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18篇

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18篇

时间:2022-11-09 20: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18篇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1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18篇

篇一: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发展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统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完善。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均衡、区域分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获取要素均等性不足,以及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协同不够等问题。

  □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可从五方面发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理顺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益;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要素的机会;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明确四项工作原则、五大主要目标和六项重点工作,为接下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详实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一、如何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提供生产要素及能源的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四个市场互为前提、相互依托。

  根据《意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具体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三方面的统筹。

  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当前国内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国内经济大循环还存在一些堵点,要破除隐性壁垒,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

  通,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不断完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统筹发展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成来看,应该包括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以及提供生产要素及能源的要素市场及资源市场,四个市场互为前提、相互依托。当前我国各种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障碍正在消除,商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仍存在市场质量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要素和资源市场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统一规范的市场仍有待形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尽快补齐短板,促进四个市场全面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统筹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需完善市场保障制度,包括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监管。经过多年治理,我国市场运行机制稳中向好,但部分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造成市场分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不正当干预和隐性壁垒,影响市场公平公正;全国市场体系制度规则不统一,阻碍市场功能发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此次《意见》提出,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

  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情况。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均衡、区域分割、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企业获取要素均等性不足,以及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协同不够等突出问题。

  一是各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市场化程度不均衡

  一方面,从五大要素市场的横向对比看,除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相对成熟外,其他各类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比如,当前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在最基础的要素确权方面仍存在障碍。此外,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了大量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大数据交易市场,但上述要素交易市场在要素交易单位、要素定价及要素交易机制、交易方式上仍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大部分交易都通过场外协议谈判进行,缺乏统一的交易单元、交易规则和撮合方式,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度都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不同要素市场内部也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在土地要素市场中,居住用地市场已全面实行招拍挂,而工业用地虽然也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但受到地方政府“以产兴城”、招商引资的影响,依然存在通过税收返还、

  财政奖励、承担基础设施等多种途径变相降低地价,产生零地价和负地价等现象,影响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二是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问题,阻碍要素跨区域配置

  受区域自然禀赋条件差异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难题。在土地要素市场上,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城乡分割、城市建设用地分割和区域分割现象,土地价格存在“双轨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虽然已经推出,但是仍缺乏兼顾激励与成本的体制机制,跨区域的土地调节本质仍是行政调控下的计划配置,且使用范围有限,土地要素的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已经成为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资本要素上,虽然我国已构建了统一的场内市场体系,但在场外市场体系上,区域性股权市场“一省一所”的特征还十分明显。

  在劳动力要素上,当前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仍面临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制度障碍,部分地区户籍制度门槛依然较高,居住证等市民化改革难以解决核心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土地退出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系列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跟不上,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区域分割明显,导致农村劳动力“不完全城市化”,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展仍步履维艰。

  三是要素市场配置效益较低

  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情况。在土地市场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过去地方政府在“GDP锦标赛”下积极招商引资,对工业用地的支持力度较大,导致工业用地供给面积大、容积率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存在大量低效利用及闲置土地,并且由于存量土地盘活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积极性较低,难以形成市场化盘活机制。

  在劳动力要素上,过去五年我国部分行业和领域吸纳劳动力数量翻番,但是在经济中占比并没有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劳动力呈现出从劳动生产率较高领域流向劳动生产率较低领域的现象,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市场主体获取要素存在不均等性

  企业是要素市场的消费主体,然而当前各类要素向国企、大型企业汇聚的情况愈发显著,众多民营、中小企业也想进行设备更新、研究开发和产品升级,但是缺乏人才、资本服务和技术,这也成为进一步拉大企业间差距、强者恒强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毕业生流向国有企业、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的占比分别提升2个百分点和

  3个百分点,而流向民营企业、300人以下中小企业的占比均下降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不但难以招引高素质人才,还存在严峻的内部人才流失问题。人才缺乏已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要短板,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

  在资本要素方面,民企与国企在获取信贷资源上的难易程度差异显著。当前,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不足30%,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严重不匹配。此外,我国资本市场一直高度重视证券化的市场,特别是场内交易的股票市场,对非证券化资产及中小企业的服务相对不足,而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更需要资本市场服务。

  在技术要素方面,由于缺少技术人才且获取技术转让的渠道有限,大多数民营及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较少,难以在产业链中形成竞争优势。

  五是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结合不够

  如何将传统要素作为载体,借助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结合仍相对不足,在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结合方面,我国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由于知识产权融资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推广,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及专利的转化率仅为6%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50%左右的专利转化率水平相比,明显不足。在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结合方面,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的水平还不够高,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赋能还存在明显短板。

  三、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可从五方面发力

  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把促进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

  (一)要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

  要加快整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级对内和对外技术交易市场。一要加速技术交易市场整合,将北京、上海作为两大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错位发展。整合目前宁夏、新疆、甘肃等多个地区发展的“一带一路”技术交易平台,成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技术交易和合作平台,推动西部省市接入,完善对接合作机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格局。二要加快解决好场内集中挂牌交易和场外分散交易的衔接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和国家级科研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转让平台,形成了固定合作伙伴,但是一些地方要求所有技术项目都需要集中挂牌交易,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技术交易实现后,还需要双方长期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实现产业化,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场内和场外如何结合,如何提高交易透明度,仍需要继续探索,形成规范性制度。

  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标准建设,明确数据交易所定位。一是要加快解决数据确权难题,探索通过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数据“可用不可见”以及“谁治理谁受益”等方式来间接推进数据确权。二是要加快明确数据交易所的定位,防止各地“跑马圈地”式发展。数据的虚拟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其在交易形态上与传统要素形成较大差别。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贵阳等城市都在加大数据交易所布局力度,建议在各地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加快明确“一平台、多层次”的数据交易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借助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多层次、多区域覆盖,防止区域数据发展“画地为牢”。三是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标准建设,尽快明确数据清单及分类分级标准,明确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和评估制度,夯实数据要素市场基础设施。

  (二)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

  加快推动土地要素的城乡间流动,推动土地要素的区域间合理配置。一是加快研究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同地同权进一步落实到位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在入市与征地模式下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注重以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推动集体土地入市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探索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补充耕地指标、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机制,探索扩大“跨省换地”试点范围,从当前“三州三区”及深度扶贫地区,扩大至更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让经济发达地区不因土地指标受限而延缓发展,也让欠发达地区能利用土地资源换取一定的发展资金。

  要推动各级地方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要全面梳理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统筹各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形成资本市场服务全国“一盘棋”,全面推动地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服务体系无缝衔接,从真正意义上推动资本要素市场的全面发展。

  逐步消除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制度阻碍,完善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在户籍制度方面,进一步放松常住人口在300万至500万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完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落户基本制度,推动城市群内的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在土地制度方面,加快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减少农地产权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在公共服务方面,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对新市民和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保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租赁住房建设,缓解流动人口住房困难。

  (三)理顺激励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益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要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用地的政策力度,根据区位、用途、剩余年限、动拆迁成本科学评估,推动存量土地二级市场的发展。要建立工业用地退出盘活机制,建立健全闲置土地监督、评价和责令退出机制,制定明确的续期费用、逾期处罚等相关规定,对构成闲置的工业用地,依法对其征收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并且适当降低土地流转税费,提升土

  地长期持有的税费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倒逼其有序退出。要尽快研究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盘活存量用地的积极性。可以率先推进重点地区及重点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盘活试点工作,为全国层面系统推进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

  重视管理要素在提升劳动生产率中的牵引作用,健全企业家市场。要充分认识到管理要素对提升长期劳动力生产率的加成作用,加强管理创新和管理升级。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或定向补贴的方式,加强针对企业家的高质量管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制定并完善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和基础规范;另一方面,加速建立规范的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企业家评估方法和信誉体系,促进企业家尽职尽责,为促进民营企业管理专业化、风险分散化、经营透明化和财务公开化创造良好市场条件。此外,继续完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好职工学校、中介培训、社会培训体系,督促企业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员工培训安排,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对新生产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要素的机会

  加大力气建设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环境。要加快落实一系列政策,提升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包括提高民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比重,畅通民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要全面提高政府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减少人才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区别性待遇,通过完善技能人才的薪酬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薪资奖金激励体系。

  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破除民企融资歧视。要从提高全社会资本要素配置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推动资本市场服务整体下沉,把促进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加大对非上市企业的服务,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一平台的资本要素交易市场,通过盘活资本、整合资本、并购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中长期贷款投放,整治一系列针对民企融资的歧视性操作,完善银行风险定价体系,支持民企信用融资,进一步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领作用,推动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业务合作。

  加强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民企开放,鼓励更多民营企业与重点技术转化平台加强业务合作,完善双方长期技术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增加政府普惠型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多层次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机制。

  (五)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

  促进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资本要素融合发展。要加强支持产权保护,支持劳动力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释放劳动力的创新能力。

  通过金融机构设立专业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专业化分支部门等方式,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满足风控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基层业务人员激励。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进一步提升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便利性,减少制度及流程阻碍。建立全国性的知识、技术产权定价和评估市场,发展动产抵押贷款,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尝试动产支持债券,提升适用性和可复制性,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规模,让技术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的持续驱动力。

  要提升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数据要素具有显著的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链流转中的价值,推动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要继续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农业领域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篇二: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在法治保障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蕴含着巨大内需潜能。全国统一就更能发挥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投资、贸易、消费等的吸引力。我们要加快建設的是“市场”,落脚点是市场经济,不是搞统购统销,目的是让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消费者来说,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也会促进售后服务全国统一,进一步畅通商品流通和异地、异店退换货通道等。同时,还能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丰富大众的选择性。

  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市场存在大而不强的隐忧,有一定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等问题。从全球视野来看,外部市场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也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推进基础设施的统一联通,推动制度标准规范的统一对接,加快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建设,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和韧性。

  为此,《意见》旨在全国层面上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统一大市场,而不是特殊层面上地方性、区域性、相对独立的“小市场”。说白了,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治保障,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壁垒规章等束缚全国经济统筹发展的各种障碍。

  从畅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来看,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能够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内外市场规则标准融通,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国内汇集,从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

  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完善监管政策提高监管透明度。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底层基础性的制度和市场规则,让市场运行更加有章可循。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立破并举”。“立”的是明确立规建制的目标任务,要建立健全统一规则制度、畅通循环的大市场。“破”的是地方保护、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违反统一市场规则做法的封闭小市场。它是面向长远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通过一些传导效应打通各环节堵点。尽快加强公平统一执法监督,进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企业对市场的预期,为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责编惠宁宁美编刘晓莹)

篇三: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以保障健康安全为目的的社会领域相关立法60以上都是二战后十年内制定的另有30是在代表国家欧洲大陆英国美国治理体系完善监管能力强大中国日本经济类型社会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威权市场经济价值理念法团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威权主义重点任务把国家和政府找回来把市场和社会找回来权力配置国家自主性弱国家自主性强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私权力大公权力大政府失灵演进方向良好的治理善治表2东西方国家社会性监管制度演进的不同趋势资料来源

  发达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共同特征及相关启示——以社会性监管为例

  作者:卞靖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1期

  卞靖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

  眼摘要演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实践和完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东亚赶超型国家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目标方面形成共识,即实现以“良好的治理(善治)”为标志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对发达国家在社会性监管领域发展历程和共同经验的分析总结可知,当前我国在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目标方面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但实现路径有所不同。需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树立监管成本收益观念,构建独立高效的监管机构,形成多元共治的决策机制。

  眼关键词演监管体系;社会性监管;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1-0001-06

  一、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实践发展、主要目标和实现路径

  (一)市场监管在实践中的形成与发展发达国家的监管实践大多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监管理论脱离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范畴而自成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监管理论一般将监管分成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经济性监管是指在自然垄断(有线通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管道燃气供应等)和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业等)的领域,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利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监管。社会性监管又称“健康、安全和环境监管”,指除了经济性监管理由之外的、围绕如何达到健康、安全、环保社会目标的跨行业、全范围监管(见表1)。从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发展历程看,首先是从经济性监管特别是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开始的,后经过“放松监管”运动,在缩小经济性监管范围的同时,逐步扩大社会性监管的工作领域,不断提升监管的力度和科学性。

  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实践始于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领域,逐步形成了以法律制度为核心的较为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之后,为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发达国家将经济性监管的覆盖范围延伸到自然垄断领域以外的许多竞争性行业,相关规定和程序也日趋复杂。社会性监管虽开始较早,但当时受重视程度不高,直到发达国家在实践中发现过度的经济性监管存在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步放松规制时,社会性监管才在同时加强,并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监管改革仍在继续,但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

  (二)市场监管的主要目标

  1.市场监管最初的目标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所联合成立的监管研究中心指出,如果没有显著的市场失灵,那么政府就不应该干预;如果市场失灵严重,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监管能够改进效果,那么政府就应该干预。监管理论认为,市场监管的目标是通过平衡买卖双方利益关系,解决由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市场失灵,以提高全社会总福利。在实践过程中,要利用有限的监管手段,权衡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三重目标。三者同时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监管实践中应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三者间的最合理配置,尽可能取得理想的综合效率。关键是合理把握各方面的限度,任何一个方面超过了限度,就会激化矛盾,发生冲突;在合理限度之内,其他方面就可以接受,冲突也不会激化。如何把握这个限度,是制定具体监管政策的难点。

  2.随着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市场监管的目标也上升到国家能力层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埃文斯等学者的《把国家找回来》为标志,国家主义理论范式兴起,探讨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国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独立于社会自我决策的程度,国家能力是指国家通过社会执行其政策的能力,两个概念考察的分别是国家统治力和执行力。英国学者迈克·曼则进一步将国家能力定义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事实渗透,即与市民社会各集团进行例行化、制度化讨价还价,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正确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亚洲工业化的赶超型国家,将市场监管的主要目标都设定为实现以“良好的治理(善治)(GoodGovernance)”为标志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特征包括法治规范、公平公正、有效且高效、可问责、公开透明、参与和回应等(见图1)。

  (三)市场监管的实现路径

  虽然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赶超型国家在市场监管目标方向保持一致,但由于价值理念和制度体系的差别,使得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不尽相同(见表2)。

  1.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现路径是把国家和政府“找回来”

  与良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共治监管模式相比,崇尚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或政府介入市场和社会的能力较弱,即国家自主性较弱。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当中,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英美等国,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遭遇一系列市场自由放任引致的社会性危机,不得不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实践表明,政府放的过多,其应当承担的职能就有可能迷失于自由旅途的市场体系当中,从而造成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与英美国家有明显差别,德国、法国、瑞典等欧洲大陆的市场经济国家,主张走极端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非自由放任亦非强制干预,而是通过公权力建设性干预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之间的理性平衡,但同样存在社会组织“绑架”公权力、市场监管缺乏顶层设计、监管能力和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总之,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将国家和政府的监管职能找回来,全面加强监管的法治架构和宏观管理。

  2.亚洲赶超型市场经济国家的实现路径是把市场和社会“找回来”

  以日韩为代表市场经济国家,将威权主义付诸政治实践,通过强制性政治整合稳定秩序,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威权主义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挤压型发展模式”,表现为政府部门对供给和价格的直接干预方式。日本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遭遇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艰难转型,在社会治理理念和架构上更趋向于欧洲大陆的德国,甚至被称为“亚洲法团主义”,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阶段,日本着力建设“小政府”,更多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解决经济发展引致的社会负外部性问题,取得了明显进展。总之,亚洲赶超型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将市场和社会“找回来”,引入多元治理理念,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来提高监管效率。

  二、发达国家社会性监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共同经验

  (一)相关理论概述

  市场监管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内部性、产权不明等是政府加强社会性监管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对信息掌握程度不对等,信息占优者借此获取额外收益,信息不占优者可能遭受损失。信息不对称在食品和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食品药品质量和污染排放方面,企业能够凭借信息优势获得额外租金,而公众相对处于信息劣势。负外部性问题指的是某经济主体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受损,而行为主体并没有承担相应成本。负外部性问题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关系,直接导致市场低效甚至失灵。污染大气、土壤、地下水和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则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负内部性问题指的是在合同交易双方之间产生的关系,一方利用信息优势给另一方带来成本或负

  效益,如生产场所安全隐患给劳动者作业安全带来隐患,这种危害的程度、可能性并没有在劳动合约中明确体现,厂商可能牺牲劳动者作业安全,而换取节约生产安全防护的潜在利益。

  由于存在各类市场失灵问题,不仅要明确企业的外部产权关系,还应明确企业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为此需要政府加强社会性监管,纠正各类不利于消费者、劳动者和普通民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将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并合理引导与调节劳资雇佣关系。保护民众健康、安全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是一种需要社会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才能够达成的目标。但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经济理性人”不会参与集体行动,因为需要花费私人成本,而收益却由集体共享。为了克服这种“集体行动的困境”,解决公共治理领域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需要政府设计强制机制以集权方式迫使成员参与行动,或采取“选择性激励”策略,对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实施奖励,对不参与者进行惩戒。社会性监管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政府强制或选择性激励机制。

  (二)形成完善的法治框架与规则体系

  社会性监管活动必须依法而为。在发达国家中,北美属于普通法系国家,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属于大陆法系国家,由于社会法源传统差异较大,在完善社会性监管法治系统过程中的模式不尽相同。

  1.北美国家联邦层面出台最为严厉且具有强操作性的法条

  作为普通法系国家,美国和加拿大(除魁北克省外)在社会性监管领域没有成文的法典,基本不区分公法和私法,早期主要通过私人诉讼渠道根据判例调解产业企业对消费者、弱势群体的利益侵犯问题。20世纪60~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民权运动是社会性监管在全球兴起并不断扩大的重要背景。西方社会广大民众自发的各种维权运动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专家和媒体在理论、舆论上的强烈诉求,对于社会性监管制度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觉醒”民众、“拔粪”媒体与“良知”专家结成了维权共同体,他们与各个产业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展开了激烈斗争,国家和政府为获得最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保持政治合法性),经过艰难抉择,最终选择站在民众一边,支持民众维权的立法与政策呼声,才逐步确立了社会性监管制度的法治框架。

