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19篇

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19篇

时间:2022-11-09 18:25:03 来源:网友投稿

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19篇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娜拉走後怎樣①——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後怎樣?”伊孛生②是十九世紀後半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19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19篇

篇一: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娜拉走後怎樣①——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後怎樣?”伊孛生②是十九世紀後半的瑙威的一個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幾十首詩之外,其餘都是劇本。這些劇本裏面,有一時期是大抵含有社會問題的,世間也稱作“社會劇”,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娜拉》一名EinPuppenheim,中國譯作《傀儡家庭》。但Puppe不單是牽線的傀儡,孩子抱著玩的人形③也是;引申開去,別人怎麼指揮,他便怎麼做的人也是。娜拉當初是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裏的,但是她竟覺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傀儡。她於是走了,只聽得關門聲,接著就是閉幕。這想來大家都知道,不必細說了。娜拉要怎樣才不走呢?或者說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FrauvomMeer,《海的夫人》的。這女人是已經結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個愛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尋來,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來人會面。臨末,她的丈夫說,“現在放你完全自由。(走與不走)你能夠自己選擇,並且還要自己負責任。”於是什麼事全都改變,她就不走了。這樣看來,娜拉倘也得到這樣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但娜拉畢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後怎樣?伊孛生並無解答;而且他已經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負解答的責任。因為伊孛生是在做詩,不是

  1

  為社會提出問題來而且代為解答。就如黃鶯一樣,因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給人們聽得有趣,有益。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傳在許多婦女們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來致謝他作了《傀儡家庭》,將女性的自覺,解放這些事,給人心以新的啟示的時候,他卻答道,“我寫那篇卻並不是這意思,我不過是做詩。”

  娜拉走後怎樣?——別人可是也發表過意見的。一個英國人曾作一篇戲劇,說一個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沒有路走,終於墮落,進了妓院了。還有一個中國人,——我稱他什麼呢?上海的文學家罷,——說他所見的《娜拉》是和現譯本不同,娜拉終於回來了。這樣的本子可惜沒有第二人看見,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給他的。但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裏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你看,唐朝的詩人李賀④,不是困頓了一世的麼?而他臨死的時候,卻對他的母親說,“阿媽,上帝造成了白玉樓,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這豈非明明是一個誑,一個夢?然而一個小的和一個老的,一個死的和一個活的,死的高興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著。說誑和做夢,在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倒是夢。

  2

  但是,萬不可做將來的夢。阿爾志跋綏夫⑤曾經借了他所做的小說,質問過夢想將來的黃金世界的理想家,因為要造那世界,先喚起許多人們來受苦。他說,“你們將黃金世界預約給他們的子孫了,可是有什麼給他們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將來的希望。但代價也太大了,為了這希望,要使人練敏了感覺來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靈魂來目睹他自己的腐爛的屍骸。惟有說誑和做夢,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夢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後,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否則,就得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麼去?倘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的絨繩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還須更富有,提包裏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裏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人類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常常要饑餓。為補救這缺點起見,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裏,經濟權就見得最要緊了。第一,在家應該先獲得男女平均

  3

  的分配;第二,在社會應該獲得男女相等的勢力。可惜我不知道這權柄如何取得,單知道仍然要戰鬥;或者也許比要求參政權更要用劇烈的戰鬥。

  要求經濟權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許比要求高尚的參政權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類更煩難。天下事盡有小作為比大作為更煩難的。譬如現在似的冬天,我們只有這一件棉襖,然而必須救助一個將要凍死的苦人,否則便須坐在菩提樹下冥想普度一切人類的方法⑥去。普度一切人類和救活一人,大小實在相去太遠了,然而倘叫我挑選,我就立刻到菩提樹下去坐著,因為免得脫下唯一的棉襖來凍殺自己。所以在家裏說要參政權,是不至於大遭反對的,一說到經濟的平勻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見敵人,這就當然要有劇烈的戰鬥。

  戰鬥不算好事情,我們也不能責成人人都是戰士,那麼,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貴了,這就是將來利用了親權來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國的親權是無上的,那時候,就可以將財產平勻地分配子女們,使他們平和而沒有衝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經濟權,此後或者去讀書,或者去生髮,或者為自己去亨用,或者為社會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請便,自己負責任。這雖然也是頗遠的夢,可是比黃金世界的夢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記性。記性不佳,是有益於己而有害於子孫的。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這也許與年齡和地位都有關系罷,但記

  4

  性不佳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救濟法就是各人去買一本note-book⑦來,將自己現在的思想舉動都記上,作為將來年齡和地位都改變了之後的參考。假如憎惡孩子要到公園去的時候,取來一翻,看見上面有一條道,“我想到中央公園去”,那就即刻心平氣和了。別的事也一樣。

  世間有一種無賴精神,那要義就是韌性。聽說拳匪⑧亂後,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謂無賴者很跋扈,譬如給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兩元,對他說這行李小,他說要兩元,對他說道路近,他說要兩元,對他說不要搬了,他說也仍然要兩元。青皮固然是不足為法的,而那韌性卻大可以佩服。要求經濟權也一樣,有人說這事情太陳腐了,就答道要經濟權;說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經濟權;說是經濟制度就要改變了,用不著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經濟權。

  其實,在現在,一個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許不至於感到困難的,因為這人物很特別,舉動也新鮮,能得到若干人們的同情,幫助著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同情之下,已經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個娜拉出走,便連同情也減少,有一千一萬個出走,就得到厭惡了,斷不如自己握著經濟權之為可靠。

  在經濟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麼?也還是傀儡。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裏,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這決不是幾個女人取得經濟權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

  5

  殘喘,正如涸轍之鮒⑨,急謀升鬥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別的法。

  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然而上文,是又將娜拉當作一個普通的人物而說的,假使她很特別,自己情願闖出去做犧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況且世上也盡有樂於犧牲,樂於受苦的人物。歐洲有一個傳說,耶穌去釘十字架時,休息在Ahasvar⑩的簷下,Ahasvar不准他,於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時候。Ahasvar從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現在還在走。走是苦的,安息是樂的,他何以不安息呢?雖說背著咒詛,可是大約總該是覺得走比安息還適意,所以始終狂走的罷。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⑾,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

  6

  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但是從那裏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確切地知道。我這講演也就此完結了。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刊》第六期。同年八月一日上海《婦女雜誌》第十卷第八號轉載時,篇末有該雜誌的編者附記:“這篇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講演稿,曾經刊載該校出版《文藝會刊》的第六期。新近因為我們向先生討文章,承他把原文重加訂正,給本志發表。”②伊孛生通譯易蔔生。參看本卷第60頁注(35)。③人形日語,即人形的玩具。④李賀(790—816)字長吉,昌穀(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一生官職卑微,鬱鬱不得志。著有《李長吉歌詩》四卷。關於他“玉樓赴召”的故事,唐代詩人李商隱《李賀小傳》說:“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版,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雲:‘當召長吉。’長吉了不能讀,[焱欠]下榻叩頭言:‘阿彌女老且病,賀不願去。’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少之,長吉氣絕。”⑤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精神頹廢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統治的黑暗。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於華沙。下文所述是他的小說《工人綏惠略夫》中綏惠略夫對亞拉借夫所說的話,見該書第九章。⑥這是借用關於釋迦牟尼的傳說。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約前

  7

  565—前486)有感於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惱,在二十九歲時立志出家修行,遍曆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後坐在菩提樹下發誓說:“若不成正覺,雖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靜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種煩惱,頓成“正覺”。⑦Note-book英語:筆記簿。⑧拳匪一九○○年(庚子)爆發了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鬥爭,參加這次鬥爭的有中國北部的農民、手工業者、水陸運輸工人、士兵等廣大群眾。他們採取了落後迷信的組織方式和鬥爭方式,設立拳會,練習拳棒,因而被稱為“拳民”,當時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者則誣衊他們為“拳匪”。⑨“涸轍之鮒”戰國時莊周的一個寓言,見《莊子·外物》:“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⑩Ahasvar阿哈斯瓦爾,歐洲傳說中的一個補鞋匠,被稱為“流浪的猶太人”。⑾觳觫,恐懼顫抖的樣子。《孟子·梁惠王》:“吾不忍其觳觫”。

  8

篇二: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再在陌生人家里过夜。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约束,我也不受你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娜拉要还。海尔茂拿去。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娜拉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娜拉不,千万别写信。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娜拉什么都不用寄。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陌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娜拉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

  ——剧终链接:(前情回放)娜拉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海尔茂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海尔茂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娜拉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大难。海尔茂喔,像你这么没经验——娜拉我会努力去吸取。文本二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鲁迅《娜拉出走后》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

  格、自由和沟通,得不到尊重,丈夫就像陌生人。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

  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

  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夫妻关系。D.在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重

  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7.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出走决心坚定。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其两难心理。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海尔茂对妻子出走的痛苦、绝望、失落,同时又对娜拉回归心存幻想。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叠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8.“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9.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6.C

  7.B

  8.①这一舞台说明表明娜拉出走已成事实,昭示剧情在高潮中结束;②萧伯纳的评价,是对其社会意义的肯定,“砰的一响”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力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9.认可。因为鲁迅认为外部环境险恶;娜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技能;娜拉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饿死。

  不认可。因为娜拉性格倔强,关键是思想已经觉醒,想明白了人生;有独立的人格,她是追求自由和理想;从前面的剧情也看出,娜拉不会拒绝朋友的帮助,还有从前的老家。【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错误,这只是娜拉的希望。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又显示其两难心理”,错误,娜拉出走非常坚决,并未有两难心理。

篇三: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玩偶之家》的读后感

  《玩偶之家》的读后感

  篇一:《玩偶之家》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说,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玩偶之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娜拉和海尔茂是一对夫妻。一次海尔茂病危,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名借得了一笔款项,海尔茂转危为安。几年后,海尔茂升任银行经理,并准备裁退一个职员,没想到这个职员却正好是娜拉从前的借款人。职员以当年伪造签名的事来要挟娜拉,将此事写成信寄给海尔茂。海尔茂看到信后,恼羞成怒,痛斥娜拉让他面临身败名裂的险境。这时,职员却因遇到旧情人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将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正当海尔茂庆幸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娜拉却因看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离家出走。

  娜拉是个可爱的女子。她不再按约定俗成的方式去生活,而是开始问: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这是说人反思生计、习俗和信仰,和男权不是故意相对,碰巧的是当时的经济现状是男人的经济地位高,女人几乎无经济独立性,习俗中“当时没有任何事物比婚姻的契约更神圣”反之的,如果一个中国的男人按照约定俗成的样子娶妻生子,突然有一天问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最后他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梦想,决定离开家去追寻,也是同理,和女权主义是不是没有直接联系?突出强调男权和女权,矫枉过正,在实际的社会改革的操作中,更有号召力点,可能更好用点。虽然后果也会极端。

  娜拉走出她的丈夫家门的那一刻,才是她成长的真正开始。娜拉之所以出走得那么坚决,以至于可以忍得舍弃她深爱的三个孩子的伤痛,是因为现实让她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同时也给她上了一课,她要做真正的自己,做独立的人而不是供别人消遣的“玩偶”,直到这时她才为自己所受到的委曲而感到伤心后诲,其中有他的父亲给她的,更多的是他的丈夫给她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她在经济上的不独立。

  在经济依赖于她的父亲中能是作为孩子的她,而不是作为一个成人的她。然而现实却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出嫁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成了她的父亲在她的生活中位置的替代者,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她还是一个孩子,没有一丁点的社会经验,也就是说对社会没有一丁点的认识,还保持着孩子式的纯真和任性,不同的是她更懂事了。所以说她的出走才是她的成长的开始,从此她才真正地进入了成人世界,才走进了真正意义的社会上。我想她出走后首先面临便是经济上独立的问题。按照鲁迅的观点,她出走后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变坏,要么回到她的丈夫的身边。对于涉世未深的我来,还没有充分的经历和资本来反驳鲁迅的观点。

  也许在经历生活中风风雨雨这后,她会领悟到人心的险恶,社会的种种不测。她的丈夫已经给她上了第一课。而能够很好保护自己并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来也是作为一个社会意义上人应拥有的本领,女人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处于弱势的女人更应该拥有这种本领,因为只有获得经济上独立、靠自己生存,她们才能获得与男人平等的地位和对话的资本。相反,依赖于男人就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所以说娜拉的出走是明智的。

  篇二:《玩偶之家》的读后感

  看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之后,我觉得女主人公娜拉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中,她虽然没有任何地位,可是她在认清丈夫海尔茂的虚伪的面目后,选择了离开。

  易卜生的整个创作生涯恰值十九世纪后半叶。在他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腐烂、更丑恶,也更令人憎恨,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在1879年创作的戏剧,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激化,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虚伪的丑陋面目显露无疑。为了抢夺金钱,不顾友情、亲情、爱情,在他们眼中,金钱就是一切。这些资产者的丑陋行为在海尔茂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娜拉于他来说只是玩具,一件外表美丽,能逗他开心的玩具。当得知娜拉的行为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立即变了脸色,说娜拉是伪君子········。娜拉所做的都是为了救他,都是因为爱他,可是他全然不领情,不感激就算了,还说娜拉没资格教育孩子······,这一切就像在娜拉心口插了一刀,他居然是这样一个伪君子,自己当了他的玩偶这么久却不知道,对他来说,娜拉只是一个玩偶,别的她什么都不是了,海尔茂忽略了娜拉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照顾孩子等等。或许应该说在当时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来说,妇女在家的劳动是她们必须做的,只有付出没有得收获。没有资格谈报酬,谈回报。海尔茂也不会在意到她的这些付出,他的意识里也没有对此思考过,男人在外面辛苦工作,妻子就有义务在家劳动,照顾孩子甚至没有理由去要求什么,也没有理由对他的安排说不。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她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就是由于这件合情合理的行为,资产阶级的“不讲理的法律”却逼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

  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

  我很欣赏娜拉的勇气,妇女应该有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完全依赖别人。妇女要想在家庭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要有独立的思想,妇女也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篇四: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

  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但是她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玩偶”,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娜拉最终出走,为这一形象的完整性、非凡性画上了光辉一笔。娜拉的出走是觉醒的标志,是无声的反抗。

