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篇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篇

时间:2022-11-16 18: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分析  作者:王莉王平来源:《当代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篇,供大家参考。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0篇

篇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分析

  作者:王莉王平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20年第02期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对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背景、政策法规相关配套情况的现状、获批情况及特点等内容进行探究,以期为政府和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197-02

  1;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背景

  宁夏自2003年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制定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建档、建立名录体系、建立传承基地、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积极探索保护方式,科学管理、规范保护、有效传承的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从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等整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2;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情况的现状分析

  通过查询和调查,宁夏人民政府2005年7月在全国较早制定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6年9月1日,由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截至2019年6月,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宁政发[2007]89号)、《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11个配套政策及规定办法,为宁夏和各市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理、保护和发展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依据。

  3;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批情况的分析

  通过查询宁夏人民政府网站、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走访宁夏文化馆工作人员和网上查询,截至2019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2年、2016年、2019年批准确定了5批次10大类共87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育的划分类别、表现形式、运动实践等性质和特征,对4批次10大类共87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分析、归纳和讨论,发现具有体育性的项目,大部分存在于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以及甚少的传统技艺中,便于之后的研究,现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归纳分成传统舞蹈体育类、传统体育类、传统技艺体育类、民俗体育类4个主类。

  3.1宁夏第一批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批情况的分析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07]91号)》文件,共批准确定了31项。按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方法,其中传统舞蹈体育类有舞狮(海原胡湾狮子、中宁刘庙狮子)、舞龙、隋唐秧歌3个项目;传统体育类有回族踏脚、何家棍、打梭、方棋、南营武术杂技5个项目;民俗体育类有高台马社火1个项目,因此,第一批共有9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2宁夏第二批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批情况的分析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09]64号)》文件,共批准确定了23项代表作名录和8项扩展项目名录。按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方法,传统体育类有张家枪、泾源回族“赶牛”(回族木球)、回族“武术—鱼尾剑、魔术—仙人摘豆、杂技—飞叉”5个项目;扩展项目中传统体育类有方棋1项目,因此,第二批共有6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3宁夏第三批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批情况的分析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12]91号)》文件,共批准确定了8项代表作名录和6项扩展项目名录。按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方法,其中传统舞蹈体育类有:黄羊钱鞭、高跷(辛家高跷)2个项目;传统体育类有回族杨氏拳1个项目;扩展项目中传统舞蹈体育类有舞龙、舞狮2项目,因此,第三批共有5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4宁夏第四批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批情况的分析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16]3号)》文件,共批准确定了21项代表性项目名录和10项扩展项目名录。按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方法,其中传统舞蹈体育类有盐池秧歌1个项目;传统体育类有回族打毛蛋(泾源)、吆逐、回族穆派魔术3个项目;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中传统体育类有回族踏脚(西夏区)、回族木球2个项目,因此,第四批共有6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

  3.5宁夏第五批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批情况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19〕15号)》文件,共确定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0项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7项。按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方法,其中传统体育类有自然门徐氏武术(金凤区文体旅游局)、铁柱泉张家武术(盐池县文化馆)2个项目;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中传统舞蹈体育类有舞龙(赵渠舞龙、青铜峡市文化馆)、高跷(高崖高跷、海原县文化旅游)2个项目,因此,第五批共有4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篇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范文(精选4篇)

  一、填空题

  1、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指地域范围内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以方言、饮食、民族信仰、民间建筑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2、地域文化的特征有:独特性、传统性、多元性、界限的模糊性和行政区域的限定性。

  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4、我国2022年前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22年〕、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22年〕。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6、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将传统戏曲根本特征概括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齐如山在此根底上提出了“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国剧原理。中国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结合体,其中,“唱、念〞即为歌,“做、打〞即为舞。

  7、苏州评弹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说、噱、弹、唱。

  8、中国曲艺艺术又叫“说唱艺术〞,其主要特点是说唱故事、一曲多变〔主要指以唱为主的曲种〕、演员的表演是艺术传播的唯一方式。

  9、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10、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立昆之宗魏良辅〔明代〕开创“水磨腔〞,从而逐渐形成了昆曲在行腔上“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艺术特点。

  11、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古琴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现江苏地区主要的琴派有虞山派〔以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扬州为中心〕、金陵派〔以南京为中心〕、梅庵派〔以南通为中心〕

  12、明式家具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主要指榫卯技艺〕、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光亮。

  13、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

  14、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传统美术技艺: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玉雕、秦淮灯彩、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金坛刻纸、常州梳篦、苏绣、南京剪纸、扬州剪纸、徐州剪纸、扬州盆景艺术、徐州香包、邳州纸塑狮子头等等。

  15、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民俗活动:溱潼会船、金坛抬阁、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苏州端午习俗、秦淮灯会等等。

  16、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原那么是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

  17、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标准有:A应当具有珍贵的价值〔历史、艺术、科学等〕;B应当是独特的,具有民族、群体文化特征的;C应当是依附并现存于特定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生活中的;D应当是面临濒危状况、需要抢救和保护的;E应当是符合人性、顺应开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

  18、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A抢救性保护、B建立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C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D倡导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E数字化保护

  19、非遗的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非遗的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其中主要保护机构包括化艺术研究院〔所〕、文化馆〔群艺馆〕、民间团体〔学会、协会等〕、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传统艺术表演团体等等及社区和民众。

  20、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主要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类工程根本属于传统手工艺,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发挥、通过生产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的不同

  (2)政治权力的影响

  (3)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4)移民导致的文化融合

  (5)宗教的影响

  (6)外来文化的影响

  2、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

  一、地域特色鲜明。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具有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水乡特色,但因为苏南、苏中、苏北存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江南吴地风土清嘉,吴侬软语,因此,苏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特点雅致、柔美、精细,其歌谣、舞蹈清丽灵秀,戏剧、曲艺细腻委婉,传统手工玲珑雅洁;苏北平原广阔,其山也高,其风也烈,故而,苏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特点浑朴、刚毅、

  粗暴,透露出刚烈的楚汉雄风,其落子舞热烈欢快,柳琴戏、梆子戏高亢激昂,剪纸、年画夸张古朴;以江淮名邑扬州为代表的苏中地区,那么是兼综南北,柔中带刚,其民风习俗淳朴闲适,充满俚趣,故而,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琢玉髹漆技艺巧夺天工,说书唱曲艺术雅俗兼备,平实中藏精致,精致中见平实。

  二、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江苏自古物产富饶,经济兴旺,苏州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扬州在盛唐时也曾是世界上有名的极为繁华的都市,交通的兴旺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经济的富庶促进了手工技艺的开展和兴盛。这两地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都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

  三、内涵丰富,影响深广。江苏文化虽有自身的文明源头,但从宏观上来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下的一元,它的开展也是不断吸取多种文化的结果,因而显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江苏文化的这样一种品格,使得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又以其自身的特质和魅力对其他地域和其他种类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说明。

  3、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根本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一性质,一方面使中华文明穿越千百年时空保持至今,另一方面又使多种遗产传承受阻、并大量走向濒危甚至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表达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有的借助于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的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呈现和传承下来。他们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表达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

  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其一作答,共计25分。〕

  根据所学知识和内容,举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之美。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

  白族扎染: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那么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

  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存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大理三月街: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

  白族民居彩绘: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根底上产生的。民居彩绘多为雕画结合,在大门、屋檐部制作丰富的木雕装饰彩绘,照壁上那么用泥做斗拱与局部浮雕,彩绘与雕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木结构建筑一般多用猪血、桐油和是会调和而成的猪血灰打底;泥砖墙上那么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抹在需要彩绘的部位,待半干时再进行彩绘,这样可以保证彩绘不容易褪色。彩绘颜料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白族建筑彩绘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绘在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祛邪避灾,祈祥求福等丰富含义。

  巍山彝族打歌: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会打歌,逢年过节要打歌,赶庙会要打歌,婚丧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

  年脱孝要打歌,看电影要打歌,开会前后要打歌。“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但凡有人群聚会的地方都要打歌。山彝族婚、丧都离不开打歌。巍山彝族的恋爱婚姻比拟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场上相识而结婚的。彝族办喜事,要举行“花子闹房〞,即请十二人分别扮成乞丐、厨师、绅士、算命先生、猴子等,他们要即兴唱调子说吉利话,扮演者都要具备打歌唱调子的才华,晚间,打歌更是不可缺少的大事。彝家办丧事,要以打歌祭奠。但受祭者必须是活过花甲的老人,年寿越高,打歌场面越大。打歌时要唱述死者的生平,葬礼十分隆重,届时要请“阿毕〞诵经,请客人通宵达旦打歌。热闹三天后才送葬。起棺、入土、下葬、送客谢客时都要打歌。当死者满百日或上新坟、脱孝时也都要到坟地上打歌。这类打歌有严格的规程,必须遵守,歌场必须由权威人士来主持。

  南涧彝族跳菜“跳菜〞又名“抬菜舞〞或“捧盘舞〞,是滇西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一种拥有1200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是南涧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民间婚宴喜庆时为宴请来宾而举行的一种隆重的上菜仪式,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宴席舞蹈。千百年南涧彝族民间仍然还非常完好的保存着婚宴喜庆“跳菜〞的习俗。