  2.欧盟及成员国以法典—法律—行动指南等形式完善法治架构

  随着欧盟创立与发展,在高度开放的欧盟市场内部实施统一标准,扫除各类市场壁垒,是督促欧盟成员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一致行动的坚实基础,促成了欧盟框架下社会性监管系统架构的全面建设。欧盟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主要通过出台法典并辅之以单行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社会性监管法治体系。在大陆法系下,公法与私法泾渭分明,社会性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都属于公法,明确规定社会性监管机构权限配置和相关职责,消费者和弱势群体利益救助程序,并设定对监管者的监管规则等。欧盟有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1997年发布的食品法律绿皮书建立了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基本框架,明确从田头到餐桌的综合治理体系,包括饲料、原料、加工、储藏、运输直到消费所有环节。

  3.日本高增长时期密集出台社会性监管法律法规

  集中于战后十年以及高度增长的十年间。从法源传统来看,日本属大陆法系国家,受德国民法典影响较大,有“亚洲法团主义”之称。以保障健康、安全为目的的社会领域相关立法60%以上都是二战后十年内制定的,另有30%是在1965~1974年间颁布或修订的。二战后,由于战争引致贫困和传染病疫情,环境公害与劳动灾害频发,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健康与安全,密集制定颁布了医疗医师法、预防接种法、预防灾害法等法律法规,为国家和社会体系的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1965~1974年日本进入经济高增长时期,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工作场

  所灾害频发,政府相应民众呼声,加快工作场所安全、产业公害防治方面的立法。1985~1995年间,发达国家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日本顺应OECD国家加强环境监管的潮流,在臭氧层保护、有害废弃物进出口等方面加强立法,成为亚洲全产品生命周期环保立法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

  (三)形成合理的机构设置和执法体系

  1.完善监管顶层设计,设置高级别议事协调机构

  1998年,克林顿政府成立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农业部、商业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局等负责人,职责是建构无缝隙的基于科学的食品安全体系。分别于1993、2000年成立的欧盟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管理局是欧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最高权力机构,承担监管框架顶层设计的职能,负责组织多国专家队伍向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等决策机构就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提供独立、科学的评估与建议,涉及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2003年日本成立直属于内阁的食品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科学评估,对监管和执法机构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

  2.采用“大部制”管理模式,人员预算给予明显倾斜

  德国有两个有关社会性监管的超级部门,即1986年组建的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和2001年组建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每个部门人数均超过2000人,占联邦总预算近8%。1997年,加拿大合并农业与农产品部、卫生部、工业部、渔业与海洋部及与食品检验相关部门成立食品监督署(CFIA),全国18个区域食品安全检查系统被纳入单一监管体制。1970年环境保护职能集中在一起,成立了美国国家环保局。代表联邦政府全面负责环境管理,是各项环境法案的执行机构,其宗旨是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发展到现在的17000多人。日本环境省是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负责综合协调各省厅污染防治预算的大部门,该部门预算2001年达到创纪录的4143亿日元,目前基本在2500亿日元上下浮动。

  3.建立中央(联邦)和地方政府(州)分级监管、权责一致的执法体系

  联邦自由主义的美国,由美国联邦环保局(EPA)与各州签订特殊的环保合同,建立非科层的伙伴关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对州及以下政府环保监管行为的激励机制。美国联邦环境署(EPA)出台的各项政策是以项目形式与各州签订工作协议来推进的,协议包括各州将实现的环境目标及EPA应提供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全美50个州划分为10个大区进行管理,每个区域办公室在管理的州内代表EPA执行联邦环保法律,实施EPA各种项目,并对各个州环境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如某个州不遵守EPA项目管理规程,该州将可能失去对本州许可证发放的控制权及与联邦合作项目的资金援助,此后将由联邦政府在此州直接实施环境保护项目,这是对各州巨大的惩戒性激励。EPA有相当多的财政预算用于环保项目实施,州政府与联邦EPA全面合作将会得到环境改善与经济收益双重好处,这是对州及以下地方政府和公共组织的褒奖性激励。美国各州根据州立法都设有环境质量委员会和环保局,州环保机构拥有监测、检查、罚款等执法权。

  联邦法团主义的德国,其宪法等公法系统对政府环境保护权责做出了明确规定,环境监管权责体系分为联邦、州、地方(市、县、镇)三级。联邦负责制定一般环境立法、核安全政策及处理跨州的环保纠纷;州一级负责在联邦立法框架下,细化州环境法规,实施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控制政策;地方接受州委托负责执行,对解决当地环境问题具有自治权。

  单一制法团主义的日本,通过设立环保政令市,由中央政府分类指导地方环保监察工作。日本环保省(相当于我国环保部)在地方县(相当于我国省)设有派出机构,日本县政府在所辖市、町建立环保派出机构负责环保监管,派出机构与当地环保管理部门职责不同。无论在

  过去克服公害的时期,还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现在,日本地方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日本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保健法,有12个规模较大的城市被设定为“环保政令型城市”,政令市一般都设有环境保护课,机构组织形式及职能与都道府县一级相似,目的是加强地方环保部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分析、新开工项目环评等工作。

  4.形成多元共治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能的社会化德国是世界上煤炭尤其是褐煤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煤矿生产安全和矿工健康保障除欧盟框架法规、联邦法两个层次的法律保障之外,还有煤矿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制定的非强制性法规。同业公会(公团法人,即半官方的自治机构)每年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15%的资金用于事故预防,通过工伤保险费率调节激励不同行业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积极性。

  日本也在公共安全领域引入了社会多元协商等治理机制。在日本社会性监管领域的任何决策形成都是部门间或不同利益团体间谈判、妥协与平衡的结果。例如,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员体系,任期2年,每年改选一半的委员,在全国公开选聘,选聘资格为非国会议员、公务员和地方公法团成员,要求能够按时参加食品安全监督会议并具备食品专业知识。选派安全监督员回到基层社会发现并反馈问题,通过网上公布等方式确保消费者知情权。

  (四)形成科学的监管程序与方式

  1.主体责任和应机处置机制

  发达国家保证全过程绝对安全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对各个环节涉及的每个机构和个人都规定并落实具体责任。生产者、经营者、行业协会、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评估机构、政府监管机构、消费者、新闻媒体等都是相关利益主体,必须承担相应主体责任。发达国家尤其强调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规定食品药品经营企业、事故工矿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全额赔偿或先行垫付消费者损失,事后根据责任认定结果,由经营企业向生产企业、原料或设备供应商、施工企业追缴赔偿。

  2.推行全程可追溯机制

  源头追溯制度对于消费者保护而言至关重要,已广泛应用于饲料、农产品、化学原料、包装辅料、生产器具等相关物品。环保污染源头追溯机制对于完善环境监管意义重大。以欧盟为例,20世纪90年代,“污染者付费”是欧盟环境监管的主要原则,为落实这一原则先后出台有关包装、整车、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禁止在电子和电气设备中使用有害物质等一系列污染源头控制的指令。21世纪初,欧盟改进源头控制机制,采取“一体化产品环保政策”,即认为所有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防控这些负面影响应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采用协调一致的全程监控政策,以便用较小成本换取环境质量的较大改善。

  3.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以食品安全为例,发达国家监管方式现代化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20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主要针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预防性控制,20世纪90年代开始替代原有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管重点转变为制定并执行HACCP计划,有助于节省繁琐的现场抽检成本,明显提高了政府监管效能,代表了监管方式现代化方向。欧盟及成员国除普遍引入HACCP体系之外,还建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网络系统(RASFF),任何成员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发现与食品或饲料安全有关的信息都可以通过RASFF上报欧盟食品委员会,委员会经初步判断后在第一时间通报所有成员国,并借助信息技术联网查找食物流向以便召回,从而“抢”在消费者之前发现并消除风险。

  4.建立信息公开披露与利益公平博弈机制

  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是以制定法规、准则的方式强制性地推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中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消费者保护、产品安全、健康与安全等,强制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有健康和安全条款、环境改善条款等。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法国《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

  (五)均形成有效的预算支出管理与问责机制1.监管影响评估分析成为能否获得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

  社会性监管首要目标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劳动者权益,经常会与生产者短期经济利益产生激烈冲突,监管决策和执行机构需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之间的利害关系。实践当中,并非所有监管都有必要执行,监管不当或过度引致的政府失灵有可能造成比市场失灵更加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要求对所有新增社会监管法案和机构运行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此基础上老布什政府要求对原有监管法条进行重新评估,克林顿政府肯定并支持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监管领域的运用,并以收益大于成本或能够证明为监管收益支出的成本是值得的作为总统签署预算案的标准。

  2.监管影响评估分析的主要模式

  美国经验得到了OECD的鼓励与支持,要求成员国采用监管影响分析来提高各国的监管绩效,推进本国监管模式现代化。目前OECD及主要成员国的监管影响评估分析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成本收益分析,即评估监管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率等相关内容;成本有效性分析,即对照政策目标考察是否能够以最低社会成本达成目标,一般选用削减风险的程度、挽救生命的数量等作为指标;风险分析,即分析监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社会运行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可能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后果。在实践中,有大量社会性监管成本与收益难以量化,目前大多数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绩效评估方法尚未标准化,但是这代表了未来监管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监管效能的有效机构。同时,作为政治家与官僚机构与民众沟通的工具,监管绩效评估作为对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重要环节,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三、相关启示

  (一)我国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发达国家总体一致

  虽然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制度安排,但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通过各种管制手段对市场进行有效干预的运行模式将是各国制度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发达国家一样,都是实现以“良好的治理(善治)”为标志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力求实现从垂直化的命令与控制机制向行政部门、独立管制机构、行业组织、法庭等适当介入的现代管制体系转变,从干涉主义向管制治理转变,从管制国家走向“后管制国家(即现代管制型国家)”转变,从而构建现代管制型国家。

  (二)我国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与发达国家不尽相同

  我国既是计划经济转轨国家,又是政府主导的发展型国家,还是单一制的大陆法系国家。虽与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总体目标一致,但我们面临着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完全不同的制度约束和任务挑战,亟待从国家管控、政府主导型体制向社会多元共治体制演进。因此,从实现路径看,总体方向与日韩类似,就是要把市场和社会“找回来”,但是演进历程势必要比东亚邻国更为艰巨、漫长。管控型国家的特征是政府权限大、机构规模大、执行效力低的全

  能型政府(又称极权政府),这表面上看是“强政府”,但实际上是“弱政府”。转型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挑战,是加强法治和服务型政府机构及制度体系的创建,从“量的全能型国家”向“质的全能型国家”转变,学习如何限定政府权力,列出政府权力清单(“法非明示不可为”),划清政府与社会、市场的权利界限。一言以蔽之,从以政府管控为主的、一元化的、相对封闭的管理体系,向法治规范、多元共治、包容参与、透明、可问责的治理体系转变。

  (三)我国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要依法有据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赶超型国家,都是源于问题、始于立法,通过新设或修订原有法规的办法来完善本国的市场监管法治框架,依法进行的市场监管建设工作才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强化民主法治是我国加强社会性监管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要在反垄断、市场准入、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多层次全覆盖的法律法规,并将其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系统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另一方面,为防止监管机构寻租或不作为,要以立法的方式对监管机构的设定、行使、监督、救济等一系列运作都做出具体明确规定,来保障监管权力的规范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监管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四)我国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要树立成本—收益观念

  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监管实践表明,监管对于解决市场失灵、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体积极作用,但过度的监管会压制市场活力,提高社会成本。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性监管范围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除自然垄断领域外,许多竞争性行业也列入了政府监管范围,监管的繁锁程度也达到顶峰,如仅钢铁行业就有监管法规27项、条例5600多项,从而引发了放松(经济性)监管运动。因此,我国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必须树立成本—收益观念,一方面需要事前进行施管制影响评估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将预期收益和付出成本进行比较,选择适当的监管政策和工具,建立和完善定期发布公报和质询、问责制度;另一方面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力求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五)我国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要改进机构设置和决策机制

  市场监管机构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有效载体,合理的机构设置将会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大幅提高监管效率。发达国家在监管机构设置方面主要有三大共同点。一是设置高级别的独立监管机构。如美国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领域设立了独立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反托拉斯局,在生态安全监管领域设立了独立的联邦环保局和联邦环境质量委员会。二是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监管机构的关系。如作为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在生态监管领域主要通过与各州签订特殊监管合同的“选择性激励”制度设计对地方监管机构进行管理。三是形成多元化的监管机构和民主化的决策体制。我国在努力做好这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同业公会、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等社会自治力量的作用,更加重视专家审议和相关利益者多元协商机制,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监管体系。

  TheHistory,CommonCharacteristicsandEnlightenments

  oftheMarketRegulationSysteminDevelopedCountries

  ———TakeSocialRegulationasExample

  BianJing

  (AcademyofMacroeconomicResearch,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38,China)Abstract:Afterdecadesorevenonehundredyearsofpractice,matureWesternmarketeconomycountriesandthosecatching-up

  countriesinEastAsianhaveformedaconsensusinmarketregulations,thatistomodernizestategoverningabilitywhichtakes"goodgovernance"asitssymbol.Analyzingthehistoryandcommonexperienceofdevelopedcountriesinthefieldofsocialregulation,westronglyarguethat,currently,inbothdevelopedcountriesandChina,thegoalsof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hemarketgovernanceareidentical,buttheroutesaredifferent.Inthefuture,weshould,integratingtherealconditionsofourcountry,furtherperfect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system,setupthecost-incomeconceptingovernance,buildupindependentandefficientregulators,andestablishthemultipledecision-makingmechanism.

  Keywords:marketregulation;socialregulation;internationalexperience

  (责任编辑:张积慧)

篇四: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关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讯稿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当今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1.5亿户市场主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折射出“全球最大市场”的信心与底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有利于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实现由大到强。

  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仍要攻坚克难。比如,《意见》提出,必须“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以物流成本为例,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一直较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性物流成本过高。《意见》强调“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并把“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作为主要目标,就是旨在从流通端塑造更畅通高效的强大市场。

  从历史阶段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义重大。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有赖于此。市场的强大,不仅体现在规模

  上,也体现在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等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少的支撑。一个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从发展效益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普惠性。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也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更透明营商环境,将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和消费者。

  从发展特征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可行性。近年来,在物流配送、商品销售等领域,已形成不少以数字化为基础、线上线下融合的商贸流通新平台新模式,数字经济业态日益丰富。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强化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打造,十分紧迫。狠抓《意见》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蓄积更为

  强劲的动能。

篇五: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专题07社会基本矛盾

  【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母题题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

  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

  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试题解析】①:该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

  通”强调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不合题意。②: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说明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正确。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发展是量变与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可以引起质变,④正确。故本题选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考查新情境下对于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很好的落实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命题方向】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展望2022年高考政治试题呈现仍然会以我国社会领域最近时政热点为载体考查考生

  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得分要点】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a.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b.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a.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b.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③二者的辩证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c.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

  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2022·安徽滁州·模拟预测)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立法。该法明确提出:尊重未成

  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采取

  灵活多样的措施。该立法表明(

  )

  ①立法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家庭教育理念方法与家庭教育规律相互制约

  ③调整上层建筑对家庭教育规范、指导和监督

  ④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山东潍坊·二模)甘肃省永昌县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在尊重

  农民意愿前提下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让农民变成村集体“股东”,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管理

  者和受益者,分享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成果,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

  ①尊重农民意愿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③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④作为上层建筑的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2·山东·德州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不断改革。1978年开启的

  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分离。而新的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的核心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

  度创新。从哲学角度看(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使之发生同步变化

  ②改革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2·山西晋中·一模)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

  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

  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从哲学上看,人口计生法修改的理论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会推动社会存在发展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2·广东·模拟预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

  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

  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这一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在于(

  )

  ①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推动社会进步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1·广东·模拟预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主体权利关系的优化,使组织与个人

  的关系更加明晰,提升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乡风文

  明,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体现了(

  )

  ①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农村社会面貌的变化

  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推动上层建筑的完善

  ④上层建筑服务先进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2·陕西·泾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高二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政善民生,

  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然而,实现共同富裕是

  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③事物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A.②③

  B.①④

  C.①

  ②

  D.③④

  8.(2022·福建·莆田二中模拟预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共同富

  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然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

  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2·四川·阆中中学高二期中)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手段,只

  有在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以后,也就是70%到80%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群体性的免疫屏障,有效阻断新

  冠病毒传播。接种新冠疫苗、提高免疫力,对自己、对社会、对减少病毒发生新的变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

  )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减才能引起质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1·安徽·亳州二中高二期中)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该工程自1994年启

  动,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为我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为亚太地区用户

  提供服务;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说明(

  )

  ①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

  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专题07社会基本矛盾

  【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母题题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

  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

  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试题解析】①:该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

  通”强调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不合题意。②: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说明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正确。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发展是量变与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可以引起质变,④正确。故本题选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考查新情境下对于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很好的落实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命题方向】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展望2022年高考政治试题呈现仍然会以我国社会领域最近时政热点为载体考查考生

  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得分要点】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a.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b.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a.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b.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③二者的辩证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c.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022·安徽滁州·模拟预测)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家庭教育

  的专门立法。该法明确提出: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

  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该立法表明(

  )

  ①立法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家庭教育理念方法与家庭教育规律相互制约

  ③调整上层建筑对家庭教育规范、指导和监督

  ④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结

  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体现了立法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①入选。

  ②: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要尊重家庭教育规律,而不是相互制约,②不选。

  ③:通过立法,调整上层建筑,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与监督,③入选。

  ④: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①不选。

  故本题选A。

  2.(2022·山东潍坊·二模)甘肃省永昌县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在尊重

  农民意愿前提下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让农民变成村集体“股东”,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管理

  者和受益者,分享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成果,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

  ①尊重农民意愿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③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④作为上层建筑的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但不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①错误。

  ②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变成村集体“股东”,分享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成果,

  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完善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能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②③正确。

  ④:农村集体产权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未体现上层建筑,④排除。

  故本题选C。

  3.(2022·山东·德州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不断改革。1978年开启的

  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分离。而新的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的核心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

  度创新。从哲学角度看(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使之发生同步变化

  ②改革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②: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地方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应选。

  ③: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的动态调整表明,认识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③

  应选。

  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①不选。

  ④: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我国每一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都是与当时的实践相一致的,