  二、娜拉的成长和觉醒(一)娜拉的被迫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有其特定的环境,林丹太太的苦难经历无疑是为娜拉的独立做了很好的榜样,珂洛克思泰的威逼使娜拉一步步推到墙角,推到绝望的边缘,让娜拉最终不得不反抗,甚至做好了为丈夫为家庭牺牲的准备,如果说珂洛克思泰已经将娜拉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那么丈夫善变的嘴脸才是最让她跌落崖底的最后一击。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

  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二)娜拉的觉醒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从一开始对爱情的绝望,到最后对自己人生的觉醒,娜拉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最终以她的出走标志着她的觉醒。(三)娜拉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沦为玩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前文分析了娜拉沦为玩偶必然性中我们可以看出,娜拉之所

  以成为玩偶,与其的性格经历,思想内核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她沦为玩偶,她的丈夫是重要的“推手”之一。

  海尔茂的男权思想在戏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看到:海尔茂几乎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的意志和权利、甚至独立的人格。他不允许娜拉在家庭生活中有任何发言权,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娜拉对海尔茂只能听从,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海尔茂拒绝柯洛克斯泰保留银行中的职位,娜拉只说了一句,他就大发雷霆。他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只准妻子想丈夫所允许想的,做丈夫所允许做的,就连娜拉想多花点钱时,还得向他一点一点地讨要。可以看出,在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上,海尔茂把妻子娜拉置于了一个极不平等的附庸地位,完全是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态度。其次当属海尔茂感情上的自私了。我们看到:海尔茂经常甜蜜地称呼娜拉“小宝贝”“好宝贝”“我的小鸽子”“我的小松鼠儿”“我的小百灵鸟”“我迷人的小东西”“我迷人的小妖精”等等,甚至还说“娜拉,你知道不知道,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看似亲热无间、恩爱无比,且富有牺牲精神。可是,当他发觉娜拉冒名签字,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时,他就暴跳如雷,大肆辱骂。当情势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断送时,他则喜出望外,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如果说,海尔茂的男权思想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男权社会的话,那么,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则纯粹体现了他个人的自私。这不仅说明了他对妻子

篇五: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

  浪潮的产物。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扞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但是她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玩偶”,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娜拉最终出走,为这一形象的完整性、非凡性画上了光辉一笔。娜拉的出走是觉醒的标志,是无声的反抗。

  二、娜拉的成长和觉醒(一)娜拉的被迫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有其特定的环境,林丹太太的苦难经历无疑是为娜拉的独立做了很好的榜样,珂洛克思泰的威逼使娜拉一步步推到墙角,推到绝望的边缘,让娜拉最终不得不反抗,甚至做好了为丈夫为家庭牺牲的准

  备,如果说珂洛克思泰已经将娜拉推向了绝望的边缘,那么丈夫善变的嘴脸才是最让她跌落崖底的最后一击。

  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二)娜拉的觉醒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从一开始对爱情的绝望,到最后对自己人生的觉醒,娜拉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最终以她的出走标志着她的觉醒。(三)娜拉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沦为玩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前文分析了娜拉沦为玩偶必然性中我们可以看出,娜拉之所以成为玩偶,与其的性格经历,思想内核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她沦为玩偶,她的丈夫是重要的“推手”之一。

  海尔茂的男权思想在戏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看到:海尔茂几乎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的意志和权利、甚至独立的人格。他不允许娜拉在家庭生活中有任何发言权,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娜拉对海尔茂只能听从,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海尔茂拒绝柯洛克斯泰保留银行中的职位,娜拉只说了一句,他就大发雷霆。他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只准妻子想丈夫所允许想的,做丈夫所允许做的,就连娜拉想多花点钱时,还得向他一点一点地讨要。可以看出,在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上,海尔茂把妻子娜拉置于了一个极不平等的附庸地位,完全是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态度。其次当属海尔茂感情上的自私了。我们看到:海尔茂经常甜蜜地称呼娜拉“小宝贝”“好宝贝”“我的小鸽子”“我的小松鼠儿”“我的小百灵鸟”“我迷人的小东西”“我迷人的小妖精”等等,甚至还说“娜拉,你知道不知道,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看似亲热无间、恩爱无比,且富有牺牲精神。可是,当他发觉娜拉冒名签字,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时,他就暴跳如雷,大肆辱骂。当情势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断送时,他则喜出望外,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如果说,海尔茂的男权思想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男权社会的话,那么,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则纯

  粹体现了他个人的自私。这不仅说明了他对妻子的感情是以自己根本利益的得与失为转移的,而且还透露了他在思想深处把男女婚姻家庭关系看作了以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利害关系。唯其如此,他对娜拉的所谓爱情,在本质上也就成了以保障他个人利益为潜在前提的感情上的玩赏取乐和消遣。而一旦危及到个人的根本利益,他就本能反应地辱骂打击甚至抛弃。这样,娜拉当然就成了这个婚姻关系中一个被丈夫呼来叱去的很好玩的“玩艺儿”。由于上述原因是造成娜拉于偶地位最外在最直接的原因,所以许多评论文章往往仅着眼于此,并据此分析出文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男女不平等、批判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虚伪等社会批判意义。

  三、娜拉走后怎样(一)娜拉出走在当时的意义

  先且不论娜拉出走后自己会怎样生活,我们来想想娜拉走后给周围带来的震动会有多大。她的丈夫难道不会因此而进行反思吗?!诚然,她丈夫的反思对我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娜拉的出走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她带给读者的反思才是她出走的真正使命。娜拉走后,才有了安娜卡列林娜、子君、卓文君等一系列追求自身解放和爱情婚姻平等的女性角色。娜拉的出走为当时的“玩偶”们,或者把妻子当“玩偶”的人敲了警钟,让女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让男人们思考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

  (二)娜拉走后究竟该往何处去

  当娜拉意识自己只是个高级“玩偶”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出走,她的这种回避在我看来是回避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的一种解脱。娜拉感悟到了自己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那么,娜拉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沦为丈夫的“玩偶”呢?作品中没有交代,只是让她离开了丈夫,一走了事。对此鲁迅先生评论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先生的意思一是指娜拉缺乏应备的生存技能和正当的谋生手段,以后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只有走买笑为生的堕落之路;二是指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娜拉可以走出海尔茂的家庭,却无法走出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恩格斯的论述则更进一步:“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恩格斯无疑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她不走出这一步,她的人生永远只能是个玩偶。娜拉走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是否会有所触动,是否会随之觉醒?读者不得而知。

  然后娜拉走后,究竟能不能活下去,活得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数个娜拉走后,又会怎样?!

  剧本没有告诉读者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只是用“娜拉出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结束全篇,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

  好。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与现实相关联,但文学家毕竟不是社会学家。

  四、娜拉的形象特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以及文学意义(一)娜拉的形象特点娜拉从温顺的“小鸟儿”“小松鼠儿”在家庭和生活的磨练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从盲目乐观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最后毅然决然的出走,表现出她的善良和独立。觉醒前:娜拉出身于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天真、热情而美丽的女子。她在没有出嫁之前,父亲叫她作什么,她就作什么,好似父亲的泥娃娃。在结婚八年后,她仍然像个大孩子一样,喜欢唱歌,喜欢吃糖,有时还难免要撒娇。她对丈夫是体贴的妻子,对父亲是孝顺的女儿,对孩子是慈爱的母亲。她除了吃一点杏仁饼干和同阮克大夫聊聊天外,没有自己的嗜好和要求。娜拉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女性,是幸福家庭的标本和象征。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丈夫,孩子。她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冒着违法的危险去救过丈夫。这件事情她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埋藏在心中,这是女性的喜悦和骄傲,不愿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就像一个小孩嘴里含着一颗糖一样甜。她绝对没有想到,正是这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却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柯洛克斯太要挟娜拉时,尽管娜拉使用了女性的一切手段,但仍然打动不了丈夫,说明了娜拉在家庭中处于何等的地位。她找朋友阮克大夫借

  钱,但听出阮克大夫很爱她,于是她打消了念头。这表明她心地善良,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忠实于爱情。当柯洛克斯太的威吓信寄到她家时,能够救娜拉的就只有海尔茂了,可以说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娜拉一点也不怀疑,事情败露后,她丈夫要承担一切责任,但娜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使丈夫的声誉受损。偶像倒塌后娜拉后来终于没有选择自杀,她不愿意为这样的丈夫去死,不愿再与他一起生活。在共同生活了八年之后,因为这件事情终于认清了丈夫伪善的面目。娜拉出走了。这并不在于娜拉在需要帮助时丈夫没有帮助她,而在于她理想中的偶象已经倒塌。她开始想到去死是出于对丈夫的爱,后来受到丈夫的斥责后,也想到去死,但当时的心情已不同,是向丈夫赌气(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死了你就没事了!”直到借据寄回来后,海尔茂说“我没事了”,娜拉才意识到他的心目中只有“我”。海尔茂把“害人的东西”烧掉之后,他拍手称快了。但他没有想到这张“害人的东西”八年前救了他的命。这张借据凝结了娜拉对他的多少爱,娜拉为了它吃了多少苦。它是娜拉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象征,是使家庭幸福的信物。海尔茂应该将它作为最珍贵的文件保存起来。然而他却将它视作瘟疫,可见海尔茂是多么自私。这怎么能不使娜拉心痛,失望呢?他安慰娜拉的话更加暴露他的自私:“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你放心,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海尔茂“非常真诚的话”真诚地打了自己的耳光。他不想一想应该是

  谁饶恕谁,他有什么资格饶恕娜拉?既然他知道娜拉爱他,为什么几分钟以前还骂她是“坏东西”、“伪君子”、“犯罪的人”呢?他说自己翅膀宽,可以保护自己的妻子,但是几分钟以前他丝毫没有保护她。他越是大言不惭,越是真诚地暴露了自己的虚伪。但是娜拉已经觉醒,越来越认识到他的真面目,越来越打心底里厌恶他。从屋里到屋外的这一步,经历了一个艰巨的内心觉醒过程。

  (二)娜拉的时代意义和文学意义《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五、“娜拉形象群”分析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有类似于“娜拉”这样的形象存在,与其说是与娜拉类同,倒不如说是扮演着玩偶的角色,她们有沦为玩偶的必然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然而她们的出走也具有不可替换的象征意义。因为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无法用作品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娜拉的觉醒与出走不但是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反法律、反宗教、反道德,而且也是由于其人格系统中本身所具备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动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多数读者看到的是富有牺牲与反抗精神,实际上,娜拉从来没有认为自

  己是在从事着为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事业,也不认为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驱。

  所以,娜拉只能代表“玩偶”这个形象群体,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是由时代因素外在影响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

  娜拉的形象之所以闪耀在文学历史的殿堂,是因为她所代表的是同一时代无数想要挣脱“玩偶”身份的女性,以及她所独有人格魅力在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读者。角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显得具有开创意义,尤其是娜拉沦为“玩偶”的必然性以及最终出走的必然性,震撼的不仅仅是剧中的那个傀儡丈夫海尔茂。

  殷宇婷二零一二年八月

篇六: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出走”与“归来”的二元困境——现代作家笔下的“娜拉出走”母题探析

  作者:薛晨鸣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8年第3期

  摘要:“娜拉出走”这一话题自从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直是作家笔下热衷表达的话题,并由此形成了百年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鲁迅、丁玲、巴金等作家笔下的子君、莎菲、曾树生为例,探析现代作家表达“娜拉出走”母题的不同策略和立场,通过“出走”这一母题,分析现代女性解放历程的演变以及这些经典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复杂历史内涵。

  关键词:现代作家出走母题女性

  “娜拉走后怎样”这个世纪命题源于鲁迅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文艺会讲。在演讲中,鲁迅简述道:“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1}原剧作家在结尾处的留白本是提供了开放式的结局,让娜拉这样一位“自觉”的女性更为“自觉”,不以笔墨之力敲定一个有思想的人物命运。娜拉的这关门声打破了一个世纪的沉静,在女性解放问题上产生了亘远的回响。在血肉饱满的娜拉身上,蕴含着许多女性渴望追寻的“出走”勇气,进而成为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模型。

  “堕落”与“回来”成为鲁迅对于娜拉出走后可能性命运的两种预想,也是对于女性觉醒时代突进的预测。对于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而言,她们思想意识当中,表现出新追求与旧道德的冲突: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婚恋自主。这是五四新女性的“梦”,一旦在现实中梦境的发生受到阻滞乃至自我察觉到虚幻性,“堕落”的产生情有可原,生存的本能会让“回来”成为选择的避风港。

  从现代女性的处境及出走选择这一角度看,子君、莎菲、曾树生是娜拉的同路人或同代人,共享同一精神谱系,有着类似的人格特征和生存困境。因而,本文以现代作家笔下“娜拉式”的女性的命运选择为例,探讨鲁迅的“堕落”与“回来”这一二元命题的合理性和某种“褊狭”。

  一、“回来”的子君:未脱旧思想的“新女性”和必死的娜拉

  写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作为题材的作品,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婚恋题材,而是借爱情、婚姻关系,探讨现代青年的人生选择和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其中,子君所引申出的女性命运问题一直是学界探讨的话题。

  “五四”时期,西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女性主义。虽然当前理论界对女性意识并无定论,但均认为包括以下内涵:首先,女性意识是一种女性的独立意识,追求独立人格,反对依附性和趋同性的地位和生活方式,其次,女性意识是一种女性的性别意识,认为女性应该具有与男性不同的内在情思和心理体验,最后,女性意识是一种人的意识,也就是强调女性是人,追求身为人的意义、价值和发展。{2}经过长期男权中心意识渲染的中国女性,即便是接受了启蒙思想教育的知识女性,也很难全面理解“女性解放”的真正内涵,因此,思考女性解放该何去何从成为20世纪的重要话题。

  作为“五四”时期接受过启蒙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子君是具有初步思想觉悟的代表。她与涓生有着情感和趣味上的共鸣,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精神上的契合使他们冲出封建思想的藩篱,进行自由式的婚姻结合。然而,婚后琐屑的生活逐渐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凝固,子君在无休止的忙碌中无暇顾及精神的丰腴,涓生也是在一天天的生活中丧失了曾经的精神伴侣,两人离先前的初衷愈来愈远。疲惫的相处模式下两人再也不能坦诚相待,当涓生告知子君不再爱她时,“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3},最后,子君“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4},选择了“回来”的道路。

