水机;彩灯只在节日和活动时开启,减少了浪费。

  5、为保证材料采购的质量,各车间检验人员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每次进货严格执行进货检验制度,防止不合格品的进入,为提高修理质量和产品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把降本增效活动落实到生产过程中

  为保证降本增效活动的有效开展,各车间依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加工车间为提高接头的加工效率和质量,为明年大批量生产积累经验,通过边摸索、边实践,和向兄弟单位学习借鉴,经反复实践,按工艺流程制定出一套比较严谨的加工工艺和工序,并合理组织好生产骨干和各工种操作人员,在现有设备和条件下,使接头的加工构成流水作业,由原先每周生产100对接头提高到120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原材料的使用上,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在焊制罐体时,在板材上实行套裁排料,减少了浪费,剩余的边角料用来做吊耳或其他零件;到达了节约用料的目的。各生产班组用料,对能用替代的料就用替代料,能不用的`料尽量不领不用,减少了资金占用。

  2、电器修理车间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每次工程施工前,由技术人员对施工项目进行认真了解,并仔细勘查施工现场,核对相关技术资料,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窝工的现象;对工程所需的施工材料做精细化管理,如果有库存材料,无需上报采购计划;对无库存的材料按实际用量采购,减少了资金占用。在“××委内瑞拉防爆电气”项目施工中采用了这一方法,比以往减少了三个工作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的支出。

  3、××车间的主要材料是无缝钢管和高频焊管,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近70%,高频焊管占总成本的10%左右。通过分析该车间发现客户不一样,另长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客户的订单放到一起排产下料,无缝钢管的利用率将得到很大提高;他们按照这个思路,在无缝钢管的下料过程中,采用多家定单,不一样规格、不一样零长一起排产下料,使用套裁法,使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使用这样的方法,材料利用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5%,按此计算今年一到六月份使用无缝钢管578吨,可节省管材28.90吨,节约资金27.20万元。

  在高频焊管方面,因高频焊管的长度一般都在5.9-6.2米之间,而加工一支6米管,实际利用4米,余2米管;因剩下的无法加工,此刻车间采用了拼接法,使焊管得到充分利用;今年来车间共焊接各类焊管1269支,按拼接法就节约焊管2538米,合6.5吨,节约资金4.68万元。

  在刀具、刃具、钻具等附属工具方面,该车间严格执行《交旧领新制度》,改变过去随意领用的不良习惯,使成本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开展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活动,全员的成本意识得到了加强;这次降本增效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我厂要将降本增效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使全厂职工人人树立成本意识,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最终到达增效的目的。

  降本增效总结 6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20XX年河南省教育系统节能减排工作要点》,结合我镇“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与节约、节水、节地、节粮、节材为主要内容,运用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和技能改造等多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全镇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二、工作目标

  学校在保持教育规模适当发展,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确保“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贯彻落实,抓出实效,成立“节能减排学校行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检查、落实各校节能减排。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以“绿色、和谐”为主题,通过宣传发动,制定措施、实施推进、检查改进、巩固发展等阶段,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工作。

  2、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节约意识

  (1)每学期初一个月内,安排一次国旗下“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讲话。

  (2)每学期安排一次“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班会。

  (3)每学期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土地日等时机各出一期“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板报。

  (4)每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的教育,使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

  (5)向全校师生发出节能环保倡议

  每学期开学团委、学生会要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倡议全校师生在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选择科学合理、节约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六方面入手,从生活点滴做起,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

  (6)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利用广播、板报、小报、标语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将节能、节水、节电、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综合实践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学校组织节能环保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

  (7)、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的.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使学生养成人走水停、人离灯灭、字纸入篓入桶并回收利用的好习惯。

  3、建筑节能、设备节能和节能产品推广使用

  学校进行的每项基建工程,都按对建筑标准、建筑工艺、建筑材料、设备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使学校的每一项基建工程都符合国家的节能、环保要求;
学校新购置的设备、零部件、耗材均符合国家环保节能要求,20XX年6月1日起使用含节能审批的采购申请表。有计划地淘汰和改造部分严重被破损、老化和超期使用的设备,努力降低能耗;
在学生宿舍、食堂等耗能集中的地方,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热泵等节能设备。路灯照明尽量使用节能灯具,射灯只在重大节日开启使用。

  4、办公室节能和教室及走廊节能

  各办公室使用电暖器、电炉,要向学校申报,学校审核同意后才能使用。下班时关闭电脑,上课关闭电脑或显示器。每半年进行一次办公室节能减排效果评比。所有年级办公室按人均用电多少排序,排前5名的办公室写出说明和整改措施,最后5名给予适当奖励。其他办公室也按人均用电多少排序,前三名写出说明及整改措施,后五名办公室由学校给予适当奖励;
教室是节能的重要场所,班主任要采取措施,把教室用电量降下来。

  做到人走灯灭,人少灯少。晴朗天气白天不开灯,特别是走廊旁没有办公室的教室要关灯,走廊没人走动时要关灯。学生不得在教室利用公共电源给私自带电的各类电器充电、用电。每半年进行一次教室节能减排效果评比,按教室用电总量多少排序,前几名教室的班主任写出说明和整改措施,后几名的教室由学校对班主任给予适当奖励,并授予“节能减排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5、宿舍节能、食堂节能和机房、图书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节能

  严禁学生在宿舍内私接使用电源,一经发现由保卫科没收电器,并要求学生写出说明及检讨,屡犯的,由学校取消住校资格。学生宿舍水电节约情况纳入班主任及内管人员考核内容要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同时要逐步改善耗能较大的设备,或已经老化的设备。学校在设备更换上给予财力支持,食堂要出台专项的节能减排办法;
学生电脑机房、图书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要及时关灯。

  6、建立节能减排专项档案资料

  有关节能减排文件、学校有关节能减排措施、督查检查评比等资料由各校收集整理,专项管理。

  降本增效总结 7

  20xx年,进入10月份以来技术科始终认真做好对"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贯彻落实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和公司文件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制定的一系列有效地措施,强化监督,严格落实。从我做起,在工作上,让每一项工作和措施都能落实到实处。真正的实现人人节约,处处高效的局面。

  我们一直在节能降耗原则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了各项已制定的措施,圆满地完成了10月份各项技术工作。根据现场断层实际揭露情况,认真做好了16307下切眼的设计和施工,本着最大可能的提高回采率,不浪费资源的原则为现在回采打好了坚实基础。

  设计和施工了163南翼轨道巷为以后163南翼回采巷道施工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在其他的.工程上,我们仍旧保持着节约的原则,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俭、不浪费点滴的材料,为下步的工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平时的办公生活中,杜绝了常明灯等现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用电子版发送的就不用纸质打印,保持最大限度的节约用纸。用电的设备在不用的时候尽量关上,达到节约用电。真正的做到节约从点滴做起,把一切小的问题也都做到节能降耗。通过这些工作,使我科在20xx年10月"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的节能降耗工作积累经验,为下一步生产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降本增效总结 8

  20xx年第一季度总装共计装配变压器台,其中包括:为提高班组成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总装班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和比武,主要有:真空罐干燥培训、绝缘距离培训、滤油机操作培训,安全培训、引线焊接比武、变压器装配比武、插铁比武等。通过培训,班组成员对常用设备和工艺要求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而技术比武则让大家在比赛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无论在工作技能或是工作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器身插铁为例,比武之前单台铁芯需花费两个半小时,比武结束后相关班组成员单台铁芯所需时间缩短半个小时以上。引线和总装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实际工作中,班组成员深入贯彻总部降本增效的方针政策,并将其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引线焊接是引线工序中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之前因为员工责任意识不强焊接设备关闭不及时造成乙炔氧气浪费,通过学习降本增效,引线工序员工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关闭设备开关,减少资源浪费。此外,引线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余料废料自发组织焊接练习,提高了焊接质量,缩短了焊接时间。

  清理变压器油是总装工序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在注油或滤油过程中油管破裂变压器油泄露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更造成了变压器油浪费为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经班组成员讨论后制定了详细的油管检查方法,此方法的"实施大大降低了油管破裂的几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变压器油的浪费。

  在工作开始前做好设备检查工作;
在工作开始前准备好工作过程中所需的所有工具、材料;
将工作中产生的余料、肥料进行回收改造成各种有用的工具;
将无法使用的工具进行修理或改造成其他的工具……总装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从陌生到熟悉,从生涩到熟练,从弱小到强大,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都在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新能源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降本增效总结 9

  根据XX文件要求,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单位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实施细则,并在积极落实。现将XX度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汇报如下:

  一、合同管理方面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公司已陆续增加了合同签订的数量,对此,公司结合历次内控检查及整改经验,加强了合同的审查和管理,降低了风险。

  二、加强人事劳资管理

  加强员工招聘管理。因未来业务发展及用工需求,公司将结合人事处下发的招聘要求,将来招聘以业务外包为主,已降低人工成本。

  三、财务管理方面

  1.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强化资金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在资金管理使用时,本着合理调度,严格控制,精打细算原则,把好“三关”:一是认真执行审批制度和程序;
二是根据业务的轻重缓急程度,严把结算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不折不扣的落实资金的预算管理,严把预算关。

  (2)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用好用活资金。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资金管理,有效地利用资金,降低资金沉淀,降低管控风险,增加利息收入,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2.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公司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切实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杜绝预算外开支,按照各项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用途做好预算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开支,压缩费用。

  公司将继续严把支出关,落实好降本增效工作。XX年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计划:

  XX年是公司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公司将结合业务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继续落实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

  首先将在“降”字上下功夫,从身边点滴做起,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定期通报下班不关电脑和空调的行为;
发挥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作用,网络办公,电子方式传输文件,减少纸质文件的传递,提倡纸张双面打印或复印;
严格执行派车制度,加强车辆使用管理,鼓励多部门联合用车,降低车辆使用费用。

  在“增”字上想办法,加快项工程项目建设,将项目建设费用控制在预算内,争取年底完成项目建设,达到通气试运行,为公司创造效益。

  降本增效总结 10

  20xx年是整个化肥行业竞争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集团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积极响应集团公司提倡的挖潜降耗、降本增效的活动开展,根据公司挖潜降耗、降本增效相关工作安排,结合车间具体工作实际,开展了如下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车间班前会、班组MZ生活H、车间工作例会等形式在职工中进行广泛宣传,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公司挖潜降耗、降本增效文件精神,使车间广大职工从思想充分认识到挖潜降耗、降本增效目的和意义,统一思想,从而自发地投入到该项活动中来,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

  二、加强现场文明生产治理

  加强了对车间生产区域设备的.巡检巡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全年排查治理隐患100余项,同时车间迅速下发《关于加强冷却水用水管理的有关规定》、《矿肥公司用电管理规定》,多次在各类会议上进行学习,同时车间还组织人员对长流水、长明灯进行严格自查自纠,对违反管理规定地以典型案例要求班组组织深入学习,这样杜绝了车间装置的跑、冒、滴、漏和长流水、长明灯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设备运行管理,确保装置在经济负荷下运行

  1、循环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在开机情况下,加强与生产单位之间沟通协调,及时调整锅炉运行负荷,在保证生产用汽情况下,减少锅炉的耗煤;

  2、余热发电装置,重点加强了对该装置背压的控制,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尽量压低出口蒸汽背压,提高蒸汽有效利用率,增加发电量,二季度车间结合各低压用汽单位特点及余热发电的设备运行特性,并经上级领导同意,积极下发了《关于低压蒸汽压力控制》的有关通知,理顺了各车间岗位人员在低压控制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为提高岗位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发电争取更多负荷起到了的作用。

  3、抓好职工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确保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车间为提高余热发电岗位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素质,车间根据年初制定的职工培训方案,认真地长周期地抓好职工内部培训工作,并进行严格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全年来除因外部因素使2x12MW机组揭盖做必要的内部检查处理外,其余全年无一例停机检修工作,确保了发电装置安全、长期周期稳定运行,同时也减少了检修费用和设备耗材,为降本增效起到积沙成塔的作用。

  四、安全环保方面

  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为此,车间针对不同岗位情况,加强安全事故的案列教育,用案列教育、警醒职工;
认真组织车间职工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并组织考试,使其对本岗位安全规程牢记于心,保证了车间全年无安全环保事故发生。五、达到的效果

  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开展,达到了如下效果

  1、提高了职工的节约意识,增强了职工紧迫感和使命感。

  2、车间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增加了发电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发电8000000于万度,为公司减少电费支出4000000于万元。

降本增效总结十篇

降本增效总结篇1

一、生产技术方面:

(一)、产、质量工作分析:

1、产量指标:12月份,烧结矿计划产量243000吨,实际完成245785吨,超计划2785吨;
球团矿计划产量90000吨,实际完成91113.87吨,超计划1113.87吨。全年烧结矿计划产量2850585吨,全年累计完成2857638吨,完成全年计划的100.25%。球团矿全年计划产量918475吨,全年累计完成970956.32吨,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1%。

烧结生产方面,本月带烧车间克服严峻的环保形势、气温降低、料比结构频繁调整、原料质量波动、全外矿烧结等不利因素影响,结合原料库存优化配比,本着稳产保质的生产方针,加强原料混均,强化生产组织,狠抓配料室下料、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完成了公司产量任务。

球团生产方面,克服了精粉质量差、配加碱精粉有害杂质多的困难,以稳定生球质量为前提,强化炉内操作,完成了全月产量任务。2#竖炉12月29日4:00左右竖炉工艺参数出现异常,组织了降燃烧室温度的措施,8:30开始停炉排料,发现炉内导风墙北侧大面积结块,全面组织处理,至30日20:00恢复生产,用时35.5小时。此次内结块事故,初步分析应是有害元素和碱性元素的升高,导致了焙烧过程熔融温度的降低,在低控焙烧温度至900℃的情况下,仍有大量液相形成,导致炉内料柱出现了大面积粘结。

2、质量方面:12月份,两矿质量指标全部完成公司计划。烧结矿指标环比11月份,TFe降低0.48%,FeO稳定率提高0.19%,R2稳定率提高0.79%,MgO稳定率降低0.28%,转鼓指数平均值提高0.09%。球团矿指标环比11月份,Fe降低0.11%,转鼓指数降低0.03%。

本月带烧变料情况分析:12月3日降低5%的精粉配比,相应增加5%的硼镁铁粉,变料后白灰配比上调1%,白云石配比下调3.3%,调整后生产参数以及指标变化不大。12月10日15%配比特粉消耗完毕,改配10%超特、增加5%联成澳粉;
11日停配5%配比硼镁粉、减2%铁皮,改配5%横坤碱精粉、增加2%联成澳粉;
变料后白灰配比下调较多,料温降低5℃以上,负压升高0.2-0.5kpa。13日,停配5%精粉,恒坤碱粉配比增至10%,熔剂配比进一步下调,造成产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二烧17日、一烧19日分别停配10%超特澳粉、相应增加10%的联成混合澳粉,变料后主机参数变化不大。19日下午两带烧分别配加了5%的锦华浩为高品矿粉、同比例降低了5%联成混合澳粉,此次变料主机负压上升明显,产能大幅下降,20日停配了10%的横坤矿粉,增加到了联成混合澳粉上,产能基本恢复正常。12月23日锦华浩为铁粉高品铁粉由5%增加至7%,相应减2%澳粉。26日由于锦华浩为铁粉含硫量较高,烟气外排超标,配比降至5%,相应增加澳粉,变料前后主机参数和烧成效果变化不大。

3、对标情况:本月烧结厂积极响应公司降本增效工作,根据公司物料评价会议精神,合理搭配料比结构,烧结消耗低品矿540kg/t矿。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在外部严峻的环保形势下,重点加强了带烧车间生产组织,执行白班压风门与停机相结合限产减排、夜间强化生产组织打产的生产方针,完成了两矿产量任务。

2、结合原料库存及高炉需求情况,组织带烧车间做好变料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渡,在较大变料8次、R2、MgO中限各调整1次的情况下,保证了质量稳定过渡,全面完成了两矿质量指标任务。

3、面对白灰质量下滑、燃料质量频繁波动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加强了专业科室和原料段对熔燃料质量的抽检力度,监督和指导龙霸灰厂的生产工作;
另一方面做好保温工作,强化热水和蒸汽使用、加强预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熔燃料质量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协助公司完成第二节职业技能大赛各工种考试、评比工作。

二、安全环保方面:

本月检修安排较多,重点加强了对检维修作业现场的安全检查监管,同时,为确保水气管路稳定运行,继续加大对水气管路防寒保温工作的检查管理力度,有力地保障了全月安全生产无事故。

1、本月新入厂职工8名、复工人员1名,严格按制度规定完成了三级安全教育。

2、组织各车间维修工段学习了7个电气焊作业的典型事故案例。

3、根据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要求,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并积极整改隐患,共查改隐患129项,有力地保障了生产安全。