  都是真理,不能以现在的政策否定以前的政策,④不选。

  故本题选C。

  4.(2022·山西晋中·一模)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

  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

  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从哲学上看,人口计生法修改的理论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会推动社会存在发展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

  ④

  【答案】C

  【解析】

  ②③:人口计生法的修改是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也是基于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会推动社会存在发展,①不选。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C。

  5.(2022·广东·模拟预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

  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

  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这一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在于(

  )

  ①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推动社会进步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

  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

  措施。”这一政策调整表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讲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该政策的调整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③不符

  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2021·广东·模拟预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主体权利关系的优化,使组织与个人

  的关系更加明晰,提升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乡风文

  明,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体现了(

  )

  ①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农村社会面貌的变化

  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经济基础的巩固完善推动上层建筑的完善

  ④上层建筑服务先进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提升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

  形式,促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这体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农村社会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

  的巩固完善推动上层建筑的完善,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符合生产力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题干没涉及生产力问题,故②不选。

  ④: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并未涉及上层建筑服务先进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故④

  不选。

  故本题选B。

  7.(2022·陕西·泾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高二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政善民生,

  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然而,实现共同富裕是

  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

  ③④: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事物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

  步成熟完善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④正确。

  ①: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①错误。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并不是简单

  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②排除。

  故本题选D。

  8.(2022·福建·莆田二中模拟预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共同富

  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然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

  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③:然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事物

  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①③正确。

  ②: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排除。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并不是简单

  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④排除。

  故本题选B。

  9.(2022·四川·阆中中学高二期中)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手段,只

  有在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以后,也就是70%到80%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群体性的免疫屏障,有效阻断新

  冠病毒传播。接种新冠疫苗、提高免疫力,对自己、对社会、对减少病毒发生新的变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

  )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减才能引起质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只有在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以后,也就是70%到80%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群体性的免疫屏障,有效

  阻断新冠病毒传播。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①符合题意。

  ②:事物数量的增减,结构的调整变化都可能引起质变,②错误。③:只有在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以后,

  也就是70%到80%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群体性的免疫屏障,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接种新冠疫苗、提

  高免疫力,对自己、对社会、对减少病毒发生新的变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

  变的统一,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符合题意。

  ④: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更重要,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2021·安徽·亳州二中高二期中)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该工程自1994年启

  动,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为我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为亚太地区用户

  提供服务;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说明(

  )

  ①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

  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②③:北斗系统工程自1994年启动,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2020

  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③符合题意。

  ①: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①表述错误。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排除④。

  故本题选C。

篇六: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构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文/逄锦华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奇迹显示了中国独特的制度力量,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对于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落实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与政府资源配置关系为什么社会主义要走市场经济道路,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资源配置关系。早期市场经济发展信奉自由市场经济,认同绝对的市场机制。重农主义代表人魁奈在《经济表》中认为:完全自由是使再生产尽可能最大增长的唯一有效方法,“在完全的自由状态下,因此也是最繁荣的状态下”的生产与分配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富裕的康庄大道,而且是唯一的。“他们是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往往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如真想促进社会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之后,“市场经济”被逐步概括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或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兰格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法进行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是人民有消费和选择职业的自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事实本身并不决定分配消费品和分配人民各种职业的制度,也不决定指导商品生产的原则。波兰的经济学家布鲁斯和拉斯基认为匈牙利改革失败主要是因为在原则上把市场力量的作用范围只局限于产品市场内,而把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把资本市场摒除在外。哈耶克认为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分散化知识的利用,那么这种可以被利用的运转方式就是市场的价格体制。“经济是满足社会个体需要的一种手段,任何事物都不具备内在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它对于人们具有主观上的使用价值的时候,客观的使用价值才会具有价值。”现实社会不存在单一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实践,学者开始对政府公权干预市场有所表述。弗·布鲁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要从实践中概括出来,没有实践,理论是不能发展的。”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是能够证明的功能最多的国家,任何比这功能更多的国家都要侵犯人们的权利。”罗尔斯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市场公正观就是“这种正义理论所表达的原则确认了一种关于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义上的自由主义观念,而在财富和收入方面只准许这样的不平等,即这种不平等有利于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新古典经济学家与奥地利学派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没有市场和价格机制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可以运用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从而在资源配置上达到同自由市场过程一样的结果。关于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政府维护了市场经济,即保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成员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建设并维持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方面,具有市场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拓展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和精准宏观调控,并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动建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社会经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立起始于“计划经济和价值规律”研究。薛暮桥的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文章,在经济理论界掀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然有必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随后,学者主要围绕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中作用,以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论述。孙冶方强调价值规律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对于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仍然起支配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更发达、更大规模、更灵活的流通。”顾准总结经济计划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就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他认为,“马克思所指的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就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的量,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于光远则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提出发展商品经济是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的分配,可以激发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将曾经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实施改革的重点。计划经济理论突破后,经济理论界学术方向汇集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于祖尧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刘国光总结社会主义经济中整个国民经济不再分为两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却胶合成为一体,在统一的胶合体内互相渗透。还不能完全放任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操纵,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即国家计划和政府管理,来干预这些事情。董辅礽揭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缺陷,提出由市场调节经济的运行改革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即摒弃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厉以宁关于社会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论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商品经济。市场本身有一种自行调节的功能,它可以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市场调节是“第一次调节”。但市场调节有各种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政府调节,政府调节是“第二次调节”。以吴敬琏为首的课题组提交给国家体改委的《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要求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企业、竞争性市场体系和宏观调节体系“三环节配套改革”的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进行产业调整,以发挥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越性。张维迎提出价格双轨制,改革价格体制就是有计划地放活价格管制,逐步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的价格体系。周小川、楼继伟提出运用经济模型算出价格改革方案,使当时的价格逐步靠近供求价格。林毅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王立胜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只有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社会形态的演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苏剑提出,要扩大优质需求,就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创新,跳出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的藩篱。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的内在机制是市场机制,同时必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学者普遍认为价格改革适应了市场机制的运行,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需要政府宏观调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吸收借鉴了一定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又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本质区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市场经济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少不了在这两部分的发展历程上“下功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思想,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市场经济”正式写入报告;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成功经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各方面优势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贯穿于各方面优势之中,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新的重要命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实践中还有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

  还不充分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

  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识和提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建设统一大市场和国家多年的长期发展决策一脉相承,并非权宜之计。我国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加大开放力度,畅通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要求国内市场具备充分的制度支持、高效的市场联通机制、资源要素价值的充分发挥,将经济增长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循环转向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上来。

  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立破并举,完善制度。从制度建设着眼,明确阶段性目标要求,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第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只有国内市场高效联通,打通从市场效率提升到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的通道,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才能扩大市场规模容量,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的优势,进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第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首先应该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市场基础制度、市场设施联通水平、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监管现代化水平等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加快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统一市场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分工协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基础。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通过统一大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集聚,支持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业态发展,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可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强大竞争力,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第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形成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还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新优势。第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市场潜力、激发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更透明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推动,在经济改革调整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就是适时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立足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同时,提高供需水平的高标准,使经济增长目标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和生产领域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同时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降低落后行业企业产业升级的资金成本和要素成本,使供给结构能够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业调整与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优势。”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面貌。市场经济凭借其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机制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全国统一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是结构形态更优、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市场。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所增加,要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从而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社会主义制度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结合,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首先认识到计划经济的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手段,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和“必须”,资本主义也不全是市场经济,也存在有限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将发挥市场作用与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相统一。在资源分配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克服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公产产品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多种所有制并存保障了私营经济主体的地位平等,促进竞争、提供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商品生产,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编制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通过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数据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其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的多元化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激发其他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在二次分配中采取阶梯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差距,更重视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渐成熟和定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围绕住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形成公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事项清单,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第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将市场配置资源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独特优势。精准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将财税政策等工具与行业统筹、政策扶持相结合,能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同步调节、满足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实现经济增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长期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打破地方保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必选项,也

  是当务之急。”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等各类政策。

  第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要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明确统一大市场与畅通双循环的关系。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中,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开始脱虚就实,向制造业布局,形成国家保护产业发展的内循环经济方式,既往的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被打破,需要重新构建内卷式贸易体系,在国家本体和跨国客体中进行相对独立的资源优势配置。从畅通国内循环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举措,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全面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内汇聚,新贸易和新产业出口,成为新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要义。

  第五,建立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向“强”转变。建立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动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着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以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为重点,着力完善质量和标准体系。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保障,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做法。

  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重要的还是结构形态更优,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全球而言,它是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市场循环体系。

  六、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中国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建设实践的新制度,具有新制度本身焕发的强大生命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消费市场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大市场并不天然具有相应的规模效应,我国市场体系长期存在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科学把握市场规模、结构、组织、空间、环境和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形成大工厂和大市场的协同效应,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篇七: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建立。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企业垄断,违法给予优惠政策或减损市场主体利益等不符合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为规范政府有关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现就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

  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政府过度和不当干预市场,有利于保障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

  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明确禁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机关内部决策合法性审

  查机制,有利于保证政府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政府依法行政。

  三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靠创新驱动来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公平竞争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大力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

  缚,有利于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有效举措。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都需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克服市场价格和行为扭曲,有利于调

  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明确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按照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要求,确保政府相关行为符合公平竞争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实现创新驱

  动发展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尊重市场,竞争优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

  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促进和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统筹考虑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等多重目标需要,稳妥推进制度实施。

  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要尊重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破立结合,在规范增量政策的同时,坚持分类处理、不溯及既往,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着眼长远,做好整体规划,在实践中分阶段、

  分步骤地推进和完善。

  依法审查,强化监督。加强与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的衔接,提高公平竞争审查的权威和效能。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机制,把自我审查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督,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

  争行为。

  三、科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一)审查对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政策制定机关)制定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

  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制定的其他政策措施、地方性法规,起草部门应当在起草过程中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未进行自我审查的,不得提交审议。

  (二)审查方式。政策制定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对照审查标准进行自我审查。经审查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可以实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应当不予出台,或调整至符合相关要求后出台。没有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制定政策措施及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或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出台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向社会公开。

  (三)审查标准。要从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角度,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审查:

  1.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

  (1)不得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2)公布特许经营权目录清单,且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

  (3)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4)不得设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或者事前备案程序;

  (5)不得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设置审批程序。2.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标准。

  (1)不得对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实行歧视性价格和歧视性补贴政策;(2)不得限制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者阻碍本地商品运出、

  服务输出;(3)不得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4)不得排斥、限制或者强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5)不得对外地经营者在本地的投资或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歧视性待遇,

  侵害其合法权益。3.影响生产经营成本标准。(1)不得违法给予特定经营者优惠政策;(2)安排财政支出一般不得与企业缴纳的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3)不得违法免除特定经营者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4)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要求经营者提供或者扣留经营者各类保证金。4.影响生产经营行为标准。(1)不得强制经营者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2)不得违法披露或者要求经营者披露生产经营敏感信息,为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提供便利条件;(3)不得超越定价权限进行政府定价;(4)不得违法干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制定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政策措施;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制定含有排除、

  限制竞争内容的政策措施。

  (四)例外规定。属于下列情形的政策措施,如果具有排除和限制竞争的效果,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实施:

  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或者涉及国防建设的;

  2.为实现扶贫开发、救灾救助等社会保障目的的;

  3.为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政策制定机关应当说明相关政策措施对实现政策目的不可或缺,且不会严重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并明确实施期限。

  政策制定机关要逐年评估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实施期限到期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政策措施,应当及时停止执行或者进行调整。

  四、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

  (一)明确工作机制。从2016年7月起,国务院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均应在有关政策措施制定过程中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工商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指导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工作,并及时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和办法,落实制度要求,并从2017年起在本行政区域内逐步推开,指导市县级

  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开展公平竞争审查。

  (二)有序清理存量。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对照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对现行政策措施区分不同情况,稳妥把握节奏,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对市场主体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暴露比较集中、影响比较突出的规定和做法,要尽快废止;对以合同协议等形式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部分立即终止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要设置过渡期,留出必要的缓冲空间;对已兑现的优惠政策,不溯及既

  往。

  (三)定期评估完善。对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后出台的政策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在定期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一并对政策措施影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情况进行评估。鼓励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经评估认为妨碍全国统一市场

  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废止或者修改完善。

  (四)制定实施细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工商总局

  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起草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容、程序、方法,指导政策制定机关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废除工作,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废除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方式、工作步骤和时间节点,加

  强分类指导,确保本地区、本部门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废除工作稳妥推进。

  (五)加强宣传培训。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进全社会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五、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措施

  (一)健全竞争政策。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为推进和逐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及时研究新经济领域市场监管问题,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完善政府守信机制。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要认真履约和兑现。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

  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

  (三)加强执法监督。对涉嫌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政策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处理;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要依法调查核实,并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处理建议。案件情况和处理建议要向社会公开。政策制定机关要及时纠正排除和限制竞争的政

  策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强化责任追究。对未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或者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出台政策措施,以及不及时纠正相关政策措施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有关部门依法查实后要作出严肃处理。对失职渎职等需要追究有关人员党纪政纪责任的,要及时

  将有关情况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篇八: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网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东西部地区过去那种孤立与半孤立状态加强了工业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推动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美国统一市场建设实践及启示

  作者:徐孝新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11期

  徐孝新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眼摘要演统一市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形成期,起步期确立了统一市场建设的制度性框架,发展期消除了原材料、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建成全美铁路网、打破地区封锁将全国各个区域紧密连接起来,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市场形成后,美国政府通过执行反垄断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等措施,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我国在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限,改革稀缺资源配置方式,维护市场竞争主体间的公平竞争。

  眼关键词演统一市场;反垄断;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1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0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地方保护、部门条块分割等市场分割现象的弊端以及建设统一市场的必要性、紧迫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者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统一市场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然而,对国外统一市场建设的研究不够系统,对他国建设、维护统一市场的实践缺乏深入了解和跟踪研究。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分权式国家,各个州具有一定独立性,这种政治制度极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等经济问题,从而为统一市场建设造成严重障碍。尽管如此,美国从建国伊始就注意克服联邦制国家市场难以统一的弊病,注重发挥联邦政府在建设统一市场中的作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在统一市场建设、维护方面有成功的实践,某些有益的做法值得借鉴。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美国统一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分析统一市场建设、维护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总结统一市场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为深入推动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提供某些启示。

  二、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美国国内市场统一、发达。但统一的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其过程堪称曲折漫长。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形成期。

  (一)起步期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之前,各个殖民地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际贸易和城乡贸易,但交换经济的数量及规模都十分有限,加之殖民地间地理分割,殖民地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独立战争胜利后,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获得了政治独立,并于1787年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下文简称“1787年宪法”),为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第八款赋予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是统一国内税收制度及征税标准;二是由国会处理州际贸易问题,禁止各州制定关税,保证货物免费通行;三是统一度量衡标准,制定统一的破产法;四是统一货币及汇率,联邦政府享

  有唯一的铸币权和货币管理权;五是保护知识产权;六是行使外交权,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特别是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九款中,对可能涉及到的州际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限制,规定“对于任何一州输出的货物,不得征收税金或关税”,“任何贸易条例或税收条例不得给予一州入港以优于另一港口的特惠;开往或来自一州的船舶不得强令其在另一州入港、出港或缴纳关税”。1787年宪法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联邦政府在美国的政治地位。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然而,此时的美国,在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南北对峙、地方分割、贸易保护主义等,严重阻碍了美国国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发展期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南北政治对立与经济矛盾,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南北战争前,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的对立已经达到白热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矿山、钢铁、机械、纺织等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同时要求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以及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取消奴隶制。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坚持实行奴隶制,为谋取高额利润,竭力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南方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南北地区割据限制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北战争以北方取得胜利告终,废除了奴隶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北方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原材料,同时也为工业品打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形成期

  美国铁路网的形成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正式建成。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并非意味着统一的国内市场完全形成。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之前,尽管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铁路线规模不小,但东西部地区之间仍处于地理分割状态,致使东西部地区经贸联系较少。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最终产品销售市场之间处于封闭状态,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自由流动受到极大限制。铁路作为一种高效的运输方式,在建立美国统一市场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890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铁路线长达72213英里,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43%(何顺果,1986)。美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得农产品、木材、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通过铁路网运送出去,同时,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工业品也通过铁路网运送过来。一些乡镇、港口、矿山受益于铁路运输发展成为城镇。偏远地区通过铁路网与大城市建立起经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网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东西部地区过去那种孤立与半孤立状态,加强了工业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推动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此,19世纪末期,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三、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维护

  为维护、巩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市场自由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不断完善反垄断政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二是保护、支持小企业发展,为美国经济、市场注入活力;三是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严格限定,使之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程度降到最低。

  (一)反垄断

  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美国独立宣言》、《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等政治、法律文件的出台,确立了美国的政

  治经济体制,政府权力受到严格控制,捍卫了社会民主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倡导市场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机制极大地促进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自由竞争机制使得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大公司凭借自身市场优势地位,使用各种手段对付中小企业,如交叉价格补贴、低于成本价格倾销以及搭售配售等。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么被兼并,要么被破产,其结果是大公司的市场势力进一步膨胀,对自由竞争构成严重威胁。内奥米·拉穆鲁研究指出,在1895年至1904年9年间,超过1800家制造企业与竞争对手兼并,并有1/3的兼并企业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①同时,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部分行业或部门联合起来,操作价格、限制竞争。尤其在铁路产业,合谋、联合、兼并、垄断、固定价格、价格歧视、不公正竞争等行为相当严重,对美国市场经济秩序构成重大挑战。