  葛根会:

  是白族岁时风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地点在

  大理古城北门外的文笔村。此会相传始于唐代,民国《大理县志稿》载:

  “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蚁,留连胜境,倘佯登眺,襟抱豁然,

  有卖春酒、烧猪肉、生螺黄、生螺狮、凉米线,供人瞰吹醉饱与薄片葛根

  者,故俗称葛根会云。〞此会以交易葛根和游览三塔寺风光为主,同时有

  名食小吃供人享用,还有卖小娃娃玩具等。葛根是产于大理地区的一种藤

  本植物,其根块含有大豆黄酮、淀粉、异黄、葛素等,有壮阳生泽、健脾

  开胃的作用。是日从文笔通向三塔寺的街道两侧都是卖葛根的摊子,上摆

  葛根、砧板、菜刀和土碱。凡赶会的各族群众都要购买葛根,卖者将葛根

  切成片售给买者,买者就用葛根沾上碱食用,并把葛根带回家中,供家人食用。吃过葛根之后,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游览三塔寺,直到下午,方各自散去。观音会:宗教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据传是日为观音大士诞辰。旧时前元吉村洞门坡观音庙香火极盛,并演戏赶集,专卖耧、犁、耱、耙、镢、镢、镰把、扁担等农具。全县各观音庙、白衣庵皆诵经聚会,民间设观音位,蒸供敬献。60年代洞门坡因修公路大桥,原观音庙址被埋,随庙会迁往后元吉村,时至今日,庙会十分火爆,但已演变成物资交流会。享祀观音的的习俗活动大体有:届期或其前后,吃斋茹素,谓之“观音素〞;祷祝许愿、复原,多是妇女焚香舍物,祷祝以求子嗣,得嗣那么还所许之愿。

  蝴蝶会:白族民间娱乐风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苍山去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节,大如手掌,小似钱币,五彩缤纷,美丽异常。附近群众纷纷前去欣赏彩蝶,举行野餐,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民间称为“蝴蝶会〞。蝴蝶会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并不奇怪。只要你身临其境,而后仔细观察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四月正中百花盛开的季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彩蝶来此聚会,连须钩足,首尾衔接,悬于树枝之上,成为一串串色彩缤纷的蝶花。有时哄然腾空,漫天飞舞,随后又马上成串结团挂于树上,与泉水相映,成为奇异绚丽的立体景观。

  白族大本曲:大理白族大本曲是用汉文记录白族语言的唱本,因有一定人物、情节,所以又称为本子曲。它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益艺,每逢节日,一人说唱,一人三弦伴奏,其唱词中大理白语、汉语混用,以大理白语为主,汉字白读,多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五代会要》中有《南诏上大唐皇帝舅书》附有转韵诗一章,诗3韵,共10联,类似“击筑词〞。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

  最早记录大理白族大本曲的史料。明代有杨黼《词记山花咏苍洱境》〔俗称“山花碑〞〕,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腔有3腔、9板18调。3腔一般指大理南腔、北腔、海东腔3个艺术流派。9板是根本唱腔,南北两派有所不同,一般指平板、高腔、黑净、提水、阴阳、大哭、小哭、边板、路路板。“18调〞〔或13腔〕是辅助唱腔,分别为螃蟹、老麻雀、新麻雀、花谱、家谱、起经大会、蜂采蜜、放羊、上坟、道情、祭奠、阴阳、琵琶、花子、拜佛、问魂、思乡岭、血湖池调等等。大理白族大本曲韵式主要分为“花上花〞、“油鲁油〞、“捞利捞〞、“翠幽幽〞〔一说,“翠茵茵〞〕4大韵,下又分假设干小韵,唱腔悦耳动听,内容丰富。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本为汉字记白音,内容有移植外地剧目或新创作的大理民间故事,剧情生动,情节感人,大理白族大本曲是祖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如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海东白族耍海会: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邓川、喜洲的白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聚会于弥苴河两岸和洱海之滨,举行用彩船游河泛海、唱山歌对调子等活动,持续三至五天。会期,家家户户都要接姑娘请客,节日隆重程度如同过春节。大理、下关沿海的白族群众除举行划船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船比赛活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彩画龙船,并在船上挂彩和插旗,将龙船

  装扮得绚丽多姿。比赛时,看谁最先绕过海心的标记转回到岸边,最先回到者为冠军。观看和助战的人群聚集在海边,摇旗呐喊,为参赛龙舟助威。

  白族刺绣:白族刺绣是白族妇女手工艺。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各县城乡。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图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刺绣前或是直绘图样,或是剪纸作底,再用各色彩线配绣。绣硬件绣品时,可把绣品直接置于手上;绣软件大物时,那么用花绷作圈架。图案以洱源、剑川最繁富,色彩那么以大理下关山区最艳丽。在农村,刺绣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聪颖与否的重要标志。刺绣品以往自产自销,互赠有无。

  白族服饰:大理白族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表达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比照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拟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假设舞,十分讨人喜欢。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

  大理石工艺:理石是以大理岩为代表的一类岩石,包括碳酸盐岩和有关的变质岩,相对花岗石来说一般质地较软。常见岩石有大理岩、石

  灰岩、白云岩、夕卡岩等。大理石的品种划分,命名原那么不一,有的以产地和颜色命名,如丹东绿、铁岭红等;有的以花纹和颜色命名,如雪花白、艾叶青;有的以花纹形象命名,如秋景、海浪;有的是传统名称,如汉白玉、晶墨玉等。因此,因产地不同常有同类异名或异岩同名现象出现。

  大营镇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萂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境内,全村1402户,5769人,人均耕地面积1.7亩,人均收入1706元〔2022年〕。萂村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一个家家藏书、户户种花的村庄,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还是南诏贵族大义宁国主杨干贞的故里。萂村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各个自然村古建筑的装饰多绘画雕塑,寺庙多绘龙、凤、狮、虎,民居一般绘南瓜龙花。斗拱重叠、屋角飞翘,具有浓厚的白族风格。萂村民居现存多处古老的四合院,前厅后院,修廓曲庑备极精巧。现在民居95%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及钢混结构较少。村民衣着装饰是典型的古老白族服装,女性衣前短后长,有老、中、青和已婚、未婚之分。萂村妇女心灵手巧,刺绣主要用于衣服鞋帽及其他生活用品,图案鲜艳,工艺精美。逢年过节,萂村几乎是传统刺绣艺术的盛大展览会。民间文化浓郁厚重,从古到今代代相传,一年一度的“接天子、接本主〞仪式最具代表性;绕三灵、霸王鞭、大本曲、白族对歌、洞经古乐、耍龙舞狮、古装表演、栽秧会等是村民热情参与的文化活动。萂村民居建筑别具特色,村落由张、赵、杨三大姓的民居群组成,各姓氏相对集中,布局井然,庭院巍峨,山泉沿石巷穿流,是宾川地区最能表达白族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典型。

  白族绕三灵:(绕山林)又称祈雨会,绕三灵堪称是白族最富于激情的节日。白语叫“观上览〞,即洲逛山林的意思。时间为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届时大理、洱源的白族群众都要停下生产,离家沿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尽情游乐歌舞,途径崇圣寺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

  等地。每队领头的是两位年长男子,他们共挟一支杨柳,高八尺许,横一彩绸,一葫芦。一手挟枝,一手执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块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历时三日三夜。一向温和文雅的白族人,在这三天里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欢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族狂欢节〞。

  本主节: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本主节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村民不管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所以大理民间有“五百神王〞的说法。有人戏称:“大理白族本主的神灵比希腊众神还要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本主节日,比方本主诞辰之类。人们通常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用固定的方式祭祀自己的本主。

  洱海开海节:每年的七月初,那些在等待出港打渔的渔船将同时在有4000年历史的渔村古镇双廊启航出港,即时,游人可以在渔村百镇双廊观看到红山庙会前500亩洱海水域中,数百艘渔船同时启航出海。其中有的挂着风帆,有的摇着双橹,有的采用鱼鹰捕鱼、鱼罩捕鱼、丝网捕鱼、搬罾捕鱼、手撒网捕鱼等传统捕鱼方式捕鱼。

  魏宝山朝山会:巍宝山朝山会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那个时候,巍山和邻境大理、洱源、弥渡、南涧、漾濞、凤庆、云县等市县内的各族人民群众身穿自己绚丽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情到巍宝山朝山赶会。届时,巍山民间洞经会会在各个殿宇里演奏古朴优雅的洞经音乐。

  大理白族火把节: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以彝族和白族过得最隆重和认真。大理地区的白族过六月二十四日,彝族过六月二十五日。节日这天,各村寨教师阿竖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桔祥语言的大小升斗和五色彩旗,挂上火把梨、花红等水果和包子馒头。天黑前,各户都要扶老携幼绕大火把,求清吉平安。

  白族的婚礼: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篝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巍山彝族祭祖节:每年二月初八,居住巍山境内的彝族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南诏土主庙祭奠先王,并以彝族最传统的打歌等形式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坐落在中国道教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北麓的南诏土主庙,是祖国西南彝族地区最大、最古老的一座庙宇,也是全国800万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祭祖仪式在南诏土主庙里举行,活动主要有鸣礼炮、上香、奏大乐、奏中乐、奏细乐、毕摩诵《祭祖祈福经》为大家祈福、敬茶、敬酒、敬高香等的仪式。