4、组织安全文明生产联查4次,共查出问题114项(其中一烧车间33项,二烧车间35项,竖炉车间46项),现已全部完成整改。

5、对厂内电焊机进行了专项检查,排查隐患15项(一烧车间7项,二烧车间5项,竖炉车间3项),已全部完成整改。

三、设备运行方面:12月13日11:14受动力厂变电站越级跳闸,2#竖炉动力电断,造成两座竖炉同时停机,1#炉停机41分钟,2#竖炉停机51分钟。2#竖炉29日8:30-30日20:00停2130分钟处理结块。

四、降本增效完成情况:

(1)烧结矿:高碱矿本月成本834.52元/吨,成本超预算10.48元/吨,成本超257.68万元。其中铁料成本节省0.22元/吨;
工艺成本超10.70元/吨,熔剂超7.66元/吨,燃料超2.42元/吨;
制造费用结余0.26元/吨。铁料单耗870kg与预算持平。

(2)球团矿:本月球团矿成本1006.91元/吨,较预算结余4.52元/吨,总成本结余41.18万元。铁料成本结余4.00元/吨,工艺成本结余0.52元/吨,累计铁料单耗972kg,与预算持平。

五、1月份重点工作安排:

1月份,两节临近,气温达到年度最低,铁料出现冻块、混合料温度进一步降低,给两矿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本月烧结厂生产工作重点是抓好冬季安全生产,加强保温工作,在限产减排的生产形势下,细化生产组织,强化设备管理,最大限度提高产能,稳定两矿产质量。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严格执行日计划,确保完成产量任务。1月份生产计划,烧结矿产量计划246456吨,利用系数1.63t/㎡.h,两带烧车间计划各检修24小时。本月检修时间短,生产安排饱满,重点要强化设备日常检查维护,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克服环保限产减排的难点,强化生产操作,争取全面完成产量计划。球团矿产量计划91440吨,两座竖炉检修时间各24小时。两座竖炉针对矿粉质量差的现状,重点强化造球和炉上操作调整,稳定各部参数,保证炉况稳定,重点提高实物质量。

2、安全工作重点,做好冬季五防工作。做好各部工艺点位和风水气管路的保温日常维护,监护好各生产车间检修安全工作,认真落实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落实好安全整改。结合冬季易出现的厂内外安全事故做好员工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3、优化配比,保两矿质量稳定、促进高炉稳定顺行。结合生产实际,克服原料质量波动的困难。根据实际来料结合预算合理搭配料比,排除不确定因素干扰,稳定两矿质量。

降本增效总结篇2

采油作业区现有员工XXX名,其中党XXX名,下设X个党支部。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和严峻的经营形势,作业区党总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将D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员广泛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的目标,预计上半年将实现超产XXX吨,成本结余XXX万元,超交利润XXX万元。

一、凝聚思想共识,调动全员降本增效积极性

年初以来,持续低油价给油田上游企业带来了极大挑战,作业区领导班子在及时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作业区各项工作,达成了“创造利润是企业的本质”、“办法总比困难多”等思想共识,形成了以效益为中心,突出抓好八项管理难点,切实做好四篇文章的工作思路,采取主要领导带头讲、机关干部深入讲、多种渠道互动讲的模式,深入开展“四新”主题教育,通过讲清当前形势、找准存在劣势、分析自身优势,进一步明确基层工作的努力方向,将员工的思想高度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员工看到了稳油增产的潜力,增添了节约挖潜的动力,凝聚了降本增效的合力。

作业区党总支还积极探索管理自主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经营承包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从内涵上突出效益导向,将维护作业费、材料费等可控指标层层分解,以签订业绩合同的形式,明确基层站(队)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同时,调整经营指标在考核奖励中所占比重,加大增产创效奖励力度,给基层站(队)搭建了降本增效的“擂台”,形成了新常态下高效经营模式,进一步调动了全员增产创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发挥先锋作用,增强党员降本增效主动性

党员是基层工作的先锋力量,也是团结群众、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党总支积极探索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围绕作业区八项重点工作,结合厂“应对低油价,党员当先锋”活动,广泛开展“党员创三优”和“打造先锋示范站、创建党员示范岗、树立党员一面旗”系列活动,以党员干部带动全体员工,立足生产经营主战场,从自身做起,用点滴挖潜、修旧利废等方式积极投身降本增效重点工作。党总支以推进标准化党支部创建为契机,进一步细化量化党员考核评比方式,以自然站为单元,重新划分共产党员责任区,将责任区的成绩与党员量化考核成绩挂钩,并以党支部为单位,以对全体党员采取分项打分、定量考评、上墙公示、限时整改的方式,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总支以“提升管理对标挖潜、立足自身减项创效”为目标,对重点难点工作采取项目化推进、过程化控制的方式进行推进落实,成立了“高成本井控制”、“设备设施更新改造”等九个项目组,由党员干部担任负责人,通过月度跟踪、季度总结、集中讲评、网上通报,推动了各路工作的自觉主动开展。其中,“精细修旧利废,节约挖潜创效工程”、“细化‘三优’节电创效”等管理挖潜十大工程,以查找潜力点、把握制约点、突破关键点的方式,细化优化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内部潜力,1-5月,共实现降本增效XXX万元,增油XXX万吨。

三、营造节约氛围,培养员工降本增效自觉性

降本增效总结篇3

关键词:内需增长;
主要特点;
变动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消费加上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19.4%;
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
波动幅度达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二)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我国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
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
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1年。

(三)内需占gdp的比重很长时间稳定在98%以上,但2003年后有明显下降

1978~2007年,内需占我国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为98.4%,占据绝对地位。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1985年,为104%;
1997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同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2%提高到8.9%,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四)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2003年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

1978~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92%;
最高值在1985年,为166.4%;
最低值在1990年,为49.6%。总体上看,在2003年前,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内需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变动:内需增长较快时,贡献率也较高;
反之则较低。但2003年后,随着净出口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内需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贡献率却出现下降,从2003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80.3%,四年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7个百分点。2004—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2.7%,比改革开放30年的均值下降近10个百分点。

(五)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

1978—2007年,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平均为61.8%,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为38.2%;
消费对内需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62.1%,投资为37.9%。总体上看,消费占内需的比重逐步下降,投资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但又具有一定阶段性。1978~1982年,消费比重上升,投资比重下降,消费占内需的平均比重为65.2%,投资所占比重平均为34.8%。1983—1993年,消费比重下降,投资比重上升,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3.6%,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6.4%。1994~2000年,消费比重又逐年上升,投资比重逐年下降,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1.3%,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8.7%。进入新世纪后,消费比重再次下降,从2001年的62.7%下降到2007年的53.5%,年均比重为57.1%;
相应的,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7.3%上升到2007年的46.5%,年均比重为42.9%。同时,消费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逆周期”性:经济增速下降阶段,消费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速上升阶段则会下降。而投资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长的加速阶段,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长减速阶段则会下降。但2003年后,投资实际增速已开始下降,但消费却加快增长,并持续到2006年。

二、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一)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和波动幅度均高于gdp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1%,高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资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28.4%;
最低值是1981年,只有-0.8%,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惟一的一次负增长;
波动幅度达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增速波幅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二)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峰值为28.4%,谷值为-0.8%;
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峰值为24.7%,谷值为o.5%;
1994~2003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20.1%,谷值为4.4%。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增长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波动幅度降低,峰值逐周期下降,而谷值逐周期上升。三是与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步,峰值较gdp增速峰值晚一年出现。进入新世纪后,情况又有所变化,投资增速在2003年达到峰值,而gdp在外需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下,还继续保持增长,峰值在2007年才出现。

(三)投资率及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78~2007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最高值为43.2%(2004年),最低值为31.9%(1982年);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值为36.4%,最高值为80.9%(1989年),最低值为-4.3%(1981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波动周期与投资一致,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态势,2004—2007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7%和44%,比1979~1985年分别高8.4和12.1个百分点。二是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上升,在经济向下调整时期则下降。2003年后,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四)固定资本增长不仅是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后存货投资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
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2004~200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95.o%和40.6%,比1979~1985年分别上升12.9和12.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投资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投资所引起的。随着存货比重的下降,其对投资增长波动的影响也不断下降。1992年后,固定资本增速与投资增速基本同步,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五)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投资效率总体上不断下降

通常可用投资效果系数(又称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测度投资的宏观效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高;
反之,投资效果系数越小,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低。根据投资和gdp是按现价还是按不变价计算,可将投资效果系数分为名义投资效果系数和实际投资效果系数。由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剔除了价格影响,更能真实反映投资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下降态势,而且波动性也在降低。1979—1984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o.246,波动幅度为o.237;
1985~1992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o.238,波动幅度为0.259;
1993~2007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28,波动幅度为0.133。2000年以前,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变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投资效果系数提高;
经济增长放缓的阶段,投资效果系数也下降。但进入新世纪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波动明显放缓,基本都在0.22左右。