  为了遏制垄断、促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美国国会通过系列反垄断举措干预经济。1887年国会通过《管制商务法》(ActtoRegulateCom鄄merce)成立联邦管制机构———州际商务委员会,将铁路州际商业活动置于联邦政府监管之下。1890年制定《谢尔曼法》,禁止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优势。然而,《谢尔曼法》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对垄断的威慑力不强。此后,美国国会于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禁止价格歧视行为、限制企业合并,并对垄断违法较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还对诉讼程序、惩罚额度进行了说明,较之于《谢尔曼法》,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打击垄断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进一步规定了垄断行为,重点在于打击不公平竞争、虚假广告,并对不公平竞争和虚假广告的范围进行明确阐述。同时,《联邦贸易委员法》还创立了反垄断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垄断局,成为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实施组织,其司法管辖权在1950年《塞勒—基福弗法》中得到进一步扩展,拥有对企业股票和不动产交易进行调查的权力(陈甬军,2006)。二战后,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哈佛学派理论对这一时期的反垄断理论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政府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高额垄断诉讼费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过于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备受质疑。同时,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取代哈佛学派,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流经济理论。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放松了企业兼并活动限制,反垄断执法力度不断放松。近年来,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实施弹性进一步增大,微软反垄断案在美国以和解结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历史的角度看,即便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党执政以及特殊经济环境下,美国反垄断执法力度的口径并非完全一致,但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政府不可能对违反公平自由竞争的行为坐视不理,更不可能放弃或彻底放松反垄断规则,维护自由竞争、促进技术创新、保证市场活力的价值取向将不会改变。

  (二)保护小企业

  小企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生活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口、增强市场竞争活力等方面,小企业的贡献异常重要。然而,无论是经济实力、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品牌知名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小企业在与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差距相当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需要有大量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并通过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才能捍卫市场经济制度。如何在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给予必要的经济、技术支持,保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维持自由竞争的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

  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保护小企业利益的《小企业法(SmallBusinessAct)》,并依据改法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承担起支持美国小企业发展的法定职责。小企业管理局按照《小企业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代表众多美国小企业利益,并为其发展争取更多的法律、制度、政策保障。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融资支持。除了救灾贷款外,小企业管理局并不通过直接贷款或者赠款的方式,

  而是通过贷款担保、与金融机构合作等间接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资金,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小企业管理局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受托机构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以联邦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并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②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设置了1800多个援助中心点,为初生创业者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及低价培训服务,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及技能培训促进小企业成长。③帮助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采购合同。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规模十分庞大,为了保证美国小企业享有平等的机会向政府供应产品或服务,美国《小企业法》制定了有利于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小企业法》第15(g)部分规定,每一财政年度由总统制定小企业政府采购目标,并对政府采购目标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采购的初级合同,来自于小企业的合同金额比重不能低于23%。同时,对于特别人群、特定区域规定不同的政府采购标准。比如,对于由伤残退伍军人拥有、控制的小企业,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能低于3%;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处理劣势地位的个人,其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不得低于5%;由妇女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对于那些获得HUBZone(Histori鄄callyUnderutilizedBusinessZones)认证的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此外,小企业管理局作为美国小企业的代言人,代表小企业利益在联邦政府内部进行游说,以达到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维护小企业权益的目的。当前,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奥巴马政府继续加大对美国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了10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预算方案。①帮助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就会。预算方案为小企业管理局商业贷款计划提供4750万美元的补贴。对7(a)贷款担保项目提供175亿美元,将支持小企业获取至少4.5笔贷款。根据504CDC(CertifiedDevelopmentCompany)计划为小企业提供75亿美元担保贷款,以支持小企业发展商业地产、购买重型机械设备。为超过3500家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提供2500万美元直接小额贷款。此外,预算方案对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4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②增强美国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水平。除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资金外,预算中要求国会与总统启动一个公私投资基金,以支持在美国发明的先进新兴制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③对于小额贷款及退伍军人拥有的企业贷款减免费用。对于7(a)计划下低于35万美元的SBAExpress贷款免除预付费用(upfrontfees),非SBAExpress贷款金额超过15万美元,则减免50%。④为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再融资机会。预算建立授权504贷款再融资计划,提供7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这一计划有助于小企业在商业抵押贷款、设备债务方面锁定长期低利率,并有助于促使小企业自由资源以寻找新的投资机会。⑤为灾害援助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小企业管理局灾害贷款计划为所有受灾的房主、承租人、各类企业所受到的财产损失提供低利率贷款。预算方案中对于当年的直接灾害支持贷款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为了继续减轻飓风桑迪的影响,以及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预算提供1.87亿美元用于支持灾害贷款计划。⑥简化小企业管理局贷款申请。预算方案支持小企业管理局一站式贷款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简化贷款申请手续使得小企业获取7(a)贷款更加方便、快捷。⑦投资于小企业领导人项目。预算方案提供1500万美元推动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这一计划基于私有部门及非盈利组织最佳实践,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式,支持建立小企业领导模式。⑧对美国转业退伍军人的创业培训进行投资。预算方案中提供700万美元资金,对大学2.5万民退伍军人进行必要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掌握创业技能。⑨支持开展创业资讯服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预算方案中提供1.98亿美元用于支持小企业管理局技术支持计划,其中1.14亿美元授权给63个小企业发展中心,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小额贷款项目以支持小企业起步。预算方案中还对小企业管理局经济增长加速器计划提供500万美元,对区域创新集群计划提供600万美元,以支持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家、地区产业领导人建立紧密联系,利用地区独特资源将创新理念变成可持续、高增长的小企业。⑩为小企业获取联邦政府援助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预算方案中提供600万元美元用于商务美国(BusinessUSA)———一站式服务平台。小企业管理局继续将商务美国扩展为一个稳健、友好的系统,以支持美国小企业、出口商获取联邦、州及地方商业资源。

  (三)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规模、边界及行为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私有企业是美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美国社会对国有企业怀有较强的敌意和排斥。然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现象无法自动消除,用“有形之手”取代“无形之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美国政府直接投资于企业无力承担或因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而不愿意承担,但具备全局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创造必要支撑。为了避免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进行直接竞争,破坏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措施,在要求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行为。一是严格控制国有企业数量规模。美国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的经济环境,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思想被视为资本主义世界应对危机的“救星”。就以联邦政府层面为例,为扭转经济颓势,在国家干预主义指引下,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一批重要的联邦政府公司,如商品信贷公司(简称“CCC”)、美国进出口银行(简称为“EXIM”)、联邦谷物保险公司(简称为“FC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为“FDIC”)以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为“TVA”)等。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整体业绩下滑的铁路产业,联邦政府出资设立了联合铁路客运公司和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简称为“AMTRAK”)两家铁路公司。然而,两家联邦政府公司命运却不相同,Conrail在扭亏为盈之后实现了私有化,而AMTRAK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下负责提供全美铁路旅客城际运输服务。总之,就联邦政府层面,联邦政府公司数量较少,仅有十余家左右。

  二是明确界定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联邦政府公司产业分布界限明确、范围狭窄。国会设立联邦政府公司的目的并非是与私有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更不是要取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联邦政府出资设立联邦政府公司,其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转。在此基础上,国会在设立联邦政府公司之初,就通过单独立法的方式,将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生产服务领域,并竭力避开与私有企业进行竞争。目前,联邦政府公司的产业分布范围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在制造业也有少量的联邦政府公司。同时,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主营业务单一,不存在多元化经营现象。三是严格控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前提条件是企业亏损以至于威胁其正常运营。即便联邦政府公司某些业务领域处于亏损状态,只要能够持续正常运营,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得到联邦政府拨款补贴的。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财政拨款,必须要经过立法过程来实现。同时,财政拨款过程也是总统与国会、民主党与共和党博弈的过程,总统及其下属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行政部门以及国会下属的拨款委员会等立法部门,均参与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拨款事务之中。其中国会在拨款事务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由美国宪法所赋予的权力。正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1条第9款规定,“除了依照法律的规定拨款之外,不得自国库中提出任何款项”。对于拨款资金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管理。拨款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必须用于特定目的和具体项目,如联邦政府对AMTRAK拨款要将运营账户和资本账户分开,对USPS的联邦拨款也要分为低价邮件补贴和收入放弃拨款补贴。其目的在于防止交叉补贴、监管拨款资金使用、保证普遍服务的持续供给。

  四、若干启示

  (一)建设、维护统一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或者是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完成统一市场的建设任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纵观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统一市场建设没有终点。美国在获得政治独立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即便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也未终止。美国政府通过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等措施巩固、维护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以消除对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的各种潜在威胁。统一市场任务之所以漫长而艰巨,究其原因无不与利益重新分配有关。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之争,民主党与共和党党派之争,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竞争,等等。建设国内统一市场或区域性统一市场,旨在通过区域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自由流动和自由

  竞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增进区域共同利益。然而,消除市场分割、各类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行为,必将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毫无疑问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阻扰。即便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破坏统一市场的各种现实和潜在危险也不会彻底清除,维护、巩固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日渐明晰。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扫清市场障碍,健全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场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杨凤华、王国华,2012;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2012)。然而,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制约统一市场建设的各种要素尚未彻底消除,统一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注重发挥中央政府作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经济权限

  美国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形成、发展、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国之初,消除市场分割、建设统一市场就已经明确写入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制度性框架。同时赋予国会在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至高无上的法定权力,明确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有关统一市场方面的权力边界,征税权、铸币权、汇率定价权由国会统一行使,由国会制定度量衡标准、专利保护制度,消除任何形式的州政府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及隐患,由国会行使州际贸易及国际贸易争议处置权等,根据宪法精神成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管制机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确立了联邦政府在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位,保障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自由竞争。在统一市场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遏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巩固国内统一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遏制垄断制定系列反垄断法,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制定竞争性政策,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而制定的系列法律制度等。此外,鉴于当时因交通运输条件导致的地理区域分割,联邦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改善国内交通设施,特别是在铁路建设领域,联邦政府通过土地赠予、关税减免、贷款援助、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支持铁路网建设。由此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统一市场的权力、职责明晰,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是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和财政税务制度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有动机“或明或暗”地人为设置地方市场壁垒,保护本地产业免遭外部竞争,以提高本地就业率、发展地方经济。同时,因缺乏法律明确授权,中央政府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统一市场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职责。尽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然而,尚未对统一市场建设进行制度性规定,也未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等有悖于统一市场的行为进行界定,更未设置此类行为的处置条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必要在宪法条款中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分割行为,并将违反此类规定的处置权交由中央政府,树立中央政府建设统一市场的法定权威。

  (三)明确国有企业边界,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

  当今世界,国有经济普遍存在,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生,即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存在这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国有企业。建设统一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消灭国有企业才能够实现,而是要合理划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约束,最大限度地消除对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干扰与破坏。美国国有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就以联邦政府公司为例,发现每一家企业各自都是在一部特殊法律规制下独立运营的。联邦政府公司的使命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模式等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最大限度保障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本、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特殊法律条款中,对联邦政府公司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明确阐述,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处置方式也进行了具体规定,从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撑。因此,建设统一市场,应清晰界定国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体制是妨碍深入推进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缺乏完善的制度、法律约束下,国有企业极易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方面,在当前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下,国有企业负责人出于获得职位升迁的考虑,有动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自身职务晋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具备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这突出表现为,在国有企业多元化业务中,利用交叉补贴提升在竞争性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以弥补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低效率所导致的竞争力不足。同时,在政府———国有企业博弈过程中,国有企业利用信息优势,以不同方式获取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金融支持,这种行为本身对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其关键在于要通过制度、法律建设,明确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放开竞争性领域业务,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除了对实现特定社会、经济功能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政府资助外,取消国有企业竞争性业务领域任何形式的补贴或救助。此外,强化国有企业监管、惩治国有企业腐败也是建设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NamomiR.Lamoreaux.TheGreatMergerMovementinAmericanBusi鄄ness,1895-1904[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参考文献]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竞争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2]陈甬军.反垄断与管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经济问题,2006(5):12-22.

  [3]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J].历史研究,1986(6):174-189.

  [4]金碚,刘戒骄.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国有化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38-47.

  [5]刘戒骄.从三个联邦企业看美国的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J].经济研究参考,2014(57):18-32.

  [6]刘瑞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4):21-32.

  [7]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以珠三角为例(2000-2009年)[J].软科学,2012(12):1-5.

  [8]刘志彪.论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终点和突破口———兼析“场外交易”市场竞争环境均等化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41-46.

  [9]杨凤华,王国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分析[J].管理评论,2012(1):32-38.

  [10]郑鹏程.市场统一基本制度之构造与实施[J].中国软科学,2011(8):1-13.

篇九: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四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2017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已启动为加快推进公开公平透明活跃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建议在充分吸取上海及各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进一步加快建设

  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实践经验及启示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地区之一,于2013年11月26日正式启动了上海碳市场交易。目前,上海碳交易试点已稳定运行6年,初步形成了具有碳排放管理特点的交易制度,也逐步发展起了服务于碳排放管理的交易市场,同时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及创新。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交易市场建设,同时明确上海将负责牵头承担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任务。我国碳排放交易从地方试点逐步向全国统一市场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总体工作进一步加速。本文以上海试点实践经验为例,探讨提出对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的相关建议和考虑。

  一、上海碳交易试点制度及体系建设经验制度及体系建设上,强调制度先行,建立制度的同时,规范和明确碳交易市场各核心要素。01交易制度建设上海在推进碳交易试点工作中坚持制度先行,碳交易正式启动前,已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整套以市政府、主管部门和交易所为3个制定层级的管理制度。通过市政府制定出台的《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沪府10号令),明确建立起了总量与配额分配制度、企业监测报告与第三方核查制度、碳排放配额交易制度、履约管理制度等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市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的《配额分配方案》《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核查工作规则》等文件,明确了碳交易市场中配额分配、碳排放核算、第三方核查等制度的具体技术方法和执行规则。通过交易所制定发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规则》和会员管理、风险防范、信息发布等配套细则,明确了交易开展的具体规则和要求。02要素和体系建设

  1

  一是纳入主体范围上从重点行业起步,逐步扩大管理范围。2013年上海碳交易试点启动初期,共纳入了钢铁、电力、化工、航空等16个工业及非工业行业的191家企业。2016年以后,考虑进一步加强碳排放管理力度,纳管行业及企业逐步扩大,目前已纳入上海年排放2万吨以上的所有工业企业,航空、港口、水运等高排放非工业企业及部分建筑,涉及27个行业近300家企业。

  二是总量控制上始终明确管理目标。总量制度是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和基础要素,在试点启动初期就明确建立了总量控制制度。试点以来,上海结合了阶段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能源管理控制目标、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多重因素,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并适时公布配额总量目标。

  三是配额分配上不断优化,逐步形成较为公平且符合上海实际的配额分配方法。配额分配的核心是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分解和各法人主体责任的确定,对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的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上海碳交易试点期间,在配额分配发放方法和发放方式上不断优化,由简单的基于历史总量的历史排放法起步,逐步向管理精度更高的基于效率的历史强度法和基准线法过渡。从发放方法上,目前上海碳交易企业中,除部分严格控制的高排放单位和产品结构非常复杂的单位仍采用历史排放法外,均采用了基于企业排放效率及当年度实际业务量确定的历史强度法或基准线法开展分配。发放方式上,从全部免费转向部分有偿,结合高碳能源使用提出免费发放比例(93%~99%),体现区域能源结构调整导向。

  四是监测报告核查上注重方法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核算方法和核查制度。碳排放监测报告与第三方核查是碳排放交易的“度量衡”,是碳排放交易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基本保障。上海碳交易试点中,围绕以下核心要求开展了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建设:一是技术方法科学合理。率先制定出台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及钢铁、电力、航空等9个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明确了核算边界、核算方法以及年度监测和报告要求。二是严格核查机构管理,核查规则明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出台了《核查机构管理办法》《核查工作管理规则》等一系列的核查管理制度,并对核查人员进行持证管理和持续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此外,实行政府出资委托核查,从机制上保证了核查工作和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三是依法建立复查和审核机制。

  2

  委托专门机构对核查报告进行复核,通过第四方复查机制进一步保障数据准确有效。

  五是交易制度透明公开,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有效性的交易市场。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深度参考了上海各类金融市场经验,制定了“1+6”的交易规则和细则体系,保障了交易相关制度体系的规范和公开;建设交易平台及交易系统,支持服务市场主体便捷高效参与市场交易。交易产品包括上海碳排放配额(SH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模式上采取公开竞价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开展,且所有交易必须入场交易,不设场外交易。交易价格通过市场形成,不实行固定价格或最高、最低限价,但有涨跌幅限制。交易资金由第三方银行存管,结算由交易所统一组织。风险控制上交易所建立了最大持有量限制、大户报告、风险警示、涨跌幅限制等风险管理制度。交易行情公开透明,通过行情客户端向全市场公开。运行近6年以来,各项市场制度和规则得到了全面实施,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六是监管保障上搭建多层次监管构架,形成由法律手段、行政措施和技术平台组成的监管和保障体系。建立了由政府部门、交易所、核查机构、执法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监管构架,依照《上海碳排放交易管理试行办法》,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对碳排放交易市场各相关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试点运行以来上海始终保持了100%履约。

  03上海碳交易制度及体系特点上海碳排放交易制度和要素体系建设上总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始终保持制度先行。各类管理制度及技术方法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先行出台,规范和指导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上海碳交易试点期间各项工作均“有法可依、有矩可循”。二是强调数据基础有效。率先出台了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在配额分配工作启动前,依据此方法开展了3年的历史数据盘查,尽可能保证数据基础的有效性,为后续碳排放管理的深化打好基础。三是配额分配上尽可能兼顾科学、公平和可操作性。依据不同阶段的数据基础和管理能力逐步深化、优化配额分配方案,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和公平。

  3

  四是监管严格,服务支撑。针对碳排放交易这一创新管理制度,主管部门在依法依规严格开展监管的同时,积极做好企业沟通和协调,保障体系的有序运行。

  总体而言,上海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碳排放制度及体系,可结合碳排放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上海碳交易市场经验交易市场上,坚持尊重市场原则,政策及规则明晰,循序渐进的探索建立透明高效、适应碳排放管理的交易市场。01交易市场情况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自2013年11月26日开始以来,截至2019年上半年累计运行1297个交易日,共吸引包括纳管企业和投资机构在内的近700家单位开户交易。现货市场上,二级市场所有品种累计成交量1.2亿吨,累计成交额12.47亿元。其中,配额累计成交量3566.37万吨,成交额7.05亿元;CCER累计成交量8466.82万吨,累计成交额5.41亿元;二级市场总成交量在全国排名前列,CCER成交量稳居全国第一。配额价格自26元/吨起步,最高达到46元/吨,最低曾跌至约5元/吨,随着配额政策的不断稳定和明确,上海碳市场价格自2016年起平稳上扬,价格区间稳定在30~44元/吨之间,目前约为40元/吨。远期市场上,2017年1月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上线,以上海碳配额为标的,由上海环交所完成交易组织,上海清算所作为专业清算机构完成清算服务,规范稳妥推进碳金融市场探索。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业务正式上线以来,共有13个月度协议上线交易(其中已交割协议9个),价格区间在19~41元;当前近月协议2019年5月协议结算价38.97元/吨,远月协议2020年2月协议结算价35.69元/吨。各协议累计成交量421.08万吨,累计成交额1.51亿元。金融创新上,上海碳市场创新金融产品运行平稳有序,自2014年起相继推出了碳配额及CCER的借碳、回购、质押、信托等业务,协助企业运用市场工具盘活碳资产。截至目前,借碳交易330万吨,质押140万吨,回购50万吨。02市场参与情况机构投资者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碳市场启动初期的市场参与主体以控排企业为主,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和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机构投资者二级市场现货