  子君“回来”的悲剧是鲁迅先生对于“五四”时期“中国式娜拉出走”的一次预演,挖掘其悲剧背后的隐含因素,对于思考女性解放有着指导性意义。

  首先,从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来看,子君所谓的具有女性意识,不过是将“女性解放”与“婚恋自由”等同。她与涓生因学识、视野、观念上的交集而产生爱慕,乃至背弃家庭,毅然决然地与涓生一起追求新时期的平等和自由。然而,对于子君而言,她敢于与封建礼俗叫嚣,也不顾一切地完成了主宰自己婚姻的壮举,她的女性解放到这一步已是完成,可长期经受男权中心意识浸染的子君,在婚后仍然将自己定位在操劳家务这些传统事宜上,慢慢与时代脱轨,也就与涓生的共同语言少之又少。

  其次,从子君与涓生的婚后生活来看,子君并没有足够的物质经济基础来对付自己的生活开支,整个家庭的重心依旧是落在涓生身上,这就演变成子君每天对内操持家务,涓生为两人生计奔波,两人渐渐变成两条平行线,并无交集,只剩安宁。这也就印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5}

  再次,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采取的叙述视角也独具一格。《“娜拉走后”的两性风景——以几个文本为个案》一文中提出: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叙述安排将女主人子君安排在一个无声的位置上,无法洞悉子君的“变化”心理,容易使读者认为是子君之“变”导致涓生之“变”。笔者以为,这一叙述方式正是通过隐匿子君的声音来表达“子君式”的“女性解放”。子君的那句精神觉醒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6}是由涓生转述的,这并不是涓生的男权话语盖过女性表达,而是这句精神宣言是涓生眼中的争取独立解放的宣言,具有高品位的子君也是涓生眼中的子君。这就意味着,以涓生为镜头的视野中,看到的是涓生心中之象,或许符合事实,但更多可能是符合涓生。可当子君失去涓生爱之际,子君一瞬间面如枯槁,像失去依靠的浮萍,无处归依,可见子君并未完全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她是指望具有男女平等思想的涓生带她脱离这个死寂的腐朽泥潭,使自己解放。当她发现最后连自己依偎的爱情都已经荡然无存,便开始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最终妥协,选择“回去”,这也恰恰是子君不完全独立的体现。

篇七: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伤逝中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意识是明显的不仅是在叙述方式的设计中以我为表述中心在文本内容中涓生对子君的启蒙也不过是为了逃避寂寞的空虚是这个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此从子君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以迎合社会思想解放的话语潮流突出自身启蒙者的位置而涓生本人尤其偏重自身的个体生存价值他何尝不是在比较哪一种生活更有价值更值得去付出哪怕将自己的爱人置于死地当他一旦发现子君不再有反抗的斗争精神而囿于家庭时他的启蒙者地位仿佛被削弱正在失去引领价值所以一旦出现生存危机他就把这种由自身带来的软弱与无能转嫁给子君正像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中指出

  娜拉出走的当代阐释

  本文通过对《伤逝》和《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的文本比较,展现了中国出走的两位“娜拉”形象,体现了中国女性从沉默的他者到主体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男性进行了观照,指出男性继续面临的“被启蒙与被拯救”的命题,只有男性真正从传统性别意识,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与女性达成和谐而走向共生。

  标签:《伤逝》;《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女性生成;男性解放

  在中国长期宗法制度,封建传统意识的控制下,女性作为第二性成为男性的集体无意识,她们的身体,社会身份,价值观等都是男性想象的产物,永远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处于边缘人位置,在传统父权,夫权的压制下丧失了自我表达的声音,而成为依附者。五四解放话语涌入后,男女之间的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拯救与被拯救者的关系成为众多男性文本的共同特征,女性往往被建构成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缺乏自我主体意识,处于弱势境遇,这样无形中就为男性拯救者的出现预设了社会文化情境。在此基础上,鲁迅先生从“人的解放”和“理想人性的建设”出发,提出了解放女性的时代主张,同时也有了中国式出走的娜拉。

  小说《伤逝》是以涓生的手记这一叙述形式出现的,著名小说研究家布斯曾说:“说出一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东西,除非我们要更精确一些,描述叙述者的特征如何与特殊效果有关。”①《伤逝》采用第一人称表述视角,也就使得其女性形象子君的心理意识及精神几近成为空白之页,小说中涓生作为启蒙者,以子君精神导师的面目自居,文本始末都是叙述者“我”的心理活动及情感体验,而对于子君的心绪情思则完全是男性臆想化的产物,在这里,西方理论界的“话语及权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作者话语权力的分配,叙述者的第一人称我的男性化视角显然决定了文本女性——子君“失声”的必然命运,“我”不可能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到女性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等生活层面,从而导致女性成为“在场”的缺席者。

  子君作为被启蒙者,最终没能完成自我解放之路,她作为“沉默的他者”而隐遁于家庭的柴米油盐之中,尽管生活并不如意,但当涓生的失业带来家庭危机时,她毅然同涓生一起在无言和无助中相互鼓励前行,但涓生却只看到子君的遁入家庭的庸俗,把生存危机所带来的困境归咎于子君的不思进取,不懂生活的要义,从而以“你更可以毫无牵挂的做事”为借口,残忍的抛弃了子君。《伤逝》中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意识是明显的,不仅是在叙述方式的设计中以“我”为表述中心,在文本内容中,涓生对子君的启蒙也不过是为了逃避寂寞的空虚,是这个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此从子君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以迎合社会思想解放的话语潮流,突出自身启蒙者的位置,而涓生本人尤其偏重自身的个体生存价值,他何尝不是在比较哪一种生活更有价值,更值得去付出,哪怕将自己的爱人置于死地,当他一旦发现子君不再有反抗的斗争精神而囿于家庭时,他的启蒙者地位仿佛被削弱,正在失去引领价值,所以一旦出现生存危机,他就把这种由自身带来的软弱与无能转嫁给子君,正像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中指出:“《伤

  逝》的叙事者是如何围绕自己的男性欲望,通过指示性的话语暴力来建构男性欲望对女性尸骸的描写。”②传统的男性意识将女性置于他者的地位,非但没有给予女性言说的空间,反而将生存的重负推向女性,以虚假的启蒙姿态演绎着爱情的虚幻,鼓舞娜拉们出走,却又将其推入绝地,反而失去了那仅存的传统的生存空间,而不得不陷入尴尬的境地而最终走向死亡。

  从文本中男性的强权意识中走出来,历来对《伤逝》的评论都指向经济权的争取,鲁迅先生曾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指出过,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男人和女人。这句话不知可否地的是在强调经济权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性。“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③子君由于没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她从父门到夫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木偶变成一个傀儡的过程。然而,《伤逝》这一文本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女性解放需要夺取经济权的思考,它还同时在隐性层次上彰显了男性亟需被启蒙与被拯救的命题。传统男权体制下的男性集体无意识使得他们以貌似拯救者的身份出现,但他们在启蒙未得到出路时也为自己进行了强烈的辩解,企图推脱责任,这无疑体现了男性霸权对女性的进一步伤害,同时也深刻隐喻了中国男性的思想解放问题。

  从“娜拉”出走问题的提出到对获取经济权的反思,再到对男性自身思想解放问题的隐现,《伤逝》是一个为我们提供了多元解读的文本,及至七十多年以后,文坛再次出现了“出走的娜拉”,而这位娜拉是由女作家塑造的男性,这无疑是对先前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书写,也隐喻着当代中国女性有了充分的性别意识而逐渐走向独立。而男性在这一转变的同时陷入了巨大的心灵困境,由此,男性解放的命题也再一次被明确提出,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诠释了这一话语表达,展现了当代出走的男性娜拉。

  《春天》中女主人公毛榛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女博士,一个苦苦追寻爱情真谛的普通女人,她与丈夫陈米松相识相恋十年,为生活努力经营着她们幸福的小家。但是,1999年12月的某一天,毛榛的丈夫陈米松悄然“离家出走”了,并留下一封诀别信。“我走了,这10年是我永生难忘的10年,到目前为止,我们是彼此最相知的人,也是最志同道合的朋友,今后我想也依然如此,但理智告诉我,我们不会是完美的婚姻,我必须得走了,如果再在你面前强取欢颜,我的精神就要崩溃了。”④陈米松这位男性娜拉的出走方式如此决绝,,那么她们的婚姻到底出现了何种情况使得陈米松陷入精神崩溃的绝地而不得不选择出走?

  他们曾经不仅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夫妻,而且是具有同样文化背景,乃至知识结构的高知精英,他们在经济上完全能够达成平等,然而表面上毫无纰漏与缺憾的婚姻却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走向了终点,那么陈米松出走,是否可以看作是因为女性的觉醒与成熟,两性在男性中心的文化传统的同谋关系发生分裂后,男人的一种不知所措:在这个社会中,顶天立地的大男子主义心态困惑了男人数千年,男性对传统文化给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同,那么她们对妻子的觉醒,妻子的智慧就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压抑和不安,也正因如此,这种心态在无声中消解了诸多夫妻间的爱情、信任、真诚和热情。这无疑可以看作是男性在传统的性别意识,性别角色遭遇急剧变化了的现实时的一种欠缺调整和自省的普遍症候。当女性在长期压抑中终于解脱出来,与男性站在

  同一条地平线上之时,男性却感到了威胁,而充当了出走的娜拉的角色,这不仅是对男权中心霸权的解构,也是对女性主体生成的建构。她们终于从子君的境地走出来,摆脱了“沉默的他者”的地位。

  徐坤的意义在于:她虽然解构了男权文化,但同时也观照了男性,为这种性别意识的错位和两性沟通的缺乏给予了深刻的反思。在小说结尾,毛榛对她的爱人给予了真诚的锥心泣血的祝福。她满含泪水地在心里低低呼唤:爱人啊,不要不告别就走啊!衷心祝福你有美好的前程。在这里,女性美好的理想信念超越了对男性的口诛笔伐、赶尽杀绝,而是以一种理性的观点看清了男女两性存在的问题,失望和谴责是彼此的,而希望和欣赏也是双方的,要达到两性和谐,就要从加强两性沟通与交流入手,唯有如此,女性方能与男性成为共同走向未来的伴侣,从而相知相携。这同时可以看作女性已经完全具有了主体性的性别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男性而更具有了包容性。

  从《伤逝》到《春天二十二个夜晚》,不仅是女性从沉默的他者到主体生成的一个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男性根深蒂固的性别意识寻求疗救和整治的反思过程,从《伤逝》中执着于启蒙地位的男性形象到《春天》面对性别角色的转换承受重压而出走的男性,这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解放命题。如果说女性娜拉出走后尚有争取经济权的疗救措施,那么于《春天》中出走的男性娜拉,其背后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深层的是对男女两性关系的重新思考。出走的娜拉们,何处是归途?也恐怕要再次求助于精神层次的对话,求诸于与女性的和解与对女性的认同,也惟其如此,才能完成两性的真正解放,从而走向和谐共生。

  注释:

  ①W布斯.小说修辞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②刘禾.跨语际实践[M].三联书店,2002.

  ③鲁迅.娜拉走后怎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④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篇八: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1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狂人日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鲁迅所编写的。

  《狂人日记》主要收集了鲁迅的三个白话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由各种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迫害,讽刺了当时被封建社会所感染的人们,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就拿《呐喊》里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记来说。这篇*中写了“赵富翁”和“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脸色铁青,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佃户村里的一个“恶人”被村民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认为他们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个老头子给“我”诊一诊,“我”认为老头子也是刽子手扮的,让“我”静心养一养可是是想养肥了吃“我”。之后又认为“哥哥”要吃“我”。

  这篇*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当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终的一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这句话,也许是“我”对打破黑暗的旧社会的期望,期望旧社会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记”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压迫和迫害。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2

  初读《狂人日记》,觉得作者鲁迅先生似乎在说梦话,资料凌乱近似无逻辑,于是,写这篇读后感,也从“梦”开始。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

  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此刻也轮到我自我……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明白,此刻明白,难见真的人!”

