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14篇

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14篇

时间:2022-11-09 18: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14篇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14篇,供大家参考。

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14篇

篇一: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令狐采学创作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

  议

  令狐采学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

  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令狐采学创作

篇二: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研究,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以下是分享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

  在展览大厅,李克强详细了解人居科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饶有兴趣地在一个又一个展板前驻足观看。李克强说,人居科学是一门包含建筑、城市规划、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梁思成等大师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举办这个展览、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听了我国人居科学成果案例的介绍,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家是中国文化的根,营造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必须树立科学理念,制定科学规划,立足国情,博采众长,做到现代中有传承、规范中有灵动,把城市建设成绿色包容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机生命体。同时,要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能力,建设美丽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让亿万农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看了旧城改造的展板,李克强说,棚户区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很多地方群众对棚改翘首以盼,既要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又要精心规划、设计和施工,使更多群众早日告别棚户区,过上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更便捷、更温馨的生活。历史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补上地下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注意

  1/15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提升城市内涵与品位,使人们既享受现代生活,又留住历史和人文的印记。

  在“明日人居、未来展望”部分,李克强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面向未来,坚持改革创新,统筹谋划。随着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的显著改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格局可以更加合理,要在努力解决“三个1亿人”过程中促进更多中西部人口就近就业,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同时,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也必须处理好能源、水、雾霾、生态等问题,这些都关乎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人居科学要围绕破解这些难题,深入研究,拿出对策。

  李克强与在场的吴良镛院士和部分城市规划专家等深入交流,感谢大家为人居科学发展和国家城乡建设所作贡献。看到不少年轻人在参观展览,李克强亲切询问他们的感想,得知有不少学习建筑的大学生,他寄语同学们从前辈那里吸取更多营养,希望大家学有所用、事业有成,发挥想象和灵感,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创造出具有独特创意、造福广大群众的人居佳作,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大地上描绘更多美好蓝图。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卫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重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于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性的规划,除了发展农村经济之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农村人居环境差依然是新时期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因此,培养村民自治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源头治理等十分必要。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念;综合整治;多元共治

  一、陕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意义

  2/15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向产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产业化带动下,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的生态系统和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再加上农村的居住条件并不均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环境卫生有待改善。总体上来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为改善这一现状,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力改革农村环境和乡村建设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都提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村容村貌提升和厕所革命为行动目标,争取到2020年年底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接近85%、户数累计超过600万,对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陕南、陕北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在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上也要确保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农村环境问题不光影响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繁荣稳定的大局,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义非常重大。

  二、陕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有待增强。农村环境污染源小而多,面广而散,治理难度较大,虽然各地推出了政府主导治理的模式,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政府忽略了村民的力量。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思维习惯是在多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客观形成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且环保观念在农村地区宣传不到位,农民主动投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自觉改变传统陋习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村民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环保的概念还没有植根于农村干部

  3/15

  和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依然有不少农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面对综合整治,等、靠、要思想严重。(二)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城市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是天然落后的,尤其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得不到纠正。没有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乱排,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混杂各种油污、剩菜、洗涤剂)很难清理;垃圾乱扔,尤其是河沟两旁的堆积物、河面的漂浮物,味道刺鼻,环境堪忧。并且农村的自来水也远未得到普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三)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极为缺乏,环境问题大部分首先爆发在城市,所以世界各国的环保法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我国在出台环境法律法规之初,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依然是接近空白,没有一部法律法规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现有的指导性法律条文对农村环境保护都是被涵盖在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其中有少数的条文缺乏针对性,采用了概括性的文字来表述,具体操作空子大,无法用于实际中去。例如,简单概括性文字表述在现有的环保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指出具体问题采用的处罚程度和处罚措施,在实践中还是无法可依。(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乡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涉及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等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就村组道路硬化、绿化、文化墙建设几项来说,一个村就需要投入几十万元,一个县就需要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再加上环卫设施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运、保洁人员工资等,对大多数县区财政和缺乏经济支撑的镇村来说,困难巨大。(五)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参差不齐。从综合整治的效果来看,一些区县成绩突出,如延安市宝塔区、西安市高陵区、石泉县、太白县、合阳县等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大,效果明显,但很多村镇治理效果仍不理想。总体而言,川原县区好于山区县,铁路、公路干线沿线镇村好于偏远镇村,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好的村好

篇三: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

  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

  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

  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

  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物业安保培训方案

  为规范保安工作,使保安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最终使保安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制定本教学教材大纲。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全部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

  技能。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识、消防知识、法律常识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消防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并基本掌握现场

  2

  2

  1

  2

篇四: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市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进展,掌握基层农民对人居环境工作的期盼和满意度,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20XX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农村经济调查队通过专访交流、会议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市5个乡镇的6个村和120个常住户开展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常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做法1、积极发动,做好舆论宣传。一是利用常规宣传阵地造声势。充分利用标语横幅、乡村画墙、广播电视、手机微信群、《致农村群众的一封信》、“小手牵大手”等形式广泛宣传,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调研问卷汇总结果显示,120位常住被访者中100%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有所知晓和了解,其中了解渠道中有80%是通过乡村干部政策宣传,有61%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二是创新宣传形式,促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各地开展乡村夜话、百姓大舞

  台、地方戏曲、快板民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清洁卫生、环保文明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群众心中。

  2、注重借鉴,创新工作思路。受访的5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组织了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前往宁乡、浏阳、鼎城、汉寿等附近区县市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在相互学习和借鉴过程中,常德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农村垃圾的两个“三化”整治思路(三项原则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引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工作机制的“三化”即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常态化监督;垃圾处理机制的“三化”即减量化产生、资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全市各地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3、优化考评,强化责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市、县、乡、村各级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全面建立了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村对户的逐级考核评比机制,一月一评比,一季一考核,考评结果通报公示,媒体曝光。坚持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结果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市形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工作“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推进。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成效1、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较高。20XX年下半年以来,常德市启动村庄清洁行动,按照“一规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即一规:集镇、村庄规划全覆盖;一拆:依法依规拆除空心房;二改:改厕和畜禽标准化圈舍改扩建;三清: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渠塘坝、清理畜禽粪污;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工作要求,全市上下积极投入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整顿治理,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调研时实地察看情况,农村大面基本实现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墙面清洁无有碍观瞻的小广告,小喷绘等;黑臭水体得到基本治理,水面无漂浮物等;农户房前屋后卫生保洁良好、杂物堆放整齐、道路沟渠除杂基本到位。受访群众普遍认为农村人居环境相比以前得到了有效整治,调查问卷中所列“村里变化最大”10项中前四位分别是“生活垃圾可以处理好”、“村里变整齐有序,绿化好,更漂亮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出行方便了”、“村民使用卫生厕所,臭味基本消除了”,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93.3%的被访群众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表示“满意”,5%的表示“较满意”,无人表示“不满意”。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完善,模式不断创新。村级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发挥协会作用,对全村居民按户打分,通过张榜每月一公布,再利用“村村通”广播进行通报,奖勤罚懒,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研所到的6个村都有可回收垃圾收购点,农户(或村级保洁员)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将可利用可回收的垃圾交售到固定地点,换取现金或抵扣卫生费用。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正由过去的“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转变为“户集、户分类、户处理”的分类减量处理模式,垃圾乡级中转运输则由本地政府购买服务解决。

  3、农民主体地位显现,村民自治能力提升。全市乡村自发成立村级卫生协会(理事会),发挥其主导职能:一是更充分深入的发动群众,宣讲政策,传播卫生环保知识,指导垃圾分类处置等等;二是开展组织农户开展评比活动,对农村保洁实行自治监督管理;三是通过协会收取保洁卫生费,筹措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弥补资金缺口。所调研的6个村皆成立了由有威望、办事公道、群众认可的老党员、退职村干部、乡贤、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卫生协会(理事会),协会财务账目独立且公开。目前,常德市80%以上的村(居、社区)已经组建了成立卫生协会(理事会),通过协会的带动和引导,全市农村居民的卫生清洁意识有了大幅提升,同时农户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提

  高了农户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群众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1、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相关部门普遍反映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缺乏项目支撑和资金投入,工作推进还有较大难度。问卷调查“你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是”时,所调研的6个村全部来自“乡级及以上政府”“村集体”“村民自筹”。然而市、县、乡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自筹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相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资金来说投入明显不足。在调查问卷中“你认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困难”有81.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投入不够,缺钱”。2、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集体企业发展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部分需要劳动力投入时(如不适机械作业的沟渠清淤、零散垃圾清理等),适龄劳动力就显得十分缺乏。在调研过程中,受访对象皆为村干部随机通知村部附近的村民,在120个调查样本中,平均年龄53岁,50岁以上的村民占总样本的60%,年龄普遍偏大。3、农村保洁队伍建设薄弱。一是保洁员数量较少。如果按照每50户或是每300人配备一名专职保洁员的标准,大部

篇五: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房间屋后田间地头河道两旁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这些垃圾像是一块块膏药粘附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破坏了乡村美更严重的是这些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渗入到土壤地下水空气中对村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安全隐患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深入分析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相应作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对策研究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占了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发展,忽视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整治,从而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天壤之别。农村出现了环境卫生脏乱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无序、自然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5-2016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村振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行动目标。一、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农村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其中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状况,是衡量人居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①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新农村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脏乱差。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生产废弃物等排放量逐年递增。一是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等形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严重。房间屋后、田间地头,河道两旁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这些垃圾像是一块块膏药,粘附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破坏了乡村美,更严重的是,这些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渗入到土壤、地下水、空气中,对村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安全隐患;二是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网建设,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的直接排到门外路面上,不仅影响交通环境,还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有的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沟渠、田地里,形成臭水沟等,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三是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农村厕所改造在一些地方尚未完成。厕所还是过去的坑式,相当于粪便的储存所,卫生条件差,臭气熏天,特别是夏天,苍蝇蚊子横飞,极易传播痢疾、甲肝等疾病,严重降低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有损美丽乡村形象。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匱乏。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在增长,但相对于人居环境优化的需求还远远不够。比如,有的山区村庄没有完备的排水、污水处理系统,传统的排水沟渠由于长年累月没有疏通,又大多淤堵。遇到多雨季,山洪易致村庄被淹;农村道路路况也较差,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由于建后无养护经费,无养护机构,路面毁损无法及时修补,不仅缩短了道路的实际使用寿命,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3、建设无序,规划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群体规划史,但绝大多数农村却呈现“自由发挥”的发展怪象。一是由于村庄无整体规划,导致村庄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村庄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畜禽养殖等实际问题。生产生活空间混杂,农户建房自己选址、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随意乱建,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也为村庄后续的规划与管理,埋下隐患,增加建设难度。二是有些乡村,虽然做了人居环境规划,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由城市规划人员来规划乡村,由于缺少农村生活经历,规划脱离农村实际,实施性差,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不了实际作用。有的规划千篇一律,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形态和风士人情,体现乡村特有风貌。