  4

  交易量占比也快速上升。2014年至2018年,上海碳市场现货成交量中投资机构交易量占比由15%左右上升到了超过80%。

  电力行业是上海碳交易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交易参与方。上海碳交易试点市场中电力行业企业约20家,占上海碳交易市场主体总量约3%。但从交易量来看,电力行业各年度累计现货成交总量约占上海现货成交总量的18%,是上海各纳管行业中交易量最大的行业,也是交易活跃度最高的行业。初步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上海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总体偏紧。电力行业是最早采取基准线分配的行业,行业管理精度要求相对较高,近几年上海火电行业普遍负荷率较低,对排放效率影响较大;且电力主要能源结构为煤炭,免费比例多为96%,普遍较低。二是电力行业企业市场适应度较好。我国各大电力集团普遍具有早期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经验,接触碳排放交易较早,部分已成立了碳资产管理公司,协助电力行业企业快速高效开展碳交易。总体来看,上海碳交易试点中的电力行业企业,无论是交易参与度、创新产品的应用能力和碳资产盘活能力均较为突出,已成为上海碳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

  03上海碳交易市场特点上海碳市场始终坚持市场化走向,采取完全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方式运作,市场规则完整清晰,信息发布公开透明,交易方式高效便捷。在市场运行和市场管理上,尽可能做到政策稳定清晰、尊重市场规律、谨慎干预市场,逐步建设形成健康、平稳、有序的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上,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纳入了控排企业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市场,实现了外部资本的引入,服务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及发展。价格形成上,不设固定价,严格遵循“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由系统匹配成交,形成公开的市场价格。市场环境上,通过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交易平台等不同方面的多种途径及时向社会发布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的相关信息,实现了信息公开、市场环境透明,真实反映市场动态。市场管理上,坚持碳排放控制和市场化导向相结合,通过明确稳定的政策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避免政府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产品创新上,循序渐进逐步放开,持续加强碳市场创新和碳金融的发展及实践,探索形成了借碳、回购、质押、信托等创新服务。同时,有机结合上海环境

  5

  能源交易所与上海清算所在碳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优势,上线了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

  然而,目前上海碳市场也仍旧存在着目前各试点碳排放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交易仍以履约为主,交易集中在履约期前,履约期过后快速进入冷却期,市场周期性波动较大,市场总体流动性不足。二是市场参与度不足,实际活跃的市场参与主体和进入市场流动的配额量总体占比均不高,市场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易造成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政策连续性要求和主管部门市场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总体而言,上海已初步形成了服务于碳排放管理的、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但市场调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三、关于上海碳交易试点实践的思考总结上海碳交易试点建设运行的经验来看,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市场化的管理制度,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政策性的市场,在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市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有效的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建立制度。政府部门是制度和市场的建立者也是管理者。作为建立者,应从制定政策、建立制度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具有延续性的制度,给予市场足够的信心和稳定政策信号;作为管理者,应结合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制度,给予市场足够的支撑,引导形成健康有效的交易市场。交易市场依规运行。就交易市场本身而言,稳定、明晰、有效的制度和管理是良好市场运行环境形成的基础,将激发交易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市场的依法依规运行,将使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资源配置功能的运行更为合理。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交易市场产品、服务及机制创新都是保持市场活力和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会带来对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新要求。对于碳市场而言,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同样重要,因此:一是要支持碳市场的产品和机制创新,结合市场的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推动市场创新,使市场运行更有效;二是要充分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形成符合市场主体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三是要充分认识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形成有力的风险控制制度,稳妥、有序的推进和支持碳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四、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

  6

  2017年底,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已启动,为加快推进公开、公平、透明、活跃、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建议在充分吸取上海及各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进一步加快建设。

  01制度相关建议完善全国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相关制度,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碳排放交易管理体系。须建立严格、明晰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明确管理总量、配额总量,建立起市场管理目标。须建立起公平、有效的配额分配制度,形成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体现总量管理及效率管理要求。须建立起科学、可操作、可验证的报告核查及数据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核算方法,严格推进核查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制度。须建立起公平、公开、有效的交易规则、交易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保证市场公开透明,引入足够的市场参与主体,建立尊重市场规律的市场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财税政策,服务市场发展。02交易市场建议健全交易市场功能,建立权责清晰、平稳安全、具有发展空间的全国碳交易市场。须明确区分“碳排放管理”及“碳交易市场”的不同职能,依托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和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等,开展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数据管理、履约管理等碳排放管理和控制职能;依托全国碳排放交易及结算系统开展市场交易、市场创新,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实现市场资源配置职能。须加强风险控制,保证市场平稳安全运行,充分借鉴金融市场经验,建立严格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依托交易系统等碳市场基础设施建立碳交易市场实时监管系统开展交易及资金的穿透式监管,实现盘前、盘中、盘后的全方位市场监管,打好市场发展基础。须集聚优化市场端功能,为未来市场深化发展预留空间,在交易市场端聚集主体、交易、资金、服务、产业和技术,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碳定价基础,服务未来碳衍生产品和碳金融市场发展,服务关联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革新。五、结语

  7

  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交易市场是创新化的管理机制,也是我国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探索。2017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使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及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资本投入低碳环保领域,服务我国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发挥碳市场价格及价值发现功能,加强我国在国际碳定价的核心话语权,发挥我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引导作用。

  8

篇十: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释放了经济下行压力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释放了经济下行压力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然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更透明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立足内需,畅通循环,坚持立破并举。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点任务,朝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协同发力,不断畅通经济循环,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

  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

  《意见》提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市场“大而不通”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过去外贸依存度比较高,而现在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就到了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一个主要的堵点,实际上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尽管我们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商品市场在地区之间存在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但在中国更为重要的问题其实是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分割状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在跨地区之间仍然没有畅通循环。”应当取消阻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户籍制度的障碍要慢慢地下降。

  《意见》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意味着各地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变成全国统一制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做到这几点,中国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和市场统一的效应,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大市场的优势。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意见》提出,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遵循“产业和人口往少数城市和城市群集中“趋势的客观选择。而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交易成本,比如运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则是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

  要素和企业只有形成大规模集聚才能产生效率,比如区域间资本流动存在来源于行政垄断的障碍,资本就无法在最佳区位集聚,也就无法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因此,破除阻碍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它们选择最佳的流动目标,通过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价值增值。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这其实是通过经济的集聚,来促进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是其他国家所

  不具备的,而只有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规模效应。破除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也必然会带来经济更加集聚。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说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应该因地制宜,而不能遵从地区比较优势、盲目发展,最后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带来严重的政府债务问题。

  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区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原则进行经济决策,如果某地区在A和B两个产业领域均具有绝对优势,它的理性决策是选择其中最具有优势的A产业重点发展,而另一个地区可以选择B产业重点发展。

  坚持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全国一盘棋”思想的必然选择,也只有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并在分工协作中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才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工协调发展并不会导致区域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的出现,不同地区通过人口和资本等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比如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出和资本的流入会提升当地常住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进而在发展中实现平衡。

  推动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发展关键则在于破除影响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意见》指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禀赋优势,确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功能定位与分工地位。既要依赖于中央统筹协调,又要推动地方之间的主动协同,打破相关壁垒和门槛,从根本上形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合力。

  统一大市场将在市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现在加强统一大市场,是因为市场上各个地方的分权式竞争已经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协调,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计划经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即地方政府)为主,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形态与体制,在经济发展起飞的阶段,大家赛跑,那么地方的自主权可以更大。而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由于很多经验已被探索出来,各地探索的功能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协调的功能更加重要。因此这个时候加强中央的调控,加强垂直管理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这也是有边界的。

  除了市场准入机制,还需要司法体系的统一,避免在司法层面的

  不统一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保障机制方面统一的执法,破除执法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两方面很重要。在基础性的制度规则之外,地方还是会有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中央也会鼓励地方进行积极的探索,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篇十一: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全文共计10002字

  内容提要

  在新的发展时期,烟草行业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本文重点阐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工商两大经营主体以品牌为纽带,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途径,开展全方位的协同,通过制度建立起协同机制。

  科学发展观对处于改革调整时期的中国烟草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姜成康局长指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烟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提高烟草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开展适度竞争,建立起烟草行业在专卖制度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标准是:环境公平公正、竞争适度有序、运行统一开放、行为诚信规范、营销富有效率、主体充满活力。其主要内涵:一是坚持合法竞争,也就是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任何市场竞争的手段和方式都必须从有利于维护和完善专卖制度的角度出发加以选用,不能突破法律的框架,更不能破坏专卖制度。二是坚持有限、有效的竞争,专卖制度下的竞争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要根据国家垄断烟草的特点、结合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而采取有限竞争方式,体现竞争行为由国家宏观调控和竞争主体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等特点。坚持有限竞争,就要反对过度竞争,避免行业的大起大落。三是坚持正当竞争,坚决纠正地区封锁、体外循环、让利返利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企业能够开展有序竞争。四是坚持开展适当的行政管理,把握好行政管理的“度”,使行政管理的权限更好地服务于改革的需要,减少或清除有碍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不适当、不合法的规定和做法,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走向市场化。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工商两大主体以品牌为纽带协同推进。品牌培育

  1

  全文共计10002字

  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正如姜成康局长所强调的:“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的关键在于让品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马太效应,聚集资源,扩大优势,在“滚雪球”运动中不断累积品牌资产,在品牌扩张中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工业企业要改变品牌是产品牌子的错误认识,要明确品牌不是产品,而是能够体现产品个性,将不同产品区分开来的特定名称、标志物、标志色、标志字以及标志性包装等的综合体,是消费者记忆商品的外在形象,是产品概念对应消费群体的情感集合体。产品只是一切劳动的生产物,是生产物实体的表现形式。品牌需要不断投入,从而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而产品只能解决品牌的告知问题。每个企业都有产品,但只有部分品牌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商业企业要认识到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商业企业要把服务产品做成品牌,再做成著名品牌,需要付出比工业企业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当前,中国烟草要加快培育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工商大品牌、强品牌,就需要开展品牌战略管理。一是做好品牌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品牌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搞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市场,准确定位,长远规划。三是强化品牌形象管理,建设符合产品特色的品牌形象,用自身的特色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四是提高品牌信息处理能力,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变化来策划有效的品牌维护及竞争策略,促进品牌向前发展,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工商品牌的形成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完成和完善,在行业内引入竞争机制,其目的在于让品牌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发展壮大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烟草工商企业作为两大经营主体,分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但拥有共同的企业使命。而烟草产业价值链又是一条特殊的、在专卖专营条件下的垄断价值链,工商企业要具有明确的职能和清晰的分工,共同培育好品牌,共同面向终端市场,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

  一、工商协同的定位

  2

  全文共计10002字

  所谓工商协同,即以客户为中心、品牌营销为主线的内外一体、工商一体的品牌整合培育模式。工商协同,归根到底是让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共同走向市场化,建立真正的现代品牌培育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工商协同的定位由以下几个“取向”构成。

  在工商协同的价值取向上,把“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作为工商协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一体化运作,高效互动的工商主体形象。工商协同作为行业的重点工作,按照行业共同价值观的要求,体现“讲责任、讲诚信、讲效率、讲奉献”的行业行为准则,不断提升工商协同的工作成效,把工商协同的价值取向从工商企业局部层面提升到行业整体层面进行深化,真正在工商协同过程中体现中国烟草行业的价值取向,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工商协同的战略取向上,以提升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为目标,将构筑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品牌培育体系作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培育行业重点品牌,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烟草行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相对于国际烟草跨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以及国际烟草巨头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中国烟草必须围绕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目标建立起全国统一大市场,处理好工业产品品牌与商业服务品牌的关系。切实从地盘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从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各自将自己作为行业品牌培育链上的节点来努力适应,以构筑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和谐品牌培育体系为任务,将网建视野从局部扩展到全局上来。

  在工商协同的发展取向上,要在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提高市场化程度就要在专卖专营体制下进行市场化运作,这种市场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渐进的过程,不可盲目求效。烟草行业要达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要的要求,要走的路还很长,企业的市场化意识,以及认识市场、把握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尚需根本性的提高。工业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品牌的竞争实力,商业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工商协同,共同建立起

  3

  全文共计10002字

  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卷烟市场营销平台。通过完善卷烟市场机制建设,为重点工业企业搭好桥铺好路,让全国的重点品牌在统一大市场中自由竞争。

  在工商协同实施路径的取向上,协同是建设有真正市场竞争力的卷烟品牌和卷烟经营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提升工商协同水平就是提升品牌的培育水平,也是提升市场主体的运作水平。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途径,通过订单流程的梳理再造,推进工商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转型,为市场机制建设注入新的内容,真正把工商协同工作的提升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基础之上。

  二、工商协同的制约因素

  随着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商双方应在共同发展的理念下进行科学分工与协同,通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培育“两个10多个”,最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能否协同配合、如何协同配合,成为能否真正构建起一个分工专业、协同一致、组织有序、和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卷烟品牌培育体系的关键,关系到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分工和特性。因此,工商企业在开展全面协同、培育品牌、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的矛盾。卷烟供求结构的矛盾

  卷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总量不能无限增长,烟草行业实行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对卷烟生产总量实行“稍紧平衡”的原则,并严格规定生产总量不得超出计划控制。因此,市场供求形势是偏紧的,货源供应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供求总量存在缺口。实际上,供求总量的缺口本质上就是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脱节。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量小的高档卷烟市场供应饱和,而需求量大的中低档卷烟却供货不足。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有限的计划资源被无效占用。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非市场因素,势必影响品牌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网建效果,

  4

  全文共计10002字

  影响客户关系,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卷烟交易流程的矛盾多年来,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是半年签订一次供销合同。在供求整合过

  程中,工商企业需要通过多次磋商和协调,还得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修改销售计划。目前开展的品牌定向整合,也是按商业企业的增量计划,通过工商磋商来推动的,时间长、效率低、响应慢,加上工商企业间的营销分工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协调的难度大。这些都说明了工商协同离要求还有差距,相关流程要加快完善,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品牌整合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近年来,行业品牌整合的步伐加快了。但部分工业企业的品牌观念及品牌经营能力还欠缺,对品牌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意识不强。虽然卷烟牌号的数量持续缩减,但新的规格不断涌现,造成了品牌在规格层面上的过度竞争。同时,在品牌培育上重点不突出,规格过多,更换频繁、整合的随意性较大,给商业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带来困难,削弱了商业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尤其是在品牌整合和开发的过程中,工商之间事前双方的信息沟通少,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相互脱节、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情形,造成了品牌整合与市场需求间的脱节、培育目标不一致、行动不同步、效果不明显的结果。工商营销目标的矛盾

  双方主要存在对市场总体认识上的偏差,工业企业把“决战终端”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追求产品绝对和相对的市场占有率。而商业企业则把“市场调控能力”作为营销工作的重心,追求企业销量的做大做强,特别注重通过建网强网提升市场控制力,增加经营效益。这就出现了工业铺摊子、商业逐毛利的局面,双方的协同在低层次、小范围的基础上循环。

  三、工商协同的目标

  工商协同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最终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指引下,树立起“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市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的营销理念,突出服务,加强工商协同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实现工业和商业在价值链上合理的专业分工和协作,

  5

  全文共计10002字

  有助于建立责任效率机制,有助于优化品牌培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在平稳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加快建立起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诚信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首先,工商协同要实现从“地方专卖”到“全国专卖”的改革整合。烟草专卖立法的本意是要形成“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全国烟草大专卖、大市场格局,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出现了专卖地方化的市场分割局面。行业近年来实施了工商分离、联合重组等战略举措,就是要回归烟草大市场的使命。烟草工商企业作为两个经营主体企业,虽分处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却拥有共同的企业使命。在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工商企业都要跳出局部利益,着眼于长远,树立“大市场”和“大品牌”的观念,对于品牌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达成统一意见和形成清醒认识。工商双方在大范围内、深层次上的协同,为共同培育好品牌,做好品牌营销,共同面向消费者和消费市场,打造全国大专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工商协同要实现从“局部优化”到“整体最优”的转变。和以往的工商企业关系相比,新阶段的工商关系要更多地考虑行业的发展大局和整体的和谐。工商协同本质上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方式,是实现企业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更是实现中国烟草由大变强的必然路径。随着行业发展的逐步推进,工商协同将会导致整个行业职能的转变、机制的转化与体制的理顺。面对日益增大的国际卷烟品牌的竞争压力,中国卷烟品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树立起“中式卷烟”这面大旗,为企业和品牌拓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工商密切协同,商业要为工业提供市场基本信息,进行品牌宣传与消费引导,工业要主动与商业协调货源安排,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加大力度,不断挖掘产品内涵和树立品牌形象。此外,要实现工商协同,还需要商业企业提供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经营服务作为支撑,使品牌的销量不断扩大、效益持续增长、市场逐步延伸,从而实现由省内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跨越,进而实现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大品牌”的塑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首先,工商协同要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响应速度。销售数据信息是工商企业