(六)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投资占gdp比重波动上升,从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
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从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
90年代中期后,随着居民购房的快速增长,居民投资额占gdp比重也呈上升势头,从1992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9.2%。2006~2007年基本延续这些趋势。

2005年,我国投资率比1992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投资贡献了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7.3%;
居民投资贡献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3%;
企业投资贡献了o.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4%。因此,政府投资增长、居民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消费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一)消费年均增长9.4%,低于gdp平均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9.4%,低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低于投资平均增速(11%)。消费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4年,达15.5%;
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2%;
波动幅度为13.3个百分点,略高于gdp增速波幅,大大低于投资增速波幅,说明消费增长的波动性较小。

(二)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没有gdp和投资那样明显。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消费增长可划分为三个周期:1979~1984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15.5%,谷值为8.8%;
1985~1992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4%,峰值为14.8%,谷值为2.2%;
1993~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7%,峰值为11.4%,谷值为6.1%。2006年后,消费增速开始回落,2007年增速为10.8%。

总体来看,消费增长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趋势,周期波动幅度逐步降低,峰值下降而谷值上升,周期也不断延长。1992年以前,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周期基本同步,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过若干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背离的年份。

(三)消费率自20世纪8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

1978—1981年,消费率从62.1%上升到67.1%,此后由于消费增速长时间低于投资增速,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2007年消费率为48.8%,较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后,消费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受消费率下降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波动下降的态势,2004—2007年基本在39%左右,较1979—1984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四)政府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大幅下降

从消费主体构成看,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
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3%~15%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
占gdp的比重总体也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后开始下降,2007年为26.4%。相反,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及cdp的比重在经历1978~1983年的上升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农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
占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需要关注的是,2000年后,政府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导致消费率的急速下降。这一现象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较大,衣食消费比重均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一是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农村居民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比城市居民高出6.8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有较大上升,但农村居民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动相反。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上升了5.04个百分点;
而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18.23%下降到2007年的17.80%,下降了o.43个百分点。

四、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合理范围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即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一方面,我国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需要大量投资,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另一方面,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约2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高约10个百分点;
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约3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有必要通过纵横向比较,来分析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合理范围。

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率会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程结束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稳定。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都没有降至60%以下,投资率也没有超过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在22%左右,消费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0%,消费率均值为80%;
中上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2%,消费率均值为75%;
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31%,消费率均值为66%;
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9%,消费率均值为75%。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资率一般都在30%以下。

降本增效总结篇4

[关键词] 营改增;
交通运输业;
财务绩效;
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营业税成为我国地方第一大税种。然而由于营业税是按营业额全额征税,存在“双重”重复征收的弊端。第一,营业税本身存在着重复征税。许多行业提供劳务的同时也会外购其他应税劳务。如果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则已纳税的营业额将会再次征收营业税,产生了重复征收的情况。第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重复征收。现在,交通运输行业和金融保险业,在购进货物、机器设备时,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不可以抵扣的,相应的税款只能计入成本,作为营业额的组成部分,进而造成重复征收增值税及营业税的后果。营业税的“双重”重复征收不仅阻碍了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机器设备、器具、运输工具等并且能够使用12个月以上的新购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就表示在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之后,其外购的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符合税法规定的项目均可以抵减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额。基于以上分析,相对于营改增之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的流转税税负水平降低,且变化是显著的。

假设2:营改增后流转税税负与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流转税税负越低,对公司财务绩效的促进效应越大;
反之,则降低公司财务绩效。

假设3:公司购进成本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与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比例越高,抵扣越充分,对公司财务绩效的促进效应越大。

假设4:公司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与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比例越高,抵扣越充分,对公司财务绩效的促进效应越大。

假设5:营改增后,公司税率的提高与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税率提高幅度越大,公司财务绩效水平降低幅度越大。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所需资料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http://gtarsc.eom/p/sq/)、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cn/)、深证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巨潮资讯网站(http://.cn/)、以及查阅上市公司年度报表手工收集整理得到。所有数据处理都是采用Excel以以及统计软件SPSS19.0完成的。

根据交通运输业的概念,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5种交通运输子行业,根据研究目的,为了保证数据有效性,消除异样样本对结论的影响,本文根据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如下筛选:

一是在证监会行业分类中,选取交通运输业试点的上市公司,剔除铁龙物流、大秦铁路、广深铁路等刚纳入试点的铁路运输企业,剔除*ST凤凰、*ST远洋、*ST中昌等被进行特殊处理(ST)的交通运输企业;
二是剔除亚通股份、招商轮船、华北高速、申通地铁、欧浦钢网、澳洋顺昌等财务数据不全的交通运输企业;
三是剔除数据交易不连续的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

本文的研究是针对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展开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筛选后取得沪深两市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样本公司,采用这些上市公司2012年―2014年3年的数据,共计46个样本数据。

(三)研究设计

1.变量选择及解释

2.模型的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中的假设,根据相关原理设计以下模型。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SPSS19.0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012-2014年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别如下表2、表3、表4所示。

从上述表中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2012-2014年度46个交通运输业样本公司各个变量的总体统计情况。

首先,营改增后,试点上市公司的流转税实际税率从2012-2014年的极大值分别为0.202598、0.176360以及0.166813,从整体上看呈递减趋势。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计税基础下,营改增后有的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的流转税税负水平下降,即营改增降低了企业流转税的税负。而试点上市公司流转税实际税率从2012-2014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01967640、0.03379320和0.02330593,说明大部分企业在实行营改增后企业流转税的税负存在“不降反增”的现象。同时该变量2012-2014年的标准差分别是0.087079289、0.036722427和0.039614941。可以看出标准差较小,说明波动性较小。

其次,从生产成本抵扣效应方面来看,试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总营业成本比例从2012-2014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75794400、0.75193248和0.74727483。同时该变量的标准差从2012-2014年分别为0.158889277、0.155777990和0.193439445。标准差较小,波动性较小。该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试点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能够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最后,从固定资产抵扣效应方面来看,经营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从2012-2014年平均值分别为0.45953646、0.43615232和0.35797360。从整体上看呈下降趋势。同时该变量极小值从2012-2014年分别为-9.701342、-3.410956和-8.220398。该统计结果表明由于实施营改增后没有刺激试点企业大量购进固定资产以获取进项税额抵扣,相反部分企业固定资产还存在负增长的情况,从而导致经营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呈下降趋势。另外该变量的标准差较大,从2012-2014年分别为2.017317944、0.743487950和1.534961798。说明波动性较大,即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差异较大。

2.相关指数分析

下表5是基于回归模型得出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Pearson相关指数。从表中可以看出:ROE与CTR的相关系数为-0.235**,即在营改增后企业整体流转税税负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试点企业营改增流转税税负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营改增对试点企业的财务绩效起到促进的作用,该结论验证了假设2。ROE与MIR的相关系数为0.174*,即在营改增后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总营业成本比例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试点企业原料等生产成本的抵扣效应与企业财务绩效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ROE与IFAR相关系数为0.042,说明两者之间正相关。ROE与RATE的相关系数为-0.227**,即税率的提高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营改增税率的提高对企业财务绩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降低了企业的财务绩效,且税率提高幅度越大,财务绩效水平降低水多,验证了假设5。ROE与DITR的相关系数为0.017,说明两者相关。

3.全部样本回归分析

本文将样本企业按2012-2014年的顺序全部进行回归,具体回归结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从表6、表7以及表8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营改增后企业流转税税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试点企业营改增流转税实际税率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流转税税负水平与企业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2012-2014年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系数分别是-0.849948、-0.718493和-0.697241,即验证了假设2。同时根据表2、表3和表4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即流转税实际税率2012-2014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02610926、0.02547252和0.02269841,以及表6、表7和表8的回归结果即试点企业营改增流转税实际税率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知,营改增后2012―2014年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的流转税税负水平逐年降低,并且税负水平变化是显著的,验证了假设1。

在外购原材料和服务等抵扣效应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试点企业外购原材料和服务等抵扣效应与企业财务绩效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营改增后,2012-2014年试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每提高1%,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分别为28.9553%、24.0988%和23.8213%,即验证了假设3。