  4、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热情不高。农村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农民对于建设自己的家园理应最有发言权。但现实是,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处于一种依赖性强、被动接受管理的境况。一方面是农民自身集体行动能力较弱,主体意识不强。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下,还影响着今天的农民,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思想行为也发生了转变,但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个人自身的维权意识上增强,对集体建设的主体意识依然淡薄。另一方面,农民在公共话语权中处于弱势地位,往往被排除在决策之外。政府的手伸向农村建设的每个角落,干预过多,存在严重的越位现象。农民自己的家园,没有了装扮的权利,很多理应由农民自主完成的事情,也被政府包办代替了。农民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主体性被逐渐削弱。

  二、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的新期盼,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人居环境建设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首先要创新投入方式。依据“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投入体系,还要引导形成社会资金投入、村民自筹建家园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其次,政府要统筹管理相关渠道资金,进一步整合农村饮水、道路、排污、改厕等涉农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乡村绿化等项目工程。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支持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2、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村庄规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考虑。宏观层面,要符合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趋势。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微观层面,要具体结合农村自有的村庄形态、田园风貌、民俗文化等条件进行村庄规划。要突出特色,留往乡愁。因为一个村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正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便得乡村环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②所以,要因地制宜,构建新型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科学化模式。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③。3、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内

  容。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首先,政府要权责分明,不能干预过多。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权益。只有政府给予了参与权与相应的决策权,农民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其次,帮助村民树立主体意识。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征求村民意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给予采纳。最后,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鼓励农民全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④。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和文明健康意识。村民是长居于乡村的主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环保和卫生意识。要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画册、入户培训、张贴标语、树典型等多种方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一是让村民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让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比如,让他们了解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空气、食品安全造成的巨大危害性;过度砍伐造成的生态破害性等。二是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典型引路等形式,鼓励村民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动。提高村民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的自觉要求。

  参考文献:[1]周筱芳,农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6,(12)65-67[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国政府网2018-02-05【科研项目】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作者简介:杨天,1971年9月,女,安徽池州人,汉,本科,讲师,副主任,研究发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篇六: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共5篇)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1篇)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本次外出实地学习考察,所见所闻,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宣传引导,统一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味着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宣传工作将贯穿整个整治工作的始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在创建之初,通过前期广泛深入走访调查,先后召开了3次村民议事会。第一次看群众的态度、积极性;第二次公布整治改造和扶持内容,看群众的的意见、建议;第三次动员群众动手参与。统一了思想,凝聚了群众的力量。

  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实际,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保整治成效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创建。结合村屯地理位置、村屯大小、人员构成,按照村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创建,力求让村民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振村民精神面貌。

  四、多方筹措、保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屯级道路硬化通过“一事一议”

  项目修建,且逐年进行;农村垃圾清运,生活垃圾以三至五为一个集中投放点,然后由屯中保洁员集中收集到垃圾池堆放;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由清运公司定时进行清运;村中保洁员工资每月650元,由政府拔款解决。

  六、奖惩并举、以奖代补。党委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开展工作情况和上级安排,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对工作积极性较高、完成工作质量较好的村,实行分级以奖代补,提高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在开展屯级环境创建之初,通过后援单位和向社会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后,群众投工投劳,做好以后政府到实地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10万元。坛农屯获得奖补资金又继续投入建设。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逐步推进、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县卫生健康局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围绕提高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主要通过实施“六双”战略,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二是实施“双带”战略,即党员干部带领和先进典型带动。要想群众转变观念自觉参与,党员干部必须自己首先转变带头参与,再来带动自己的家人或身边的人,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屯的效应。如,陈家村村干部主动当修路工,感动和带动了100多名村民主动参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孙家屯村修路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发动群众50多人,贪黑起早运土修路,清运垃圾,利用30天时间修好屯路4条2500延长米;小前屯由老党员、老干部和老年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全年为村民义务打扫卫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同时,要抓好典型带动,先行搞好试点,全县22个乡镇都已经确定了1-2个村和屯作为试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基础条件相对比较好,屯风比较正,村民容易

  发动的村屯开始抓起,打造示范村、示范屯。树立标杆和样板,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铺开。

  三是实施“双改”战略,即以环境改变人,以人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好的环境,大家都能够自觉地去维护它,去保护它,不忍去破坏它。差的环境,人们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这也是农村环境卫生长期以来脏乱差之所以不能有效制止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各级财政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的道路也有了很大改变,但相对城镇而来,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村屯垃圾、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引进社会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道路、美化绿化、改水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落后的面貌。比如:万顺乡筹集社会资金260万元,在光辉村、万顺村和致富村进行试点,采购自卸车3台、半截车6台、四轮农用车10台,在每个村建设2个生活垃圾分离间,在万顺村建设1个垃圾、粪便“堆肥场”和1个1000平米的垃圾填埋场。探索出一条户分类、社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的新模式。

  四是实施“双移”战略,即转移柴草粪堆和养殖场所。要想治理农村环境“六乱”现象,必须实行“双移”战略。把农村柴草垛、粪堆、垃圾、养殖圈所,必须移到村外的下风头,远离村屯。美化、净化村屯环境,实现村屯环境清新、干净、整洁的目标。各村屯要结合实际,统一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步组织实施,各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清理任务。要深入开展“退户入区”活动,实行人畜分开。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零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转变。

  五是实施“双推”战略,即推进户厕和自来水改造。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力争到2017年完成农村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要加快农村自来水建设步伐,提高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全面抓好饮用水消毒和水质监测,确保农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篇七: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迅速推进,部分农村地区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站今天心准备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有所帮助!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及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羁绊。本文对目前农村环境问题及治理的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论证了造成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农村环保的未来前景充满了信心。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治理策略前言:毫无疑问,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不仅农村面积及农村人口比例在全国占绝对优势,而且这样的比例在世界范围也是排名居前。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改革突破点也在农村,然后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直至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我国农村三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从束缚的土地和环境中走出,带动了全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由于自己所学环境专业使然,更关注农村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对改变这些困难和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粗浅的应对策略,并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1、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而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都没有专门开辟的废弃物堆放场谈不上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多数农村甚至连统一的垃圾堆放点都没有,垃圾等废弃物随意沿路边、村边、河边堆放,不少农村都是旱厕,没有排水管路,更谈不上对污水的处理。夏天恶臭扑鼻、蚊蝇滋生,雨天污水横流,脏乱不堪,凤天尘土弥漫毫不夸张的说,不少的农村村落都处在垃圾围城的危险境地,饮用水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2、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我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缺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位居世界末尾。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需要供给越来越多人口的粮食作物,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我国农村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在30%-50%,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随着害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农民单位面积使用的化肥也在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大量的农药残留物留在了土壤、水体及作物之中,在引发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也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3、乡镇企业和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还有乡镇企业和各种养殖业的大发展,两者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乡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镇企业多数存在布局混乱、产能消耗巨大、设备落后等问题,而且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没有防污治污设施,工业废水、废气、废物肆意排放,不仅严重恶化了农村环境,也对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农村养殖业正处在由分散的农户经营向规模化、企业化方向转型的阶段,在养殖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畜禽粪便等生产污水、恶劣气味带给环境的又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头。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1、农业科技化水平低下。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以色列和巴西的农业生产极为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而我国与之相比就相差甚远,归根结底的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处在一个十分低下的状态,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知识转化不到农业生产之中。大包干虽然在短时期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其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不利于高科技因素的普及和推广。同时,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也不够畅通快捷,农村科普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低科技化的农业生产必然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必然带给环境更多的污染来源,进而逐渐形成恶性循环。2、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农民,必然面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伴随住房、医疗、教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全面产业化,薄薄的土地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打工,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幼病残,笔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者家乡好多村子在平时基本看不到50岁之下的农民。大量接受过基本教育的农民却没有在土地上繁衍生息,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低龄且高知的从业人员屈指可数。农村农业人口不仅在很快减少而且明显存在智力结构失衡,素质较低的结构性矛盾,从业人员缺乏或者基本没有环保理念,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环境治理的需求。

  3、政府农村环保治理的体制限制及投入的不足。近年来,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环境综合治理中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相对城市的环境治理,我国广大的农村环境治理明显滞后。农村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基层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存在忽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涉及范围广,层级多,各级政府对农村环保治理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加之农村自身的环保体系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执法和治理网络,环保治理的微小结果也极容易出现回潮。三、农村环境污染的应对策略1、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农村环保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首先从农民的思想入手,从日常小事做起,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切传媒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方面意识的宣讲,而且还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之中的环保教育,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培育农民摈弃落后的生活方式,走上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营造绿色就是生产力,环保就是吸引力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目和绿色生产模式,提高环保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中的附加值,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环保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实惠,为治理农村环保问题奠定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2、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污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在全国建立土壤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的监管和安全检测体系,在制定农药和化肥使用的标准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在巩固养殖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污染物处理设备,鼓励进行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形成生态环保产业链条。大力扶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摆脱旧日的粗放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道路。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政府环保治理投入力度。要不断重视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的转化,鼓励农民进行科学种田: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沟通,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成片规模经营,改善农村人口比例,吸引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在家门口的致富,为农村持续发展储备好智力和人才资源。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环保治理的投入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并不断形成合力。4、完善农村环保治理的政策法规。我国颁布实施过有关农村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但并没有一套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碎片化和可操作性不强的薄弱点。农村环保治理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主题紧密结合,加快农村环保立法力度,力争在短时期内形成比较规范的法律体系,同时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尽管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方面存在一系列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立法层面上进行优质的顶层设计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产业转型引导、污染防治三措并举,抓住抓好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个良好契机,就一定能在短期内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的改造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物质基础。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迅速推进,部分农村地区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就如何摆脱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困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提供参考。农村人居环境,是与城市人居环境相对的概念,指农民聚居、以农业为生计基础的地表空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客观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需要,其中生态宜居就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1.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20__年汶川地震之后,人居安全成为灾后农村聚落重建的基本要求[1],灾后生态重建也将生态安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人居安全和灾害管理之中[2]。自20__年第一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会议在浙江桐庐召开,浙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逐渐在全国推广开。各农村地区在绿色可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分阶段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增进广大村民的生态福祉。逐步对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坚持绿色可循环。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的开展,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1.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意味着村庄应该具备便利的交通运输、健全的医疗卫生系统、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等,这些基本条件也恰巧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为村庄营造出积极发展的良好氛围,保证村庄充足的物质基础,传承村庄成长过程中的丰富文化底蕴,更要健全村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我国乡村振兴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打下坚实基础。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2.1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参与度低农民的环保意识弱,对人居环境治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较低,

