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例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例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时间:2022-10-30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N9<m5]@O|ӏi饨ky体会思想感情作为阅读说明文的核心,忽视了说明文表达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弱化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聚焦在“理解地球生命诞生的原因,激发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与行动”上,偏重于环保意识的情感培养,而忽视了说明文的文体特點。

(二)舍本逐末:忽视表达方式

语文教师普遍把说明文看作“说完”,而不是“说明”;看作“重现”,而不是“表现”。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也存在这样的偏向,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说明文单元的导语部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本组课文展示了多方面的内容,把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的科技世界。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哪些宇宙知识,展示了哪些科技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查查相关的资料,还可以留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在导语的引导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出现了偏差:偏重于说明对象内容层面的理解,而忽视了对表达方式的探讨。

例如,《月球之谜》一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且每个谜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后分析结果原因,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这是这篇课文表达方式上独具特色之处,也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但某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却重点分析了月球表面的景色,还拓展了许多关于月球未解之谜的课外知识。这样的课堂是在教“科学”,而不是教“语文”,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成了科普知识的课堂。

二、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之取向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要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重要价值取向。

1.关注文本结构

说明文的谋篇布局蕴涵着作者的独具匠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梳理说明文的文本结构,从整体和局部上把握文本结构的特点。

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太阳》一课中,分为三步展开教学:首先,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其次,提炼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并将同类特点合并归类;最后,思考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以及作者安排材料的用意。这样的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是让学生学习说明文文本结构的特点,学习如何巧妙安排材料说明事物。

2.体会语言特色

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两个特点体会语言特色。

如《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的“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一句中,“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可否删去?当然不行,如果删去了,就无法准确定位地球的具体位置,也无法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揣摩表达方式

说明文,不仅要学习“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两个方面。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顺序主要为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如《妙不可言的位置》的说明顺序就很有特色,文中先介绍了地球的位置,后将地球的位置分别与金星及其他行星进行了比较。在多重比较中,得出了文章最后一句的结论:“由此可见,地球所处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分总结构,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二)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而说明文以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和丰富多样的信息为主要特点,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资源。

如在《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引导学生以列表形式梳理不同类型恐龙的生活习性,并用制作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分类和展示,以手抄报为载体,将阅读、提炼、积累、内化、运用融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科学的润泽与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说明文的题材内容丰富,从宇宙奥秘到自然环境,从科技发展到日常生活,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润泽,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

如在《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中,某教师基于文本特色,重点拓展了两个科学知识点——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金星成为“最热行星”的原因。生涩难懂的天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卡通图片呈现,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天文知识,更调动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之策略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为例,阐述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一)选择原则

1.立足教材,瞻前顾后

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先要立足教材整体,考虑课文处于教材体系的哪一个阶段,思考课文在教材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明确教学内容的指向。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进行了梳理,表格如下。

纵观上表信息可知,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五年级上册才出现了说明文单元,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在第三学段才明确提出了说明文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但根据上表信息,三、四年级的说明文数量最多、最集中,占小学教材说明文总量的50%以上,笔者认为,三、四年级是说明文学习的重要积累时期。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前有三年级上册《赵州桥》等课的简单铺垫,后有四年级上册大量说明文的引入和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的总结升华。因此,《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以其鲜明的说明文文体特色,应当作为说明文积累阶段的典型课例。在此课的学习中,一要强化文体意识,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要让学生掌握学习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从而为后阶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提升打好基础。

2.立足文本,有的放矢

虽然文体相同,但每一篇说明文的文本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上都是各具特色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立足文本,因文制宜。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突出了地球与其他行星的不同之处——产生了生命,从而得出结论“地球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全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地球与金星以及其他行星进行了比较,探索地球产生生命的原因。因此,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紧紧围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构建课堂框架体系。

3.立足学生,合理取舍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探索精神。《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涉及丰富的天文知识,是学生兴趣点所在。如果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大量的天文知识,课堂容量有限;如果舍弃拓展天文知识,那么教学内容既会显得单薄,也错过了培养学生天文探索兴趣的良好契机。因此,在契合学生兴趣、指向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笔者相机加入“太阳系八大行星排位赛”“最热行星——金星”“木星与水星之最”等课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立足于以上三点,笔者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文体特色更鲜明,教学内容也更加有针对性。

(二)实施步骤

1.梳理文本内容,促进思维发展

(1)重构文本,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中含有大量复杂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说明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从长篇课文到重点句子。在《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中,教师通过金星和地球角色对话的形式设计了任务单(见图一),让学生自主梳理金星和地球之间的不同之处,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从重点句子到关键字词。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的基础上,小组进行汇报了交流,师生合作,将金星和地球之间的对话概括整理为表格形式(见图二),对文章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培养了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2)内化文本,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说明文因其大量的信息处理和转换,成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

在《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对话和清晰明了的表格。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复述表格中的信息:金星与太阳的距离约1亿公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金星的太阳照射强得多,地球的太阳照射弱得多;以此类推,分别介绍金星和地球的不同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长篇的连续性文本经过思考、梳理后,形成了非连续性文本,又把非连续性文本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形成了连续性的语言,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紧抓语文要素,提升语用能力

(1)立足语言特色,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说明文的语言以严谨性和准确性为主要特色。在《妙不可言的位置》时,教师抓住了一句话:“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在的位置,使它成为宇宙的一个奇迹。”让学生理解、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语用点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个句式介绍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位置,从理解走向运用,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2)立足说明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学习“写了什么”,更要注重“怎么写的”,即说明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①基于文本的横向延伸。在金星和地球的表格比较中,教师引出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让学生“趁热打铁”,直接就课文内容进行了横向的延伸——比较“地球”和“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完成表格,让学生学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同时,加深理解。

②基于文本的纵向拓展。在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练笔环节,让学生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这不仅是对文本纵向的补充和拓展,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任务2】

根据图表信息,模仿课文,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地球与水星或木星进行比较,写几句话。

3.紧扣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新时代学生必不可少的素养。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就“金星表面温度为什么高达480摄氏度”,进行科学难点的突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对“据现在对金星观测所知,它的大小、质量、构成都与地球相似,但它却是个被厚厚大气层笼罩着的、表面温度高达480摄氏度的死星”这句话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如下学习过程:

(1)调动生活经验,类比理解。金星表面温度极高,其原因主要是厚厚大气层的笼罩。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金星”比做“夏天停在太阳底下的汽车”,那么“厚厚的大气层”就成了“厚厚的车窗玻璃”,太阳光能进来,产生的热量却出不去。在类比理解中,学生明白了金星表面温度高的原因。

(2)观看生动图画,形象理解。教师课件出示金星表面示意图(见图三),在生动形象的图画中,学生看到了厚厚大气层对热量的阻挡作用,进一步理解了金星表面温度不断增高的原因。

(3)探讨温度之最,对比理解。

师:金星虽然在太阳系中是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第二颗行星,但它却是八大行星中温度最高的行星。

生:为什么水星不是温度最高的?

师:因为水星没有厚厚的大气层,热量到达水星表面,又逃走了很多,所以水星虽然离太阳最近,却是八大行星中温度第二高的行星。

距离第二,温度却是最高;距离最近,温度却是第二,这样的落差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建立在好奇心上的解答,不仅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扎实,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综上所述,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增长与否。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应当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实践和运用,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从而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玲.基于语用视角下说明文教学策略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3]范锦飘.从语用视角看小学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2)

[4]赵云.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6(4)

(责编 黎雪娟)

推荐访问: 说明文 教学内容 选择