在固定资产投资抵扣效应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根据以上回归结果,营改增后固定资产的投资抵扣效应与企业财务绩效不存在相关性。即假设4不成立。分析原因主要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特别是大型的固定资产,初期资金投入高,回报期长,公司通常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周详的考察和分析,不会因为营改增的抵扣效应,而在营改增后大量购进固定资产以获取进项税额的抵扣;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试点上市公司总体样本回归的显示结果,营改增流转税率与交通运输业试点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在流转税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营改增总体上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营改增后,试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占总营业成本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生产成本抵扣效应对企业财务绩效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经营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假设4不成立。

为进一步促进营改增的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更新现有固定设备提高企业业务技术水平。第一,购置固定资产和原材料时要取得专用发票并且单独核算。第二,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购置时期。有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选择固定资产购置时点。第三,固定资产购置时供应商选择中考虑增值税问题。固定资产购置中供应商的选择主要是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选择的问题。

二是将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专营企业。通过这样使企业附属部门的主营业务和从属业务分离开来。其中如果外包企业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对于外包部分的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作为增加可抵扣进项税的一种方式,在没有外包的情况下,人力成本支出是不能按照一定的税率进行抵扣的,因此是企业一项不可抵扣的成本。

三是合理定价转移税负。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营改增后,一方面通过适当的价格战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而后迅速抢占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产品灵活合理地定价,既可以让企业转移一部分税负,又可以让其从容应对营改增政策的变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李娟.营改增对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65

[2]王董聪,徐潇鹤,文福生.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税负及业绩的影响[J].税务研究,2014(5):08-12

[3]叶卫华.关于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5(2):79-80

[4]蒋明琳,舒辉,林晓伟.营改增对交运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5(3):68-77

[5]刘莉.对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贸,2015(1):85-86

[6]王如燕,吴丽梅,邬展霞,吴蔚.对交通运输行业“营改增”试点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4(4):57-62

降本增效总结篇5

关键词:能源消耗强度;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一、引言

以上研究均以国家总体能源强度变化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能源消耗的地区差异问题。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差异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工业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从国家总体角度的研究结果并不一定与地区实际相吻合。如果不分条件、不考虑地区差异,全部照搬一个模式,势必会影响中国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二、能源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

(一)地区划分方法的选择

(二)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1、能源消耗强度(EL i,t )。定义Ei为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总量,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则;
EL i,t =ENG i,t /GDR i,t ,i表示省份,t表示时期(以下同)。全国能源消耗强度就是30个省区能源消费总量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之比。

2、 经济 发展 水平(Pergdp i,t )。以地区人均GDP表示,i省份t时期的人均GDP可以表示为:Pergdp i,t =GDR i,t /POPi,t。POPi,t为i地区t时期的年末人口总数。

3、 工业 化水平(IND i,t )。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即:IND i,t =IND i,t /GDR i,t INCR i,t 表示i省份t时期的工业增加值。预期工业化水平与能源消耗强度同向变动,但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对能源消费的需求有可能不同。

4、产业结构(CY i,t )。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即:CY i,t =INC i,t /GDP i,t ,INC i,t ,表示i省份t时期的产业增加值。预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与能源消耗强度成反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与能源消耗强度成正比。

5、制度因素(SYS i,t )。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表示,即:SYS i,t =GY i,t /GD i,t ,GY i,t 表示i省份t时期的国有工业总产值。可以假定:国有工业比重大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强度大,这一假定是否成立还有待于计量检验。

6、政府影响力(GOV i,t )。用地区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即:GOV i,t =FINA i,t /GDP i,t ,FIN i,t 表示i省份t时期财政支出总额。理论上推测政府干预对提高能源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二)计量模型选择及设定

本文建立的模型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Pool date)。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有三种:聚合最小二乘回归(Pool OLS)、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对于截面单位较多而时期较短的样本数据,本文假定在同一地区内所分析各因素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大体相同,地区能耗强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截面单元的不同个体之间,因此对各地区建立面板数据的不变参数模型。在具体模型的选择上,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特点及具体数据特征来判断。如果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个体差异,则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模型,如果分析样本本身的个体差异,则可以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应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所设定模型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基本计量模型可设定为:

EI=f(Pergdp,IND,CY,SYS,GOV)+μ (1)

(1)式中,EI和Pergdp取 自然 对数,其余变量均采取原始形式,则模型(1)可变化为:

(三)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经济含义

由于本文所建立的是多变量的截面回归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影响,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法(SUR)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见表1。

1、能源消耗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但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能源强度降低的影响明显超过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 现代 化的节能设备会被逐渐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效应”的产生,我国万元产值能耗随人均GDP增长呈幂指数衰减,同一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会相应下降(高振宇,王益,2006;
韩亚芬,孙根年,2008),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都会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产生积极的作用。

2、工业化水平对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影响方向不同,影响差别显著。东部地区能源强度与工业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中、西部地区能源强度与工业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的结果基本一致。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这些地区随着经济结构转换和结构优化,能耗强度也会相应下降;
而中、西部大部分省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强度难以降低;
基于中、西部地区独有的资源优势,近年来一些高耗能产业(如电解铝、化工、水泥等)逐渐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中、西部地区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其能耗强度不降反升。

3、产业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会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会抑制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根据能源效率的分解方法,总能源效率变化取决于两种效应: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东部地区由于能源利用的高效和结构优化配置,使得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能源消耗总量被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效应所抵消,能源消耗强度随之降低。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会提高能源强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地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方面得到解释,即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结构调整缓慢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产生阻碍作用。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三大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力度由东向西依次减弱。第三产业主要以附加值高、低能耗的服务业为主,从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结构效应总为正,总是能促进能源强度的降低。但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低,因而其能源强度降低的幅度总是小于东部地区。

4、制度因素对三个地区能源强度影响方向相同,影响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与我们的直观推测相反。表明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上,国有工业并不一定会对能源强度降低形成阻碍。目前,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虽不同步,但市场化进程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经济活动的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从而显示出更优的制度质量。而良好的制度质量,完善的 金融 法律 法规都会对 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提高能源效率。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国有、非国有之分,而在于一个地区优越的制度环境。事实上,很多规模较小的非国有企业由于资本、资金匮乏,技术设备以及技术改造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其能源利用效率也明显低于国有企业,这一点和董利(2008)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猜想:在考虑资本、劳动投入的同时,如果考虑能源投入品的产出效率,国有经济成分并不一定无效。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予以验证。

5、政府影响力一以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表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程度。政府干预力由西向东依次减弱,即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越大,能源利用效率越低。政府干预在能源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能源价格,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一是产出效应,二是替代效应。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二者都会使能源强度下降。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对能源问题的改革已初见成效,但能源市场体系仍不健全,能源价格无法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经济增长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成本为代价,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产出效应和替代效应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尤其在能源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四、结论及启示

参考 文献 :

[3]顺巧生,成金华,王华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4):30—37。

[4]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46—57。

[5]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7):74—81。

降本增效总结篇6

一、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符合内在经济规律

(一)要素结构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

1、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

劳动力投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劳动力数量、劳动时间、就业参与率等因素决定了实际可就业劳动力总规模。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以及人口总量峰值的即将到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峰值,2011年起这一比例开始下降,2015年已降至66.3%。自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不断减少,到2015年减少至9.11亿人,2012―2015年累计减少了超过1000万人。

另一方面,受总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深化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劳动投入中就业人数下降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单位劳动力劳动时间变化的影响。我国劳动时间总体上也呈减少态势:一是目前我国就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总体上比较高。2010年,欧盟和美国的就业人员年平均周工作时间大约为38小时,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员年平均周工作时间大约为46小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也将稳步提升,从而导致我国就业人员劳动时间趋于减少。二是教育层次提高将降低劳动时间。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周工作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以初中学历的就业人员劳动强度最高。目前我国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还在不断上升,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平均劳动强度。三是劳动参与率呈下降态势。虽然我国仍然是世界上劳动参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在广大国民对其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参与率呈减少态势。

总体来看,我国劳动力投入规模呈现减少趋势,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由正转负,将会直接下拉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2、储蓄率回落导致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

一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导致储蓄率下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逐步回升,到2015年末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也就是说我国创造财富的人群在减少,而需要抚养的人群在增加,这会导致每年创造的财富更多消费掉,而不是积累起来,因而国民储蓄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相应降低居民谨慎动机。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这会减轻居民后顾之忧,降低居民储蓄动机。三是要素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储蓄率。长期以来低工资、低利率、低资源产品价格、低环保成本带来的“低价工业化”现象逐步消失,要素价格加快改革步伐降低企业储蓄和投资倾向,企业储蓄率降低。2010年,我国储蓄率达到50.9%的峰值后出现了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到48.8%。总体来看,国民储蓄率降低必然导致投资率相应下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减弱。

