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时间:2022-10-31 15: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从生物、理化、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性。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结果 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1]。结论 合理应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可减少外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2]。

关键词: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3]。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 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4]。

1.1.2病毒 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体位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5]。

1.2物理性因素

1.2.1利器伤 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对2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6]。

1.2.2 噪声的影响 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7]。

1.3化学因素 日常工作中,在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方面需要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经常接触的消毒剂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这些消毒剂的使用,易引发皮炎、过敏、结膜炎甚至于职业性哮喘和职业性皮炎。在肿瘤外科,护理人员在配药或注射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化疗药物,虽然药量小,但每天无数次的配药和注射,以及长期接触药物所引起的药物蓄积,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有远期的影响。化疗药物可致畸、致癌、致突变,长期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护士,有很大几率受其影响,造成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8]。

1.4心理社会因素 外科患者流动量大。急、危重患者多,抢救多,输液量大,护士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持续快节奏的紧张工作,使护士产生疲乏感。由于各种因素,某些家属对护士的工作带有偏见,易导致护患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理人员往往保持谨慎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外科护士频繁地倒夜班、节假日加班,工作负荷重,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疾病[9]。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及紧张的工作气氛,使得护理人员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疾病,还易产生心理疲惫、职业疲劳等诱发许多心理问题。

2防护

2.1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 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人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3 电离辐射的预防 工作中对放射线的职业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防护,在拍片过程中,尽量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10]。

2.4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进行紫外线照射或紫外线强度测定时,带防护眼罩、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下;所有的紫外线灯开关应安装在室外[11]。严禁紫外线消毒时进入消毒区域。

2.5负重伤的防护 尽量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供相关的培训,如掌握力学原理、合理运用节力技巧;正确使用各种设备;了解脊柱的生理和解剖,保持生理弯曲,用力时如何保护背部等[12]。

3讨论

总之,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13]。

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14]。

参考文献:

[I]王毅.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2,(06).

[2]孙玉英.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1,(09).

[3]王虎娥.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们护理研究[J].2010(15).

[4]顾颖 外科护士的职业伤害与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3).

[5]李晓红.LI Xiao-hong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0,24(7).

[6]周晓红.普外护理安全因素与对策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6).

[7]张小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1,3(1).

[8]华丽.外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5).

[9]王妮.王桂华. 外科护士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12,23(16).

[10]王娜.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0,6(33)..

[11]闫秋佚.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

[12]黄利花.外科骨折患者压疮形成原因与护理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1).

[13]欧阳丽波,王凤昭,杨丽梅,等.外科护理工作者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10,29(1).

[14]刘蓉芳.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2).

编辑/王海静

推荐访问: 外科 护士 危害 防护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