  6

  全文共计10002字

  分析和服务市场的基础依据,要通过数据全面、顺畅的传输,解决工商间信息数据的孤岛问题。目前正在构建的工商营销信息的共享平台,是迈出的重要的一步,进入平台的重点工业企业,通过平台能快捷详细地查询到本企业的所有产品在该市场的历史销售情况,以及即时销售情况等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掌握具体产品在终端市场的销售状况,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率。其次,工商协同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协同营销反映出工业和商业在供应链上的合理专业分工和协作,从而建立起责任效率机制,优化品牌资源的配置。双方在多层面上开展信息互动,商业企业向工业企业提供产品的市场份额、消费者购买习惯等基本信息,而工业企业则以产品特点、计划指标、投放策略、品牌发展等信息回报商业企业。工商企业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运行效率,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工商企业协同的水平,促使工商企业更加注重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使卷烟的生产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

  四、工商协同的途径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现阶段工商协同的主要运作方式。进一步强化工商协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注重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优秀卷烟品牌的成长和壮大

  品牌培育的目的是让优秀品牌更加强大,让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卷烟品牌若没有通过市场竞争进行淘汰,则强品牌不强,弱品牌不死,出现消费者需要的品牌供不应求,消费者不喜欢的品牌库存积压的现象。“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来加速卷烟品牌优胜劣汰的进程,让工业企业有订单则生产,没有订单则不能生产,使那些产生订单少、不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尽快退出市场,让出市场份额;让产生订单多、市场适应性强的品牌得以扩大市场份额,尽快壮大。引导卷烟工业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以销定产”是市场规律,对传统的卷烟生产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要求工业企业要真正按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品牌和生产量,使生产更加贴近市场,充

  7

  全文共计10002字

  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通过预测,以时间的优势改变空间上的挤占,节约成本,从而提升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卷烟商业企业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烟草行业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求烟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和市场接轨,进一步确立市场主导地位的一项重要变革,昭示着烟草行业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烟草商业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营主体,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由坐商向行商转变,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促进建立新型工商关系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内涵在于建立起在市场化基础上的新型工商关系,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市场需要什么,工业企业就生产什么。反之,工业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又必须通过品牌培育以进入市场、得到认可,其间的纽带和桥梁就要靠商业企业来搭建。通过订单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头向市场延伸,由商业企业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拓展流通渠道;另一头向生产延伸,引导工业企业根据订单进行生产,从而把分散的卷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把卷烟生产和流通有效地对接起来,克服卷烟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粗放性,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卷烟经营的市场化水平。

  五、工商协同的措施与建议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过加强工商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达成共识,明确职责,在实现信息协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协同。在协同范围上要从局部协同扩展到整体协同

  工商双方的利益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因此,应从地盘思维向行业思维转变,从维护行业发展、市场资源归属、品牌资源归属、效益归属、市场经济规律的高度对待工商关系。在协同营销中,工商企业要围绕培育品牌这个共同目标,开展

  8

  全文共计10002字

  理念协同、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信息协同等全方位的整体协同,建立起协同六大机制。

  一是科学的市场预测与报告机制。工商双方要共同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搞好市场预测,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共同培育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当前,国家局决定在工商企业间建立起卷烟需求的预测制度,要求建立年度预测、半年预测和月度预测的报告机制,把市场预测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机制,促进工商协同的深入发展。

  二是规范的工商专业分工合作机制。这就要求工商双方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协同与分工合作机制。工业要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导规格、具体消费取向与风格特色,协同商业制定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商业要突出重点骨干品牌的市场培育、消费引导、零售客户推介及品牌传播,协同工业围绕培育品牌开展卷烟销售工作。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管理机制。实施“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关键在于保障订单需求的有效供应。“订单供货”强化了烟草企业的市场导向意识,改变了过去脱离需求的供给模式,计划资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向有真实需求的企业。但是由于指标流动的幅度十分有限,有效货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具体产品上表现尤为突出,有待于把卷烟交易与计划管理、订单需求与产能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货源的有效保障能力。

  四是现代的仓储物流中心和新型专卖监管机制。当前,在卷烟运输中实行一车一证、直达认证、编码一次性录入的专卖监管方式,使得汽车运输成为卷烟物流的主要工具,增大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为适应现代物流“安全、经济、快捷”的要求,提升烟草工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需要在销区枢纽城市建立现代的工业仓储物流中心,实施物流二级认证、两次录码的专卖监管新机制。

  五是定期的工商磋商协调机制。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围绕品牌培育、营销策略等工作进行定期磋商,加强中高层互访,强化信息共享与交流,促进工商

  9

  全文共计10002字

  企业间的文化融合与战略协同。在商业企业主导的前提下,区域市场内工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围绕品牌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等工作进行定期磋商,协同商业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管理、终端维护等工作,共建有序竞争的环境。

  六是完善的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要从宏观管理与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同时着手。一方面是以省级专卖局为主责单位,加强行业对工商企业间的协同监管,主要是以《烟草专卖法》为根本,以行业自律制度为准则,以培育“两个10多个”为统一目标,规范工商协同的程序、规则与标准;另一方面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责单位,加强操作层面上的协同监管,按照“工商互动、协同营销”的管理协定,建立品牌经理协同职责双向考核机制,制定具体考核细则,明确职能、责任、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实时开展工作评估,实现共同监管。在协同深度上要从“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专卖制度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是行业改革的新突破口。这项工作的推进将带动行业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的突破。“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下一步发展将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这个过程将是工商协同的高级形式,需要双方协同研究烟草的产业链流程、货源流向和程序等问题。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是变计划主导为市场驱动,实现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由原来卷烟物流的上下游关系变成了以订单为纽带的互动响应关系。“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实施必将加快工业与各商业企业间建立信息协同平台的步伐,实现工商企业每日跟踪信息,按周制定订单,定时送货上门,定期宣传促销,全程跟踪服务,网上信息交互的目标。“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后,工业企业把握市场的关键在于赢得终端----消费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实现依据市场需求,以订单为中心,自下而上的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形成一个起始于消费者需求,终结于原辅料供应商的闭环。在协同层次上要从“战术协同”向“战略协同”转变

  工商协同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产销模式,创新流通观

  10

  全文共计10002字

  念,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意识,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管理卷烟的生产经营。双方要明确定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首先,工商企业的协同营销,应以利益为结合点,兼顾双方的利益。品牌营销需要长期的协作,工业企业要保证商业合理的毛利率,保持商业的积极性;要了解商业的经营取向,不能一味追求卷烟档次的提升,而不顾市场对低档烟的需求;还要保证品牌的连续性和稳定的货源供给。商业企业应下功夫做好品牌推广,消除浮躁心理,忌走马灯式地换品牌,杜绝品牌营销的短期行为;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克服非市场因素,杜绝人为限制品牌的市场规模和投放面的行为。

  其次,工商双方要共同聚焦于终端消费市场。要清晰地认识到各自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克服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角色模糊,避免出现品牌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共同以终端消费市场为基点,开展有计划的分工,有目的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营销优势,发挥好自身职能,形成合力。在协同效果上要从“有效对接”向“无缝连接”转变

  工商协同要在消费研究、需求分析、计划衔接、货源跟踪、库存管理、协同培育等主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技术平台支撑,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平台建立后,还要加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逐步做到沟通顺畅、流程对接、计划同步、供需匹配,建立起联系更加紧密、流程更加优化的新型工商合作机制,实现工商之间的无缝连接。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烟草行业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在专卖制度下引入市场机制,开展适度的竞争,实现烟草工商品牌的整合,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工商双方开展全方位的协同,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工商企业在新的改革时期的必然举措,更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必然选择。经

  11

  全文共计10002字

  过工商双方的密切协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快。课题组成员:韩峰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杜建才浙江省温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李振芳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销售处副处长刘根甫北京市丰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许亚楠江苏省苏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

  【

  12

篇十二: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我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必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要全面巩固国内经济体系循环畅通的成果,这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它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的潜力,为我们以自身的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不确定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立破并举,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从立的角度,意见明确要抓好“五统一”。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意见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1

  意见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推进区域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此次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有两大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坚持破立并举,一手抓“立”,明确立规建制的目标任务;另一手抓“破”,打破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违反统一市场的做法。第二个亮点是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从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到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畅通商品异地、异店退换货渠道,对食品药品安全等直接关系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领域落实最严厉处罚等。此次发布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就是大市场与强市场的关系。如今,我国不但拥有了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明显优势,未来还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打造大市场,从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市场平台设施、要素和资源市场等维度,高标准和高水平推进全国市场统一性建设。其次,还要在大市场的基础上,建设强市场,实现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与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重要还是结构形态更优,那么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全球而言,它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这样的现代市场循环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处理好的第二种关系就是统一大市场与畅通双循环的关系。从畅通国内循环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举措,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全面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看,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能够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内外市场规则标准融通,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内汇聚,从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此次国家出台的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文件,要处理的第三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

  2

  这次的意见明确,统一大市场的统一,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像是京津冀一体化,像是长三角,像是大湾区,还有成渝这种双城经济圈等等的这个区域,在要素资源的市场的统一,市场平台设施的统一等等方面,他们已经有一系列的推动市场区域一体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积累,通过区域的这些样板的构建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一个很好的有利的支撑。

  与此同时,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等的各类优惠政策。

  3

篇十三: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高2020级2022秋期政治入学考试

  一、选择题(选出一个最佳选项。每题3分,共22题,共66分)

  1.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拉开帷幕,吉祥物“冰墩墩”出现“一墩难求”,屡被炒上热搜。

  一个官方售价为198元的20CM“冰墩墩”,黄牛开价为2000元,一转手就溢价10倍。对此

  认识正确的是:

  ①“冰墩墩”较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决定其高价格

  ②“冰墩墩”严重供需矛盾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

  ③炒作进一步推高“冰墩墩”价格,背离了价值规律

  ④消费者应当保持理智,坚持勤俭节约和适度消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成功举办,六年时间中国冰雪产业飞跃发展。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规

  模达到6000亿元,预计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以

  冰雪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众冰雪市场正在形成。“冷资源”成为“热经济”,这是因为:

  ①居民冰雪运动消费意愿的增强

  ②冰雪运动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

  ③消费升级为冰雪运动提供引领

  ④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数字人民币推广的重要场景,冬奥村的下沉广场专门配备了特许商品

  商店、银行、邮政、理发、便利店等商业服务,所有商家都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有需求

  的境外人员可自愿选择小额、匿名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满足其匿名支付需求。新的年,数

  字人民币将在应用场景、生态体系、试点地区、使用功能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势、新气象:

  ①扩大了货币职能,增强支付体系普惠性②在便利百姓民生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③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④有助于提高数字人民币国际形象和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某农村电商平台致力于县域农产品的品牌打造、购销对接、数字农业等建设。疫情期间该企

  业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品牌包装、营销宣传、渠道建设等系统性工程,短时间内将该地

  区木耳迅速打入全国21个省的100个地市农贸市场、1000个大型社区及十万多个乡村网点,

  帮助销售木耳115万斤,每斤采购价较往期高出4元。这说明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可以:

  ①规范市场秩序,激发乡村振兴潜能

  ②打通供销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③淘汰传统模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④助力品牌培育,降低产品滞销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1年度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出口量合计为5900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29%。乌克

  兰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17%。俄乌冲突影响两国农产品生产及出口,从而影响全

  球的农产品供需平衡。在其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正确反映短期内国际粮食价格变化趋势的

  图示是:

  1

  6.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315”晚会报道了翡翠直播的江湖骗术。当晚昆明市市场监督管

  理局立即行动,现场查获了染色处理翡翠,同时在仓库发现有染色剂、烘烤设备、浸泡液等加

  工处理工具及材料。经初步调查,该案涉嫌刑事犯罪,已由公安机关调查处理。这告诫广大创

  业人员:

  A.市场调节有弊端,生产销售有风险,投资经营当谨慎

  B.创业经营要合法,生产活动要诚信,他人权利要尊重

  C.创办企业要登记,依法经营避风险,市场竞争讲公平

  D.假冒仿冒会侵权,虚假宣传会失信,正当经营保盈利

  7.2021年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运输和水利建设重大工程签约落地项目451个,

  投资额10941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56个,投资额9269亿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此举产生的预期影响

  路径是:

  ①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②拉动有效投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③扩大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发展动能④创造就业岗位,稳定和增加劳动者收入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④→①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于2022年4月10日正式发布。《意

  见》规定“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中严禁违法限定或者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零部件、

  原产地、供应商,不得违法设定与招标采购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资格、技术、

  商务条件”。落实这一规定有利于:

  ①统一市场准入,拓展投资渠道

  ②建设统一市场,优化营商环境

  ③促进公平竞争,激发企业活力

  ④优化采购程序,保证采购质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长篇战国竹书《五纪》,将星辰历象与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一一相配,大篇幅集中

  介绍了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涉及礼仪祭祀、人伦德行、兵戎战事、生育繁衍等各个方面。《五

  纪》规模宏大、结构严整、层次丰富、意蕴浩繁,对于古代天文历数、国家治理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竹书《五纪》:

  ①彰显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成熟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内容的博大精深

  ③展现了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④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舞剧《五星出东方》主创团队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创作起点,亲赴新疆和

  田采风,从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通过艺术化创作

  2

  处理,以丰富有趣的舞段、引人入胜的剧情展现了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2022年2

  月11日至13日,该剧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场场受到观众热捧。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①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②坚持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③将丰富文化供给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④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文旅部出台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

  了文旅市场失信主体的认定与管理制度、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信用修复制度、信用评价制度、

  信用承诺制度等,确保奖惩措施与守信失信行为相当,志着文旅市场信用管理迈入法治化、规

  范化新阶段。实行该《规定》:

  ①有利于规范引导我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健康发展②旨在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

  ③意在最大限度挖掘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效益④有利于培育现代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诚

  信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由河南省电视台主办的2022“元宵奇妙游”将延续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科技结合,带给观

  众一场东方审美视觉盛宴。一念起,万物生,一花一世界,一梦致永恒……舞蹈(梦莲).采用“莲”

  这一在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以莲的第一视角感受生命的律动与美好,当舞蹈演员腾空跃起,

  所落之处涟漪起伏,曼妙舞姿诠释莲的高洁与脱俗,同时通过留白写意的宋代极简美学,展现

  一个抛却繁复,纯净隽永的梦境,更是营造一种令人神往的心境。可见: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受文化

  ②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进行创新性发展

  ③挖掘传统文化重在其商业价值

  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有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①

  13.2022年初,电视剧(人世间》火遍大江南北,作品将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

  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以光字片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完美地展

  现了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命运同构,采取线上线下播放的传递形式,成了国产剧集

  市场最亮眼的存在,虏获了众多观众的心。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得益于

  ①以人民为中心,契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追求②挖掘红色基因,传承了革命文化的优秀内涵

  ③依托多种传媒,加大了艺术作品的传播力度④众多明星加盟,增强了主旋律剧集的感染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在奥林匹克史册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

  物,“冰墩墩”一夜间火遍全球,它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

  合,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向世界展

  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冰雪浪漫。这反映了:

  ①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人类文化在发展中融合②文化离不开载体,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

  体中

  ③冬奥文化反作用于城市经济,带动了城市发展④以设计诠释独特的国家形象,彰显了文化

  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15..电视剧《人世间》聚焦周姓人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以史诗性的视野,温暖现实的创作手

  法,质朴细腻地全面展示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歌颂了基层百姓不屈不挠、艰苦

  奋斗、勤劳正直的生命意志和伟大精神。该剧的成功对文化创作的启示有:

  ①贴近人民生活,要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②专注现代技术,实现文学与影视的有机融合

  ③立足社会实践和史实,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④弘扬主旋律,注重作品人文关怀和价值反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苦心钻研,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

  制机制创新,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集产、学、研、用为一体,向科技与创新要答

  案,在全国文物领域科学保护、学术研究、开发利用中不断填补空白,硕果累累。这表明:

  ①要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从而推动创新②人类文化的进步都是人民群众劳动创新

  的结果

  ③理论指导下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④文物保护的观念创新决定开发利用的实

  践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下列对漫画《勿尽》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②应把量的积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要防止矛盾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落实《巴黎协定》,继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后,日本、韩国等

  国也相继宜布“碳中和”目标,低碳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目标,各国政府释放的

  积极信号将进一步鼓励企业转变投资和生产模式,鼓励公众改变生活方式。这体现了:

  ①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发展取得效果的程度

  ②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

  ③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发展的本质联系

  ④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绿色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19.“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

  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辩证否定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②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像静水流深,净水里涌动着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爱国梦。心无旁骛,一步

  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颂君子清芬”,这是2021“感动中国”人物顾诵芬的奖

  辞。他七岁时目睹日本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誓言,成为

  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并亲自担任我国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为我国的航天军工发

  展立下汗马功劳。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他:

  ①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也在奉献中享受价值

  ②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助力振兴中华大业

  ③坚持适度原则,不断促进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

  ④发挥正确思想的指导作用,是他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下边漫画《等地心吸力发挥作用》主要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①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④做事情要抓主要矛

  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由于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使全球本就严峻的疫情更具多变性和复杂性。针

  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染力这一特点,科研人员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了针

  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研发工作。这说明:

  ①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使得原有的认识不断被推翻②新冠病毒的多变性决定了对其认识的不

  确定性

  ③新冠病毒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定要有一个过程④对新冠变异新毒株的研究产生于抗疫实

  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4分)2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5

  2021年,上海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率达到84.6%。2022年,上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迎来收官之年。2022年2月,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暨党建工作视频会议召开,重点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会议提出,要组建数据、康养等新兴产业民生保障领域企业集团持续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大产业项目:建立数据治理标准体系,推动1家至2家企业开展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试点,推进国资数字整体赋能平台及交通、制造等N个子平台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高新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推动一批二三级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联合重组;注重管好资本,新上线的上海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服务平台将实施涉企事项统一登录、统一办理、统一反馈,监管应用统一归集、监管数据统一汇聚、监管结果统一展示。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上海市贯彻落实推动国企改革相关措施的积极意义。(14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

  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取得成功离不开航天人的坚守与努力。“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你们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深情寄语航天人。

  几十年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敢于挑战世界难题,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卫星导航专项集智攻关,打破了传统思路,实现卫星导航基础产品的自主可控;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突破了在月球上采样返回碰到的新技术,实现在月球可靠采样,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空间站不走别国的老路,而是采用运载火箭发射各舱段入轨、上天后交会对接的建设方式,设计成独特的T字构型。

