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8篇)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8篇)

时间:2022-11-21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8篇)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结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城区学校择校和大班额还没得到根本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大量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8篇),供大家参考。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8篇)

篇一: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结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城区学校择校和大班额还没得到根本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大量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困难群体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高度重视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实的时间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教师管理体制,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为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结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城区学校“择校”和“大班额”还没得到根本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大量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困难群体,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鼓励探索通过优质学校派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支教;薄弱学校派老师到优质学校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求整体提升学我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城里及优质学校“择校热”、薄弱学校生源大量流入城区、优质学校的现象。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尽快提高农村薄

  弱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开课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薄弱学校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并且做到引进的来、挽留的住、成长的快。

  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先表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和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负责统筹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开展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城乡互动和多元交流,并加强交流教师的任期考核,逐步实现县域内中小学师资力量均衡,整体提高教师质量。

  五、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外地及交流教师住宿条件。

  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义保经费的拨付过程中向薄弱学校倾斜,以保证薄弱学校的正常运转。

  七、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鼓励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确保小学生入学和小学

  升入初中招生工作公开透明。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学生流动状况,杜绝学生的无序流动。不要单纯以升学率去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要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要综合考虑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上建议望有关部门重视,以为我县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怀远县黄洼初级中学2013.4.

篇二: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91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46普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9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教师总数的44普通高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53院士增加到54人其中共享32人长江学者增加到47专栏1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

  录

  1

  一、发展背景………………………………………………………

  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8(三)战略重点…………………………………………………9三、目标任务………………………………………………………11(一)德育……………………………………………………13(二)学前教育………………………………………………16(三)义务教育………………………………………………18(四)普通高中教育…………………………………………21(五)职业教育………………………………………………22(六)高等教育………………………………………………26(七)继续教育………………………………………………30(八)民族教育………………………………………………33(九)特殊教育………………………………………………35(十)教育信息化……………………………………………36(十一)教育国际化…………………………………………38四、保障措施………………………………………………………40(一)队伍保障………………………………………………40

  1

  (二)投入保障………………………………………………42(三)体制机制保障…………………………………………45(四)法制保障………………………………………………50(五)组织保障………………………………………………51

  2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各项部署,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先后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进一步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两基”,政府责任逐步落实,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渐趋完善,质量提高、均衡发展上升为发展战略重点并逐步向前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较快发展,瓶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示范性高中建设和课程改革为重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中职实现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基础能力建设成为发展的重要主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47.6%提高到87.66%,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实现大体相当。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整体功能充分发挥,进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新的历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33.97%,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教育信

  1

  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高校万兆校园网建设全面展开,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以对俄为重点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突破,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来华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取得较大成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民办教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落实;“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深入实施;“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渐趋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学校公用经费得到基本保证;巩固了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建立了省属高校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各级各类教育助学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稳妥实施了2010年新高考方案,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围绕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智

  2

  力支撑。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服务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累计培养村村大学生13251人,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选派3000名师范实习生到农村支教。引导高校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1个,全省高校5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7054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23项。通过实施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依托哈工大组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装备制造、煤电化、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新药制药和中药制药5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三批筛选259项高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组织东北农大、八一农大等农业院校与20余个县区联合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合作,选派科技人员到县(区)挂职。举全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之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形成。条件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9年教育总投入347.1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275.7亿元,财政预算内投入267.7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196.4亿元、133.5亿元和123.2亿元增加150.7亿元、142.2亿元和144.5亿元,分别增长77%、107%和117%。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达到3.12%,比2005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含附加)占教育经费的比重由62.7%提高到77.1%。累计投入近50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初中校舍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改善中小学内部设施设备条件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与大项目建设,极大

  3

  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法制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教育法规的配套体系建设,颁布实施《黑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及《黑龙江省学校安全条例》。完成了教育“五.五”普法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完善了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了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及考核目标,健全了教育行政执法层级监督机制,推进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规范化建设工作,巩固和发展了教育法制建设的良好局面。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全员竞聘上岗的用人新机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提高教师津贴补贴,建立“教师工资专户”,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派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施县域优秀教育人才奖励计划。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省97%以上的教师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9.1%,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4.6%,普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9.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教师总数的44%,普通高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53%,院士增加到54人(其中,共享32人),“长江学者”增加到4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9人,省属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零的突破。

  4

  专栏1:“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2005年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毛入学率(%)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在校生(万人)其中:研究生(万人)毛入学率(%)37.744.7390.898.394.047.62010年49.250.56317.299.3111.287.662010年比2005年提高11.55.86-73.61.017.240.06

  3210.5

  4723.9

  1513.4

  80.057.83.723.2

  101.277.45.433.97

  21.219.61.710.77

  专栏2: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2005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2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3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6.52010年35013.7782010年比2005年提高1102.441.5

  (二)“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八大经济区”、

  5

  “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实现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二是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三是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着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各类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拓展了新阶段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四是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学龄人口数量下降趋势,为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五是我省充分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面向俄罗斯、融入东北亚,整合开放资源,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打造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奠定了基础。六是落实国家核定的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坚持“三个优先”,实施重大项目,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虽然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期盼,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继续面临较大压力。二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依然过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继续教育比较薄弱,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结构还需优化,创新型、实用型、复

  6

  合型人才紧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活力亟须增强。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适龄儿童“入园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学生就业创业和更好融入社会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任务繁重。面对新的形势,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全面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主动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开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教人才强省富省之路。教育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为使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眼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发挥教育整体功能,推动“八大经济

  7

  区”、“十大工程”建设,为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二)基本原则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紧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下推进策略:围绕目标,重点突破。围绕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我省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项目引领,着力实施。着眼于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任务,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大发展项目,确保完成阶段性目标,带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建立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长效工作机制,将规划实施纳入全省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估、监测、问责和调整的机制,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分类指导,分步推进。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同地域发展特点和不同学校的发展定位,明确改革发展的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着眼于“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确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要求,分步骤推进,分阶段实施,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增强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

  8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着力破解制约教育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搞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大胆探索,改革试验,推进整体改革,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强化教育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与沟通。统筹各方力量,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教育发展任务的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和谐稳定。(三)战略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要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薄弱高中改造。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保证教育公平政策有效实施。

  9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永恒的战略重点。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逐步建成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现代化学习平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努力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发挥地缘、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构建主要面向俄罗斯和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培养和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打造我国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农村教育和老年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提升人

  10

  力资源开发水平,努力培养适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需要的大批高素质人才。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的紧密结合,促进高校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有所突破,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公平明显体现,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奠定基础。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其他类别残疾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建立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实力、知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普及率和学习型组织创建率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8%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0.4%。

  11

  专栏3: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10年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万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毛入学率(%)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全日制在校生(万人)其中:研究生(万人)毛入学率(%)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54072084049.293.050.56317.299.3111.287.664723.9101.277.45.433.972012年5095.058.0300.999.097.789.64019103.681.36.340.82015年6596.065.031599.08590.03819.595836.650.0

  专栏4: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2010年3509.712.813.7782012年4009.91414.2832015年48010.51814.790.4

  12

  (一)德育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有负责德育工作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切实做好德育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主要任务:1.构建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中学教育阶段重点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教育阶段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13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强化德育工作关键环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增强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把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学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指导和帮助教师加强学科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总结推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典型经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新管理方法,弘扬校园文化,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在高等学校重点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崇尚诚信、科学、创新、贡献,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有害网络信息、文明上网;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等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3.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制发《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若干意见》,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密切合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向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制发《关于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意见》,加强弱势群体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健康成长。4.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德育工作领导干部,培养一批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培养一批研究型的优秀德育教科研队伍;选拔

  14

  品德高尚、责任心强、业务精良的教师从事德育管理、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表彰奖励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德育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学校评选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德育典型经验,激励更多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从事德育工作;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实施省、市(地)、县(市、区)三级班主任培训,力争到2015年完成全员培训任务,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建立区域内班主任交流机制,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提高;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做出榜样,提供示范。专栏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项目

  机构建设设臵直属学校领导、与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专任教师按不低于1:350—400比例配备;实施培养培训工程,开展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博士、中青年优秀人才发展择优资助、国内外学习考察计划;实施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程,评选省级教学能手。加强学位点建设,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所突破;重点建设若干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带动工程,设立省级专项课题;成立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课程督导制度。

  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

  专栏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

  心理咨询中心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培训心理素质拓展基地每所高校建设标准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标准的心理咨询室硬件设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按30%的比例对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副书记集中培训,对心理咨询教师实施分类培训,选派心理咨询师到国外访学。建立科学督导体系。每年建设2个拓展基地,配备标准化设备。

  15

  (二)学前教育主要目标: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和农垦、森工,布局合理、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到2013年,各类幼儿园办园条件和质量全面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70%以上;构建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均开展面向社区家长的早期教育培训和咨询活动。到2015年,全省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其中经济较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80%的幼儿园达到办园基本标准,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0%以上,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保教人员基本做到持证上岗。主要任务:1.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各级政府应将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要根据区域适龄幼儿规模,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全面推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16

  培训体系,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待遇。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基本标准,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审批、归口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2.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布局,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通过改扩建和新建等方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保教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每个县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办好一所村级幼儿园,人口较少、相距较近的村可联合举办幼儿园。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在人口分散的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班)。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到2015年,5%以上县级实验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成为当地学前教育的教科研中心、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面向本地区发挥示范指导作用。3.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化幼教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建立和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7

  专栏7: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

  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1000所农村和200所城市、农垦森工系统公公办幼儿园建设办幼儿园,重点建设县级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依托小学改建一批村级幼儿园;积极扶持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改扩建和新建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三)义务教育主要目标:切实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均衡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切实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2年,全省45%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标准化,2015年,全省70%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标准化。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办好每所学校,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保证入学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育过程的公平。主要任务:1.切实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需要和学龄人口变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重点建设好农村学校,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办好寄宿制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教育。建立和完善控辍监督保障机制,实行问责制度;加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学业困

  18

  难学生辅导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辍学。2.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家批准我省的“推进省内边远中部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改造薄弱、均衡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保障政策,深化体制改革,制定县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市(行署)、县级政府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优先扶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城区、经济发达县市的城乡、农垦和森工系统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和义务,完善推进策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分担机制,确保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均衡配臵教师、设备、图书和校舍等教育资源;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责任制度。开展省级骨干培训,指导各地完成教师全员培训。完善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制定地方课程标准,修订完善地方课程教材,支持校本课程建设,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建立三级课程逐校审核、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教师,开足开好三级课程;加强艺术教育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推广国家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坚决遏制大班额现象,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网络,提高服

  19

  务教学的能力。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加强校医队伍建设,提高校园防疫能力。4.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校内外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减负工作,依法规范办学行为,重点加大对公办转制校、“重点班”、“择校”和乱补课等违规行为的规范管理力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降低中考难度,逐步加大配额比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学校要(增加: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减负的有关规定,控制学生作业量和在校学习时间,丰富学生课外和校外活动,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举办、推荐课外辅导班以及在课外辅导班授课。家长要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学校、家庭、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专栏8: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