  对整治工作的参与度也低,从而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缓慢,并且大部分工作内容还是由单一的政府主体来承担。其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农民自身积极性不高,加之多数农家院落养殖牲畜和禽类,环境较差[3]。由于农民世代居住在农村,对居住环境要求较低,以城市社区标准来改善当前的人居环境大多也不太现实,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大部分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口多,长期居住人口都是老人和小孩,缺少劳动力[4],无力长期整理居住环境,对环境整治相关政策更是无心顾及,政府工作推进困难,村民缺乏积极性;而且,很多已经在外打拼取得成效的村民,在农村的耕地只是作为一种保障或退路[5],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更不会治理脏乱差的环境了。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参与度低,具体的整治措施和手段难以实施。

  2.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道路、房屋、土地、河流等治理工作都在循序渐进开展,甚至连"厕所革命"都提上了日程,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总投资与生态宜居所需建设资金之间依然有巨大的缺口,制约着农村公共环境治理、污水垃圾分类处理等具体整治工作的开展。20__年末,全国范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围内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科学处理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20.00%,相较于20__年末的9.10%有一定增长,但仍然有80%的农村没有进行污水处理(表1);同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占比达93.44%,农村与城市差距仍然很大。20__年末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54.80%,截至20__年末,农村垃圾处理行政村占比上涨为65.00%,总体增长10.20个百分点,但仍然有35%的村庄并未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措施。由于资金的短缺,大部分村镇无法引进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已经进行污水处理的村镇来说,污水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费用得不到有力保障,导致污水处理低效运行,村庄的长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缓慢。

  2.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机制不健全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可分为参与机制、运行机制及监管机制。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体现为参与主体的不积极,农民作为农村生活的主体,除了少数家庭富裕或非常注重环境卫生的家庭外,多数随大流和惠民政策逐渐参与到环境治理之中,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农村人居环境条件整体上是与当前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以及相对较低的人居环境需求相适应的。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力归结为农民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整治政策不关心,是有些偏颇的,政府与农民之间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6],二者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运行机制的不健全表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前期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整治过程中对各参与主体的奖惩制度不够清晰。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体现为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整治内容监测不严格,相关责任人落实不到位,也没有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监测网络。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解决途径3.1切实发挥农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为了给广大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变革农村地区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对农村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农民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受益人,因而必须调动起农民的参与感,积极践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首先,应该密切关注农民的现实需求,保证村内道路通畅,对村内垃圾、污水进行集中分类处理等。其次,建立起明晰的奖惩制度,激发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的同时坚决打击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最后,让农民切实加入到人居环境整治的管理工作中来,让一部分有能力、有素质的农民成为基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3.2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政府、村委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都应当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政府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推手,应该坚持科学的整治理念和方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尤其是镇级政府应当做好与各村委会的沟通衔接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将整治工作细分并落实到各部门,避免越权办公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同时,建立科学奖惩机制,严格区分部门间的执行权、监管权,高效推动整治工作的进行。村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具有合理安排村内事物、调动村民参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职责。村委会成员既是政府指令的传达者,又是村庄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因而更能站在广大村民的角度考量问题,与村庄具有较强的情感联络,从而更能保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降低政策实施的风险与偏差。企业不仅能为村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是村庄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能够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坚持绿色可持续生产之路,减少废水污水排放量。

  3.3增加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仅需要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也需要社会资本及村民支持,形成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当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专项资金投入,尤其关注偏远农村的整治情况,尽量缩小各地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差距,并由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做好长远的整治规划。企业也应该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引进科学的污水处理设备,并提高企业生产技术、践行绿色生产,降低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危害,积极配合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民应该将资金用于购买绿色、环保的生产化肥及农药,并改变原始的秸秆焚烧方式,村集体可以引进机器进行秸秆粉碎还田。村庄配备专人清运村内垃圾,做到垃圾、污水的科学化分类处理。3.4健全人居环境整治监管机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期以来推进较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应当加强对我国农村人居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环境整治工作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一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人居环境改善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定期访问,紧密关注整治工作运行的实际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另一方面,严格划分监管机制的各部门职责,各部门应当密切更新整治工作的资金使用情况、工作进展等,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避免部门间的低效重复工作,并建立起长期的农村人居环境监管机制,对农村饮用水源、土壤、空气质量等进行长期监测,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余姗珊(xx-),女,四川隆昌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20__年17期第264-265页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摘要:十九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的高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及时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如何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笔者身在基层党校,试从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思考与探讨。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价值;困境;对策措施十九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与老百姓的盼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从重庆市农村地区来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行动中,如何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二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抓手。人民生活在美丽的人居环境之中,可以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更能到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滋养。人民吃上美丽环境之中种养加工出来的食品,可以吃得更放心,更能从源头上预防身心健康。三是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中激活村民主体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四是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行动。整治行动具有紧要

  性和现实性,为治标赢得时间与机会。可以为全面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获取经验,助力减排承诺的落实。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一)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村民对落后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与健康意识淡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较为普遍,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普遍存在乱倒、乱泼、乱堆,人畜混杂,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易诱发各种疾病。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以秀山为例,20__年接受国家扶贫验收后,仍有千余户未脱贫户,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病致贫。(二)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统一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林、畜牧、水务、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而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协作体制机制。加之考核上,大部分乡镇只是每年进行一两次考核,乡村评比奖励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投入没跟上,清扫保洁队伍不稳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果。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三)镇村规划未能全覆盖,环卫基建滞后目前,我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管理水平较低。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乱泼乱倒,自由排放状态,对河流、地下水有污染。户无垃圾桶,居民点无垃圾箱体,乡镇缺乏转运设施,县上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四)农村人居环境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滞后"重城市,轻农村"的污染防治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又无专门立法,相应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规之中。而各地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以上下级之间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对广大村民不能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对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等不良行为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手段和处罚措施,且部分村民漫天要价、刁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致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乏力。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一)增强干部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思想是行动先导。植入健康的思想,会提高行动的方向性。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成为指导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关键。培训可以由上级政府和部门,或结合当下开展的"乡村振兴讲习所"送课下乡,以乡镇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印发资料、上辅导课,现场讲解;或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赴异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建立起一支愿干事,懂业务、能办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伍。破陋习,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持续发力。一是定期组织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村民参加环卫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通过村文化墙、广播、标语等媒介进行宣讲释惑;四是建立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在"乡村振兴讲习所"常年开设环保、健康教育实践课,带动村民转变观念。

  (二)夯实"四级"责任制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做实组织领导责任。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部门联系村(居)、干部联系农户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检查。二是强化镇街属地责任。明确属地乡镇(街道)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划片包干,负责辖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三是明晰村居具体责任。明确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建立村规民约、自治公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收费、村环卫保洁员管理、卫生评比等工作制度,并全部上墙公示。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强日常管理。四是激活群众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村规民约,自觉维护村容环境卫生,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规范有序摆放院落杂物,自觉缴纳卫生费,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改造,养成良好的衛生习惯。每月由村上组织对户卫生进行评比,每月评出两户卫生户,两户落后户进行公示。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八: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

  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

  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

  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

  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篇九: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明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根据安排,笔者就相关问题在家乡进行调研并形成以下报告。

  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现实情况

  (一)河道沟渠水塘

  乡镇的河道较以往垃圾遍布两岸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河道两岸、田地的沟渠附近不再到处是白色的塑料袋、洗过蔬菜和衣服后抛下的垃圾,水塘里漂浮的白色垃圾也基本上看不见踪影。对于上述情况的改善,主要是1至2个小的自然村聘请1名保洁员,大的自然村甚至聘请2名保洁员,每周1至2次对河道内的垃圾进行打捞、捡拾岸边的白色垃圾等,对沟渠附近的垃圾及时清理。因鱼食料会对水塘造成污染,以前承包所签订的合同已经终止了的,不再允许私人承包鱼塘。

  (二)居民生活垃圾

  居民生活垃圾也不再是像以前随意丢弃,如今进行了妥善安置。现在镇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一个垃圾桶,放在各家门口,居民将家中的垃圾集中放在自家门前垃圾桶内,聘请的保洁员每天会将居民生活垃圾收拾到大的垃圾箱,最后定期由垃圾车将大垃圾箱的运走。现在村民的家门口变得干净很多,夏天也看不到满天飞舞的蚊蝇。

  (三)家畜家禽养殖

  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已经不容易看到,超过100栏的猪场,将不允许建在水库附近,水库的水质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并且强制要求猪场必须建设化粪池。家畜家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很大一部分都作了农家肥。鸡在山上养,粪肥大部分都集中卖个了他人作农家肥或在树下掩埋。

  (四)居民环境理念

  该乡镇居民现都感受到了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带来的益处,他们也在逐步提升自己的爱护环境的理念。辖区内各村加大宣传力度,每个村委会都安排一个干部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村里各显眼处都张贴宣传标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河底的垃圾打捞难度大。现在河两岸垃圾很难看到,但河底的废弃物却不少,虽有一定程度的打捞,但是打捞这些垃圾费时费力费财,难度很大。

  (二)居民的垃圾分类理念淡薄。虽然垃圾定点投放取得了一定初步成效,但目前基本上未在垃圾分类领域进行宣传,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

  (三)乡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各行政村村内巷道硬化参差不齐、标准不一、衔接性差,甚至有小部分行政村巷道基本没有硬化,影响村民出行;厕所革命也未完全推开,旱厕依旧占很大部分;文体基础设施在行政村一级很难见到。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些建议