  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精神有着无穷大的动力,引领着中华民族在往实现“中国梦”的路上靠近。2021年,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重大突破。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将创新推动包括建成中国空间站、实施探月四期、行星探测等重大工程实施。与此同时,中国航天还将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广度,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在行星保护、太空交通管理等领域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中国航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中国航天人是如何不懈追求航天梦的。(10分)

  (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10分)

  6

篇十四: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关于加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测试题

  1、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那么,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2、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3、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步和市场资源优势,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4、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清理废除阻碍和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

  5、建立全国统--的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和。6、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力行简政之道,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监管,持续优化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7、发挥市场的和集聚效应,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阻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交易本钱。8、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

  通过市场需求引导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9、推动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

  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10、健全的涉产权纠纷案件执法司法体系,强化执法司法部门

  协同,进一步规范执法领域涉产权强制措施规那么和程序,进--步明确和统一行政执法、司法裁判标准,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机制,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及企业家人身财产平安。

篇十五: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同时赋予国会在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至高无上的法定权力明确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有关统一市场方面的权力边界征税权铸币权汇率定价权由国会统一行使由国会制定度量衡标准专利保护制度消除任何形式的州政府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及隐患由国会行使州际贸易及国际贸易争议处置权等根据宪法精神成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管制机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确立了联邦政府在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位保障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自由竞争

  美国统一市场建设实践及启示

  作者:徐孝新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11期

  徐孝新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眼摘要演统一市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形成期,起步期确立了统一市场建设的制度性框架,发展期消除了原材料、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建成全美铁路网、打破地区封锁将全国各个区域紧密连接起来,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市场形成后,美国政府通过执行反垄断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促进竞争,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等措施,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我国在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限,改革稀缺资源配置方式,维护市场竞争主体间的公平竞争。

  眼关键词演统一市场;反垄断;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1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0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地方保护、部门条块分割等市场分割现象的弊端以及建设统一市场的必要性、紧迫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者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统一市场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然而,对国外统一市场建设的研究不够系统,对他国建设、维护统一市场的实践缺乏深入了解和跟踪研究。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分权式国家,各个州具有一定独立性,这种政治制度极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等经济问题,从而为统一市场建设造成严重障碍。尽管如此,美国从建国伊始就注意克服联邦制国家市场难以统一的弊病,注重发挥联邦政府在建设统一市场中的作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在统一市场建设、维护方面有成功的实践,某些有益的做法值得借鉴。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美国统一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分析统一市场建设、维护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总结统一市场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为深入推动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提供某些启示。

  二、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美国国内市场统一、发达。但统一的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其过程堪称曲折漫长。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形成期。

  (一)起步期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之前,各个殖民地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际贸易和城乡贸易,但交换经济的数量及规模都十分有限,加之殖民地间地理分割,殖民地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独立战争胜利后,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获得了政治独立,并于1787年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下文简称“1787年宪法”),为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第八款赋予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是统一国内税收制度及征税标准;二是由国会处理州际贸易问题,禁止各州制定关税,保证货物免费通行;三是统一度量衡标准,制定统一的破产法;四是统一货币及汇率,联邦政府享

  有唯一的铸币权和货币管理权;五是保护知识产权;六是行使外交权,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特别是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九款中,对可能涉及到的州际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限制,规定“对于任何一州输出的货物,不得征收税金或关税”,“任何贸易条例或税收条例不得给予一州入港以优于另一港口的特惠;开往或来自一州的船舶不得强令其在另一州入港、出港或缴纳关税”。1787年宪法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联邦政府在美国的政治地位。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然而,此时的美国,在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南北对峙、地方分割、贸易保护主义等,严重阻碍了美国国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发展期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南北政治对立与经济矛盾,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南北战争前,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的对立已经达到白热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矿山、钢铁、机械、纺织等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国外工业品进口,同时要求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以及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取消奴隶制。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坚持实行奴隶制,为谋取高额利润,竭力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南方奴隶制严重束缚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南北地区割据限制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北战争以北方取得胜利告终,废除了奴隶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北方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原材料,同时也为工业品打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形成期

  美国铁路网的形成标志着美国统一市场的正式建成。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并非意味着统一的国内市场完全形成。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接轨之前,尽管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铁路线规模不小,但东西部地区之间仍处于地理分割状态,致使东西部地区经贸联系较少。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最终产品销售市场之间处于封闭状态,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自由流动受到极大限制。铁路作为一种高效的运输方式,在建立美国统一市场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890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铁路线长达72213英里,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43%(何顺果,1986)。美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得农产品、木材、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通过铁路网运送出去,同时,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工业品也通过铁路网运送过来。一些乡镇、港口、矿山受益于铁路运输发展成为城镇。偏远地区通过铁路网与大城市建立起经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网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东西部地区过去那种孤立与半孤立状态,加强了工业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推动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此,19世纪末期,美国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三、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维护

  为维护、巩固美国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市场自由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不断完善反垄断政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二是保护、支持小企业发展,为美国经济、市场注入活力;三是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严格限定,使之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程度降到最低。

  (一)反垄断

  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美国独立宣言》、《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等政治、法律文件的出台,确立了美国的政

  治经济体制,政府权力受到严格控制,捍卫了社会民主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倡导市场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机制极大地促进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自由竞争机制使得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大公司凭借自身市场优势地位,使用各种手段对付中小企业,如交叉价格补贴、低于成本价格倾销以及搭售配售等。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么被兼并,要么被破产,其结果是大公司的市场势力进一步膨胀,对自由竞争构成严重威胁。内奥米·拉穆鲁研究指出,在1895年至1904年9年间,超过1800家制造企业与竞争对手兼并,并有1/3的兼并企业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①同时,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部分行业或部门联合起来,操作价格、限制竞争。尤其在铁路产业,合谋、联合、兼并、垄断、固定价格、价格歧视、不公正竞争等行为相当严重,对美国市场经济秩序构成重大挑战。

  为了遏制垄断、促进竞争、增强市场活力,美国国会通过系列反垄断举措干预经济。1887年国会通过《管制商务法》(ActtoRegulateCom鄄merce)成立联邦管制机构———州际商务委员会,将铁路州际商业活动置于联邦政府监管之下。1890年制定《谢尔曼法》,禁止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优势。然而,《谢尔曼法》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对垄断的威慑力不强。此后,美国国会于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法》禁止价格歧视行为、限制企业合并,并对垄断违法较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同时还对诉讼程序、惩罚额度进行了说明,较之于《谢尔曼法》,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打击垄断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进一步规定了垄断行为,重点在于打击不公平竞争、虚假广告,并对不公平竞争和虚假广告的范围进行明确阐述。同时,《联邦贸易委员法》还创立了反垄断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垄断局,成为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实施组织,其司法管辖权在1950年《塞勒—基福弗法》中得到进一步扩展,拥有对企业股票和不动产交易进行调查的权力(陈甬军,2006)。二战后,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哈佛学派理论对这一时期的反垄断理论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政府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高额垄断诉讼费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过于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备受质疑。同时,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取代哈佛学派,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流经济理论。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放松了企业兼并活动限制,反垄断执法力度不断放松。近年来,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实施弹性进一步增大,微软反垄断案在美国以和解结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历史的角度看,即便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党执政以及特殊经济环境下,美国反垄断执法力度的口径并非完全一致,但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政府不可能对违反公平自由竞争的行为坐视不理,更不可能放弃或彻底放松反垄断规则,维护自由竞争、促进技术创新、保证市场活力的价值取向将不会改变。

  (二)保护小企业

  小企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生活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口、增强市场竞争活力等方面,小企业的贡献异常重要。然而,无论是经济实力、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品牌知名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小企业在与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差距相当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需要有大量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并通过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才能捍卫市场经济制度。如何在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给予必要的经济、技术支持,保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维持自由竞争的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

  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保护小企业利益的《小企业法(SmallBusinessAct)》,并依据改法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承担起支持美国小企业发展的法定职责。小企业管理局按照《小企业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代表众多美国小企业利益,并为其发展争取更多的法律、制度、政策保障。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融资支持。除了救灾贷款外,小企业管理局并不通过直接贷款或者赠款的方式,

  而是通过贷款担保、与金融机构合作等间接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资金,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小企业管理局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受托机构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以联邦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并通过小企业投资公司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②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小企业管理局在美国设置了1800多个援助中心点,为初生创业者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及低价培训服务,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及技能培训促进小企业成长。③帮助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采购合同。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规模十分庞大,为了保证美国小企业享有平等的机会向政府供应产品或服务,美国《小企业法》制定了有利于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小企业法》第15(g)部分规定,每一财政年度由总统制定小企业政府采购目标,并对政府采购目标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采购的初级合同,来自于小企业的合同金额比重不能低于23%。同时,对于特别人群、特定区域规定不同的政府采购标准。比如,对于由伤残退伍军人拥有、控制的小企业,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能低于3%;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处理劣势地位的个人,其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不得低于5%;由妇女拥有、控制的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对于那些获得HUBZone(Histori鄄callyUnderutilizedBusinessZones)认证的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初级合同及分包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此外,小企业管理局作为美国小企业的代言人,代表小企业利益在联邦政府内部进行游说,以达到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维护小企业权益的目的。当前,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奥巴马政府继续加大对美国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了10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预算方案。①帮助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就会。预算方案为小企业管理局商业贷款计划提供4750万美元的补贴。对7(a)贷款担保项目提供175亿美元,将支持小企业获取至少4.5笔贷款。根据504CDC(CertifiedDevelopmentCompany)计划为小企业提供75亿美元担保贷款,以支持小企业发展商业地产、购买重型机械设备。为超过3500家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提供2500万美元直接小额贷款。此外,预算方案对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4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②增强美国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水平。除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资金外,预算中要求国会与总统启动一个公私投资基金,以支持在美国发明的先进新兴制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③对于小额贷款及退伍军人拥有的企业贷款减免费用。对于7(a)计划下低于35万美元的SBAExpress贷款免除预付费用(upfrontfees),非SBAExpress贷款金额超过15万美元,则减免50%。④为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再融资机会。预算建立授权504贷款再融资计划,提供7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这一计划有助于小企业在商业抵押贷款、设备债务方面锁定长期低利率,并有助于促使小企业自由资源以寻找新的投资机会。⑤为灾害援助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小企业管理局灾害贷款计划为所有受灾的房主、承租人、各类企业所受到的财产损失提供低利率贷款。预算方案中对于当年的直接灾害支持贷款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为了继续减轻飓风桑迪的影响,以及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预算提供1.87亿美元用于支持灾害贷款计划。⑥简化小企业管理局贷款申请。预算方案支持小企业管理局一站式贷款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简化贷款申请手续使得小企业获取7(a)贷款更加方便、快捷。⑦投资于小企业领导人项目。预算方案提供1500万美元推动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这一计划基于私有部门及非盈利组织最佳实践,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式,支持建立小企业领导模式。⑧对美国转业退伍军人的创业培训进行投资。预算方案中提供700万美元资金,对大学2.5万民退伍军人进行必要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掌握创业技能。⑨支持开展创业资讯服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预算方案中提供1.98亿美元用于支持小企业管理局技术支持计划,其中1.14亿美元授权给63个小企业发展中心,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小额贷款项目以支持小企业起步。预算方案中还对小企业管理局经济增长加速器计划提供500万美元,对区域创新集群计划提供600万美元,以支持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家、地区产业领导人建立紧密联系,利用地区独特资源将创新理念变成可持续、高增长的小企业。⑩为小企业获取联邦政府援助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预算方案中提供600万元美元用于商务美国(BusinessUSA)———一站式服务平台。小企业管理局继续将商务美国扩展为一个稳健、友好的系统,以支持美国小企业、出口商获取联邦、州及地方商业资源。

  (三)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规模、边界及行为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私有企业是美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美国社会对国有企业怀有较强的敌意和排斥。然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现象无法自动消除,用“有形之手”取代“无形之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美国政府直接投资于企业无力承担或因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而不愿意承担,但具备全局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创造必要支撑。为了避免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进行直接竞争,破坏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措施,在要求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行为。一是严格控制国有企业数量规模。美国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的经济环境,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思想被视为资本主义世界应对危机的“救星”。就以联邦政府层面为例,为扭转经济颓势,在国家干预主义指引下,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一批重要的联邦政府公司,如商品信贷公司(简称“CCC”)、美国进出口银行(简称为“EXIM”)、联邦谷物保险公司(简称为“FC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简称为“FDIC”)以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为“TVA”)等。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整体业绩下滑的铁路产业,联邦政府出资设立了联合铁路客运公司和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简称为“AMTRAK”)两家铁路公司。然而,两家联邦政府公司命运却不相同,Conrail在扭亏为盈之后实现了私有化,而AMTRAK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下负责提供全美铁路旅客城际运输服务。总之,就联邦政府层面,联邦政府公司数量较少,仅有十余家左右。

  二是明确界定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联邦政府公司产业分布界限明确、范围狭窄。国会设立联邦政府公司的目的并非是与私有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更不是要取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联邦政府出资设立联邦政府公司,其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转。在此基础上,国会在设立联邦政府公司之初,就通过单独立法的方式,将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限定在一个具体的生产服务领域,并竭力避开与私有企业进行竞争。目前,联邦政府公司的产业分布范围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在制造业也有少量的联邦政府公司。同时,每一家联邦政府公司的主营业务单一,不存在多元化经营现象。三是严格控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前提条件是企业亏损以至于威胁其正常运营。即便联邦政府公司某些业务领域处于亏损状态,只要能够持续正常运营,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得到联邦政府拨款补贴的。联邦政府公司要获得财政拨款,必须要经过立法过程来实现。同时,财政拨款过程也是总统与国会、民主党与共和党博弈的过程,总统及其下属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行政部门以及国会下属的拨款委员会等立法部门,均参与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拨款事务之中。其中国会在拨款事务决策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由美国宪法所赋予的权力。正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1条第9款规定,“除了依照法律的规定拨款之外,不得自国库中提出任何款项”。对于拨款资金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管理。拨款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必须用于特定目的和具体项目,如联邦政府对AMTRAK拨款要将运营账户和资本账户分开,对USPS的联邦拨款也要分为低价邮件补贴和收入放弃拨款补贴。其目的在于防止交叉补贴、监管拨款资金使用、保证普遍服务的持续供给。

  四、若干启示

  (一)建设、维护统一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或者是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完成统一市场的建设任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纵观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统一市场建设没有终点。美国在获得政治独立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即便在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也未终止。美国政府通过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等措施巩固、维护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以消除对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的各种潜在威胁。统一市场任务之所以漫长而艰巨,究其原因无不与利益重新分配有关。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之争,民主党与共和党党派之争,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竞争,等等。建设国内统一市场或区域性统一市场,旨在通过区域内商品、服务、人员、资本自由流动和自由

  竞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增进区域共同利益。然而,消除市场分割、各类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行为,必将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毫无疑问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阻扰。即便统一市场形成之后,破坏统一市场的各种现实和潜在危险也不会彻底清除,维护、巩固统一市场建设成果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日渐明晰。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扫清市场障碍,健全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市场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杨凤华、王国华,2012;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2012)。然而,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制约统一市场建设的各种要素尚未彻底消除,统一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注重发挥中央政府作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经济权限

  美国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形成、发展、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国之初,消除市场分割、建设统一市场就已经明确写入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制度性框架。同时赋予国会在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至高无上的法定权力,明确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有关统一市场方面的权力边界,征税权、铸币权、汇率定价权由国会统一行使,由国会制定度量衡标准、专利保护制度,消除任何形式的州政府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及隐患,由国会行使州际贸易及国际贸易争议处置权等,根据宪法精神成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管制机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确立了联邦政府在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位,保障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自由竞争。在统一市场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遏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巩固国内统一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遏制垄断制定系列反垄断法,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制定竞争性政策,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而制定的系列法律制度等。此外,鉴于当时因交通运输条件导致的地理区域分割,联邦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改善国内交通设施,特别是在铁路建设领域,联邦政府通过土地赠予、关税减免、贷款援助、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支持铁路网建设。由此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在美国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统一市场的权力、职责明晰,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捍卫了统一市场建设成果。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我国统一市场建设步伐,是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和财政税务制度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有动机“或明或暗”地人为设置地方市场壁垒,保护本地产业免遭外部竞争,以提高本地就业率、发展地方经济。同时,因缺乏法律明确授权,中央政府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统一市场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职责。尽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然而,尚未对统一市场建设进行制度性规定,也未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等有悖于统一市场的行为进行界定,更未设置此类行为的处置条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必要在宪法条款中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分割行为,并将违反此类规定的处置权交由中央政府,树立中央政府建设统一市场的法定权威。

  (三)明确国有企业边界,严格约束国有企业行为

  当今世界,国有经济普遍存在,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生,即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存在这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国有企业。建设统一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消灭国有企业才能够实现,而是要合理划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约束,最大限度地消除对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干扰与破坏。美国国有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就以联邦政府公司为例,发现每一家企业各自都是在一部特殊法律规制下独立运营的。联邦政府公司的使命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模式等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最大限度保障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本、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特殊法律条款中,对联邦政府公司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明确阐述,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处置方式也进行了具体规定,从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撑。因此,建设统一市场,应清晰界定国有经济边界,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体制是妨碍深入推进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缺乏完善的制度、法律约束下,国有企业极易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方面,在当前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下,国有企业负责人出于获得职位升迁的考虑,有动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自身职务晋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具备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这突出表现为,在国有企业多元化业务中,利用交叉补贴提升在竞争性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以弥补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低效率所导致的竞争力不足。同时,在政府———国有企业博弈过程中,国有企业利用信息优势,以不同方式获取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金融支持,这种行为本身对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其关键在于要通过制度、法律建设,明确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放开竞争性领域业务,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除了对实现特定社会、经济功能的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政府资助外,取消国有企业竞争性业务领域任何形式的补贴或救助。此外,强化国有企业监管、惩治国有企业腐败也是建设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NamomiR.Lamoreaux.TheGreatMergerMovementinAmericanBusi鄄ness,1895-1904[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参考文献]

  [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竞争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29-40.

  [2]陈甬军.反垄断与管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经济问题,2006(5):12-22.

  [3]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J].历史研究,1986(6):174-189.

  [4]金碚,刘戒骄.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国有化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38-47.