  到2015年完成70%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分担机制,确保各级财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义务教育学校标二是建立县域内统一配臵校长、教师制度,促进师资力准化建设项目量的均衡。三是完善初中升优质高中定校配额制度,取消择校,促进公平。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机制。实施省内边远中用三年时间,完成18个试点县(市、区、企)义务教育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具体措施:逐县确定建设规划、改革措施,县域国家试点统筹、整体推进,为全省、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验。

  20

  (四)普通高中教育主要目标: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到2012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保持在98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89%以上;到2015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保持在85万人以上,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38万人,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普通高中建设全部达标,形成一批“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主要任务:1.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规划高中事业发展,公平配臵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强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坚持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高中建设为重点,实施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针对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教学平台,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方案,以课程实施为核心,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鼓励学校在开好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学业、升学、就业、行为和心理等多方面指导。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不同潜能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为学生多方面成才创造条件。

  21

  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鼓励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发展新途径,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培养方式、课程设臵、教法学法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实验区和实验校试点,实现区域内办学多样化、特色化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宽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机制和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专栏9:薄弱普通高中改造项目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以市县为主,由各地根据学龄人口发展趋势和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合理规划调整普通高中布局。按照《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达标学校标准(试行)》要求,办学条件安排专项经费,加强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普通高中建设,重点加强校舍改造、专业教室建设、仪器设备和图书配备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有计划、分批次地推进薄弱普通高中达标进程,省级财政通过适当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在5年内使所有普通高中达到标准。教师队伍选派优秀高中校长和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

  (五)职业教育主要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基础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建设与布局结构更加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布局。逐步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

  22

  有序衔接。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主要任务: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实现区域、城乡之间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选择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衔接试点,逐步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搭建发展型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渗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密切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调整课程设臵,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完善专业设臵标准、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城乡远程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实现网上技能培训和相关教育管理,扶持一批职业院校及骨干专业开发专业教学课件,逐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3.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

  23

  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方式,组建若干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形成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平台。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臵与专业建设。鼓励行业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统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县(市)级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综合中学。结合信息化和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之间合作,稳定农村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培训基地标准,发挥职业院校在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5.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制度。制定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办法,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完善职业技能大赛制度及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政策。开展中、高职课程结构和能力体系衔接试点,制定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标准,试点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突出职业教育质量与特色,充分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学习技能需求。加大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力度。专栏10:职业教育示范建设项目

  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综合性实训基地区域性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职业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市分两批建成5个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在职业院校相对集中及对接企业相对聚集的哈、齐、牡、佳、大等中心城市,建设5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在市域范围内选择相应专业领域能起示范和辐射

  24

  作用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设10个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80个在某一专业领域能起示范作用的专业性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开展企业在职培训和待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实施《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计划》,特聘100名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5%。

  专业性实训基地

  “双师型”教师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改革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相关职业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每所示范学校确定3-5个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建立连续学习与分阶段培养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和教材建设机制,遴选200门课程建成精品课程。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办法。聘用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内容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

  (六)高等教育主要目标:深入实施《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强化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明显提高。

  25

  主要任务: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第二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重点建设30—4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2-5所高校进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试点,逐步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支持建立4-6个高校联盟。在2-3所高校探索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论文合格评估程序和办法,做好国家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推荐和我省优秀硕士论文评选,完善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评选办法。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加大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力度,实施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从现有50个增加到80个,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扩大研究生学术交流,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类别层次结构。实施“1161”工程,继续支持“985”、“211”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高水平大学,启动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继续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省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推动20对高校对口支援,60对学科对口扶持,100对专业对口扶助。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26

  专栏11:“1161工程”一览表

  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985工程”建设,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佳木斯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按学校代码排序)

  1所世界一流大学

  10所特色高水平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哈尔滨学院、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按学校代码排序)10所省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评审后填写,按学校代码排序)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项目,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哈工大等13所办学基础良好的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项目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确保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有效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拓宽就业渠道。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启动和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27

  包括省级重点学科群项目、重点学科项目和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力争从现在的14个增加到20个,建设省级重点学科220个左右,并选择其中的40个左右学科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后备学科重点建设。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力争从现在的47个增加到8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力争从现在的107个增加到300个。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类别力争从现在的16个增加到35个,其中工程硕士力争从现在的35个专业领域增加到37个专业领域。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省属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建设300个左右省级重点专业,使其成为国内同类院校的品牌专业,并从中培育出国家级特色专业80个。3.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培养落地人才。继续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大力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增加:、和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67万人。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每年招收2000名农村一线工作者,进行专科教育,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培养培训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50万人。深入开展“普通高校师范类学生农村支教计划”,每年选派毕业年级学生总数10%以上的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做好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建设工作,推动重点实验室从数量增长向层次提升与总量增长并重的转变。加强科技国际交流合作,探索高等学校与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2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40个、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备人选;引进、

  28

  遴选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并形成创新团队,初步形成结构相对合理、数量初具规模的科研领军人才群体。到2015年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5个左右,省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达到70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达到260人,其中省属高校力争达到70人。——强化社会服务。重点围绕“八大经济区”建设需要和我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坚持服务社会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取原始性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力推进装备制造、煤电化、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新药制药和中药制药5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结合我省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实际需要,确定科研任务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影响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合作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为企业的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龙头,带动省级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重点推进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推荐申报工作;推进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园和东北农业大学生物产业科技园发展建设。进一步做好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引导(种子)资金的试点工作,实现在科技成果孵化上的新突破。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

  29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5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着力加强对黑龙江流域文明、北方边疆文化、北国冰雪文化、俄罗斯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提高黑龙江文化的软实力。专栏12: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以一所牵头高校为主,整合省内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搭建若干子平台,集中服务于相关的行业和企业;5个工程技术利用平台培养一批工程技术研发队伍,为行业企业培训工程研发平台建设技术人员;每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成后每年力争转化1-2项重大科技成果,每个项目产业化后力争达到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

  (七)继续教育主要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成人继续教育,加快推进成人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成人继续教育质量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依托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到2015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48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0.4%;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达到840万人次。主要任务:1.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

  30

  力发展以技能培训为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和加强老年卫生保健、休闲娱乐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倡导全民学习,努力满足社会成员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生活品味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加快推进以提高机关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快推进以提高职工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习型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宗旨的学习型街道建设,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2.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宽进严出”。完善继续教育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继续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基地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办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有关学校要将继续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严格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完善减免培训费用等相关支持政策。实施劳动者培训个人信息网络管理,作为人才评估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3.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实际的多样性、适用性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教育工作联系点,加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研究,总结、推广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在全省20个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普遍开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探索社区教育培训模式,推动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4.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依据国家社会成人培训机构相关标准,规范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建立一批面向全体社会

  31

  成员的社区教育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中心。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组建继续教育基地,切实加强成人继续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现代开放大学,完善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建立多部门组成的黑龙江省促进终身学习指导机构,统筹协调全省终身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终身教育地方法规建设,制定《黑龙江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引导和规范全省终身教育发展。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专栏13:社区教育推进项目

  学习型组织建设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制定《黑龙江省学习型组织遴选标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达到2%。制定《黑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在全省18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中遴选3个社区作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备选单位。

  专栏14: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培训基地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乡镇综合中学建立200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依托市、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1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基地。建立10个独立设臵的社区教育一级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学院级)。依托社区学校和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一批社区教育二三级培训基地推动企业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建设15个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成人高校、高职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建立5个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32

  (八)民族教育主要目标:建立符合省情、保障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民族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协调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进一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优质民族教育需求。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所有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任务:1.促进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协调发展。着力办好中心城市和民族地区单独设立的少数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学校学前班;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人口较少民族和“双语教学”民族学校倾斜,大力推进各世居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少数民族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市(行署)政府统筹力度,按照省市统筹、跨地联合、责任共担原则,有效整合现有民族高中教育资源,集中办好区域优质民族高中。大力支持民族职业高中发展,深化民族高中综合办学模式改革,提高少数民族高中阶段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比例。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适当扩大民族预科招生规模,招生范围扩大到省内所有少数民族。2.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民族、因地区制宜的原则,深化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民族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实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SK(简称“民族汉考”)改革,全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加大对双语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民族学校提供更多更好地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3.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与吉林、内蒙对换招收培养

  33

  师范生规模,加大省内定向培养民族教师工作力度,着力培养“回得来,留得住”的双语师资;实施双语教师队伍培训计划,2015年民族中小学100%的双语教师和50%的校长完成省级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民族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对口帮扶单位和内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特岗教师计划”和“支教大学生计划”向民族学校倾斜,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到民族学校工作。4.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逐步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全省中小学考查、考试评价内容。落实援疆教育规划项目和新疆班扩招任务。全面启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坚持继承民族文化与扩大开放交流相结合,坚持突出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传播中华各民族文化。专栏15:民族教育发展项目

  落实政府责任,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争取专项资民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金,重点加强边境县(区)和民族自治县(民族化建设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所有民族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按照省市统筹、跨地联合、责任共担原则,整合少数民族高中阶段现有民族高中教育资源,到2015年,重点改扩建5教育发展项目所高中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或市示范高中建设要求。双语教育民族学校落实“双语”教师培训经费,每年培训400人,教师全员培训五年完成“双语”师资全员培训。依托民族学校(院),到2015年建设30所民族文化基地学校。重点加强民族特色文化校园、民族文化课程、民族民俗文化教室,民族特色文体设施建设。

  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34

  (九)特殊教育主要目标: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基本完成普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有较大提高。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0%左右。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主要任务:以保障平等接受教育权利为重点,积极发展特殊教育。落实政府发展特殊教育职责。办好现有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确保匹配资金足额到位,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投入力度。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市、区),要大力开展随班就读,或采取与外地特教学校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受教育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实施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在普通高校试办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创造条件让更多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继续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所需教师,逐步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加强省级特殊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实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医教结合”教育模式,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35

  专栏16:特殊教育发展项目

  校舍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科学规划特殊教育学学校发展布局,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臵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配备复训练设施,到2015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经费,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推进“医教结合”教育模式改革,加快“随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班就读”辅助支持系统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十)教育信息化主要目标: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建设任务,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基本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全民搭建现代化学习平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任务:1.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教师备课室和班级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配备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设备良好运行。执行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各类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2.大力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各类职

  36

  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信息网络,继续加大远程职业教育工程的建设力度,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在线学习与远程教学,打造网上的黑龙江职业教育。3.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展全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工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推进国家、省级精品课、高校数字图书馆等优质资源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服务高教强省。4.加紧建设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积极研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创新的有效途径,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逐步建成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现代化学习平台,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课外学习和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推动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5.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现代开放大学,积极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全省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着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37

  专栏17: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为县镇以下(含县镇)农村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学校信息教师备课室,为60%左右的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基础设施建设体远程教学设备,并接入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建立经验丰富、高素质的技术服务队伍,建设“省、运行维护体系建设市、县、校”四级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建设“龙学网”,为全民搭建现代化学习平台。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采取“资源超市”等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适合我省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工程建设前期,重点进行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框架搭建完成后,逐步将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纳入资源库。建设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臵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依托有关院校建设20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15个课件制作中心、1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200个多媒体实训室。完成4000人次计算机及软件类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