  漾濞核桃节:每年的9月初是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漾濞抓住机遇,举全县之力,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全力打造核桃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特色旅游,向外界充分展示漾濞核桃产业开展成就,弘扬核桃文化,切实将民族风情、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与漾

  濞核桃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形成“漾濞因核桃闻名,核桃因漾濞畅销〞的良性互动,借此东风使漾濞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开展的大舞台。

  剑川石宝山歌会:大理剑川石宝山歌会,会期为每年农历7月27日至29日。届时,大理剑川县及邻近的大理、洱源、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男女及歌手便云集大理剑川石宝山,对歌玩耍。

  弥渡密祉花灯会:弥渡县密祉乡是闻名遐迩的《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元霄节闹花灯是这里的传统节日。届时大寺街广场中央百灯跃动,群狮翩翩起舞,群龙戏珠滚滚翻腾,麒麟奔腾双凤朝阳,金鸡独立鸡蚌相争,彩船荡漾,鲤鱼翻身。背娃娃的大脚婆齐跷灯,充满朝气的的学生将跳灯欢歌,此时对着山歌一路走来的马帮便驮着茶叶、食盐、红糖等也到场凑热闹,把花灯表演逐渐推向高潮。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渝东南地区入选工程分别是:酉阳古歌、四川评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高台狮舞、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和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是老重庆吊脚楼的代表,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的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脚楼的生存状况堪忧,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兴建筑工艺加速取代吊脚楼传统建筑工艺。“对于我市最后一位掌墨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我市已为他申报国家级传承人,鼓励他开门授徒,以保存好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技艺。〞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一、土家族梯玛神歌二、土家族山歌三、土家族哭嫁歌四、土家族挖土锣鼓歌五、苗族古老话六、苗族歌谣七、都镇湾故事

  〔一〕桑植民歌(二〕石柱土家哕儿调(三〕利川灯歌(四〕酉阳民歌(五〕长阳山歌

  (六〕鞍子苗歌二、劳动号子

  (一〕南溪号子(二〕酉水船工号子(三〕长江峡江号子三、土家族打溜子四、锣鼓及其他(一〕宣恩薅草锣鼓(二〕喜花鼓(三〕建始丝弦锣鼓(四〕土家斗锣(五〕土家族咚咚喹(六〕鹤峰围鼓民间舞蹈一、土家族摆手舞二、土家族撒叶儿嗬三、土家族毛古斯舞四、湘西苗族鼓舞五、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六、地龙灯七、建始闹灵歌八、耍耍九、地盘子十、肉连响

  十一、莲花十八响十二、龙舞十三、松桃瓦窑四面花鼓十四、张家界高花灯传统戏剧一、高腔二、花灯戏(一〕思南花灯戏(二〕恩施灯戏三、傩戏(一〕德江傩堂戏(二〕鹤峰傩愿戏(三〕恩施坛傩四、阳戏

  五、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六、文琴戏七、南剧八、鹤峰柳子戏九、巴东堂戏

  曲艺一、南曲二、恩施扬琴三、利川小曲四、满堂音

  杂技与竞技一、苗族武术二、中塘向氏武术

  传统手工技艺一、土家族织锦技艺二、苗族服饰与银饰锻制技艺

  (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二〕苗族服饰三、印染工艺

  四、朗溪竹板桥造纸五、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六、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七、凤凰纸扎

  民俗一、仡佬族毛龙节二、仡佬族敬雀节三、恩施社节四、思南上元沙洲节五、土家族舍巴日六、秀山花灯七、苗族椎牛祭八、乾州春会九、土家族过赶年十、苗族赶秋节

  十一、土家女儿会十二、土家族哭嫁重庆地区:南溪号子民间音乐黔江区

  鞍子苗歌民间音乐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民歌民间音乐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薅草锣鼓民间音乐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民间音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坝山歌民间音乐黔江区摆手舞民间舞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面具阳戏传统戏剧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阳戏传统戏剧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余家傩戏传统戏剧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塘向氏武术杂技与竞技黔江区县龙凤花烛传统手工技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竹板桥造纸传统手工技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花灯民俗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丰都庙会民俗丰都县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

  化生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湘西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里耶古镇、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

  目前,该州已有苗族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4个,乾州春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50个,河溪香醋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190个;拥有国家级非遗工程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工程传承人24人,民间工艺大师30名。龙山县、永顺县、吉首市保靖县纷获“全省非遗保护十强县〞,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四月八、湘西苗族鼓舞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工程〞。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将通过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完善四级名录工程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等方式,对保护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工程加以保护与扶持。屈盛瑞在挂牌仪式上指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科学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程及其传承人保护,并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

  主体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开展的良好社会气氛,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大开展大繁荣及经济社会开展,做出积极的奉献。

  武陵山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工程名单〔新入选工程〕

  一、民间文学

  盘瓠传说

  湖南省泸溪

  县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酉阳古

  歌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

  乐

  利川灯歌

  湖北省利川市

  三、传统舞蹈

  桑植

  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县

  四、传统戏剧

  张家界阳

  戏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五、曲艺

  三棒鼓

  湖

  北省宣恩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赛龙

  舟

  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

  县

  七、传统美术

  苗画

  湖南省保靖县

  八、传

  统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

  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十、民俗

  苗族四月八

  湖南

  省吉首市

  土家年

  湖南省永顺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

  ▪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第二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扩展工程▪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民俗第三批▪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第四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局部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局部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篇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回族武术现状及传承策略研究

  作者:刘和昌,邵婷来源:《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

  刘和昌1邵婷2

  1.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2.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杨氏教门拳、何家棍、鱼尾剑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文章从它们的传承现状及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一校一拳”“数字化保护”“段位制推广”等方面对宁夏非遗回族武术的传承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武术发展现状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8)1—0045—04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也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据鱼尾剑传承人王樑教授口述,在宁夏地域中流传的体系完整的回族武术拳种就有10多种。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有着浓厚回族风味和宗教特点的杨氏教门拳”“集西北棍术之精华的何家棍”“《古兰经》中的伊斯兰武术鱼尾剑以及门规术森严的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拳种是回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

  回族武术是回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考察法等方法,对宁夏区级的回族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诸问题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其保护现状,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经验,探索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之间找到对其进行保护的科学、合理、有效措施,以确保其生命力,为国家更好地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建议,以利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回族武术的内容丰富,门派繁多,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如少林拳、南拳、太极拳、通臂拳等,也有在多年的流传实践中,回族人民自创得许多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拳种如汤瓶拳、回回十八肘等,这些拳种在回族中流传很广,而且受到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通过在宁夏文化管理中也资料的査找发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武术项目有四个。由表1可以看出,早在2007年就有回族武术“何家棍”被列为国家首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距今已有9年时间;“鱼尾剑”“张家枪”在2009年入选第二批区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发展相对较理想的“杨氏教门拳”在2013年录入第三批区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这四种回族武术拳械,是目前挖掘较为完整的武术项目(主要体现在拳理与拳谱、传承人的完整性上),其传承年代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2宁夏非物质文化适产保护目录中的回族武术传承现状

  2.1传承人现状

  武术非遗传承人,由国家武术主管部管理,并为其提供一定资金及展示技艺的机会,相关部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为再次开展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认定的拳种与传承人提供一定发展资金以参加全国武术大会的权利与机会。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对武术的传承与传播有着长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査法,对非遗武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职业等进行了调査分析。(见表2)

  传承人的生活水平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传承,何家棍传承人、鱼尾剑传承人和杨氏教门拳传承人均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且均从事和体育文化相关的职业并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逸对传承非遗文化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原张家枪继承人张洪安老先生及本家传人,久居吴忠市郭桥乡,以耕田为生,现因特殊原因,将张家枪破例传于外姓弟子吴赏文(张吴两代联姻,张洪安为吴尚文姑父)。

  2.2传承方式及发展规模

  传承方式、发展规模能够很好的反映宁夏非遗回族武术项目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传承人及传承内容的保护,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宁夏回族武术主要的传承方式为“血缘传承”,血缘传承也称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是指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内部所进行的武术传授活动。这种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的传承方式,在走访调査中,不难发现,传承人对本门传承武术内容很少外展,宁夏回族传统武术界流传“传男不传女,传回不传汉”的门规。[1]随着国家对武术发展的重视及引导目前回族武术在传承方式上已经有所改变。(见表3)

  在于传承人王樑的交谈中得知鱼尾剑传承的主要形式是在少年宫和学校教学,2009年至2012年鱼尾剑在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了公共体育课,练习人数一度超过了两千人,但受学校政策影响,停课已5年之久,目前只有第三代传人徐富裕和赵吉华两人在中学和银川市青少年宫传承,主要以集体表演形式流传。

  张家枪武规“非回族不教,非张家之后不传”,封闭式家族教授的传承方式,导致五代传人中只有张彦魁等20人,六代传人中练功者只有30余人。其中外姓传人只有吴赏文、马泽2人。[2]培训班教授内容还是以初级套路为主,通过观看展演或者比赛表演,可见一斑。