  (一)强化领导,发挥行政推动优势。要实现快速推进、快速见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推动的力度。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应及时制定适宜方案、加强督查指导、注重宣传教育、加大政策扶持、落实相关责任。

  (二)以人为本,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群众是农村的主人,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要把组织发动群众作为第一抓手,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因地制宜,切实把握整治整点。村与村之间特点不同,情况各异,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整治中注意引导各乡镇立足村情、村貌、村需指定不同目标、推进力度和推进措施。在具体实施中,要牢牢把握卫生、道路、河塘、民房、路灯、杆线、绿化、场所等八大要素。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居环境也将得到长效管理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安排,7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哈薇带领调研组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调研期间,实地察看了谯城区牛集镇、魏岗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听取了市住建委、市美丽办、市城管执法局、谯城区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从总体情况来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既看到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垃圾整治情况。我市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进行运作,2017年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6万吨,集中清理陈年垃圾5.8万吨,完成15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2018年我市1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全市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1057个,回收有毒有害垃圾3225吨。今年以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共接收农村生活垃圾2.3万吨,确保了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全接收,且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改厕工作情况。2017年我市共完成10.2526万户农村改厕。2018年省厅下达我市6.4万户改厕任务,市政府岗位目标任务为10万户(每县区2.5万户),目前已开工31035户,完成进度占比31.04%。其中谯城区6900户,完成进度占比27.60%;涡阳县9850户,完成进度占比39.40%;蒙城县7055户,完成进度占比28.22%;利辛县7230户,完成进度占比

  28.92%。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情况。1.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全市80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涡阳县20个、蒙城县16个、利辛县22个、谯城区22个。已开工建设35个;纳入城市管网的5个;已建成运营26个(其中需扩建7个)其中涡阳县建成2个,蒙城县建成10个,利辛县建成4个,谯城区建成10个;未建成14个。2.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全市40个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14个,其中涡阳县4个,蒙城县6个,谯城区4个。14个污水处理设施中6个采用改厕式、8个采用管道+站式污水处理技术。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全面“清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

  2013年5月全市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来,全市所有村庄和沿线沿边,全面开展多年积存垃圾清理工作。一是高标准。按照“垃圾全面整治、农村全面覆盖、设施全面配套”的总要求,围绕农村环境“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公共场所垃圾”的六无目标,重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二是配设施。按照“农村人口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员1.81万人,“每个自然村至少设1个垃圾收集点和1辆垃圾收集车”的标准建设近6万个垃圾收集点、购置2.1万辆收集车,为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夯实了基础。同时,为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运转频次和二次污染,试点推广“不见垃圾桶·垃圾不落地”。三是推分类。2017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垃圾源头分类。采取可利用废品市场回收、有毒有害垃圾政府有偿回收、厨余无害垃圾堆肥填埋等方式,构建了适合当地的“农户分类”“有害回收”“无害填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目前,全市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1057个,回收有毒有害垃圾3225吨。四是重长效。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五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确保农村清洁工程能长期开展。采取抽样暗访、日常督查、委托第三方测评等方式进行督查,建立了农村清洁工程“一月一测评、一月一通报”的督查制度,年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市级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确保农村保洁取得常态长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行之有效的农村保洁机制,在广大农村全面消除了成片成堆垃圾。

  (二)抓住关键“改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把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工作。一是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各县区结合实际,坚持群众自愿、试点先行的原则,有效实施三格式和窨井式两种模式,不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提档升级。二是加快推进改厕进程。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落实落细。2017年我市共完成10.2526万户农村改厕;2018年省下达我市6.4万户改厕任务,市政府岗位目标任务为10万户(每县区2.5万户),目前已开工3.1035万户,完成进度占比31.04%。三是探索实施粪污治理。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四是充分利用资金支持。农村改厕县区级每户补助500元,市级每户补助300元,省级每户补助400元,合计1200元/户。改厕资金的充分利用,助推了此项工作的纵深开展。

  (三)突出重点“治污”,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基础。

  结合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乡镇政府驻地和示范中心村这两个关键,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规划布点先行。编制县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立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布点体系,在选点布点上,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省级中心村、列入“十三五”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的建制村及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的村庄,重点打造敏感地带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处理。结合区位、人口等因素,坚持因“地”施策,科学选择处理模式。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建设,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如古井镇污水处理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高炉镇污水处理厂等,日处理规模2000-3000吨,其他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500-1500吨左右;二是城区近郊的乡镇直接接入城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如谯城区十八里镇、蒙城县双涧镇。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及建制村通过管网+污水处理站、管网+大三格式化粪池、户用改厕等三种模式进行。自然村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采用户用改厕模式,与扶贫相结合,优先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进行户用改厕。三是统筹协调推进。乡镇政府驻地、省级中心村和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省美丽乡村建设同步部署、同步施工、同步督查、同步考核,统筹使用资金,确保污水处理厂(站)建设运行按序时进度推进、如期完成目标。目前,全市8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启动建设,建成运营26个,2018年底基本全部投入运营;省级中心村、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分别建成72个、80个,分别在建85个、40个;2017年完成改厕10.2526万户,2018年截至目前完成改厕3.1035万户;养殖场治污设施覆盖率达98%。这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系统谋划有待提升。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在系统谋划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整体谋划和长远观念。

  (二)群众参与度急需提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有的个别农户厕所建成后,基本没使用,还是继续老传统用厕方式;有的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

  (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四)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很不足,长效保障资金等仅靠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

  四、几点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及存在问题,就如何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垃圾治理、改厕、污水处理“三大革命”,加快补齐短板,积极推动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二)坚持科学谋划。农村环境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一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村主要污染问题,主要污染源,根据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比如,要将整治和投资的重点放在规划保留的村庄,非保留村庄主要以环境提升、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避免以后村庄撤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要注重文化保护,要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在环境整治中重点加强保护和修复。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要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政府应发挥独有的动员组织优势,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运行费用的资金保障工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易地扶贫拆迁、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时,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争取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提升“硬件”,“软件”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提升“软环境”,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水平的重要保障。一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二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篇十: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

  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

  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

  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全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发展,现对2022年安全工作作出如下安排:一、总体思路、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守抓共管,守住安全红线”的总体要求,以“零”理念为引领,

  以体系为统领,以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为重点,突出综合治理,把握关键环节,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制度建设、职工队伍建设,严细过程管控,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考核问责,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二)奋斗目标。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为“零”。爆炸事故为“零”。重、特大机电设备事故为“零”。火灾事故为“零:。职业病发生率为“零”。轻伤、微伤控制在3‰。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率为100%。隐患整改合格率100%。二、突出体系统领,构建长效机制

  (一)强化体系统领。优化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把各项安全工作部署融入到体系及各要素建设之中,把各类安全检查纳入体系考核,真正用体系思考策划,统筹指导、考核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

  (二)落实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体系各要素的推进目标、推进重点,按照“横到边,纵到底”的原则,将要素推进目标

  任务及要求分解到矿领导、部门、工段、班组,谁牵头、谁负责、谁落实、谁考核,确保各要素推进到底。

  (三)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固化、深化、完善、融入、创新”的思路,对体系各子体系、各要素统筹规划、优化完善,明确重点、有序推进;

  (四)严格检查考核。坚持日常动态检查为主与季度检查相结合、信息化手段与现场检查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的安全奖罚挂钩。并把安全标准化体系作为目标考核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

  三、强化综合治理。严防较大及以上事故(一)强化顶板综合治理。落实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顶板治理措施;强化采场的顶板管理,对空顶(场)要先打锚杆支护,实行快出快充的原则,严格控制暴露面积,做好敲帮问顶的工作,强制推行后退式打眼,使员工不在不稳定的空顶下作业。强化巷道的施工质量,严打弄虚作假行为,对不稳定的顶板和帮围岩要进行有效的挂网喷浆支护,确保安全生产。(二)加强通风系统管理。抓好通风系统改造优化、报废采区、巷道封闭、通风设施管理、主要通风巷道修复等工作,确保通风系统正规合理、稳定可靠;根据矿井通风系统实际,抓好采区,工作面的正常有序接替,避免采掘生产过于集中,确

  保同一采区同时作业采掘面符合规定。(三)加强防火、防尘和放炮管理。落实超前预防、综合治

  理的防火措施,加强炸药库,油库、物资仓库及井下电器设备、绞车房、配电室的管理,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严格粉尘属地管理,各中段及施工地段要做好洒水降尘工作,保持湿式作业,并做好个体防护,对不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的要严格处罚;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三警戒”、清底验炮等制度,杜绝放炮事故。

  (四)强化防治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金属与非金属矿山防治水规定》健全“预测探查、综合治理、效果验证、安全评估”工作体系,对井下出水点要按规定,先探水后施工,建立完善的水文动态观测系统,完善防治水方案和队伍建设,为防治水工作提供保证。

  (五)严格机电管理。认真落实机电管理规定及机电技术规范,供电系统运行方式、供电线路、电器设备巡检维护及预防性检修试验必须执行公司和矿山有关规定;严格供电系统和各电器设备,漏电保护装置的管理;加强提升系统安全管理,提高日常检查和定期检修质量;特别是刹车系统、液压站、钢丝绳的检验和检测,做好维护保养。加强井下电器管理,井下电器必须纳入单位统一管理,严格实行“工作票”制度,严禁未经业务部门认定的电器设备、材料入井使用,确保井下电器“三

  大保护”齐全、灵敏、可靠,消灭电器失爆。(六)加强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管理,根据国

  家要求各矿山要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我们要严格按照要求对井下进行“六大系统‘的建设,首先对”“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使我矿山向数字化矿山迈进,提高安全监测监控能力,将事故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按照“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行有效”的总体要求,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维护,强化培训应用,并根据井下采掘系统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建设完善,提高抵御各种事故和灾害的能力。

  (七)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以防范水、电、顶板、帮围岩、机械、火等事故风险为重点,编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及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备齐应急救援物资、器材,确保迅速有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加强主要通道的建设,各中段之间要相互贯通,保证每个中段有第二个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对避灾线路要天天巡查和维护,确保标识清楚、线路通畅。