  据此,我想,鲁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怀疑性以及随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怀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礼教”,连自身,他也怀疑,他也反思自我,他也肯直面事实,他也批判。

  有这样一种说法:真理,首先应当是。尽管,从逻辑角度而言,此话似有语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现实、勇敢说真话的人,有几个呢?博学如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为了“活得好一点”,“安逸一点”,就唱着钢铁坦克极权的赞歌,畏首畏尾。鲁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彻看破迷雾,其求真之愿,实为大因由。所以,才有了这“反常”的“狂人”。

  问题是,“反常”、“疯狂”、“梦呓”之后,怎样办?每一天身处一个死寂的社会,每个人都认为你“傻”、“疯”、“狂”,并且,每一天的生活,还得照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灵能抵抗得住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仅有“系统的开放,才能让物质,信息等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

  如何能够坚守,不断提高突破局限,实乃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必须注意的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开始,之后被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终,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抛弃“狂”时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委曲求全,终究无法抵抗来自整个社会的“黑暗力量”,重新成为“奴隶”了。鲁迅为“狂人”安排了做官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清醒了。从“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呐喊”,联想到“狂人”愈后默默无闻地就范做官,能够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们灵魂的顽强而又可怕的力量,就能够看到极大多数尚无原创的强大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场,比如康、梁,乃至正在写*的我,都可是是“借助别人的武器来战斗”,罢了。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满偶然性。在我记忆中,有三次半偶然半个必然导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当时,年级有文学社,授课教师是年轻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为我开了一扇窗户,并且,因为我一向好阅读,当时遇此平台,当然要好好把握。于是,开始了相对很多而广泛的阅读。此外,当时促进我几乎全力投入文学的因素还有三个,一,我当时不堪功课成绩

  之重,理化生几乎让我绝望,一绝望就就得寻找精神寄托;二,当时我出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x》的主编,边学边用,学用互助;三,当时遇一志向与性情、爱好相投之人,每一天玩着高强度的诗词背诵游戏以及文字游戏,欢乐而充实。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点上进心,方有了今日的我。但即使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与经验,也不能让我坚信我以后不会成为一个空虚无聊苟且偷生之辈。

  行文至此,似若离题。

  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提出了两种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今日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狂人”可能会喜欢上求真求知的欢乐。

  可是,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发现、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变得怎样?我还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地板脏。我求证过,当我赤着脚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来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论”得出,狗也是“脏”的,所以,一向怕狗,怕与它接触,尽管在理性上,深知“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终无法理解狗,称“狗”而非“犬”,足为证。同样,小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飞机。尽管我明白,飞机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许,明白得越多,限制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就是经这样的推理得出。但,我

  绝不会选择做“无知者”。9·11灾难发生之时,那些投入救人行动中的人,难道不明白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大概能够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为常识,一为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为“生理本能”,一为“继后天训练而成的属于自身的本事”,即对一事作出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视为“本事”或“本能”。“明白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当我们明白的东西越多,经历越丰富,就越相信自我的经验,当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及确定。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我经验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大局限,大悖论,大悲哀所在!我由个人经验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种可能,即为证。

  上帝又要发笑了。

  可是,还有一堆问题。个人的经验既是人的丰富认知与确定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么,是否意味着,最没有经验的时刻就是最没有束缚的时刻?或者说,童年时提出的问题,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边界,所谓“救救孩子”?那么,人,穷尽一生,会有多大提高?人为何而生?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3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此刻人看来就是”疯子“,但我细细品味,却有了自身的见解。

  书中狂人说:“我三十年未见过明月,......赵家的狗恶狠狠地看我几眼,似乎立刻就要吃了我了......”当然这都是假的,一个人怎样可能三十年没见过月亮呢?狗怎样会见谁吃谁呢?所以,这都是“狂人”疯癫的想象。如果真把这当做想象的话,那就真的是在看疯子的日记。

  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能够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我在短暂的醒悟后,最终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我被吞没前的最终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

  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我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4近几天,我拜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但那里的人却很奇怪,当鲁迅一人走在路上时,路上的人都面色铁青的议论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当我读到有个女人在街上打自我的儿子,边打还边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看到这,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这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样会如此残忍呢!可是,更可怕的还在后面。那天,一个人来告诉大哥说村里有一个大恶人死了,村里的几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来吃了,还说是能够壮壮胆子。直到最终,鲁迅最终明白了大哥与那些人是一伙的,目的是想吃鲁迅。

  才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明白那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我想:旧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残忍了,以为吃别人身上的什么就能补自我身上的什么这样一个荒.唐的谣言,就去忍心去伤害自我的亲人。哎!可悲啊,可悲,旧社会实在太黑暗了。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5

  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在夜间读这篇*,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资料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脑里虚构出的场面,那样会让我头皮发麻。我可怜那些吃人的人,没有属于自我的思想,被千百年来的

  封建礼教束缚着却不屑去挣脱,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一样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我痛惜晚清的腐败,也郁结于民国时期的战乱纷飞,人民的无家可归。

  最终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

  狂人日记鲁迅作品读后感6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

  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貌,谁会明白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貌。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终酿造一幕幕杯具!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

篇九: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前些年,某期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一女嘉宾说“宁在宝马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此话一出,引起大家一片热议,有指责其是拜金女的,也有为其辩护的,评论不绝如潮。今年年初,香港科技大学张春田博士《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一书的出版。一句话的出现和一本书的出版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后者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前者,甚至女性解放话语在五四以来近一百年的迂回与展开以及其在当代的状态有着莫大的帮助。

  该书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的引进、吸收与转化为主题,探讨了这一剧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改编、讨论以及社会影响。以思想界以及整个社会对《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这一形象的讨论和认识的变化为线索,张春田梳理了当时中国对女性主义的四种声音及其变化。

  “娜拉”是中国现代新女性的象征,她的离家出走就是反抗专制,摆脱家庭束缚,寻求自由的绝佳例证,这种观点已成定论。张春田却指出这种观点对娜拉的真实形象存在扭曲。比如,娜拉所摆脱的家庭是独立于父母的,而当时知识分子所极力批判的却是家长制的威权家庭。换句话说,在宣传的过程中,娜拉所走出的家庭在中国被掉包,由原子式换成家长制了。

  第二种声音瞄准的是娜拉出走之后。娜拉出走之后,到底该怎么生活呢?她由“出走”而进入的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对这个问题作出经典回答的是鲁迅。鲁迅先生说,娜拉出走的结局不外乎两种不是回家,就是堕落。当时的社会对女性身份的歧视,女性工作岗位的空缺使得她们很难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即使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如果说以上两种声音都来自于男性群体对女性群体的观察,那么第三种声音则来自于女性群体自身的体验。这种声音不同于前者的地方在于,它是对第一种声音的否定,是第二种声音的激进版。如果说鲁迅的观点还只是一种疑惑或者简单的描述的话,那么女性群体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复杂而深刻的。这种声音认为出走之后的娜拉依然是男权暴力的玩物和牺牲品,女性作家如庐隐、白薇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有绝望、歇斯底里与近似疯狂式的清醒的特征。

  第四种是对前三种声音的突破。娜拉在媒体的宣传以及国家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开始被更广阔的的女性群体所认识和了解。许多人开始模仿娜拉,走出家庭,去工作,去求学,以寻求自身的解放。还有人更是通过在乡村和工厂去表演以娜拉为主角的戏剧来感染群众,使她们认识到自身的处境,这对后来中国革命事业影响巨大。

  不同于以往的学者,张春田敏锐地观察到,在中国女性解放话语不但不排斥国家建设话语,反而是与其紧密结合,具有同构性的。女性解放话语因民族国家而生,同时也备受后者的束缚,书中所讨论的这几种认识方式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的。限于篇幅,张春田并没有对当下的女性解放话语做过多的阐释。如果说五四时期的女性受着“民族-国家”的束缚,他认为,那么

  当代女性头上戴着的则是“民族-资本-国家”三位一体的紧箍咒。重新回到鲁迅先生的回答,五四时期女性的两种选择,不是回家,就是堕落。但在充斥资本的当代中国,情况就复杂很多。娜拉可以既回了家又堕落了,宝马车可以坐,但在里面做的只能是哭泣。娜拉受到的家庭和经济上的压力只能通过哭泣的方式被消解掉,而永远不能转化为改革的动力。

  (张春田《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台湾秀威出版社2013年版)

篇十: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简论娜拉出走及其意义

  黄宏佳

  内容摘要:娜拉的出走是坚强伟大的壮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她是世界文学典型的反叛男权中心主义争取解放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娜拉善良、活泼、纯洁、可爱,但又具倔强、反叛的性格,娜拉出走后不会回来,她凭坚韧勇敢的个性和具有谋生手段可以自食其力。娜拉离家出走,是她走向新的开始,她开始寻找自由、平等的道路。关键词:娜拉;出走;反叛

  娜拉走了,真的走了。从那“砰!”的一响重重的关门声里看出她走的很坚决。海尔茂根本谈不上拦,只能挽留,娜拉半点留的意思都没有,作者易卜生在戏剧结尾让海尔茂那么可怜,似乎是娜拉抛弃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整个家庭,放弃了她丈夫所认为的:“最神圣的责任——对丈夫和孩子的责任。”一个家庭被妻子抛弃,哪个男人承受得了?结局海尔茂是可怜的。然而,我们不得不回过来看看娜拉出走的原因何在?她该不该出走?

  在海尔茂拆开的柯洛克斯泰威胁信而谴责娜拉之前,娜拉是多么的爱她的丈夫和家庭。丈夫安排什么她就做什么,丈夫爱什么她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她是那么善良、天真、纯洁。丈夫生病了,她为救丈夫,为不让病重的父亲操心,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她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独自承担赏还债务。她那么娇美,活泼,可爱。她是“会唱歌的小鸟儿”,是“可爱的松鼠”,海尔茂面前“蹦蹦跳跳的小松鼠”。她简直是天使,连阮克医生也很喜欢她。当她幻想“奇迹”——海尔茂会站出来承担一切责任——又害怕“奇迹”发生时,她要林丹太太“将来要是有人要把全部责任、全部罪名拉到他身上,那时你要给我作证人,证明不是那回事”。为了不连累丈夫,她

  1

  甚至已经做好投水自杀的准备。对这么一个纯洁、善良,不惜牺牲自己的可爱女子,海尔茂却恶毒咒骂她。骂她“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什么坏德性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海尔茂没有想到娜拉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他,他心里担心的只有自己,“你把我的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断送了。现在我让一个坏人抓在手里,他要我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他可以摆布我,我不能不依他。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的!”海尔茂是个自私而又极其懦弱之人,为了不让人家说是他和娜拉串通,让娜拉“还得在这儿住下去。可是孩子不能再交在你手里。从今以后谈不上什么幸福不幸福,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到柯洛克斯泰良心发现(其实是林丹太太感化了他),退回了借据,威胁解除了之后,海尔茂根本不在意娜拉的感受,心里只有自己“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娜拉由此觉醒,她终于认清了海尔茂的真面目,“你不了解我,我也到今天晚上才了解你。”“整整八年,”“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尽了委屈,先是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你们何尝真爱过我,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八年了,娜拉觉得“我在这儿简直像个要饭的叫化子,要一口,吃一口”。在这样一个丈夫不爱,没有自主,没有尊严的家庭环境里(之前父亲家里也一样),她只不过是“泥娃娃孩子”“泥娃娃老婆”,是玩偶,是个傀儡。娜拉再也承受不了。娜拉反叛男权家庭的“火山”终于爆发,她毅然冲破牢笼,走向追求自我、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

  细究起来娜拉出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娜拉性格使然。娜拉有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善良多情的一面,同时也有倔强、不屈服和反叛的一面。冒名签字和独自还款看出她的刚强和勇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恐吓,她没有屈服、妥协(虽然曾向海尔茂替柯洛克斯泰说过情,但那正是她善良的体现),而是勇敢承担责任,正视现实(虽然曾想过自杀,但那是对丈夫的爱体现)并且尖锐地谴责资本主义的荒谬的法律。正是娜拉具有这些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反叛的精神才敢于和男权家庭、男权社会叫板。其次,社会历史生活环境的影响。娜拉生活在挪威,挪威地处欧洲之角,远离欧洲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19世纪后半期,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挪威经济文化开始繁荣,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状态造就了生

  2

  活在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自由坚韧的精神性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影响着人们,当时挪威社会高涨的女权运动冲击着娜拉的精神世界。社会环境是娜拉离家出走反叛的一个原因。

  娜拉出生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受过教育,娜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觉悟性很高,是个敢于追求知识、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结婚前,在父亲家里父亲让她做什么她就得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结婚后也一样,丈夫要她“一心一意依赖”要她“按照他的指点和教导”生活。娜拉只不过是消遣物,是“玩偶”,是“泥娃娃”。她生活在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代表家庭里。娜拉再也不相信海尔茂“我有我对自己最神圣的责任”,“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她对这样的家庭已不再留恋,极力要逃出去,寻找自由,寻找自我。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环境是娜拉离家出走反叛一个重要的原因。

  娜拉毅然离家出走的行为是妇女坚强伟大的体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娜拉成为世界文学典型的反叛男权中心主义争取解放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娜拉走了,她何去何从?她能否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她会不会再回来?这些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做过如下的推断:娜拉出走以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堕落;二是回来。鲁迅之所以有的这样推断是有其目的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娜拉”被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谈及、议论、分析,并逐渐成为了他们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的角色符号,特别是女性。就在所有人在效仿、在呼吁“像娜拉那样出走”时,鲁迅却站出来给这股热潮泼了冷水。他指出,女性只有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争取独立的人格。就是说,鲁迅给青年们指出了一条需要“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道路。对一味乐观于娜拉潇洒出走者和效仿者敲响了警钟。他是向社会发出一种警醒的声音,向社会这种思想潮流说不,告诉人们怎么从这种主流生活方式和态度中解脱出来,活出自己的意义。

  然而,在文本的分析中,根据娜拉的性格,笔者认为,娜拉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因为她有极大的、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完全可以在社会自食其力的能力。她丈夫病得失去能力庇护她之时,她不乏智慧更有勇气冒名签字贷款挽救了丈夫,挽救了整个家。她敢于对当时家庭、教育、宗教、法律甚至社会提出质疑:

  3

  “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她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她坚决不再需要海尔茂这“生人”的资助,摔门而去。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他是那么刚毅果敢!就是很多男人也无法企及。

  娜拉会做针织、绣花、抄写之类的工作,完全可以有能力解决生存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娜拉已经认识到这点,所以她“要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太难”。她既自信又懂得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虽然她没有社会经验,但她“会努力去吸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娜拉必定会承受这样或者那样的舆论压力甚至被排挤,但她可以像林丹太太那样顽强——开小铺、开学校或者托老家人帮忙找份工作,甚至做得比林丹太太(自食其力之外,还为母亲养老送终,抚养几个弟弟自立,最终还四处奔波)更好。总之,就是正常情况下娜拉都可以自立,更何况此时已经“破釜沉舟”的她!