  杨氏教门拳是第三批成功列入非遗名录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传承人杨文奎从事武术事业多年,2005年成立了吴忠回族武术研究会,2006年成立了回族武术文化学校,并携同弟子参加多种武术文化交流,2013年申遗后,加大回族武术宣传力度,挖掘整理回族传统器械,通过与传承人交流,得知回族武术学校开办以来,资金短缺,习武的学生没有正规的武术练习场所。对习练时间较长的学员进行访谈,对于有无学得杨氏教门拳的真传的问题,有些学生表示招式不多,就在杨氏教门拳中可以体现出几个动作,器械也是自我琢磨,和其他套路差不多。谈到教学,学生表示文艺演出较多,排练表演较多,每周都会参加不同形式的表演。

  何家棍[4],在申遗前(2007年),传承人满怀一腔热血,利用节假日开班授徒,吴忠市四所小学近千学生习练武术,其中有三所成立了何家棍武术队,第六代弟子马小龙曾参加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获得金奖。2003年后,吴忠八中设立了何家棍武术基地,免费教授棍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偏离了人们的生活,武术人感觉到习武的前途并不是很好,导致今日的何家棍传承人谈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表示有许多无可奈何,没有当年的激情,只能闭门传承,从开放回到封闭。[5]

篇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选4篇)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4篇

  第一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从新世纪之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发布,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在极度艰难的情势下进行。《公约》指出:“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这个明确的判断警告人们:不要把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看成是百分之百的“现代文明”,应当看清楚在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同时还伴随着“现代野蛮”的严重破坏与威胁。

  第一,必须认清全球化野蛮破坏的另一面。作为世界性的国际准则,应该激励各民族、各国的各种文化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该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助长某一种文化支配其他文化。任何企图把经济全球化直接导入文化“一体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严重破坏。

  然而,形势不容乐观,正如《宣言》特别指出的:“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这种现实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威胁更加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的趋同现象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美国的现代文化产品几乎“占领”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美国文化中赤裸裸的暴力、色情、变态、魔幻等等丑恶倾向,有明显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嫌疑。美国文化垄断国际市场的霸气,以及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文化自由化泛滥的恶果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显示出来,最富最强的

  大国文化正在主宰这个本来就是文化多样性的世界,穷国弱国或不发达地区的文化面临着迅速消失的可怕灾难。强大的文化产品自由化贸易的泛滥,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使得保护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变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传人群体的艺术传承活动,也正受到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威胁。

  怎样保护并发展本民族文化,对于不得不接受全球化的许多民族来说,已经是一个两难的尖锐问题。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反传统文化的所谓“全球文化一体化”取向十分流行。目前,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有识之士和有代表性的学者,因为担心发生全球性的“文化危机”,纷纷表示强烈反对文化领域的全球一体化。强烈呼吁文化多样性需要各民族全力维护,但是,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保护一部分日益“边缘化”的民族语言、文化和艺术,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文化多样性危机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各国媒体对生物多样性危机大加报道,并强烈呼吁人们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人类同样面临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危机,而这种危机远没有生物多样性危机那样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其实,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生物多样性。如果文化的多样性受损,积累了数万年的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就将受到威胁。我们已经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全世界通用着8000种语言,可是仅仅过了20多年就减少了2000多种。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迅速灭绝。由于全球网络通用语言的普及,口头语言灭亡的速度还在加快。众所周知,民族口头语言的灭亡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在语言丢失的同时,原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在“现代野蛮”的摧残下,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与生俱来的母语和本土文化,被迫卷入到可怕的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

  文化是人类的第一财富,各民族多样的文化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文化分为强势和弱势,在注重强势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弱势文化的发展。

  第三,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现状令人担忧。文化多样性有两个层面:一是全球层面的文化多样性;二是一个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在我国也存在着文化相对的两重性。一方面是面对全球,在现代西方文化输入的强大冲击下,以汉族传统文化艺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相对处于被动守势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的文化领域中,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一直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

  面对这种两重性,有学者提出,要在经济全球化前提下发展中国独特的“民族主体文化”,同时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但是,关于中国“民族主体文化”的内涵,还缺少全面深入的讨论,在他们已经做出的阐释中,明确指的是汉族的精英文化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古代建筑等等。汉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和55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也就是56个民族民间的绘画艺术、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居建筑等并不在“民族主体文化”之中。在文化实践中,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门类得不到强有力的扶植,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绝境。一方面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遗留下来的人为同化政策和观念,在许多民族地区和文化领域还很有市场;另一方面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特别是对我国境内的跨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在认识上和保护政策上还存在着许多含混不清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成为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障碍和阻力。

  国际国内许多科学家经过考察,一致认为: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目前当地环境与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十分脆弱;当地政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扶贫等项目中,还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准则,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于重大保护项目、政策实施环境及对文化影响评估与监测的制度;目前还没有设立培训与教育的合作机构,没有专门培养跨学科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人才;时至今日还没能编制、颁布比较完善的有关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名录;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与公众意识建设缺乏力度,让全社会认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尊重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的呼声十分微弱;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决策与法律研究还有待加强。

篇五: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精选范文4篇)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4篇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篇1一、填空题

  1、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指地域范围内人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以方言、饮食、民族信仰、民间建筑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2、地域文化的特征有:独特性、传统性、多元性、界限的模糊性和行政区域的限定性。

  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4、我国2022年前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22年)、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22年)。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是: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6、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将传统戏曲基本特征概括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齐如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国剧

  原理。中国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结合体,其中,“唱、念”即为歌,“做、打”即为舞。

  7、苏州评弹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说、噱、弹、唱。

  8、中国曲艺艺术又叫“说唱艺术”,其主要特点是说唱故事、一曲多变(主要指以唱为主的曲种)、演员的表演是艺术传播的唯一方式。

  9、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10、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立昆之宗魏良辅(明代)开创“水磨腔”,从而逐渐形成了昆曲在行腔上“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艺术特点。

  11、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古琴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现江苏地区主要的琴派有虞山派(以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扬州为中心)、金陵派(以南京为中心)、梅庵派(以南通为中心)

  12、明式家具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主要指榫卯技艺)、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光亮。

  13、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御窑

  金砖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

  14、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传统美术技艺: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玉雕、秦淮灯彩、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金坛刻纸、常州梳篦、苏绣、南京剪纸、扬州剪纸、徐州剪纸、扬州盆景艺术、徐州香包、邳州纸塑狮子头等等。

  15、列举一下江苏非遗省级及以上民俗活动:溱潼会船、金坛抬阁、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苏州端午习俗、秦淮灯会等等。

  16、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是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

  17、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标准有:A应当具有珍贵的价值(历史、艺术、科学等);B应当是独特的,具有民族、群体文化特征的;C应当是依附并现存于特定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生活中的;D应当是面临濒危状况、需要抢救和保护的;E应当是符合人性、顺应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

  18、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A抢救性保护、B建立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C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D倡导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E数字化保护

  19、非遗的传承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非遗的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其中主要保护机构包括化艺术研究院(所)、文化馆(群艺馆)、民间团体

  (学会、协会等)、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传统艺术表演团体等等及社区和民众。

  20、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主要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类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手工艺,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发挥、通过生产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的特点。二、简答题

  1、简述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不同(2)政治权力的影响(3)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4)移民导致的文化融合(5)宗教的影响(6)外来文化的影响2、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一、地域特色鲜明。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具有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水乡特色,但因为苏南、苏中、苏北存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江南吴地风土清嘉,吴侬软

  语,因此,苏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特点雅致、柔美、精细,其歌谣、舞蹈清丽灵秀,戏剧、曲艺细腻委婉,传统手工玲珑雅洁;苏北平原广阔,其山也高,其风也烈,故而,苏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特点浑朴、刚劲、粗犷,透露出刚烈的楚汉雄风,其落子舞热烈欢快,柳琴戏、梆子戏高亢激昂,剪纸、年画夸张古朴;以江淮名邑扬州为代表的苏中地区,则是兼综南北,柔中带刚,其民风习俗淳朴闲适,充满俚趣,故而,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琢玉髹漆技艺巧夺天工,说书唱曲艺术雅俗兼备,平实中藏精致,精致中见平实。

  二、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江苏自古物产丰饶,经济发达,苏州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扬州在盛唐时也曾是世界上有名的极为繁华的都市,交通的发达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经济的富庶促进了手工技艺的发展和兴盛。这两地的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都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

  三、内涵丰富,影响深广。江苏文化虽有自身的文明源头,但从宏观上来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下的一元,它的发展也是不断吸取多种文化的结果,因而显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江苏文化的这样一种品格,使得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又以其自身的特质和魅力对其他地域和其他种类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昆曲对其他剧种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说明。

  3、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基本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

  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一性质,一方面使中华文明穿越千百年时空保持至今,另一方面又使多种遗产传承受阻、并大量走向濒危甚至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有的借助于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的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呈现和传承下来。他们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

  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其一作答,共计25分。)

  根据所学知识和内容,举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之美。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篇2灯盏糕:温州小吃首推灯盏糕。市区解放街(解放北路)和鼓楼街的