3、全要素生产率内部结构出现较大变化

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要素效率的变化情况,各种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升有降。(1)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有所减弱。现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要求。目前,资金、土地等要素价格仍然扭曲,难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国企管理体制僵化,国有资本投资效率较低;
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严重制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累积的各种体制机制矛盾增多,改革进展相对缓慢,释放的制度红利在减弱。(2)劳动力转移效应降低。随着农产品和工业品、服务品相对价格的调整和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不断减少,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趋于缩小。(3)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中低端技术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引进中高端技术难度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明显下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仍处于酝酿期,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难度明显加大。(4)人力资本在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国明显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明显增加,人力资本在逐步提升。(5)技术进步对效率的贡献稳中有升。近年来中国研发(R&D)投入稳步增加,2014年R&D占GDP比首次超过2%,标志着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4、环境约束因素加大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当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容纳、净化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后,必须人为的恢复环境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从而占用了大量劳动、资本,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经济增长减速。

(二)经济总量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总规模的不断增加,经济增速呈边际递减特征。从经济总量来看,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4万亿美元,增量超过8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015年中国GDP增量规模也超过5000亿美元。一般而言,一国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经济规模增大而边际经济增速会递减。

(三)产业结构变化因素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而工业比重不断下降。2012年起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50.5%,而第二产业占比降至40.5%。相对而言,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单位劳动产出率和边际资本产出率要比第二产业低。当效率较低的部分产业比重增加,而效率较高的部分产业比重下降时,将会导致总产出的增速放慢。因此,服务业占比提高会导致整体经济的增速降低。

因此,从要素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方面看,中国经济逐步转向中高速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不仅中国国内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要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而且国际社会也要认识和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在高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仍然具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一)我国储蓄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目前,虽然我国国民储蓄率已过高峰值,但是国民储蓄率仍然高达46%左右,仍显著高于大多数国家的平均水平。先行工业化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储蓄率一般会回落至20%左右。当前,我国不仅储蓄率较高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而且具有广阔的投资需求空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高铁和城际之间高铁、城市地下管网和地铁、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消费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投资,此外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环保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也需要大规模投资。因此,我国仍然具有丰富的资金来源和广阔的投资空间,由此使得资本积累仍然可以发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二)较大的地区发展差距带来产业梯度转移效应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东部的北上广深等地区高楼大厦林立,人均地区GDP早就超过世行划分的高收入的标准,而且服务业比重在70%左右,也属于后工业化的状态。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还非常落后,中西部地区在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部地区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部分电子、服装等产业,逐步转移到重庆、成都、郑州等地区,有力地推动了上述地区的经济增长。我国是一个城乡之间和区域经济之间差距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就会使得城市和沿海地区有可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得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效应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阶段一个权重极高、综合性极强、产业间关联效应最为明显、要素资源最为集中集聚发挥作用的城镇化,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几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最为重要的动力。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9.9%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国民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当前,仅仅完成现有城市常住人口的市民化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会使得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并且促进消费,也会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最终将会为提高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四)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先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速的时期具有两大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人均GDP已经跨入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另一个是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国际对比发现,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7924美元,仅相当于目前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线――人均GDP12736美元的62%,与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尚有较大差距。2015年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2%,是世界人均GDP的79.5%。再从城镇化水平来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距离城镇化基本稳定下来还有约15个百分点的空间。因此,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国际对比来看,中国经济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依然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

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潜在增长率水平逐步放缓的过程中,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在反复震荡中努力寻找经济增长新的平台期。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阶梯式L型增长态势,总体稳定并趋向于潜在增长水平,但短期内也会出现波动和反复。

三、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结构性、体制机制性矛盾。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十分艰巨,房地产库存压力较大,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不断积累,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战略上看,结构改革推进非一日之功,要打持久战,从战术上坚持以问题导向打好五大歼灭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

(一)供给学派起源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思想传承于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供给学派并没有完整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适应西方经济滞胀的背景而产生的。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及必要性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最终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为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二是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三是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相吻合。四是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误解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供给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张主要是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促创新。然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国情、面临的发展任务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当时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只能借鉴,绝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

二是加强供给侧改革,需求管理过时了,甚至要紧缩需求。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理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当前,我国只有保持经济适度稳定增长,才能为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一旦经济过快下滑,就业等社会矛盾凸显,那么就难以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

三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新生事物。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上都是从供给侧考虑,无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此次全面深化改革,均是从供给端出发,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四是供给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此次供给侧结构改革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而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往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降本增效总结篇7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服务

我国的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有效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增加医疗和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标准不统一

虽然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阶段,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基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及待遇不统一,致使城市务工人员或者城郊结合的居民出现重复参保或有选择地参保等现象出现。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使得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2、门诊费用增长过快

有数据表明,200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相对于1990年增长了6.81%,2005年增长至10.43%,到了201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则上涨到15.03%,且2011年国务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费用不足1/3。由此可见,我国门诊费用增长过快,但居民医疗保险却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虽然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有关于报销大病费用的相关政策,但关于门诊的医疗保障服务还是不够完善。

3、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

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费用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都是造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进行改革与推进,使得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逐年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医疗负担的风险。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却逐渐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平衡运行也因此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

1、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门诊统筹制度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本次研究选用了“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与“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进行对比。参加两组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年龄均在32―49岁,文化背景、月收入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参加“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在身体健康方面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研究实验进行两周,两周后对比两组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住院率、自我医疗率与未就诊率。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下降了16.13%,自我医疗率增加了13.11%;“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增长了12.19%。

(3)关于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门诊统筹制度明显降低了居民的门诊就诊率,家庭人均收入升高,其门诊就诊率也会得到相应的升高。自我健康评价差的居民,其门诊就诊率就越高。患有慢性疾病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低于没有患病的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门诊统筹制度实施两周之后,自我医疗率明显上升,并随着家庭收入额增加而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门诊统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门诊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慢性疾病患者去医院的就诊率;有效降低了居民的自我治疗率,增加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门诊统筹制度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居民的疾病负担,实现了让每位居民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2、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随机选取某市城镇医疗保险数据库2009―2012年10%的样本进行研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诊日期、疾病诊断、住院总费用、统筹支付、大病医保支付、自费支付。因大病医保从2011年实施了自费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得到提高,故而将2009―2010年前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2011年―2012年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患者个人自费支付的费用下降了19.83%,个人支付费用在住院总费用的占比下降了2.82%,灾难性医疗支付费用降低了41.23%。

(3)关于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大病医保政策明显地降低了患者住院的自费支付,其主要原因是:大病医保中增加自费补充医疗保险,从而使得大病补充报销可以高达50%,降低了患者的自费费用,实现了患者“看得起病”的目标。但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大病医保又降低了患者自费支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尽量避免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大病医保政策实施后,退休人员的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的比例增加了,离退休人员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比例也有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病医保自费补充的政策会引导退休人员或离退休人员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世界银行发展部门专家Adam Wagstaff曾研究我国西部新农合医疗实施的效果,发现“按服务付费”与“大病统筹”等制度有助于增长主张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因为大病医保政策中的多种支付方式,促使一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以提高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大病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医院不得不改进自身的医疗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的住院费用。大病医保政策不仅保证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院的自我发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率。

3、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分析某市住院总人次前80%的医疗结构,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次均自费支付进行结算,随后比较自费支付费用比例的变化。

(2)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法下,次均住院费用与使用医保支付费用增加明显,但总额费用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普遍是三级医院。针对一些特殊疾病,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式下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和使用医保支付费用的情况有所下降,但结果并不明显,二级医院的次均医保费用支付明显是高于三级医院的。从整体上看,使用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的患者住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6%,三级医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4%。

(3)关于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精细化总额控制(即住院总额与次均住院总费用)、增幅管理结算办法有助于医疗结构提高对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通过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可以看出,二级医疗机构的次均医保支付费用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的挂床现象也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主要原因为一些二级医疗结构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后,导致了一些不必要住院的现象存在。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对二级医疗机构。推行对特殊病种实行精细化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办法,提高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相关部门应该探索出符合住院服务的支付方法,优化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建议

1、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当前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而造成我国城乡医疗体系不完善。无论是医疗资金的统筹管理还是医疗保险的待遇及相关管理制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导致重复参保或有选择性参保的现象出现。要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的有机统一,建立起符合实际、统筹城乡、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大程度惠及参保居民。

2、推进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

门诊部门作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造成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门诊服务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民就会更多的选择住院来治疗,从而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间接加重了我国看病难的情况,也增加了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风险。医保部门应重视门诊统筹制度,完善并推行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提升门诊对小病的治疗率,优化我国医疗体系,提升门诊医疗医院的使用率。

四、结论

结合我国居民当前看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善,才能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在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国家也要重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增加卫生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协作,降低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有效地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医疗制度最初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看病难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许海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7).