  当然,我们可以推知,出走之后的娜拉在社会上肯定不会太容易,会遇到许多坎坷,但凭娜拉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她是不会回到原来的家庭的。就算要回,那也只是回去看看她的孩子罢了。

  参考文献:

  易卜生著,潘家询译,《易卜生戏剧四种》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冬之雪精,《娜拉离家出走之我见》搜弧博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4

篇十一: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

  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扞卫自己的家庭。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

  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但是她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玩偶”,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娜拉最终出走,为这一形象的完整性、非凡性画上了光辉一笔。娜拉的出走是觉醒的标志,是无声的反抗。

  二、娜拉的成长和觉醒(一)娜拉的被迫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有其特定的环境,林丹太太的苦难经历无疑是为娜拉的独立做了很好的榜样,珂洛克思泰的威逼使娜拉一步步推到墙角,推到绝望的边缘,让娜拉最终不得不反抗,甚至做好了为丈夫为家庭牺牲的准备,如果说珂洛克思泰已经将娜拉推向了绝望的边缘,那么丈夫善变的嘴脸才是最让她跌落崖底的最后一击。

  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二)娜拉的觉醒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从一开始对爱情的绝望,到最后对自己人生的觉醒,娜拉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最终以她的出走标志着她的觉醒。(三)娜拉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沦为玩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前文分析了娜拉沦为玩偶必然性中我们可以看出,娜拉之所以成为玩偶,与其的性格经历,思想内核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她沦为玩偶,她的丈夫是重要的“推手”之一。海尔茂的男权思想在戏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看到:海尔茂几乎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的意志和权利、甚至独立的人格。他不允许娜拉在家庭生活中有任何发言权,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娜拉对海尔茂只能听从,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海尔茂拒绝柯洛克斯泰保留银行中的职位,娜拉只说了一句,他就大发雷霆。他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

  为,只准妻子想丈夫所允许想的,做丈夫所允许做的,就连娜拉想多花点钱时,还得向他一点一点地讨要。可以看出,在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上,海尔茂把妻子娜拉置于了一个极不平等的附庸地位,完全是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态度。其次当属海尔茂感情上的自私了。我们看到:海尔茂经常甜蜜地称呼娜拉“小宝贝”“好宝贝”“我的小鸽子”“我的小松鼠儿”“我的小百灵鸟”“我迷人的小东西”“我迷人的小妖精”等等,甚至还说“娜拉,你知道不知道,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看似亲热无间、恩爱无比,且富有牺牲精神。可是,当他发觉娜拉冒名签字,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时,他就暴跳如雷,大肆辱骂。当情势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断送时,他则喜出望外,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如果说,海尔茂的男权思想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男权社会的话,那么,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则纯粹体现了他个人的自私。这不仅说明了他对妻子的感情是以自己根本利益的得与失为转移的,而且还透露了他在思想深处把男女婚姻家庭关系看作了以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利害关系。唯其如此,他对娜拉的所谓爱情,在本质上也就成了以保障他个人利益为潜在前提的感情上的玩赏取乐和消遣。而一旦危及到个人的根本利益,他就本能反应地辱骂打击甚至抛弃。这样,娜拉当然就成了这个婚姻关系中一个被丈夫呼来叱去的很好玩的“玩艺儿”。由于上述原因是造成娜拉于偶地位最外在最直接的原因,所以许多评论文章往往仅着眼于此,并据此分析出文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男女不平等、批判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虚伪等社会批判意义。

  三、娜拉走后怎样(一)娜拉出走在当时的意义

  先且不论娜拉出走后自己会怎样生活,我们来想想娜拉走后给周围带来的震动会有多大。她的丈夫难道不会因此而进行反思吗?!诚然,她丈夫的反思对我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娜拉的出走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她带给读者的反思才是她出走的真正使命。娜拉走后,才有了安娜卡列林娜、子君、卓文君等一系列追求自身解放和爱情婚姻平等的女性角色。娜拉的出走为当时的“玩偶”们,或者把妻子当“玩偶”的人敲了警钟,让女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让男人们思考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

  (二)娜拉走后究竟该往何处去当娜拉意识自己只是个高级“玩偶”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出走,她

  的这种回避在我看来是回避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的一种解脱。娜拉感悟到了自己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那么,娜拉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沦为丈夫的“玩偶”呢?作品中没有交代,只是让她离开了丈夫,一走了事。对此鲁迅先生评论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先生的意思一是指娜拉缺乏应备的生存技能和正当的谋生手段,以后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只有走买笑为生的堕落之路;二是指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娜拉可以走出海尔茂的家庭,却无法走出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恩格斯的论述则更进一步:“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

  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恩格斯无疑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她不走出这一步,她的人生永远只能是个玩偶。娜拉走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是否会有所触动,是否会随之觉醒?读者不得而知。

  然后娜拉走后,究竟能不能活下去,活得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数个娜拉走后,又会怎样?!

  剧本没有告诉读者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只是用“娜拉出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结束全篇,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与现实相关联,但文学家毕竟不是社会学家。

  四、娜拉的形象特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以及文学意义(一)娜拉的形象特点娜拉从温顺的“小鸟儿”“小松鼠儿”在家庭和生活的磨练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从盲目乐观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最后毅然决然的出走,表现出她的善良和独立。觉醒前:娜拉出身于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天真、热情而美丽的女子。她在没有出嫁之前,父亲叫她作什么,她就作什么,好似父亲的泥娃娃。在结婚八年后,她仍然像个大孩子一样,喜欢唱歌,喜欢吃糖,有时还难免要撒娇。她对丈夫是体贴的妻子,对父亲是孝顺的女儿,对孩子是慈爱的母亲。她除了吃一点杏仁饼干和同阮克大夫聊聊天外,没有自己的嗜好和要求。娜拉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女性,是幸福家庭的标本和象征。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

  丈夫,孩子。她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冒着违法的危险去救过丈夫。这件事情她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埋藏在心中,这是女性的喜悦和骄傲,不愿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就像一个小孩嘴里含着一颗糖一样甜。她绝对没有想到,正是这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却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柯洛克斯太要挟娜拉时,尽管娜拉使用了女性的一切手段,但仍然打动不了丈夫,说明了娜拉在家庭中处于何等的地位。她找朋友阮克大夫借钱,但听出阮克大夫很爱她,于是她打消了念头。这表明她心地善良,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忠实于爱情。当柯洛克斯太的威吓信寄到她家时,能够救娜拉的就只有海尔茂了,可以说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娜拉一点也不怀疑,事情败露后,她丈夫要承担一切责任,但娜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使丈夫的声誉受损。偶像倒塌后娜拉后来终于没有选择自杀,她不愿意为这样的丈夫去死,不愿再与他一起生活。在共同生活了八年之后,因为这件事情终于认清了丈夫伪善的面目。娜拉出走了。这并不在于娜拉在需要帮助时丈夫没有帮助她,而在于她理想中的偶象已经倒塌。她开始想到去死是出于对丈夫的爱,后来受到丈夫的斥责后,也想到去死,但当时的心情已不同,是向丈夫赌气(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死了你就没事了!”直到借据寄回来后,海尔茂说“我没事了”,娜拉才意识到他的心目中只有“我”。海尔茂把“害人的东西”烧掉之后,他拍手称快了。但他没有想到这张“害人的东西”八年前救了他的命。这张借据凝结了娜拉对他的多少爱,娜拉为了它吃了多少苦。它是娜拉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象征,是使家庭幸福的信物。海尔茂应该将它作为最珍贵的文件保存起来。然而他却将它视作瘟疫,可见海尔

  茂是多么自私。这怎么能不使娜拉心痛,失望呢?他安慰娜拉的话更加暴露他的自私:“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你放心,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海尔茂“非常真诚的话”真诚地打了自己的耳光。他不想一想应该是谁饶恕谁,他有什么资格饶恕娜拉?既然他知道娜拉爱他,为什么几分钟以前还骂她是“坏东西”、“伪君子”、“犯罪的人”呢?他说自己翅膀宽,可以保护自己的妻子,但是几分钟以前他丝毫没有保护她。他越是大言不惭,越是真诚地暴露了自己的虚伪。但是娜拉已经觉醒,越来越认识到他的真面目,越来越打心底里厌恶他。从屋里到屋外的这一步,经历了一个艰巨的内心觉醒过程。

  (二)娜拉的时代意义和文学意义《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五、“娜拉形象群”分析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有类似于“娜拉”这样的形象存在,与其说是与娜拉类同,倒不如说是扮演着玩偶的角色,她们有沦为玩偶的必然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然而她们的出走也具有不可替换的象征意义。因为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无法用作品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娜拉的觉醒与出走不但是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反法律、反宗教、反道德,而且也是由于其人格系统中本身所具备的内在

  矛盾与冲突动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多数读者看到的是富有牺牲与反抗精神,实际上,娜拉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在从事着为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事业,也不认为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驱。

  所以,娜拉只能代表“玩偶”这个形象群体,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是由时代因素外在影响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

  娜拉的形象之所以闪耀在文学历史的殿堂,是因为她所代表的是同一时代无数想要挣脱“玩偶”身份的女性,以及她所独有人格魅力在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读者。角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显得具有开创意义,尤其是娜拉沦为“玩偶”的必然性以及最终出走的必然性,震撼的不仅仅是剧中的那个傀儡丈夫海尔茂。

  殷宇婷二零一二年八月

篇十二: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样?——《玩偶之家》读后感08陈小菊作者易卜生以“砰”一声关门声就拉上了《玩偶之家》的序幕,对于娜拉出走后过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毕竟作者是作诗的,而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并且做出解。易卜生敏锐地指出娜拉女权的问题,问题虽然只有一个,但解决的方法可以有多种。鲁迅先生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敏锐地捕捉到“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我觉得娜拉出走后,不会堕落腐化,会走上林丹太太的道路。

  论点一:娜拉的女权意识娜拉丈夫海尔茂绝对是一个对家庭具有责任心、爱护妻子,甚至对妻子纵容的好丈夫,他称娜拉为“小宝贝”、“小松鼠”、“小鸟儿”。在丈夫面前,她是一个弱女子,但没有丈夫的庇护,她也可以顶天立地,娜拉可以为丈夫牺牲一切,包括违反法律;海尔茂愿意为娜拉一切,却不愿意违反法律和牺牲名誉。娜拉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大胆,有见识。父亲病危的时候,她顾忌到父亲的病情,没有向父亲提及借款担保人的事情;丈夫病倒的时候,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去借钱,她没有抛弃丈夫,反而自己撑起了家庭,虽然伪造签字是违反法律,但他还是愿意去冒这个危险。律师柯洛克斯泰是一个律师,明知道此行为不可为而为之;而娜拉作为一个普通妇女,虽然不懂得法律,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借据威胁,她毫无畏惧地说:“难道法律不许老婆搭救丈夫的命运吗?我太懂法律,可我想法律总该有那样的条文允许家人做这些事情。”如此大胆地反驳,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女权主义的立场。而娜拉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人。在丈夫的庇护下,她变得很任性,也没有独立思想。就像她自己对海尔茂说:“我们从来没有正经地谈过事情。”而海尔茂却说:“正经的事情与你无相关。”虽然在丈夫眼里,娜拉不应该谈论正经的事情,但娜拉坚持要谈正经的事情。她说,现在是一个人,至少要先学会做一个人。就算是离开丈夫和自己的孩子,娜拉还是要坚持出走,娜拉的潜意识里有强烈的女权意识。所以,娜拉出走后,必

  1

  定会独立。在她出走前,丈夫问需不需要寄东西给她,她强烈地拒绝了,她觉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就不会带走。只有通过劳动得到的东西,才值得拥有。她要摆脱傀儡的角色,在经济上独立。娜拉没有太多的技能,但她具有冒险精神和林丹太太这位具有独立女性的朋友,她一定学习更多技能,出走后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论点二:林丹太太是娜拉的缩影《玩偶之家》中重笔墨都在娜拉和她丈夫的身上,但林丹太太也是个不可忽略的角色。鲁迅先生大胆断言娜拉出走来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但他却忽略了林丹太太是一位独立女性的身份。林丹太太离开了柯洛克斯泰,但是并没有走上堕落或者回来,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银行的工作。而在柯洛克斯泰说要揭发娜拉时,她大胆数来劝说。而在柯洛克斯泰失去工作后,她表示也愿意和他重建家庭。林丹太太是个典型的独立的女性,没有男性的庇护,她也可以活得很充实,同时,她也愿意承担家庭经济来源的角色。林丹太太和娜拉形成对比,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有林丹太太的经历做铺垫,娜拉出走后势必会走上林丹太太道路,林丹太太和娜拉是多年的好朋友,娜拉也帮助她曾找工作,所以在娜拉出走后,林丹太太势必两肋插刀,为她寻求工作。娜拉在走之前,丈夫海尔茂问她改变到什么时候回来?她说要改造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娜拉可是下定决心,要对自己进行大改造。她还是很希望回到这个家庭,鲁迅先生表示娜拉一定会回来。我想娜拉会回去的,但一定是以独立女性的身份,生活经济来源不受到丈夫的约束,才会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家庭。从娜拉身上,体现了女权意识的苏醒,思考女性在一个家庭的地位。林丹太太是一位具有女权意识的女性,娜拉多向她学习,就能走出家庭,走出社会,养活自己。娜拉出走后,或许不会堕落,回不回来就很难下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一定会走向独立。从十八世纪到现在,许多传统式的妇女已经渐渐解放,女权地位也渐渐提高,就算没有父亲和丈夫的经济来源,自己也能够找工作维持生计。娜拉,就是千万个妇女中的一个。苏醒后,决心摆脱被男性控制的命运,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前途。

  2

篇十三: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鲁迅《坟》杂文集:《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坟》杂文集:《娜拉走后怎样》引导语:《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坟》杂文集中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

  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伊孛生②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

  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娜拉》一名Ein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

  着玩的人形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FrauvomMeer,《海的夫人》的。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④,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⑤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

  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⑥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亨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⑦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⑧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⑨,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欧洲有一个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⑩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走是苦的,安息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⑾,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

篇十四: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样?