  交叉口,就是大名鼎鼎的扁头灯盏糕了。据说,清光绪年间温州有姓陈的兄弟二人,在市区东门陡门头路亭制卖一种形似灯盏的点心,形似灯盏,独具风味,一时名声大振,便被称为“灯盏糕”。味道自然不同凡响,外皮酥松脆甜,肉馅则煞是爽口。

  瓯塑: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是温州市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多,题材广泛,规格不限,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图案及艺术挂件等。“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瓯绣: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瓯绣是中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是中国刺绣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品。2001年浙江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22年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瓯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有《白石老人》、《鹤鹿同春》、《锦羽迎春》等。

  细纹刻纸:细纹刻纸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垟镇等地。乐清细纹刻纸具有纤细优美的风格,与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对照强烈。它的刀法精妙入微,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0条线条,其纹样细如发丝,且凭竹刀打的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刻出装饰纹样。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篇3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渝东南地区入选项目分别是:酉阳古歌、四川评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高台狮舞、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和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是老重庆吊脚楼的代表,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的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脚楼的生存状况堪忧,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兴建筑工艺加速取代吊脚楼传统建筑工艺。“对于我市最后一位掌墨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我市已为他申报国家级传承人,鼓励他开门授徒,以保存好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技艺。”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

  一、土家族梯玛神歌

  二、土家族山歌

  三、土家族哭嫁歌

  四、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五、苗族古老话六、苗族歌谣七、都镇湾故事

  (一)桑植民歌(二)石柱土家哕儿调(三)利川灯歌(四)酉阳民歌(五)长阳山歌(六)鞍子苗歌二、劳动号子(一)南溪号子(二)酉水船工号子(三)长江峡江号子三、土家族打溜子四、锣鼓及其他(一)宣恩薅草锣鼓(二)喜花鼓(三)建始丝弦锣鼓(四)土家斗锣

  (五)土家族咚咚喹(六)鹤峰围鼓民间舞蹈一、土家族摆手舞二、土家族撒叶儿嗬三、土家族毛古斯舞四、湘西苗族鼓舞五、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六、地龙灯七、建始闹灵歌八、耍耍九、地盘子十、肉连响十一、莲花十八响十二、龙舞十三、松桃瓦窑四面花鼓十四、张家界高花灯传统戏剧一、高腔

  二、花灯戏(一)思南花灯戏(二)恩施灯戏

  三、傩戏(一)德江傩堂戏(二)鹤峰傩愿戏(三)恩施坛傩

  四、阳戏五、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六、文琴戏七、南剧八、鹤峰柳子戏九、巴东堂戏

  曲艺一、南曲二、恩施扬琴三、利川小曲四、满堂音

  杂技与竞技

  一、苗族武术二、中塘向氏武术

  传统手工技艺一、土家族织锦技艺二、苗族服饰与银饰锻制技艺

  (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二)苗族服饰三、印染工艺四、朗溪竹板桥造纸五、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六、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七、凤凰纸扎民俗一、仡佬族毛龙节二、仡佬族敬雀节三、恩施社节四、思南上元沙洲节五、土家族舍巴日六、秀山花灯

  七、苗族椎牛祭八、乾州春会九、土家族过赶年十、苗族赶秋节

  十一、土家女儿会十二、土家族哭嫁重庆地区:南溪号子民间音乐黔江区鞍子苗歌民间音乐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民歌民间音乐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薅草锣鼓民间音乐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民间音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坝山歌民间音乐黔江区摆手舞民间舞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面具阳戏传统戏剧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阳戏传统戏剧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余家傩戏传统戏剧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塘向氏武术杂技与竞技黔江区县龙凤花烛传统手工技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朗溪竹板桥造纸传统手工技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花灯民俗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丰都庙会民俗丰都县

  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湘西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里耶古镇、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

  目前,该州已有苗族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乾州春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河溪香醋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0个;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4人,民间工艺大师30名。龙山县、永顺县、吉首市保靖县纷获“全省非遗保护十强县”,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四月八、湘西苗族鼓舞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项目”。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将通过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系,完善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等方式,对保护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与扶持。屈盛瑞在挂牌仪式上指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科学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并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武陵山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一、民间文学

  盘瓠传说

  湖南省泸溪

  县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酉阳古

  歌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

  乐

  利川灯歌

  湖北省利川市

  三、传统舞蹈

  桑植

  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县

  四、传统戏剧

  张家界阳

  戏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五、曲艺

  三棒鼓

  湖

  北省宣恩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赛龙

  舟

  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

  县

  七、传统美术

  苗画

  湖南省保靖县

  八、传

  统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

  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十、民俗

  苗族四月八

  湖南

  省吉首市

  土家年

  湖南省永顺县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篇4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二、内容

  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三、国务院4级非遗保护体系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四、节日展会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22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五、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8]。

  六、指导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边缘,下面就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谈几点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逐渐掀起热潮。包括中国“昆曲”、“古琴”这两种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已经有46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七、意义

  八、指导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

  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因此,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抽样调查的性质。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符合这“三性原则”的普查和采录成果,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九、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篇六: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22•【字号】宁政发[2007]91号•【施行日期】2007.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宁政发[2007]9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共31项),现予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

  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5〕101号)的精神,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附件: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附件: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单位)

  民间音乐:(3项)

  1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石嘴山市、平罗县

  2

  回族器乐(口弦)自治区文化馆、西吉县、同心县

  3

  回族山花儿

  自治区文化馆、海原县、同心县

  民间舞蹈:(4项)

  4

  舞狮(海原胡湾狮子中宁刘庙狮子)海原县、中宁县

  5

  舞龙

  中卫市

  6

  隋唐秧歌

  7

  回族踏脚

  传统戏剧:(1项)

  8

  皮影

  杂技与竞技:(4项)

  9

  何家棍

  10

  打梭

  11

  方棋

  12

  南营武术杂技

  民间美术(4项)

  13

  民间绘画

  14

  剪纸

  中宁县泾源县

  贺兰县、盐池县

  吴忠市海原县同心县青铜峡市

  平罗县、隆德县海原县、同心县、隆德县

  15原县

  刺绣

  16

  杨氏家族泥塑

  传统手工艺(8项)

  17

  黄渠桥羊羔肉制作技术

  18

  枸杞传统栽培技术

  19

  中宁蒿子面

  20

  草编

  21

  擀毡

  22

  箍窑

  23

  二毛皮制作

  24

  手工地毯制作

  红寺堡开发区、同心县、海

  隆德县

  平罗县中宁县中宁县彭阳县

  红寺堡开发区同心县盐池县盐池县

  传统医药(2项)

  25

  回族汤瓶八诊

  26

  张氏回医正骨

  民俗(5项)