[2] 潘杰、雷晓燕、刘国恩:医疗保险促进健康吗?──基于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3,4(12).

[3] 毛阿燕:近二十年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患者的实际影响:患者就诊实际报销比例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0(24).

降本增效总结篇8

[关键词] 固定资产;
ICOR;
效率;
TFP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980年仅有67.93亿元,到2010年增长为5766.70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84.89倍,可见在短短的31年间,山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在此期间,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贡献率等方面。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TFP)对GDP的贡献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大多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或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并对资本存量K值进行估算,得出TFP及其增长率、各要素及TFP贡献度等来分析其对国家、地区或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就促进山东省GDP增长其中的二大因素,即“硬实力”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和“软实力”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以得到这两种方式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山东省固定资产产业投资与效率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的现状

根据1999-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少,并且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1999-201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9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2.3%;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一直较大,并由1999年的44%上升到2005年的63%,后经过少许下降后回升,截至到2010年所占比重仍为48%;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最大,但投资趋势与第二产业正好相反,起初由1999年的52%下降到2005年的34%,后期又出现小幅度上升,截至2010年所占比重上升为49%。1991-2010年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见图1所示。总体而言,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且投资额增长缓慢。

(二)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本文采用ICOR即增量资本产出率来衡量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ICOR=K/GDP,其中K为资本增量,GDP为总产出增量。本文研究对象为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增量即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额F,公式改写为ICOR=F/GDP,即当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总产出所需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增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降低(增大)。另外,当ICOR提高时,固定资本平均产出率将下降,固定资本的总体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反之,若ICOR降低固定资本投资额减少,也就是说投资效率提高了。

表1是根据山东1999-2010年统计年鉴对全省三次产业的ICOR测算。依据我国正常年份1.5-3的指标经验值区间分析可得:1999年到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ICOR值在2.50-4.38之间波动,则全省固定资产是投资效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ICOR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三)TFP分析

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因此,本省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下面测算山东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即技术进步的指标,从另一方面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

1.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如方程式(1)所示。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对山东省的TFP增长率和贡献度进行测算。

三、结论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计算了1980-2010年间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度以及固定资本、劳动贡献度。其中,固定资本平均贡献度和TFP平均贡献度较高,劳动平均贡献度较低。

由此可知山东省经济增长主要靠“硬实力”固定资本投资和“软实力”TFP拉动,并且固定资本投资拉动比TFP拉动要大,但固定资本投资三次产业效率较低,这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因此,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良性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立成,牛勇平.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9).

[2]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省区物质资本存量的重估:1978—2007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

[3]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4]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5]刘竹蓉.基于产业结构的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降本增效总结篇9

【关键词】能力分析 文具行业 财务指标

一、财务效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表1 偿债能力指标

晨光文具流动比率逐年增长,当期指标3.05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25,该指标表示本公司的偿付能力正在增强,其短期流动风险较小;当前流动比率3.05达到2:1以上,并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89,存货占流动资产33%小比例,说明本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处于行业上游。2015年速冻比率3.06%高于2014年1.89%,各年差异分别为1.17%、0.09%,相互间差异增加。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晨光文具的速动比率逐年增长,在2013~2014年速动比率低于1,2015年速动比率超过1这一重大变化,代表该企业的直接支付能力显著提高,进而可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为了体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这一指标进行分析。晨光文具当前资产负债比率23.1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6.12,说明本公司经营风险较低;当前资产负债比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7.12,说明本公司的营业风险处于该行业的下游水平,且该指标在呈下降趋势,指标越小,说明企业的债务负担越轻。产权比率通过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之比,来反映企业的债务与偿债之间的相对关系。2013~2015年间,产权比率逐年降低,表明晨光文具长期偿债能力较强,债权人能够得到保障。

(二)运营能力分析

表2 运营能力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可以视为以资产流动性能的角度,去反映总资产的利用效率。根据表2可知,1.61%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80%;目前总资产周转率1.61%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74%,晨光文具2015年总资产周转率与2014年的差异在0.38次,而且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增加,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却在大幅下降,使得总资产周转率1.61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80,表明晨光文具公司的整体资产的营运能力在行业下游部门。晨光文具2015年流动资产周转率2.66%相较2014年4.11%呈下降趋势,该指标越小,表明本企业周转速度越慢,营运效率越低。晨光文具2015年固定资产周转率5.55%低于2014年5.88%,说明本公司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正在下降。该指标是决定了产品产量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高生产设备利用效率,同时应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从而增加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从表2中可得,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之比,可以从中看出企业存货的周转速率。2015年晨光文具存货周转率较上年相比减少0.20%,反映出企业存货积压,有产品滞销的情况,运营效率降低。另一方面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率49.09%低于2014年55.83%,应收账款周转率差异6.74%,此项数据在降低,它说明晨光文具收款速度减慢,资产流动性降低。

(三)盈利能力分析

表3 盈利能力指标

1.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所有者通过投入资本经营而取得利润能力的基本指标。晨光文具当前净资产收益率21.44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9.51,说明本公司相较前几年度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根据表3可知,晨光文具净资产收益率各年相继降低3.44%、10.39%,主要是由于总资产报酬率降低引起的。

2.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利用总资产报酬率的变化来分析企业通过经营资产而创造更多利润的能力。根据表3可得出结论,晨光文具的总资产报酬率逐年下降,表明企业自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低,带来的利润薄弱。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之一就是总资产周转率,从上部分可知本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偏低,企业资产的营运效果不佳,从而直接反映在经营资产报酬率上。

3.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从表3可看出,晨光文具2015年营业利润率、营业净利率和营业毛利率相较2014年都有小幅度提高,分别提高了0.31%、0.03%、0.89%。以上这些指标显示本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处于略有增长的稳定发展阶段,企业竞争力提升。另外成本费用率在2013~2015年间降低,表明每消耗1元成本及费用,能够实现的利润创造减少,劳动耗费的效益减低。

(四)发展能力分析

表4 发展能力指标

净利润增长率的主要用途是分析利润增长的能力,以此反映企业绩效的综合结果。从表4中可知,2015年晨光文具的净利润增长率24.47%与2014年21.13%相较增加很多,且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3.31%,这说明本企业收益增长得越多。另外还需分析营业利润增长率指标,根据表4可知,2015年营业利润增长率有大幅度提升,这一现象表明企业本期营业利润增加,企业利润成长性良好。

结合营业收入增长率来分析企业在销售方面的发展能力,从表中可得2015年晨光文具的营业收入增长率23.19%与2014年相比在降低,且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5.46%。这说明企业营业收入减少,销售情况变差。进一步分析可知,晨光文具2013~2015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低于同期总资产增长率,显出其销售增长带来的利益不佳,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销售的可持续发展。

从表4可知,晨光文具总资产增长率在2015年度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与2014年差异30.7%,但扩展企业资产规模并没有带动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反而使其降低,说明企业销售增长的效益较低。一般认为,只有在企业利润、销售收入的增长超过资产规模的增长,才能给企业的发展打下稳健有效的重要基础支撑。

二、财务报表趋势分析

(一)利润表趋势分析

结合净利润变动情况来看,2011~2015年分别为13亿元、23亿元、28亿元、33亿元、41亿元,晨光文具经营业绩发展良好,呈逐年上升趋势,实现了连续五年的持续增长,2015年营业收入是2011年的2.5倍,净利润是2011年的3.2倍,平均每年都保持25%左右的快速增长,且增速上下幅度不大,属于稳定增长型。

观察晨光文具利润总额,2011~2015年其利润总额分别为16亿元、27亿元、33亿元、40亿元、49亿元,从面额上看该企业利润总额逐年上涨。单方面来看营业成本在近三年涨幅较大,营业收入虽也呈上涨趋势,但营业收入的增幅始终低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主要原因是晨光生活馆以及晨光科技线上线下的扩展业务,实现了企业新兴业务的增长点。在观察其投资收益在2015年取得重大收获,财务费用也在大幅下降,营业外收入也超过营业外支出。

从营业利润变动趋势看,晨光文具营业利润呈增长趋势,其增长幅度虽然在2011~2014年巨幅减少后,在2014~2015年度又有回升。其中,营业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21%,比上年度的11.96%增加了0.25%。从营业利润结构看,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增加导致其结果。另外,投资收益的增加也有一定影响。