  监测分析系统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骨干教师培训

  (十一)教育国际化主要目标: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主要面向俄罗斯及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主要任务:1.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建立我省与俄罗斯等国省

  38

  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会晤等机制,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犹太州、阿穆尔州及美国威斯康星州、日本新潟县、北海道、韩国忠清南道等友好省州签定合作协议,加强教育高层往来;全面加强对俄合作,建设10所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对俄合作基点校,建设一批中俄高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重点建设3个中俄学生交流基地、2个俄语中心和中俄、中白2所联合研究生学院,积极争取建立俄语专业本硕连读机制,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做成品牌项目;创新公派留学机制,以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为载体,扩大高校教师和学生出国研修规模,向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省级重点实验室骨干等高层次人员倾斜,5年派出各类研修人员1500人;实施境外培训计划,开展面向高校、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海外培训工作。2.稳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度,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支持发展研究生项目,认真规范本科项目,加快发展高职项目,培养各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建立过程监管机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提升,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实施“留学龙江计划”,扩大我省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来华留学生层次和质量,力争使我省成为我国最大的俄罗斯学生留学目的省,2015年全省各类来华留学生总量突破万人;设立来华留学省政府奖学金和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吸引优秀留学生来我省学习。4.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加强黑龙江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建设,完善汉语国际推广网络体系,在现有4所海外孔子学院基础上,再建设8-10所孔子学院(课堂),使我省海外孔子学院布局更趋合理;充分发挥我省普通话优势,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和志愿者教师信息库建设,使派出汉语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化、常态化。

  39

  专栏18:教育国际化建设项目

  设立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每年招收20名博士研究生、90名硕士研究生,奖励150名优秀“留学龙江”计划来华留学生;设立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开设汉语强化课、英语授课的专业基础课和中国文化课等。稳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国际合作品牌计划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搭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建设3所品牌孔子学院,引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队伍保障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是关键。坚持师德为先,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师德典型,激励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学术不端、有悖师德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提高专业水平。制订“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

  40

  和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构建校本研修、区域协作、上下融通、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以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校长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培训面达95%以上。实施国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项目,继续实施“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免费培训农村教师。积极组织名师送教、送培训下乡活动。落实“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并推行“双师型”教师认定、特聘教师管理及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依托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制定专业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支持学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以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提高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学科研带头人和团队。健全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试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特点,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和业务能力测试为手段的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实施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激励教师不断进取,自我提高,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完善新任教师全面公开招聘制度,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及其以上学历、高中教师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达到100%,全省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提高到9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提高到80%以上。实施岗位设臵管理,完善教师聘任制,加强绩效考核,科学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加强对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改革与管理,适时设立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41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建立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评聘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高级教师的比例。完善校长资格准入、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制定省属普通高校和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标准,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由各地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适当调整县镇、农村中小学核编比例,切实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地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需求。建立和完善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城乡、校际交流制度,合理配臵教师资源。进一步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切实将支教工作纳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予以推进和落实。改革教师教育。完善以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院为主体、教育科研院所和综合性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哈尔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建设。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师范院校要依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强化通用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全面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使其逐步成为当地教研、培训、信息中心。加强示范性培训基地和合格基地的认定工作。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吸引、稳定、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研究制定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加大实施“龙江学者计划”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我省任教;实施“院士后备”和“长江学者后备”、“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培养一批教学和科研带头人。建立并完善吸引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从教机制。实施“旗舰计划”、“领雁计划”、“启明计划”等教师培训计划,打造我省的基础教育专家团队。改革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办法,对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

  42

  提高教师待遇。加快推进教职工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做好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保障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设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对农村住房困难教师实施专项扶持,在泥草房改造中予以倾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边远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和完善教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完善教师奖励工作机制,向农村地区、一线教师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二)投入保障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按照国家规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2年达到GDP4%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核定的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争取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强化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确保足额入库,专项足额用于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教育捐赠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

  43

  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非“普九”期间债务,防止发生新的债务。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要求,统筹使用职业教育培训资金。在示范性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组织实施好教育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努力化解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债务。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教育投入。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争取2012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积极争取国家对地方高校化债奖励,努力化解高校债务,使高校贷款风险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44

  进一步健全政府资助政策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根据国家要求逐步实现中职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政策。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探索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继续试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探索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完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经费使用全程审计;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高效。进一步完善学校贷款监控制度,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臵、使用、处臵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和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45

  (三)体制机制保障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按照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小学、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具体办法和初中升优质高中定校配额制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同一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城乡初中学校,到2015年,各市(地)县(市、区)配额比例达到70%,有条件的地方要达到95%以上。逐步建立和推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有与就学地考生同等的中考政策。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取消中考。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取消入学年龄限制。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构建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与高校选拔人才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升入高等学校的制度。对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实施推荐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改革自学考试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考试办法,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46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克服行政化倾向。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增强办学活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推进专业评价,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教育管理格局,初步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扶持,积极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在建设用地,水、电、暖等公用事业性收费,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大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择有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意向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民办高校融资创造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品种,拓展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各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转变政府教育

  47

  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大力促进教育科研、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其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组织实施以下改革试点:

  (一)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探索建立以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财政保工资、收费保运转”的幼儿园运营机制以及教师培训和保教指导机制等。全省农村地区组建试点指导团队,结合国家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黑龙江试点项目,先期在7个试点县开展改革试点实验,逐步推广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政策。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载体,实现试点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教师素质、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投入保障基本均衡。平房区、龙沙区、宁安市、富锦市、肇源县、密山市、罗北县、宝清县、安达市、爱辉区、伊春区、新兴区、新林区。组建标准化建设专业指导团队,对试验区标准化学校建设进行研究论证、跟踪指导。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探索建设一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着力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色显著的示范区和示范校。2—3个市级实验区、10所实验学校。制定相应条件、标准、推进策略和扶持政策;建立专家指导团队;构建特色学校共同体,加强交流合作。

  (四)职业教育整体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组建一批(产)专业性职教集团、区域性职教集团、行业性职教集团与支柱产业相关专业,部分地市和行业分批次、有重点组建动漫、畜牧、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商贸、旅游、汽车、煤化工职教集团。当地政府牵头,组建4个区域性职教集团。突出我省粮食、石油、森林资源优势,组建农垦、石油化工、林业三个行业性职教集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试点重点编制和实施5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臵标准》,重点构建《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相应的《专业职业能力考核标准》。2012年完成汽车等2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48

  主要目标

  试点范围主要措施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

  业设臵标准的调研、论证和制定工作。选择覆盖面大、与支柱产业相关的部分专业构建适应区域产业人才发展的现代中职学校专业设臵新体系。创设《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相应考核标准。科学确定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和考核方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进行校企课程臵换,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试点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开发专业实训教材选择部分课程,开发部分教材在全省选择50个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开发专业课程体系。选择10门左右的基础课程,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每个重点专业选择6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培植遴选100门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共开发100门实训教材。

  (五)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保障综合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探索建立农业类职业教育集团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农垦系统、县级职教中心和乡镇综合中学组建三江平原职教集团、松嫩平原职教集团和农垦职教集团。重点在农垦系统、农业地市以及农业大县,建设5个人才培养基地,建设10个省级重点专业。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重点扶持30个县级职教中心,200个乡镇综合中学。

  (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以高教强省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等学校成立高教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高教强省的总体规划和重大方针政策,协调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特色本科建设、教育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等试点。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

  主要措施

  (七)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探索建立完善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3-5所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在试点高校设立职位和责任相对应的总会计师;制定总会计师任职资格条件,明确职责、权限和相应待遇;建立保障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的工作机制和内部监控制度。

  (八)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探索建立系统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高校学术评价、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完善的学术行为监督体系。5所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探索建立学术委员会及学术评议与审核机构;建立学位论文、科技成果查询网络平台;建立教师诚信档案;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标准、举报渠道、查处办法。

  49

  (九)健全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集教育防范、制度防范、监督防范和技术防范于一体,责任明确、制度完备、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到位的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建立廉政风险监测机制,实时收集廉情信息;建立廉政风险追溯机制,掌握风险演变历程;建立廉政风险分析机制,明确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风险倾向或状态;建立廉政风险等级评定机制,评估风险的危害等级并作出相应的预报和警示;建立廉政风险预案储备机制,制定出解决各类风险的预案。

  主要措施

  (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补充机制初步建立;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校本培训机制基本建立,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相关制度;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地区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提高农村教师师德水平;实施“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工程”,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骨干教师群体;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全员聘任(聘用)、岗位绩效考评制度;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农村教师退出和补充机制;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能进能出的中小学师资和人事管理新模式。

  主要措施

  (十一)民办高校管理和发展方式改革试点

  主要目标试点范围主要措施探索建立省本级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开放式办学新路子。民办高校示范单位省财政根据民办高校生均投入情况按比例给予适当补助;利用专项资金,构建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民办高校举办者进行资本运作,扩大资金来源;鼓励国外知名高校来我省合作办学。

  (四)法制保障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完成《黑龙江省义务教育投入条例》、《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的修订,完成《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启动《黑龙江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等教育地方性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完善各级人大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加大对《黑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教育地方性法规执行情

  50

  况的检查,促进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规范教育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审批、备案)程序。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加强专项督导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促进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做到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推进依法治校。总结第一批、第二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促进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校内救济制度,加强对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开展教育“六.五”普法工作,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教育督导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制定我省实施办法。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教育督导职能。加强专职督导队伍建设,实行各级督学准入制度,成立教育督导团。加大“督政”工作力度,强化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启动第二轮对全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强化“督学”职能,开展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督导评估。健全督导评估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以督导评估结果为依据的奖惩制度。

  51

  (五)组织保障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新格局。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率先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大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的力度。以高校党政干部为重点,开展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全员培训,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过硬的教育管理队伍。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以人防、技防、物防为重点的学校安全管理,加

  52

  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臵各种事端。

  53

篇三: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乡镇教育工作总结几年来,我乡教育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切实把基础教育作为实施“教育强乡”战略的重点,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投入,努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改革,教育综合水平逐年提高。一、基本情况雨母山乡位于XX市西南部,距市区12公里,面积43.8平方公里。全乡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我乡现有小学6所,初中校1所,幼儿园(班)2所,在校学生1944人,小学专任教师85人;初中专任教师38人。二、具体措施(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几年来,我乡将实施“教育强乡”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乡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教育强乡”计划,把实施“教育强乡”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推动力,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强有力措施,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文化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列入任期工作目标之一,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政领导与各中小学的挂钩工作,