  27

  回族婚礼

  28

  祭河神

  29

  高台马社火

  30

  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

  31市

  回族服饰

  杨华祥吴忠市

  海原县中卫市隆德县隆德县自治区文化馆、吴忠

篇七: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球述略

  作者:解皓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9期

  (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3摘要通过对木球运动现状、发展的过程的考证和讨论,证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运动与宁夏有着很深的渊源,将之定性为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当之无愧。同时,木球在宁夏的传承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关键词宁夏木球一、木球运动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体育部门组织的吴忠市马莲渠公社(现马莲渠乡)木球代表队,进行了两场表演赛,受到了与会专家及群众的好评,此后该项目发展迅速。1985年,在北京市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将木球首次列入正式比赛。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宁夏、湖南、新疆、北京等代表团均将本地区开展的“木球”比赛进行了表演,宁夏代表团所表演的木球得分目标由入坑改为入门,击球板为直板。1990年9月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委托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和体委首次举办了全国木球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并举行全国8省区木球邀请赛。1991年在广西南宁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将木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自此以来的历届全国民运会上木球都是正式的竞赛项目。木球运动项目由宁夏组织挖掘整理,通过多届的比赛,以及对规则、器材、裁判法的不断改进完善,使之发展得更加安全、合理、公正、公平,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民健身工作和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二、宁夏木球运动的起源木球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中的多个不同民族、多种形态的游戏形式在不同时期和朝代逐步演变出来的一种衍生运动项目。其早期为宫廷达官贵人的游戏活动,后扩散到民间成为大众娱乐游戏的多种活动形式,最后在少数游牧民族中流传,形成了独特、浓厚的木球运动的特殊文化现象和独特的竞技形态。还有说法说,木球是一种古老的曲棍球(曲棍球一词起源于法语,意思是牧羊人的棍杖,相传古希腊人和波斯人也玩这种游戏),中国回族是由波斯人、阿拉伯人从唐朝传入我国。同治十年(1871),左宗棠派将陕甘起义失败的大批回族民众强行安插于宁夏,这项游艺活动也随之传承下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宁夏民间“打木球”由来已久。相传,康熙微服私访时曾扮作乞丐来到宁夏巡访。一天看到几个牧羊的尕娃们在草滩上打木球,场面十分热闹,引起了康熙的兴趣。于是康熙走上前,从尕娃手中要过鞭杆模仿着打了几下,觉得颇为有趣。回到京城后康熙念念不忘“打木球”,就命人制作了鞭杆和木球,闲暇常“打木球”自娱,还组织宫人进行过比赛,从此“打木球”便流行于世。“康熙访宁夏”民间传说颇多,虽然不可尽信,但是“打木球”源于宁夏乡村,在清初就流行于民间是可信的,有记载显示,木球在清朝同治年间在宁夏已经很盛行了。回族尚武,为谋生存,他们从小养成了习武的习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禁武,以及后来对回族起义的镇压,使得其健身和游戏的内容,在军事、武术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沿袭,在回族聚居区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间体育游戏项目。随着近代军事、生产、体育活动的相分离,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西方体育传入并占据主导地位后,传统民间游戏和民族体育的普及范围逐步缩小,成为落后地区、民族聚居地等的主要娱乐项目之一。从此,木球等一批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在宁夏各地,以回族为主的各族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有特色的民间传统健身娱乐方式。三、宁夏木球运动的类型和规则宁夏的木球以吴忠市马莲渠乡为代表,同时,泾源县的“回族赶牛”(也称回族木球)、隆德县的“吆逐”、贺兰县的“栲栳”等,都是木球的衍化项目,在宁夏各族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一)吴忠马莲渠木球木球在马莲渠乡流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民间称为“打卵(宁夏方言读lán,音同“蓝”和“兰”)子”(形似动物睾丸)、“赶毛球”(用羊等动物的毛团成)、“打铆球”(其球为铆钉状),因最初是放驴娃用鞭杆打击2--3寸长的圆木棍而形成的一种游戏,所以也叫“牧球”。此项目在宁夏体育志、吴忠市志、马莲渠乡志中均有记载。1980年,该乡文化站看到各村之间的比赛很随意,规则不统一,纠纷很大,于是乡文化站站长何华龙和各村主抓文体活动的相关人员,通过挖掘整理,拟定了比赛规则,根据“兰子”是木制的特征,且打法相似于冰球和曲棍球,命名为木球,从此诞生了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马莲渠木球最初打法不受场地、人数、设施的限制,自发组织,只需要65厘米长的球棍和8厘米长的木球即可。挖一个“涝坑”,一方打,另一方接。竞赛顺序是,首先双方各出一人打“钉缸锤”(也称打砂锅、猜包吃、石头剪子布);其次,发兰子依距离远近决定进攻和防守;其三,胜家攻,另一方守。竞赛开始,边打边发出动作口令,其活动顺序是:1.呵劳牛毛;2.燕子衔泥;3.铁把;4.木哈;5.绞儿钻;6.隔山掏水;7.鹞子翻身;8.木锨插把;9.越级高;10.越级棍;11.头道兰子;12.二道兰子;13.三道兰子;14.输者喝臊。比赛规则:1.攻方队员开始发兰子,如被守方接住或在空中击中,攻方第一队员退出比赛,第二人上场,以此类推;2.攻方在打一至三道时,守方在向涝坑投兰子时被攻方击向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方,经过“兰子棍”丈量后作为攻方计分数;3.以丈量的计分数多少决定胜负,负者为胜者喝臊。为了取乐和表示不服气,负方队员帯口唱臊歌。目前马莲渠木球被列入吴忠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二)泾源回族赶牛“赶牛”是流传在泾源县泾河源镇底沟村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一般在比较空旷的草地或比较大的麦场上进行,场地面积长、宽15米左右即可。场地中间挖一直径40厘米、深20厘米的窝,称为“牛圈”。场地的边沿距“牛圈”5米处再挖若干个小窝,距离相等,窝的多少根据参赛人数而定,每窝1人。泾源回族赶牛一般是9人参加,挖8个小窝,称为“住屋”。“赶牛棍”是用根部带弯度的凸面嫩木制成,棍头凸面部分比较坚硬,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击打;“牛”则是用木疙瘩或石头,直径约10厘米大小。大人一般用木牛,小孩一般就用拳头大的石头。上场的人各持一根180厘米长的木棍赶牛。比赛时参赛人员排成一队,把赶牛棍放在肩膀上,随后扔出,看谁的赶牛棍扔得远,扔得近的人就开始赶牛。赶牛人为攻方,其他人为守方。把牛往场地中间的窝赶,称为“牛进圈”,赶进圈的为胜。守方人各守住自己小窝还要把攻方赶进来的牛往出赶,如果攻方占了守方谁的小窝,谁就去赶牛。赶牛比赛,对输者要进行惩罚,窝被抢占或牛被赶到窝中的人要去山上赶真牛,然后继续进行。比赛规则:1.赶牛者不能拿牛回来,或用脚踢牛进圈。必须将用赶牛棍将牛往圈里赶。住屋(守方)可将牛击向远方;2.在住屋击打牛时,赶牛者可用木棒抢占他的住屋,占屋为胜。牛被击远又未占上住屋,再去赶牛回圈;3.赶牛者(攻方)将牛赶进圈,叫“牛进圈”,住屋和赶牛者可以抢占住屋的“小窝”,没有占到的人就去赶牛;4.此游戏可按规则反复进行,若人数在4人以上,可在圈旁挖3个住屋,5人挖4个住屋,以此类推。泾源县回族民间“赶牛”于2011年获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被列入宁夏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三)隆德吆逐“吆逐”分布区域在新民村向外辐射二三十里范围之内的隆德县众多村子里。重点分布在以新民村为主的邻居村清泉村、许沟村、街道村、张树村、魏里村、再在向外延伸到神林乡、联财镇等等广大方圆百里的乡村。据说吆逐二字最早是从珍珠二字引申而来。宁南六盘山下新民村,是中国元朝游牧民族曾今生活过的地方,当时的牧民们祖祖辈辈把自己家里的牛羊视为珍珠。因为牛羊是他们赖依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家里只要有了大量牛羊,也就有了所有牧民一家人生活的门路。所以,牧民人人手拿一根棍,要守住这块水草丰茂的地方,一旦有外族人入侵或侵犯时,他们就群起而攻之,一边吆喝一边向外驱逐。对牧民来说,丰茂的水草,是一块外族人都想吃的肥肉,全体

篇八: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时效性】有效【颁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颁布日期】20060721【实施日期】20060901【失效日期】【内容分类】文化市场管理【文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名称】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题注】【章名】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传文学以及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三)民族体育、游艺活动;(四)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五)民间有关宇宙、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六)传统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七)回族医术及其他传统民间医术;(八)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资料和场所;(九)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将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和改革、民族事务、财政、建设、规划、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奖励。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有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活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维护民族团结,不得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和损害公民身体健康。第二章保护与管理第九条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民族事务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认定、收集和整理。鼓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收集、整理、研究以及交流与合作。第十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建立自治区、市、县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拟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由同级文化行政部门认定,报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1

  第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的认定标准由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十二条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采用录音、录像、拍照、文字记录、数字化多媒体、实物收集等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和协助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建立和代表作名录的编列工作。第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村落或者特定区域,可以命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形态;(2)有与非物质文化形态相适应的建筑、设施或者标(3)志;(4)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者地方特色;(四)有较高的研究、旅游、经济开发价值。第十四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可以命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传统文化艺术之乡:(一)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悠久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形态;(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或者地域色彩的文学艺术传统,并有广泛群众基础;(三)具有优秀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并有广泛群众基础。第十五条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报,经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第十六条对濒危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实施抢救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应当科学、有效,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内涵和风貌。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时,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应当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工程建设涉及前款规定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的,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第十八条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协助。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具备收藏或者保管条件的文化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资料和实物进行征集、收购或者接受捐赠。征集、收购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原则,合理作价,并注明出让者的姓名。第二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将其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或者实物,委托有关文化机构代为收藏、保管或者展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兴办专题博物馆、开设专门展室,展示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十一条文化机构、研究机构等单位应当妥善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并进行整理、归档、研究、展示或者依法出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应当采用先进技术长期保护。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文化机构征集、收购和受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属国家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侵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知识产权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第二十三条任何团体、个人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参观活动的,不得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及其附属物。携带自治区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出境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十四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采访活动,应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

  2

  护少数民族的利益。第三章认定与传承第二十五条自治区对列入本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以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和传承单位进行传承活动。第二十六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被公认为通晓某一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二)熟练掌握某一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或者制作技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或者被公认为技艺精湛的;(三)只有本人及其徒弟才有的特殊技艺的;(四)通晓并保存有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文献资料、实物的。第二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和团体,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一)具有若干名熟练掌握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工作人员的;(二)以弘扬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为活动宗旨,经常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活动的;(三)具有若干名掌握某一传统工艺或者制作技艺的工作人员的;(四)掌握和保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并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的。第二十八条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经申请或者推荐,由所在地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初审后,报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确认,并予以公告,公告期限为三十日。单位和个人对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确认有异议的,应当在公告期限内,向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对没有异议或者经核实异议不能成立的,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公告期满后三十日内予以命名、颁证。第二十九条传承人和传承单位享有下列权利:(一)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二)可以依法向他人提供其掌握的知识、技艺以及有关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三)取得相应的报酬。第三十条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完整保存所掌握的知识、技艺及有关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二)按照师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选择、培养新的传承人;(三)依法展示、传播、宣传、弘扬和振兴传承技艺。第四章保障措施第三十一条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组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咨询意见、建议。第三十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用于下列项目:(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的保护和研究;(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征集和保存;(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筑物、场所、设施、标识等的维护和修缮;(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表彰、奖励;(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项目。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为被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