  (八)加强重大安措工程、费用项目管理。重大安全投入项目,必须经过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列入计划的重大安措项目、技改项目及费用项目,必须按期完成,及时验收,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九)加强地面高危行业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民爆、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及消防等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业标准,健全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地面高危行业安全管理档案,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服务;强化地面高危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评估与监控,超前防范;落实矿井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矿山业务部门落实专业职责,加强业务管理和指导。

  四、加强事故多发易发环节管理、消灭死亡事故(一)进一步加强特殊地段安全管理,对易冒顶塌方、片帮的地段(采场、巷道、斜井)要做到控防结合,严防死守,并要有记录在案,坚持“初撑力、初锚力第一”原则,建立健全顶、地压监测监控管理体系,强化制度落实;积极推广应用超前支护的新工艺,提高支护效果和安全保障水平。(二)严细特殊时期安全管理高度重视节假日、年初岁尾、重大活动及安全周期较长、领导班子调整、停产检修期间等特殊时期的安全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跟带班和值班制度,加强安全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监控。切实抓好冬季“三防”、夏季“三防”工作,全面落实应对各类极端天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特殊季节安全生产。五、强化“三基”建设,筑牢安全根基(一)抓好工段、班组管理。加强工段长、班组长使用、管

  理、培训、考核和淘汰工作,着力提高工段长、班组长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安全责任心;完善工段长、班组长安全管理职责,严格落实工段长、班组长跟班、安全巡查、隐患排查整改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先进矿矿山班组建设的管理模式,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安全自主管理。

  (二)深化安全环境创建。把握安全环境内涵,树立大安全环境创建观。突出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执行国家、自治区安全质量标准化评级办法、基本要求和评分方法,严格按新标准开展达标创建,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应急救援、职业病防治、地面设施、综合自动化、可视化等纳入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制定完善创建目标及实施计划,完善创建机制,做到按规范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加强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突出过程控制和动态达标,加大动态检查分值权重,杜绝形式主义,提高内在质量。认真开展班组评估、优质工程创建、对标管理,提高创建水平,夯实安全基础。

  (三)坚持理念渗透、文化育人。强化“零”理念的宣贯,破除“唯条件论”、事故难免论”等观念,牢固树立“只有不到位的管理、没有抓不好的安全”及“安全从我做起、实现零的目标”等安全理念。认真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自治区隐患排查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开展“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安全意识”专项行动,增强干部职工敬

  畏生命、守护安全的意识。固化班前会、集体升入井制度;加强安全警示教育、亲情教育;充分发挥家属、群众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四)强化各类安全培训。健全完善单位主要领导总负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培训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三项岗位”人员等国家强制培训计划和要求;公司内部各类安全培训必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岗位安全知识、操作要领与技能、体系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知识学习;健全完善并不断刷新充实试题库,推行培、考相结合和层级抽考,以考促学,营造“乐学、乐训”氛围。(五)严细不安全行为。规范“三违”界定明确“三违”分类,完善“三违”申诉、仲裁、帮教等制度;严“三违”查处,重点查处干部违章指挥、严重违反规程和措施规定的行为,对特别严重“三违”人员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强化“三违”成因分析,查找“三违”根源,注重对“三违”人员心理疏导,真正使干部职工不能“三违”、不敢“三违”、不愿“三违”,有效减少和控制“三违”。加强对各种隐患人以及零散作业人员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防控,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六、严细过程控制,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一)加强领导干部下井跟带班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的要求,矿山领导班子成

  员、工程师必须下井带班;矿领导带班必须在醒目位置公示;带班领导要认真履行带班职责,着力提高带班质量。各单位要制定完善工区及职能部门跟班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二)严细作业现场安全确认。开工前跟班干部、工段、班组长、特殊工种岗位进行准入条件确认;班中跟班干部、班组长进行走动式管理、巡查,职工做好工序转换确认;班后班组长对现场进行班评估,促进现场的过程管控。积极推广先进企业岗位描述、安全确认做法,规范干部职工全过程安全确认。(三)加强可视化管理。矿井入口、矿仓、采场入口、主要运输巷道必须安装可视化系统,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责任,严格考核追查;成立矿山调度室对全矿安全生产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安监办要对现场的实时监控、监视;把可视化管理与人员定位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对干部职工的约束力、震慑力,确保现场得到有效管控。七、推进科技进步和装备升级,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一)推进“六化”融合。坚持机械化、后运连续化、可视化、自动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相融合,按照“先进、集成、适用、经济”的原则,提升和加快数字化矿山的建设。达到“无人则安、人少则安”,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二)加强技术管理。健全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规范技术管理流程;有严格方案设计、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编制、审

  批、贯彻、执行;完善各类技术方案、安全措施的逐级备案制,强化跟踪落实;严细技术分析、研究、论证,及时解决重大安全技术问题。(三)严格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使用管理。鼓励积极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必须经过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并经评估、试用,经鉴定许可方可推广使用;严禁使用存在安全和质量缺陷的产品、技术和工艺。针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解决。

  八、强化安全监管检查指导,严格隐患排查整治(一)加强隐患排查治理。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安全隐患的排查、记录、汇报、整改、验收考核、统计分析“六步”程序,完善岗位、班组、工段、专业科室、矿部“五级”隐患治理体系。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排查治理隐患,重点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重复性隐患。要完善和用好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隐患建账、分级管理、闭合运行、跟踪监督”的闭环管理。对查出的隐患要分级分类治理,按“五定五落实”要求整改落实。严格隐患责任追究。坚持“重患必停、重患必究”的原则,对重大隐患除严格按照,《自治区隐患排查条例》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外,对搁置隐患、重复隐患、反弹隐患和隐瞒隐患,各级领导班子要专题研究,提出处理意见,进行责任追究;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对因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而造成事故的,除从重

  追究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严格不安全行为责任追究。凡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干部一律免职,工人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凡因安全原因等被责令停产停工的,一律追溯上一级管理机构的连带责任。加大挂钩考核力度,对工段长和班组长实行末尾淘汰制,常态化开展防范较大以上事故专项检查,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按照隐患排查“零盲区”、隐患治理“零搁置”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三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自述旬报制度和三级安全程度评估评价制度,着力提高隐患排查的深度和问题整改的质量,切实做到隐患可知、可治、可防、可控。结合本矿实际,认真总结分析,吸纳先进经验,优化调整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方案和技术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九、推进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树牢“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安全基础培训,做到先培训、后录用,先持证、后上岗。要严格落实各级一把手的培训责任,矿长、部门负责人、工段长要亲自抓培训,亲自登台授课,做到“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要加强岗位实操培训,以事故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员工辨识岗位安全风险,规范岗位操作。要加强安检工、爆破工等特殊工种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准入门槛,建立“逢进必考”和“退出淘汰”机制。继续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应知应会业务考试,以考促学,学用相长,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十、推进班组建设强化工程从今年开始,在所有生产矿井全面推行“人人都是班组长”

  的班组管理模式。各工段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推进措施。要深刻把握班组轮值管理体系的实质与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员工潜能,狠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班组安全管理。要将此项活动与“五型”班组创建、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操作标准和考核标准,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十一、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达标工程

  (一)狠抓彩花沟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自治区金属矿山安全质量标准考核评级办法,继续推行“动态检查、动态达标”模式,改进检查方式,严格考核奖惩,加大动态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努力实现岗位达标、本质达标、动态达标。要制定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开展升级竞赛,推广亮点工程,力争2014年彩花沟矿新井生产矿井全部达到三级标准;

  (二)加强职业危害防治与管理。要严格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依法制定年度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专项经费,完善职业危害应急救援预案和职业病的预防、保健措施。要加强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岗位、设施设备的日常巡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三)严格事故追查和问责。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及非伤亡

  事故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及时汇报,对迟报、瞒报现象要从严查处和问责。凡是因矿山安全基础整治项目推广落实不到位而发生事故的,一律上台阶处罚。各单位要进一步拓宽和畅通安全生产监督渠道,公开公示举报联系方式,完善有效举报奖励制度。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面对安全生产的繁重任务与艰巨挑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始终坚守“红线意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坚持不懈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狠抓重点,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雪银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有限公司

  吐鲁番雪银金属矿业股份

  彩花沟含铜黄铁矿山二0一四年一月六日

  商砼车间检修计划

  为确保商砼车间生产顺利进行,能够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配额,保证设备的高效使用,我车间拟在本月计划实施设备的大型检修和维护。

  一、检修维护项目:⑴对商砼车间的两条HZS-180商砼生产线所有电机进行抽芯保养。⑵将现有轴承的润滑油全部更换为0#锂基脂进行整体润滑。⑶更换所有减速机中的齿轮油,确保冬季的生产。⑷将对电机、减速机、空压机所用的V型皮带进行整体排查更换。⑸其他项目在此次检修中去发现并予以完善。二、检修维护时间:在生产安全部批复计划后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三、检修所需材料及工具:一并报入采购计划交由采购部实施。四、技术支撑:因此次检修涉及的都为设备传动部位,结构较为精密,且工作范围广,我车间现有检修人员恐不足以完成此次检修项目,如在此项目中需要其他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帮助实施,请生产安全部做好人员协调工作。五、参与人员:原订商砼车间全体人员,但因性别及体质差异目前暂定人员如下:张文栋、黄选钢、赵恩红、陈同强、常开军、邓时元、金世美王启达、王道彬、何伟。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

  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

  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

  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标准名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奶蛋白过敏儿童诊断、生长发育与营养评价、膳食管理、喂养管理以及喂养行为干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牛奶蛋白过敏儿童进行营养膳食指导。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牛奶蛋白过敏cow’smilkproteinallergy,CMPA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症状无特异性,常可累及多器官系统,如皮肤、胃肠道及呼吸系统,甚至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可由IgE介导、非IgE介导或两者混合介导。2.2深度水解配方extensivelyhydrolyzedformula,eHF将牛奶蛋白通过加热、超滤、水解等特殊工艺使其形成二肽、三肽和少量游离氨基酸的终产物,大大减少了过敏原独特型抗原表位的空间构象和序列,从而显著降低抗原性。2.3氨基酸配方aminoacidformula,AAF不含肽段、完全由游离氨基酸作为牛奶蛋白的来源,不具有免疫原性。2.4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sIgE为体外筛查试验,临床常以≥0.35IU/mL为阳性界值点,体外测定血清中sIgE水平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阳性和阴性预报率。2.5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标准化浓度的抗原皮肤试验。可采用新鲜牛奶或者商品化牛奶蛋白过敏原提取液进行皮肤点刺。皮肤点刺试验阴性可基本排除IgE介导的CMPA,阳性尚不能确诊,需排除假阳性以及致敏状态。