  形成全面干群团结一致、目标明确、真抓实干的创建“教育强乡”工作氛围,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确保教育工作有人抓,有落实,有成效。乡党政一班人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沿着“教育强乡”的目标奋进,深入各中小学了解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协助解决问题,并把一些工作分解立项,责任到人,岗位到人。各村、各中小学将各项具体任务一一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确保素质教育各项工作有人抓,有落实。同时,我乡高度重视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在安全工作方面,每年年初就下发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责任到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安全;在“控辍”工作方面,我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校生辍学,制定学额巩固奖罚制度,签订控辍责任状。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对贫困生学习费用实行“减、免、缓、助”政策,健全控辍工作责任制和家访制度,层层签订控辍工作责任状,明确乡、村、校以及驻村工作队的职责,对驻村工作队还实行与年度奖罚挂钩,把控辍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想方设法多渠道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今年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我乡发动学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捐资2150元,资助18名贫困学生,切实把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乡党委、政府根据发展教育强乡的战略需要,将基础教育发展纳入乡发展总体规划中。几年

  来,我乡将学校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加强学校管理相结合,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争创各级达标校、示范校相结合,全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质量有长足进步,办学效益有很大提高。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强乡”指标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我乡把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教育强乡”的主攻方向,在乡财政处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挖掘潜力,优先考虑学校用地、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以保证学校软硬件设施资金到位。2011年,乡政府耗资5万多元,修通硬化了到竹灵小学段500米长的马路,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梓木小学的迁建,配合区政府、区教育文体局完成了雨母山中学宿舍楼的维修和学生食堂的兴建。2011年教师节乡政府拨款10万元慰问教师,表彰优秀教师,解决梓木小学办公设备,12月份又争取区政府资金51700元解决了雨母山乡近100名中小学生生活困难补助。同时,区长陈树生在竹灵小学调研时,为解决竹灵小学办学条件,亲自把一张10万元的支票交给校长用于学校建设,大大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真正担负起了地方政府筹资的重要职责。(三)加快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我乡各学校实现校校有电脑室,全乡共有计算机125台,达16名学生一台。雨母山中学、中心小学有多媒体教室,雨母山中学有一个250米的环形跑道。实现了校校有校围、操场、厕所、升旗设备。两年来共投入50多万元购置了小学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等

  教学仪器。全乡小学两年来新购置图书近34424册,现在全乡小学生人均图书已达22.4册。大大地改善了我乡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初中校建设方面,我乡为改善雨母山中学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内部设施。目前,该校现有综合办公楼一幢,一栋宿舍大楼,电脑网络教室8间,校图书馆藏书33475册,拥有各种体音美教学器材。(四)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基于教师文化结构复杂,虽然一些教师的学历达标,有的通过函授渠道取得证书,但教学基本功、特别是科研教改能力不强,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中心小学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办法,与积极与区教育文体局联系,邀请教育家、教研员等作专题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的各种培训。通过加强计算机培训工作,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开展如计算机应用大奖赛、书法、课堂教学、现场论文等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我乡重视和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并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自考、函授、网络教育,努力提高学历层次。(五)深化改革,教育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几年来,我乡加强和重视普及程度这一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篇四: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集合4篇

  第一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篇一: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我非常有幸地作为青干班的一员参加了在武汉为期九天的培训班的学习,学习中专家们理论阐述、引经据典、谈心交心,无不使我产生共鸣。他们娓娓道来,环环相扣,给人启迪,促人反省,震撼人心。既气势磅礴,恢弘大度,又紧扣实际,细致入微。既让我们欣赏了名家的风采,又使我们饱食了无比精美的精神大餐;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九天下来,感受颇丰,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教育教学新动态,真正学到了作为一名新时期校长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时还对学校管理也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思考。

  一、学校管理中要关心和信任教师

  在学校管理中,把教师管理作为第一要素,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思想,我认为,这是21世纪学校管理中应建立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理念。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我觉得要教师用心教学,就要得到教师的“心”;要真正地得到教师的“心”,就要真心关心教师

  、爱护教师,特别是尊重和信任他们。

  (一)关心教师的家庭与生活

  我觉得关心教师就要关心教师的家庭与生活,把感动送给教师。比如我校在教师办喜事、丧事时,学校总会送去祝福与问候,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过年过节,学校会请教师家属到学校做客,感谢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安心的工作;在教师生活上学校食堂专门开设了教师窗口,方便教师就餐等等,这些都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当然也有不足的方面,在一些细节上如果学校想的更周到一些,我想会更贴近教师的心。比如我校教师由于工作关系很多教师就在食堂就餐,学校为了关心教师也专设了教工窗口,但很多教师仍感到不便,特别每到学生就餐时造成很多教师吃不好,很多教师下晚自习后才回家吃饭。我想学校能否单设一个教师小食堂改善伙食,让教师吃的舒心,从而更好、安心的工作。

  第二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对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快培育壮大生猪产业,合乎县情,顺乎民意。近段时间,笔者通过调研,真切地感受到了全县上下大力发展生猪的热潮,同时对生猪产业发展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我县生猪产业的特点:

  据统计,某某年,我县生猪出栏万头,占了畜牧业生产总量的大头;猪肉产量4632万公斤,是“菜蓝子”里最大宗的肉食商品。经分析,我县生猪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猪畜牧产业增长迅速。2001年全县生猪畜牧业产值亿元,2002年达亿元,某某年达亿元,某某年达亿元。四年来,畜牧业产值每年递增%。

  二是生猪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1年以来,我县生猪稳步发展。2001年全县出栏生猪万头,至某某年达万头,全县99%以上的农户均从事养殖业,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中的五分之二于养殖业及其带动的饲料、兽药、运输、劳务等各相关派生产业。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河舒新建了四川巨农实业有限公司河舒良繁养殖场后,确保了我县瘦肉型猪品质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商品肉猪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收购、租赁了我县面粉公司和饲料厂后,与齐祥食品公司形成了集生猪良繁、饲料生产、肉品加工、销售、贮藏、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大大促进了我县生猪产业的发展,使我县初步具备了“大基地、高商品化”发展的基础。

  二、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品种不优。根据全县出栏生猪品种来看,被市场看好的DLY优质瘦肉型猪在我县才在起步,而饲养户饲养的绝大部分是土杂猪,这种猪售价比DLY优质肉猪每公斤低一元左右,养殖效益低下,形不成竞争力。

  二是规模不大。从出栏生猪数量来看,全县年出栏生猪仅60余万头;从养殖模式来看,大部分农户还存在着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基本上还是分户分散养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受市场冲击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弱,难以应对入世需要。

  三是养殖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的养殖技术主要依靠长期以来的养殖经验积累,传统养殖普遍,养殖科技含量低。由于不少养猪户不懂集约化

  饲养技术、猪病免疫程序不合理;圈舍设计、建筑不合理、饲养密度高,且不通风,由此种种,造成出栏率低,生产水平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改良步伐。优良品种是畜牧业的基础,要加快改良步伐,加大良种推广力度。首先是进一步抓好河舒生猪良繁养殖场这个龙头企业建设,同时切实抓好良种猪扩繁工程。根据我县实际,建设某某年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培育LY母猪上,大力发展猪源。将河舒生猪良繁养殖场建设成为纯外血缘原种猪场,并积极引进新的外血缘原种猪场,以生产足够数量的LY母猪,提供充足的种猪源。在交通便利、区域集中的河舒、周口、锦屏、兴旺、罗家、金溪、徐家、巨龙等8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中心镇各建成一个300头以上规模的LY母猪养殖场和1个人工授精点,318线、河罗路、仪北路公路沿线乡镇各建成1个150头以上的LY母猪养猪场,在其它有条件的乡镇建成100头以上的LY母猪养猪场,并在8个中心镇,特别是在河舒周围适度建立一批20—50头的LY母猪养殖大户。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这样,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良繁体系,确保3年内完成改良任务,同时,各乡镇要围绕良繁场重点发展一批DLY优质肉猪养猪大户,公路沿线各乡镇要培育一批1000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各中心镇要建立一个1万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迅速提升优质肉猪比重,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二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巨龙、齐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运作机制,构建适合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为基础,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专重大户”的模式,采取寄养、托养、联养等形式发展规模经营,扩大生猪饲养总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

  资力度,积极招引一批饲养加工、生猪养殖、深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力争把蓬安建成西南地区具有影响的生猪良繁、优质肉猪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形成集粮食加工、生猪良繁、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促进产业互动。

  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我县生猪饲养户涉及千家万户,文化水平及科学饲养水平参差不一,科学技术对养猪业的贡献率还比较低,特别是DLY优质肉猪饲养技术要求高、传统养殖技术无法适应饲养要求。因此,要切实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着重抓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全价配合饲料技术,加快养猪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技术水平,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生猪良繁养殖龙头企业,对生猪饲养、防疫、治病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鼓励养殖户、场使用电脑,通过互联了解、掌握最新养殖科技动态及科技成果,把视野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提高养殖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肉品质量,与WTo接轨,扩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四是健全服务体系。优质生猪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密切协调配合,共建服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做好全县优质生猪产业防疫、检疫工作,防止重大疫情发生;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要对其签订合同关系的专业社、专重户聘请专业兽医人员,实行统一防疫治病,力保生猪产业安全,确保全县清净无疫。要加强猪肉产品安全检测工作,认真开展肉品抗菌素、激素、重金属元素等残留的检测,加大对饲料、兽药的监管力(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度,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市场,严肃查处违禁兽药和添加违禁兽药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活动,实现畜

  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无污染,从而确保生猪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提高我县生猪及其产品的拓展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逐步成立和发展中介组织,由良繁养殖场、养殖专重大户、贩运大户等组建生猪协会,具体负责良种母猪繁育及品种改良、猪户口管理、仔猪及生猪饲养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猪服务体系。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县、区、乡镇要层层建立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优质生猪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协调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生猪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将优质生猪产业发展纳入各区、乡镇及县级帮乡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同时,积极鼓励各界人士从事优质生猪开发。

  第三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我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隆华公司董事长袁利军

  和顺的资源秉赋是煤,和顺的主导产业是煤,和顺的财政收入靠煤,和顺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是煤。如何做好“煤”这篇文章,当属和顺13万人民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县煤炭产业的现实状况和问题

  长期以来,我县煤炭产业一直是“大量投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则是“迅速建矿、大力开采、废物排放、缺乏治理”的生产方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能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但也出现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1.资源浪费严重。

  煤炭企业因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把眼光仅仅放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上,大量开采,超量生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较差,综合利用水平低下。一些煤炭企业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

  2.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企业的污染物主要是矸石、污水和甲烷气。矸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堆放占用大片土地,部分矸石因存放时间长,数量多,极易自燃,污染环境。煤矿开采排放的污水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煤炭开采排放的甲烷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环境。

  3.生态失衡严重。

  地下大力开采,地表塌陷严重。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只注重开采,注重生产,注重效益,造成了水源枯竭、河流污染、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生态失衡。

  二、循环经济对于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煤炭产业传统的单向直线发展模式越来越影响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利用等环节,加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弃物再利用,已势在必行。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含义,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人、企业生产、产品消费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传统经济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

  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这种循环经济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和保护了环境,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促进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更加和谐,促进资源长久开发与利用。这种循环经济自然资源的投人低、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的排放少。

  2.循环经济能够保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劳力循环和资源循环,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保护被破坏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通过预防的方式减少废物的产生,而不是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尽可能地拉长产业链,通过再循环达到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更多地创造财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立足于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使废弃物资源化,对无法减少再循环再使用的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不断修复由于我们的生产而造成的污染与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每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煤炭产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1.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营造重视循环经济的氛围。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煤炭资源利用的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煤炭企业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

