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大众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内在联系

论大众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2-10-31 18:1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而形成的大众文化,其主要作用在于使人最大限度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草原文化的基础是轻松、自由和宽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草原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推动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草原文化;宽容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199—03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引领下形成的文化全球化,促使各民族文化间的交往和互动日趋密切,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大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强调文化间的共同性和整体性,突出各文化间的交往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则反映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思想文化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交往增多,交流频繁和信息化的到来,大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的作用在于使人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类的存在,需要相互之间的帮助,依靠团结互助才能生存下去。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中介。大众文化是社会市场化、现代化的产物,必然要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状态和表现方式。

以草原文化闻名的蒙古族文化,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其开放包容,天然地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草原文化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伴随着一定的仪式而进行,而每一种仪式就是一种文化表现方式。如闻名于世的草原那达慕,就是基于传统游牧文化和原始信仰体系,以搏克、赛马、射箭等传统“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建筑、饮食、歌舞、诗词、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自古以来举办那达慕的地方会吸引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民众,观众和参与的人员达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那达慕伴随蒙古人近八百年,已经成为蒙古族整体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民族精神与性格的重要载体,而且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那达慕因为其民族性、群众性、竞技性和文化性特质,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军事训练、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的功能,而且对蒙古人成长为真正的“蒙古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模塑与教育作用。可以发现那达慕不是少数人的表演,而是整个族群的共同活动,是以大众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集群意识得到增强,族群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民族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

草原文化还形成了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征。可以说整个蒙古草原就是歌舞民歌的海洋,蒙古族最早主要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土地辽阔,游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渐渐形成了乐观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谐的胸襟、崇信重义的情怀等民族精神,这点也是大众文化产生的基础。蒙古族民歌更是源远流长,唱歌给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通过民歌抒发对自然的爱,也消磨了人烟稀少带来的寂寞。特别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马头琴蒙语称为“莫林胡尔”,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构造简单,由马头装饰、琴杆、共鸣箱、琴弓及两根琴弦组成。其音色纯朴、浑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由于自然条件与历史的原因,草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游牧生活方式。而游牧经济是自然、家畜、人三要素组成的经济形态。它的存在很大的程度上赖于自然界,是因为自然因素在这种经济形态中占据主要位置,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显然是游牧民族的一种生存选择。游牧民族先人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是采取征服或者是掠夺的方式,而是采取“迁徒—适应”的方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游动式生产,这使其文化形态成为富有动态性格。这种相对脆弱而不稳定的经济形态,决定了草原文化的特征,草原民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缺乏组织化劳动制度的情况下,经常面对大雨、大雪、坚冰、洪水、飓风和蚊虫猛兽等自然灾害及敌对势力,生命处在没有安全感的狀态。这样的生活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牧业民族的草原文化主要不表现为物质、典章、制度和各种符号所记录的思想成果,而是表现在他们的精神气质方面,也就是在他们的生活、行为、思想方面……草原民族从物质的丰富和各种符号积累的深厚方面虽然远不如农业社会,但丝毫也不能低估表现在他们身上的精神和气质。他们的精神和气质包容着人类远古以来就有的许多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原始初民身上的活性元素。”[1] “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游牧民族必须高扬原始初民精神因素中的活性元素,如冒险、进取、奋斗、对抗、勇敢、无畏、进击、劫掠等等。”[1] 由此可以发现,草原文化既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性,也包含着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

草原文化的基础是轻松、自由和宽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兼收并蓄,体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特点,这与中原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排他性文化大不相同。在元一代的统治阶层中,不仅有蒙古人,也有来自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色目人,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原为毡帐出身的曾为对手的契丹族、女真族人,中原的汉族人等。在宗教方面也是传统的萨满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平共处。因此在当代语境下,现代化大潮已波及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资本、经济的强大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方式。现代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又由于新鲜事物往往以时尚、先进、文明的状态出现,很快就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蒙古族歌曲已经成为流行音乐被人们耳熟能详,比如《陪你一起看草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等通过现代包装的很多蒙古族歌曲已经成为流行歌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大众的,大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在现代草原文化也要以现代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出现出强大的的渗透力和深入无意识的控制力。大众文化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草原文化的真实状态和发展方向,大众文化的广泛性,通俗性,可以使草原文化更好地传播,担当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介。对于草原文化来说,大众文化是现实的的,能够积极参与的。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之下,草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增加文化的创新能力能力,扩大了话语权。