  ——《玩偶之家》读后感

  1140503208陈小菊作者易卜生以“砰”一声关门声就拉上了《玩偶之家》的序幕,对于娜拉出走后过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毕竟作者是作诗的,而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并且做出解。易卜生敏锐地指出娜拉女权的问题,问题虽然只有一个,但解决的方法可以有多种。鲁迅先生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敏锐地捕捉到“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我觉得娜拉出走后,不会堕落腐化,会走上林丹太太的道路。

  论点一:娜拉的女权意识

  娜拉丈夫海尔茂绝对是一个对家庭具有责任心、爱护妻子,甚至对妻子纵容的好丈夫,他称娜拉为“小宝贝”、“小松鼠”、“小鸟儿”。在丈夫面前,她是一个弱女子,但没有丈夫的庇护,她也可以顶天立地,娜拉可以为丈夫牺牲一切,包括违反法律;海尔茂愿意为娜拉一切,却不愿意违反法律和牺牲名誉。娜拉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大胆,有见识。父亲病危的时候,她顾忌到父亲的病情,没有向父亲提及借款担保人的事情;丈夫病倒的时候,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去借钱,她没有抛弃丈夫,反而自己撑起了家庭,虽然伪造签字是违反法律,但他还是愿意去冒这个危险。律师柯洛克斯泰是一个律师,明知道此行为不可为而为之;而娜拉作为一个普通妇女,虽然不懂得法律,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借据威胁,她毫无畏惧地说:“难道法律不许老婆搭救丈夫的命运吗?我太懂法律,可我想法律总该有那样的条文允许家人做这些事情。”如此大胆地反驳,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女权主义的立场。而娜拉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人。

  在丈夫的庇护下,她变得很任性,也没有独立思想。就像她自己对海尔茂说:“我们从来没有正经地谈过事情。”而海尔茂却说:“正经的事情与你无相关。”虽然在丈夫眼里,娜拉不应该谈论正经的事情,但娜拉坚持要谈正经的事情。她说,现在是一个人,至少要先学会做一个人。就算是离开丈夫和自己的孩子,娜拉还是要坚持出走,娜拉的潜意识里有强烈的女权意识。所以,娜拉出走后,必定会独立。在她出走前,丈夫问需不需要寄东西给她,她强烈地拒

  1/2

  绝了,她觉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就不会带走。只有通过劳动得到的东西,才值得拥有。她要摆脱傀儡的角色,在经济上独立。娜拉没有太多的技能,但她具有冒险精神和林丹太太这位具有独立女性的朋友,她一定学习更多技能,出走后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

  论点二:林丹太太是娜拉的缩影

  《玩偶之家》中重笔墨都在娜拉和她丈夫的身上,但林丹太太也是个不可忽略的角色。鲁迅先生大胆断言娜拉出走来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但他却忽略了林丹太太是一位独立女性的身份。林丹太太离开了柯洛克斯泰,但是并没有走上堕落或者回来,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银行的工作。而在柯洛克斯泰说要揭发娜拉时,她大胆数来劝说。而在柯洛克斯泰失去工作后,她表示也愿意和他重建家庭。林丹太太是个典型的独立的女性,没有男性的庇护,她也可以活得很充实,同时,她也愿意承担家庭经济来源的角色。林丹太太和娜拉形成对比,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有林丹太太的经历做铺垫,娜拉出走后势必会走上林丹太太道路,林丹太太和娜拉是多年的好朋友,娜拉也帮助她曾找工作,所以在娜拉出走后,林丹太太势必两肋插刀,为她寻求工作。

  娜拉在走之前,丈夫海尔茂问她改变到什么时候回来?她说要改造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娜拉可是下定决心,要对自己进行大改造。她还是很希望回到这个家庭,鲁迅先生表示娜拉一定会回来。我想娜拉会回去的,但一定是以独立女性的身份,生活经济来源不受到丈夫的约束,才会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家庭。

  从娜拉身上,体现了女权意识的苏醒,思考女性在一个家庭的地位。林丹太太是一位具有女权意识的女性,娜拉多向她学习,就能走出家庭,走出社会,养活自己。娜拉出走后,或许不会堕落,回不回来就很难下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一定会走向独立。从十八世纪到现在,许多传统式的妇女已经渐渐解放,女权地位也渐渐提高,就算没有父亲和丈夫的经济来源,自己也能够找工作维持生计。

  娜拉,就是千万个妇女中的一个。苏醒后,决心摆脱被男性控制的命运,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前途。

  2/2

篇十五: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

  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扞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但是她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玩偶”,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娜拉最终出走,为这一形象的完整性、非凡性画上了光辉一笔。娜拉的出走是觉醒的标志,是无声的反抗。

  二、娜拉的成长和觉醒(一)娜拉的被迫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有其特定的环境,林丹太太的苦难经历无疑是为娜拉的独立做了很好的榜样,珂洛克思泰的威逼使娜拉一步步推到墙角,推到绝望的边缘,让娜拉最终不得不反抗,甚至做好了为丈夫为家庭牺牲的准备,如果说珂洛克思泰已经将娜拉推向了

  绝望的边缘,那么丈夫善变的嘴脸才是最让她跌落崖底的最后一击。

  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二)娜拉的觉醒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从一开始对爱情的绝望,到最后对自己人生的觉醒,娜拉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最终以她的出走标志着她的觉醒。

  (三)娜拉的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沦为玩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前文分析了娜拉沦为玩偶必然性中我们可以看出,娜拉之所以成为玩偶,与其的性格经历,思想内核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她沦为玩偶,她的丈夫是重要的“推手”之一。

  海尔茂的男权思想在戏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看到:海尔茂几乎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的意志和权利、甚至独立的人格。他不允许娜拉在家庭生活中有任何发言权,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娜拉对海尔茂只能听从,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海尔茂拒绝柯洛克斯泰保留银行中的职位,娜拉只说了一句,他就大发雷霆。他不允许娜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只准妻子想丈夫所允许想的,做丈夫所允许做的,就连娜拉想多花点钱时,还得向他一点一点地讨要。可以看出,在家庭结构和夫妻关系上,海尔茂把妻子娜拉置于了一个极不平等的附庸地位,完全是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态度。其次当属海尔茂感情上的自私了。我们看到:海尔茂经常甜蜜地称呼娜拉“小宝贝”“好宝贝”“我的小鸽子”“我的小松鼠儿”“我的小百灵鸟”“我迷人的小东西”“我迷人的小妖精”等等,甚至还说“娜拉,你知道不知道,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看似亲热无间、恩爱无比,且富有牺牲精神。可是,当他发觉娜拉冒名签字,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时,他就

  暴跳如雷,大肆辱骂。当情势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断送时,他则喜出望外,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如果说,海尔茂的男权思想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男权社会的话,那么,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则纯粹体现了他个人的自私。这不仅说明了他对妻子的感情是以自己根本利益的得与失为转移的,而且还透露了他在思想深处把男女婚姻家庭关系看作了以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利害关系。唯其如此,他对娜拉的所谓爱情,在本质上也就成了以保障他个人利益为潜在前提的感情上的玩赏取乐和消遣。而一旦危及到个人的根本利益,他就本能反应地辱骂打击甚至抛弃。这样,娜拉当然就成了这个婚姻关系中一个被丈夫呼来叱去的很好玩的“玩艺儿”。由于上述原因是造成娜拉于偶地位最外在最直接的原因,所以许多评论文章往往仅着眼于此,并据此分析出文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男女不平等、批判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虚伪等社会批判意义。

  三、娜拉走后怎样(一)娜拉出走在当时的意义

  先且不论娜拉出走后自己会怎样生活,我们来想想娜拉走后给周围带来的震动会有多大。她的丈夫难道不会因此而进行反思吗?!诚然,她丈夫的反思对我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娜拉的出走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她带给读者的反思才是她出走的真正使命。娜拉走后,才有了安娜卡列林娜、子君、

  卓文君等一系列追求自身解放和爱情婚姻平等的女性角色。娜拉的出走为当时的“玩偶”们,或者把妻子当“玩偶”的人敲了警钟,让女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让男人们思考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

  (二)娜拉走后究竟该往何处去当娜拉意识自己只是个高级“玩偶”时,毅然决然的选择

  了出走,她的这种回避在我看来是回避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的一种解脱。娜拉感悟到了自己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那么,娜拉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沦为丈夫的“玩偶”呢作品中没有交代,只是让她离开了丈夫,一走了事。对此鲁迅先生评论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先生的意思一是指娜拉缺乏应备的生存技能和正当的谋生手段,以后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只有走买笑为生的堕落之路;二是指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娜拉可以走出海尔茂的家庭,却无法走出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恩格斯的论述则更进一步:“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恩格斯无疑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她不走出这一步,她的人生永远只能是个玩偶。娜拉走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是否会有所触动,是否会随之觉醒?读者不得而知。

  然后娜拉走后,究竟能不能活下去,活得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数个娜拉走后,又会怎样?!

  剧本没有告诉读者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只是用“娜拉出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结束全篇,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与现实相关联,但文学家毕竟不是社会学家。

  四、娜拉的形象特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以及文学意义

  (一)娜拉的形象特点娜拉从温顺的“小鸟儿”“小松鼠儿”在家庭和生活的磨练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从盲目乐观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最后毅然决然的出走,表现出她的善良和独立。觉醒前:娜拉出身于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天真、热情而美丽的女子。她在没有出嫁之前,父亲叫她作什么,她就作什么,好似父亲的泥娃娃。在结婚八年后,她仍然像个大孩子一样,喜欢唱歌,喜欢吃糖,有时还难免要撒娇。她对丈夫是体贴的妻子,对父亲是孝顺的女儿,对孩子是慈爱的母亲。她除了吃一点杏仁饼干和同阮克大夫聊聊天外,没有自己的嗜好和要求。娜拉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女性,是幸福家庭的标本和象征。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丈夫,孩子。她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冒着违法的危险去救过丈夫。这件事情她自己不愿意告诉别人,埋藏在心中,

  这是女性的喜悦和骄傲,不愿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就像一个小孩嘴里含着一颗糖一样甜。她绝对没有想到,正是这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却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柯洛克斯太要挟娜拉时,尽管娜拉使用了女性的一切手段,但仍然打动不了丈夫,说明了娜拉在家庭中处于何等的地位。她找朋友阮克大夫借钱,但听出阮克大夫很爱她,于是她打消了念头。这表明她心地善良,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忠实于爱情。当柯洛克斯太的威吓信寄到她家时,能够救娜拉的就只有海尔茂了,可以说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娜拉一点也不怀疑,事情败露后,她丈夫要承担一切责任,但娜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使丈夫的声誉受损。偶像倒塌后娜拉后来终于没有选择自杀,她不愿意为这样的丈夫去死,不愿再与他一起生活。在共同生活了八年之后,因为这件事情终于认清了丈夫伪善的面目。娜拉出走了。这并不在于娜拉在需要帮助时丈夫没有帮助她,而在于她理想中的偶象已经倒塌。她开始想到去死是出于对丈夫的爱,后来受到丈夫的斥责后,也想到去死,但当时的心情已不同,是向丈夫赌气(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死了你就没事了!”直到借据寄回来后,海尔茂说“我没事了”,娜拉才意识到他的心目中只有“我”。海尔茂把“害人的东西”烧掉之后,他拍手称快了。但他没有想到这张“害人的东西”八年前救了他的命。这张借据凝结了娜拉对他的多少爱,娜拉为了它吃了多少苦。它是娜拉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象征,是使家庭幸福

  的信物。海尔茂应该将它作为最珍贵的文件保存起来。然而他却将它视作瘟疫,可见海尔茂是多么自私。这怎么能不使娜拉心痛,失望呢?他安慰娜拉的话更加暴露他的自私:“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你放心,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海尔茂“非常真诚的话”真诚地打了自己的耳光。他不想一想应该是谁饶恕谁,他有什么资格饶恕娜拉?既然他知道娜拉爱他,为什么几分钟以前还骂她是“坏东西”、“伪君子”、“犯罪的人”呢?他说自己翅膀宽,可以保护自己的妻子,但是几分钟以前他丝毫没有保护她。他越是大言不惭,越是真诚地暴露了自己的虚伪。但是娜拉已经觉醒,越来越认识到他的真面目,越来越打心底里厌恶他。从屋里到屋外的这一步,经历了一个艰巨的内心觉醒过程。

  (二)娜拉的时代意义和文学意义《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五、“娜拉形象群”分析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有类似于“娜拉”这样的形象存在,与其说是与娜拉类同,倒不如说是扮演着玩偶的

  角色,她们有沦为玩偶的必然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然而她们的出走也具有不可替换的象征意义。因为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无法用作品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娜拉的觉醒与出走不但是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反法律、反宗教、反道德,而且也是由于其人格系统中本身所具备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动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多数读者看到的是富有牺牲与反抗精神,实际上,娜拉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在从事着为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事业,也不认为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驱。

  所以,娜拉只能代表“玩偶”这个形象群体,她沦为玩偶的必然性是由时代因素外在影响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

  娜拉的形象之所以闪耀在文学历史的殿堂,是因为她所代表的是同一时代无数想要挣脱“玩偶”身份的女性,以及她所独有人格魅力在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读者。角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显得具有开创意义,尤其是娜拉沦为“玩偶”的必然性以及最终出走的必然性,震撼的不仅仅是剧中的那个傀儡丈夫海尔茂。

  殷宇婷二零一二年八月

篇十六: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伤逝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在五四运动时期那时候自由平等的理念播种于年青人的心中女性也不甘于禁锢在家等待一份家人安排的婚姻她们也希望像易卜生小说玩偶之家的娜拉一样走出家门对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家庭说不

  豆瓣评分8.8,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揭露细思极恐的爱情真相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柳青这紧要的几步,如何选择,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基调。上什么学校,与什么人结婚,选择什么工作……这些选择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每一个选择看似独立存在,却但是推动了下一个选择的到来。鲁迅先生笔下有很多关于选择的故事,有的选择用鲜血来唤醒麻木的灵魂,有的选择用回忆来慰藉生活的苦难,有的选择放弃理想泯灭众人,还有的选择自由放弃家庭,每一个选择自有理由,但就是这些或出于爱、或出于自私、或出于梦想的理由……构成了人生的走向和结局。在鲁迅先生的众多故事中,有一个故事,因为一次选择,成就了一次爱情,也因为一次选择,断送了一个生命,它就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与爱情有关的小说《伤逝》。

  《伤逝》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在五四运动

  时期,那时候,自由平等的理念播种于年青人的心中,女性也不甘于禁锢在家,等待一份家人安排的婚姻,她们也希望像易卜生小说《玩偶之家》的娜拉一样,走出家门,对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家庭说“不”。

  《伤逝》的女主角子君就是一位想要掌控自己命运的女子,她也如同娜拉一样走出了自己那个家,那个代表传统、禁锢的家。

  娜拉出走时,我们不知道她将走向何处,她将遇见什么人,经历什么事,她的未来并不明了。

  子君恰似娜拉,她遇见了涓生,经历了一场爱情,她续写了娜拉的故事。

  一、为自由选择了爱情,是缘是劫,全看你有没有生活这捆柴

  《伤逝》中子君追求“自由”的思潮埋下了她出走的种子,与涓生的爱情给予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

  所以,子君确认了与涓生的恋情后,她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这是她爱的宣言,也是她对“自由”的宣言。