  2.6

  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foodchallenge,DBPCFC

  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大部分食物过敏可以通过此方法诊断。通过回避可疑食物2-4周,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可疑食物激发症状出现的方法,观察食物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

  3CMPA儿童诊断和评估

  3.1临床诊断方法

  3.1.1根据详细病史进行诊断:收集过敏性家族史和进食牛奶或奶制品后有无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建议家长记录儿童连续2周内的饮食日记,包括进食牛奶量,是否存在量效关系,进食后症状出现时间、症状和累及的器官系统,停食牛奶后症状是否有改善等。(CMPA过敏儿童症状分级标准详见表1)

  表1CMPA过敏儿童症状分级标准

  轻-中度

  重度

  胃肠道系统皮肤

  反流、呕吐、腹泻、便秘、少量便血、反复呕血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

  肠绞痛、喂养困难

  反复呕吐、腹泻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消化道梗阻;

  肠道蛋白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

  重度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

  内镜或组织学检测确诊的肠病或重症

  结肠炎

  湿疹样表现、红斑、风团、口唇或眼严重渗出性或严重特应性皮炎

  睑水肿(血管性水肿)

  呼吸系统

  非感染性流涕、慢性咳嗽及喘息、鼻伴有呼吸困难的急性喉头水肿或支气

  后滴漏(中耳炎)

  管阻塞;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牛奶过敏导致的慢性肺病(Heiner’s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无

  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晕厥、过敏性休克

  注:以上对应轻-中或重诊断分级只要符合对应其中1项或以上症状即可判断。

  3.1.2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抗体(sIgE)或皮肤点刺试验(SPT)进行诊断:sIgE可用于诊断IgE介导的CMPA,但对非IgE介导的CMPA不具诊断价值。小于2岁的儿童如果sIgE≥3.5IU/mL(Unkit试剂)且有相关过敏症状,可诊断CMPA。

  3.1.3饮食回避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进行诊断:此法是诊断CMPA的金标准。饮食回避牛奶蛋白,期间采用AAF替代饮食,2-4周后,如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可

  用含有整蛋白牛奶配方进行激发试验,观察症状是否重现。必须在有抢救设施的医院并在专业人员监督下实施。在诊断性饮食回避期间,需停止添加新辅食。

  3.2生长发育与营养评估

  3.2.1生长发育评估要点:包括详细询问生长发育史,准确测量生长指标(体重、身长/身高、头围、皮褶厚度等),对照国际/国家儿童标准评价生长指标(百分位数或Z分法)评估儿童生长轨迹变化趋势。若连续两次监测节点生长轨迹向下超过2条主百分位线或连续2次标记点间生长曲线变平或下降,提示CMPA儿童生长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干预。

  3.2.2生长发育监测频率:<1岁儿童每2-3个月监测1次,>1岁儿童每6个月监测一次。体格发育正常的儿童可每年进行至少1次营养摄入评估,体格发育不良的儿童建议依据具体营养状况决定营养摄入评估频率。

  4CMPA儿童膳食管理

  4.1乳类喂养

  4.1.1配方乳喂养婴儿:CMPA一经确诊,应完全回避牛奶蛋白,给予低敏配方eHF或AAF替代,以保证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建议回避至少6个月或至9-12月龄,对患严重速发型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回避牛奶应维持至12-18个月,在决定重新引入牛奶蛋白前进行再评估,进行牛奶sIgE检测和激发试验。重症CMPA患儿如果再评估sIgE仍处高水平,不建议进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并继续饮食回避。

  4.1.2母乳喂养婴儿:如母乳充足,建议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应回避牛奶和含牛奶蛋白的食物2-4周。若母亲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母乳喂养,采用AAF作为饮食替代配方。若母亲回避牛奶及奶制品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母亲可逐渐加入牛奶,如症状未再出现,则可恢复正常饮食;如症状再现,则母亲在哺乳期间继续回避牛奶及奶制品,并在无法坚持母乳喂养后,继续采用AAF喂养。回避乳制品饮食会影响母亲的营养摄入,推荐母亲使用膳食钙替代食品或者钙补充剂(1000mg/d)和维生素D(400-600IU/d)。早产儿母乳喂养添加不含牛奶成份的母乳强化剂,保证婴儿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具体CMPA饮食管理详见附录A)

  表2选择CMPA低敏配方适应症状

  配方氨基酸配方AAF

  深度水解配方eHF

  适应症状1.疑似CMPA婴幼儿初始诊断CMPA的替代配方(使用2-4周);2.临床诊断重度CMPA(见表1);3.患儿拒绝食用eHF,但可接受AAF;4.急性过敏综合征;5.症状累积多系统;6.多种食物过敏;7.母乳喂养的过敏患儿,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母乳喂养,需要配方奶喂养者;1.大多数轻-中度CMPA患儿;2.按需要由AA降阶梯转为该配方;3.有肠炎/腹泻症状的CMPA患儿应首选无乳糖eHF

  注: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的奶,如山羊奶或绵羊奶,不适合作为替代品。大豆蛋白配方对于早产儿和6个月以下婴

  儿不主张使用。

  4.2各年龄段喂养管理

  4.2.10-3月龄

  4.2.1.1新生儿期预防CMPA发生:坚持新生儿生后第一口奶是母乳。正常分娩情况下,不宜添加糖水和配方奶,以避免降低新生儿吸吮的积极性,也可降低过敏风险。母乳有利于建立肠道健康的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食物过敏风险。

  4.2.1.2高危婴儿早期营养干预:可给部分水解配方喂养。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膳食中补充维生素D能够降低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孕期和/或婴儿期使用益生菌补充剂(避免牛奶成分),可预防特应性皮炎。

  4.2.1.3确诊为CMPA的婴儿营养喂养: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应回避牛奶及含奶制品,乳母应补充钙剂800-1000mg/d,维生素D400-600IU/d。确实母乳不足,可选用AAF作为饮食替代配方补充喂养。

  4.2.24-6月龄

  4.2.2.1遵循CMPA婴儿乳类喂养原则:每天奶量应不少于800ml,每天喂养不少于6次。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根据其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最低奶量。有条件的家庭提倡纯母乳喂养。

  4.2.2.2早期辅食添加:保证食物多样性,有利于诱导口服免疫耐受。既往发生严重牛奶过敏反应或顽固性中-重度皮炎的婴儿,建议先进行过敏评估(详细的病史和食物slgE检测)后再考虑辅食添加。诊断性膳食回避期间,应该停止辅食添加。如果同时需要从AAF到eHF转换时,应暂停新辅食添加,先进行转换,不能两者同时进行。

  4.2.2.3早期辅食添加方法:先添加自制的蔬菜泥、果泥、根茎类(土豆、南瓜、红薯等),后添加谷蛋白类(富铁米粉、大米、小米、豆类、面条等),逐步过渡到肉类食物(猪肉、鸡肉、牛肉)、最后添加鸡蛋、鱼、小麦、坚果、花生和海产品等高致敏食物。每次添加一种新辅食,观察5天以上,无过敏反应后再添加第二种食物。如出现过敏症状则停止此种辅食,待症状缓解2周后才考虑尝试另一种新辅食。早产儿根据生长发育速度确定辅食添加时间,一般情况下矫正胎龄4-6月龄添加辅食。家长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中的成份表,回避含牛奶蛋白成份的食物。(详见附录B,C)

  4.2.37-12月龄

  4.2.3.1鼓励继续母乳喂养:每天母乳量为500-700mL,每天喂养4次。对于母乳不足或因为母亲疾病因素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选择AAF作为母乳的补充或替代。从确诊CMPA后每隔6个月通过口服激发试验重新评估,让患儿饮食尽早重新引入牛奶蛋白。

  4.2.3.2持续引入新食物:注意观察是否有食物过敏现象,但不应对CMPA婴儿食物摄入种类进行过分限制。如在尝试某种新食物的1-2d天内出现呕吐、腹泻、湿疹等不良反应,须及时停止,待症状消失后从更低剂量开始少量尝试,如仍然出现同样的不良反应,应尽快咨询医师

  4.2.413-24月龄

  4.2.4.1继续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持续到2岁,每天奶量推荐400-600ml,每天喂养4次。重新评估CMPA诊断,逐步引入牛奶蛋白,帮助家庭选择合适的牛奶配方。在2岁以前,

  低敏配方或母乳都是CMPA儿童奶类的首选,若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母乳喂养,应选用针对1岁以上食物过敏儿童专用的低敏配方。

  4.2.4.2牛奶家庭再引入:轻中度CMPA者、微量牛奶暴露不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过去6个月无过敏相关症状者以及牛奶slgE和/或SPT明显改善者可尝试家庭再引入。从致敏性低的烘焙后牛奶蛋白开始。第一步:每块牛奶蛋白<1g的饼干,少许引入逐渐增加至整块饼干并超过5周;第二步:其他含牛奶蛋白的烘烤产品,如饼干、蛋糕、牛奶馒头、黄油、人造奶油、调味的奶酪粉等。第三步:含熟奶酪或加热的全奶成份,如奶油冻、大米布丁、巧克力、巧克力包被的食品、发酵甜品、酸奶等。第四步:鲜奶制品。在重新引入牛奶蛋白期间,不应引入任何其它新的辅食,若期间患儿出现任何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引入牛奶蛋白,返回上一步。

  4.2.525-36月龄

  4.2.5.1乳制品摄入建议:恢复正常乳制品的食用,该年龄段幼儿建议每天奶量约为400-500ml。仍然存在不耐受但生长发育良好的CMPA患儿如果食物来源丰富,营养均衡,可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可以无奶饮食。存在不耐受但营养结构不均衡、营养不良的CMPA患儿应选用低敏配方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并选择针对1岁以上食物过敏儿童专用的低敏配方。

  4.2.5.2食物耐受:2岁以上如果患儿仍然对含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过敏,可继续进食低敏配方和低敏食物,建议寻求每种食物的最大耐受量,尝试低于耐受量的食物,以诱导口服免疫耐受,应密切观察摄食后的反应,以减少罕见食物过敏的发生。