  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煤炭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加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培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营造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2.加快技术进步,是实现煤炭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支撑点。

  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才能够使我们的资源低浪费,高利用。引进国外先进开采技术,减少矿山事故的发生,采取整体性预防和环保措施,保护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避免矿区内的地质灾害发生,将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采用高效清洁的生产技术,改变在生产末端控制废弃物排放的方式,积极采取煤矸分流措施,从生产源头减少矸石排出量。推广应用矿井水复用技术,实现矿井水在井下的循环利用,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开采中的浪费。

  3.加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完善的政策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要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应先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立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指标的考核制度;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回收率,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杜绝盲目乱采的现象发生。加强环境管理,启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土地复垦,消化矸石,覆土造地,置换土地。通过强化管理,促进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把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经过加工变成水泥和墙体等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在煤层气开发,煤化、煤电产业上引项目做文章。

  总之,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完善科学规划,提高开采技术,发展产业链条,是可以实现污染的最小化排放和废物的循环再利用的。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一定先想到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从而逐步达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只有这样,煤炭产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二O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砥砺奋进,振兴某某教育事业

  砥砺奋进,振兴某某教育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当地民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年来,某某镇党委、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引领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凝心聚力兴教育,殚精竭虑谋发展。各项教育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现将我镇的教育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全镇基本情况某某镇位于唐桐泌三县交界处,距县城约45公里,素有“中国天然碱之都”的美称。全镇共有人口23896人,辖1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共有中、小学校共十四所,每个行政村设小学一所,镇政府所在地设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5046名,就读学前教育阶段幼儿883名。全镇共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227人。镇党委、政府严格要求辖区内学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教育投入,从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上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现教育惠民强镇。

  二、振兴教育举措1、确保资金投入,加强管控按照上级文件要求,需要镇财政负担的公用经费和奖励资金,镇政府及时、足额拨付到中心校,

  镇纪委、财政所对教育经费进行严格监控。中心校积极调整管理使用办法,化解学校债务,要求各学校一律不得新增债务。镇纪委、财政所每年对各学校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审计,凡未经允许擅自新增债务的,一经查实从严处理。

  2、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争取在2022年秋期投入使用,以有效解决幼儿教育短板问题;政策性资金及新补充教师要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对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同时根据学生增加情况,适时对各学校改扩建,完善配套设施,实现我镇教育均衡发展。

  3、精心选聘、量化考核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由教育局负责选聘。各小学校长由中心校负责制定方案,报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公开选聘。校长任期三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核,第一年位居全镇倒数第一名的,给予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倒数第一的,就地免职。教师每学年初由学校负责选聘,落聘教师要经过转岗或培训后重新竞岗,培训期间停发绩效工资。鼓励中学和中心小学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支教教师在表彰、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适当加分。支教教师应服从所在学校管理、不得擅自离岗,否则一经发现按待岗处理。严禁各学校私自聘用代课教师。

  4、健全机制、兑现奖惩我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工作,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依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对我镇各小学综合评比排名在前三名的予以奖励,第一名奖3000元、第二名奖2000元、第三名奖1000元;优秀教师十名每人300元;七、八、九年级教师抽考单科优秀教师分别奖励1000、800、600、300元不等;1-5年级在镇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科综合评比获镇前三名的优秀教师分别奖励300、200、100不等,资金由镇财政列支,每年9月初拔付到中心校发放。中

  心校要依据上级规定,制定公平的评比办法,对教师进行公开公正的综合评比。教师综合评比为发放绩效工资提供依据。综合评比落后的校长和教师除依照有关规定惩处外,还要对其进行诫勉谈话、离岗培训或转岗。

  5、加强培训、注重师德我镇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学校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落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并要求每位教师要严以律己、踏实工作、善待学生、关爱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同时严禁在职教师乱办班、乱收费;杜绝各类违法违纪事件发生,对违反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6、加强互动、交流学习我镇各校每年举办“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派遣我镇教师到知名中小学校听课学习,邀请知名学校教师及教育专家来我镇指导教学6次,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学理念。我镇各校每学期召开2次学生家长会,定期走访学生家长,交流心得,反馈情况,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茁壮成长。

  7、提高待遇、激发干劲为了发挥优秀教师在本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9学科和小学语文、数学、外语3学科中评选“教研骨干”。中学语文、数学、外语各评选两名,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评选一名。中心小学每学科评选一名,其余小学总计每学科评选二名,组成某某镇学科教育人才库,“教研骨干”实行资源共享,按每人每月200元拨付中心校据实发放,并对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中“教研骨干”优先考虑。鼓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教师教学奖励,所需

  资金从公用经费中列支,投入标准不低于生均办公经费的20%。同时,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管理奖惩制度,由中心校审定后具体实施。

  8、开设账户、成立基金由社会名人牵头,开设捐资助学账户,号召辖区内厂矿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成立教育发展协会,协会所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品学兼优且家庭极其贫困的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9、奖励优生、助其成才从我镇中学毕业并在我县高招考试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每人奖励2.5万元,考入“211”院校按县奖励资金的50%奖励。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和中招考试中考取全县前列,并在我镇初中就读的学生,第1名奖1000元,第2-10名奖500元,我镇中心校积极跟踪监测优秀学生学习情况,并要求学校和教师针对优秀学生薄弱学科制定提高方案,培优补差,确保考出优异成绩。

  10、教育培训、服务经济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各一千人次,提高我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服务我镇经济发展。

  11、加快建设、规范办学近年来,我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标准化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步伐,建设中心幼儿园1所,改扩建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11所,及时补充幼教专业教师,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加强监管,防止办园小学化倾向。鼓励社会力量规范办园,支持民办幼儿园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坚决取缔无证非法办学行为。

  三、教育成绩斐然1、全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我镇高招、中招、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均取得可喜成绩,高招考试中,我镇985、211上线人数和去年相比有所提升;2022年春期全县统考评比中,某某镇中心小学多科成绩名列前茅;某某中学参加考试人数为217人,正式被重

  点高中录取192人,录取率为88.47%;2022年中招考试成绩一分三率积分为511.26分,名次位居全县第一,和其他项融在一起,综合排名全县第四。

  2、教育教学设施持续改善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镇财政出资、向上争取项目等办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中学操场改造工程已完成,新建综合楼、教师周转房等项目随即跟进;进一步完善利民小学硬件设施;积极筹建安和社区小学;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中心小学东校区教师周转房已封顶;用三至五年时间,高标准打造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的教育规划逐步得以实施。各村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加固。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为各学校配备了所需的教育教学用品,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全镇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我镇历来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社会各界每年都要捐款捐物支持贫困学生上学,支持学校建设,例如香港惩教社教育基金会捐助的钱款物资等共计40余万元,华瑞投资控股集团总裁王瑞先生为我镇五所学校捐助教学设备价值共计二十余万元。镇党委、政府和各村、各单位、企业每年教师节都要到学校进行慰问。同时,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民生工程,把教育工作与其它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特别是今年,镇政府拿出近12万元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先促优、改善办学条件。

  5、安全维稳工作平时工作中把安全工作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工作,做为重中之重,做到各级各部门无缝隙对接,要求全镇不出现重大学生安全事故。安全工作中以人为本,各学校耐心细致地做好教师队伍的思

  想工作。全学年没有发生一例人访、信访事件,确保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大局,深受上级领导的肯定及社会好评。

  四、存在问题在上级主管部门管和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现今社会飞速发展、群众日益增高的优质教育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教师资源严重紧缺;教师专业结构比例失调;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建设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超大班现象突出;极少数教师存在工作不积极情况;困难教师生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班子建设科学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将是某某镇教育事业振兴领导小组今后工作中亟待努力的方向五、工作展望随着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教育事业站在了全新的发展起点,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赋予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推进教育事业转型升级,沿着科学的轨道快速前行。

  1、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结合我镇教育实际情况而言,改革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三是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四是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五是构建学校、家庭之间新型关系。

  2、进一步了解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要求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盼更加均衡、公平的教育。依据上级文件精神,2022年5月中旬,我县必须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这为我镇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为此,我们要着力在接受

  教育权利上实现公平,在享有教育资源上实现公平,在提升教育水平上实现公平,全力推进我镇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期盼更加优质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有学上”的现状,还要实现让学生“上好学”的愿望。为此,我们要努力使全镇每所学校达到环境优、条件优、师资优、管理优、质量优的要求。

  3、进一步着力打造素质教育特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突出首要地位,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一是完善德育内容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主抓基本道德规范,注重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情感健康。二是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上好每一节政治课、思品课、班会课、团队课,切实抓好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开发好、实施好德育校本课程。三是坚持习惯养成教育。加大力度、拓宽广度、挖掘深度,把习惯培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落实到每个活动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丰富德育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日常训导、生活体验等活动,使德育具体化、情境化、趣味化。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打造富有底蕴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4、进一步凝聚部门合力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科学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各村、各单位、企业积极关心、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同时,我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全面提升教育工作意见,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系统作为推动教育振兴的主体力量,更应当责

  无旁贷,认真履行职责,锐意创新、真抓实干、真抓敢干,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出实招、见实效。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拨付各项教育资金。相关委办和领导要积极争取教育项目,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纪检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管,对违规现象,要严肃处理。镇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要认真执行上级要求,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大力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严厉打击到学校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行为,使学校有一个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

  5、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组织开展对一线教师、优秀教师、困难教师和老教师的慰问帮扶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家长与老师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家长要理解老师的辛苦和难处,教师也要理解家长的用心和期盼,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协调,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要充分宣传镇党委、政府出台的工作措施,宣传教育工作中创造的好做法、涌现出来的人民满意好教师、好校长等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和引导,促使全镇上下增强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广大教师的理解和信任,强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对教师生活的关心、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为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6、进一步解决全镇教育的主要问题尽管我镇教育成绩较大、发展较快,但是与上级要求、发展形势、人民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还需与时俱进。当前教育在思想理论、意识观念、政策方针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部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仍然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问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新形势、新理念中去,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二是办学条件还需提档升级。少数村级小学的环境面貌较差,部分学校和民办幼儿园的设施简陋,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内涵发展还需创立特色。校园文化建

  设比较薄弱,管理机制不够先进科学,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学校活力尚未充分释放。

  教育承载着某某人民的希望和梦想,寄托着全镇上下的期盼和愿望。让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某某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富强、文明和谐新某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五: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1.06•【字号】渝府发[2009]4号•【施行日期】2009.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信访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渝府发〔2009〕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座谈会要求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8〕112号)精神,现就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规划纲要》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推进我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基本原则。《规划纲要》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教育的公平与和谐,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教育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要坚持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立足基本市情,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坚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努力使《规划纲要》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国家背景、西部特征、重庆特色,符合重庆发展需要的高水平规划成果。二、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一)主要任务。认真总结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趋势,充分认识我市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新问题,从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12年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1.提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分类别、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目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思路和重大政策。2.确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重大措施。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措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分块规划和专项规划;解决城乡教育发展突出问题的思路、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3.优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强化依法治教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吸纳社会资金办学的政策措施和办