  虽然爱情给了子君出走的力量和勇气,但是这场爱情是缘还是劫,却不由她自己决定。

  子君走出家门时,骄傲的她,除了一对金耳环和一枚戒指,身无长物,而且这一点点贴身的积蓄全部给了恋人涓生用作租房,她有着

  不畏未来的勇气。

  两人的生活之初,充满了甜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好的爱情开始蒙尘,藏在爱情这袭华美长袍下的虱子蠢蠢欲动。柴米油盐,洗衣做饭,这些人间烟火,让爱情不再是蒙着清纱的远山,而变成俗世间不得不面对的压力。

  子君为涓生洗手作羹,涓生为日常生计做些枯燥的抄写员工作。子君的辛劳涓生看得见,他也看到子君由鲜活、有追求的女子,变成为一日三餐烦恼的女人,她已与涓生记忆中那个向他缓缓走来,带着树叶清香的女子不是同一个人。

  鲁迅曾说:“人必须活着,爱情才能有所附丽。”

  当两个人都为生活而苦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能够对话的心灵,爱

  情也退出了他们的生活,剩下的是被现实击碎的一地狼藉。勇敢的子君变得懦弱,骄傲的子君变得常有怨色,不畏将来的子

  君变得害怕未来,因为她已经从涓生的态度中看到了“厌恶”。即使知道,她也只能默默承受,“爱情”给了她力量,爱情也摧

  毁了她的信念,因为出走后的她只能依附涓生而活,她最终亦被涓生抛弃,被迫回到了曾经离开的家庭。

  子君回家了,最后用死亡为人生划上了句号。子君的人生因为一个选择,走向了一条不同的轨道,她为自由选择了爱情,但生活又粉碎了爱情。爱情是她撬起人生的支点,但是爱情却是两个人的事,她有权选择开始,却没办法阻止它的消逝。爱情逝去,她只能用“死亡”作为她选择的代价。当然,无论是子君还是娜拉,她们都是为生命抗争的女性,她们对人生有着烈焰般的热情,但是燃烧的火焰,需要以“生活”为柴。也唯有那些掌控生活这捆柴的人,才能真正做选择的主人。那些无法掌控生活的人,也无法掌握爱情,亦无法掌控人生。

  二、为理想抛弃爱人,失去节操的人,终将被理想抛弃

  涓生身为男子,在那个年代更有话语权,而且他有知识,有理想,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比恋人子君有着更多的选择权。

  涓生与子君在一起是情之所至,从涓生的回忆中,我们也能体会他爱恋子君的心,他为这段爱情也有所付出,比如顶着失去工作的可能与子君在一起。

  但是外在比子君强大的涓生,却不能掩饰内心的懦弱。当面对质疑和鄙视的眼光时,他显得瑟缩,他的内心并没有直面未来的勇气,当生活露出它狰狞的一面时,他显示了渣男的一面,他的确爱子君,但是他的爱情太脆弱,它抵不过生活的现实,也抵挡不住每一个当下的苦恼和窘迫。

  懦弱的涓生只能用埋怨、逃避来应对生活的风雨,将内心的愤怒和无力对准爱人,并最终抛弃了子君。

  关于怯弱者,鲁迅先生曾说到: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抽刃向更弱者,是涓生应对生活困境的选择,他将生活的困境归因于子君,并抛弃了子君。他说出不爱子君的那一刹那,生活似乎变得更轻松了,他不用为爱情承担责任,他不用看到子君憔悴的脸庞,他可以自由的为理想奋斗,但是也是在他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他失去了一个男人的节操。那个进步青年涓生也因为这个选择在我们心中“死去”了。如果与子君同居,是两个年轻人对旧社会的抗争,尚且有着英勇的一面,而抛弃子君的那一刻他已经丢掉了人的“品质”,他也被众人唾弃。所以,当他潦倒落魄,拜访一位熟知的伯父寻求帮助时,这位和善的伯父并没有见他,不见他不是因为他贫穷,而是因为他的薄情寡

  义。伯父只是告诉了他一个事实:他抛弃的子君死了。为何而死,大家心知肚明。那个认为没有子君,未来可以展翅飞

  向理想之地的涓生,没有如愿的实现理想,他仍然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他又回到了与子君相遇、相爱的会馆,独自咀嚼与子君在一起的时光,悔恨自己的抉择,同时也为自己才华不得施展伤怀。

  涓生的懦弱注定他为了“自保”牺牲子君。虽然他懂得爱情,但是他的爱并不专一,他可以爱子君也可以爱别人,所以在爱情和现实之间,他毫不犹豫的用理想的遮羞布抛弃了子君,他失去了人的节操,被他视为遮羞布的理想也抛弃了他。

  三、只有梦,没有物质,爱情终成悲剧;只有理想,没有生存能力,终究叩不开理想之门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发生在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子君抛弃的不仅仅是她的家庭,也是她的家庭代表的封建思想。

  当《玩偶之家》在中国上演时,女性的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玩偶之家》中的一句台词:我首先是一个人,说出了众多被物化女性的心声。那个时代,丁玲、冰心、卢隐等女性作家创作一个个走

  出封建家庭桎梏,勇敢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在她们的故事中,女性获得了自由与平等。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鲁迅先生对于娜拉出走的结局进行了更客观

  的推测。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所以《伤逝》中,子君既没有获得自由,也没有收获爱情,她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而子君明知涓生已不爱自己,却只能在曾经编织的梦中活着,直到涓生惊醒了她的梦,她回归了与之决裂家族,但是此时的家也没有了她的容身之地。

  子君回归家族后,她遭遇了什么,文中没有只言片语的交代,但是在那样一个注重女子“名声”的年代,子君的回归,于家族而言,必将带来流言蜚语和无形的压力。此时子君也唯有一死来平息这场风波。

  子君是勇敢追求梦想,追求爱情的女子,但是她与涓生的爱情却没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她的勇敢成了莽撞。

  鲁迅先生给许广平的信中也提到了他的爱情观: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只有梦,没有钱,子君的爱情终究是一场悲剧。只有理想,没有生存能力的涓生,终究推不开理想之门。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是读者却能从中有所体悟。选择本是中性的,但没有植

  根于现实的选择,却是一场编造的梦境,而梦终究会醒。

篇十七: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作者:谢秋

  作者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文化学刊

  页码:70-72页

  年卷期:2018年第8期

  主题词:鲁迅;娜拉;子君;走后;新可能

  摘要:娜拉在走出婚姻家庭后经济、人格独立,获得了圆满的人生,这并非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提出的新可能,而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出的四种可能:堕落、回来、"包里有钱"、死中的第三种。只是在鲁迅看来,经济独立是娜拉所不具备的能力,或在出走社会后不可能达到的结果,"死"对活人不具备意义,所以对于娜拉出走的前景,鲁迅只提出了两种最有可能的道路:堕落或回来。而《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获得的独立而成功的人生,不过是放大了鲁迅对娜拉"包里有钱"的判断的可能性。

篇十八: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10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本文拟对玩偶之家的娜拉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境遇挖掘出作品的核心价值及思想意义为现代女性现代女性解决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该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以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等思想问题提供一些参在学界对于玩偶之家的女性形象分析已进行了多年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题目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看女性独立指导教师学生姓名xxxxx

  二O一四年十月十八日

  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看女性独立

  摘要

  《玩偶之家》通过家庭矛盾反应社会矛盾,提出了妇女独立解放,改善两性关系等重大的时代问题,强调两性平等的思想动向。本文以娜拉为视角审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桎梏及娜拉出走带给当代女性的反思。女性独立的前提是精神及意识的觉醒,唯有意识觉醒才能推动女性摆脱社会与传统的枷锁,从而达到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关键词:独立;平等;价值;意识

  i

  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Fromthe"dollhouse"NoralookatfemaleindependenceAbstract

  "Adoll'shouse"reactionsocialcontradictionsbyfamily,Putforwardtheindependenceandliberationwomen.Toimprovetheeraoftherelationshipandothermajorproblems.Emphasizethethoughttrendofgenderequality.AngleofviewtoNoraforthesocialshacklesofwomenandNorafleetothereflectionofthecontemporarywomen.Women'sindependenceisthepremiseoftheawakeningofspiritandconsciousness.Onlyconsciousnessawakeningcangetridoftheshacklesoftraditionalsocietyandpromotewomen.Soastoachieveeconomicindependence,therealizationofself-worth.Keywords:independent;equality;value;consciousness

  ii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目

  摘

  录

  要.................................................i

  Abstract................................................ii绪1论.................................................1摆脱依附地位..........................................2

  1.11.21.3父亲的玩偶娃娃...............................................................................................2丈夫的玩偶妻子...............................................................................................2娜拉出走带来深思...........................................................................................2

  2

  女性地位形成过程......................................4

  2.12.22.32.4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4经济长期依附...................................................................................................4父权社会制约...................................................................................................4被间接生产力的位置所掩盖...........................................................................4

  3

  探求妇女独立地位......................................6

  3.13.2向自身寻求幸福——争取意识觉醒...............................................................6抛去歧视与偏见——摆脱文化束缚...............................................................6

  男女平等.............................................................................................................................6融入社会.............................................................................................................................7

  3.2.13.2.2

  3.3

  真正的自由解放——经济独立.......................................................................7

  结

  论.................................................8

  参考文献.................................................9致谢................................................10

  iii

  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绪

  论

  本文拟对《玩偶之家》的娜拉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境遇,挖掘出作品的核心价值及思想意义,为现代女性现代女性解决“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该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以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等思想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在学界,对于《玩偶之家》的女性形象分析已进行了多年。潘家询翻译的《易卜生戏剧四种》把包括《玩偶之家》在内的四部戏剧一起介绍给我国广大读者,为我们学习研究易卜生戏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挪威作家海默尔的著作《易卜生——艺术家之路》,论述了易卜生的写作生涯及其作品分析,深刻而有见地。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桑德拉·莎莉所写的论文《从女人到人——娜拉的转变》(见1999年第2期《文艺研究》),对《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进行了心理上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娜拉从女人到人的转变过程。2003年第12期《戏剧文学》刊登了曲佩薏的《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易卜生戏剧中的两个女性形象——娜拉和海达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受的歧视和压迫。在2002年第5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刊载的马晓翙所作的文章《屈辱消解在爱与梦中——也谈娜拉》中,作者认为娜拉其实一直都是安于“玩偶”地位,并未受到女权主义影响,只是她关于“奇迹”的梦想破灭之后才决定离开家的。对于林丹太太的研究,可见2008年第12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刊登的《漫谈〈玩偶之家〉中的林丹太太》,作者王天昊、孙宇从林丹太太对待亲人、工作、爱情和朋友的态度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林丹太太这一同样涵义丰富的人物形象。而对于仆人安娜的形象,学界则鲜有论述。学界对于《玩偶之家》的女性形象解读已取得了非常多成果,这为本文进一步深探奠定了基础,使本文可以进一步从娜拉形象入手,展开对女性独立的研究。

  1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1摆脱依附地位

  1.1父亲的玩偶娃娃

  娜拉在一个小中产阶级中长大,是家里的独生女,与父亲相依为命。正是这种相依为命让娜拉更加依赖父亲,甚至是依附父亲。她对父亲言听计从,父亲的意旨便是自己的意旨,父亲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有时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想法来来迎合父亲的想法。孩提时代本应该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成的绝佳时期,然而此时的娜拉却像一个玩偶一样的任人摆布,服从便是她生活的全部,娜拉的依附性在孩提时代就形成了。假如说童年的娜拉对父亲的依附尚可理解但是婚后她对丈夫的百依百顺、服服帖帖得无以复加,真是叫人唏嘘了。

  1.2

  丈夫的玩偶妻子

  在娜拉嫁给海尔茂之后,她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做审核事任何决定

  都要以丈夫的意旨为行为准则。小到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大到教育子女、与外人社交。晚会上跳哪一种舞蹈,她自己都不想决定,完全依赖丈夫做主,仿佛没有丈夫的口令,舞就跳不成了。娜拉常说“事情都由你安排”,“你做的事情都不错”。

  [1]

  她的这种依附可以博得丈夫的欢心,但是这种欢心并不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真正

  的爱,这仅仅是满足海尔茂的男性尊严,而她不过是一个为丈夫实现个人意愿的工具罢了。当她看清了丈夫的真实嘴脸和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境地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时至今日,娜拉仍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启示,并给现代的“娜拉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女性若想改变就要自立自强。

  1.3

  娜拉出走带来深思

  娜拉的出走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易卜生煞费苦心地安排柯勒克斯泰

  要挟娜拉这一重要情节,就是希望娜拉借此看清自己在家中的可怜地位。当她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妻子之后,她的离去成为必然,而走后的娜拉又会面对怎样的境地哪?剧本中娜拉出走时丈夫问道“你离开我之后到哪里去?你凭什么维持生计?”的确,这是个问题,那些离开丈夫或者是被家庭抛弃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女人,她们能有什么出路?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后怎样?》一文中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娜拉的前途。当然,陷入这种困境的原因绝对不只一种,有社会的,有海尔茂的,肯定也有娜拉自身的。娜拉的言行均以海尔茂为转移,受到种种委屈却不觉得自己的可怜和可悲。这与男权社会传统道德的灌输密不可分,妇女陷入因迷信权威而感到压抑和困惑的境地中。女性的反抗触动不了社会暴虐的根本,当女人打破夫权的藩篱选择独立,却陷入人生困境中。就此而言“娜拉的出走”绝不是让雀

  2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跃的明智之举。这是一个让人发人深省的’出走”,不得不让我们疑问到底女人为何陷入这种困境,它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而当代女性独立又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

  3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女性地位形成过程

  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还是家庭生活,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其原因的形成可见于漫长的古代历史社会变迁。这场变迁已经慢慢消解了女性的地位,无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还是从人身到思想,女性一直被禁锢和边缘化。

  2.1

  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

  “社会性别一词指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

  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又是什么哪?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是单一的文化,男性的文化。“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无一不是为男性设立,服务于男性,究其根源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复习社会所决定的。男性在当时是家族的继承人,有较高的家族和社会地位,而女性则是附属品,被排除在主体社会之外,这种不平等状态的延续,必然导致了人们普遍的思维:男子就应该顶天立地,一手遮天二女子就应该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做好“贤内助”。若不是,则是“牝鸡司晨”,为社会所不耻。