  4.2.6大于36月龄

  4.2.6.1喂养方式和普通儿童一致。奶量每天维持在350-500ml。曾经发生严重CMPA或仍然未获得口服免疫耐受的患儿,建议继续使用低敏配方,并选用针对1岁以上食物过敏儿童专用的低敏配方,或通过增加其它食物的摄入来满足生长需求。尝试加热牛奶或含牛奶食品诱导口服免疫耐受,最终可耐受未加热牛奶。

  5CMPA儿童喂养行为干预

  5.1喂养干预的分级管理

  对于轻度生长迟缓的CMPA儿童,可由初级保健医生或儿科医生提供膳食建议并监测生长趋势;对于中重度生长迟缓的儿童建议多学科专科管理,提供辅助干预措施如对吞咽功能障碍问题进行技能训练,制定合理的喂养方案,以达到追赶生长的目标。

  5.2关注家庭喂养行为

  由于低敏配方口感欠佳易导致部分儿童奶量减少,或家庭对其它高营养素食物的过度回避都会引起儿童生长受限。CMPA儿童因为未及时添加辅食错过关键时期技能训练,易导致不良饮食行为、厌食、拒食、等喂养问题。家长应利用有限安全的食材和调味材料制作不同口感和质地的食物,培养儿童进食兴趣和正确的进食技能。

  5.3营养教育

  教育家长学习营养知识,建立与医生共同监测儿童营养的良好习惯和主动进行饮食行为干预。指导和鼓励家庭开展CMPA儿童膳食日记/行为记录,通过对食物种类、食物制备方法、调味品以及食物消耗量的有效记录,有利于就诊时对儿童进行营养客观评价。教会家长创造

  良好的喂养环境,进餐时的氛围应轻松、融洽,应鼓励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进餐并进行与食物无关的愉快的交谈。进餐时应避免冲突,照料者应该鼓励但不强迫儿童进食,不应将克扣食物作为惩罚(详见附录D)。

  附录A(资料性附录)牛奶蛋白过敏饮食管理流程

  牛奶蛋白过敏儿童饮食管理流程如图A.1所示。

  纯母乳喂养

  配方喂养或混合喂养(母乳+配方)

  母亲饮食严格回避牛奶和含牛奶蛋白食物2-4周

  无明显改善

  明显改善

  怀疑其它食物

  家庭再引入母亲恢复含牛奶的正常饮食,持续1周

  母亲饮食严格回避牛奶和含牛奶蛋白食物,AAF替代2-4周

  明显改善

  无明显改善

  家庭再引入,使用牛奶配方,持续1周

  排除CMPA

  母亲回避其它高致敏性食物,如鸡蛋、海鲜、花生等

  无症状再现,排除CMPA

  症状再现

  无症状再现,排除CMPA

  确诊CMPA

  建议:低敏替代配方至少6个月或9-12月龄,轻-中度过敏可以家庭再引入,重度或严重速发型过敏患儿在医院进行激发试验

  图A.1牛奶蛋白过敏饮食管理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B(资料性附录)奶制品替代营养素食物来源

  奶制品替代营养素食物来源见表B.1。

  表B.1奶制品替代营养素食物来源

  牛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脂肪钙

  维生素D

  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B5核黄素

  替代食物来源肉,鱼,禽肉,蛋,豆制品,花生,其它豆类、坚果和种子植物油、肉、鱼、家禽、坚果、种子其他富含其他奶饮品(大豆、大米、燕麦、杏仁、麻、土豆、腰果、豌豆等),强化钙的豆腐,强化钙的果汁其他富含其他奶饮品,强化人造黄油,强化替代酸奶,鱼油,三文鱼和其他多脂鱼肉、鱼、鸡蛋,强化替代“奶”饮品肝,蛋黄、深绿叶蔬菜、深橙色水果蔬菜肉,蔬菜,鸡蛋,全谷类,豆类,鱼深绿叶蔬菜,全谷类制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十一: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P>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的高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及时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如何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笔者身在基层党校,试从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思考与探讨。

  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与老百姓的盼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

  从某某市农村地区来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行动中,如何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二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抓手。人民生活在美丽的人居环境之中,可以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更能到得健康文

  明生活方式的滋养。人民吃上美丽环境之中种养加工出来的食品,可以吃得更放心,更能从源头上预防身心健康。

  三是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中激活村体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行动。整治行动具有紧要性和现实性,为治标赢得时间与机会。可以为全面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获取经验,助力减排承诺的落实。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一)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村民对落后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与健康意识淡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较为普遍,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普遍存在乱倒、乱泼、乱堆,人畜混杂,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易诱发各种疾病。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以秀山为例,

  某某年接受国家扶贫验收后,仍有千余户未脱贫户,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病致贫。

  (二)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统一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林、畜牧、水务、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而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协作体制机制。

  加之考核上,大部分乡镇只是每年进行一两次考核,乡村评比奖励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投入没跟上,清扫保洁队伍不稳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果。

  (三)镇村规划未能全覆盖,环卫基建滞后目前,我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管理水平较低。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乱泼乱倒,自由排放状态,对河流、地下水有污染。户无垃圾桶,居民点无垃圾箱体,乡镇缺乏转运设施,县上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四)农村人居环境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滞后

  “重城市,轻农村”的污染防治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又无专门立法,相应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规之中。而各地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以上下级之间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对广大村民不能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对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等不良行为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手段和处罚措施,且部分村民漫天要价、刁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致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乏力。

  破陋习,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持续发力。一是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卫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通过村文化墙、广播、标语等媒

  介进行宣讲释惑;四是建立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在“乡村振兴讲习所”常年开设环保、健康教育实践课,带动村民转变观念。

  良好的衛生习惯。每月由村上组织对户卫生进行评比,每月评出两户卫生户,两户落后户进行公示。

  (三)健全农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源头减量”的原则,建议县域范围推行农村垃圾“三级分类,四级处理”的模式,建立专门清运队伍。即第一级分类:村民初分人桶,或自主填埋或进入统一设置的沤肥池;第二级分类:废品资源化回收处置,区县应制定奖励政策,对积极实施第二步分类的家庭适当予以奖励;第三级分类:在各乡镇的垃圾集中收运点对垃圾进行分类。这样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从而到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乱堆现象。同时镇级层面建立垃圾中转站和镇级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村(居)按一定村民与保洁员的人数比例,如每100户1名环卫保洁员的标准,组建村级保洁队伍,并配备清运手推车。可以采取“固定+兼职”的方式建立农村保洁队伍,将保洁员作为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贫困户家庭,实现保洁队伍的相对稳定。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机制。

  (四)加强村镇规划管控,夯实发展基础

  以规划为引领,合理布局农村空间,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是坚持“多规合一”,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基础设施,以改路、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着力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二是注重村(居)整体规划,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倡生态环保;三是在规划中注重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各地风俗习惯,本着突出村(居)特色的原则,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研究出台乡村清洁工作地方性法规可以积极开展市级层面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立法工作试点,出台地方性乡村清洁条例等,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实现对群众生产生活的规范治理,从立法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市级立法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城乡环境一体化原则,实现环境投入的均衡配置和农民享有同等的环境权。二是坚持立法与完善体制机制同步原则。建立农村人居環境保护专门机构和组织,配备专职人员,完善必要的监测设施设备。三是坚持前瞻性原则。根据“地方法适度超前”的原则,紧密结合某某实际,从农村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人手,针对我市特有的、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

  地方,出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从法规层面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问题。

篇十二: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P>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提高我国整体人居环境水平,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拉低了其应有治理效果。基于此,现就麻栗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存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展开探讨,为下一步治理麻栗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麻栗镇;环境治理;农村;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引言为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贯彻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对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治理。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治理,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农村人居环境一档标准要求,仍然还存在一定差距和诸多不足。因此,在当前背景下结合麻栗镇农村环境实际,对麻栗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存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1客观问题一是麻栗镇点多面广,战线长,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21个村民小组,污染治理任务繁重;二是民族众多,麻栗镇居住有壮族、苗族、汉族、瑶族、蒙古族、彝族6种民族,每种民族习俗不一,污染管控难度较大;三是周期较长,污染治理成效无法在短时间显现,导致治理规模设施无法确定;四是条件不同,麻栗镇不同村民小组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方面差距较大,污染治理标准无法有效统一;五是污染源头较多,其中比较显著的如农村家庭养殖粪便乱排扰放污染、家禽放养污染、种植桔杆焚烧污染等等,污染治理举措无法有效制定。1.2主观问题

  1.2.1治理思路层面一是缺乏引领规划意识,治理方法无法持续,导致污染治理极易反复;二是治理主体责任没有有效落实,对辖区百姓缺乏有效管控、引导;三是治理方法、模式单一,没有根据农村污染实际情况加以治理,群众对整治人居环境意识不高,思想观念落后,整治过后不注重保持和维护,经常出现前面在扫后面随手就丢现象,还有村内公共环境卫生区域没有专人负责,村小组卫生公约等相关制度不建全,导致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并不理想。1.2.2治理体制层面

  各个部门在空间、时间方面缺乏协调性,导致环境治理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各个环境治理项目无法按计划建设,治理周期延长、治理成本增加、治理难度加大,而这必然会对辖区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2.3治理路径层面

  一是污染物资源化、就地减量化运用渠道有限,方法单一;二是在治理辖区生活污水方面,无法将治理路径上升到经济效益层面,而是依旧停留在生态效益层面,从而无法对辖区百姓有效激励。

  1.2.4治理体系层面

  一是部分治理项目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也没有结合农村污染实际情况,治理设备设施在管护、运行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能力、手段;二是基层环境治理监督不到位,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导致治理资金浪费严重,治理效果相对欠佳;三是各类治理设施设备养护、运行主体不缺乏明确,个别治理设备养护、运行主体依旧处于真空状态。