  法。(二)战略重点。为将上述主要任务具体化,依据重庆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制定《规划

  纲要》时要突出以下12个战略重点。1.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总结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我市教

  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2020年我市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2.幼儿教育发展战略。将幼儿教育从基础教育板块剥离独立为一个板块,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责任,提出我市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

  3.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提出推进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将普通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4.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制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重大方针政策,提出制度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发展水平、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

  5.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定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高等教育的西部高地行动计划,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实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评价新机制、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重大政策措施。

  6.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继续教育发展目标,提出树立和普及终身教育理念,促进学校转变职能、完善功能,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7.民办教育发展战略。分析我市民办教育现状及瓶颈问题,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定位、思路、制度创新和推进民

  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8.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剖析素质教育推进中的主要障碍,提出推进素质教育

  的目标要求、重大思路、主要措施,建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制度和机制,提出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

  9.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制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整体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等体制,健全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学校制度的思路与举措。

  10.教师队伍建设。确定全面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制定改革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补充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进行校长职业化探索的思路、举措与重大项目。

  11.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和配置标准,提出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措施与重大项目。

  12.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提出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制定促进教育公平,支持农村、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

  三、组织领导和任务安排(一)组织领导。成立《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由市长王鸿举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工作小组,负责《规划纲要》研究起草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教委主任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委,由市教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二)工作机制。

  建立调研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沟通协调、学习交流、成果共享工作机制。制定《规划纲要》要充分运用已有成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有关方面、决策部门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协调和联系,组织《规划纲要》制定人员到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考察学习,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的制定要注意与现有工作的衔接:一是与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结合;二是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三是与筹备全市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结合;四是与实现教育年度目标结合。

  (三)任务分工。1.设立《规划纲要》专题调研组。按12项战略重点设12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项目,请部分高校、区县教委、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共25个单位分别承担调研任务,于2008年12月上旬提交调研报告初稿。2.设立《规划纲要》文本起草组。起草工作先分4个组,由市教委、市教科院、重庆社科院、西南大学分别组建1个组,各起草1个《规划纲要》文本,于2008年12月中旬提交初稿。4个文本形成后,由市教委对4个文本进行组合,统一形成1个《规划纲要》文本。市教委《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工作由统筹办牵头,政策法规处、发展规划处协助,相关处室配合。抽调专人专职负责起草工作。3.设立《规划纲要》专家咨询组。从在渝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中聘请部分专家,对《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全程开展咨询,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4.部分区县(自治县)学校先行开展规划。请万州区、渝中区、永川区、荣昌县、云阳县、酉阳县6个区县(自治县),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先行开展规划,并做好文本起草工作,于

  2008年12月中旬提交初稿。(四)时间进度。第一阶段,2008年11―12月底,完成重大战略专题研究工作和《规划纲要》

  (初稿)起草任务。第二阶段,2008年12月底,《规划纲要》(初稿)报送教育部,并在全国9

  个省(区、市)规划文本交流大会上进行交流。第三阶段,2009年1―2月,《规划纲要》(初稿)征求专家意见。第四阶段,2009年3―4月,《规划纲要》(修改稿)向社会征求意见。第五阶段,2009年5―7月,《规划纲要》(修订稿)送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审议。第六阶段,2009年8月,《规划纲要》(送审稿)报送市委、市政府审定。(五)经费预算。《规划纲要》制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较长,

  据初步预算,重大战略专题调研、《规划纲要》文本起草、专家咨询等所需工作经费约210万元,由市财政局统一安排。

  附件:1.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组织机构2.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调研承担单位

  二○○九年一月六日附件1: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组织机构一、领导小组组长:王鸿举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黄奇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成员:涂经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玉琴市编办主任杨庆育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吴冰市经委主任彭智勇市教委主任周旭市科委主任XXX市财政局局长姜平市人事局局长侯小川市劳动保障局局长程志毅市建委主任扈万泰市规划局副局长(主持工作)沐华平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夏祖相市农委主任潘晓阳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唐英瑜市统计局局长赵强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陈澍重庆社科院院长、市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天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二、工作小组组长:黄奇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涂经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彭智勇市教委主任吴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牟延林市教委副主任陈元春市财政局副局长成员:向松柏市编办副主任王玉祥市经委副主任潘复生市科委副主任冉隆江市人事局副局长卢建辉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丛钢市建委副主任邱建林市规划局副局长罗德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王健市农委副主任丁小岗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乔广奇市统计局副局长刘文耀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肖长富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隆生市科协副主席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负责《规划纲要》制定的日常工作。由市教委主任彭智勇任办公室主任,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附件2: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调研承担单位第一专题: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研究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专题:幼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师范大学、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第三专题: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庆文理学院、涪陵区教委。第四专题: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工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五专题:城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第六专题: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重庆教育学院、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第七专题: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第八专题: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四川美术学院、渝北区教委。第九专题: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重庆交通大学、九龙坡区教委。第十专题: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重庆科技学院、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第十一专题: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第十二专题: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重庆医科大学、梁平县教委。

篇六: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集合4篇

  第一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篇一: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我非常有幸地作为青干班的一员参加了在武汉为期九天的培训班的学习,学习中专家们理论阐述、引经据典、谈心交心,无不使我产生共鸣。他们娓娓道来,环环相扣,给人启迪,促人反省,震撼人心。既气势磅礴,恢弘大度,又紧扣实际,细致入微。既让我们欣赏了名家的风采,又使我们饱食了无比精美的精神大餐;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九天下来,感受颇丰,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教育教学新动态,真正学到了作为一名新时期校长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时还对学校管理也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思考。一、学校管理中要关心和信任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把教师管理作为第一要素,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思想,我认为,这是21世纪学校管理中应建立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我觉得要教师用心教学,就要得到教师的“心”;要真正地得到教师的“心”,就要真心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特别是尊重和信任他们。(一)关心教师的家庭与生活我觉得关心教师就要关心教师的家庭与生活,把感动送给教师。比如我校在教师办喜事、丧事时,学校总会送去祝福与问候,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过年过节,学校会请教师家属到学校做客,感谢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安心的工作;在教师生活上学校食堂专门开设了教师窗口,方便教师就餐等等,这些都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当然也有不足的方面,在一些细节上如果学校想的更周到一些,我想会更贴近教师的心。比如我校教师由于工作关系很多

  教师就在食堂就餐,学校为了关心教师也专设了教工窗口,但很多教师仍感到不便,特别每到学生就餐时造成很多教师吃不好,很多教师下晚自习后才回家吃饭。我想学校能否单设一个教师小食堂改善伙食,让教师吃的舒心,从而更好、安心的工作。

  第二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快培育壮大生猪产业,合乎县情,顺乎民意。近段时间,笔者通过调研,真切地感受到了全县上下大力发展生猪的热潮,同时对生猪产业发展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一、我县生猪产业的特点:据统计,xx年,我县生猪出栏万头,占了畜牧业生产总量的大头;猪肉产量4632万公斤,是“菜蓝子”里最大宗的肉食商品。经分析,我县生猪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猪畜牧产业增长迅速。2001年全县生猪畜牧业产值亿元,2002年达亿元,xx年达亿元,xx年达亿元。四年来,畜牧业产值每年递增%。二是生猪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1年以来,我县生猪稳步发展。2001年全县出栏生猪万头,至xx年达万头,全县99%以上的农户均从事养殖业,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中的五分之二于养殖业及其带动的饲料、兽药、运输、劳务等各相关派生产业。三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河舒新建了四川巨农实业有限公司河舒良繁养殖场后,确保了我县瘦肉型猪品质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商品肉猪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收购、租赁了我县面粉公司和饲料厂后,与齐祥食品公司形成了集生猪良繁、饲料生产、肉品加工、销售、贮藏、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大大促进了我县生猪产业的发展,使我县初步具备了“大基地、高商品化”发展的基础。二、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品种不优。根据全县出栏生猪品种来看,被市场看好的DLY优质瘦肉型猪在我县才在起步,而饲养户饲养的绝大部分是土杂猪,这种猪售价比DLY优质肉猪每公斤低一元左右,养殖效益低下,形不成竞争力。

  二是规模不大。从出栏生猪数量来看,全县年出栏生猪仅60余万头;从养殖模式来看,大部分农户还存在着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基本上还是分户分散养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受市场冲击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弱,难以应对入世需要。

  三是养殖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户的养殖技术主要依靠长期以来的养殖经验积累,传统养殖普遍,养殖科技含量低。由于不少养猪户不懂集约化饲养技术、猪病免疫程序不合理;圈舍设计、建筑不合理、饲养密度高,且不通风,由此种种,造成出栏率低,生产水平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改良步伐。优良品种是畜牧业的基础,要加快改良步伐,加大良种推广力度。首先是进一步抓好河舒生猪良繁养殖场这个龙头企业建设,同时切实抓好良种猪扩繁工程。根据我县实际,建设xx年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培育LY母猪上,大力发展猪源。将河舒生猪良繁养殖场建设成为纯外血缘原种猪场,并积极引进新的外血缘原种猪场,以生产足够数量的LY母猪,提供充足的种猪源。在交通便利、区域集中的河舒、周口、锦屏、兴旺、罗家、金溪、徐家、巨龙等8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中心镇各建成一个300头以上规模的LY母猪养殖场和1个人工授精点,318线、河罗路、仪北路公路沿线乡镇各建成1个150头以上的LY母猪养猪场,在其它有条件的乡镇建成100头以上的LY母猪养猪场,并在8个中心镇,特别是在河舒周围适度建立一批20—50头的LY母猪养殖大户。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这样,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良繁体系,确保3年内完成改良任务,同时,各乡镇要围绕良繁场重点发展一批DLY优质肉猪养猪大户,公路沿线各乡镇要培育一批1000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各中心镇要建立一个1万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迅速提升优质肉猪比重,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二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巨龙、齐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运作机制,构建适合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专业合作社和养殖

  大户为基础,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专重大户”的模式,采取寄养、托养、联养等形式发展规模经营,扩大生猪饲养总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引一批饲养加工、生猪养殖、深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力争把蓬安建成西南地区具有影响的生猪良繁、优质肉猪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形成集粮食加工、生猪良繁、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促进产业互动。

  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我县生猪饲养户涉及千家万户,文化水平及科学饲养水平参差不一,科学技术对养猪业的贡献率还比较低,特别是DLY优质肉猪饲养技术要求高、传统养殖技术无法适应饲养要求。因此,要切实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着重抓好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全价配合饲料技术,加快养猪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技术水平,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生猪良繁养殖龙头企业,对生猪饲养、防疫、治病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鼓励养殖户、场使用电脑,通过互联了解、掌握最新养殖科技动态及科技成果,把视野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提高养殖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肉品质量,与WTo接轨,扩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四是健全服务体系。优质生猪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密切协调配合,共建服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做好全县优质生猪产业防疫、检疫工作,防止重大疫情发生;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要对其签订合同关系的专业社、专重户聘请专业兽医人员,实行统一防疫治病,力保生猪产业安全,确保全县清净无疫。要加强猪肉产品安全检测工作,认真开展肉品抗菌素、激素、重金属元素等残留的检测,加大对饲料、兽药的监管力(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度,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市场,严肃查处违禁兽药和添加违禁兽药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活动,实现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无污染,从而确保生猪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提高我县生猪及其产品的拓展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逐步成立和发展中介组织,由良繁养殖场、养殖专重大户、贩运大户等组建生猪协会,具体负责良种母猪繁育及品种改良、猪户口管理、仔猪及生猪饲养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猪服务体系。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县、区、乡镇要层层建立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优质生猪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协调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生猪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将优质生猪产业发展纳入各区、乡镇及县级帮乡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同时,积极鼓励各界人士从事优质生猪开发。