  2.2

  经济长期依附

  “男主外,女主内”一直被人认同,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养家,女性在家做贤

  妻良母理所应当,殊不知,男女不平等的状态正源于此。梁启超曾说:“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一语道破了女性经济依附于人的情况。男女分工看起来合理,事实上久而久之便成就了女性对男性经济上的依附。经济不独立则人身不独立进而受制于人。转看今朝,女性之所以地位有所提升与经济独立是密不可分的。若想人格独立唯有经济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与男性比肩而行。

  2.3

  父权社会制约

  父权制社会的统治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且深深渗透于意识形态之中。如古

  代女子必须缠足,而缠足损害女性身体健康,但为了限制女性的自由活动,这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依旧盛行。在婚姻制度上实行一夫多妻制,丈夫可同时拥有很多妻子,妻子却只有一个丈夫,并且对他从一而终。丈夫一旦去世妻妾须守节且不得改嫁,否则视为不贞。这种“非人化”的制度,使妇女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折磨。在继承制度上,是以父系血亲为中心的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女性一般无继承资格。如今这样的现象虽在减少,但由于父权社会统治的沿袭,女性参政的依然寥寥无几。

  2.4

  被间接生产力的位置所掩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社会影响力。这也

  就是女性的生产力被忽视从而导致人格不被重视的原因。

  4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生产力分为显性生产力和隐形生产力,显性生产力的主力军是男性,隐形生产力的主力军却是女性。而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对社会生产起显性作用那部分生产力所为社会贡献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习惯认为,拿工资回去的人才是真正的生产力。而女性在家庭当中担任贤妻良母,操持家务等功能则被人无情的忽视。殊不知,由于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在生产力发生作用的方式上,男性和女性必须有人起隐性作用有人起显性作用。女性实则是为社会分工和谐,家庭生活稳定做出巨大牺牲的一类人,但她们却被迫处于社会二层公民的位置。时至今日,状况依旧没有普遍性的改变。“人生而平等”。无论女性还是男性不过只是人类的性别而已,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他们应被放置在人类天平的两端,这样才能平衡。而经过上述追本溯源的论述,当代女性到底该从哪几方面努力才能独立哪?

  5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3探求妇女独立地位

  3.1向自身寻求幸福——争取意识觉醒

  恩格斯曾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2]在人生道路上寻求幸福无非两条路,一向外部世界二是向自身,向自身寻求幸福最为可靠,也是最优先的道路——意识觉醒之路。女性如要真正独立,首先要唤醒独立意识,强调一个“自觉性”,自觉破除精神的枷锁与桎梏,打破传统,从而实现内心的真正独立。在专制社会里,女性不具备主体意识,她们从属于男人,因为男人才是社会的主宰力量,当时的法律法规都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和利益制定的。这点与西方社会不谋而合,以男性为中心、“男性优越”的想法根深蒂固。长此以往,想成了一种思想观念——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人类的常规文化心理和女性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开始用开怀的胸襟和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她们极力要求自我解放,娜拉就是这样一位觉醒女性。当海尔茂向娜拉提出“首先你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时,她坚定的答到“现在我只相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此时娜拉不仅意识到女性在物质世界的不平等,更加萌芽了主观意识觉醒,她的无畏与勇敢是同时代女性不具备的。由此可见,女性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3.2

  抛去歧视与偏见——摆脱文化束缚

  问话对人的束缚根深蒂固,当女性从家庭步入社会后,主流上以男性为中心

  的社会在对待女性上存在着偏见与歧视。

  3.2.1男女平等

  以娜拉为例,娜拉控诉海尔茂“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这段著名台词赋予男女平等重要的内涵。娜拉深层含义是我也有我爱的东西,我也有追求自我选择的权利,娜拉感受到这种不平等,因为在当时,只有家庭才是她们拥有的空间,而除去家庭以外的事,她丝毫没有表决权,她们不能与男性共同享用社会这个舞台和各种社会权利。娜拉力求摆脱这种不平等及文化上的束缚,与男人一样尽社会义务,对家庭内外的事享有参与和表决的权利。

  6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3.2.2融入社会

  关于娜拉出走之后会是怎样?这样的问题多年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她会受到男权中心的偏见与排斥吗?鲁迅对这一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娜拉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路就是饿死了,但是饿死了已经离开了生活,便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3]鲁迅给出了娜拉走后的悲惨结局,是因为鲁迅深知一个从未踏入社会,没有任何学识、技能,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的人,要走出去并且争取自由与独立,谈何容易?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生产无需强大的体能,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与能力。这种女性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与男性追求平等的权利。一言以蔽之,女性独立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会受到以男权为中心社会的偏见与束缚,但这种偏见与束缚会随着时代进步,男女平等以及女性的“入世”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3

  真正的自由解放——经济独立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

  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恩格斯在向我们指明一条道路,若不想任人摆布首先要在经济上不受制于人,张扬主体意志,谋求经济独立。而女性之所以长期处于经济不独立的状态,追本溯源,存在历史性的原因。社会分工后,由于男女生理和体力上的差异,自然导致了男耕女织模式的形成。到了工业时代,则深化成为“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分工模式。而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导致男性占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并名正言顺的占据消费中的主导地位,长此以往,女性顺理成章地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及从属地位的消费者。自然而然的,女性逐渐接受这种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并习惯由男性掌握经济大权。经济独立方能人格独立。在《玩偶之家》中,“钱”便成为了人们谈话的中心,娜拉因经济无法独立而巧妙的向丈夫要钱,而她之所以伪造签名是因为当时的女人无偿还能力所以无权在贷款上签字。经济的枷锁牢牢的铐紧娜拉,她在四处筹钱偿还债务的过程中,终于意识到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并在出走时拒绝受丈夫资助,打算回老家找一份工作。总而言之,欲求女性真正解放,经济独立必不可少,它如注入身体的血液,让女性生命为了沸腾,潮气蓬勃并信心十足的拥抱自己的明天!

  7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结

  论

  《玩偶之家》通过家庭矛盾反应社会矛盾,提出了妇女独立解放,改善两性关系等重大的时代的时代问题,强调两性平等的思想动向。娜拉的出走是对自我觉醒,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她追求平等,反抗社会对女性的桎梏。无论是给当时的女性还是现在的女性都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女性独立的前提是精神及意识的觉醒,唯有意识觉醒才能推动女性摆脱社会与传统的枷锁,从而达到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这便是《玩偶之家》带给我们关于女性独立的深刻思考。

  8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易卜生.《玩偶之家》[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56[3]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M].人民出版社,1956[4]舒婷.《诗刊》[J].人民出版社.1979

  9

  2015届黑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致

  谢

  在通过本人努力和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在这里,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李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指导并修改我的论文,本论文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她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作风、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将使我终生受益。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里教过我的所有老师,因为你们的谆谆教导,使学生能在大学四年里收获了知识与能量。最后感谢母校黑龙江财经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10

篇十九: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P>  .

  简论娜拉出走及其意义

  黄宏佳

  内容摘要:娜拉的出走是坚强伟大的壮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她是世界文学典型的反叛男权中心主义争取解放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娜拉善良、活泼、纯洁、可爱,但又具倔强、反叛的性格,娜拉出走后不会回来,她凭坚韧勇敢的个性和具有谋生手段可以自食其力。娜拉离家出走,是她走向新的开始,她开始寻找自由、平等的道路。关键词:娜拉;出走;反叛

  娜拉走了,真的走了。从那“砰!”的一响重重的关门声里看出她走的很坚决。海尔茂根本谈不上拦,只能挽留,娜拉半点留的意思都没有,作者易卜生在戏剧结尾让海尔茂那么可怜,似乎是娜拉抛弃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整个家庭,放弃了她丈夫所认为的:“最神圣的责任——对丈夫和孩子的责任。”一个家庭被妻子抛弃,哪个男人承受得了?结局海尔茂是可怜的。然而,我们不得不回过来看看娜拉出走的原因何在?她该不该出走?

  在海尔茂拆开的柯洛克斯泰威胁信而谴责娜拉之前,娜拉是多么的爱她的丈夫和家庭。丈夫安排什么她就做什么,丈夫爱什么她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她是那么善良、天真、纯洁。丈夫生病了,她为救丈夫,为不让病重的父亲操心,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她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独自承担赏还债务。她那么娇美,活泼,可爱。她是“会唱歌的小鸟儿”,是“可爱的松鼠”,海尔茂面前“蹦蹦跳跳的小松鼠”。她简直是天使,连阮克医生也很喜欢她。当她幻想“奇迹”——海尔茂会站出来承担一切责任——又害怕“奇迹”发生时,她要林丹太太“将来要是有人要把全部责任、全部罪名拉到他身上,那时你要给我作证人,证明不是那回事”。为了不连累丈夫,她甚至已经做好投水自杀的准备。对这么一个纯洁、善良,不惜牺牲自己的可爱女子,海尔茂却恶毒咒骂她。骂她“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什么坏德性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海尔茂没有想到娜拉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他,他心里担心的只有自己,“你把我的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断送了。现在我让一个坏人抓在手里,他要我

  .

  .

  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他可以摆布我,我不能不依他。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的!”海尔茂是个自私而又极其懦弱之人,为了不让人家说是他和娜拉串通,让娜拉“还得在这儿住下去。可是孩子不能再交在你手里。从今以后谈不上什么幸福不幸福,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到柯洛克斯泰良心发现(其实是林丹太太感化了他),退回了借据,威胁解除了之后,海尔茂根本不在意娜拉的感受,心里只有自己“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娜拉由此觉醒,她终于认清了海尔茂的真面目,“你不了解我,我也到今天晚上才了解你。”“整整八年,”“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尽了委屈,先是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你们何尝真爱过我,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八年了,娜拉觉得“我在这儿简直像个要饭的叫化子,要一口,吃一口”。在这样一个丈夫不爱,没有自主,没有尊严的家庭环境里(之前父亲家里也一样),她只不过是“泥娃娃孩子”“泥娃娃老婆”,是玩偶,是个傀儡。娜拉再也承受不了。娜拉反叛男权家庭的“火山”终于爆发,她毅然冲破牢笼,走向追求自我、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

  细究起来娜拉出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娜拉性格使然。娜拉有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善良多情的一面,同时也有倔强、不屈服和反叛的一面。冒名签字和独自还款看出她的刚强和勇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恐吓,她没有屈服、妥协(虽然曾向海尔茂替柯洛克斯泰说过情,但那正是她善良的体现),而是勇敢承担责任,正视现实(虽然曾想过自杀,但那是对丈夫的爱体现)并且尖锐地谴责资本主义的荒谬的法律。正是娜拉具有这些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反叛的精神才敢于和男权家庭、男权社会叫板。其次,社会历史生活环境的影响。娜拉生活在挪威,挪威地处欧洲之角,远离欧洲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19世纪后半期,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挪威经济文化开始繁荣,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状态造就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自由坚韧的精神性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影响着人们,当时挪威社会高涨的女权运动冲击着娜拉的精神世界。社会环境是娜拉离家出走反叛的一个原因。娜拉出生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受过教育,娜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觉悟性很高,是个敢于追求知识、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结婚前,在父

  .

  .

  亲家里父亲让她做什么她就得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结婚后也一样,丈夫要她“一心一意依赖”要她“按照他的指点和教导”生活。娜拉只不过是消遣物,是“玩偶”,是“泥娃娃”。她生活在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代表家庭里。娜拉再也不相信海尔茂“我有我对自己最神圣的责任”,“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她对这样的家庭已不再留恋,极力要逃出去,寻找自由,寻找自我。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环境是娜拉离家出走反叛一个重要的原因。

  娜拉毅然离家出走的行为是妇女坚强伟大的体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娜拉成为世界文学典型的反叛男权中心主义争取解放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娜拉走了,她何去何从?她能否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她会不会再回来?这些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做过如下的推断:娜拉出走以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堕落;二是回来。鲁迅之所以有的这样推断是有其目的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娜拉”被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谈及、议论、分析,并逐渐成为了他们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的角色符号,特别是女性。就在所有人在效仿、在呼吁“像娜拉那样出走”时,鲁迅却站出来给这股热潮泼了冷水。他指出,女性只有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争取独立的人格。就是说,鲁迅给青年们指出了一条需要“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道路。对一味乐观于娜拉潇洒出走者和效仿者敲响了警钟。他是向社会发出一种警醒的声音,向社会这种思想潮流说不,告诉人们怎么从这种主流生活方式和态度中解脱出来,活出自己的意义。

  然而,在文本的分析中,根据娜拉的性格,笔者认为,娜拉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因为她有极大的、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完全可以在社会自食其力的能力。她丈夫病得失去能力庇护她之时,她不乏智慧更有勇气冒名签字贷款挽救了丈夫,挽救了整个家。她敢于对当时家庭、教育、宗教、法律甚至社会提出质疑:“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她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她坚决不再需要海尔茂这“生人”的资助,摔门而去。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他是那么刚毅果敢!就是

  .

  .

  很多男人也无法企及。娜拉会做针织、绣花、抄写之类的工作,完全可以有能力解决生存问题。恩

  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娜拉已经认识到这点,所以她“要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太难”。她既自信又懂得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虽然她没有社会经验,但她“会努力去吸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娜拉必定会承受这样或者那样的舆论压力甚至被排挤,但她可以像林丹太太那样顽强——开小铺、开学校或者托老家人帮忙找份工作,甚至做得比林丹太太(自食其力之外,还为母亲养老送终,抚养几个弟弟自立,最终还四处奔波)更好。总之,就是正常情况下娜拉都可以自立,更何况此时已经“破釜沉舟”的她!

  当然,我们可以推知,出走之后的娜拉在社会上肯定不会太容易,会遇到许多坎坷,但凭娜拉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她是不会回到原来的家庭的。就算要回,那也只是回去看看她的孩子罢了。

  参考文献:

  易卜生著,潘家询译,《易卜生戏剧四种》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冬之雪精,《娜拉离家出走之我见》搜弧博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

推荐访问: 鲁迅先生对娜拉出走的评价 出走 鲁迅先生 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