  2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改进的对策

  2.1树立正确的治理思路

  一要压实领导责任,将环境及农业资源保护作为辖区领导干部离任调职前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二要做好村庄编制规划,以此更好的发挥引领规划作用,确保环境治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三要坚决杜绝“一刀切”的环境治理方法,秉持务求实效、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四要合理借助庭院经济建设,对污染物加以资源化、降解化治理,而不能一味的对污染物进行转移;五要施行“门前三包”及“家庭联产承包”的环境治理模式,落实各个家庭对屋前屋后污染管理以及污染处理设施养护责任,将环境污染治理划入村规民约当中,逐渐降解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责任,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对于村民的监督指导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质量;五是村级组织、环境治理部门、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协调管理、指导监督、引领规划职能,不断增强自身服务意识,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切实满足老百姓的诉求;六要严格贯彻法规政策,依照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2.2创新治理工作机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牵涉较广的工作,许多诸多部门配合协作,因此必须摒弃各部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分割服务模式,形成统一的服务整体,进一步强化镇政府引导统筹职责,村民自主组织的落实协调职责,环境卫生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责,落实辖区

  百姓运行维护职责,提高监管能力以及综合服务能力。二要施行镇政府对村委员会环境治理效果考核的机制;二要施行镇政府对村级组织以及镇相关部门在环境治理方面成效的评价;三是要严格依照法律开展环境治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监督职能;四是要施行环境治理项目申报机制,由镇政府负责管理统筹,通过整片或整村推进的治理办法,更好的发挥综合治理效能。

  2.3优化治理工作路径

  农村环境治理要秉持以庭院经济建设为基本原则,通过改厕、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化利用等举措,更好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人居生态化治理。具体操作为:对整改农村厕所、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养殖污水、厕所粪污、洗澡水、洗涤用水、餐厨污水进行统一收集,汇入粪污统一预处理池当中—对生活垃圾加以分类,能够被降解的垃圾可以汇入粪污预处理池中降解;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可再生垃圾首先要加以分类,然后运用专用垃圾车运走存放。在实际执行时,村民委员会要施行上门运输、处理工作服务—在果园、菜园附近设置与粪污预处理池连接的“三格化粪池”,在“三格化粪池”出口安装网格—建设设施蔬菜大棚,三格粪池中腐熟充分的粪便可以用于蔬菜施肥—粪污预处理池中的沉淀的干粪便可以用作蔬菜种植前埋施的基肥,以及小花园、护林园、果树等的挖坑埋肥。

  2.4建立完善的建管体系

  建管体系建设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必须对建管体系建设加强重视。一要对建设体系进一步明确,形成以镇政府统筹协调,村级组织执行落实,相关部门监督指导的责任及服务体系;二要对运维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构建以农民包干落实、村级组织监督协调、镇政府负责统筹的运维体系;三要对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做好动员、宣传工作,引导更多个人、组织、企业、团体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当中。与此同时,完善和健全工作参与机制,成立相应的协会、机构,负责公共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以此来更好的弥补公共区域环境治理方面的缺失,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得以切实改善。

篇十三: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P>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整治对策

  摘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与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各种新旧污染互相交织;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工厂污染与生活污染相叠,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存在问题,工业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迁移等,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居住;环境整治;问题思考

  近年来,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设美好生态宜居乡村,各地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目前工作取得可喜进展,但依旧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一、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生活垃圾污染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与城镇的聚居地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导致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而治理垃圾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垃圾就地堆积或运往邻近的村庄进行填埋;污水就直接任其排放到邻近的河内。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而产生的生活垃圾却越来越多过去主要的生活垃圾为纸张、菜叶及尘土等,都是易分解的生活垃圾。而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垃圾有了本质变化,大量不可分解的垃圾出现了[1]。(二)畜禽养殖污染目前,以农户为单元进行养殖的情况已不多见,而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政策推动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集约化畜禽养殖[2]。而部分养殖场未配备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畜禽养殖的粪便直接作为肥料还田处理或者直接外排,并未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极大的影响了农产品品质,还使得土壤盐渍化和板结、水质恶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三)乱排乱倒生活污水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与排放是很难做到的。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一年生产约80亿吨的生活污水,其中的96%的污水是随意排放的,并未通过任何排水渠道或者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3]。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其散发的异味会极大的影响大气质量,而渗入到地下的生活污水也会造成地下水及土壤等被污染。因此在农村人居环境污染中重要的内容是生活污水。(四)农业面源污染据有关资料统计,农药的附着率仅在10%-20%之间,而流失在空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占80%-90%之间,极大的污染了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且生物的多样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4]。其流失会加剧水体包括湖泊、河流等的富营养化,地下水及蔬菜中的硝态氮含量也会超标,土壤的自净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农膜降解难,而大量使用塑料农膜则会对土壤通气以及水肥传导造成影响,导致粮食减产。加上大量应用地膜、化肥以及农药等,导致自然环境污染,极大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同时,农村普遍存在随意丢弃电脑、手机、废旧电池等产品,其含有的重金属比如铅、镉、汞等对水体及土壤都会造成严重污染,且污染程度深,危害大,周期长,无法逆转[5]。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一)对村庄进行规划管理全面编制或修编县域乡村的建设规划,充分衔接好村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多规合一的推行。完善管护及建设机制。对运行管理单位、有关部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明确,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有督查、有经费、有队伍、有标准、有制度的聚居地。市场化、专业化的建设和运行管护需多推行。地区条件允许的,可实行统一管理、运行、规划和建设城乡垃圾污水。进行专业化培训,可将村民培养成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维护者。(二)建设快循环农业生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将生态学原理运用正确,同时尽量淘汰或避免对良好环境和生态平衡有害的农业措施。在农业生产中,需对环境污染、浪费资源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组合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将最优要素进行组合,达到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的目的。对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倡导,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持续稳定的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化肥及农药应禁止用高度残留的,从根源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其次,提倡使用有机化肥并精准施肥;再次,可实行集约化、无公害生产,提高综合利用农作物的效果;最后,对清洁养殖进行提倡,科学规划养殖产地,并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结构以及建设和推广养殖示范项目。(三)着力处理垃圾污水及“脏乱差”现象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治理农村污水需持续进行“改厨·改圈·改厕”,循序渐进并因地制宜的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具体包括水体黑臭、污水横流等问题的处理[6]。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民的居住环境,主要任务在于垃圾处理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符合农村实际情况,还需要合理利用垃圾资源,并就地分类处理垃圾,对乱扔乱放的农村问题着力处理。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强化运维管理,以确保垃圾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脏乱差”现象能够有效改善。(四)提高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先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处理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问题[7]。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可通过贴近农民生活的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村民都能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为了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一步一个脚印,打好这场攻坚战,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杨雪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J].青年时代,2018,(9):136-137.[2]刘乙希.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以鮀江农村为例[D].广东:汕头大学,2013.[3]邵秋晨.新乡村主义视角下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以淮安市越闸村为例[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6.[4]代高峰.解体与重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5]王海峰,张浩.晋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能源与环

篇十四: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P>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浅析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之一,只有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是导致农村水体和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成为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大量使用农药杀虫,使用化肥提高土地肥力,导致土壤板结和酸化,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作物的农药残留也严重超标。(二)动物养殖污物排放。作为农民的副业之一,养殖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农村地区的养殖污物排放问题非常严重。畜禽的粪便无人处理,随意堆积和排放,污水横流。养殖场附近更是臭气熏天,引发居民不满。畜禽养殖废水含有氮、磷等微量元素,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人畜正常使用。随着畜禽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排放,畜禽养殖饲

  料中含有的抗生素和激素等物质长期积累,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严重。

  (三)工业污染日趋严重。为发展经济,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现阶段农村地区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兴建各种企业,然而大部分企业是承接城市转移的高污染企业,也没有合格的排放标准。这些企业排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大多没有处理,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便直接排放。这些企业虽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就业岗位,安置了剩余劳动力,但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四)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村生活垃圾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加之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垃圾污染问题始终存在。近年来,虽然在各村投放了许多垃圾桶,摆放在固定地方回收垃圾,但不少村民因距垃圾桶较远,随意将生活垃圾丢弃在房前屋后,以致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五)作物秸秆随意堆放。农村的稻秆、麦秆等秸秆是农作物的副产品,过去常用来生火做饭或焚烧还田,很容易产生雾霾。目前农村严禁焚烧秸秆,而秸秆再利用的成本较高,所以除了部分还田,大部分秸秆都无法处理,最终只能随意堆放,任其自然腐烂而造成新的污染。

  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一)党进一步牢固执政基础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截止到目前仍有7亿人生活在农村,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农村老家也一直关心关注,甚至有一部分

  还会打算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的想法,所以说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环境宜居程度被多数人所关心关注,可以说农村工作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稳定器”,做好农村工作对党和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农村矛盾,也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权威,进一步牢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他们对周围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恰恰相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發展,农村环境却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符合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三)实现乡村振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实施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阶段性内容,都嵌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内。乡村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的成色必然大打折扣,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因此,改善农村人居

  环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不完善。当前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实施中,涉及多个权属不同的治理主体,比如房屋建设规划由乡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归环保部门负责,农业废弃物多由农业农村管理。受职责范围、行业性质等方面的限制,治理主体间各自为政、条块分隔现象突出,导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出现“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不能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甚至会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二)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村民受教育程度与认知水平较低,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和公德意识较为淡薄,既不会主动学习环保知识,也不会自我约束污染行为,甚至对环境治理工作不理解、不配合。同时受传统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偏僻地区,多数村民对环境治理的认识不到位,总以为除自家以外地方的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许多地方存在村内乱堆乱放现象,“柴堆、草堆、粪堆、土石堆、垃圾堆”等五堆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乱圈乱占现象普遍存在,方便了自己影响了村集体整体形象。(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受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限制,在城乡建设中的投入以城市建设为主,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而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明显

  的公益性,在多数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集体和个人投入极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虽然随着对环保重视度的提升,政府逐步增加相关投入,但用于乡镇和农村的相对较少。增加资金投入无疑是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治理经费有限,使得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实不到位,在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例如,村里的垃圾车、垃圾桶数量不够,保洁员多是散工和临时工,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一旦政府拨款出现断流,垃圾就陷入无人监管境地。

  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一)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综合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不是单独哪个部门或单位自己就能办好的,必须多部门联动、多资金整合、多人才聚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从当前农村条件来看,影响人居环境最大的障碍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阻碍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农业、环保、交通、水利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用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项目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补齐农村环境整治短板。(二)协同治理,形成人居环境整治合力。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整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治理难度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仅凭一方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立足农村环境治理碎片化现实,协同治理模式的建立

推荐访问: 从人居环境来看多数农民人居环境意识不强 人居环境 不强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