  、传承单位建立档案,支持其传承活动。对生活、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补助。第三十四条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活动;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三十五条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教学内容。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天然原材料和珍稀矿产,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服务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产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扶持。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当保护当地文化生态资源和原有文化风貌。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其他展示活动;挖掘、开发健康、有地区特色的民俗活动表演项目,增强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第三十八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当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音像制品等媒体应当介绍、宣传和弘扬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借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从事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施工中未采取保护措施,损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损毁或者侵占国有或者他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损毁、被窃或者遗失的,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对个人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及其附属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第四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第四十四条文化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四十五条本条例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建筑物和场所已被确定为文物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4

篇九: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2016年湖北民间工艺作品交流推广活动

  项目:武汉雕花剪纸项目简介:

  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剪纸按流派主要分为南方派、江浙派和北方派,主要操作技法分为“剪”和“刻”,从色彩上分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北方剪纸重剪、南方剪纸重刻。武汉剪纸是市级非遗项目。属于南方剪纸。武汉传统剪纸以龙凤、虎兽、鹤鹿纹样和各类花鸟居多,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点。武汉剪纸作品特点: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

  项目:汉绣项目简介:

  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汉绣起源于西汉,江陵二号汉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绣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绣,被学者证明是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之源。我们知道苏绣擅长仿画绣、写真秀;湘绣擅长国画刺绣,作品有水墨画般品质;粤绣擅长肖像刺绣,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如果说四大名绣是写实手法,那么汉绣就是写意手法,图案设计装饰性强、主题鲜明、寓意吉祥。

  1

  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作品设计极具楚韵遗风,是最具湖北地方色彩的绣种。

  项目:武汉木雕船模项目简介:

  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湖之省,水路通达。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木雕船文化的发达。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

  木雕船多选用质地细腻坚实的柏木、黄杨木和红木为原料,除使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结合各种榫卯、跨染和缝合技术。尤其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艺术夸张性和修饰性强,可谓精工制模、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湖北地方特色。

  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简介:

  漆器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

  楚式漆器的特点是:多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可以说是非常环保的。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

  2

  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20道工序。

  项目:手指画项目简介:

  手指画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学者认为手指画最早的起源或称为“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史书记载手指画起于唐代张璪,继于明代吴伟,成于清代高其佩。清代是手指画的盛行期。手指画,别称指墨、指头画,是以指代笔作画。手指画的点、勾、擦泼墨是作画是常用的技法。由于手指的灵活性,软硬兼有的特性,指掌纹理的个性,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是毛笔不能代替的。目前,在中国手指画直系传承人仅剩虞氏一脉,经虞氏三代人百年的努力,手指画在理论技法上逐渐完善并以江夏为核心由区域性、家族式扩展到全国如:江苏、浙江、天津等地。

  项目:呜嘟项目简介:

  呜嘟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鱼县志》曾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为三国东吴时簰洲牧童所创”,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至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它最初只是顽童撮土而成,“呜嘟”二字就是由其发音而来。古人用鱼形寓

  3

  意吉祥如意和富裕,故此“呜嘟”的形状沿用鱼形。呜嘟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古呜嘟为泥土烧制,制作简单但是难以保存,所以历代都没有古呜嘟流传于世。

  项目:高洪太铜锣传承人:朱老师项目简介:

  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高洪太”是武汉著名的铜响器制作老字号,迄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1914年,来自黄陂的高青庵在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1964年,高青庵令高徒高永运为梅兰芳潜心研制成声似虎啸、响而不躁的“虎音锣”,在业界声望大增。至今,“高洪太”曾四次创造抄锣的世界纪录,其中两面直径1.63米的世界上最大抄锣令世人惊叹。

  项目:传统天然染技艺传承人:黄华荣项目简介:

  传统天然染技艺(植物染料与染色)是利用草木植物提取染料对纺织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天然染料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

  4

  矿物染料。植物染料有茜草、紫草、苏木、靛蓝、红花、石榴、黄栀子、茶等;动物染料有虫(紫)胶、胭脂红虫等;矿物染料有各种无机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

  项目:竹雕项目简介:

  竹雕是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是以竹为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后,再雕刻成各类小件雕刻作品,其细若缕,精巧冠绝。雕刻的表现手法有,圆雕、透雕、浮雕等。

  项目:西兰卡普项目简介: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土家族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意为“土花铺盖”或“土家铺盖”。它与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并称中国五大名锦,是土家族民族艺术的奇葩。土家织锦是以麻、棉、丝、纱等材质,构图取材土家山寨的山光水色、花卉鱼虫、飞禽走兽、民俗风情、物体形态等,用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整个图案既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土家族

  5

  特色。土家织锦工序十分复杂,有纺线、染色、倒线、挑织等12道工序,其产品坚韧厚实、经久耐用。

  项目:仙桃贝雕项目简介:

  仙桃贝雕是省级非遗项目,湖北沙湖水乡盛产淡水珍珠贝,品种繁多、壳质坚硬、色彩绚丽,具有晶莹的珍珠光泽,因此从清代末年起,沙湖民间艺人用本地贝壳作原料,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由此诞生仙桃贝雕。仙桃贝雕利用沙湖珍珠贝壳,汲取中国画、牙雕、木雕、石刻等传统技法,经过贝雕艺人精心设计、雕磨、镶拼而成的一种装饰工艺品。一副大型贝雕品往往需要由成百上千个雕刻小件镶拼而成。因此,仙桃贝雕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受到国内外人士青睐,远销西欧、北美等五十多个国家。

  项目:黄梅挑花项目简介: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黄梅

  6

  挑花重在写意和传神,而非逼真,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每件作品在挑制的过程中均从中心处下针,最后回到起针处收针,不可出现结头、漏针,并且正反两面十分整齐,都可看出相同的图案。

  项目:仙桃麦秆画项目简介:

  麦秆画源于明末清初,据清史『艺镜』载:乾隆于湖广民宅视一中堂对联,自然金色,满堂生辉,遂购入宫,爱如珍宝,曰:『得此画,胜百十佳丽耳!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秆画面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后,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日益精进,成就一门独特之艺术而密传子嗣。麦秆画将精选之麦秆变成融书、画及多种艺术于一体之精品。画面金色天成,因意简繁,层次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其精雕细刻之作品,栩栩如生,神形兼备,无不展现自然美,典雅美,和谐美。

  项目:叶画项目简介:

  中国叶画被誉为"绿色艺术、环保书画",叶画材质以芭蕉叶、紫荆花叶为主。多采用矿物质料绘画。

  7

  叶画是利用叶片的自然形状、色彩、纹理、茎脉、褶皱、破损来随类依势作画。它从根本上突破了人类绘画界传统“方框方画”的格局,产生了“内圆外方,方圆结合”的视觉效应。

  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项目简介:

  铅锡刻镂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在湖北荆州地区传承。“铅锡刻镂”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核心技术,利用铅锡的独特性,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模型。铅锡刻镂技艺要求极高,有二十多道复杂的工序,所以一个精致的云纹盒,要耗时8个月才能完成。

  荣昌夏布项目简介:

  荣昌夏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夏布又名苎麻布,是由纯苎麻纤维手工纺织而成,古代因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而得名夏布。其透气好、防菌、防霉、防蛀等功效,又被尊为天然纤维之王。夏布特殊悠久的手工织布工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纺织的活化石。

  8

  叶瓷项目简介:

  叶瓷是非遗项目叶画的高端衍生制品,其制作工艺与瓷器烧制相结合。作品更加古朴、精美、大方。同时防腐、防霉、防干、防裂、防虫、防蛀。依据叶画艺术的绘画风格、技法与题材等,采取不同的款式装裱。有壁挂、台座、宣册等。叶画及叶画衍生品的制作与工艺已获国家专利百余项,其物理特性胜于画纸画布的远久性,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独一无二的收藏价值。

  贡砚项目简介:

  中国贡砚始于唐代手工作坊;北宋大书法家、大诗词家黄庭坚曾以砚馈赠苏东坡等人;清代修水人万承风(道光帝之师),持砚献帝,道光帝悦而赐名“赭砚”,列为贡品,故又称“中国贡砚”。

  贡砚珍品中有金晕、鸡血藤、鱼子、水波纹等天然纹理,宛如山水画,怡然悦目;砚质不坚不燥、温润细腻、滑而不涩;发墨速而细稠、贮水久而不涸。贡砚色泽和质地都别具一格,加之制作时选料精良,高档贡砚构图特别强调意境、悟性,须细观石质纹理,令人神思飞扬,因色因纹而象形,使人工天然,巧为一体,尽得其妙。一方精砚的制作,须费百日之工,故历代丹青翰墨者视为珍品。

  金箔制作技艺

  9

  项目简介:金箔制作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轻如鸿毛薄如蝉

  翼为特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张名片。本系列产品颠覆了传统黄金工艺品的设计,通过独一无二的技术,将24k黄金金箔融于特质溶液中,后注入以精品水晶为原料的载体内,不但取金水相生之美意,又以另一种特殊工艺展现出金箔的飘逸及柔美,是具备观赏性、收藏性的精美金箔工艺品。