  [5]刘戒骄.从三个联邦企业看美国的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J].经济研究参考,2014(57):18-32.

  [6]刘瑞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4):21-32.

  [7]龙志和,林志鹏,吴梅,吴小节.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以珠三角为例(2000-2009年)[J].软科学,2012(12):1-5.

  [8]刘志彪.论我国统一市场建设的终点和突破口———兼析“场外交易”市场竞争环境均等化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41-46.

  [9]杨凤华,王国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分析[J].管理评论,2012(1):32-38.

  [10]郑鹏程.市场统一基本制度之构造与实施[J].中国软科学,2011(8):1-13.

篇十六: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专题11科学思维

  【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母题题文】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令世人惊叹。北京冬奥组委选择了全球范围内还较少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制

  冰技术。相较于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其破坏臭氧层潜

  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北京冬奥会为推广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提供了契机。选择使用二氧化碳制

  冰技术,体现出北京冬奥组委()

  ①运用超前思维,创造制冰技术发展的趋势

  ②坚持辩证思维,分析制冰技术运用的内在矛盾

  ③运用发散思维,围绕环保轴心进行思维收敛和集中

  ④遵循逻辑推理,把握制冷剂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因果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试题解析】①: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

  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北京冬奥组委选择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是判断制冰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创造其发展趋势,①说法错误,排除。②④:相较于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传统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其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说明北京冬奥组委坚持辩证思维,分析制冰技术运用的内在矛盾;同时遵循逻辑推理,把握制冷剂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因果关系,②④符合题意。③: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扩散、辐射,而不是进行思维的收敛和集中,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科学思维,考查新情境下对于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好

  的落实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命题方向】科学思维是山东高考的新增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科学思维的特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展望2022年高考政治试题呈现仍然会以我国社会领域最近时政热点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得分要点】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

  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科学思维不是与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科学思维的特征

  特征

  阐释

  追求认识的客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

  观性

  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

  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

  性

  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

  验性

  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

  坚持真理

  1.(2022·山东·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三模)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

  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特点。整

  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冰墩

  墩”的创作过程(

  )

  ①运用了形象化的想象,找到了不同事物的关联之处

  ②坚持在综合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分析指导下进行综合

  ③发挥了人的大脑的联想功能,运用了思维的联想机制

  ①运用了逆向思维,对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且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

  非凡、探索未来,这说明“冰墩墩”的创作过程运用了形象化的想象,找到了不同事物的关联之处,同时发挥

  了人的大脑的联想功能,运用了思维的联想机制,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讲述“冰墩墩”发挥了人的大脑的联想功能,运用形象化的想象;而材料未涉及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也未运用逆向思维,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2022·山东临沂·三模)二氧化碳是常见温室气体,我国科学家继去年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

  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近期研究发现,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

  乙酸,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如下图),该国突破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

  将二氧化碳人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表明(

  )

  A.发挥思维能动性可以建立二氧化碳和微生

  物的直接联系

  B.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依赖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

  C.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得到不断发展

  D.事物的矛盾运动源于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错误。

  B: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会创新理论,但不能不能依赖于创新理论,B错误。

  C: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

  和脂肪酸,这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这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得到不断发展,

  C正确切题。D: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但不是源于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D错误。故本题选C。

  3.(2022·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预测)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日益密切。人

  们通过上网,可以获取信息、扩展视野、增长知识,网络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有些青少年沉溺于不良网站、庸俗的聊天室

  和电子游戏,有的网上交友不慎给自己带来种种痛苦和烦恼。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分析问题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科学思维的整体性要求我们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

  ④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①④:互联网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说明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要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

  握事物,①④正确切题。

  ②: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②错误。

  ③: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③错误。

  故本题选B。

  4.(2022·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预测)实践反复证明,“动态清零”是基于我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

  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佳选择,更是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的关键所在。“动态清零”的精髓,

  一是快速,二是精准。“动态”就是不追求绝对零感染;“清零”就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立足抓早、抓小、

  抓基础,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动态清零”(

  )

  ①就是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辩证思维做好疫情防控

  ②体现了坚守人民立场就能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

  ③做到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③:“动态”就是不追求绝对零感染;“清零”就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守住不

  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这做到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是在用整体性与动

  态性的辩证思维做好疫情防控,①③符合题意。

  ②:“坚守人民立场就能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说法过于绝对化,②排除。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2022·山东烟台·模拟预测)近日,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假如地球变大了》节目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如

  果地球直径变大了,人们可以告别现在都市的拥挤和狭窄;随着地球直径的增长,它所产生的引力将会变

  大,人们行动会变得很艰难;随之而来的就是近地轨道卫星落入大气层,“流星”陨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

  ①作为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宇宙间各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

  ②这种有意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提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③形象思维具有能动性,通过思维跨越性的联结,人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发展规律

  ④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激发人们推测地球直径变大会带来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而且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有助于

  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①排除。

  ③:材料没体现形象思维,没体现通过思维跨越性的联结,人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发展规律,③排除。

  ②④:如果地球直径变大了,人们可以告别现在都市的拥挤和狭窄;随着地球直径的增长,它所产生的引

  力将会变大,人们行动会变得很艰难;随之而来的就是近地轨道卫星落入大气层,“流星”陨落……这说明这

  种有意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提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激发

  人们推测地球直径变大会带来的影响,②④不选。

  故本题选D。

  6.(2022·山东·模拟预测)“满招损,谦受益”。在富有文化味和生活气的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个特殊的存

  在。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大满与之对应。因为在中国人

  看来,小满刚刚好,过犹不及。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把握底线思维,遵循适度原则,注意分寸

  ②坚持战略思维,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③坚持折中思维,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做到辩证否定④

  把握发展时机,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

  ①④: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小满刚刚好,过犹不及。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把握底线思维,遵循适度原则,

  注意分寸,把握发展时机,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①④正确。

  ②:当需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时,需要创造条件,保持事物稳定;当需要改变事物特定的质时,就要积极

  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②错误。

  ③:折中思维是消极的思维方式,③错误。

  故本题选C。

  7.(2022·山东济南·三模)古诗词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欣赏古诗词不仅使我们从中领略音韵之美、

  意境之美,还能品味其中的思维方法。“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

  万仞山”、“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古诗词(

  )

  ①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情感性

  ②以概念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严谨性

  ③借助形象化的想象创造新的认识形象

  ④运用感性具体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具体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①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霓为衣兮风为马,云

  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古诗词属于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情感性,借助形象化

  的想象创造新的认识形象,①③符合题意。

  ②: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而题干这些诗词属于形象思维。②与题意不符。

  ④: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④错误。

  故本题选A。

  8.(2022·山东济南·三模)《北史·李惠传》记载了北魏刺史李惠杖打羊皮断案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卖盐的

  和一个卖柴的因为一张羊皮的归属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官府一众官员不知如何判定,刺史李惠对众人说:“既

  然双方各执词,那我只好审问这张羊皮了”。李惠命人将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杖敲打,不久就看到一些盐末

  出来。李惠对着二人说:“你们两个过来看,找到羊皮的主人了”。李惠杖打羊皮断案的思维方法是(

  )

  A.科学归纳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

  B.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的类比推理

  C.探究某类现象与某种属性的因果关系进行的推理

  D.善于反思和勇于质疑的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

  【答案】C

  【解析】

  A: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不完全归纳是或然推理,A说法错误。

  BD:材料通过盐末推断出来,强调的是因果关系,没有涉及类比推理和超前思维,BD观点不符合题意。

  C:“用杖敲打,不久就看到一些盐末出来”,推断出该羊皮属于卖盐的,可以看出李惠杖打羊皮断案运用的

  是因果关系进行的推理,C观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2022·山东威海·二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以高质量供给创造

  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

  源优势,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这一论述(

  )

  ①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

  ②立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性,畅通经济发展各环节

  ③发挥了思维的能动性,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推理方法

  ④运用了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材料讲述立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性,运用了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材料未涉及类比推理,①排除。

  ②④: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这说明要立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性,畅通经济发展各环节;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

  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这表明要运用了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涉及演绎推理,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0.(2022·山东临沂·二模)“藕断丝连”是一种自然现象。近期,我国某科研团队深入探究莲丝纤维的微观

  结构与力学性能,受此启发研制出一种可用于手术缝线的仿莲丝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纤维。水凝胶纤维缝线

  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含水量、低刺激性和低摩擦阻力等特点,在保护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减少

  不良反应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该科学研究表明(

  )

  A.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B.人是万物之灵,正确思维往往源于迁移和想象

  C.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D.要善于从构成要素和功能结构的反面思考问题

  【答案】A

  【解析】

  A:我国某科研团队受到“藕断丝连”的启发,经过深入研究,研制出一种可用于手术缝线的仿莲丝细菌纤维

  水凝胶纤维,这表明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A应选。

  B:正确思维源于社会实践,B说法错误,不选。

  C:材料不是强调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C不选。

  D:材料并未从反面思考问题,而是正面思考问题,D不选。

  故本题选A。

  11.(2022·山东山东·二模)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束缚经济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长期性、结构性、

  体制性周期性问题,逆周期的总量政策很难实现结构性调整任务。为此,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

  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

  要有机结合。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提出进一步佐证了(

  )

  ①创新思维必须以实践问题为导向

  ②适度思维是"折中"而处之的思维

  ③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和预见性的特征

  ④要经历从思维抽象到感性具体的思维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束缚经济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长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体现以

  实践问题为导向,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与适度思维无关,②不符合题意。③跨周期调节,说明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和预见性的特征,③符

  合题意。

  ④要经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思维过程,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12.(2022·山东潍坊·二模)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此次在

  轨飞行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

  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

  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对

  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神舟十三号从发射到成功着陆,意味着我们对航天科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创造新纪录,意味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中国航天技术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③航天员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实验,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发挥了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建立在对以往航天科技辩证否定的基础上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应该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排除。

  ②: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创造新纪录,意味着渐进性过程的中断,中国航天技术又一次实现了飞

  跃,②正确。

  ③:航天员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实验,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并没有体现逆向思维,因此,也没有发挥思

  维正逆互补的作用,③不选。

  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这一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既继承以往航天科技的积极

  的因素,也否定了以往航天科技不合理的因素,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篇十七: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学习贯彻《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行动纲领。欲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笔者以为,要先让“立与破”得以“辩证统一”。

  以“破”为“手段”,“破”中有“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以“破”为手段、“破”中有“立”的过程。“破”是为了到达“立”的目标。《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在反垄断中破除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条,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阻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这些都是“破”的刚性手段,是为达到大市场“统一”目标的具体措施。“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在于“破”并非孤立、单一的“破”,“破”中孕育着“立”,“破”的方位中蕴含着“立”的方向。“破”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问题的痛点就是群众的痛点,而“立”的方向正是群众关注关心的方向。

  以“立”为“目的”,“立”中有“破”O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以“立”为“目的”、“立”中有“破”的过程。不破不立,旧的不破、新的不立,实现“立”的目标要以“破”的成功为前提基础。《意见》提出要实现“五统一”,即: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那么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这些都是我们尚未实现、将要实现的目标。“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破立并举、压茬推进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立”住、“立”好,在解决一个接一个矛盾问题中循序渐进地“立”稳、“立”正。“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也在于“立”并非孤立、单一的“立”,“立”中潜伏着“破”,勇破才能勇立、善破才能善立,久破才能久立。

  “破”就是“立”,“破”的干净、“立”的稳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坚持问题导向、立破并举的过程。《意见》明确地把“立破并举”写进工作原那么里,强调从制度建设着眼,明确阶段性目标要求,压茬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立”与“破”如一对李生兄弟,彼此既存在“你

  不融我、我不融你”的斗争关系,又存在“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推进建设统一大市场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立破关系,让一“立”一“破”双向共同发挥作用。新理念“立”得越坚定,行动上“破”得越彻底;旧理念“破”得越干净,行动上“立”得越稳健。

篇十八: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P>  管理i仑i云2015年第9期i总第223期从有形建筑市场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写在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公开发布之际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谢清军为了规范建筑市场使建设工程交易活动实现从无形到有形从隐蔽到公开从无序到有序的根本性转变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得到规范同时有效遏制工程建设领域承发包环节的腐败现象从1992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即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下统称有形建筑市场

  从有形建筑市场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写在《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公开发布之际

  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谢清军【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为了规范建筑市场、使建设工程交易活动实现“从无形到有形、从隐蔽到公开、从无序到有序”的根本性转变、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得到规范、同时有效遏制工程建设领域承发包环节的腐败现象,从1992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即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下统称“有形建筑市场”)。在中纪委、监察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原建设部、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意见对其进行指导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探索实践得到大力推广。截至2007年,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有325个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实践证明,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经成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统一平台,成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法律地位未能明确,给有形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行带来坎坷和困扰,也影响了其正常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还存在着各地发展不均衡、模式不统一、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形建筑市场的健全、完善和可持续发展。2009年开始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提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2011年,中办、国办在《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建立统一规范

  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2012年,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在南昌召开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推进会;2013年,《电子招标投标办法》正式颁布,有形建筑市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持续的压力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普及,“依法治国”理念的庄严提出,我国已经步入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常态,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有形建筑市场归并整合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必然趋势。同时,面临着交易平台市场化竞争、交易场地作用逐步弱化、交易范围进一步缩小等巨大挑战。笔者力求从有形建筑市场23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其经验和启示,以期为未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有形建筑市场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发展历程

  回顾有形建筑市场23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初建阶段(1992~2002年)。有形建筑市场自1992年在几个中心城市开始创立,当时的初衷是探索和试验。1996年,原建设部、监察部等4部门联席会议肯定了有形建筑市场这种形式,提出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立有形建筑市场的要求。1997年,原建设部印发了《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有形建筑市场主要有3大功能、工作中应遵循5大原则。1998年,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召开的全国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中纪委有关领导同志对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进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巩固提高阶段(2002~2007年)。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

  [2002]21号文转发了原建设部、原国家计委、监察部《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切实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由原建设部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成立部际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全国有形建筑市场健全和规范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加强管理,规范运行,促进有形建筑市场健康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全国有形建筑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完善法规制度阶段(2008~2012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原建设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并完成有形建筑市场和工程招投标的普查调研工作,标志着有形建筑市场进入到了完善法规制度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形建筑市场和工程招标投标的管理制度,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有形建筑市场的地位,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管理办法,对有形建筑市场的性质、功能、工作原则和程序,以及市场交易的范围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法规上、制度上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进行规范,把招标投标和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实际上,这个阶段没能按照预期的目标设定走下去。整合发展阶段(2012年6月至今)。2012年6月,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南昌召开。会后,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指出,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总体思路,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整合利用好现有各类招标投标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市场。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要求“整

  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监督管理。”2014年6月,《关于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方案》开始征求社会意见,该方案提出,“以整合共享资源、统一制度规则、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着力构建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这个阶段,全国各地有形建筑市场开始逐渐归并整合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为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设定了时间表。

  影响有形建筑市场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的因素

  从有形建筑市场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有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有形建筑市场内部体制机制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既是对国内外长期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更是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市场对具有共性的公共资源配置范围,成为必然。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地方壁垒的根本保证。有形建筑市场各自为政,体制机制各异,模式不统一,运作不规范,地方保护严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家更加注重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模式顶层设计,着力消除有形建筑市场“地方模式”,整合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三是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有形建筑市场依托行业部门建立,部门利益导致同体监督现象普遍,不能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决策权、执行

  权、监督权的“三权分立”和有效制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要求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逐步得以重建,作为行业部门主导建立的有形建筑市场必然会失去行业部门保护,职能进一步削弱,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合并同类项”创造了条件。四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应用,改变了公共资源交易习惯,大大削弱了有形建筑市场场地服务功能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公共资源监管效率。五是对有形建筑市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源头防腐,甚至成为利益输送的链条的全面总结后建立长效机制的结果。有形建筑市场普遍建立后,围标串标、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依然十分猖獗,甚至有的有形建筑市场成为利益输送的捷径。有形建筑市场管办不分,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收费高、服务水平低,无法从制度上解决“灯下黑”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资源,健全机制,重构统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有效监管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有形建筑市场的实践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事实证明,从有形建筑市场建立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在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对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可提供以下经验启示。

  因地制宜科学建设是平台高效运行的前提。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交易体量较小的县市和部分省会城市选择综合型模式,如重庆各区县和云南、江西等。各类专业交易平台交易体量都较大的特大城市选择行业型模式,如京、津、沪、渝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充分考虑交易种类和交易量、平台人员数量和结构、现有平台运行效果和前景、现有场地位置和面积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应重在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重在信息平台的整合和资源共享,而不是简单的场地集中。规则流程统一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北京、广州、上海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较好的地区,都具有区域内统一的交易流程规则,在全国处于引领示范地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应按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机制要求,根据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类别属性,分类制订统一、公平、透明的市场交易规则,着力消除市场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信息化整合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的方向。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信息化是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出台后,各地在信息化投入、信息化人才引进方面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为保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全国共享,应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标准制定和信息的采集工作。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都非常重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如北京、南京、广州等千亿元

  级交易大平台都积极争取行业部门支持,强化与行业管理关联度,与行业部门一起建立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对企业合同履约行为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招标投标适时评分,引导投标单位诚信履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通过履约评价与市场的“两场联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有力地推动了优胜劣汰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公益属性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本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各方行为,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因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政府监督管理市场的载体,是引导市场规范有序的支撑,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抓手。国家相关法规政策都强调要坚持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抓住大数据手段应用,着实开展招标效果后评估。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北京、南京、广州、重庆等地招标投标交易中心先后与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应用大数据思维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数据开展挖掘工作,为监督部门查处围标串标行为提供参考,为招标人评估评标效果提供决策意见,为政府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对招标投标交易数据的挖掘,实现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的动态监督和自动预警。在当初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相对落后背景下产生的有形建筑市场,实现了工程承发包交易从无形到有形的有效监管。实践证明,整合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现了由管理操作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由分散市场交易向集中市场的转变,市场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对

  于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质量、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者,只有顺应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策取向,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市场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主动作为、主动求变,做改革的推动者,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占据主动,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来源:《中国建设报》2015-0818)

推荐访问: 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的启示 全国统一 启示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