  第三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隆华公司董事长袁利军和顺的资源秉赋是煤,和顺的主导产业是煤,和顺的财政收入靠煤,和顺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是煤。如何做好“煤”这篇文章,当属和顺13万人民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我县煤炭产业的现实状况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县煤炭产业一直是“大量投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则是“迅速建矿、大力开采、废物排放、缺乏治理”的生产方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能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但也出现了很大的负面效应。1.资源浪费严重。煤炭企业因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把眼光仅仅放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上,大量开采,超量生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较差,综合利用水平低下。一些煤炭企业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2.环境污染严重。煤炭企业的污染物主要是矸石、污水和甲烷气。矸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堆放占用大片土地,部分矸石因存放时间长,数量多,极易自燃,污染环境。煤矿开采排放的污水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煤炭开采排放的甲烷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环境。3.生态失衡严重。

  地下大力开采,地表塌陷严重。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只注重开采,注重生产,注重效益,造成了水源枯竭、河流污染、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生态失衡。

  二、循环经济对于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煤炭产业传统的单向直线发展模式越来越影响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利用等环节,加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弃物再利用,已势在必行。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含义,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人、企业生产、产品消费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传统经济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这种循环经济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和保护了环境,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促进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更加和谐,促进资源长久开发与利用。这种循环经济自然资源的投人低、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的排放少。

  2.循环经济能够保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劳力循环和资源循环,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保护被破坏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通过预防的方式减少废物的产生,而不是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尽可能地拉长产业链,通过再循环达到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更多地创造财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立足于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使废弃物资源化,对无法减少再循环再使用的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不断修复由于我们的生产而造成的污染与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每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煤炭产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1.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营造重视循环经济的氛围。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煤炭资源利用的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煤炭企业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煤炭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加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培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营造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2.加快技术进步,是实现煤炭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支撑点。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才能够使我们的资源低浪费,高利用。引进国外先进开采技术,减少矿山事故的发生,采取整体性预防和环保措施,保护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避免矿区内的地质灾害发生,将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采用高效清洁的生产技术,改变在生产末端控制废弃物排放的方式,积极采取煤矸分流措施,从生产源头减少矸石排出量。推广应用矿井水复用技术,实现矿井水在井下的循环利用,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开采中的浪费。3.加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的政策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要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应先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立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指标的考核制度;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回收率,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杜绝盲目乱采的现象发生。加强环境管理,启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土地复垦,消化矸石,覆土造地,置换土地。通过强化管理,促进技术改

  造,采用新工艺,把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经过加工变成水泥和墙体等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在煤层气开发,煤化、煤电产业上引项目做文章。

  总之,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完善科学规划,提高开采技术,发展产业链条,是可以实现污染的最小化排放和废物的循环再利用的。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一定先想到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从而逐步达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只有这样,煤炭产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二O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篇: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砥砺奋进,振兴**教育事业

  砥砺奋进,振兴**教育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当地民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年来,**镇党委、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引领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凝心聚力兴教育,殚精竭虑谋发展。各项教育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现将我镇的教育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全镇基本情况**镇位于唐桐泌三县交界处,距县城约45公里,素有“中国天然碱之都”的美称。全镇共有人口23896人,辖1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共有中、小学校共十四所,每个行政村设小学一所,镇政府所在地设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5046名,就读学前教育阶段幼儿883名。全镇共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227人。镇党委、政府严格要求辖区内学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教育投入,从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上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现教育惠民强镇。

  二、振兴教育举措1、确保资金投入,加强管控按照上级文件要求,需要镇财政负担的公用经费和奖励资金,镇政府及时、足额拨付到中心校,镇纪委、财政所对教育经费进行严格监控。中心校积极调整管理使用办法,化解学校债务,要求各学校一律不得新增债务。镇纪委、财政所每年对各学校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审计,凡未经允许擅自新增债务的,一经查实从严处理。

  2、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镇中心建设,争取在2022年秋期投入使用,以有效解决幼儿教育短板问题;政策性资金及新补充教师要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对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同时根据学生增加情况,适时对各学校改扩建,完善配套设施,实现我镇教育均衡发展。

  3、精心选聘、量化考核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由教育局负责选聘。各小学校长由中心校负责制定方案,报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公开选聘。校长任期三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核,第一年位居全镇倒数第一名的,给予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倒数第一的,就地免职。教师每学年初由学校负责选聘,落聘教师要经过转岗或培训后重新竞岗,培训期间停发绩效工资。鼓励中学和中心小学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支教教师在表彰、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适当加分。支教教师应服从所在学校管理、不得擅自离岗,否则一经发现按待岗处理。严禁各学校私自聘用代课教师。

  4、健全机制、兑现奖惩我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工作,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依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对我镇各小学综合评比排名在前三名的予以奖励,第一名奖3000元、第二名奖2000元、第三名奖1000元;优秀教师十名每人300元;七、八、九年级教师抽考单科优秀教师分别奖励1000、800、600、300元不等;1-5年级在镇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科综合评比获镇前三名的优秀教师分别奖励300、200、100不等,资金由镇财政列支,每年9月初拔付到中心校发放。中心校要依据上级规定,制定公平的评比办法,对教师进行公开公正的综合评比。教师综合评比为发放绩效工资提供依据。综合评比落后的校长和教师除依照有关规定惩处外,还要对其进行诫勉谈话、离岗培训或转岗。

  5、加强培训、注重师德我镇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学校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落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并要求每位教师要严以律己、踏实工作、善待学生、关爱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同时严禁在职教师乱办班、乱收费;杜绝各类违法违纪事件发生,对违反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6、加强互动、交流学习我镇各校每年举办“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派遣我镇教师到知名中小学校听课学习,邀请知名学校教师及教育专家来我镇指导教学6次,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学理念。我镇各校每学期召开2次学生家长会,定期走访学生家长,交流心得,反馈情况,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茁壮成长。

  7、提高待遇、激发干劲为了发挥优秀教师在本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9学科和小学语文、数学、外语3学科中评选“教研骨干”。中学语文、数学、外语各评选两名,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评选一名。中心小学每学科评选一名,其余小学总计每学科评选二名,组成**镇学科教育人才库,“教研骨干”实行资源共享,按每人每月200元拨付中心校据实发放,并对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中“教研骨干”优先考虑。鼓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教师教学奖励,所需资金从公用经费中列支,投入标准不低于生均办公经费的20%。同时,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管理奖惩制度,由中心校审定后具体实施。

  8、开设账户、成立基金由社会名人牵头,开设捐资助学账户,号召辖区内厂矿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成立教育发展协会,协会所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品学兼优且家庭极其贫困的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9、奖励优生、助其成才从我镇中学毕业并在我县高招考试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每人奖励2.5万元,考入“211”院校按县奖励资金的50%奖励。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和中招考试中考取全县前列,并在我镇初中就读的学生,第1名奖1000元,第2-10名奖500元,我镇中心校积极跟踪监测优秀学生学习情况,并要求学校和教师针对优秀学生薄弱学科制定提高方案,培优补差,确保考出优异成绩。

  10、教育培训、服务经济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各一千人次,提高我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服务我镇经济发展。

  11、加快建设、规范办学近年来,我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标准化普惠性公办建设的步伐,建设中心幼儿园1所,改扩建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11所,及时补充幼教专业教师,提高幼儿教育师

  资水平,加强监管,防止办园小学化倾向。鼓励社会力量规范办园,支持民办幼儿园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坚决取缔无证非法办学行为。

  三、教育成绩斐然1、全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我镇高招、中招、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均取得可喜成绩,高招考试中,我镇985、211上线人数和去年相比有所提升;2022年春期全县统考评比中,**镇中心小学多科成绩名列前茅;**中学参加考试人数为217人,正式被重点高中录取192人,录取率为88.47%;2022年中招考试成绩一分三率积分为511.26分,名次位居全县第一,和其他项融在一起,综合排名全县第四。

  2、教育教学设施持续改善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镇财政出资、向上争取项目等办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中学操场改造工程已完成,新建综合楼、教师周转房等项目随即跟进;进一步完善利民小学硬件设施;积极筹建安和社区小学;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中心小学东校区教师周转房已封顶;用三至五年时间,高标准打造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的教育规划逐步得以实施。各村小学校舍进行了维修加固。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为各学校配备了所需的教育教学用品,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全镇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我镇历来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社会各界每年都要捐款捐物支持贫困学生上学,支持学校建设,例如香港惩教社教育基金会捐助的钱款物资等共计40余万元,华瑞投资控股集团总裁王瑞先生为我镇五所学校捐助教学设备价值共计二十余万元。镇党委、政府和各村、各单位、企业每年教师节都要到学校进行慰问。同时,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民生工程,把教育工作与其它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特别是今年,镇政府拿出近12万元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先促优、改善办学条件。

  5、安全维稳工作平时工作中把安全工作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工作,做为重中之重,做到各级各部门无缝隙对接,要求全镇不出现重大学生安全事故。安全工作中以人为本,各学校耐心细致地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工作。全学年没有发生一例人访、信访事件,确保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大局,深受上级领导的肯定及社会好评。

  四、存在问题在上级主管部门管和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现今社会飞速发展、群众日益增高的优质教育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教师资源严重紧缺;教师专业结构比例失调;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建设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超大班现象突出;极少数教师存在工作不积极情况;困难教师生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班子建设科学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将是**镇教育事业振兴领导小组今后工作中亟待努力的方向五、工作展望随着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教育事业站在了全新的发展起点,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赋予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推进教育事业转型升级,沿着科学的轨道快速前行。

  1、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结合我镇教育实际情况而言,改革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三是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四是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五是构建学校、家庭之间新型关系。

  2、进一步了解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要求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盼更加均衡、公平的教育。依据上级文件精神,2022年5月中旬,我县必须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这为我镇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为此,我们要着力在接受教育权利上实现公平,在享有教育资源上实现公平,在提升教育水平上实现公平,全力推进我镇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期盼更加优质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有学上”的现状,还要实现让学生“上好学”的愿望。为此,我们要努力使全镇每所学校达到环境优、条件优、师资优、管理优、质量优的要求。

  3、进一步着力打造素质教育特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突出首要地位,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一是完善德育内容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主抓基本道德规范,注重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情感健康。二是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上好每一节课、思品课、班会课、团队课,切实抓好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开发好、