  曹氏香包项目简介:

  曹氏香包”从1914年始创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曹氏香包作为徐州香包的代表,因手艺精妙、材质讲究、工序复杂、美观实用,大展神韵,备受媒体和参观者的赞叹和欢迎。小香包在第二代传人曹凤英老人手中发扬光大,曾获得“徐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江苏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等一系列荣誉。

  惠山泥人项目简介: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10

  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明代,距今已逾千余年。桃木制作技艺项目简介:

  肥城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桃都”“佛桃之乡”“桃文化胜地”。肥城桃木雕刻源于古代“桃符”,形成于隋唐,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雕刻技艺精湛的工匠。然而,随着桃文化的没落,桃木雕刻制品交易跟着萧条起来,桃木雕刻技艺也几近失传。直到近几年国家重视非遗和市场需求增加后,肥城桃木雕刻民俗才逐渐被重视。

  团扇项目简介: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起源于中国。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11

  三河羽扇项目简介:

  三河镇历史悠久,羽毛资源丰富,自春秋时就有制作羽扇工艺。据《唐书》记载,“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三河羽扇制作是以禽鸟的羽毛作原材料,按照羽毛的自然花纹特征,精心整理分类,制作成品种繁多的羽扇制品。这种羽扇制品毛片平薄,质软风柔,制工精致,式样美观,常被人们称为:“清凉悠悠鸟毛扇”,历来广受人们的喜爱。

  泥哇呜项目简介:

  泥哇呜,回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泥吹吹、吹吹子、泥箫、泥娃娃、啊欧子,泥牛埙和牛角箫。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尤以是西海固一带最为盛行。泥哇呜由土制乐器演变而来,因吹出来的声音“呜呜哇哇”而得名。通体用黄胶泥捏制而成,其形状、大小、音孔数量和位置各不相同。大者与鹅卵近似,小者有如核桃。外形式样有椭圆形、枣形、鱼形、桃形、娃娃头形、牛头形、牛角形、蝶形和扁方形等等,不胜枚举。

  蛋画项目简介:

  12

  蛋画材质可以是天鹅蛋、鸵鸟蛋、鸸鹋蛋等等。蛋画颜料全部采用藏族矿植物颜料俗称“唐卡颜料”,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全部取自天然物质,以产于雪域的天然矿物、植物为主要生产原料,色泽纯正、品质优异,耐光极佳、耐候性极强,事实证明其历千年而不明显褪色,因而享誉四海。瓷器项目简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华民族瓷器制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而景德镇“瓷都”的美名也早已享誉天下。我公司研发的“武汉八景”瓷礼、福寿康宁茶具、瓷版画、瓷镶器等瓷器均由景德镇高档白瓷精心烧制而成,同时绘以极具特色的景观、人物图,是定制赠送的佳品。

  13

篇十: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公布日期】2017.04.27•【字号】宁文通发〔2017〕40号•【施行日期】2017.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

  正文

  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宁文通发〔2017〕40号

  各市、县(区)文化局,厅直属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促进活态传承,鼓励和支

  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2016年底,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开展了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工作。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确定高尚忠等33名传承人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予以公布。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

  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各级文化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各传承人要认真履行义务,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2017年4月27日

  附件: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33人)

  项序号

  目

  项目类别

  姓名

  申

  性民出生日

  报

  保护单位

  别族期

  地

  区

  民间故事2人

  1

  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高尚忠

  石嘴山市男汉1964.11

  石

  文化馆嘴

  山市

  2

  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于清海

  固

  原

  泾源县文市男回1970.9

  化馆泾

  源

  县

  回族山花儿3人

  3回族山花儿

  传统音乐

  李海军

  中

  卫

  海原县文市男回1978.2

  化馆海

  原

  县

  4回族山花儿

  传统音乐

  禹明江

  固男回1952.6泾源县文原

  化馆市

  泾

  源县

  5回族山花儿

  传统音乐

  苏正合

  固

  原

  隆德县文市男回1947.1

  化馆隆

  德

  县

  舞狮1人

  6

  舞狮

  传统舞蹈

  魏学祥

  吴

  吴忠市非

  男汉1964.6

  忠

  遗中心

  市

  黄羊钱鞭1人

  7

  黄羊钱鞭

  传统舞蹈

  刘加祥

  中

  中宁县文卫

  男汉1959.12化馆

  市

  中

  宁

  县

  传统戏剧1人

  8

  皮影

  传统戏剧

  魏善义

  中

  卫

  海原县文市男汉1943.6

  化馆海

  原

  县

  曲艺1人

  9石嘴山宣卷

  曲艺

  杨汝清

  石

  嘴

  山

  石嘴山市

  男汉1942.8

  市

  文化馆

  平

  罗

  县

  南营武术1人

  吴

  忠

  市

  传统体育游艺

  青铜峡市

  10南营武术

  牛银侠女汉1970.4

  青

  与杂技

  非遗中心

  铜

  峡

  市

  六盘山木版年画1人

  六盘山11

  木板年画

  传统美术

  任晓辉

  自

  自治区非

  女汉1968.4

  治

  遗中心

  区

  剪纸1人

  12

  剪纸

  传统美术

  张云仙

  银

  川

  银川二中市女汉1964.1

  教育集团兴

  庆

  区

  刺绣2人

  13

  刺绣

  传统美术

  李夏音

  吴

  吴忠市非

  女汉1976.11

  忠

  遗中心

  市

  114

  刺绣

  传统美术

  赵秀兰

  吴

  忠

  市

  红寺堡区

  女汉1969.2

  红

  文化馆

  寺

  堡

  区

  民间绘画1人

  15民间绘画

  传统美术

  吴

  忠

  田

  同心县文市

  女回1970.3

  坤

  化馆同

  心

  县

  16

  砖雕

  17

  泥塑

  18

  泥塑

  砖雕1人

  传统美术

  田义仁

  中

  卫

  海原县文市男回1945.5

  化馆海

  原

  县

  泥塑2人

  传统美术

  王永红

  银银川市贺

  川兰县王氏

  市女汉1968.3泥塑工作

  贺室(有限

  兰公司)

  县

  传统美术

  侯思荣

  中

  中卫市文

  男汉1956.8

  卫

  化馆

  市

  杨氏家族泥塑1人

  杨氏家族19

  泥塑

  传统美术

  杨贤雄

  固

  原

  隆德县文市男汉1975.7

  化馆隆

  德

  县

  古建筑彩绘技艺1人

  古建筑彩绘技20

  艺

  传统美术

  陈进德

  中

  中卫市文

  男汉1960.4

  卫

  化馆

  市

  赵氏木板雕花技艺1人

  赵氏木板21

  雕花技艺

  传统美术

  固

  赵

  固原市群

  女汉1983.6

  原

  荣

  艺馆

  市

  贺兰砚制作技艺3人

  贺兰砚制作技22

  艺

  传统技艺

  张向东

  自

  自治区非

  男汉1968.9

  治

  遗中心

  区

  贺兰砚制作技23

  艺

  传统技艺

  自

  石

  自治区非

  男汉1968.11

  治

  飚

  遗中心

  区

  贺兰砚制作技24

  艺

  传统技艺

  郝延强

  银

  银川市西川

  夏区文化市男汉1973.2

  体育旅游西

  局夏

  区

  羊羔酒酿造技艺1人

  羊羔酒酿造技25

  艺

  传统技艺

  宁夏灵州

  唐氏羊羔灵唐

  男汉1976.12酒文化传武震

  承有限公市

  司

  麻编1人

  26

  麻编

  传统技艺

  银

  银川市高

  川

  新技术开

  张

  市

  女汉1967.11发区巴鸟

  璟

  金

  麻编手工

  凤

  坊

  区

  花灯扎制技艺1人

  花灯扎制27

  技艺

  传统技艺

  王国祥

  吴

  忠

  市

  红寺堡区

  男汉1943.2

  红

  文化馆

  寺

  堡

  区

  中宁蒿籽面1人

  28中宁蒿籽面

  传统技艺

  于振玲

  女汉1968.9中宁县文中卫

  化馆市中宁县

  枸杞传统栽培技艺1人

  枸杞传统29

  栽培技术

  传统技艺

  张伟中

  中

  卫

  中宁县文市男汉1948.1

  化馆中

  宁

  县

  原州民间古建筑技艺1人

  原州民间30

  古建筑技艺

  传统技艺

  固

  原

  崔

  原州区文市

  男汉1942.12

  仁

  化馆原

  州

  区

  陈氏回族医技1人

  陈氏回族31

  医技十法

  传统医药

  吴

  陈

  吴忠市非

  男回1964.7

  忠

  堃

  遗中心

  市

  高台马社火2人

  32高台马社火

  民俗

  吴

  忠

  市

  郭

  红寺堡区

  男汉1964.1

  红

  锐

  文化馆

  寺

  堡

  区

  33高台马社火

  民俗

  梁鸽飞

  隆德县文男汉1974.8

  化馆

推荐访问: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宁夏 文化遗产 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