(二)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

结合资产负债表来分析,2011~2015年资产总计情况:2011年77亿元,2012年95亿元,2013年130亿元,2014年175亿元,2015年290亿元。从晨光文具总资产的变动趋势来看,该企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张,涨幅分别为22.99%、37.06%、34.06%、65.64%,企业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应收账款2011年7亿元,2012年3亿元,2013年5亿元,2014年6亿元,2015年10亿元。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小,没有随着企业总资产的增加而膨胀,可以说明晨光文具的管理能力很强,经营风险小。流动负债2011年26亿元,2012年25亿元,2013年35亿元,2014年45亿元,2015年64亿元;非流动负债2011年0.4亿元,2012年0.7亿元,2013年2亿元,2014年2亿元,2015年3亿元;股东权益2011年50亿元,2012年69亿元,2013年93亿元,2014年128亿元,2015年223亿元。从各类资金的变动趋势来看,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逐年增长,带动负债增长。同时,晨光文具的所有者权益也在迅速增加,公司的自我积累能力和财务实力不断增强。

三、同行行业分析

图1 同行业各指标

从图1中可知,晨光文具的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在同行业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盈利能力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存货周转率、营业毛利率、净利润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较高的盈利能力。晨光企业发展到今天一直是同行业的龙头领导者,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扩展新兴业务的同时,保持优质的产品、提高产能,积极开发新创意,投入研究新材料、新设备,在市场中不断检验尝试,引领文具行业的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四、分析总结

文具行业是我国消费者接触面最大的轻工业行业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国内文具市场有着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而晨光文具是本行业的领头军,在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下,带来了更多的创意价值与优质服务。国家又相继出台支持文具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为晨光文具扩大资产规模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站稳脚跟,本企业正在由过去的数量增长优势转向质量效益优势,对资产进行整合和结构调整。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知,晨光文具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影响到了资产运用效率。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然而晨光文具应收账款未及时收回情况影响债务的偿还,从而影响到公司盈利的实现。晨光文具需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计划,积极面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在持续进行市场拓展和品类延伸的同时,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各地开发新业务模式――晨光生活馆和办公直销等,加快文具行业的转型发展,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劳动效率等为目标,保持稳定向上、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茜,章易.我国文具业发展纵览.

[2]刘章胜.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降本增效总结篇10

一、近年来工业发展的能源消耗及变化趋势

相对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工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比重更大。自1980年以来,工业能源消费占全部产业的比重一直在70%①左右,所以工业能源消耗问题更值得关注。同时,工业能源消耗也处在阶段性变化中,发达国家工业能源消耗水平的比较低,是在长期历史时期逐步下降而来的。因此,也应深入分析我国工业能源消耗的变化趋势。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总体水平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一直保持增长,同时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一直稳步下降。2010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量为231101.8万吨标准煤,比1980年增长了近5倍。工业能源消耗强度②由1980年的19.3降低到2010年的1.79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年均降低2.3%,高于全球工业能源强度下降速度(1.7%)。具体来看,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呈现一定的波动性。1980―1985年缓慢下降,1985―1990年快速上升,1990―1995年快速下降,1995―2010年持续下降。这种变动性与工业发展增速、结构及技术进步状况具有很大的关系。总之,尽管随着工业能源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但由于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我国工业能源消耗仍保持总体增长态势,工业能源消耗压力并未显著放缓。

(二)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工业发展评价水平相比,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比较大。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为1.757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205吨标准煤/万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差距更是巨大。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分别是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2.6、1.5、2.7和1.6倍。与日本历史时期的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相比,我国2011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高于1985年日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189吨标准煤/万元),稍低于1970年日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989吨标准煤/万元)。 综合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是与工业结构的差异有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重化工比重较高,尤其是一些粗放型的采掘工业在我国工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行业一般能源消耗都比较大。而发达国家高技术、知识型密集工业比重大,这些行业能源消耗都比较小。尽管我国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比重也在一直不断提升,但由于多数属于加工贸易型,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资源能源消耗仍比较大。二是与工业技术水平差异有关。我国属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较低,工业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而不是像发达国家由创新驱动的。

另外,从钢铁、水泥、石化、造纸等高耗能行业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也比较大。2011年,我国钢可比能耗为675千克标准煤/吨,高于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国1990年水平。水泥综合能耗138千克标准煤/吨,仍高于日本1990年水平。乙烯综合能耗为895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同期世界先进水平42%,与1990年世界先进水平大致相同。合成氨综合能耗(大型装置)为1568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同期美国水平的58%,与其1990年水平大致相同。2010年我国纸和纸板综合能耗为1080千克标准煤/吨,为日本同期的将近2倍,比其1990年的综合能耗还要高近0.5倍。我国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居高不下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品产出投入的要素较多。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从提高技术水平入手,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约束压力。

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强度是衡量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的重要指标,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但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了解影响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能耗降低策略。

(一)技术升级是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本文借鉴已有的分解方法,以工业各行业为基础,将工业能源消费量完全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总体而言,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归因于技术效应,贡献率都超过了70%。结构变动在不同的时段内,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作用方向和大小都不一。在1985―1995年、1995―2004年和2008―2011年等三个时段内,结构变动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都起着节约能源效应。而在2004―2008年,则起着增长能源消耗效应。这一时期,能源消耗强度比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迅速,在工业行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进而导致工业结构更加趋向“重型化”,增加了工业能源消耗。规模增长一直对工业能源消耗起着增加能耗的作用,这也表明通过规模增长节约我国工业能源消耗的效应一直未能显现。

(二)高耗能行业是影响我国工业发展能源约束的重要因素

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巨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采矿等行业的能耗强度显著高于其它行业。1985年、1995年、2004年和2008年四个年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位居各部门之首;
2011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为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同时,这7个高耗能行业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比较高,在所有年份比重都在65%左右。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率提升对降低整个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在2004―2008年这一时期,正是这些高耗能行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效应,阻碍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

三、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约束日趋增强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仍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工业能源效率等一些关键指标,目前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低下,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当前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水平,参考发达国家及世界工业能耗水平,进行一般情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发展能源约束将日趋增强。

首先,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到2020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从能耗看,按2010年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及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强度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应至少减少能耗总量44亿吨标准煤。其次,工业能源消耗的约束趋势更加强化,工业碳排放压力加大。其一,若以2010年我国工业能耗强度为标准,2020年工业能耗总量698771万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33.1%,比2010年占比提高21.9个百分点。另外从工业能源消耗增量来看,2020年工业消费新增467669万吨标准煤,远超出2020年世界能源生产的新增量⑤。这也表明在此背景下,世界所有能源生产量难以支撑我国工业发展需求,目前的工业能源消耗方式根本行不通。其二,若以2010年日本工业能耗为标准,2020年工业能耗总量258804万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2.3%,比2010年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另外从工业能源消耗增量来看,2020年工业消费新增27702万吨标准煤,低于2020年世界能源生产新增量。这则要求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否则在短期内很难能达到日本能耗标准。即使能够达到先进标准,我国工业发展也将增加27702万吨标煤产生的碳排放,这将为实现我国2020年碳排放承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四、政策措施建议

未来,我国工业发展效率将会进一步得以大幅提升,但由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长态势仍未缓解,峰值尚未出现,未来工业能源约束将会继续增强。为此,需要采取综合手段,降低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强度,减轻能源约束压力。

(一)加快能源利用技术创新

与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能源效率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表明我国在工业能源利用技术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未来应加快工业能源利用技术创新,促进能源效率提升。一是加大能源利用技术科研投入强度,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突破制约能源利用技术的重大关键制约技术,尽快实现能源利用核心技术创新。同时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提高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重点加大对煤炭利用技术的提升。鉴于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难以改变,还应重点加强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创新,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有效途径。一是重点促进高耗能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努力发展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二是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加快提升生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价值链提升,延伸产业链和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提高工业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三)完善工业节能管理体制

首先,加快改革能源体制步伐,建立能够适应我国能源供给消费国情并能反映能源市场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制方式。其次,加强节能管理,完善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法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同时尽快完善高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再次,积极采用市场化方法推动节能减排,加快建设合同能源管理、排放权交易等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的市场化调整。

注:

①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6―2011》计算。

②工业能耗强度=工业能耗消耗量/工业增加值。

③为可比能耗。

④水泥、乙烯合成氨、纸和纸板为综合能耗。

⑤根据BP Energy Outlook 2030: January 2013,2010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为1738322万吨标准煤,2020年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为2110267万吨标准煤。

⑥我国及日本能耗强度、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均以2000价为基准测算。

上一篇:2023年度党支部创建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 (20篇)有关降本增效总结材料7篇 增效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