草原文化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存在方式,比如我们把草原民族称之为“歌唱的民族”、“舞蹈的民族”、“在节日中生活的民族”等,同时草原歌曲、舞蹈等大众文化的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的各种形式都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成为走向世界的手段,大众文化的形式已经成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形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方面。按照大众文化的运行规律,草原文化也要按照经济学中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模式来运作,作家和读者、艺术家和观众已经演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创作的目的应该是在保持草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更多地取决于读者和观众的消费需求,最大限度地迎合读者口味和取悦观众兴趣。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下,草原文化的发展坚持民族化方向的同时,通过大众化世俗化的方式完善自己。我们知道,现在草原文化不仅体现在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还表现在生产和消费过程,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一种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现代草原文化也要运用镜头与组织画面的方式比如盛大那达慕、特色在体育活动等形式,贴近大众,扩大影响,走出草原。通过文化访谈、人物交流、现场报道等方式分析大众心理,关注社会热点,洞悉不同样态。让草原文化成为人们日常性的需求和观念性的体验的历史循环之中时,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样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所有中介物,就自然会进入人们的主体意识,并影响人们的主体情感。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草原文化得到从来没有的大发展,对一些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的保护也被提上日程,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文化的统一。因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如果只保护而不发展,将其拒斥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保护的价值和合法性值得怀疑,保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其实不是保护而是一种破坏。就是我们在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草原文化,用无功利的方式思考草原文化的时候,就是强调保持原生态的同时,绝不能无视草原文化走向现代的内在需求,这一点是我们在农村牧区调查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的,他们非常希望外面的世界能够认识到草原文化的价值,非常需要外来的资金来发展、开发,希望草原文化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草原文化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也要处理好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主流文化往往表达的是国家意志和政治意识形态的,以“主旋律”的形式存在,为了巩固一定的社会秩序,经常表现为数十年不变僵硬模式,以及狭窄的题材和说教的面孔。主流文化因为这样的特点,所以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影响式微,对草原文化只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精英文化是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对普遍意义的寻求,对生命本体的叩问,对世俗化的批判是其主题,其内容与形式的“贵族化”倾向使“下里巴人”的普通人群接受存在困难,精英文化如果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只能成为知识分子在人文孤岛的呐喊。草原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我们知道在当前的文化格局中,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大众文化。在社会市场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时尚流行为外衣,以娱乐休闲为手段,满足了人对的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着强大的渗透力与控制力。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对草原文化的影响是具体的、现实的,已经成为草原文化的日常存在方式,并且深受群众欢迎。

大众文化正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补充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局限性。草原文化和大众文化一样,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现代文化,不仅表现为都市文化,还表现为乡村文化,在内蒙古城乡占有一定的话语支配权,通过现代传媒技术的渗透力成功地控制了大众,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基本要求。草原民族是热爱歌舞的民族,今天草原歌曲已经成为流行乐坛重要的生力军,我们发现,来自草原的那些歌曲,有的昂扬激越、豪迈粗犷、热烈奔放,有的如泣如诉,情感流淌,自然质朴;来自草原的舞,有的盘旋腾越、矫健刚劲,有的舒展轻柔、婀娜多姿、抒情达意。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古代的草原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大部分是民间代代相传,可见草原文化的大众性、民间性的本来固有的传统,也是草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所在。

总体来看,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草原文化,能够满足广大群体对文化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的真实需求,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外在形式。大众文化影响的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使文化趋于同一性,呈现出普遍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表现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草原文化不仅是民族认同的标志,也是维系民族和社群存在的生命线。草原文化是蒙古民族和精神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结晶,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已渗透于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草原文化的开放性决定它努力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一定有个碰撞、渗透与融合的过程,并且会结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以民族文化为内核,文化才会深沉厚重,才会产生那种动人魂魄的力量,才能走向世界。

草原文化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内容与老百姓有关,形式是活泼新鲜、通俗易懂的、不拒绝大众的参与,草原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视觉性不同,它是人民在生活的实践中形成,是日常生活体验,使情绪和欲望得到顺畅的表达,并为大众所共享,与人民的关系是亲近的、和谐的、自然的。草原文化可以通過现代的传媒的方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天然交流,并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草原文化的内在机制决定其在发展过程中,必定要融合吸收其他形态的文化的优点。在现代传媒技术的包装下,必然会焕发出新奇的美,而且会使其不受时空限制成为广大群众共享的文化。而市场文化的流通机制也可以使草原文化成为文化产业,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得到发展。我们相信,草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不仅在国内享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32-33.

The Intrinsic Link of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Grassland Culture

WANG Ai-liang

(College of Marxism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China)

Abstract: The popular culture formed with globalization.Its main role is to make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Grassland culture is based on the ease, freedom and tolerance with a strong open and inclusive.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Grassland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They ca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promot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grassland culture;tolerant

(责任编辑/ 陈鹤)

推荐访问: 大众 文化与 草原 内在联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