  实施好德育校本课程。三是坚持习惯养成教育。加大力度、拓宽广度、挖掘深度,把习惯培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落实到每个活动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丰富德育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日常训导、生活体验等活动,使德育具体化、情境化、趣味化。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打造富有底蕴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4、进一步凝聚部门合力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教育工作小组,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科学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各村、各单位、企业积极关心、支持教育教学,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同时,我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全面提升教育工作意见,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系统作为推动教育振兴的主体力量,更应当责无旁贷,认真履行职责,锐意创新、真抓实干、真抓敢干,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出实招、见实效。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拨付各项教育资金。相关委办和领导要积极争取教育项目,不断完善学校设施建设。纪检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对违规现象,要严肃处理。镇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要认真执行上级要求,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大力整顿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严厉打击到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行为,使学校有一个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

  5、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组织开展对一线教师、优秀教师、困难教师和老教师的慰问帮扶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家长与老师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家长要理解老师的辛苦和难处,教师也要理解家长的用心和期盼,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协调,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要充分宣传镇党委、政府出台的工作措施,宣传教育工作中创造的好做法、涌现出来的人民满意好教师、好校长等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和引导,促使全镇上下增强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广大教师的理解和信任,强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对教师生活的关心、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为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6、进一步解决全镇教育的主要问题尽管我镇教育成绩较大、发展较快,但是与上级要求、发展形势、人民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还需与时俱进。当前教育在思想理论、

  意识观念、政策方针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部分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仍然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问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新形势、新理念中去,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二是办学条件还需提档升级。少数村级小学的环境面貌较差,部分学校和民办幼儿园的设施简陋,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内涵发展还需创立。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管理机制不够先进科学,办学不够鲜明,学校活力尚未充分释放。

  教育承载着**人民的希望和梦想,寄托着全镇上下的期盼和愿望。让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富强、文明和谐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七: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刘林国乡党委成员党政办主任叶茂乡国土所所长何俭君定新派出所所长刘家富中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怀云庄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新村村党支部书记罗清辉马骖村党支部书记黄世华英雄村党支部书记江跃明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家勇堡堡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兴玉三好村党支部书记何安仁安乐村党支部书记龙光敬新山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定新中心学校童国平兼任办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物工作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定新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方案(2011-2013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我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强国富民的奠基工程。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全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我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薄弱学校建设为突破口,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为契机,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为适龄儿童、少年创造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事求是,采取分校规划、分类指导的方式,整体推进全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乡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到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村、校要对均衡发展的各项任务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本着“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义务教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育均衡发展。2、政策倾斜,治薄扶弱。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是推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制定倾斜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加快教育发展,扶持弱势群体,尽快解决村村之间、群体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

  3、注重内涵,办出特色。各校不仅要关注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更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要积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为学生的成长留出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4、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在实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薄弱学校改造上面,还要关注优质学校,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三、全乡教育概况我乡共有12个行政村,一个中心社区,总人口万人。现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48人,学生818名,其中寄宿生330名。中心完小1所,村级完小7所,共有在校学生15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7个学前班,共有在园幼儿200余人,小学(学前班)教师共96人;小学校舍总面积6050平方米,生均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4957平方米,生均平方米,全面消除D级危房;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各校均添补了部分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各学校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坚持“育人为本、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目标任务2013年,全乡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省政府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任务如下:1、普及程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左右,“三残”入学率达90%以上;保证流入我乡的适龄随迁儿童少年均能接受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左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到95%左右;关注留守儿童,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为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2、办学条件各学校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和学校内部建设规划,力求做到:中小学校布局、规模满足生源变化的需求,消除大班额,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办学条件达到标准,薄弱学校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达到标准,其中:海幕小学旧址新建,新阳小学、青杠小学宿舍加固维修。2012年把英雄小学学生合并到青杠小学。并将撤并的学校多余的校舍改造为幼儿园;全乡所有中小学的常规教学设施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配备等方面达到国家和省颁标准,办学条件处于相对低端水平的学校和高端水平的学校差距不断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生均值不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断提高,达到基本均衡。人均校舍面积、中小学图书仪器、远教设施、“班班通”设备均达到省颁标准。各校规划建设情况如下:

  中小学规划学生数约2717人,设一所寄宿制学校(定新中学)。教学及辅助用房达22489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3300平方米;绿化面积9600平方米,标准塑胶体育运动场地10个,按标准配齐常规教学设备、学科专用教学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3、师资水平教职工编制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配备、调动、管理等方面符合要求;薄弱学校教职工配备符合标准,全面取消代课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合理;目前,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多渠道交流,交流面不低于10%,交流年限不少于一年,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均衡;教师培养培训和教育科研制度健全,机构建设符合标准;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0%以上;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4、教育质量按国家和省课程计划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把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实践环节,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有效帮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得到缩小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按规定开设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各类专题教育课,定新中学开设《农村实用技术》等地方课程,继续实行毕业生“双证”制度。有效开发并充分使用好地方的各类课程资源,开设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的特色

  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现代教育管理机制;制定和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规划与政策措施;建立和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责任制度,定期考核,兑现奖惩,形成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合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改进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保证学生在校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5、办学行为所有中小学校都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减轻课业负担,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评价机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解决;规范学校管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控制学生辍学的制度完善,措施落实、效果明显;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资助残疾儿童少年、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政策措施落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校特色发展,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五、保障措施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定新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

  各部门主要领导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各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组长:李承杰(乡党委、乡长)副组长:李朝华(乡纪委书记、副乡长)

  杨强(中心校校长)董雍(定新中学校长)成员:刘林国(乡党委成员、党政办主任)叶茂(乡国土所所长)何俭君(定新派出所所长)刘家富(中心社区党支部书记)肖光祥(群星村党支部书记)吴怀云(庄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新村村党支部书记)罗清辉(马骖村党支部书记)黄世华(英雄村党支部书记)江跃明(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张家勇(堡堡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兴玉(三好村党支部书记)何安仁(安乐村党支部书记)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龙光敬(新山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定新中心学校,童国平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物工作。

  2、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乡政府与中心校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乡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担领导、指导、督促检查和经费筹措的责任。积极推进和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抓好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三项工程。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推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心校对辖区内教育发展规划、经费筹措和校内外环境治理以及安全稳定等承担管理的责任,具体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依法做好适龄少年儿童的入学和控制流失工作,高度重视解决好女童、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儿的入学和流失问题;切实维护各中小学的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影响学校发展和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家校纠纷等外部环境,为各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统一要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围绕标准,抓好落实。中心校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安排,指导各村和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编制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审查新建学校、幼儿园设置情况和标准。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相关部门编制规划,积极协调建设资金,加大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乡财政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安排好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作,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派出所要制定安全管理方案和措施,切实保障师生安全,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乡综治办要将学校的法制工作纳入全乡普法范围进行安排部署,切实加强师生法制教育。乡国土所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为中小学项目的实施提供服务,要优先保障教育项目的建设用地,保证教育用地项目上的正常审批工作,减免教育项目用地费用。工商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存在的不良摊点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对非法雇佣童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乡文化站要对网吧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联合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定期进行执法检查。纪检部门要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3、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国家教育投入政策的落实,要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教育投入所占比例比上年增长0.5一1个百分点的要求,足额预算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及时安排中小学排危资金、“两免一补”资金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资金。要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确保足额拨付教育,且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各村、各学校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乡财政、教育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各种教育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和审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

  4、大力促进中小学均衡发展。一要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优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先为薄弱学校建设立项、安排建设资金、配齐教学设备、选派合格教师,要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实现校校有塑料跑道、运动场的规划。二要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学校。稳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着力改善永久保留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撤并后的学校校产通过资产配换、拍卖,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三要不断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中心校指导中小学校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要遵循原则,统筹规划好基建用地、绿化用地和活动场地,加强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以及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重点教学活动场所的建设和教师宿办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建设。要按规定配备内部设施,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在设施配备暂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情况下,规划工作要提前到位,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5、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中心校要认真研究制定《定新乡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加快教师成长步伐,缩短成长周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中小学人事归口管理体制,切实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和考核选拔等管理职能。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实施“一名双优”工程,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要改革和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制度,逐步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用政策疏导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科学配置教师资源,努力实现师资均衡化。

  6、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

  9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面提高教育质量,扎扎实实落实学校“三个常规”,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实施新课程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总结推广联片教研的经验,加大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着力培养学校管理人才,要形成一批专家型校长,增加高水平管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满足教育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坚持“四不”政策,即不设重点校,不办重点班,不搞留级制度,不搞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要继续推进中小学规范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工作不断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和人文化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乡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全乡教育的整体实力。

  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乡建一所中心幼儿园,通过单设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学前班等形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保证学前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标准。

  六、评估与奖惩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以校为单位,乡政府组织统一进行检查验收,通过乡政府检查验收的学校,乡政府将予以一定的奖励。2、对没有按照本规划方案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要进行通报批评,追究学校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

  黔西县定新乡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九月三日

  10

篇八: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16•【字号】豫政[2007]2号•【施行日期】2007.0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豫政〔2007〕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提高全省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1.1999年我省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正在缩小,义务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

  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项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当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统筹兼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差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4.主要目标和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生均经费、生源分布、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到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市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约占全省25%左右的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全省80%左右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城镇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后,再经过2至3年的努力,使全省所有县

  (市、区)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5.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适应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适当调整和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仍应保留、改建必要的小学或教学点。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质量较高的义务教育。6.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各地要根据《标准》和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限期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尽早达到基本标准。以学校设施设备达标配套、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加大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3至5年内完成改造任务。7.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和大班额问题。各地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城镇新区建设时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校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民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凡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数量及规模进行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要坚持实用、耐用、够用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原则。8.建好用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年

  底,确保工程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形成遍布全省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动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加大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四、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9.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调整教师编制要对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给予倾斜,保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空出教师编制每年都要及时补充,严格标准,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10.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在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代偿国家助学贷款以及报考公务员、省属高校研究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远程教育志愿服务行动以及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等计划,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11.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县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的任教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12.强化校长队伍管理。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积极

  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13.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

  养体制和机制,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到2010年,省、省辖市两级为农村学校培训骨干教师50000名,其中省级培训8000名以上。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五、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14.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进程。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2007年继续按照省定“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努力降低成本,确保按时发放。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经教育部门认定、分配入学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免收借读费,并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16.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17.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

  课程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加快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推广将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9.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七、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20.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县城以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21.加大专项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建设,省辖市和县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应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全面推进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调控预算外义务教育经费。教育部门要

  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22.加强对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各级税务部门要足额征收城镇教育

  费附加。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城镇教育费附加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由教育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优先用于城镇薄弱学校改造。

  八、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2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推进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省辖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2007年起,在全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活动,每5年评选1次,由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2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教育督导团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督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负责对各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凡达不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截留或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及教育费附加、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过大或义务教育发展缓慢的县(市、区),对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依法问责。25.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辖市政府每年要向省政府提交上年度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分析报告。26.优化教育环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继续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行为,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乱罚

  款、乱检查、乱摊派。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学校进行检查。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七年一月十六日

推荐访问: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全乡 事业发展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